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鬦鬦飛

    明朝作為漢人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了,心裡總覺得惋惜。

    明朝從朱棣說“天子守國門”到崇禎做“君王死社稷”,王朝最後即使腐朽不堪,但表現出來的卻是老朱家骨子裡的骨氣,沒給朱元璋丟臉。

    滿清最後的入關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一個山海關就成了老奴跟皇太極幾十年都無法逾越的天塹。

    李自成率百萬眾攻破京城,卻像紙糊的一樣被清軍打敗,總是讓人看了心有不甘。

  • 2 # 琅琊杜氏

    明末其實挽救方法太多了。但是天要亡大明,派來了一個“東林黨”,一群紙上談兵道德的小人。為什麼這麼說?宋朝滅亡的時候官員都跳崖山去了,明亡的時候,這幫文人一方面私下錢財無數不肯拿出分毫給予朝廷用於對內賑災對外補充軍需。這幫人還義正言辭在後面喊著“誓死不降”,給皇帝出餿主意打雞血,一方面八皇帝推到前面,自己腳底抹油跑的比兔子還快,更有甚者直接投降清軍。下面說說明末明朝的出路:

    一、上策:當時皇太極只是沒糧食又沒錢,畢竟農業技術落後,又是東北那地方,能種什麼吃?遊牧民族又不會造絲綢燒陶瓷去交易換銀子,他們只是強盜,要滅掉大明對於那時候的他們是天方夜譚。所以明朝可以選擇和談。給點銀子,答應跟他們通商,用他們的馬來換他們需要的日用品,人家皇太極也就不鬧了,一個關寧錦防線把他爹努爾哈赤逗累死了都攻不破,皇太極也就樂意了。東林黨集體說“不”。東林黨覺得皇太極部落身份低賤,堅決不同意和談,誰再“和談”就集體噴死那個人。崇禎軟了,他爺爺萬曆被言官逼的不上朝,他也沒轍了。。。。。。“和談”這條路絕了。我要在此處問問這些東林黨同志,“大丈夫能屈能伸”這些聖賢道理被狗吃了?漢朝打匈奴,還一邊打一邊派公主和親採取緩進政策。人家皇太極只不過在北邊待不下去了,給點錢就好。對於跟明朝對峙270年的北方部落來說,送公主給他們比滅掉大明更是做夢。朱元璋同志提出的不納貢,不和親政策執行的那叫一個鐵!我敢這麼說,明朝送個公主去和親,那時候等到康熙生出來了也就只能在長城以北的草原上當個放牛娃。國家危機時刻,人家皇太極不知道,你崇禎皇帝大明官員還不知道國內亂糟糟的局勢?內亂平不了先穩住外患,然後關門打狗,邊軍拉到關內,對著李自成,張獻忠一頓猛打,農民起義軍的鋤頭打的過正規部隊的火槍大炮?

    二、下策:退守南京!崇禎哥北京這幫東西不靠譜,您是正統,去南京避避吧!那裡你老祖宗朱元璋一直給你準備著備用的一套政府班底,三省六部官員齊備。太監都不用帶,帶個能證明身份的傳國玉璽。在把主力部隊南撤,靠著長江天險,仗著離開國皇帝老家鳳陽近,那裡的人次北方這幫人靠譜。“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至今思崇禎,不肯回南京”。東林黨起於江南地區,他們可不想自己家鄉遭受戰爭,江南富得流油,是東林黨官員的錢莊。東林黨說“陛下,天子守國門,您不能撤,衝,我們會追隨者您的!!!”其實大家想想。戚繼光的戚家軍也好,俞大酉的俞家軍也罷,劉挺的川軍都在南方召集的人馬,除了關寧鐵騎,李成梁的遼東鐵騎。崇禎正統漢人的皇帝回到南京振臂一呼,什麼雲南,貴州的土司都會過來幫你幹外敵,幹皇太極。民族大義面前,說不定李自成代領他的農民起義軍拿著鋤頭先在北京很皇太極一起搶東西,鷸蚌相爭都打起來了。哎,可惜。東林黨們不讓崇禎大爺您來沒辦法。

  • 3 # 夏有涼風61

    為什麼有人覺的明朝不應該滅亡,明末還有救?

    看到這個問題,咱就來回答一下;

    其實在中國古代,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很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釋放了一個改朝換代時機的訊號。

    古代農民作為生產勞動者,是古代封建被剝削的最底層,如果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那就是統治王朝的施政和階級壓迫,讓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出現的強烈反彈。如秦末的“大澤鄉起義”不久秦亡。漢朝的“黃巾起義”唐末“黃剿起義”。元末“紅巾軍”。明末“李闖”。

    為什麼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意義非常的大了,以唐朝為例:唐朝自“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又經歷了十多位皇帝,一直是地方割據,叛亂不斷,有時三四個節度使聯合反叛,可以說至唐玄宗之後的大唐是在風雨飄搖中過度,那唐朝也沒被持續的叛軍顛覆,到了“唐喜宗”時期,“王仙芝、黃剿”組織的農民起義,卻使得唐朝不久滅亡,可見古代農民起義的意義非同一般。

    同樣,明末老百姓已經被逼到揭竿而起,雖然古代農民沒文化,不知道什麼兵法而失敗,但也說明了封建統治王朝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積重難返的地步,所以說明末有救是不可能了!

  • 4 # 白谷象升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的封建王朝,從“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留給我們太多的歷史題材和無盡的遐想。作為一個明粉,關於為什麼許多人懷念明朝,我有幾點總結如下:

    1、明朝自朱元璋開國稱帝以來,積極組織北伐,收復北宋失地,而不是獨居金陵一隅,歌舞昇平,最後成功攻破元大都,奪回石敬瑭拱手送出的燕雲十六州,單單從軍事強度上看,明朝遠勝南北宋!

    2、土木堡一戰,天子被俘,精銳盡失,蒙古鐵蹄屠刀重回北京城下,內憂外患,似乎末日來臨一般。但是,天子沒了,我們就再立一個,在於謙於少保的帶領下,拒絕南遷,禦敵於國門!壯我國威,保我漢家天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3、明朝在唐宋的基礎上將華夏文明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本草綱目》這些典籍至今任熠熠生輝。更是出現了許許多多諸如王陽明、徐渭、李時珍的思想家和醫學家。

    4、明思宗崇禎皇帝,面對步步緊逼的農民起義軍和虎視眈眈的清軍,沒有選擇遷都南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豪氣直逼蒼天。北京淪陷後,南方迅速建立了南明政權,連當時的起義軍在張獻忠死後都投向了南明,可見當時明朝在正統覆亡後的強大影響力,末世下的明朝,國君和人民都在積極挽救,相比於廢帝溥儀,實在骨氣太多。

  • 5 # 深度--廣度

    明朝本來就有的救。第一,壓制太監。第二,親近東林黨,培養突出東林黨領袖許以重任和信任。第三以袁崇煥打幾個勝仗,再和大清,穩定東北局勢。第四,團結翻王。第五,緩和階級矛盾,多出利民修養政策,以此瓦解李自成吸收擴大隊伍。同時全力圍殲李自成。第六,鞏固修養政策。第七,降服大清。大明可救了。

  • 6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還有救?

    腐爛如斯,加上個勤勞的笨蛋崇禎,天神下凡也救不了!

    明朝是亡於內亂,不是亡於滿清。

    明滅亡,原因多了,一個大帝國的垮塌,幾個人能撼動,土大夫們寡廉鮮恥,朝中文人愛錢,武人怕死,風尚相襲,華靡承蹈,以至於亡。明朝之亡,始於朋黨,成於閹豎,終於盜賊,南渡繼之。這可不是我定論的,是史書定的!

    可有些明吹非不承認,非要以為明在,中國就天下第一了,把頭填在沙裡的駝鳥,真是無語了!

    請,明白一件事,明未明已不是強國了,被個東北的少民打的喘不上氣不說,李自成等的流匪更是頭痛,而且朝中內鬥的歷害,武將卻得聽文官的。

    最重要的是沒有錢!

    這些和清未有何區別?

    只不過後金換成西方而己。

    而,滿清至少還保持大一統給民國,明直接亡!

    可能又會有明吹說,滿人是明少民了,而西方是侵略者,這會又想起滿人是明的少民了,平常不是大談,滿蒙非中國是入侵者麼!

    看下明未:

    明朝人民和士紳不管國家的死活,只顧個人享受,當時社會享樂主義,色情氾濫。

    更甚,官紳和大地主產業業物勾搭在一起,因為明士紳不納稅,崇禎時,江南商業稅為個位數!

    沒錢打什麼仗!

    就因為,繼承明的是滿族,一些人就不管不顧的惦記明朝了,死都不承認明是氣數己盡,而清是代表更加先進的生產力這點!

    若是繼承者是漢族,這些人會閉嘴的!

    怎麼救?

    南明本可以劃江而治的,可內訌,投降,又一次斷送了希望!

    那些心中對明亡還心懷慼慼的,要明白一件事,每個王朝滅亡都有滅亡原因,歷史的車輪從來都是無情的!

    王朝的滅亡不以後人的好惡來定,而每個王朝之所以能存在二三百年,自然也有它有在的原因,不然以國人喜歡造反的性格早推翻了。

    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是我們先人的朝代,不管高不高興,願不願意,歷史無法改變。

    何必又吵又不服氣,怎麼不考慮下,自己的先人為何不替明流盡最後一滴血,為何願在清當順民而不反清復明!

    不管樂不樂意,時代在前進!

    大明己亡,有事燒紙!

  • 7 # 等閒197

    歷史沒有假設,但明朝滅亡確實讓人心有不甘,試著說一下,拋磚引玉吧:題主說明末,到底哪個階段算明末呢?萬曆、天啟、崇禎?向上追溯越來越沒意義了,乾脆從崇禎說起吧,二年(以崇禎年號,下同),李自成才小有氣候,此時若及時圍剿,似應不難。四年,大淩河之戰,以明軍失敗,祖大壽降清結束,大淩河之戰,是寧遠之戰後,清軍戰術上的變化,圍而不打,圍城打援,清將兵力設定在明軍炮火射程之外,利用清軍的機動優勢困死明軍,並且此時,清軍也已造就紅夷(衣)大炮,而明軍卻仍用寧遠之戰之戰術,死守城池,戰術上沒一點進步,其不敗乎?明軍若欲與清軍作戰,必須大力發展騎兵! 悲乎!至十三年,洪

  • 8 # 資深優秀磚家

    如果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也許可以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因為九千歲是個聰聰人,也是個小人。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做到不擇手段,維護大明江山,也是他的目的之一,不然大明都沒了,自己還能騎到誰身上作威作福去?

    崇禎之所以支撐不下去,是他太顧忌面子,停戰,遷都都是有過考慮的,但是壞就壞在他太顧忌臉面,既想把事辦了,又不想給自己留罵名!總想著把這個鍋交給大臣們來背,大臣們自然也不答應。

    所以最後大明是亡在戰略上,無論是跟後金割地求和,還是遷都南京,都不至於被滅掉,可偏偏他就選擇了硬挺著這條路!

    如果這時候掌權的是魏忠賢,他不會怕揹負罵名,割地賠款求和,那都是小菜一碟,哪怕是認後金當個乾爹,稱臣納供,他也是能幹出來的。

    而最初並沒有吞併大明之志的後金,自然就不會再步步相逼,騰出手平定了內亂以後,後金也就夠不成亡國的危機了。

    話說到這裡,要談及魏忠賢的另外一個特點,雖然他是一個禍國殃民的閹賊,但在民族大義方面還是有點氣節的,對一些將領也是不遺餘力的支援,例如孫承宗,袁崇煥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對毛文龍的一些過失,也是採取了容忍的態度。

    在他掌權的幾年,幾乎就收復了遼東。

  • 9 # 愛心滿滿的萱萱

    老百姓很簡單的一個觀點:你讓我過得好,讓我吃飽,我就承認你,就幫你,不管你是大明,大請,大白,大紅。反之……

  • 10 # 行雲28536268

    如果不是多種因素作用大明朝也不會亡國,小冰河期,連年大旱,農民起義蜂起,瘟疫橫行,最主要的是崇禎治國無方錯用東林黨人,歷史上兩個人重用文人導致亡國,另一個就是建文帝。

  • 11 # 晴天140828856

    一個爛透了的明朝,是不是應該亡?

    大家這麼糾結,那麼大概說說

    首先,崇禎面臨的是國家財政收支問題。

    國家財政收支的突出問題還在於皇室成員。也就是說,皇室成員佔據了明朝財政收入的200%。即便皇室子孫的收入砍掉一半,明朝的財政收入也僅僅剛夠皇室子孫的支出。其他人難道不吃飯?外敵侵略不抵抗了?

    很明顯,想讓財政收支合理,那麼至少要讓皇室子孫的收入降低到以前收入的一成。

    作為崇禎來講,他具備這個膽識和魄力嗎?

    大家都有飯吃,工資不拖欠了,明朝才能初步穩定,才能下一步的改變。

    崇禎智商不高,做事無魄力,也無膽量,疑心重,又貪圖安逸,這些都是擊中要害的致命缺點。

    崇禎指望得到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既不用花錢,也無大的風險,不需要魄力,不需要智商,又能舒舒服服的改變一切,讓明朝延續下去。

    問題是,這世間這樣的方法不存在!

    因為時間問題,簡略的講,交給崇禎的問題是:

    需要在很短時間做到收支平衡,打掉官場派系,重整軍隊,重新用人,改掉積習。

    這個事情,難度就太大了。

    以崇禎的能力,很難做到。

    明朝最終的滅亡,一句話就可以總結:

    明朝自己挖了一個大坑,然後把自己埋了進去。

    這個大坑是從朱重八就開始的,怪不得崇禎。因為智商低,看人看事情根本看不透,疑神疑鬼。於是就設定了許許多多的制度和數不清的機構,來互相制約。

    這些機構發展到一定程度,開始無限度的膨脹。而這些制度,到了後來,都成為了個人謀利的工具。

    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穩固,又繁衍了無數的子孫後代,給予厚利,來擁護自己。

    明朝設立的這一切,最後都成為了自己的羈絆,讓自己寸步難行。有一天,明朝發現再也動不了了,於是就死亡了。

  • 12 # 歷史吐槽機

    既然題主在問題說明裡提了魏忠賢和毛文龍,那題主指的明末該是崇禎朝。老朽的觀點是魏忠賢或者毛文龍不死,充其量也就是能多拖延幾年,明朝還是會滅亡。老朽一貫反對將興亡寄於一人之身,那樣的史觀不夠科學,歷史畢竟是歷史,不是演義小說。明朝的滅亡,魏忠賢救不了,毛文龍救不了,袁崇煥救不了,孫傳庭也救不了。

    唯一能救的是明朝自己,得朝堂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積極變革,即使這樣還得有幾分運氣和足夠的時間才能避免滅亡。但彼時的明朝是那個樣子嗎?顯然不是,大廈將傾之際依然黨同伐異,內訌不休,崇禎皇帝急躁而毫無章法,空有救國之心,沒有救國的手腕,連駕馭群臣的能力都不具備,明朝怎麼能不滅亡?

    至於有人覺得明朝不該滅亡,老朽覺得這不是個理性思考結果,而是感性民族情緒。明朝畢竟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滿清在統治期間也多有倒行逆施,於是把情感傾注在明朝上,覺得明朝不應該滅亡。這種情感作為漢族人,我可以理解,但作為喜歡歷史的愛好者,我必須反駁。尋章摘句的在史料中找出無數明朝滅亡的偶然,也抵不過崇禎朝財政崩潰的事實。財政是王朝基石,沒有錢就無法養兵,兵不精足則外患難除;沒有錢就無法賑災,災民不救則流寇四起。魏忠賢只能在法度之外橫徵暴斂,雖對財政有所補充,但杯水車薪,也根本無法長久。毛文龍能在皮島牽制後金,但糧餉窘迫,根本無法有效殺傷。到了孫傳庭的秦軍徹底覆沒,明朝連一支能夠服從中央指揮的機動部隊都拿不出來了,還能寄託於那些偶然嗎?

    老朽對滿清初期的倒行逆施也非常痛恨,但不得不說,在當時泱泱華夏已經到了沒有選擇的地步。李自成、張獻忠流寇習氣未除,還沒有完成政權正規·化,南明的小朝廷沒解決財政問題,倒是保留了黨爭特性,其他左良玉之類的軍閥更是不堪入目。若滿清沒有統一天下,恐怕再後來就是噶爾丹進駐中原了,到時候華夏極有可能就是又一次五胡亂華的悲劇,這是一道怎麼選都輸的題。

    老朽總結的愚見是,明朝只要不解決財政問題,一直只能收農稅,那麼滅亡就是必然,所掙的無外乎早晚。如果解決財政問題,還得在有足夠的時間,沒有造成既得利益階層反彈的情況下才能避免滅亡。客觀上,崇禎一朝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毋庸諱言,明朝的滅亡不可避免。

  • 13 # 逍遙遊19950207

    明朝其實一直都有延續,雖然只是偏安一隅,但卻是皇權正統,這種延續一直到清康熙年間才結束。而明朝的滅亡,絕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自萬曆始,明王朝內憂外患不斷,皇帝不作為,奸宦當政,吏治腐敗,整個國家已然走向了滅亡。與此同時,關外的滿清政權正在逐步崛起,窺圖中原。自古以來每當一個政權的衰亡,必將會有一個新政權應運而生,這是亙古不變的王朝更替鐵律。只不過滿清建立政權較早,從萬曆四十四年到崇禎十七年,這個來自東北三省的新政權,伴隨著風雨飄搖的明王朝近三十年,歷經三位帝王蓄勢待發,終得入住中原,繼而逐步剿滅南明政權,完成了大一統。這便是天時、地利 、人和、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改變。

  • 14 # 貴先生玉融幫技術服務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也是無可挽回的,因為政治體制已經腐敗了透頂。政治體系已經無法改革了,造成民不聊生,有的人沒有吃,發生過易子而食。封建王朝必然在歷史長河中死亡。人民都吃不飽,那肯定要換執政者。在國家體系中。國是人民的。執政者只是帶領我們能不能更好的生活?如果家長不能帶領我們更好的生活,那肯定要換有能力的人。

  • 15 # 看世堺

    明末屬於典型的沒得救的型別,九千歲魏忠賢只不過是皇帝的提線木偶,起到制約東林黨的作用,目的是想要收多一點江南士紳的稅填補財政虧空。結合現代的觀點來分析,它的滅亡主要還是在於資本治國(也就是江南一帶的東林黨,今天的蘇南蘇中、浙北浙東、皖南、贛北地區),另外有一個比較大的因素,很多歷史書籍並沒有著重去提,其實我個人認為還是挺嚴重的,和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有很大的關係,那就是鼠疫。

    東林黨

    九千歲的那些影視劇都有點片面了,好像是挺壞的,其實他是為了挽救明朝而出現的,然而,他能力算一般吧,還是不敢挑戰東林黨,他的整個任期沒有收到多少東林黨的稅,我查遍書籍,可能在遼東地區收到的稅稍微多一點,但那也是收當地士紳的稅,當地士紳是不願意的,遼東士紳只能轉移到普通民眾,所以你會看到清兵在遼東地區入關時是那麼的容易,因為大家都失去信心了啊,千百年來,只要有一口飯吃,誰會隨便添亂啊?!

    明末棉甲

    至於魏忠賢為什麼要向東林黨收稅,是因為當時明朝經過三大徵之後(萬曆年間和豐臣秀吉打了一場海戰救了小夥伴是其中一徵),實在是沒錢了,而東林黨藉著攬盡國家的教育、行政、鹽米魚(江南魚米之鄉)等資源而不願納稅,明朝純粹靠其他地方老百姓來納稅支撐明朝,各位感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明末的稅收專案,那真的是腦洞出奇,我就打個比較真實的比喻,本來開店鋪要交稅無可厚非,但是後期發展到你在街上扛個鋤頭都要交稅,美名其曰鑄鐵稅之類的意思,這就有點過分了,以至於李自成的出現會有一呼百應的現象。另外,明末遼東地區很多士兵的軍甲很久都沒有更換新貨了,以致後來和清兵作戰時,經常被人家的武器一捅就破,因為都腐朽了啊,你說慘不慘?

    明末棉甲

    本來這個棉甲是經過兩千多年來各朝各代改良而來的,製作簡單快捷,也比之前的耐用保暖,外面是棉質材料,裡面是牛皮和鐵器的混合物,放到今天來說就相當於是“新型材料”,堅固而又輕便,比如炭纖維這樣的例子。可多年來沒錢更新,你就可以想一下,伙食也好不到哪裡去了。所以這就是魏忠賢被皇帝拉上來想要多收點東林黨財稅的原因,畢竟皇帝也不好和東林黨鬧僵,這裡面的關係,就比如一個公司的董事長提拔一個總經理來制衡下面的許多董事一樣,董事長畢竟不好和各董事鬧僵,要不然傳出去,笑話倒還是小事,公司能不能保得住才是大事。

    明末鼠疫

    還有一個滅亡的因素,鼠疫發生在京城,我不清楚我小時候的歷史課本為什麼沒有著重來說,就不知道現在的歷史課本有沒有增補。其實,那真的是十室九空啊,後來的清兵到達北京城發現都沒啥人了,你想想看就知道有多麼慘烈了。很可笑的是,在鼠疫發生的過程期間,也是李自成“聚攏至京城”、清兵和遼東士兵作戰的關鍵之時,皇帝都差不多跪著求東林黨說:遼東戰士都沒錢吃飯了,沒錢更換鎧甲了,要東林黨掏點錢出來支援一下,東林黨那真的是不為所動,皇帝只好掏盡“私房錢”支援遼東戰士了,但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

    以至於後來清兵入關後,所謂的“揚州十天啊,嘉興多少多少天啊”,本質原因都是清兵在“借”東林黨的錢買百姓的心,你說這可悲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這就是資本的冷漠性,它只認利益,不認國家。你放到今天來看,其實也是一樣,如今,剛好是在江南地區,我個人覺得那些“資本力量”有一點要重演以前東林黨的歷史,這個比較敏感,就不多說了,評論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可以照看孩子又能掙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