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開始改革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並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提高其地位,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其仁政獲得朝野上下的認可與讚美。

    建文帝的腹黑學不錯,即位初以仁政贏得美名後, 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削藩,先廢燕王朱棣同母帝周王為庶人,後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齊王被軟禁在南京;湘王不堪受辱,自焚而死,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又廢岷王為庶人,徙漳州。

    連續的削藩,最終引的當時其他藩王人心惶惶,燕王朱棣守邊多年,久經沙場,不甘於坐以待斃,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起靖難,歷時四年,建文帝以一國之力而敗,燕王攻進應天府南京,後自立為皇,是為明成祖。

    當時環境下,朱棣不造反便是死,因為當時諸王中以燕王朱棣最為年長,秦王,晉王,在洪武年間就已逝去,燕王又多年守邊,擁有實權,不起兵做一個忠心臣子,不會被廢為庶人那麼簡單,因為威脅最大,肯定必死,而朱棣那樣雄才大略的人又怎麼會坐以待斃,最終成為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帝系轉移到朱棣一脈。

  • 2 # 冬蟲可語於冰

    首先,朱標早逝後太祖傳位皇太孫,燕王史載已有不甘。無論武功,還是資歷,朱棣應該都是佼佼者。只是儒家傳統的立長立嫡根深蒂固。

    其次,建文繼位不久在一群酸儒的慫恿下就開始削藩。建文不是文景二帝,身邊的儒臣又不曾有晁錯之謀。急功近利撤銷幾個皇叔,讓朱棣大有殺雞儆猴之感。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問鼎皇位的決心。可以說有實力,有野心,加上被逼無奈,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 3 # 夜夜夜夜的黑

    應該說建文帝之所以削藩,正是因為藩王具備造反的實力,形勢和西漢時吳楚七國之亂,清初三藩之亂類似,朱棣並非建文逼反,即使不削藩,造反也是早晚的事,根源還是王朝奠定之初分封藩王政策的後患,所以造反並非偶然,但造反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 4 # 跪射俑

    朱棣不願被侄兒朱允炆命人圈養,活得憋屈,加上他的手下挑唆他,說朱允炆要逼他的命,於是他選擇造反,篡位做皇帝。

  • 5 # 歷史總結論

    靖難之變歷經四年,但是朱棣謀反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前三年中,他屢遭挫折、十戰九敗,直到最後一年,朱棣才逆風翻盤,這還要多虧了以下4位人物的幫助:

    姚廣孝的奇計

    朱棣曾經固執地認為,只有打下濟南,才有可能拿下南京。但是他在與鐵鉉的多次交手中,卻屢屢吃虧,一度讓他想放棄。

    後來經過姚廣孝的提醒,朱棣才明白打不過就跑,可以繞過濟南,直取南京。

    於是,朱棣不再與建文帝的軍隊糾纏,一路繞過徐州、宿州,直奔南京而去,等到建文帝明白朱棣的意圖後,在想調動軍隊阻擊朱棣,卻發現已經追不上他了。

    朱棣的軍隊到達靈璧之後,一舉擊潰了建文帝的主力,生擒了平安等南軍大將。在這之後,朱棣就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了。

    所以說朱棣能拿下南京,主要還是姚廣孝的計謀:輕裝突襲,直取核心。

    方孝孺的愚蠢建議

    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後,建文帝非常慌張,他開始詢問大臣們的意見。作為建文帝的老師,方孝孺卻給出了一個最愚蠢的建議:死守南京。

    這條建議真是蠢到家了,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朱棣來勢洶洶,但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在建文帝的控制之下。

    只要建文帝逃往南方,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地方武裝討伐朱棣,那麼朱棣最後也很可能不會成功。

    所以說,方孝孺真是一代腐儒,害人害己,最後落得個誅十族的下場。

    朝廷中的叛徒

    按說建文帝死守南京也就算了,南京城城池堅固,如果建文帝拼死抵抗,將士們眾志成城,撐到地方援軍到來,說不定朱棣也會退兵的,但是建文帝卻沒注意到自己身邊竟然有叛徒。

    在朱棣謀反之初,徐增壽(徐達第四子)就上言麻痺建文帝:朱棣只是搞搞小動作而已,不會謀反的。

    同時,他本人又秘密向朱棣彙報南京城的守備情況。等到朱棣攻打南京時,徐增壽的間諜身份才暴露,最終他也被建文帝一劍刺死了。

    另一個叛徒則更加過分,他就是曾經的南京主帥李景隆。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明朝名將,但他卻生出了一個軍事白痴兒子。

    在靖難之變中期,建文帝就任命李景隆為南軍主將,結果他屢戰屢敗,折損了大量的兵力。直到盛庸、鐵鉉等人接任之後,形勢才得以逆轉。

    建文帝大概沒有想到,李景隆竟然與朱棣自幼相識!在朱棣來到了南京城下後,就是李景隆親手打開了南京城門,讓朱棣進入南京。

    至此,建文帝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他只能縱火自殺,朱棣最終得以登上皇位。

    所以說,朱棣能夠擊敗自己的侄子當上皇帝,存在的許多巧合,但也是歷史的必然。直至今天,我們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是感慨萬分。

  • 6 # 心恬澹

    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此時朱元璋還是義軍將領,正養精蓄銳,爭奪天下。他自小跟隨父親在軍中長大。

    朱棣相貌奇偉,聰慧過人。因此,在朱元璋26個兒子中,很受寵愛。朱元璋經常在朝臣面前誇朱棣最像自己。

    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育非常重視,他聘請全國各地的名儒為皇子們授課,督查兒子們的學習情況,皇子們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朱棣在眾多兄弟中顯得十分出色,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愛。

    朱棣從小就很得父親的青睞,10歲就被冊封為燕王,封地為北平。鎮守北平的是大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又令朱棣娶徐達的長女為燕王妃。

    朱元璋稱帝后,又用了20年來掃平各地的小割據政權。朱棣長年馳騁沙場,不僅為明朝的統一立下卓越功勳,而且磨鍊出一身本領,成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家。

    朱棣17歲時,宮廷為各位皇子們在封國建造王府,朱元璋明確關照燕王的府邸按元朝皇宮的制式修建,其他皇子不得效仿。

    朱棣20歲時,前往封地居住,此後一直師從徐達,在軍事理論和武藝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儘管朱棣非常優秀,也得到父親的寵愛,他與皇位依然無緣。朱棣既不是長子,也不是馬皇后所生,他的生母只是個普通嬪妃。按照封建社會立嫡立長的傳統制度,皇位怎麼也輪不到他。

    朱元璋稱帝30年裡,朱棣還是等來了機會。皇太子朱標在做了25年皇太子後病故,二哥秦王,三哥晉王也相繼亡故。身為四子的燕王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加上朱棣軍事實力很強,諸王中的翹楚。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朝殘餘勢力南侵,朱元璋派晉王和朱棣領兵北征。天氣嚴寒,晉王有些怯陣,而朱棣奮勇出擊,大敗蒙古將領,由此威名更盛,令國人矚目。朱元璋對朱棣十分滿意,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以立嫡長為由,請求立原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

    朱元璋無奈之下,只好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眼看到手的儲君位被侄子搶走,心有不甘,暗中籌備奪位稱帝。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此時的朱棣奪位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惠帝上臺後,有感於各位藩王叔叔權利過大,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決定削藩。

    朱允炆先後削掉實力較弱的周王、岷王、代王、齊王,將他們貶為庶民,湘王被迫自焚身亡。五個藩王的命運引起其餘藩王的極大不滿和恐慌,朱棣身在北平,卻密切注意京城的動向。見惠削藩導致人心浮動,政局不穩,自己籌劃多年,兵強馬壯,認為奪位時機成熟。於建文元年,七月,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澄為由,起兵“討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爆發。

    戰爭爆發後,文弱的惠帝根本不是久經沙場朱棣的對手。從建文元年七月到建文四年六月,長達三年多的“靖難之役”以朱棣勝利而告終,明惠帝朱允炆在朱棣攻陷京師後不知所蹤。43歲的朱棣成功的登上皇位,即明成祖。

  • 7 # 那些年曆史

    朱元璋得天下後便冊封自己兒子朱標為太子,然而朱標沒能等到繼承皇位便死了,繼而朱元璋愛屋及烏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標兒子),可建文帝朱允炆僅僅在位四年便被自己的叔叔竄奪皇位,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瞭解雖然朱棣在當時是很有實力的一位藩王,但是也沒有想攛奪侄子的皇位,可最後朱棣為什麼又起兵造反了呢,我想應該是這兩點吧。

    1.朱棣有野心

    其實在當時朱元璋剩下兒子中四兒子朱棣最為優秀,不想當皇帝的王爺不是好王爺,像朱棣這樣的治世之才自然不會例外,所以朱棣是有當皇帝的野心的。

    2.不造反不得活

    朱允炆稱帝后,怕自己的叔叔們竄奪自己的皇位,找各種理由消藩殺害自己的叔叔,其實最主要是想整治的叔叔是朱棣,因為朱允炆覺得朱棣是最有實力造反的,在朱允炆眼中也是最有實力最有野心的一位叔叔。

    朱棣從來不是逆來順受的一位王爺,所以面對消藩自然不會一直等死,正好在這時朱棣也遇到了自己人生中重要幫手姚廣孝,在姚廣孝的指導下私下訓練軍隊發展實力,等機會造反,不管怎麼樣朱棣成功了,也為國家做了很多實事,是當之無愧的一個好皇帝!

  • 8 # 公子霜塵

    一般認為,朱棣造反是建文帝削藩所逼,為求自保,打出“誅齊黃、清君側”的口號,發動靖難之役。此後,朱棣先後在建文帝所修的《太祖實錄》基礎上,又兩次大規模修改。一則是為“靖難”進行粉飾,其次,變更出身,將自己說成是朱元璋高皇后馬氏所出,是嫡出,非庶出。為自己正名。

    然而,從其他歷史典籍中,似乎透露出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從1368年(洪武元年)到1370年(洪武二十五年),明朝一系列人事的變遷,使得朱棣逐漸有了謀反之心。

    明朝親王特權

    朱元璋1368年稱帝當年,冊封朱標為皇太子;同時冊封的還有朱棣二哥朱樉、三哥朱棡,分別受封為秦王(封地西安;)晉王(封地太原)。朱棣本人的封地是北平。到了1370年,考慮到北邊元朝殘餘勢力的存在,朱元璋以“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的名義,將自己9個兒子,外帶唯一的侄孫朱守謙,都授予金冊金寶,冊封為親王。享有的特權:

    1、食祿米。按照明朝的制度,親王的食祿米是萬石,並不是說每年給一萬石大米,是說親王可以擁有能產萬石糧食的土地和人口;

    2、護衛。親王掌握數量不等的護衛,根據《明史·諸王傳》記載:“親王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則至萬九千人”,人數少的有3000人,多的達到19000人;

    3、人事權。王府官既可出任地方行政長官,也可兼任都指揮史,掌地方兵權。除長史及鎮守指揮、護衛指揮由朝廷指派,其餘官員均在封國境內或所部軍職內選用,藩王對他們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4、臨時指揮權。相較於分封在腹地的親王,處於邊塞要地,防禦北邊蒙古的親王,可以在戰時,節制地方鎮守官。

    朱棣軍事地位

    朱棣其他兄弟頗為不爭氣,好一點的詩詞歌賦,差一點的沉迷於酒色,再就是乾點其他荒唐事。像朱棣的十弟魯王整天跟方士混在一起,追求長生不老,吃丹藥中毒,弄瞎了眼睛,朱元璋給其死後的諡號是“荒”(荒唐的意思)。朱棣的二哥,秦王朱樉也因為多次為非作歹,遭到訓斥,甚至朱元璋一度想廢掉他,在其死後的諡冊說: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憨。“憨”意思是笨,顯然是對這個兒子行為的有所不滿。

    相較之下,朱棣則受到朱元璋的器重,為其早早相中了徐達的長女,作為王妃,這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擬的。接到就藩命令,朱棣便到封地北京,至靖難之時,是為19年。朱棣慢慢從初出茅廬的青年成長成智勇雙全的統帥。

    受封之初,朱元璋最為倚重的是年長的秦、晉、燕三王,儘管未掌握大量軍隊,只有一定的監督節制之權。隨後朱元璋開始誅殺勳臣,至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為止,軍權才由勳臣手中過度到秦、晉、燕三王,其他藩王受到三王的節制,尤其是晉、燕二王。

    《明史》所言:“諸王封並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

    相信晉、燕二王在膽識、策略方面遠勝於其他諸王,朱元璋寄予厚望,將重要軍事事務的大權交給二人處理,連馮勝、傅友德都受節制。

    到1390年,晉、燕二王遠征。朱元璋“.....命潁國公傅友德等赴北平訓練兵馬,聽燕王節制……”。此戰因晉王為與敵人碰面,而朱棣說服乃兒不花,解決了邊界隱患,而聲威大震。

    《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戊午)敕武定侯郭英曰:以遼東都司並護衛各衛所步軍,除守城馬軍及原留一百存守斥侯,餘皆選揀精銳統領,隨遼王至開平迤北,擇險要屯住提備,一切號令悉聽燕王節制。”

    可以看出至朱元璋逝世這年,朱棣在諸王中的軍事地位達到了頂峰。

    立儲順序

    朱元璋正妻馬皇后只有兩個女兒,朱棣說自己為馬皇后所生,完全是洗白,宣揚自己是嫡子繼位,表明正統性。據《棗林雜俎》記載,南京孝陵享殿中牌位排列序位,除太祖與馬皇后正面坐外,李淑妃等二十餘位嬪妃在東面,而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單獨在西面。

    朱標由馬皇后撫養,是名義上的嫡子,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位繼承基本法,順理成章成為了太子。即便朱標於1392年病逝,朱元璋曾有意立朱棣為太子,但劉三吾以“若然,置秦、晉二王何地?”為由勸阻,權衡之下立了朱標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哪怕都是庶出,朱棣也跨不過秦、晉二王。相信這時戰功卓著的朱棣,心裡面是極度不平衡的。但朱元璋仍在,朱棣也不敢造次,上面還有兩位哥哥,即便才能不及自己。

    靖難之役

    回到開頭,說到朱棣起兵的原因是建文帝的削藩。基於上述所言,是否可以這麼假設,將本末倒置一下。即建文帝的削藩是對朱棣動作的有所察覺。一則朱棣的軍事實力,在諸位藩王中最強大;其次太子、秦王和晉王的相繼去世。朱棣的奪位之心,隨著自己軍政地位的逐漸上升與競爭對手的相繼死去,二者交織在一起,不斷得到加強。誠如朱棣兵臨城下,箭頭射書,告知兄弟姐妹:

    ……如朝廷知我忠孝之心,能行成王故事,我當如周公輔佐,以安天下蒼生。如其不然,爾眾兄弟親王、眾妹妹公主及多親戚,當速摯眷屬移居守孝陵,城破之日,庶免驚恐……

    終於說出了,多年來一直“壓箱底”的話,無論如何,我要當皇帝。

    具備實力又有野心,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建文帝的削藩,朱棣正好乘這股東風,發動了靖難之役。

    後記

    朱元璋深知建文帝懦弱,過於仁慈,有失控之勢,殺掉了大部分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由自己兒子接管。但他沒料到兒子也會有覬覦之心,也更為致命。正如《建文朝野彙編》所言: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9 # 水煮汗青

    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這個事情,那就是“被逼的”!

    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朱棣向大臣們和自己的兒子提及這個事情,還回憶了他在北平的時候,被建文帝逼到“豬圈裡吃了幾年的豬屎”。看到這一畫面的時候,我當時就懵了,建文帝真把朱棣逼成這樣了嗎?關於朱棣到底有沒有吃豬屎,我在後面再提,先說他起兵造反的動機,是不是真如他所說——被逼的。

    朱棣起兵的原因

    如今關於朱棣起兵的原因,很多人都認為,朱棣只是借建文帝削藩一事為由,趁機造反,實際上他早有反心。

    關於這一觀點,有人提出了證據,那就是朱棣手下的大將楊璟,此人原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後來因為胡惟庸案受到牽連,被下令滅三族,當時執行這個案件的人正是朱棣!十七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他軍營之中出現了一位楊璟大將軍,此人在靖難之時與朱棣一起衝鋒陷陣,還救過朱棣一命。

    於是有人猜測,當初朱元璋把楊璟的案子交給朱棣辦的時候,他並沒有殺楊璟,而是製造一個假殺,然後讓楊璟投靠於他。如果這些事情是真的,那麼朱棣早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在為造反做準備了,而指導朱棣做這些事情的人正是“黑衣宰相”——姚廣孝。

    姚廣孝在整個靖難事件上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關於楊璟這個事,目前只是猜測,因為朱棣不可能把這件事的真相給說出來,所以這個事還不能說明朱棣早有反心。

    另一個觀點,就是有人認為朱棣曾經將一支蒙古騎兵收編到自己軍中,也能夠說明朱棣有造反嫌疑。其實朱棣在收編蒙古兵的時候,建文帝已經開始削藩,而且有幾個藩王已經被削了。朱棣當時知道自己不是建文帝的對手,於是想去找實力最強的寧王朱權,希望這位十七弟能夠與自己合作。

    朱權並不想去趟朱棣這趟渾水,因為當時他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還有一支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朱棣收編的那一支蒙古騎兵。從實力上來看,朱權的實力應該是各藩王中最強的,他沒必要跟朱棣去冒險。

    偏偏在這個時候,建文帝給了朱棣“神助攻”。他因為害怕兩位叔叔聯手,就派人召朱權回京,朱權心裡明白,回京肯定就是被囚禁,因此沒有拒絕回京,結果被建文帝削三護衛。朱棣見時機已到,他先是賄賂了朵顏三衛的將領,把整支騎兵都拉攏過來,然後再用計把朱權帶到自己的營中。最後朱權沒有辦法,只能與朱棣合作。

    所以從這些事件來看,朱棣確實是在削藩發生後才開始有造反的動作。

    朱棣在削藩那段時間有多慘?

    《大明風華》提到,建文帝專門派人監視朱棣,為此朱棣只能裝瘋來騙那些監視他的人。電視劇裡朱棣說他吃了幾年的豬屎,這事是真的嗎?

    其實在真實的史料裡,朱棣沒有被逼到吃豬屎的地步,他只是裝瘋,在大街上亂跑,還搶人家的酒菜吃。

    《明朝小史》載:“(朱棣)乃稱疾佯狂,走市中,奪食飲。”《明史》載:“王(朱棣)乃佯狂稱疾,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

    還有一些民間野史也記載了朱棣裝瘋的情景,都是在街市亂跑,搶人的酒和菜,有時候還在地上抓把土就吃,所以電視劇的內容與歷史資料還是有些出入的。

    結束語

    建文帝時期,各地藩王確實是有擁兵自重的情況,但從單個藩王的實力來看,還不足以對抗朝廷,朱棣在那個時候更是沒有這個能力。反而是建文帝的削藩,讓寧王與燕王站在了一起,所以才會引發後來的靖難之役。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 10 # 東秋妮

    ▽朱元璋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選在南京,離遠方比較遠。

    當時元朝的殘餘勢力就趁機從塞北南下,威脅侵擾明朝北部邊境安全。

    朱元璋信不過那些個開國大臣,為確保朱氏王朝能千秋萬代,給自己的二十六個兒子,長子朱標立為太子,除第二十六子早夭,再加個從孫,朱元璋封了二十五個朱姓藩王,來達到他"外衛邊陲,內資夾輔"的理想目的。

    這些個藩王擁有很大的軍權,其中尤其四子燕王朱棣兵力最強,而且格外受朱元璋的器重,甚至被賦予統轄各鎮兵馬的權力。

    但朱元璋此時最看重最上心的還是太子朱標。自小,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對其寄於厚望,多方培養。

    △朱標像

    1368年,朱標被正式立為太子,明確為接班人。

    朱標雖生於安樂,卻無紈絝之習。他師從多位老師,虛心學習"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

    朱標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在兄弟諸王中頗有威望。

    朱標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權的太子:身邊有眾多文武大臣輔佐朱元璋的親自栽培和寵愛自身能力出眾且德才兼備

    燕王朱棣對這個哥哥也十分敬重,朱標是一個好大哥!

    如果一切正常,朱棣不會造反,也壓根沒有朱棣造反的機會,朱棣只有隱忍!

    但人算不如天算,朱標沒有這個皇帝命,1392年因偶感風寒,不幸病故。

    朱元璋痛苦不已,白髮人送黑髮人,深受打擊。年僅15歲的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朱棣像

    燕王朱棣作為叔叔,根本不把年輕的皇太孫放在眼裡,言行多有不遜。朱允炆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召集東宮侍讀黃子澄和大臣齊泰,商議削藩。

    在周、岷、湘、齊、代五位藩王相繼被革去兵權,發配邊疆的局勢下,燕王朱棣忍無可忍,絕不能坐以待斃。

    燕王開始暗中招募勇士,選將練兵,隨時準備著謀反。

    朱允炆計劃派兵包圍燕王府,卻謀事不密,朱棣先下手為強,宣佈起兵。

    為師出有名,燕王朱棣稱黃子澄、齊泰為奸臣,打出"清君側"旗號,直取南京。

    1401年,朱棣登上皇位!

    朱棣起兵造反,可以說:一.首先是朱元璋分封藩王埋入了禍起 ;二.太子朱標突然死亡創造了一個機會;三.建文帝朱元炆削藩點燃了一個導火索;四.最根本的是朱棣有一顆稱王當皇的心!

  • 11 # 夢遙路長

    1.朱棣被封為燕王,替大明守北門

    朱棣出生的時候,父親很忙,籌備抵抗陳友諒集團。當時陳的勢力比朱元璋勢力大,佔據了上風,朱元璋同志為了江山社稷,連看自己兒子一眼的時間都沒有,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風範”。

    朱棣有其名,還是在他七個月的時候。包括太子朱標也是在那個時候立名的。朱元璋對兒子們的培養,倒是很用心——太子朱標攻讀漢國之道,好好練文治武功,為成為一國之主做準備,其他的兒子也各有各的分工,其中朱棣就是朝著武將培養的,專門負責打仗,之後就被封到北京,守護大明朝的北大門。

    2.朱元璋與太子的一次談話,朱棣認了死理兒

    上位者跟自己的兒子交談,一般是透過一個問題,來窺探兒子們心裡的想法,這種事情,三國梟雄曹操做過,朱元璋也未能免俗。朱元璋南征北戰,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在廟堂裡喝“珍珠翡翠白玉湯”的窮小子了,穩坐江山的他,召集他的兒子來訓話,主題也比較上檔次。

    當時朱元璋問了太子朱標一個問題:“為何會有七國之亂?”朱標同志多年的書也不是白讀的,當時就回說:“是七國的責任”。這句話卻遭到了朱元璋的呵斥,朱元璋說道:“錯!是漢景帝的責任!是漢景帝殺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又要削藩,才有的七國之亂。”此刻,身邊還站著年少無知的朱棣,小小的他聽到這句話,好像記下了——“削藩是錯的,削藩反抗是正確的,這樣的造反是有道理的”。

    3. 起兵造反!朱棣走上了奪位之路

    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悉心培養的朱標,英年早逝,只留下朱允炆還在身邊,於是被立為了皇太孫。朱元璋死後,皇權自然是交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上。面對著那麼多厲害的叔叔,建文帝第一件事就想著要削藩!

    建文帝即位後,秉承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傳統,這第一把火就燒到了各地藩王的頭上。這下子朱棣就著急了。心裡苦的不是滋味——戰亂之中苦,生下來得不到父親的寵愛苦,我好好的守著北京,大侄子又要來削藩,真的心裡好苦。朱棣不能忍了!他想起了那時父親說的話!“是漢景帝的錯!不是七王的錯”,於是堅定了造反的決心。

    建文帝只是想削藩,不想揹負殺害叔叔的罵名,曾下命令讓軍隊不要傷害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不過深受朱元璋之言影響的朱棣,鐵了心想造反成功,最後終於奪下了皇位,朱允炆則在大火中不知下落。

    也就是說,燕王朱棣最終走上謀反之路,不僅是因為自己的野心,也不僅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朱元璋當年,與太子朱標的一番對話,才是他產生這一想法的根源,只不過最後承擔後果的,卻是朱標的兒子,也就是當初的皇太孫朱允炆,建文帝這算不算被自己的爺爺和爸爸,坑了一道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明史》等書

  • 12 # 歷史秘密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1389年,朱元璋駕崩,因為太子朱標早逝,皇位由皇太孫朱允炆世襲。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為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聽取大臣齊泰、黃子澄的意見,開始採取“削藩”政策。

    先帝朱元璋為了抵禦外患,鞏固疆土,將他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成為“藩王”。藩王勢力日積月累,成為朱允炆登基後的巨大阻礙,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一直是朱允炆的心頭之患。

    建文帝朱允炆毫不手軟地向他的叔叔們舉起了屠刀,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削,被貶庶人。與此同時,朱允炆和親信大臣密謀逮捕燕王朱棣。採取逮捕行動的張信是朱棣的舊部,將訊息偷傳與朱棣。

    朱棣得知,裝瘋以自保,並訓練死士,積聚力量,準備反攻。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攻佔金陵,而朱允炆也在皇宮大火中不知所蹤。朱棣即位,江山易主。

    建文帝書生氣十足,毫無治國經驗,並不具備一國之君的才能。相反,朱棣有勇有謀,與明太祖朱元璋頗像。《奉天靖難記》中記載,太祖謂“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朱元璋一直對朱棣寄予厚望。朱棣在看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後,心有不甘,一直隱忍,在封地培植自己的力量,等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機會。總而言之,朱棣造反,就是為了自己登上皇位。

  • 13 # 閱社集團

    朱棣是各方面最酷奇其父朱元璋的人,在他心裡真正臣服的人也只有父親和大哥。大哥去世後他心裡其實已經有想法了,不然著名投降將軍李景隆是什麼時候抱上朱棣大腿的呢。加上明太祖的分封制給了他這個機會。小皇帝又要加強中央集權,他不反就要在皇帝眼皮底下做個閒散王爺,一身的抱負都只能在腦海中想象了。而且身邊一群文臣武將都渴望著從龍之功,反就成了必然!

  • 14 # 龍眼看古今

    歷史上朱棣騎兵謀反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朱棣坐不上皇位不甘心

    這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朱棣排行第四,在他太子他大哥死後,二哥,三哥也相繼去世,但是皇位依然沒有落到他的頭上,因此朱棣一直心有不甘,為以後起兵謀反埋下了伏筆。

    2.被逼無奈

    建文帝登基以後開始削藩,雖然沒有輪但朱棣的頭上,但是燕王朱棣知道自己早晚躲不過去,所以被逼無奈只能選擇造反。

    3.被和尚道衍慫恿

    朱棣一直猶豫要不要起兵謀反,是道衍的慫恿讓朱棣堅定了決心。其實也可以說是朱棣給自己謀反找了一個藉口。

  • 15 # 博陵牛仔

    說起燕王朱棣為何會造反,可以說首先是為了自保,虎父無犬子,燕王深深的繼承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前期朱元璋為了掃清太子朱標繼承皇位的障礙。以致後期能征善戰的武將凋零,沒人能擋住燕王朱棣的“勤王之師”!

    勝者王,敗者寇,優勝劣汰,能者居之是這生存之道,更是人生這一場遊戲的殘忍規則。史書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對燕王朱棣也特別重視,為了削減朱棣的實力,他先派工部侍郎張昺接任了北平最高行政長官的職務;然後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掌握了北平的軍事控制權;之後他還派宋忠率兵三萬,鎮守屯平、山海關一帶,隨時準備動手;另外,策反朱棣派去的間諜,使之成為為他使用的雙面間諜。

    建文帝繼位後實行削番的國策,而當時朱棣被困燕王府,太子朱允炆也繼承了太子朱標的仁慈,沒有殺掉燕王朱棣,據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對朱棣下了道免死令,要求手下不要殺死朱棣,不讓自己背上殺親叔叔的罪名。這道命令導致朱棣在多次作戰中倖免於難,有時候,朱棣還利用這樣的免死牌,為戰場創造有利條件可知政治鬥爭無父子,何況叔侄關係?

    歷史總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一個個巧合,而成就了歷史的傳奇。對於政治老手燕王朱棣來說,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如果不反抗,就如同待宰羔羊,誰能說清楚哪天建文帝心情不好會殺了自己?默默的接受一切就是死路一條,與其這樣為何不奮力一搏呢?1402年,四十三歲的燕王朱棣率軍攻破了金陵的最後一道防線,第一次坐在九五之尊寶座上。

  • 16 # 沙魚的辣椒

    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之後就逐步開始削減各藩王的勢力,尤其是對在北方立下屢屢戰功的朱棣影響最大,對於於削藩減勢,燕王朱棣可以說是一再忍讓,對建文帝也是避而遠之,最終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決定起兵造反。削減藩王其實是朱元璋臨終前給害怕藩王勢力太大對皇位產生威脅給朱允炆支的招。

    然而野史中對朱棣起兵有一種不同的說法。說是朱元璋在早年給自己和後人立下了個規矩,皇位都要傳給長子或長孫,並且必須要對他們精心培養,所以朱元璋對太子朱標是器重有佳,但是沒想到早逝,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從小聰慧伶俐並且在朱標病重期間日夜照顧,朱元璋看在眼裡十分欣賞,便設立了皇太孫。但是屢建戰功的朱棣在朱元璋眼裡是個更好的皇帝人選,相傳當初朱元璋曾想要將皇位傳給朱棣,但是要求朱棣將來要將皇位傳給朱允炆,朱棣也是答應了下來。但是朱元璋似乎不想違背當初給自己和後人立下的規矩,又擔心朱棣不會將皇位傳給朱允炆,就直接傳位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棣感覺朱元璋違背了自己,一怒之下便起兵造反,朱棣擁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從北京南下勢如破竹。到了南京發現朱允炆已“自焚”但是火滅了之後並沒有發現屍體,至此朱棣稱帝,並遷都北京。

  • 1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為起兵造反?這個問題問得有意思,當然是野心催的!如果沒有野心,他造的哪門子反?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眾建屏藩以衛京師,將許多兒子分封在了北部邊疆地區,並擔負起了守土戍邊的職業。要守土戍邊,軍隊自然是不能少的,這些皇子手中有了軍隊,心自然就不安分了,想法也就多了,這其中便有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之前,朱元璋的嫡長子、懿文太子朱標還活著,名分早定,加之又有明太祖的鼎力扶持,朱棣自然是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的,即便有,也只能深深地藏在心底最深處。可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了,而且明太祖居然一反常規,沒有選擇其他兒子接班,而是直接抬出了朱標的兒子明惠帝朱允炆!這下朱棣這些皇子們心裡開始各種不爽了:“老爺子太偏心,老大接班我們沒意見,現在老大都沒了,輪也該輪到我們了吧?您單好,直接把我們晾一邊,讓您孫子來了!”既然心有不服,原本潛藏內心深處的野心自然也就不斷膨脹。

    如果僅僅是這樣,朱棣以燕藩的那點兒兵力去和大明王朝的中央軍對抗、去和淮西走出來的悍將們對陣沙場,無異於自取滅亡。而父親朱元璋無形之中幫了朱棣一個大忙!因為擔心孫子鎮不住場面,洪武二十五年之後,朱元璋開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當年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悍將們,要麼早已作古、要麼慘遭屠戮,到朱允炆即位時,已經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靖難”期間,朱允炆居然病急亂投醫,連自己表大爺李文忠家的紈絝兒子李景隆都派上了戰場,可想而知,是個什麼情況。

    當然,即便是這樣,朱棣依然不敢輕易起兵,畢竟將雖然不多,朱允炆還是皇帝,還手握百萬中央軍,能夠調動的起碼也有數十萬。就燕藩那點兒兵力,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但是,朱允炆即位伊始便在齊泰、黃子澄等幾個儒生的攛掇之下,開始粗暴削藩。首當其衝的便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弟弟周定王朱橚,朱允炆目標直指朱棣!而此舉恰恰加速了朱棣起兵的步伐,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拼死一搏,到頭來不是被削爵,就是被殺,好日子反正是到頭了。

    於是,朱棣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舉起了“靖難清君側”的大旗,兵鋒直指南京城。起初朱允炆派出了老將耿炳文,頗讓朱棣的燕軍吃了些苦頭。可是朱允炆因為耿炳文久攻不克,居然自毀長城、臨陣換將,換上了紈絝子弟李景隆。這下好,中央軍兵敗如山倒,而且更加堅定了朱棣的決心,最後朱棣決定,不顧一城一地的得失,孤軍深入、直逼南京城下。還是那個李景隆,居然跟他另一個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開了金川門,迎燕軍入城。自此,朱允炆大勢已去,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終。朱棣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同姓藩王起兵造反唯一成功的特例,成為了明太宗、明成祖!

  • 18 # 人飲水思源人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朱棣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的。因為造反成功把他的侄子趕下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透過造反成功上位的蕃王。朱棣的年號永樂,故又稱之為永樂大帝。朱棣放著好好的蕃王不當,為什麼要做大逆不道的事呢?

    朱標為太子時大家都沒有意見,畢竟朱標既是大哥又是父親朱元璋最器重的一個人。他們這些做兄弟的哪敢有非分之想,再說了大哥朱表寬厚仁慈,對弟弟們都很好,弟弟們從心裡服他。但是,天不遂人願,這麼一個人好心善的太子卻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卻不考慮朱棣他們的想法,愛屋及烏的力了朱允炆為帝。朱棣心有不服,卻沒辦法,一直怏怏不樂。朱允炆繼位後,覺得幾個伯伯叔叔太過危險,不削番他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削番過程是殘酷的,幾個蕃王都被逼死了,朱棣看到快到自己了,覺得不能坐以待斃了。

    朱棣不愧是鎮守北方的大將,軍事指揮能力在靖難之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放棄了一個一個城池的打法,他帶領他的軍隊直接快速突進到都城南京,打了朱允炆措手不及。朱允炆在一次大火中逃走了,不知所蹤,成為了一個千古迷案,鄭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尋找朱允炆。

    朱棣造反成功也是偶然,朝廷無大將,腐儒無大略,文帝太懦弱,朱棣太英武。

  • 19 # 歷史折返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大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為大明帝國守把北大門立下赫赫戰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很早就選定了大兒子作為法定繼承人,其他眾多兒子被封為各大藩王駐守國家的邊疆。怎奈老天不隨人意,大兒子朱標還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這件事對朱元璋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傷心了很久,本著愛屋及烏的想法,於是又把繼承人選在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說大明帝國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

    當朱元璋選定孫子作為繼承人的時候,多少給眾多兒子心中帶來不滿的情緒。怎奈當時朱元璋具有絕對的實力,兒子們也只是在內心表示不滿。表面上還是不敢流露出絲毫的不滿情緒。這也為以後朱棣造反埋下伏筆。

    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個年輕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臨眾多繁雜的國家大事之外,還要面對那幫守衛邊疆,擁兵自重,非常厲害的各位叔叔們。於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議削藩之事。隨著對幾個實力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時的朱棣已經聞訊做好了反擊。只不過正在做著反擊前的準備工作,最後,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進軍。這就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靖難一直持續了四年之久,最終以朱棣獲勝為最終結果。

    縱觀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還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穩,急於削藩所致,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朱元璋皇帝選人不當所造成。

    (靖難之役:應該解釋為平定或平息戰亂的戰役。其中靖解釋為平定或平息,而難解釋為戰亂或者災難等)

  • 20 # 雪濤剛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第一個皇帝,第二位皇帝是他的孫子,第三位皇帝又回到他的兒子這一輩。第三位是誰呢?就是朱棣。朱棣是他大名,我們在提到這個人時,常常還有別的稱呼。經常捏到的是明成祖。

    朱棣生於元朝未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他在11歲時,也就是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燕王的封國在哪?在北平。有Gs人說,這個北平太熟悉了,現在我們經常談到民國時期,北京所在地叫北平。那麼北平是從什麼時候起叫呢?朱元璋時期。朱元璋派軍萬人北伐,推翻3了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大都就改為北平。

    朱元璋悉心培養的朱標,英年早逝,只留下朱允火文在身邊,於是被立汐皇太孫,朱元璋死後,皇權自然·交到3,建文帝朱允火文的手上。面對著那麼多厲害的叔叔,建文帝第-件事就想著削藩。

    這下朱棣就著急了。我好好的守著北京,大侄子又要來削藩,真的心裡好苦。朱棣不能忍了,於是便起兵造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拒絕參加幼兒園活動被指不配當媽,是園方有錯還是媽媽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