回覆列表
  • 1 # homework

    我認為是對的,家長潛心育人就是家庭教育,老師用心教書就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甚至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孩子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已經接受了多年的家庭教育,雖然這看起來並不像教育,但是卻是孩子一生中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上小學之前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就定型了,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家長的言談舉止灌溉著孩子這棵幼苗,根能扎多深,枝葉能長多繁茂,這段時間至關重要。

    孩子上學之後,學校老師肩負起了教書的重任,授業解惑,傳播知識,幫助家長糾正孩子的一些壞習慣。老師和家長的矛盾也大多來自於此,老師認為孩子的某些壞毛病需要糾正,家長卻不認為是壞習慣,認為老師在刁難自己的孩子。

    把教書和育人的任務都交給老師是不正確的,教書是老師責無旁貸的任務,育人真的難為老師了,家長才是育人的主體。老師及時反映孩子問題,家長積極迴應並採取行動,家校共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2 # 慕珂育兒

    “老師用心教書,家長潛心育人。”

    前半句是錯誤的(×),教師的職業,一定是教書育人!

    作為人,擁有知識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人。教師作為孩子王,是最好影響孩子的人物之一,所以必須要擔當教書育人的天職!

    家長潛心育人是對的(✓)

    當每個家長都把自己孩子帶好帶正了,這個社會才會和諧。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沒有把育人放在首位,孩子上小學之後,很多父母都變成了教導處主任。

    父母最重要的是育人,在0~6歲把孩子養好,給他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他的內心充滿愛,充滿安全感,孩子在上小學之後,就會少很多雞飛狗跳的事情。

    希望父母都回歸父母育人的天職,而不是教導主任。

  • 3 # 一念歸無

    這話聽著有那麼些道理,可是從目前的實際來看,又似乎不完全對了。因為,過去小孩子一般都是六七歲才開始上學。即便是後來有了學前班,也都是六歲才開始,有些孩子七歲才開始上學前班。所以在孩子的初期階段的成長當中基本上都是和家人待在一起。所以,家人對於孩子的影響和育人是起到了完全的作用。

    一般六七歲的孩子相對來說也算大一點了。再加上以前孩子整個小學,甚至初中階段課外作業都很少,幾乎沒有。所以,家人對孩子育人的作用也會佔據相當一部分。當然,從孩子開始上學基本上學校對於孩子的教書,以及育人的比重就開始增加了。因為孩子在學校待的時間更長了。而且小孩子的成長直接受到學校,老師的影響。所以,學校不單單只是答疑解惑這麼簡單的事情。育人,也是其必然責任。因為孩子還小,各方面發育不完全,特別是心智。透過知識給予其正向的引導和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

    看看現在,小孩子從三歲就開始上幼兒園在學校裡待著,從小學開始直到高中畢業前都有做不完的作業。孩子幾乎每天都在和學業打交道。父母又因為生計問題,哪裡能有一個時間和空間對於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又如何能夠獲得家人良好的影響?

    如果你深思,你就會知道如今的教育方式有多麼可怕了。對於教育,育人這種事,只看眼前不看長遠,甚至以金錢為動力的教育,未來會是災難性的。

  • 4 # 姜長永

    老師用心教書,家長潛心育人。這種提法有偏面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和育人是不能分割開的。老師既要認真教好書,也應潛心育好人,而且育好人這是教育成敗的關鍵。一位學生學業成績特別好,但三觀不正,他只能算廢品一個。怎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來共同培育好我們的後代。教師要傳好道,授好業,解好惑。家長要時刻用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去引導孩子,事事處處都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全社會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去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好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 5 # 術道教育

    這種提法有一定道理,但教書與育人是不可分割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本平臺,是最基礎育人環境,所以國家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提出中國教育首先最需要的教育是家長,而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提出了家校合作育人的理念,學校開展家長學校充分提現了這一點。

    在學校教育中,學校文化與課程也是育人功能的平臺,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一個學校有什麼樣的課程就會培育什麼樣的人,無論國家課程也好校本課程也罷,都是育人的載體,並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

  • 6 # 菩提夢囈

    "老師用心教書,家長潛心育人″,個人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的一生,我認為離不開四個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身教育。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基礎教育根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身教育是教育的延伸補充和完善。基礎教育,重於泰山。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小孩的道德思想品質和言行舉止的養成,家庭教育功不可沒。家長潛心育人,這家的孩子長大後一般對國家對社會都有貢獻。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有識之士,也都說過,一個國家的未來,是在中小學的講臺上鑄造的。一語道破天機。“老師用心教書”,其實也是對家庭教育的豐富和完善。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發展,也離不開老師的用心教書(傳道授業解惑,即包含了教書育人)!

  • 7 # 高翔宇耕讀教育創始人

    不完全正確,

    首先,要明白老師教書的目的是什麼?

    是立德樹人。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老師教書和孩子讀書的目標應該是一樣的,就是讓孩子這個嶄新的生命明白生命的價值,獲得生命前進的動力,老師有責任做到。因為幾千年來中國老師的任務就是傳道受業解惑。這也是育的重要含義。

    其次,要明白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育,不僅是我們現在認為養育的意思。《說文解字》裡解釋育:教子使作善也。這裡說明,家長不僅是養孩子長大的,還有更重要的責任是教育孩子向善。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根本,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支援!

    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教、育孩子,家校配合孩子會更優秀。

  • 8 # 常常學

    這種提法欠妥。家長要專心養育人,作為家長應具有雙重的責任,一是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二是育,家長是孩子的笫一任教師,負責培育孩子的良好性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在校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在教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家國情懷,增進文化科知識,強健的體魄,美育藝術素養,熱愛勞動,具有基本的勞技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革命接班人。家長和教師工作各有不同,目標是一致的,因此雙方要密切配合才行。

  • 9 # 茗間自在

    這是個很“偏激”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值得探討、釐清。

    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都在不同的“角色”中要求有“育”亦有“教”。絕不可有偏頗,也不可割裂!

    相信大家都做過學生,亦做過學生的家長“父母”。從自身角度看,有對父母的要求,也有希望老師的理解。

    其實這就是“教”與“育”的客觀要求。

    但現實社會的狀況,或社會的價值觀念導向,把這一問題完全割裂了。導致各執一詞,皆為“有理”。

    家長認為在繳納相當數量的學費後,其子女理所當然地應由學校全面且負責任的完全管理教育,以完全達到應有的合格目標。而學校則認為學校本來就是社會性的,家長有著不可推御的協助輔導教育功能。雙方各執一詞,似乎都有理。其實,就是典型的割裂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不是新問題,是個老生常談卻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

    作為教師,其宗旨是“教書育人”。重點是“傳道授業解惑”。從某種意義上講,應在更高的層面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結合社會狀態,引導學生的人生髮展。其角色和功能應超越父母的養育作用。其實這就是依其受教者各自的具體特質,而引導的人生“塑型”。所以,歷史上把教師職業形容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當然,如果執業者尚未達到此標準或主觀價值觀有偏差。則完全不同。這才有家長費盡心機“擇校”、“擇師”。這不是家長和教師的責任。應是社會教育資源不平衡的責任。這在客觀上導致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如題的認知。

    家長對子女的“成龍成鳳”的理想期求,並不錯(當然,其中也包含了自身未實現的願望理想而加附在子女身上)。為此,希望學校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願望。“鍛造”出符合自己標準的“產品”。亦或完全“交由”學校管理,以求“省心”。這就是“我交足了錢,你就應該管好”。

    這個問題由來己久,且時時仍在延續。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能分割的兩個方面。怎樣認識,在現實中,真是因各自的主觀認知和願望的不同,難以達成一致。

    提出問題,解析、探尋答案,就是積極認真思索的過程。願有一“正解”能解決當今之教育難題。

  • 10 # 荊山一狼2

    我們先繞開題目本身,說點人話。人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怎麼進化的?教育學習進化的。誰教育?老的教小的,小的學強的。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只是不自覺而已。這個人話告訴我們,人一生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各種不同的東西。用現代教育理論解釋,就是政府、社會、家庭、學校,都在育人。育人既包括各種知識技能,也包括如何做人。通俗點講,就是人人都在育人,人人也都在被人育。育的什麼內容另當別論。但是,其他都是業餘隊,老師是專業隊。別人育人是義務的,老師育人是掙錢育人。這就是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老闆,你喜歡員工加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