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
2 # 歷史呀呀呀
商輅,生於明成祖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卒於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明名臣,關於他的逸聞趣事:
1、三元及第且有政治成就明宣宗宣德十年鄉試第一名,明英宗正統十年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一名,三次高考第一,這在璀璨的中華古代,也是燦若星辰吧。考試好的人往往從政不行,但他一路開掛,政治生涯有成就。
2、兩任內閣,歷仕三朝經過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三朝,官至少保、吏部尚書等職位。這三朝事變甚多,經了土木之變、易儲事件和寺門之變,商輅以賢和果斷決絕而出名。
3、北京保衛戰有功,反對南遷。支援于謙,進行北京保衛戰,堅決反對南遷。
4、作為朝廷代表接明英宗回朝。5、冒死直諫汪直汪直專權,商輅長期鬥爭在第一線,商輅列出汪直的十一條罪狀,他向憲宗說:“陛下委託汪直聽訟斷獄,汪直自稱奉密旨,可以專斷刑殺,擅自作威作福,殘害好人。陛下如果認為揭發壞事禁止擾亂,按法律必須如此,那麼前幾年,為何安定無事。變亂,是由打探事情激發而成,可以作為鑑戒。自從汪直掌權,士大夫不安心於他們的職守,商人不安心於經商,老百姓不安心於生產,如不趕快除去,天下安危就不可知了。
6、不給萬貴妃面子萬貴妃看重商輅的名望,拿了父親的畫像,囑託商輅寫讚語。商輅竭力推辭,商輅對萬貴妃說:“不是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
7、立儲之功明憲宗的紀妃生有皇子,都六歲了,因為畏懼萬貴妃,沒有人告訴明憲宗。商輅說:“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應當立即立為太子,安定朝廷內外的人心。”,憲宗同意了。
綜上,商輅做為一代名臣,剛正耿直,且才子風流,據說還長得一表人才,很有意思!!!!
-
3 # 逗不正經
謝邀!商輅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是整個朝廷全部都公認的,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身家背景,完全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才能夠進入到朝廷當中,在當時,他因為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所以才能夠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且在我國曆史上能夠稱作“三元及第”的人特別的少,也就是說三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而商輅就是其中的一位。
商輅還是一個長相特別英俊的人,據說他在被皇帝欽點進入朝廷之後,很快就憑藉著自己的能力進入了內閣,而且僅僅使用了四年的時間,要知道很多內閣當中的官員都熬了一輩子,才能夠成為內閣當中的大臣。而進入了內閣之後也就意味著他成為了整個朝廷當中的中心,最後甚至有機會做到首輔的位置,這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特別少見的,基本上沒有人升遷速度能夠像他一樣快。
而且商輅身上完全沒有任何的官人架子,據說他有一次在外地遊玩兒的時候,因為實在是太過貪玩兒,所以導致乾糧根本就沒有了,於是只能夠拜訪當地的居民。當時有一個石匠非常熱情的招待了他,並且給他沏了一碗粗茶,沒想到商輅卻一點也不介意,還決定這樣的茶很香,於是兩個人相談甚歡。
之後,商洛因為成為了狀元,擁有了皇帝賜給他的府邸。但是他沒忘記當初那一碗粗茶,於是他邀請這個石匠過來幫他修繕府邸,兩個人在不斷交流的過程當中,感情越來越深厚,最後他更是與石匠結拜成為異姓兄弟。而且當時商輅雖然身為官員,但是卻依舊非常心甘情願的成為了弟弟,在當時成為了一段佳話。
-
4 # lyg影片君
商輅(1414—1486),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明代首輔。,商輅是商鞅第六十八代孫,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商輅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第一個是黃觀,被朱棣除名。所以又說商輅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歷官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家居十年去世,時年七十三歲。贈予太傅,諡號文毅。
一、紫微高照
傳說商輅曾陪皇帝到江南巡遊,有一天他們來到商輅家鄉嚴州,遇見某員外家造大房子,正好那天上樑。上樑是古時造房子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要舉行一個隆重儀式的。皇帝沒見過。因此皇帝他們被吸引過去了。
商輅仔細一瞧,發覺不對:屋頂上有一隻琵琶精隱在那裡。商輅問員外:“你家今天上樑的日子選得不好,有兇星在堂。”員外叫來看風水選吉日的堪輿先生。堪輿先生說:“今日有兇星不假,但同樣有大吉星會降臨,他們能沖走兇星的。”商輅聽了,心裡暗暗稱奇:“這不就對了嘛:皇帝是紫微星,而我商輅是文曲星呀。”再一看,那隻琵琶精知道被識破,早就溜走了。
這件事後來被堪輿先生點破,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美談。從此,嚴州人在造新房上樑時,都要在樑上寫“紫微高照”或“吉星高照”四個字以趨吉避凶。當然聽聽就行了,不要較真。
三、轎伕座上賓
古時候轎伕被視為下等勞動人民,他們除了給官宦人家、有錢人家當“專轎司機”外,還有的專門抬出租轎子的,地位都很低下。每逢結婚辦喜事,這些抬出租轎子的轎伕雖然最為辛苦,但喝喜酒時是不能上堂與客人同坐同吃的,只能在廚房裡吃些剩菜剩飯,有時候還要遭受辱罵。
當了朝廷高官的文曲星商輅對此憤憤不平,下決心移風易俗。
一日,他喬裝打扮到淳安城鄉察訪民情,碰上一官員家辦喜事,為裝點門面,僱了多臺轎子,組成轎隊,這樣顯得浩浩蕩蕩,風風光光,但卻為缺一名轎伕發愁,商輅得知,便自告奮勇來充當轎伕。
當把新娘接到新郎家後,酒席已準備停當,賓客尚未入席,轎伕商輅見狀大搖大擺地坐到上橫頭(上堂正中席位)上去了。主人看到此景,礙於眾賓客面子,不便挑明,心中十分惱火。
其他轎伕和賓客們正等著看好戲,只見商輅拿出御賜寶扇,“譁”的一聲開啟,輕輕扇起扇來。賓客中有官員,認得這是御賜寶扇,上面有御印,慌忙跪拜於地。辦喜事的東家,見狀早已嚇得渾身發抖,跪在地上連連磕頭,求恕慢待之罪。
商輅也不多為難,畢竟人家辦喜事,不能掃了大家的興。他吩咐主人將所有轎伕叫齊,在正堂的酒桌上坐好。其他賓客也紛紛找空落座,才讓司儀宣佈開宴。
從此,嚴州一帶改變了對轎伕的待遇,每逢喜宴,轎伕由原來的“堂外客”變成了“座上賓”。
-
5 # 肥肥大狗熊
說完鹿鳴宴,商輅繼續說道:
“考中進士之後,赴瓊林宴,位列榜首,這是我第三次上坐。”
大家聽完,已經非常驚詫了。
清人王士禛《分甘餘話》卷二有《瓊林宴》:
“今新進士賜宴謂之瓊林宴。瓊林,宋京城西御苑之一。《石林燕語》:‘瓊林苑、金明池,每二月命士庶縱觀,謂之開池。歲賜二府從官宴於此,進士聞喜宴亦在焉。’自明代相沿至今,猶唐之題名雁塔也。”
商輅接著說:
“赴恩榮宴,這是我第四次上坐。”
皇帝於禮部賜宴殿試讀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進士,謂之恩榮宴。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設恩榮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有人解釋,說是恩榮宴就是以前瓊林宴,不知是否?)
聽商輅這麼一說,大家都要驚呆了。
商輅的話還沒有說完,他藉前言道:
“去年春天,天子宴請朝臣,老夫是領班大臣,這是我第五次上坐。”
聽完商輅的話,富翁趕忙站了起來,眾位賓客也紛紛跟著離席起立。
富翁一再向商輅道歉,說是自己安排不周,多有失禮之處,還望先生海涵。
商輅笑笑,安慰富翁說,沒什麼事。
因為身份暴露,商輅再也無法在富翁家裡任館職,過了一日,他就辭館歸家了。
因為喜歡富翁幼子的聰慧,商輅就讓那孩子跟著自己學習。
後來,那個孩子也考中了進士。
-
6 # 中孚鑑
商輅,字弘載。他是明朝中期重臣。其才思過人,曾經“三元及第”。所謂的三元及第,就是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第一名,分別是解元、會元和狀元,合稱“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
在古帶封建科舉制度中,三元及第是讀書士子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當然能獲得如此成就的人卻並不多。
不過商輅雖然的確是獲得過解元、會元、狀元,不過因為他在鄉試第一後,卻屢試不中,直到十年後才會試第一,後又殿試第一,所以嚴格的說商輅應該是“獨中三元”。
後來商輅進入朝廷,併入閣為內閣首度,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那獨中三元的商輅有哪些軼事?
商輅為人剛正不阿,不過他卻寬厚有容,同時他臨事果決,故當時就有“我朝賢佐、商公第一”,他是成化年間正直閣臣中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商輅在奪門之變後,曾被削籍除名。當然後來在憲宗時又得以再次入閣,升為內閣首輔。之後雖然宦海沉浮,不過在他去世後,憲宗還是悼惜的,並輟朝一日,追贈特進榮祿大夫、太傅,諡號為“文毅”。
當然,商輅不僅是明朝的一位名臣,同時他還精通書法,不過可惜的是,他的真跡卻流傳的不多。
-
7 # 天晴愛睡覺
商輅自幼天資聰慧,才思過人。於宣德十年(1435年)鄉試、正統十年(1445年)會試及殿試均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第一個是黃觀。是明英宗朝的人。
關於他的軼事有:
大臣錢溥曾經因未能升遷官職,作《禿婦傳》來譏諷商輅;高瑤請求恢復朱祁鈺的王位,黎淳上疏駁斥,極力詆譭商輅。商輅都不與他們計較,對他們還是像平常那樣。萬貴妃看重商輅的名望,拿出父親的畫像,囑託他寫讚語,贈送的金錢禮物非常豐厚。商輅竭力推辭,使者告訴他貴妃的意圖。商輅說:“不是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貴妃不高興了,商輅最終也不顧及商輅致仕後,劉吉前去探望。劉吉見他子孫眾多,感嘆說:“我與您共事多年,未曾見您筆下妄殺一人,上天回報您如此禮厚,實是應該的。”商輅謙遜說:“只是不敢讓朝廷妄殺一人而已
回覆列表
引言
禮儀的目的,說白了,其實很簡單,就是維護秩序。
僅就維護秩序的功能而言,禮儀在各個社會階段、不同歷史時期都是必須存在的。
以往的社會,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權威,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劃分等級之後,人便有了尊卑。這一種尊卑的存在,體現在禮儀上,是更為嚴格的等級。
社會之中,秩序時時處處都需要維護,所以,禮儀便處處時時都要體現。
禮儀體現的其中一個方面,便是座次的安排。
不要說在舊時的社會中,人們重視座次,就是在所謂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里,很多人對座次還是很在意,還是要小心謹慎、畢恭畢敬地安排,具體事實,隨處可見,稍微留心,便十分明瞭,此處不贅。
原本,坐在哪裡,就“坐”這件事的本質來說,是不打緊的。可是,因為坐的過程中,陳舊思維的遺毒還在、維護威權的用心還在、內化至骨子裡面的尊卑觀念還在、自覺不自覺把人劃分等級的心理還在……所以,坐在哪裡,座次的安排,似乎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就世界發展的形勢看,座次的存在,可能還會持續下去。至於會持續多久,目前,還無法預測。
今天的人,看重座次;舊時的人,更是看重座次。
這裡,來說一個古人的故事。
說這個故事的目的,不是要宣傳等級,也不是要肯定尊卑,而是想要說一點為人處世的道理。
至於讀者看完之後,會怎麼理解,只能各自隨緣了。
話入正題。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二識》卷一中,記述了一段關於座次的事情。
這個事件的主人公,是商輅[lù]。
既然,事件的主人公是商輅,那麼:
先來說一說商輅其人。
商輅,生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卒於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享壽73春秋;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
自幼天資聰慧,才思過人。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鄉試第一名(解元)。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郕王(郕王是明代宗朱祁鈺登基之前的封號)監國時,進入內閣,參與機務。
明代宗景泰(公元1450年~公元1457年,前後共八年)中,官兵部尚書。
明英宗復辟後,被削籍除名。
明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二月,再度入閣,官兵部侍郎、吏部尚書;後被汪直所譖,上疏辭職告退。
歷仕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三朝,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等職。
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面臨大事、決定大政時果敢剛毅,不為他人所動,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逝後獲贈太傅,諡“文毅”。
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纂有《宋元通鑑綱目》等。
接著,說說商輅獨中三元一事。
根據《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商輅傳》載:
“舉鄉試第一。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會試、殿試皆第一。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
不過,資料顯示,明朝276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元年。也有說明朝319年的,時間從朱元璋建立西吳政權(公元1364年)到明鄭臺灣被清軍攻佔(公元1683年)〕之間,還有一名三試第一的黃觀。
似乎,黃觀更為厲害,他是縣考第一、府考第一、院考第一、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號稱“六首狀元”。
時人讚譽黃觀,有句雲: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若黃觀之事屬實,那麼,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便是官方組織修撰的正史,如《明史》,也有疏漏的地方。
繼續,說一說商輅的最高職位。
查相關資料,商輅在明代宗朱祁鈺朝(年號景泰,公元1149年~公元1457年)、明憲宗朱見深朝(年號成化,公元1464~1487年)任宰相。
關於明朝有沒有宰相,肯定會有人有跳出來說話。
那麼,這裡也一併講說清楚。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70年),為防止大臣爭權,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
不過,時事變遷,明世宗(朱厚驄)嘉靖帝以後,內閣成為獨立的、凌架於六部之上的中樞機構,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另外,明、清時期,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
所以,說明朝有宰相,並不是什麼錯謬。
又據明史《商輅傳》記載:
“《宋元通鑑綱目》成,改兼文淵閣大學士。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進吏部尚書。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憲宗成化時期)進謹身殿大學士。”
根據以上,說商輅為明朝的宰相,也不為過。
最後,講述關於商輅上坐的軼事。
在說商輅上坐之前,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一生,自己坐上座的機會有幾回?
話說,明朝的宰相商輅,在告朝歸家之後,沒有什麼事情做。於是,他就想著,出去教教小朋友讀書,以此來消遣時日,也算是為國育才了。
主意拿定之後,為了隱蔽身份,商輅就變換名姓,到離家稍遠一點的地方去謀教席。
當日,有一富戶人家,為自己的小兒子聘師,商輅就去應聘。去了之後,他就被那個富戶人家選中了。
與商輅一同在那一富家坐館的,還另有三人。
這三個人呢,都是孝廉(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商輅應聘時,大概只說自己只是一名秀才而已。
因為身份上的差異,加之其他原因,那三位孝廉對商輅有些看不上眼,於是,他們便一起擠兌商輅。當時,授館的主人家也對商輅十分輕蔑,較為鄙視。
那三位同館授書的孝廉,常常同出同進,故意不和商輅一起。似乎和商輅一起,就會降低他們孝廉的身份一般。
有一次,正趕上那富戶家主的母親壽辰,家主富翁為示慶賀,便大宴賓客。
同館教學的四人之中,富翁請了其他三位孝廉參加其母的壽宴;他獨獨落下了商輅,未予理睬。
商輅不知主人請了同館的其他先生而未及自己。
猜想,即使知道,以商輅的人生閱歷來說,他也會毫不在意。
可是,商輅的小學生、那富翁的幼子,對於此事,他很為老師憤憤不平。於是,小學生跑過去對老師商輅說是:
“老師,老師,我家祖母明天生日,我父親請了其他三位先生參加宴席,為啥不請您啊,這太不公平了!”
商輅一想:
請不請我赴宴,倒是無所謂;只是,我這學生年紀幼小,不應該讓他有什麼心理負擔,讓他覺得自己的老師不如別人。
第二天,商輅整理好衣冠,穿戴整齊之後,來到那富戶人家的宴客之處。
進了主人家的廳堂之後,富翁見商輅人都已經來了,也不好說什麼,不得已,只能請他入座,並忍著內心的不悅,請他喝酒。
商輅來到桌邊,見上座無人,他就徑直入上座坐定。
大家見商輅這樣不客氣,心中都很是不高興。
商輅坐穩,悠然地和大家一起吃菜喝酒,並沒有任何不自然的神情。
這時,桌上有一人,他大概實在忍不住了,就開口問商輅道:
“請問先生,您生平在上座上坐過幾回啊?”
問話那人的言下之意是:商輅大概從來就沒有上坐過,不懂得規矩;
或者是說,他認為:商輅一輩子沒坐過上座,見了上座就著急,不請自入。
商輅笑了笑,然後,他屈指邊數邊說:
“不多,不多,也就五回吧!”
“我還記得,年少的時候,娶親之後,在岳父家喝酒,這是我第一次上坐。”
這話說完之後,眾位賓客鬨堂大笑。
新婿至岳家,入席上坐,此話不假。
眾人大笑,不是笑商輅說了大實話,大概是在笑商輅的傻吧!
商輅又徐徐說道:
“在鄉試中拔得頭籌,赴鹿鳴宴,這是我第二次上坐。”
眾人聽言,顏色為之稍動。
沒想到,這老秀才還曾經是鄉試的解元。
所謂鹿鳴宴,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朝,明、清兩代沿用,在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宴飲之中,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昭示才華,故稱“鹿鳴宴”。
《鹿鳴》出自《詩經·小雅》: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諶。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此詩共三章,每章的頭一句分別是: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其意為:
鹿兒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
古人以鹿兒此舉為美德,遂有鹿鳴之宴。
說完鹿鳴宴,商輅繼續說道:
“考中進士之後,赴瓊林宴,位列榜首,這是我第三次上坐。”
大家聽完,已經非常驚詫了。
清人王士禛《分甘餘話》卷二有《瓊林宴》:
“今新進士賜宴謂之瓊林宴。瓊林,宋京城西御苑之一。《石林燕語》:‘瓊林苑、金明池,每二月命士庶縱觀,謂之開池。歲賜二府從官宴於此,進士聞喜宴亦在焉。’自明代相沿至今,猶唐之題名雁塔也。”
商輅接著說:
“赴恩榮宴,這是我第四次上坐。”
皇帝於禮部賜宴殿試讀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進士,謂之恩榮宴。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設恩榮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有人解釋,說是恩榮宴就是以前瓊林宴,不知是否?)
聽商輅這麼一說,大家都要驚呆了。
商輅的話還沒有說完,他藉前言道:
“去年春天,天子宴請朝臣,老夫是領班大臣,這是我第五次上坐。”
聽完商輅的話,富翁趕忙站了起來,眾位賓客也紛紛跟著離席起立。
富翁一再向商輅道歉,說是自己安排不周,多有失禮之處,還望先生海涵。
商輅笑笑,安慰富翁說,沒什麼事。
因為身份暴露,商輅再也無法在富翁家裡任館職,過了一日,他就辭館歸家了。
因為喜歡富翁幼子的聰慧,商輅就讓那孩子跟著自己學習。
後來,那個孩子也考中了進士。
生平上坐有幾回?
既有此載、又有其人,還有這事,大家看一看,想一想,甚或笑一笑就好,其他的,千萬不要糾結!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