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在中國歷史上的各代王朝裡,宋朝在軍事上的“積弱”顯得非常突出。耐人尋味的是,一如“江山代有才人出”之說,宋代又絕不缺乏將才,從“楊家將”到“岳家軍”,誠可謂將星如雲。

    至於宋仁宗時代的狄青,亦是名將群體中不容忽視的一員……

    電視劇《清平樂》截圖,狄青(季晨飾)

    以文馭武

    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迫不及待地以“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削奪了武將的兵權。隨後更將“重文抑武”確立為國策——趙匡胤登基不久即擴修儒家先聖祠廟,親自為孔子作贊文,並率群臣拜謁孔廟。

    由於科舉取士成了獲取功名的主要途徑,此消彼長之下,所謂武人的地位自然越來越低,完全成了文人的配角。即便有著平滅南唐大功的大將曹彬,以堂堂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之高位,他每次在路上碰到士大夫的車馬也得讓道,所謂“必引車避之”。

    北宋皇祐四年(1052)四月,廣源州(北宋廣南西路管轄下的羈縻州)的儂氏部族首領儂智高率眾5000武裝反宋。五月,儂智高攻佔守備空虛的重鎮邕州(今廣西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儂軍以勢如破竹之勢直達整個嶺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廣州城下。

    宋廷多次調兵遣將進剿,問題在於,對儒臣來說,“軍旅之事,非所任也”。於是,面對這個並不算強的敵手(儂軍最多時也不過5萬人左右),宋朝的軍事體制弊端徹底暴露。從夏天到初秋,宋軍連戰不利,望風潰逃,令儂智高的氣焰更甚。眼看戰事發展下去,“不惟嶺南非陛下所有,則荊湖江南皆可憂矣”,上任不過三個月的樞密副使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我本行伍出身,除征戰而外無以報國,願率禁軍並蕃騎數百,活捉儂智高獻於闕下。”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狄青

    狄青南征

    有道是“聞鼙鼓而思良將”。此時也的確該輪到狄青上場了。

    狄青畫像,出自清丁善長繪製的《歷代畫像傳》(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狄青,字漢臣,出生於民風強悍的河東汾陽(今屬山西)。他的早年經歷在史書記載很少,有說法就說其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能夠確定的是,狄青年輕時即投身軍伍,做一名小卒。仁宗年間,西北一帶党項族領袖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與宋王朝分庭抗禮,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宋夏戰爭。這場戰爭,給狄青提供了施展軍事才能的機會。據宋人記載,他是以下級武官的身份來到西北前線的。

    在與夏軍的交戰中,狄青參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戰鬥,被流矢射中過8次。每次上陣,他都披散著頭髮,戴著銅面具,出入於敵陣的千軍萬馬之中,所向披靡,無人敢攖其鋒。狄青在戰場上屢立戰功,逐漸獲得升遷,到元昊稱臣,宋夏戰事暫告段落的時候,狄青已成為知名大將,天下“聳然畏慕之”。到了皇祐四年,狄青因功勳頗著,升任樞密副使。按宋朝制度,中書門下與樞密院,號稱宋廷的文武二府。狄青榮升為直接供事於皇帝的樞密副使,也使他真正成為名聲顯赫的朝廷命官。

    但狄青出現在這個朝廷上,顯得格外扎眼——他的臉上刺著字。《水滸》裡的林沖、宋江,發配之時都在臉上刺字,因此也被叫作“賊配軍”,可見“刺字”在當時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狄青

    偏偏宋朝承襲五代舊制,規定士卒(當時叫作“赤老”)要像被處刑的罪犯那樣,在臉上刺字以防止逃跑。狄青起自低微,臉上當然一直留有當兵時在臉上刺字的印跡。他做了官以後,宋仁宗特別指示他敷藥把臉上的黑字除掉。這算得上是一個莫大的恩典,證明了皇帝對狄青的關愛和重視。狄青卻指著自己的臉回奏道:“陛下按功勞提拔了臣,而不管臣的出身門第。臣所以有今天,也是由於這張被刺字的臉,願意留著它來鼓勵部隊的人多立戰功,請原諒臣不奉詔除掉它。”仁宗遂任其自便。這段對話向來被看作“英雄莫論出處”的一個範例。但反過來,這也說明在宋仁宗心目中,臉上刺字與行伍出身等同下層社會的標記。上行而下效,當時宋代社會鄙夷“赤老”的心態,自然也是不問可知的了。

    箭盤山,位於今廣西柳州箭盤山奇石園內

    然而,真到了“儂智高之亂”搞得宋朝舉國騷動之時,臉上刺字的狄青又成了宋仁宗手裡的最後一張王牌。皇祐四年(1052)九月,宋廷任命“素名善將”的狄青統率精銳的“西軍”南下征討。為了打勝這一仗,仁宗下了最大的決心。狄青領兵號稱20萬,麾下文武將佐多達231人,楊家將的成員,楊老令公的孫子楊文廣就是他的先鋒。更重要的是,宋仁宗採納了曾在西北前線擔任過方面軍指揮官的宰相龐籍的建議,允許狄青“以武人為大帥”,廣南諸軍都受其統一節制。當然,從事後的做法看,宋廷此次打破“將從中御”慣例之舉,絕不意味著放棄了“以文馭武”的祖宗成例,而實在是被形勢所逼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

    先前宋廷派出的征討儂智高的文官將帥在接到命令後大都是“六七日”即馳至廣州,一遇儂智高軍隊,又立即驅使快速行軍後的疲憊之師上陣。加上廣西氣候本就對宋兵不利。北方兵丁不服嶺南水土,乍然來到廣西,“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軍事經驗豐富的狄青做法恰好與此相反。一切準備就緒後,十月初狄青才率軍啟行,第二年正月到達賓州(今廣西賓陽縣南)後又按兵不動達13天之久,疲憊計程車卒得以充分休整恢復體力。

    對於狄青的按兵不動,缺少戰爭經驗的儂智高卻以為宋軍膽怯而不以為備。有人提出警告,“宜遣兵守崑崙關,勿使度險。俟其兵疲食盡,擊之無不勝者”。按漢字的古義,“昆”是“高”的意思,“侖”則具有屈曲盤結的狀貌。崑崙關就坐落在大明山餘脈崑崙山與領兵山之間的山峽之中。在古代,由北通向南寧的主要通道就從此經過。從崑崙關往南50多公里即可抵達南寧。因此,以地理位置而論,崑崙關實在是南寧的北路門戶。可惜已成驕兵的儂智高還是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誰知,到了“上元節(正月十五)”這一天,狄青命令士卒休息5天,大設燈燭,第一夜宴請將佐,第二夜宴請從軍官,第三夜宴請軍校。頭天晚上,通宵樂飲,第二天夜裡一直喧鬧到半夜,狄青忽然說自己得病了,於是回房間休息,卻讓大家繼續喝酒。到了天明,哨兵卻來報告:狄青元帥已奪取了崑崙關。

    原來,這天晚上,風雨交加。狄青趁儂軍無備率兵一舉偷渡崑崙關。待到宋軍逼近邕州時,儂智高方才發覺。兩軍遂在地勢較為平坦的歸仁輔展開決戰。儂軍戰法,每兩人持槍奮勇前進殺敵,又一人持牌掩護,“眾進如堵,弓矢莫能加,大為南患。”因此,在正兵相持階段,宋軍打得相當艱苦。說來有趣,如何應對北方民族擅長的馬戰,一直是令宋廷頭痛的事。面對北方以騎戰見長的遼、西夏軍隊,宋人總有無可奈何之感。但面對沒有騎兵的儂軍,狄青從西北前線帶來的“蕃落騎兵”,就成了出奇制勝的“秘密武器”。這支騎兵從敵後分兩路掩殺過來,對儂軍陣地來往衝突,終於奠定勝局。感覺大勢已去,儂智高只能燒燬邕州城池逃走,狄青率兵追擊50裡,斬首數千級,生擒500餘人。這場遷延逾年的戰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被狄青平息了。

    “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然而,平定儂智高之亂,既是狄青人生的巔峰,也是一代名將悲劇的開始。宋軍班師回朝後,朝廷自然要論功行賞。由於狄青本身就是樞密副使,已經是官位顯赫,為表彰狄青此次平亂的功勞,宋仁宗便要提拔其為樞密使。

    誰知,激烈反對這個主意的恰恰是當初全力支援狄青出兵征討儂智高、且為之免去掣肘的宰相龐籍。此人“變臉”的理由也很簡單,宋太祖手下的大將曹彬縱有滅南唐擒李煜的大功,也並未馬上因此得到樞密使的官位,而只是“賜錢二十萬緡而已”。現在狄青平儂智高之功不及曹彬,若用其為樞密使,則其“名位極矣”,萬一今後更立大功,“欲以何官賞之”。仁宗一聽,只得作罷,只賜了狄青一套高階住宅——敦教坊第一區,另外他的兩個兒子因從軍立了戰功,也與其他官員一樣升了官。

    按說此事就這樣了結了。誰知參知政事梁適為狄青力爭。這倒不是他仗義執言,而只是在為自己考慮。狄青若是當了樞密使,雖目前官位比梁適高,但相位有缺,武臣是遞補不上去的,能升遷拜相的只能是梁參政本人了。在他的勸說下,仁宗又改了主意,提升狄青為樞密使。這的確是殊榮。因為在宋仁宗一朝共有29人曾擔任樞密使,而狄青是唯一一位由行伍起家的武將升任樞密使的。

    狄青像

    但這個決定與捅了馬蜂窩實在沒啥區別。當出身“赤老(士卒)”的狄青最終進入樞府後,還是遭到朝臣們的蔑視,竟被貶呼為“赤樞”。究其原因,狄青行伍出身的卑微身份固是“原罪”。而狄青此前的官場經歷,亦有取禍之道。早年在西北前線時,狄青就一度牽扯進軍中財務官司,只是由於戰事吃緊,加上上司尹洙極力辯護,才幸運躲過一劫。而在隨後的“水洛城事件”裡,宋廷的西北前線的軍政官員們圍繞是否建立“水洛城”發生嚴重分裂——范仲淹是築城派、韓琦是棄城派。

    而狄青正處於風暴中央——他帶兵將劉滬、董士廉這二位築城的高官送進監獄關了將近一個月。雖說他是奉尹洙之命行事,但在文官眼裡,難免成為“武人跋扈”的例證,多少還有反水范仲淹投靠韓琦之嫌,范仲淹高風亮節當然不會和狄青計較,但是他的同僚和朋友對狄青怕是觀感不佳。至於此番上位樞密使,更有與梁適合謀結黨營私之嫌,結果狄青就此竟變得為整個士大夫陣營所不容。

    被歐陽修稱為“社稷之臣”,號稱賢相的韓琦就是個中典型。早年在西北前線時,陝西經略判官尹洙,知道狄青的軍事素質好,便把他推薦給副使韓琦和范仲淹,鄭重地說:“這是個良將的材料啊!”韓、範二人見了他,也認為是個奇才,都對他很優厚。從這個角度上說,韓琦大概還能算是狄青的伯樂之一。自然,狄青對韓琦也非常謙恭禮讓,即使在官拜樞密使,與韓琦官階相當後也是如此。他每次到韓府,“必拜於廟廷之下,入拜夫人甚恭,以郎君之禮侍其子弟”。

    宋韓魏公琦像

    反過來,韓琦對狄青,那可說是非常之不客氣,竟至於到了以羞辱狄青為樂的地步。宋人筆記記載,有一次,韓琦出鎮定州路時,狄青恰擔任總管。正好狄青的舊部焦用帶兵路過,狄青便請他一起喝酒。恰好此時有部下上告焦用剋扣軍餉,韓琦便下令逮捕焦用,準備處決。這當然算是在整飭軍紀,但嚴格說起來,焦用也罪不至死。狄青得知以後趕去撈人,口口聲聲“焦用有軍功,好兒”。結果韓琦嗤之以鼻,反而來了一句,在“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兒”,焦用算什麼東西!這就是北宋士大夫們的真實想法,武將及兵卒在他們眼裡的地位那是非常低賤的,無論打過多少仗,殺過多少敵人,都沒有用。只有高中狀元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結果,韓琦居然當著狄青的面,殺死了一位立有戰功的軍官。這樣的小題大做就是在“殺雞儆猴”,警告狄青,並公開宣示對武將的鄙棄,對軍功的不屑,以及文臣對武將生殺予奪的權力。除了焦用被殺冤枉之外,連韓琦養的家妓都敢當著狄青的面戲謔其為“斑兒”(因臉有刺字)。飽受戲弄、羞辱的狄青對此竟然也無可奈何。武人固有的卑微地位在文臣面前暴露無遺。

    狄青曾為此感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無他,朝廷疑爾”

    偏偏缺少進士“文憑”的狄青,固然得不到士大夫們的認同,在平民百姓和兵卒中的人氣卻相當高。京師的百姓對其極為推崇,“誦詠其材武。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廣大士兵更將從士兵到元帥的狄青看作自己的英雄,對外人誇耀,甚至每次拿到軍餉,都說成是“狄家爺爺所賜。”

    這就更加犯了朝廷的大忌諱——在文官集團(仁宗一朝錄取進士近萬人,約為終唐一朝總數的兩倍多,文官政治也在當時達到頂峰)看來,狄青的存在不僅影響到苦心營造出的“重文輕武”風氣,而且其在軍中過高的威望還可能威脅到趙宋王朝的安全。

    不難想見,對狄青不利的流言蜚語應運而生。譬如,有人聲稱看見狄家的狗長出角來;又有人將狄青與廢唐建梁的“亂臣賊子”朱溫相聯絡,稱發現狄家宅院在夜晚常發出奇光,而這種光亮恰與當年朱溫稱帝前的情景驚人的相似;又有人舉報,京師發大水時,官民住宅地勢低的,都到各寺廟避水,狄青把家人遷到大相國寺,在“殿”上起居……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其任上所作所為的正面記載幾乎在史書中絕跡,倒是猜忌、責難與誹謗,像股旋風似的一齊撲了過來。

    待到輿論準備得差不多時,士大夫們就赤膊上陣要求罷免狄青了。嘉祐元年(1056)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場病,後來慢慢得到康復。知制誥劉敞便藉機上書,危言聳聽“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憂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毫無理由地將狄青當作北宋朝廷最大的威脅。殿中侍御史呂景初也跳了出來,“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洶洶。”既是權臣,又“為兵眾所附”,這指的自然就是樞密使狄青了。

    電視劇 《清平樂》劇照,狄青(左,季晨飾)和范仲淹(右,劉鈞飾)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一片“倒狄”合唱中,聲音最響亮的那位仁兄,居然是歐陽修。他是宋初文壇領袖,也曾參與過范仲淹推行的“慶曆新政”,從任何意義上講,歐陽修都不是一個“奸臣”。他與狄青也沒有個人恩怨——當年狄青數次犯錯誤,比方說“水洛城案”,他還為狄青說過好話——只是“對事不對人”“為國家消未萌之患”,唯恐出現第二個“黃袍加身”的人奪了大宋的天下。

    同樣有些可笑的是,歐陽修上書請罷狄青,洋洋數千言,竟然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反而承認狄青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那麼還有什麼理由罷免狄青呢?當年正好發了水災,於是歐陽修決定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讓狄青為此背鍋:“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以此類推而易見者。天之譴告,苟不虛發。”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發大水就是老天爺因狄青任官而顯示的徵兆。這個理由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之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作為《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顯然沒有把武則天時期酷吏來俊臣羅織罪名的本事學到家。

    相比之下,當時擔任宰相的文彥博罷免狄青的邏輯就顯得簡單明瞭了許多。在他請罷狄青時,宋仁宗回答,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確實如此。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在世時,哪裡露出過半點“謀逆”的跡象?最後還不是搞出了“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天下!

    這番話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在宋仁宗聽來,卻又是那麼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在眾多大臣再三的參奏之下,他對狄青的信任動搖了,終於同意將其樞密使一職罷免,並將狄青調往外地去做官。

    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位於今河南鞏義)的武將石像生

    嘉祐元年八月,僅僅做了四年樞密使、沒有犯任何錯誤的狄青終於被罷官,以護國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陳州(今屬河南)知州。自狄青之後,終北宋之世,再也沒有武將能夠入主樞密院了。

    而臨行前,文彥博的一番話卻足夠給予狄青造成無盡的恐慌。狄青向文彥博問起為何被外放,文彥博簡潔明瞭地回答:“無他,朝廷疑爾!”在封建時代,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被朝廷懷疑的話還會有好下場麼?行前,狄青內心萬分悲楚,無限傷感地對人說,“青此行必死。”更有甚者,在狄青無辜被貶至陳州之後,根據文彥博的建議,朝廷仍然每月兩次派遣使者前往陳州撫問狄青,名為撫問,實則為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流言蜚語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當年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驍將的威武英姿早已不復存在了。

    不過半年之後的嘉祐二年(1057)三月,可憐大將狄青,沒有死在敵人的利刃之下,卻不堪自己人的猜疑、打擊和迫害,鬱鬱而終,享年還不到50歲。

    狄青的悲劇命運,實在是這個時代的必然。

  • 2 # 聊以自娛2

    狄青(1008-1057年),綽號“鐵臉將軍”、“狄天使”。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哥哥與鄉人鬥毆,代兄受過,臉上刺有金印。刺金印,即刺字再染色。大家還記得《水滸傳》吧,刺金印是刺配充軍的標誌,這種刑罰源自商、周時期的五刑。也就是墨、劓、剕、宮、大辟之中的“墨刑”。秦漢時又稱“黥刑”。狄青由此投身行伍,早年隸屬於御馬直騎兵,練就了一身過硬的騎射本領,後選做散置。後成為宋仁宗的禁軍衛士。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人,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多次與宋、遼交戰。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在三川口之戰(又稱延州之戰)中,大敗宋兵。西夏集兵於延州(今延安西北)城下,準備攻城。訊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北宋在與西夏軍隊作戰時,因將領輕敵冒進,多有失敗。宋廷議和之聲漸起。遭到宋名臣范仲淹等人的堅決反對。范仲淹慷慨陳詞、痛說利害,終於說通了宋仁宗。趙楨就讓范仲淹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戍邊西北。

    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再次侵犯,宋仁宗抽調一批禁軍衛士到邊疆戍邊,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雖說還是個小頭目,每次打仗帶頭衝鋒。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西夏金湯城,奪取宥州。築建橋子谷城、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狄青打仗,不戴頭盔,披頭散髮,臉上戴一個鐵面具(一說銅面具)。在敵軍陣中往來廝殺,勇猛異常。西夏人無人能敵,認為他是天使下凡。加上他臉戴面具,就送他綽號“鐵臉將軍”、“狄天使”。

    安遠一戰,狄青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又到了,他立即挺身飛速趕往,一杆長槍,左衝右突,所向披靡。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宋史》說狄青:“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臨敵被髮、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狄青打仗喜動腦子,有一次,他帶著本部小隊士兵在涇源作戰。當時,西夏人特別多。狄青讓小隊排好陣勢,以鉦為號。第一聲鉦響,士兵做好準備,二聲鉦響,小隊就大聲喊叫衝向敵陣。西夏軍措手不及,亂作一團,許多人來不及舉槍就被殺死。後面的人一看,嚇得四下逃竄。狄青宋軍乘機衝殺,西夏軍自相踐踏、潰不成軍。這一仗,大獲全勝,繳獲頗豐。狄青在西夏作戰四年,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

    一個叫尹洙的經略判官得知狄青事蹟,報告給了范仲淹、韓琦。范仲淹、韓琦透過面談和戰功薄。知道狄青是個人才,就勸他多讀一些書。范仲淹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是匹夫之勇。不知兵法,不懂佈陣,怎麼能做好大將軍呢”?狄青聽了,連連點頭,從此發奮讀書,終於精通了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和歷史。從此,他日後打仗更加知名。後因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等職。

    宋仁宗趙禎為此評價:“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乃朕之關張也”。狄青出身行伍之中,為軍卒十餘年才得以顯達。然而顯貴之後,臉上因早年代兄受過,受墨刑染黑的痕跡卻一直保留著,有人勸他除去,他說:“留下這墨跡可以鼓勵軍中的普通士卒奮發向上”。 西夏李元昊稱臣降服後,狄青調任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任侍衛步軍殿前都虞候、眉州防禦使,升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度觀察留後,又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中亂箭多達八次。夜襲崑崙關,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平儂智高之亂後,被授為樞密使。宋朝時以樞密使為最高軍事長官,可以說狄青是位極人臣了。當時潞公文彥博在朝為相,建議仁宗讓狄青出任兩鎮節度使。以便讓他離開朝廷,以免控制朝中軍權。狄青認為自己無功卻受封節度使,無罪卻又外放,心中很是委屈。仁宗也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向潞公述說了狄青的話,並說狄青是忠臣。潞公說:“本朝太祖難道不是後周世宗的忠臣嗎?但因為得到軍心,所以才會發生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事”。

    狄青回到朝廷。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

    狄青將邊境情況一一向宋仁宗做了彙報。宋仁宗聽了,默然無語。狄青不知道為什麼,就到中書門下詢問。潞公文彥博盯著他,直截了當地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有些懷疑你罷了”。狄青嚇得禁不住後退好幾步。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瘡。三月,抑鬱而終,終年50歲。宋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他中書令,賜諡“武襄”。仁宗後親自為其神道碑額題名為“旌忠元勳”,以示褒獎。

    狄青戰功卓著,為何晚景比較淒涼呢?其實這跟宋朝的開國,殿前禁衛統領,點檢,被視為皇帝最忠心的人,最終卻黃袍加身,做了天子有關係。所以宋朝對武將有天然的猜忌,尤其功勳卓著的武將。也跟狄青在這種特殊性的背景下,不懂得急流勇退,及時請求賜點田產,安享晚年的做法,是有關係的。

    狄青墓位於今山西省汾陽市城北十里的峪道河鎮劉村村東,墓地坐北朝南,原佔地79920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築顯慶寺、狄公祠等,可惜的是,這些均毀於晚清至抗戰期間的戰火。

  • 3 # 鑑史搏今

    狄青在戰場是個的勇敢英雄,但生活中卻有著性格上的缺陷。

    一、因出身而自我卑微,心理抗壓差

    狄青出生在宋朝一個很貧寒的家庭,古人無論貧窮富有,都喜歡生很多小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狄青小時候的生活可想而知了。但更不幸的是,在狄青還特別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和別人打架,被官府抓了起來。父母想讓小狄青去給哥哥頂罪,留下哥哥為家裡幹活,於是狄青就成了罪犯,還在臉上刺下了象徵著罪犯身份的紋身。所以,我們後來讀歷史凡是遇到狄青這一人物,作者大多都會這樣寫到:只見一人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所向披靡,敵軍甚是恐懼,沒人敢擋,只能速速敗退。狄青的出身影響著他的一生,披頭散髮,戴青銅面具除了在戰場上造勢,也可以理解是為了掩藏心中的一份卑微。後來皇帝說要給他除去這紋身,他還是拒絕了,有點知恥後勇的意思。狄青因戰場上得奇功官升得特別快,也惹得文官們的忌恨,這些文官就拿狄青的長相和出身說事,要知道那時候的人還是特別迷信的,文官集體彈劾狄青,皇帝也沒辦法就降了狄青的官。後來他也就在這“謾罵”身中抑鬱而終。所以,成大事者必須在心理上也有著極強的抗擊打能力,性格決定人生說的也是這個,有常人沒有的技能,卻輸在心理上,這不是很虧嗎?

    二、心中有家國,打戰能手

    范仲淹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狄青雖出身市井行伍間,但以天下為己任,成一代佳話,後在戰場上衝鋒在前,置生死度外深得將士擁戴佩服。狄青治軍嚴明,號令統一,與士兵共生死。就連我們熟知的韓琦、范仲淹二人都說:“這是良將之材。”認為狄青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

  • 4 # 墨影談書

    忠君愛國之名將,生不逢時,患得患失,鬱郁成疾

    北宋名將狄青,是標準屌絲出身,從士兵一步一步升到大將,最後當了樞密使——北宋掌管軍隊的最高官員。逆襲到這個程度,在北宋一朝絕無僅有。軍中大小將士,無不以狄青為榜樣。狄青似乎也有點沾沾自喜。然而,北宋奉行以文御武的國策,樞密使向來由文官擔任,武將能力再突出,當樞密副使可以,但絕不能當正使。文官們對狄青發動了大規模的言論攻擊,龐籍、歐陽修、文彥博、韓琦、王舉正等政界大佬紛紛向宋仁宗進言:狄青不能當樞密使啊!祖宗的體制不能破壞。

    宋仁宗說:狄青是我們大宋的忠臣。

    文彥博說:我們太祖皇帝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言下之意,你這糊塗老倌兒,想讓狄青學太祖皇帝再玩一次陳橋兵變嗎!

    恍然大悟的宋仁宗立罷狄青樞密使之職,外放他到陳州當了個知州。

    狄大將軍的心態當場就崩了。沒過幾年,抑鬱成疾,40來歲壯年辭世。

  • 5 #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寫在前面:狄青戎馬半生,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戰功,也成就了他從士兵到元帥的神話。雖然最後因朝廷猜忌被貶官,但這在北宋朝廷所奉行的“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施政綱領下,狄青輝煌的一生絕對可以稱得上傳說。今天就讓我們扒一扒狄青從士兵到元帥的輝煌之路……

    代兄受罪被“黥面”的狄青

    狄青出身在今天山西汾陽的一戶普通家庭,受當時當地彪悍民風影響,加上自身的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狄青學得了一身武藝。在狄青16歲那年,狄青的哥哥與人打架打傷了對方,地方官想要抓他的哥哥。這是狄青卻聲稱打人的是自己,而不是他哥哥。估計一是兩人長得很像,被害人無從辨認;另一個是地方官員也是個糊塗官,本著有人承認就可結案的想法,成就了狄青。於是狄青就被“黥面”了事了。但當時受北宋“重文輕武”國策影響,人們不願意當兵,於是朝廷就將一些罪行輕微的人充軍。狄青很“幸運”地成為這個官吏的一份子,成了軍卒。

    由罪犯到皇家衛隊成功逆襲的狄青

    有罪犯到軍卒的狄青雖然級別沒發生什麼變化,但這一看似平白無奇的改變卻成為狄青一生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剛入軍營的狄青第一個職業就是個養馬的。然而套用 一句用的爛底的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狄青憑藉一身好武藝被選調到保衛京城的衛戍部隊,再後來又被選進了皇家衛隊,而且還幸運地成為了一名散直,和今天的班長差不多。由此看來,狄青真的應了那句“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實現了有罪犯到皇家衛隊小班長的逆襲。

    北宋與西夏的戰事成就狄青晉級之路

    党項族原本就是偏隅西北,哪成想到了元昊同志任上建立了西夏國。雖然北宋不愛打仗,但是面對如此行事也是不得不發。於是派出最精銳的皇家衛隊前去征討,狄青就在其中。可是過慣了太平日子的北宋根本不是西夏國的對手,經過四年的互毆,雖然北宋主動講和了,但這場四年戰爭卻給狄青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臺。四年交戰中,狄青參加大小戰鬥20多次,因其在交戰中帶一面具出戰,被西夏稱為了“面涅將軍”。由於作戰勇猛,狄青很快被提升為高階將領,這期間又得到北宋當時的邊疆大軍主帥韓琦、范仲淹的欣賞和推薦。短短的數年之間,憑藉自己的戰功和重臣的舉薦,狄青在軍中的地位是一次比一次高,最後宋仁宗提升狄青做了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史料關於狄青的戰功也沒有太多介紹,我想可能真的受北宋“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影響,所以狄青的武功被放大了,這也成為他晉級之路的鋪路石。

    主動請纓平定儂智高起義登頂元帥的狄青

    就在狄青成為樞密副使這一年,廣西的儂智高稱帝起義造反,短短數十日幾乎佔領兩廣全境。宋仁宗那是相當著急啊,先後派兵遣將前往征討,但都是鎩羽而歸。這時候狄青表現出作為領導該有的擔當,主動請纓率兵前往征討。宋仁宗看到狄青如此仗義,也是給狄青成足了場子,不但親自踐行,而且還授權全權指揮。平定儂智高的全過程講來太過繁瑣,以後有機會單獨說一下,今天我就想說一下狄青是怎樣利用假痴不癲來鼓舞士氣的。話說狄青來到廣西,見到被幾次征討失敗打擊計程車兵氣勢低落,於是聰明的狄青看到南方對神靈篤信不疑,想出一計:在領兵出戰前,拿出一百個銅錢,口中唸唸有詞:若能全勝,請神靈讓所有銅錢的一面朝上。結果狄青撒手一樣,一百個銅錢的都是一面朝上。臨了,說了句,帶凱旋時,再收回銅錢。經過此番折騰後,士氣大漲,結果大敗儂智高的起義軍,可惜的是儂智高跑路的功夫還是不錯的,逃亡了大理。勝利歸來的狄青如約取回銅錢,可是將士拿起銅錢一看,原來這一百個銅錢兩面都是一樣的。憑藉平定儂智高叛亂這一顯赫戰功,宋仁宗直接將狄青扶正,做了樞密使。狄青也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鳥盡弓藏,遭人嫉恨,抑鬱而終的衛青

    狄青從一個底層軍卒成為位居巔峰的元帥,實現了草根的逆襲。但是當身居巔峰之時,也意味著人生下坡路的開始。雖然狄青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並謹言甚微、謙恭忍讓,低調行事。但唐朝因為藩鎮割據而變得衰弱最終滅亡,加之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從此宋朝寧願讓文臣統兵,也不讓武將坐大坐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有人羨慕嫉妒恨,據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還上奏皇帝要罷免狄青。這些客觀的時代背景、主管的人為助推,最終狄青雖然沒有落得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但也沒有逃出鳥盡弓藏的結局。狄青被免掉職務,下放到陳州(今天河南周口淮陽),就這樣不到半年,一代名將狄青因病謝幕,年僅49歲。

    最後小結

    狄青憑藉自身的武藝,實現了從士兵到元帥多的逆襲,成就了其輝煌榮耀的一生。正式這一元帥光環也引發了朝廷的猜忌、旁人的嫉恨,最終藉助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所謂祖宗家法而被出判陳州。表面看來,狄青死於疾病,而究其本質,則是被排斥、被打擊、被迫害含冤而死。狄青死於皇帝的猜忌,死於旁人的嫉妒,但一心為國的狄青卻默默地承受所有的一切,沒有一絲抱怨。狄青先揚後抑的人生歷程是一幕名副其實的悲劇,這一悲劇是封建社會專制所致,更是北宋“守內虛外,重文輕武”這一弊端百出的軍政制度的必然產物。

  • 6 # 87大叔影視

    他的一生是否如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書寫了很多傳奇故事呢?圖片:狄仁傑辦案劇照一、狄仁傑的真實身份:古代的高階法官雖然許多影視劇把狄仁傑刻畫成一個具有極強觀察力和判斷力的超級偵探,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其實狄仁傑在他的為官生涯中,不管到哪個地方任職,都會把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十分體恤人民,而且一直以實際行動關懷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男朋友的前女友找我男友複合,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