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呂秀才酒

    謀事和謀人是有區別的,聰明才智只是具備統帥條件中的小部分,最後劉備雖託孤給他,他也不敢反,專權可以,篡位的話分分鐘被忠於劉家的勢力滅。

  • 2 # 潁川vlog

    文臣武將

    1 諸葛亮是文臣,是軍師!武力可不行!

    2 雄霸一方需要資本,諸葛亮即沒有富甲一方,又不是王公世族,手下也沒有大將,拿什麼號召起事,雄霸一方?

    3 劉備和曹操,都善於統帥指揮,簡單說就是用人,而且他們都有家族背景,才能號召群雄!

  • 3 # 最後的守門人

    漢光武帝能夠奪取天下,靠的是地方豪強武裝的大力協助,所以在統一後給了豪強地主極大的政治權力(其實也是算是被迫的)。所以說,東漢是皇帝與豪強地主共治天下,豪強地主擁有大量的土地、人口及私人武裝,與中央政權相互制衡,互相依存。東漢末年,黃巾軍起,天下大亂,地方豪強紛紛擴充武裝,鎮壓起義,造成了地方豪強尾大不掉的態勢。

    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在荊州也需要與地方豪強的蔡氏結為姻親,只有這樣才能割據一方。諸葛亮據說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司隸校尉在東漢是權力非常大的官職,號稱“三獨坐”,但是諸葛亮家世並不顯赫,雖然父輩也做過郡丞,代理太守等官職,但總的來說只能算是寒門地主。諸葛亮投靠劉表後,也努力的表現自己:比如與當地望族黃氏聯姻;比如以隱士自居,但又高調的宣揚自己“才比管樂”。但是,誰又會看得上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呢?不過,透過漢末最大的大嘴巴司馬徽,諸葛亮也獲得了一些名聲。

    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由此可見,諸葛亮出身並不顯赫,沒有足夠的家世,無法成為一方諸侯,就連被一方諸侯任用的機會都沒有。漢代的軍隊大多由招募而來,沒有一定的官職地位,以及足夠的財力,根本無法豢養一支虎狼之師,所以諸葛亮最好的出路就是出仕為他人效力。所以諸葛亮才需要努力的宣傳自己。

    劉備屢戰屢敗,窮途末路之間,透過司馬徽,徐庶等人的宣揚,獲得了諸葛亮的訊息。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做足了姿態,然後才獻上了隆中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也是諸葛亮達到個人成就的頂峰。自此之後,諸葛亮雖然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宏圖,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進一步突破。

    漢末為大爭之世,英才輩出,諸葛亮雖然有才,但在這些人之中,並不能算得上突出。其次,劉備的崛起時間較晚,曹操、孫權既佔據天時,地利,又佔據人和,蜀中是劉備的唯一機會。蜀中地廣人稀,天然上就處於弱勢,再加上諸葛亮長於治國,短於治兵,面對人才濟濟的魏國,九出祁山均已失敗告終。《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陳壽對諸葛亮有精闢的分析,雖然略有貶低之意,但大部分還算客觀。

    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我們認識及瞭解諸葛亮,主要是透過《三國演義》,但是這本書是七分寫實的演義小說,同時因為宣揚劉氏正統,對劉備系統的人均進行了美化和拔高。其中以諸葛亮為甚,“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是最真實的寫照。

    所以,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和認識不能脫離東漢末的時代特色,愚以為,以諸葛亮的才能,只能當得起“治世之能臣”,遠遠達不到“亂世之梟雄”。

  • 4 # 石說大史話

    諸葛亮之所以不雄霸一方主要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明確的認知,就像漢初的蕭何才能、地位遠在劉邦之上,最終選擇了打輔助,因為蕭何的自我認知是“王佐之才”,諸葛亮也是如此。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一個是明相、一個是名將,出將入相是諸葛亮的追求,至於雄霸一方根本不在其考慮範疇。

    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沒有選擇稱王主要因為北伐失敗,如果打敗曹魏,或者諸葛亮就是另一個曹操!其實這種觀點多少有後世的意淫成分,從能力上來講諸葛亮也只是個合格的管家,至於做王根本沒那個才能。史書對諸葛亮執政的評價“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大到軍國大事小到士兵二十軍棍的懲罰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難怪後來會把自己給累死!試問這樣的人如何能做一個王,就算真的做了也是勞碌命!

    諸葛亮的自我追求是出將入相,其本人也擁有極高的操守,做丞相數十年沒有絲毫貪汙受賄,到死了也只有十五頃薄田,可謂清貧至極,鞠躬盡瘁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這樣一個人又哪裡有雄霸一方的野心呢?

  • 5 # 小小的武哥

    第一: 名不正言不順。 劉禪即為以來一直都沒犯什麼大錯,只是在宮裡享樂為主。如果就這樣把他廢了,肯定會有人不服。想那些忠於劉家的人(五虎將的後代),或者地方士族(像譙周等人)都是不會服他的,甚至會起兵反抗。

    第二: 託孤在前。 劉備死前,曾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雖然李嚴最後被諸葛亮扳倒了,但是由於劉備已經託孤與你,你不好再去搶他們家的江山(像司馬懿這種人是特例)。何況,那個時候劉禪只是有名無實,當不當皇帝差別不大。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把劉禪廢了,那這個篡漢的罪名就得他來背。到時候魏吳起兵伐之,擋得住麼?

    第三: 諸葛亮沒有野心。諸葛亮要是真想當皇帝的話,有兩個很好的機會。第一個就是在劉備逝世的時候。他大可以假傳遺詔(當時房間裡只有劉備和諸葛兩人),把自己的嫡系人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再設個陷阱把那些忠於劉家的人一網打盡,比方說假傳劉禪召見他們,再與途中設下伏兵一局殺之。除此之外,憑諸葛孔明的腦袋肯定有比筆者還好的方法,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第二個機會是在剷除李嚴之後。當時諸葛亮的威望,實力以上身到頂點。如果他真的想當皇帝的話,一聲令下,就可以廢了劉禪。但是他還是沒有這樣做。除以上的困難意外,最重要的還是他沒有野心。

    第四: 一生忠義 諸葛亮的忠義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他忠於漢室,忠於劉家。他在出師表寫得很明確,他這一生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他不會像曹丕那樣篡漢。古人的心中,一個朝代,只能是一家的。漢朝是劉家的,諸葛亮不可能自己把他的人生目標給廢了。

  • 6 # 抬頭見喜XY

    說白了,諸葛亮就是個高階參謀長,雖然神機妙算,始終無機會掌握實際兵權,骨子裡忠君思想己定型,所以儘管本事在大,也始終為人所用!

  • 7 # 戰鬥大黃蜂

    諸葛亮神機妙算,諸葛亮號臥龍,得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是在郭嘉死後,當時臥龍耕種於南陽,不過諸葛亮在神機妙算,再有能力,當時他只有自己一人,沒有劉備給他一個平臺,簡而言之諸葛亮當時只是會謀事,而不在於謀人

  • 8 # 普渡閒人

    從草根到皇帝是極難的,有時候不是想就能做到的;諸葛亮比當時的劉備、曹操、孫堅、袁紹、劉焉等都要年輕不少,他成人的時候,各路豪傑的勢已成,他沒有資源和能力挑戰他們;古代的讀書人很多都接受的正統教育,以出仕為官為人生第一志向,現在也是這樣的,很多老闆學歷不太高,很早就混社會了,很多博士畢業的基本給老闆打工,創業的少!

  • 9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

    依照諸葛亮出山時的局勢,諸葛亮只能屈居人之下。原因有二,其一諸葛亮沒有讓人信服的身份和號召力,諸葛亮接觸的多是當地的飽學之士並沒有當地知名的武將;其二在當下的局勢中任何一方諸侯都不會給諸葛亮做強做大的機會。

    諸葛亮沒有號召力

    在三國時期想要成為一方諸侯,要麼出身世家、要麼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諸葛亮雖然出身於世家,但是其父在諸葛亮幼年時就已經去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諸葛亮根本沒有號召力。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接觸的多是當地的保學之士,並沒有武力值較高的武將。所以即使諸葛亮豎起旗幟,也很難招募到有名望的武將輔助自己。如果一方諸侯只有謀士輔助,沒有武將輔助,那麼這樣的勢力在三國時期並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

    當下的時局不允許諸葛亮做強做大

    諸葛亮出山時,各方諸侯已經形成氣候,如果諸葛亮在這時選擇樹立旗幟很難發展下去。諸葛亮出山時,曹操虎踞北方、孫權據守江東、劉璋佔據天府之國、劉表盤踞荊州,天下各諸侯勢力都處於巔峰時期,如果諸葛亮自己此時發育自己的勢力,那麼無異於引火自焚。有著皇叔身份的劉備奔波半生尚且依附在劉表之下,一個無名無份的諸葛亮,又怎能獨自豎起大旗。

    總結:諸葛亮出山時,小股勢力已經被各方的大諸侯吞併了。各方諸侯不會給諸葛亮時間做強做大,而諸葛亮也沒有合適的旗號來招募軍隊。

  • 10 # 海學390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在三國演義裡。魯迅先生說過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是智而近妖。但是這只是在三國演義裡。三國志中的諸葛亮並不是這樣。何以裂土封疆。

  • 11 # 韓步書

    時也,命也,平臺的重要性。和能力大小沒有必然性。試看馬雲馬老闆。論當初才,智,財,關係人脈都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成功了。所以說時也,命也。命運沒開獎前我們只能默默努力奮鬥,命運眷顧了你要心懷感恩,若拋棄了你也不必怨天尤人。因為天道無常,真情永在。

  • 12 # 大馬哈劉805

    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是不具備雄霸一方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個原因也是核心原因,是他的心態比較趨向於平和淡泊,沒有割據一方的慾望和野心,這和他的性格和從小接受的忠孝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社會很多人忠孝觀念比較淡薄,但是兩漢時期的基本國策之一就是以孝行天下,孝廉就是兩漢時期的產物,漢末很多文人受此影響,都心懷漢室,很多心懷不軌的軍閥都在名義上以漢獻帝為尊,這樣才能在漢末立足,袁術就是個反面的例子,而諸葛亮作為一個接受傳統忠孝教育的文士,對於漢室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他不具備割據一方的諸侯所擁有的心機與手段,這些東西他都懂,但願不願意去用卻是另外一回事,諸葛一身唯謹慎,從子午谷奇謀就可以看出來,諸葛沒有一個諸侯所具備的狠辣與決斷,畢竟魏延的計策一旦成功收益很大,失敗了損失也不大,但是諸葛亮捨不得,這隻能說明他是個好領導,但一定不是一個好諸侯,原因你們大家都懂得!

    最後是他長大出道的時候,天下大勢已經比較明朗,他無病無權,也沒有任何的影響力,靠自己才智博出的那點名氣幫不了他太多,最後只能依附有名望和影響力,但勢窮力孤的劉備,靠劉備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結合以上幾點來看,諸葛亮是不具備割據一方的條件的;

  • 13 # 莫江柏

    有的人適合做軍師有的人適合做統帥。諸葛亮就是前者,神機妙算腹有良謀,但是缺少統治者的陰狠毒辣,果決。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劉邦得天下殺盡功臣。朱元璋得了天下火燒英雄樓,雖然諸葛亮也殺了很多人,但是都是敵人,大家都還記得諸葛亮殺馬謖叫揮淚斬馬謖。說明他太善良了統治者的大忌。另外他還缺少一種性格,為達目地不擇手段。多少統治者都這樣,所以他只能做臣。缺乏野心。

  • 14 # 蜀楠小屋

    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在荊州也需要與地方豪強的蔡氏結為姻親,只有這樣才能割據一方。諸葛亮據說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司隸校尉在東漢是權力非常大的官職,號稱“三獨坐”,但是諸葛亮家世並不顯赫,雖然父輩也做過郡丞,代理太守等官職,但總的來說只能算是寒門地主。諸葛亮投靠劉表後,也努力的表現自己:比如與當地望族黃氏聯姻;比如以隱士自居,但又高調的宣揚自己“才比管樂”。但是,誰又會看得上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呢?不過,透過漢末最大的大嘴巴司馬徽,諸葛亮也獲得了一些名聲。

  • 15 # 特攝傳遞員

    為什麼諸葛亮自己不雄霸天下?我有不同的見解。

    不知道題主,可還記得三顧茅廬?

    號召力那是後天因素。完全可以人為改變。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諸葛亮本人並無野心。

    從三顧茅廬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本人極不想出山。

    最終還是因為劉備的堅持,最終感動了諸葛亮。因此才會出山。

    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個人覺得,如果沒有三顧茅廬這個歷史事件的話。

    諸葛亮本人一生都趨於平淡,不會再出山了

  • 16 # 酒翁

    諸葛亮神機妙算,這是縱覽諸葛亮的一生,得出的結論,說白了,若沒有諸葛亮再輔佐劉備時的精彩發揮,諸葛亮的評語不會那麼出彩。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諸葛亮是再輔佐劉備後,透過一次次的出彩,來征服了大家的心。

    而在諸葛亮還在隆中的時候,他的才能並沒有多少人看的出來,就連當時的荊州牧劉表都不怎麼看好諸葛亮,劉表召見諸葛亮,純粹是因為與諸葛亮的丈人黃承彥的關係,才見了他幾次,也說要給一些官職給諸葛亮,但這些官職都是非常小的官職。

    沒人知道諸葛亮的才能,那在那個時候,有誰願意跟著諸葛亮呢?而且諸葛亮身邊都是什麼人?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庶、還有馬良和馬謖,那時候馬謖還小,都是一幫文人們,別說時在三國時期,放眼任何一個時期,哪有說雄霸一方的集團,都是一幫文人們呢?

    這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點:1、諸葛亮有才識,但並未被人發現;2、諸葛亮因為沒有被人發現,所以沒有號召力;3、因為沒有號召力,所以,招呼不來一幫武將,4、沒有武將,自然就成不了事。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有這麼一句話: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諸葛亮出山時,雖輔佐了劉備,漢氏後裔,又有關於,張飛,趙雲協助,看似前途一片大號光明,隆中對也是格外的鼓舞人心,但當時的大環境並沒有“隆中對”想的那麼美好,北有曹操盤踞,江東有孫策/孫權兄弟,荊州有劉表,益州有劉璋,不說結局,就說當時,這幾位諸侯早就成了氣候,在這個時候,劉備與諸葛亮懷揣“隆中對”出山,真不是時候。有了劉備及關張趙,剛出山時,這些人還跌跌撞撞,敗多勝少,逼的不行了,後來與孫權聯盟,一起打曹。這還是有武將的情況下,倘若要是諸葛亮自己,別說雄霸一方了,走出隆中,剛宣佈起義,就被滅都有可能。

    再加上諸葛亮雖然結識的人物都是水鏡先生啊,鳳雛啊這些大名人,但想當諸侯,想雄霸一方,得有家底啊,沒有利,誰願意跟著後面出生入死?而這些大名人自己過日子富裕,招兵買馬卻還差好幾個檔子,再加上,諸葛亮的出身本來就不顯赫,與曹操、孫權相比,差多了,沒有顯赫的出身,就不會有足夠的家底,沒有錢就無法招兵買馬,帶領弟兄們打仗。

    所以,諸葛亮非常清楚自己有什麼,缺什麼,他從來就沒有想要自己當老大的心,他從一開始想的就是如何推銷自己,將自己擇一個良主,雖然後來一路走來,劉備和劉嬋逼的他快成一把手了,但他的心和他的能力,就是個謀士,頂多是高階謀士,高階參謀長的角色。

  • 17 # 酒徒影視

    鄙人認為,他不去逐鹿中原是受制於天時、地利、人和的侷限。難以成為創業之主。所以成為賢相才是他的佳選。具體分析如下:

    1、天時不在,諸葛尚幼

    首先,東漢末,王朝經歷極大的破壞,在內外交困,進入倒計時。但此時強大的國家機器,依舊高效兇狠。漢官威儀依舊是百姓心中的分量十足。

    所以參與逐鹿,就必須託以漢名,而此時諸葛尚在年幼,新曆父喪,逃難到姨夫劉表治下的南陽郡,所以年幼悲苦,寄人籬下;缺乏威望和勢力的他,根本無法振臂起事。即便起事,也不過是劉表的前鋒而已。假設他再不託已漢名,那麼結果就是他的名字都不會出現在三國志裡了。

    2、地利難覓、荊州四戰

    其次,荊楚秀美,自古是四戰之地。所以劉表盤踞於此,就成為曹、孫無限覬覦的物件。

    所以諸葛在此起事創業,不是讓劉表起殺心,就是被曹、袁拉攏。早早將自己置於危險中。他的一腔熱血,恐怕會成為袁、曹相鬥下,為劉表中立的潤滑劑。實在不是上佳之選,故此不如擇主而侍。

    3、雄主萬一,諸葛多智

    再次,軍閥兼併戰爭,都為統一而戰。弱肉強食中,只有萬中無一的雄主,才可堅持到最後的三國決賽,而諸葛的性格很顯然不似雄主,所以與其創業“競標”,不如跟著劉備搭臺唱戲,成為“瀕臨破產的劉氏小公司”股東,更易實現人生價值。這樣才佔盡三才,成就傳奇。

  • 18 # 子非魚乎

    諸葛亮在巜三國演義》中是被神化了的人物,遇到劉備如魚得水,有了棲身之地,沒有這個舞臺,他自己是難以施展報復的!天註定他是個謀士,儘管才高八斗,學腑五車,也不可能靠自己獨立地撐起一片天,他不是大奸大雄之人,只能輔佐君王,而不能成其為君王,他躬耕於南陽,他相接識的朋友圈子,以及他所處的水鏡集團就註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 19 # 豹眼看歷史

    正因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未出茅廬已經算定不能雄踞一方,所以才甘居他人之下。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時人都不相信,但他也不跟人去辯論。

    一次外出歸來,聽說有個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姓劉名備的曾經前來拜訪過。

    諸葛亮感覺此事蹊蹺,於是,沐浴更衣,焚香祈禱,打了一卦。卦象顯示,劉備前來的意圖已經明瞭,而且預示劉備還會再來。

    成就一番事業是諸葛亮一向的志向,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局勢尚未明朗。諸葛亮再次起卦,想看一下天下局勢有何變化。

    但是,卦象顯示,局勢並沒有根本的好轉,對於自己的事業依然沒有明確的指示。

    不過,天下局勢已有了基本的格局,唯一的變數就在這個劉備身上。

    這一點,在其傳記中可以看到蛛絲馬跡: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諸葛亮妥妥地是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事。他早就清楚,曹操已經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挾天子以令諸侯”。關鍵是曹操不僅僅依靠天時,更善於人謀,人才濟濟,已經沒法與他去搶食吃了。再看看江東的孫權,繼承了其父孫堅、其兄孫策的基業,歷經三世的經營,又依靠長江天險,也沒法打他的主意。

    現在就剩下荊州、益州及涼州等地域,可以去開拓一下。但是時機還不成熟,當前來看,還不足以據為己有。

    首先,荊州這個地方,劉表經營多年,荊州豪強都歸附他。諸葛亮得不到當地士族、豪強的認可,認為他喜歡說大話,好吹牛逼,沒幾個人相信他的能力,都不願意跟著他混。唱唱“梁父吟”還行,具體辦事不行。雖說時人沒有眼光,但他們也不好改造。

    其次,益州這個地方,倒是可以去嘗試一下,劉璋闇弱無能倒好對付。但東州派系與蜀土派系,勢力很大,自己單槍匹馬,不是一時能對付得了的,這與荊州也有些類似。

    第三,漢末重門第,但也看實力。自己基礎都比較薄弱,想開拓一片基業,還需要等待機會

    當時劉備屯兵新野,正在拉攏豪強,意圖成就大事。

    但從卦象來看,這個地區能否歸屬劉備,還沒有明確的跡象。

    至此,諸葛亮心中大體明瞭,靜待天下之變。

    一日,諸葛亮早起,預知有事要發生,隨之淨手焚香,起了一卦,卦象顯示,那個劉備還會再來。於是,略微叮囑一下小弟諸葛均,就去了躲莊。

    劉備二顧茅廬,自然也是無功而返。

    之所以諸葛亮不願意見劉備,是因為天下格局已經基本成型,劉備想成就一番事業難度很大。而且,對於這個格局,諸葛亮並不希望按照三分天下的趨勢發展。否則,自己就沒有多少機會了。

    無奈劉備初心不改,三顧茅廬來了。諸葛亮雖然已經預知,但天意難違。凡事再一再二,不可再三。

    於是,諸葛亮睡到日上三竿,遲遲而起,但劉備早就等在了外面。

    一見劉備,諸葛亮大吃一驚,心中早就涼了半截。

    為啥呢?因為諸葛亮不僅能掐會算,而且善於相面術。

    看到劉備雙手過膝、兩耳垂肩,此乃帝王之相,非一般人也。

    諸葛亮斷定荊州、益州這圪墶,早晚歸屬此人。

    透過與劉備一番交流,更加確定了諸葛亮的判斷。

    諸葛亮斷定,曹操佔據了北方,不能跟他搶,孫權佔據了江東也沒法跟他奪。就剩下荊、益這個地方,命中註定還是劉備的。自己想雄踞一方的話,還能去哪裡呢?總不能下南洋,去爪哇國發展吧。

    劉備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牛脾氣,也就感化了諸葛亮。

    罷、罷、罷,既然地盤被曹操、孫權、劉備基本瓜分了,命中註定沒有自己的份,那就別與命運抗爭了吧。否則,即便得到,也受天譴。

    諸葛亮把手縮排長袖之中,悄悄掐指一算,已經明瞭:劉備壽祿不永,而且尚無子嗣。即便將來打下一片江山,也不能夠守得住。

    於是乎,諸葛亮就答應劉備的請求出山了。以後的事,就如諸葛亮算定的一樣,基本就是世人知曉的結局。

    因為諸葛亮神機妙算,而且相信命運。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一見劉備就清楚,天下的事已經沒有自己的份了。否則,勉強抗爭,不僅於事無補,反受其禍。

    冥冥之中沒有定數的話,就不會有赤壁之戰那場瘟疫,就不會有上方谷那場雨,就不會有魏延破壞了諸葛亮的祈禳大法。但歷史大勢非凡人所能改變,只能順其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一直由爺爺奶奶帶,性格越來越內向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