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古代帝王中算什麼水平?你覺得這人怎麼樣?
4
回覆列表
  • 1 # 破乞

    提到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很多歷史發燒友對他的評價是“搖頭”。宋太宗在高粱河戰敗後坐驢車逃命這件事更是成為了不少歷史票友眼中的“笑料”。那麼,宋太宗真的是“北宋最大的敗家子”嗎?除了在軍事指揮上缺點很多,宋太宗為宋朝歷史的發展有沒有正面的貢獻呢?我們該如何站在一個儘量客觀的視角評價宋太宗的功過得失?

    一、糟點多多的軍事指揮

    說實話,宋太宗真心不適合指揮打仗,他的軍事才能比他的哥哥趙匡胤差遠了。兩人的軍事能力差距,那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公元970年,宋軍和遼軍在遂城發生衝突。當時,趙匡胤帶領的宋軍僅有3000人,而遼軍兵力高達60000人。可令遼景宗怎麼也想不到的是,趙匡胤帶領3000宋軍打敗了60000遼軍。太祖的軍事指揮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如果宋太祖多活10年,北宋有可能就恢復晚唐時期的版圖了。

    可是,上天並不眷顧宋太祖。公元976年,一代英主趙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坐上了龍椅,這就是被後人稱為“高粱河車神”的宋太宗。

    這位皇帝初登基時,戰場上真露了把臉,978年收拾了奄奄一息的北漢,然後就信心爆棚,不顧剛打完北漢師老兵疲,非要一鼓作氣收復幽雲十六州,以完成哥哥未竟的事業。

    北漢戰爭結束後還不到10天,趙光義就帶領宋軍繼續北上。面對以逸待勞的遼軍精銳部隊,宋軍衝上去就是對遼軍一頓狠揍。在幽州戰役的第一回合,遼軍損失慘重,被宋軍俘虜的官兵高達500多人。

    從以上的這些戰鬥我們就能看出,宋軍的實力並不差。只要宋軍按照趙匡胤遺留下的既定戰術和遼軍開打,收復幽雲十六州指日可待。

    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光義的北伐失敗了。不僅失敗,還是連續兩次失敗。第一次,宋軍在高粱河之戰中大敗而歸,身中兩箭的宋太宗無法騎馬,只能坐驢車逃命。第二次,宋軍出動20萬大軍進攻遼軍,但由於非常坑爹的文官監軍制度阻礙一線將領的正常指揮,一盤能打勝的好棋被宋太宗硬生生的打成了爛棋。

    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北伐時期,宋太宗給前線將領畫陣圖,要求所有將領透過陣圖按部就班的打。可話又說回來了,前線的戰事千變萬化,依靠陣圖遙控指揮宋軍一線部隊,這趙光義的做法豈不和趙構一樣,都是紙上談兵嗎?幸好,在滿城戰役中,宋軍名將李繼隆頂住壓力,堅決不按照陣圖打,最後打敗了遼軍。

    對於宋太宗透過陣圖遙控指揮前線將領這件事,名臣田錫就向皇帝建議“現在抵禦敵人的進攻,應該以選擇將帥為先。選出將帥後,就將軍權交給將帥,讓他全面去負責。沒有必要給他陣圖,也沒必要授予他方案,讓將帥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沒有不成功的。”遺憾的是,對於這種合理的建議,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宋太宗並沒有採納。

    所以,宋太宗在軍事指揮上真的很“敗家”。兩次北伐失敗最直接的後果是:宋軍對遼從進攻態勢全面轉入防守態勢。不知道趙匡胤在陰間聽到自己弟弟瞎折騰自己親手帶出來的大宋禁軍,會不會在閻王爺那裡告趙光義。

    二、宋太宗的“水長城”

    那麼,宋太宗在軍事領域真的是一無是處嗎?並非如此。進攻作戰不怎麼地,宋太宗的防守作戰可堪稱一絕。北宋的“水長城”就是宋太宗防禦有加的最直接證明。

    兩次北伐失敗,宋軍從攻勢全面轉入守勢,但是,防禦遼軍的事情還得做。宋琪的建議沒法用,這該怎麼辦呢?

    在關鍵時刻,一個叫何承炬的大臣向宋太宗建議:從今天河北省滿城縣到泥姑海口,將沿線大清河等支流和30多條窪澱連起來,形成一條綿延450多公里的水上防線。在這條水上防線的基礎上,再次不斷地開挖河道,讓窪澱和湖泊連城彼此聯通的水上網路,這就是水上長城。

    這個建議,看似腦洞清奇,其實無比靠譜,如果能做到,北宋不但能構築天然防線,還能依託河道開發農田,補充戰爭資源。當然,工程量也十分巨大,難度也極大。

    但打仗外行的宋太宗,辦這事兒卻真不含糊:當場動用了一萬八千軍隊開工,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經過快速施工,北宋建立起了長達上千裡,綿延7座軍州的水長城工程。共經過19條河流,30個澱泊,河流上還有100條船隻往來預警。宋軍防守河北的軍費開支被大大節省了。根據正史記載,水長城修好後的公元988年到995年這幾年間,遼軍向宋軍發動5次進攻,宋軍依託水長城抵抗五戰三勝。

    水長城的成功,證明了宋太宗自身所具有的戰略眼光和執行能力。這一能力讓宋太宗做個參謀或樞密使還是非常優秀的,但宋太宗要成為優秀的帝王,其戰略眼光還得再看得更高一些。

    三、優秀的文治

    宋太宗在軍事上差強人意,但他在文治上的亮點是相當多的。除了歷史票友們津津樂道的《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這兩本大書,宋太宗在文治方面為北宋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

    第一,改革言路。或許是受到了唐太宗“從善如流”的鼓舞,宋太宗決心像唐太宗那樣作一名從善如流,勵精圖治的帝王。在這一思維的驅使下,宋太宗對中央的諫官機構進行了改革。988年2月,宋太宗將諫官的名字做了改動,將左右補闕改名為左右司諫,左右拾遺改為左右正言,並鼓勵諫官犯言直諫。在宋太宗的鼓勵下,北宋湧現出了像寇準田錫那樣的直言官員。如果放在其他年代,寇準田錫那樣的官員有可能就掉腦袋了。但活在宋太宗時期,太宗就從制度上保證了他們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第二,改革登聞鼓制度。登聞鼓制度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民間傳遞社會民情的重要通道。公元984年,太宗下詔對唐代的登聞鼓院制度進行改革。親自審理登聞鼓案件。有一次,一個叫孫崇望的基層官員敲打登聞鼓,控告曹翰搜刮民脂民膏,危害一方。宋太宗親自接見了曹翰,當得知曹翰的貪婪激起民憤之後,宋太宗就開會與百官商議,最後下詔:削掉曹翰的出爵位,曹翰所侵佔的土地予以沒收。

    還有一次,禮部侍郎宋白主管貢院的科舉考試,只錄取28名進士,其他各科100多人。當榜單貼出去以後,人們議論紛紛:宋白主持的考試不公平。有人向登聞鼓院敲鼓,請求皇帝討回公道。宋太宗知道情況後親自下令進行再次考試,最後錄取了700多人。如果沒有皇帝的過問和登聞鼓制度,這幾百名苦讀十年的考生肯定就名落孫山了。

    第三,改革科舉制度。宋太宗採取兩項措施改革科舉:首先,擴大錄取名額。其次,考試殿試採用糊名制度。這一制度將考生的姓名等資訊封鎖起來,避免考官閱卷時打人情分,進而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糊名制度對中國科舉考試影響深遠。

    四、嚴厲打擊腐敗

    和哥哥趙匡胤一樣,宋太宗是一位非常痛恨腐敗的皇帝。976年登基之後,宋太宗就採用各種手段壓力打擊腐敗。公元978年和985年,宋太宗就曾兩次下詔,強調對貪腐官員革職後一律不得再用。宋太宗反腐敗有多嚴厲呢?比如,宋太祖王皇后的哥哥王繼勳,在地方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甚至斬殺奴婢為食,嚇得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趙光義親自下詔,將王繼勳斬首示眾,百姓拍手稱快。官員盧佩受賄錢190貫,宦官馮彥琛倒賣磚瓦木料,最後都被斬首。

    總而言之,宋太宗軍事上差強人意,和他的哥哥宋太祖相差很大。但修建水長城這件事又能體現出宋太宗的戰略眼光。宋太宗在文治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的採訪使制度,改革言路和舉報制度維持了北宋100多年的穩定。宋太宗在反腐敗方面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因此,宋太宗的功績無法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列,但他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將宋太宗和北宋帝王宋徽宗宋欽宗這些昏君並列,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 2 # 常棣tandy

    宋太宗是不是明主,我想從他所取得的功業裡面足以看出;至於他個人評價我想需要看看其為人之品性。

    一、宋太宗的功業

    太宗最大的功績,應推基本實現統一和重視發展文化事業兩項。這兩項事業,對於當時的社會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有利的影響。

    1、實現統一

    太宗取消了節度使領支郡的權力,全部州軍都直隸中央,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太宗先後迫陳洪進獻出漳、泉二州,迫錢俶獻出吳越十三州、一軍,又攻滅北漢,得十州、一軍。到太平興國四年五月,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基本實現了統一。

    其後,河東、河北雖常被兵,陝西、西川亦有兵災,但趙宋皇朝的大部分疆土卻處在統一、和平的狀態下。太宗繼續執行太祖時期的鼓勵墾荒的政策,下令:“所墾田即為永業,官不收其租。”至道元年(995 年)又下詔“州縣曠土,並許民請佃為永業,仍蠲三年租,三歲外輸二分之一。”與太祖時一樣,“州縣官吏勸民墾田之之數,悉書於印紙,以俟旌賞”。太宗時期的墾田數比太祖時期又有所增加。太祖末年是二百九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頃六十畝,太宗末年是三百一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一頃二十五畝。數字雖不一定可靠,但可以反映出墾田數增加的事實。

    2、發展文化事業

    太宗重視發展文化事業,成就頗大。

    五代時期,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在右長慶門東北,僅有小屋數十間,湫隘卑痺,僅蔽風雨,周廬徽道,出於其旁,衛士騶卒,朝夕喧雜,每受詔撰述,皆移他所。太祖時期,未嘗改作。太平興國二年,太宗幸三館,顧左右曰:“是豈足以蓄天下圖書,待天下賢俊?”即日詔有司度左升龍門東北車府地為三館。

    命中使督工徒,晝夜兼作。其棟宇之制,皆太宗親所規劃。自經始至畢功,太宗兩次臨幸。輪奐壯麗,甲於內庭。三年(978 年)二月建成,太宗乃下詔曰:“國家聿新崇構,大叢集書,宜錫嘉名,以光策府,其三館新修書院宜為崇文院。”院既成,書遷西館之書,分貯兩廊。以東廊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八萬卷。

    崇文院西序留有便門,以便太宗光臨。太宗在崇文院建成後,常到院中觀書,並常召大臣到院講學。端拱元年(988 年)五月,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閣,分三館書籍萬餘卷置其中。太宗還多次下詔求書,規定了具體的獎賞辦法;又派人到江南、兩浙購募圖書。獻書及購募所得書,均藏於崇文院內。

    太宗時期,命人編輯了三大類書:《太平御覽》一千卷,《文苑英華》一千卷,《太平廣記》五百卷;又集《神醫普救方》一千卷。太宗還命國子監重行校刊九經,開雕四史及《說文解字》等書。

    3、選材用能

    太宗繼續實行太祖時的政策,重視擇人用吏,誅殺貪贓不法者。太宗剛即位,即詔諸道轉運使察官吏能否,第為三等,歲終以聞。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三月,始立試銜官選限。太平興國六年(981 年)三月,又詔令諸路轉運使察官吏賢否以聞。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四月,頒(外官戒諭辭)。雍熙四年(987 年)三月,詔申嚴考績:“天下知州、通判,先給御前印紙,令書課績,自今並條其事蹟:凡決大獄幾何;凡政有不便,於時改而更張,人獲其利者幾何;及公事不治,曾經殿罰,皆具書其狀,令同僚共署,無得隱漏。罷官日,上中書考校。”

    十一月,詔以實數給百官俸,以使官吏盡職,且可責廉。太宗在派使者按問各州刑獄之時,常令同時察官吏勤惰以聞。太宗尤重內外製之任,每命一詞臣,必諮訪宰相,求才實兼美者,先召與語,觀其器識,然後授之。貪贓不法之吏,太宗即予誅殺。

    據《宋史·太宗紀》的記載;太宗在位約二十二年,誅殺貪贓與不法官吏十七人;太平興國三年(978 年)六月,太宗下令,他即位後諸職官以贓致罪者,雖會赦不得敘,永為定製;太宗還下令禁用酷刑,常令諸州長吏慮囚。

    4、軍事方面處置失措

    太宗在統一和發展文化事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軍事方面,卻處置失措,從而使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始形成。

    太宗即位之初,採取了一項重要措施,就是禁止藩鎮回圖販易。對於這項措施,歷來認為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有利措施,實則不然。

    《長編》卷一八,太平興國二年正月載此事:

    五代藩鎮,多遣親吏往諸道回圖販易,所過皆免其算。既多財,則務為奢僭,養馬至千餘匹,童僕亦千餘。國初,大功臣數十人,猶襲舊風。太祖患之,未能止絕。於是詔中外臣僚,自今不得因乘傳出入,齎輕貨,邀厚利,並不得令人於諸處回圖,與民爭利。有不如詔者,州縣長吏以名奏聞。

    從表面上看,這項措施有利於國家統一。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太祖時期,實行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三大綱領之後,節度使的權力大都被剝奪了,已不成患害。留使、留州的錢財被取消,有通判掌各州之財,財政盈餘又全部送往京師,上交中央,一般節度使的財力已所剩無幾。

    所謂太祖未能止絕的回圖販易者,主要是指邊境諸將。太祖重視邊防,專任邊將,曾對近臣說過:“安邊御眾,須是得人。若分邊寄者能稟朕意,則必優恤其家屬,厚其爵祿,多與公錢及屬州課利,使之回圖,特免稅算,聽其召募驍勇,以為爪牙。苟財用豐盈,必能集事。”

    慶曆元年(1041 年)五月甲戌,太常丞、直集賢院、籤書陝西經略安撫判官田況上兵策十四事,十一日:“太祖用姚內斌、董遵誨抗西戎,何繼筠、李漢超當北敵,各得環、慶、齊、棣一州徵租農賦,市牛酒犒軍中,不問其出入,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窺邊。”所以,太祖時期西北邊境比較平安。

    回圖販易,是太祖對邊防將領實行的特殊政策,其資本是公錢與諸州課利。太宗禁止回圖販易,矛頭所向是邊防將領,是限制邊防將領權力的措施,是對邊防將領的一次打擊。這是太宗時期邊防政策的第一個重大改變。高梁河之敗後,邊防將領作戰不力,與此不無關係。因為無財力自置斥候,遠探訊息,又無財力重賞士卒,使其盡力而戰,邊防軍的戰鬥力不能不削弱。

    在此以後,太宗又貿然發動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和雍照三年(986 年)兩次大規模北征,八年之內,先後有高梁河、莫州、岐溝關、朔州、君子館五大敗仗,喪師不下三十萬,使太祖時期養精蓄銳而造成的對遼作戰的優勢喪失,北宋積弱之勢開始形成。

    太宗又縱容邊將“生事致寇”,引起遼國報復入侵,改變了太祖時謹慎持重的邊防政策。太宗又改變了太祖對邊將的態度,摧辱邊將權威。《乖崖集》附錄韓琦撰《張詠神道碑銘》載,淳化四年(993年),宿將張永德為並代帥,小校犯法,杖之而死,有詔按罪,樞密直學士、同知通進、銀臺司公事、兼領發敕司張詠封還詔書,日:“永德方被邊寄,若責一小校,遂摧辱之,臣恐帥體輕而小人慢上矣。”太宗不納,因不關銀臺而下書譙讓。未幾,果有營卒脅訴其大校者,詠復爭前事,太宗優容謝之,面加慰勞。如此對待邊將,邊將權威何從而立!

    自此,河朔無寧歲,備受戰亂之苦,直到真宗時訂立澶淵之盟,才算結束這種局面。而其肇始,即是收回邊將的回圖販易權。

    要之,太宗時期,基本實現了統一,經濟有所發展,文化事業大有發展,政治上大致沿襲了太祖時期的政策,使整個社會依然呈現出向前發展的勢頭。但是,太宗改變了太祖的邊防政策,在軍事方面處置失措,因繼位問題而造成的統治危機,又使太宗急於建功立業,提高威望,汲汲於皇位的鞏固和傳授,因此接連貿然北征,屢遭大敗,不僅喪失了軍事優勢,而且引發了財政危機,從而開始形成積弱積貧之局面。可以說,對於北宋社會的發展,太宗是功過參半的。

    二、太宗之為人

    如果說,在功業方面,太宗還可以說是功過參半的話,那麼,在為人方面,太宗則應是頗受非議的。

    1、多疑的性格

    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積慮,太宗終於得遂登上皇位之願。也許因其得來不易,太宗即位後,用主要精力防範內變,因而形成多疑的毛病。太宗有一段名言:“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一般以為內患指民眾起義,但實在是指朝廷內部的變亂從而危及皇權。 這段話充分反映出太宗對於內患的忡忡憂心,道出了他全心全意防範內部、確保皇位的用心。

    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太宗的多疑就是必然的了。被稱為宋代第一良將的曹彬,太宗疑其得軍心而罷其樞密使之職。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太宗立其子元侃為太子,京師之人見太子,喜躍日“真社稷之主也。”太宗聞知,召定策立太子的寇準說:“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寇準回答說:“陛下擇所以付神器者,顧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太宗才釋然。

    這只是兩個典型事例。連親生兒子也要懷疑,更遑論他人了。因多疑,太宗施政有兩大特點,一是事必躬親,大權獨攬,二是任人唯親。據《宋史》卷二一〇(宰輔一),太宗一朝,相不久任,尤其是“金匱之盟”出現後,更換更加頻繁,這不能不說是與太宗的猜疑心理有關。

    太宗信用幕府親信,探事者橫行,也不能說與多疑心理無關。所以日本學者認為,太宗是宋代君主獨裁體制的創始者。 口頭上高倡黃老之學,實際上卻疑心重重,這就是太宗性格的內外兩面。

    2、好色的品性

    太宗的多疑,是比較明顯的,但說他好色,則或有疑義的。

    《隨手雜錄》載,太宗朝,武程乞放宮人三百人,太宗對執政說:“宮中無此數。”執政請以狂妄罪之,太宗釋而不問。《長編》卷三四亦載此事,系之淳化四年(993 年)。由此事看,似乎太宗不留意女色,宮中簡約。但是,至道三年(997 年)五月,太宗剛死,真宗即位不久,就對輔臣說:“宮中嬪御頗多,幽閉可憫,朕已令擇給事歲深者放出之。” 相隔不過四年,說法卻大相徑庭。既然嬪御都甚多,宮人之多則更不在話下了。真宗的話,戳穿了太宗宮人少的鬼話。

    《默記》所載強買青州女子事,又載南唐後主的小周後每入宮則被太宗留數日之事。《燼餘錄》載太宗滅北漢收其妃嬪事,太宗挑花蕊夫人事,均可證太宗好色為不假。關於小周後事,宋人畫有《熙陵(即太宗)幸小周後圖》,至清代尚存,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清人王士禎《帶經堂集》均有記載,足見太宗好色之事,宋代已有定評。

    太宗多疑、好色,其豁達、儉約必不能如太祖,其剛愎自用則又必過於太祖,此乃勢之必然,無足怪矣。其帝位既系搶奪而來,不敬兄嫂,迫死弟、侄,於孝道有虧,自在當然之中,於此不再多言。

    自安史之亂後,方鎮並起,割據風行,生民塗炭,戰亂不息。歷二百年而至宋初,太祖奮起,趙普輔之,削方鎮之權,除禁兵之患,建法立制,統一大業有成,太平之基已奠。

    太宗繼之而起,本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不僅完成統一大業,而且完善法制,攘卻外敵,開趙宋興旺之基業。但是,太宗處心積慮,奪得帝位,皇位繼承之謎,造成統治的危機,一直像陰影籠罩於太宗時期。

    在此陰影之下,太宗心理壓力甚重,急於建威樹望,關注於防範內患,結果是軍事行動屢敗,威望終未能立;內患頻作,德昭、廷美,必迫死而後安。至政治大計,竟未遑多顧,多僅能循太祖之政而行。是以太宗時期,雖則經濟、文化均有發展,然積貧積弱之勢已萌,終不能臻於治,而給有宋後世帶來莫大危害。

    真宗繼起,雖則於消除皇權危機基本成功,然又好大喜功,大演天書下降之鬧劇,致北宋積貧積弱之勢越演越烈。以此而言,太宗朝實乃轉折時期。太宗其人,對於歷史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否認的。

    (正文完)

  • 3 # 詩尚凝寒

    宋太宗趙匡義(又名光義)自然是個明主。

    其文冶大於武功。趙光義滅北漢,收劉繼業(楊業),但攻遼失敗,身中兩箭,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後,立下家法,攘外必先安內。包括後代收宋江,滅方臘等。

    文治方面,一是加強中央集權,取消唐五代節度使實權制,增加直隸州;二是加強法制,置審刑院,以管制大理寺、刑部;三是發展經濟,定役法,置農師,修漕運;四是重文化,建國家圖書館祟文院,編《太平御覽》《文苑英華》《神農普救方》《太平聖濟方》等。

    為後人詬病處,一是霸佔南唐李後主之妃,二是“斧聲燭影”。

  • 4 # 趙永志67

    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因避其兄名改為光義。自幼聰穎而富有威望,陳橋兵變中,輔佐哥哥趙匡胤登基,建立宋朝,宋太祖斧聲燭影駕崩之後,趙光義登基,改名趙炅,廟太宗。

    宋太宗繼位後,吳越國錢俶迫於宋的壓力和軍事威脅,納土歸降。泉`漳二州的陳洪進歸附宋廷。宋太宗雄心勃勃親自征伐兵圍太原,致使北漢投降,收降楊業,聲威大振。其後,不顧眾人反對,兩次征伐遼國,均遭失敗,尤以高梁河之戰,太宗親臨前線,不幸中箭,後乘驢車方以逃脫,之後,宋對遼採取守勢,而自後晉兒皇帝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終未收回。實行了自唐末以來的形式上統一,史稱金甌缺。

    宋太宗繼續推行太祖的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的國策,消除自唐朝後丶末期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大力推崇科舉制度,吸納各級人才,興修水利漕運,

    平定了四川的李順、王小波農民起義,在計劃平定交趾的戰役中,先勝後敗,交趾得以獨立。太宗在位期間,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編纂大型書籍,加強對官吏的稽核、考查,提拔。文化繁榮,政局穩定。

    宋太宗雄懷大志,雖然對遼作戰失敗,征伐交趾未果,但仍實現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開創了軍事上弱勢,文化`經濟繁榮的時代。

  • 5 # 趙先森sir

    可咋說呢,一言難盡啊,趙二,我最不喜歡的一位帝王,得位不正其實沒什麼,歷史有多少皇帝得位是名正言順的呢,還真沒幾個。但是趙二極盡遮掩之能事,各種陷害,暗中迫害弟弟侄兒,就其整個在位時間,他都在極力的證明他這個皇位是名正言順的,可越是這樣,缺越是尷尬。

  • 6 # 古泉趣藏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本名趙匡義,因避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炅。960年,趙光義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之後,先後擔任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泰寧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同平章事,開封府尹, 中書令等職。封晉王。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登基為帝。至道三年(997年)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帝王,以下從“修齊治平”四個方面分析:

    一、修身

    趙光義從小聰明好學,“工文業,多藝能”。《太平御覽》全書共一千卷,宋太宗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連臣下都覺得太辛苦,勸他休息。宋太宗卻回答說:“開卷有益”。讀書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趙光義尤其酷愛書法,終身臨帖不輟。因崇拜王羲之,而將深得王羲之書法精髓的王著詔為翰林侍書,朝夕請教。北宋書法理論家朱長文在《墨池編》中說趙光義 “萬機之暇,手不釋卷,學書至於夜分,而夙興如常”。善長篆、隸、草、行、飛白、八分,尤以草書為最。米芾評價趙炅書法“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草無對,飛白入神”。

    他的圍棋和禪詩也很好,還有詩集傳世。

    在自身文化修養方面,趙光義堪稱帝王中的楷模。

     二、齊家

    趙光義身上的種種疑點,使得他在家事上被後人多有詬病。

    首先,燭影斧聲,被疑弒兄篡位。

    第二,即位後,沒有按照傳說中《金匱之盟》的約定,將皇位歸還趙匡胤一脈。

    第三,為保皇位留在自家一脈,有逼死侄子趙德昭、謀害侄子趙德芳、打壓弟弟趙廷美的嫌疑。

    第四,強幸小周後,被人唾棄。

    第五,子嗣不幸。長子趙元佐,本是太宗的最愛。封楚王。因反對打壓趙廷美而發瘋,廢為庶人。次子趙元僖,封陳王。26歲竟然被毒死。

    三、治國

    趙光義非常勤政,在位22年,無一日輟朝。

    首先,發展和完善了科舉制度。比如,允許平民參加科舉。比如年年舉行科舉考試。比如把 “殿試”定為成定製。

    其次,任賢用能。一生都在致力吏治清明,虛心納鑑,大力提拔出身底下計程車人。

    第三,確立兩府三司制,完成中國政治制度史的重大變革。

    第四,恢復立儲,確定“皇太子”制度。

    第五,收邊將權,完善中央集權,徹底完成了藩鎮向中央集權的過度,避免了割據局面重演。

    第六,大力推動文化發展。組織修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大力發展書院建設。

    第七,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

    可以說,太宗時代以文治國,前無古人,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四、平天下

    首先,恩威並施,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

    其次,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第三,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高梁河一戰還身受箭傷,狼狽逃跑。從此宋朝對北方政權一直採取守勢。

    毛澤東評價“此人不知兵”。

     

    概而言之,趙光義是北宋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致力文治,奠定北宋文化昌盛的基礎;他拙於武功,導致了北宋百年懦弱,為亡國埋下了禍根。但從今天中華大家庭的角度總體評價,功勞遠遠大於過失,應算是一位明君。

  • 7 # 善發歷史說
    燭影斧聲千古之疑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在“燭影斧聲”當中一代英主宋太祖病亡,根據“金匱之盟”趙光義繼承了大哥宋太祖的皇帝寶座,史稱宋太宗。

    有道是“燭影斧聲,千古之疑”,趙光義繼承皇位很顯然是來得並不光彩,宋太祖的長子趙德昭已經成年,作為正常的封建繼承製度,宋太祖理應傳位給長子趙德昭才是,但是卻是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顯然是不合乎常理的。而且宋太祖在“燭影斧聲“中病死,很可能也是一場非正常死亡的陰謀,所以趙光義的繼位才被後世一直質疑來路不正。

    太宗繼位繼往開來

    宋太宗繼位之後,朝廷政局不穩,外部強敵環伺,北宋只是一個新生的政權,立國僅僅17年,還沒徹底完成統一。所以宋太宗繼位之後一方面對內繼續採取延續宋太祖時期的政策,另一方面加快了完成全國統一的步伐,畢竟宋太宗面對內部的各種質疑,他急需迅速開展統一大業以提升個人威望。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國王錢俶、平海軍節度使陳洪在北宋軍事威懾之下,各將下轄州縣獻於北宋進行歸附,至此南方最後兩個割據政權被消滅。放眼“漢地九州”也就剩下盤踞山西的北漢和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還沒被收復。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發動討伐北漢的戰爭,宋太宗親自出徵,從東南向西北四個方向圍攻北漢的首都太原,很快北漢乞降,北方最後一個割據政權也被消滅。至此,從後周世宗開始,歷經宋太祖、宋太宗總共三代人的努力,透過二十多年的統一戰爭,北宋終於結束了至唐末五代以來的割據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

    很快宋太宗就把目標放在了北伐燕雲上面,誓要將從石敬瑭起就被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收復回來,可是契丹和其他割據政權不同,軍事實力力遠比北宋要強大的多。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在消滅北漢後,很快就開始北伐,結果面對契丹強敵,宋軍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遭到潰敗,而且宋太宗在南撤路上屁股還被射中了兩箭,好不狼狽。而且這次北伐,宋太祖的長子、宋太宗的侄兒趙德昭差點被軍隊擁立為皇帝,這也對宋太宗造成了較大的刺激,很快就回過頭來開始剪除宗室對皇位的威脅。

    第一次北伐燕雲失敗,也讓宋太宗認識到了契丹的厲害,因此很快就從過去雄心壯志輕視契丹的態度轉為保守謹慎畏懼契丹的思想。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在大臣賀令圖的建議下,以三十萬大軍兵分三路進行北伐,結果主力軍東路軍團在岐溝關(今河北淶水縣附近)遭到慘敗。另外一支西路軍團也在陳家谷(今山西寧武縣北)遭到慘敗,就連名將楊業也被遼軍俘獲。

    很快遼軍南下,宋太宗起用一批老將張永德、劉廷讓等人阻擋遼軍,在君子館(今河北河間縣北)劉廷讓和契丹名將耶律休哥大戰,結果劉廷讓不敵耶律休哥導致全軍覆滅,死傷數萬。遼軍突破宋軍阻擊後往北宋腹地長驅直入,結果由於契丹統治者擔心遼軍孤軍深入會遭到圍殲,於是才打道回府撤回契丹。

    兩次北伐燕雲的失敗,使得北宋從後周開始留存下來的精銳部隊大部分都死傷殆盡,對北宋的軍事力量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也促使宋太宗的思想產生很大的轉變,宋太宗很快就放棄了北伐燕雲的戰略目標,形成了守內虛外的思想,直接導致後續整個北宋積弱的問題。

    北宋是歷代大一統王朝當中疆域最小的王朝,只是實現了“漢地九州”的部分統一,畢竟在西北的部分地區和燕雲十六州就分別被党項和契丹佔據著。但是無論如何,宋太宗繼承了宋太祖的遺志,終於初步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重文輕武整治官制

    北宋的基本國策,主要就是三個,一是強幹弱枝,二是守內虛外,三是重文輕武。

    其中強幹弱枝是宋太祖是確立的既定國策,因為鑑於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宋太祖透過“杯酒釋兵權”把從安史之亂以來節度使作亂的根源給徹底扼殺了。

    而守內虛外和重文輕武就是在宋太宗時期形成的國策思想,宋太宗兩次北伐燕雲失敗,對契丹又輕視轉而畏懼,加上宋太宗得位並不光彩,因此採取對內嚴防保證統治地位的策略。而宋太宗和哥哥宋太祖不同,太祖以武功見長,太宗則是以文治見長,太祖是以武將得國,太宗是以文臣上位。消滅割據和北伐燕雲的時候還需武將同心協力發揮功用,等全國基本完成了統一,而且又遭受到兩次北伐失敗之後,宋太宗開始避談用兵而是轉而強調文治的重要性。

    於是宋太宗開始壓抑武將重文輕武起來,實行文臣統兵、宦官監軍的方針。從中央到地方文臣得到朝廷重用,而武將則開始備受壓制。比如邊疆的州,主官過去大都由武將兼任,宋太宗則開始任用文臣擔任,從北宋開國以來善武的習氣逐漸就被文臣統兵的格局徹底改變。

    在地方的管理上,宋太宗繼續推進從太祖時期就傳下來的強幹弱枝策略,廢除節度使的支郡收歸中央管理,又擴大轉運使的權力,在宋太宗統治末期形成路州縣的地方行政架構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官員管理上,宋太宗時期正式形成了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使得皇權高度集中。

    宋太宗的功過評價

    燭影斧聲已成千古之疑,宋太宗得位不正也是大多數後世的評價看法,宋太宗繼位之後全國還沒完成統一,他繼承哥哥宋太祖的遺志終於完成全國的基本統一,所以其實他和宋太祖一樣也是處於同一時代的開國之君,在古代帝王當中也屬於開國之主功業非常,奠定了北宋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和版圖,而且統治期間政治較為清明,國家政局穩定,堪稱一代明主。

    但是由於兩次北伐失敗,加上為保證統治,而且作為從五代割據過來的經歷者,在宋太宗期間逐漸形成對北宋整個歷史都影響較大的兩個思想——守內虛外和重文輕武,加上宋太祖的強幹弱枝,三個國策思想貫穿了整個北宋歷史,甚至還影響到了後來的南宋,使得整個宋朝陷入積弱的局面。

    不過宋太宗在位期間,比較完成了全國統一,使得當時的社會經濟快速恢復發展,重視文治的理念也大大推動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發展,太祖、太宗兩兄弟為宋朝奠定了三百多年基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 8 # 韓信領兵多多益善

    我們不要求他有什麼奉獻精神,什麼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的道理,他坐在那個位子上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就是有作為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國產動畫的最大症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