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十三說車

    肯定是郭嘉啊,兄弟。沒有郭嘉哪來官渡之戰的勝利,沒有官渡之戰這個三國中最重要的一戰,怎麼三分天下,也就沒有三國了。我始終覺得諸葛亮像是一個特別愛秀操作的選手,而郭嘉才是那種可以直接帶你躺贏的隊友。郭嘉可以睿智的看透全域性,可惜走的太早,我的奉孝啊。

  • 2 # 三分鐘歷史故事

    三國第一軍師非諸葛亮莫屬。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給劉備畫了一張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本人就是這個藍圖的實施者。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正是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擊退曹操,促成了天下三分的三國鼎足之勢。以上是諸葛亮對蜀漢戰略上意義重大,在戰術的執行上,諸葛亮更是一絲不苟,每一場戰役之前都是諸葛亮親自算到分毫,將士只管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執行即可。

    諸葛亮不光在軍事上對蜀漢無微不至,在政治上更是又當爹又當媽。自劉備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不管是對軍事,在政治和經濟上為蜀漢操碎了心。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他還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諸葛亮在蜀漢,無論是國君還是將士,諸葛亮都會為其分擔壓力。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你感覺到生活輕鬆,那一定有人為你負重前行。諸葛亮就是為蜀漢負重前行的人。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北伐曹魏六出祁山之時,累死在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二十七年,如此軍師,三國沒有第二位。

  • 3 # 熊貓白黑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弄明白"軍師"這個稱謂怎麼理解。事實上,古時所謂"軍師"泛指一種官名職位。《辭海》(1979年版)解釋軍師"為東漢、三國、晉設定的掌監察軍務之職官。"那麼曾經擔當軍師這一東漢時期才五品職的人太多了。而我估計樓主想問的,應該是更準確的功能性角色"謀主"。《左傳》、《三國志》、《後漢書》都對這種主要出謀劃策的角色有過描述和定位。

    那麼就把搜尋範圍縮小了許多,《三國志》中提到"謀主"的,共有9處,涉及具體人物為田豐、荀諶、許攸、荀攸、法正、張昭、張紘、秦松、陳端、司馬懿父子諸人。(類似諸葛亮、周瑜、陸遜等這些出入將相,一國統帥的肱骨之臣地位要高得多,陳壽並未計算在內。至於郭嘉,可能跟他壽命太短有關,所以我們只拿有證據的分析)

    從這份名單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能獲得最高成就的非司馬懿莫屬。作為《三國志》中並未單獨列傳的他(陳壽著書時已是西晉,不能單獨立傳),奠定了後世稱帝一統三國的基礎,在魏國時種種功勳也不必展開復述了。其它謀主論成就、地位、戰功、智慧顯然無法與其相比。

    從這個角度提煉出的司馬懿,就算放回《三國演義》中,也是個能數次挫敗蜀漢北伐、耗死書中第一神人諸葛亮的主。

  • 4 # 風輕雲淡75281

    三國中謀士眾多,著名的有臥龍,鳳雛,冢虎,許庶,郭嘉,周瑜等,可真正治國安邦的磐磐大才,非諸葛亮莫屬。

    他不僅為劉備建立蜀國立下了汗馬的功勞,而且為維護蜀國的統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才能如日月之輝,明鏡可鑑。他與主公劉備,劉禪肝膽相照,與同僚同心同德,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的一生都獻給了蜀國的治國安邦大業。

  • 5 # 文史小屋

    我們國家對待戰爭理解上很長一段時間走空泛流。可戰爭說到底就是一項很嚴謹的組織行為,把各個專案調整到最佳狀態。在無有好的教程和嚴密的教育下,個人的作用就放大了。這個人不只是統帥還包括軍隊的將校士兵等等。

    而在古代很重要的培養方式,實際就是經驗的積累。無論是家族傳承,還是個人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都是可以的。這裡針對的是普通人,而不是那種天才。

    我們可以看看孫子兵法在中國兵書裡地位越來越高。可這書實際並不會教你如何指揮作戰如何訓練士兵如何佈置佇列。作為一個指揮官你需要的是李靖兵法(不是李唐問對那偽書)需要的是戚繼光兵法。放到近代來說,指揮官需要的是一本操典,而不是很空泛的理論。

    戚繼光的兵法不是他天才的靈光一現,其中包括俞大猷包括唐順之等人不斷努力。也內含了中國自古以來五什編組的精妙。這樣的總結沒有戰場試驗是不可能完成的。這就是基層實踐的重要意義。

    在回過頭來回答題主你的問題。

    劉備從征討黃巾開始一直到新野,他的能力是慢慢增長的。平益州定漢中應該是他最巔峰的一段時間。而在漢中決戰中,和他對決的是曹操,他可不是司馬懿。曹操個人能力和可動員的資源顯然是超過司馬懿一節的。有人說運氣好擼死了夏侯淵,戰爭本就是有一定偶然因素。話說陳友諒不是在鄱陽湖中了一箭漢軍也許不會輸的那麼慘。

    從戰果和對手來說,劉備高諸葛亮一節沒什麼問題。但劉備能高於諸葛亮是有前提的,宿將都還在,很多是從征討黃巾就開始跟著劉備了。劉備自個從中平元年入伍,到死前幾乎征戰了40年。這是什麼概念?那會很多人壽命也就3-40歲而已。與他同時代的沒幾個比他經驗更豐富了。

    諸葛亮接手時候面臨的問題是很嚴峻的,他資歷並不算高。能將蜀國整合到他的麾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且蜀國比較疲弱能讓他榨出十萬兵,這是相當相當不容易的事。我覺得在這些事上諸葛亮可以說是超一流的。

    至於他的指揮藝術,幾次出祁山實際除了穩以外沒什麼亮點。街亭之戰還因為用人失誤導致失敗。終其一生幾無比較亮眼的戰鬥。當然這不是說他的指揮藝術比較糟糕,只能說和同代人差不多。

    我們反過來說另外一個黑的比較慘的人。那就是劉邦, 劉邦被黑的比較慘的原因就是白登之圍和被項羽各種吊打。讓大家覺得他不會打仗....

    可我們看看他作戰經歷,遷置到漢中,三秦沒安穩就大舉北伐,真正是不成功變成仁。等章邯等人在三秦佔穩了在北伐,劉邦可能就不會成功了。在閃電戰陝西后,又在沒安穩的情況,就兵出河南攻略河南諸藩。在閃電戰河南後,又偷了項羽的老巢。被項羽一個千里大躍進,擼的雞毛都不剩。他一直在犯後來文人眼裡的兵家大忌。人們都說沒韓信怎麼樣怎麼樣。可如果沒劉邦一下子就把戰線推到彭城。韓信如何在河北發育?我們可以繼續試想一下,如果他慢慢推進,等項羽平定了齊國之亂,兵壓陝西,劉邦能敵得過項羽嘛?

    項羽的失敗有些文人說他不會用謀士。可實際戰役中謀士之類怎麼可能比將領更瞭解軍事和戰場情況。就如龍灣之戰,劉伯溫在討論打不打的時候就是贊成打而已。具體指揮作戰預伏兵力那明顯是朱元璋和各將領的事。後世文人卻將劉伯溫吹成半神..實際劉伯溫寫的兵書那是什麼玩意...各種抄文人眼中的“神書”。他評論朱重八作戰是不同與古法,喂,大哥是你們文人走彎好了吧。你寫的那些五行陰陽布的奇葩陣,放李靖那估計得砍頭。

    回過頭來說,項羽在戰爭上最大不利就是劉邦實在太快,快的他根本無法應對。漢元年底出漢中,漢二年五月就發生了彭城之戰。也就說劉邦從漢中攻到彭城3000裡左右,只花了5-6個月時間......WTF!!這是多麼牛逼的壯舉。一支大軍數千裡躍進需要極強大的能力,需要能調配好各方資源,後勤補給線才不會完蛋。後世軍隊單純在境內行軍就可能導致大量非戰鬥減員了。整個劉邦集團組織能力是極強的,戰機把握能力也是超級的。

    以劉邦的能力來說,試問天下英雄誰可爭鋒?霸王而已。霸王一死,彭越英布等諸藩都是等著被劉邦割草的。

    我想一個指揮官要想成為同時代人中拔尖那個,怎麼著也是要化不可能為可能吧。不一定說就是北伐成功,但也是需要有一些極其亮眼的地方來證明自己。像李愬之類的名將,在文人眼裡雪夜襲蔡州可能比較寫意靈光一現。可事實上他幾乎花了整一年時間做準備,從整軍備戰撤掉監軍感化奸細削其羽翼,最後才是在蒙著部下雪夜行軍一舉偷掉蔡州城。這仗為憲宗削藩打開了局面。如果一步一眼以老李那麼點本部兵馬是不夠讓淮西吃的。

    指揮為什麼又可以叫藝術。因為我們詳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他真的很有美感。漢尼拔飛躍阿爾卑斯,包羅馬軍隊的餃子,霍去病千里橫掃大漠,耿恭戰剩二十餘人孤軍守西域和匈奴鬥智鬥勇,韋孝寬和活曹操玉璧大戰,李衛王橫掃吐谷渾。這些實在太美了...這些美感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是各種斬以嚴軍紀,是各種賞以贊軍功,既有首級功又有集體功,是長槍森森,是方陣儼然,是論陰陽釋道者斬,是旌旗鼓號,是如臂使指,是細到失物招領都要制度,是細到人佔地幾尺都有章法....是旗色明統屬,是別章明佇列,不是一窩蜂搞烏拉,是棋盤式的進退....是不是有點現代影子?

    不是各小說走正步站佇列就可以的,你以為古代就沒類似這些嘛?把古代名將當SX了。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真不容易的。

  • 6 # 星火辰

    這個問題很有趣,通常來說,我們認為蜀國最傑出的軍師是諸葛亮、吳國是周瑜或者陸遜,而曹操手下是荀彧或者郭嘉。我想這些是大家公認的吧。

    曾經,孫臏被龐涓所刑,不能騎馬,齊王拜將,他主動請辭,請求擔任田忌的軍師輔助他,結果圍魏救趙,後來又用計射殺龐涓。

    1、李傕時期的賈詡:董卓死後,賈詡勸涼州軍回撲長安,替董卓報仇,可謂亂天下的毒計,可是卻非常厲害。賈詡說是為了救命才出的計策,但可以說徹底摧毀了東漢復興的最後希望。

    2、張繡時期的賈詡:對又是賈詡。這傢伙幫助張繡擊敗曹操,又在官渡之戰時勸張繡投靠曹操,真是毒計之專家也。

    3、袁紹手下的田豐、沮授:他們勸袁紹不與曹操一戰決勝負,用襲擾拖垮曹操的計策很妙,勸袁紹趁曹操攻打徐州劉備時襲擊許都的計策也很妙,可袁紹都沒有用。

    4、袁紹前期的逄紀:這傢伙後期不怎麼樣,但前期為袁紹謀劃奪取冀州的計謀卻很成功。

    6、曹操手下的荀攸:荀攸很厲害,而且他的計策基本在正常可理解的範圍內,不像郭嘉有點半神。

    7、劉備手下的法正:法正的軍謀或許還在孔明之上,可惜心胸狹窄了點。

    8、前期的司馬懿:司馬勸曹操趁亂收蜀的計策很好,可曹操沒有采用。

    9、躲在呂蒙身後的陸遜:關羽大意失荊州,從此改變天下局面,陸遜為孫吳立下首功。

  • 7 # 永遠147591011

    這個問題應有四個人入選,孔明,郭嘉,寵統,荀彧。孔明智慧非凡,但政治方面很突出,郭嘉胸中包藏萬機,但死的早,寵統和孔明齊肩,但政治方面可能稍欠,也死的早,荀彧老成,計謀也很高階,特別是後勤工作做的尤為突出,但也屈死了。還有周喻,年青早亡,要說軍師誰第一,恐怕各有千秋。我個人認為:還是司馬懿牛,畢競坎坎坷坷為自已的後人建立了大晉。

  • 8 # 紅塵有你不寂寞47

    司馬懿,他是一個軍師、統帥兼國主帝師級的人物!他以大國的實力熬死了蜀漢丞相諸葛亮,他急行軍擒殺降將孟達,他百日平滅遼東公孫淵,他熬死了曹魏三代英主,他裝病瞞過曹爽又奪了曹魏軍政大權,為晉國的建立鋪墊了所有根基!

  • 9 # 解憂百貨店

    軍師, 郭嘉、徐庶、諸葛亮、龐統、都算得上真正的軍師,但最厲害的唯有郭嘉,郭嘉屢次為曹操排憂解難出奇謀,若是他在多活十年,天下一定是曹家的天下。諸葛亮和龐統、徐庶都曾在水鏡先生門下為徒,水鏡先生曾說過,郭嘉鋒芒太盛,等他死了你們才可以出山。

  • 10 # 韶華傾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懂“軍師”和“謀士”的差別。通查資料,我們可以得知,謀士,是指出謀劃策一類的文士,沒有官職和實權,常為他們的上層領導(即主公)排憂解難。而“軍師”,是有一定的官職,擁有一定的實權。

    但從名義上來說,“軍師”也是“謀士”的一種,是在不斷演變而適合行軍打仗的一種特殊職業,也就是現代的“參謀長”。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形容諸侯的實力時,通常會介紹誰屬下帶兵多少,文臣有誰,武將有誰,可謂是謀士如雲,猛將如雨。但很少形容軍師如雲的說法。

    因此,從這一觀點來看,我們似乎能從演義上來數的出色軍師應該是不多的,比如諸葛亮,龐統,周瑜,荀攸,司馬懿(名義上)等人。

    畢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每個人自己都有一個心目中的軍師形象。

    但我今天說的是謀士,不是軍師。

    本人心中比較好的謀士,賈詡是最重要的一個。

    所謂謀士,先學會謀己,再謀人,最後謀兵。

    只有一個能為自己尋找出路,謀好後路,又為謀主有傑出貢獻的謀士,才是成功的謀士。

    賈詡在最初,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鼓動李傕郭汜造反,成功的挑起了霍亂。然後又在董卓麾下低調,成功成為張濟和張繡叔侄的謀士,併為他們奪下了宛城,佔據了重要位置。

    然後等到曹操兵下宛城時,在為自己謀後路,且又不失自我價值的情況下,出謀坑殺了典韋和曹昂等,這可謂讓曹操殺氣騰騰啊!但是,摸準了曹操命脈的賈詡,還是在曹操麾下活的好好的,只不過把張濟叔侄坑了一把而已。

    後面的一些重要事蹟就不一一訴說了。

    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賈詡計謀非凡,他的計謀不但有諸葛亮那樣坦正,也有郭嘉的奇,更在於“毒”,在於對人心的揣測。

    所以,在謀士這一方面上,本人還是比較欣賞賈詡的。

  • 11 # 魚遊的海

    有句老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三國裡的人物刻畫太過精彩,計謀迭出,軍師、謀士更是各有千秋,小弟認為以下四人堪稱三國中四大軍師,這四個人的計策和主張不僅僅是在戰術層面、更多的是戰略層面,是可以改變格局的謀略。按出場順序介紹。第一位“亂世軍師”賈詡,王允和呂布聯手殺了董卓後,賈詡獻計李傕,郭汜殺回長安,奪回漢獻帝,漢室復興之火由此熄滅;賈詡獻計張繡偷襲曹操,曹操長子曹昂、子侄安民、猛將典韋由此喪命,曹昂之死直接導致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戰;賈詡獻計曹操應戰袁紹、離間馬超、韓遂、延緩伐吳,實踐證明都是對的,明代的黑衣丞相姚廣孝很像賈詡,這樣的人是天生的陰謀家。 第二位是孟德臂膀郭嘉郭奉孝,郭嘉活的時間太短,但是就是在他有限的生命裡,協助曹操滅陶謙、呂布、袁紹、劉表,逐劉備,平烏桓,天下九州得其六。如果,郭奉孝再活20年,以他的謀略和曹孟德的關係,曹操很可能一統天下(你光有謀略還不行,最主要的是領導聽你的)。 第三位是三國格局的總設計師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是孔明的超凡智慧和無以倫比的謀略,未來三國的走勢就是孔明的預見。在天下格局已定,孔明硬是幫助擁有“七八個人、六七條槍”的劉備,打下了一個益州、半個荊州、一個漢中,八九十萬的人口的割據勢力,蜀漢後期就是孔明一人在與佔天時的曹魏和佔地利的孫吳在抗爭,失掉荊州,孔明的北伐其實就是以進攻代替防守,多多佔領緩衝地帶,延緩蜀漢壽命,即是忠義也是面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第四位是劉備臂膀、與孔明齊名的龐統,曾幾何時孔明、關羽經略荊州,劉備、龐統運籌益州,perfect組合,劉備鼎盛時代,龐統在取益州時起到很大的作用,龐統的意外身亡,造成孔明入川,關羽大意失荊州,打亂了劉備和孔明設計的格局。其實,還有很多人:徐庶、荀彧、荀攸、陸遜等,我提的四大軍師之所以沒有東吳,是因為孫吳就是譜代的家臣體系,這樣的體系很牢固,謀略在利益面前無足輕重。

  • 12 # 安居西安

    三國中真正的軍師,我覺得是諸葛亮。

    諸葛亮早年躬耕於南陽,在山中隱居,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而我們的後主劉備,自斬黃巾以來,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身邊兵馬不過幾千,將領只不過關張二人,再看此時的佈局,袁紹四世三公,兵精將光,曹操手下能人齊聚。孫權更不用說了。劉備都快到四十歲了,還在東奔西跑,沒有自己的地盤,而在這個時候,徐庶介紹了諸葛亮,劉備就開始了自己的尋賢之苦。

    三顧茅廬,諸葛亮被劉備感動,答應出山,現場就搞了個隆中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以及劉備的發展地界,蜀川。

    自從諸葛亮出山以後,劉備的人生就像是開了掛,火燒新野,立了第一功,而後赤壁之戰舌戰群儒,挺進西川,劉備稱帝,再而後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北伐中原,但是六出祁山,終究無功而返。再次期間諸葛亮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出師表》。

    隨著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漢也開始走下坡路。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也許就不可能稱帝。

  • 13 # 夾縫生活隨筆

    三國一個璀璨的時代,一個永不休止的話題。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周郎陸遜、毒士鬼才無一不是智計如妖的人物。這裡我說一位:鬼才郭嘉。

    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 ,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郭嘉智計過人、料事如神。

    十勝十敗論

    《三國志·郭嘉傳》裴注引《傅子》記載,郭嘉為曹操論證,與袁紹相比,曹操有十個方面勝於袁紹,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雖然帶著濃烈的馬屁味,連傲嬌的曹操聽罷也害羞得紅著臉低下了頭: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因為郭嘉對袁紹方面的情況有一定了解,他的話增強了曹操的信心,也鼓舞了曹操集團計程車氣。

    預見孫策之死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正在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刻,後方傳來訊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這一訊息傳來,曹軍人心惶惶,生怕老巢真的被孫策端了,曹操也猶疑不決要不要退兵。

    但郭嘉卻斷言: “(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果然,孫策尚未渡江,就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袁紹死後,二子袁譚、袁尚分別擁兵自立鬧分裂。曹軍諸將紛紛主張趁勝進擊二袁。唯有郭嘉提出來: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於是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後,烏桓仍全力支援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捲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後,劉表會襲擊許都。然而,郭嘉卻認為,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只會吹牛扯蛋,做不出什麼大事,就算他敢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遂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

    果然,烏桓倉促應戰,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一切正如郭嘉所策劃。

    甚至於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戰敗後,哀嘆: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又痛呼: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 14 # 黃仲彥

    說道軍師,大部分人會覺得諸葛亮,但其實諸葛亮的真正才能在治國之上。他對於國家內政的提升有著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軍師謀略方面還是略有不足,和鳳雛龐統、荀彧或者周瑜都有一定差距。

    所以,我認為最強的理應是鳳雛,然而鳳雛卻被自己的自大給害死了,真的天妒英才。

  • 15 # 原yuan也

    如果問誰是曹魏帝國的首席謀士,那就非荀彧莫屬,他為曹操崛起奠定了核心思想,這是曹魏帝國崛起的根本。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

    歷史上,荀彧在謀略方面,表現很強大,這點要強於諸葛亮,多次在曹操前期的戰爭中出謀劃策,並且成功有效的施行到位了,諸葛亮則沒這方面的表現。給曹操推薦了半個士林,從此魏晉的人才就沒斷過。

    群策群力,所謂的個人的內政治理以及為曹公規劃整個戰略藍圖都不如這個作用重要,這才是最牛的,三國只有荀彧能做到,也是我在三國最佩服的人物之一 。三國主要是打的人口和士族支援 你有了人口,你就有了錢糧軍隊。 你有了士族,就有人會為你帶兵打仗。

    荀家的號召力就好比馬雲和李嘉誠同時站隊了曹操。 諸葛亮雖是名仕,但是沒有大族支援自然也沒有這種號召力,所以諸葛亮只能靠實力去彌補這方面的劣勢。 有人說荀彧在三國演義被低估了,正史強於諸葛 。

    三國時期那些文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 ,認準了的東西很難再變的。古代像荀彧這種級別的名士,都有很堅定的信仰,要匡扶漢室,那一輩子就只做匡扶漢室的事。

    古代愛君等於愛國,所以嘛,對國家感情深厚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用現在的人價值觀衡量吧。荀彧有理想有抱負,他想讓曹孟德光復漢室,可惜曹孟德想做魏王。荀彧在曹操沒做魏王之前就看出來了,他想改變但改變不了,更不能侍奉二主(這比跟著勸進讓曹操稱帝更不道德),最後,只能自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蕉皮如何拿來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