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眾享文化
-
2 # 歷史風暴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國後,採取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同時改革政治,加強君權,利弊得失。1421年,透過靖難起兵奪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初國力強盛,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編《永樂大典》等許多壯舉。中國重新恢復成世界第一強國,疆域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戈壁沙漠一帶;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臨孟加拉灣;西至喜馬拉雅山與南亞次大陸接壤,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超過一千萬平方公里。
在明朝中期又經歷了仁宣之治,弘治中興,一直到萬曆年間老百姓都過著富足的生活。
軍事上誕生了朱棣、徐達、藍玉、戚繼光、李如松等一大批優秀的將領。終明一朝幾乎打贏了所有的對外戰爭。
科技上與國外互通有無,產生了一大批睜眼看歐洲的人。
有明一朝,科技、軍事、經濟都發展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清初還有很多人懷念萬曆時期。
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可惜,偌大的一個國家竟然被東林黨這幫噴子給噴死了。
明朝既不是亡於崇禎帝,也不是亡於李自成,更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東林黨這幫噴子。
明亡後東林黨大部分先是投靠李自成,後又投靠滿清,就算降清了也不忘內鬥,在清初還搞出了“南北黨爭”!
噴子,就是這麼有殺傷力!珍愛生命,遠離噴子!
-
3 # 老驥伏櫪107015627
謝謝邀請。首先,明朝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廣大漢人取得解放,這不但解放了漢人的人身自由,也解放了漢人知識分子,恢復了漢人文官制度,有利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朝出現那麼多直言敢諫的清官,這從一個側面就可以說明皇帝和朝廷的開明,不像滿清,動不動就是砍頭,滅族。明朝社會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手工業非常發達,海外貿易比較頻繁,絲綢,茶葉,瓷器遠銷西歐,
-
4 # 往事如雲煙
品評一個朝代,我覺得得從它對歷史的貢獻來說。明朝是自秦始皇實現大一統之後的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它是一個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足,文化科技高度發達,軍事絕對強大的這樣一個王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王朝。明朝的政治方面從中國歷史緯度上來看,它是一個繼唐朝後政治高度開放的朝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和唐朝比較相似。首先君王胸襟普遍開闊,所以很少有大臣因為頂撞皇帝或因為皇帝不喜歡而被殺,相反很多時候由於開國時定下的文官體系太完善,導致有時候皇帝被文官架空,但是國家運作卻沒有太大影響,比如嘉靖皇帝在位時由於文官系統太強大,嘉靖被完全架空,而任性的嘉靖帝為了和文官們賭氣竟然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這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在明朝十六位皇帝裡出現了朱元璋 朱棣等十分有作為的帝王,也有朱高熾 朱祁鎮等性情溫順的皇帝,甚至還有朱厚照 朱由檢等行事古怪奇葩的皇帝,但更多的是朱允炆 朱見深這類在歷史上作為不大的皇帝。但就是在這樣一個皇帝性格千奇百怪的朝代,卻沒有發生過和親納貢的事情。叛亂,外族入侵事件雖有發生,但卻沒有像唐朝“安史之亂”那樣導致生靈塗炭,更沒有像宋朝的“靖康之恥”那樣的恥辱事件發生。唯一一次沒臉面事件是沒有足夠閱歷和能力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瓦刺失敗導致被俘,但自己硬氣,從未向瓦刺屈服。同時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力排眾議下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新帝,瓦解了瓦刺大軍一次又一次的要挾和侵犯。 再從明朝經濟和百姓的生活水平來看,明朝是相當富足的,由於開國皇帝朱元璋從貧苦農民身份起義稱帝,他深知百姓疾苦,所以訂立了輕賦稅低俸祿的組訓,所以明朝的賦稅達到了歷史最低點,政府鼓勵和倡導百姓大力發展經濟,所以百業興旺,百姓安居樂業,明後期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其低俸祿的薪水制度導致了明朝官場的重度腐敗,朱元璋時期越抓越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葩現象發生呢?因為官員薪水達到了歷史最低,所以也出現了以海瑞為代表的一系列“乞丐官員”,具體有多窮呢,只要是明朝不貪的官員不光兩袖清風,而且自己置辦點薄田自力更生,即便這樣還負債累累。官員們的官服幾十年沒錢添置導致補丁層摞層,甚至像以內閣首輔李東陽為代表的有些官員死了,家屬出不起喪葬費,都是由百姓門生同事等湊錢下葬,所有遺產是向周邊百姓欠錢的借條,有個有名的例子是朱元璋治貪時錯殺清官,事後知道是冤案,但他不死心去了被錯殺官員宅邸,一路打聽過去被百姓告知最破的那個家就是。從上可知明朝官員有多慘。 明朝在文化科技上也是蓬勃發展。在思想方面出現了以王陽明為代表的賢哲,也出現了以顧炎武 顧憲成為代表的愛國人士,在文學方面出現了以《西遊記》 《三國演義》 《水滸傳》 《金瓶梅》等具有很高藝術成就的小說以及以《牡丹亭》“三言兩拍”為代表的故事類話本,文化造詣很高。科學方面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方位的涵蓋了農業 手工業 紡織業 軍事業等內容的明間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將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做了詳細的記錄記載下來,是本寶貴的科學財富。此外在創造發明方面,由於明成祖朱棣在起兵奪權時期充分利用火器的殺傷力,建立了“神機營”,為軍隊配備大量的火銃 火箭 機炮 紅夷大炮 炸雷 等不同於冷兵器時代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使得明朝軍隊比歷史任何時期異常強大。 同時還是他彰顯國力強盛而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使得明朝航海和造船等能力異常強大。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繼春秋戰國之後第二個文明程度飛速發展,高度井噴的時代。 最後再從軍事方面來看看明朝的強大。明朝自開國到朝代終結其間也像其他朝代一樣也打了不少仗,除了“土木堡之變”的慘敗以及明末天災不斷導致的起義外,這個朝代幾乎沒打過敗仗,開國時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了當時被西方稱作“黃禍”和“上帝之鞭”的蒙古帝國。而在倭寇自發動國內幕府政變後由中國藩屬國角色轉變為軍國侵略國,一直對外擴張,但是當時出現了以戚繼光和俞大猷為代表的滅倭大軍,幾場全殲戰徹底斷絕了倭寇的侵華念想,轉而將魔爪伸向了朝鮮半島,朝鮮當時也屬明朝附屬國,在節節敗退,即將淪陷之際嚮明朝求援,明朝派出了李如松 麻貴等大將,兩次徹底挫敗倭寇傾巢出動攻佔朝鮮的軍國主義野心,使其大傷元氣,在其後近兩百年不敢輕舉妄動。 最後我再重申下,明之亡實亡於天災,並非人禍。雖然明朝絕大多數時期在強大的王朝統治時期國泰民安,但很不幸明末受天體運動影響,遭遇了可怕的寒冰期,連年的氣溫驟降和氣候的不正常導致明末大面積糧食絕收,農作物及畜牧業遭到嚴重破壞,這在以食為天的封建社會致使江山餓殍遍野,百姓民不聊生,起義之勢呈燎原之勢席捲全國,同時氣候變化導致的草木荒蕪也加劇了遊牧民族入侵的步伐,所以內外戰事使得明朝以盧象升等為代表的滅火隊疲於奔命,無法撲滅全國性的起義戰火。所以這豈是僅僅以一個所謂的崇禎自毀長城袁崇煥這類的理論可做亡國的結論,其實明朝比崇禎無能的皇帝多了去了,比他接手時的爛攤子差不多的時候也有,但偏偏在他手上亡國了。所以我認為人禍並不是明朝滅亡的主因。明之滅時也?命也?這只是天道輪迴罷了,只不過這個鍋由崇禎背了而已。 說了很多,明朝就是這樣一個比較特殊和另類,但也比較多元化的朝代,就看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價了。所以我們只需要現在古人的立場求同存異,客觀的看待歷史罷了,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感謝祖先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古代中國,我們應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最後祝願我們的華夏民族能綿延萬代,祝福我們的祖國國杵興旺,同時也向在中華大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們致敬!
-
5 # 打雜小組第一副組長a
首先 老朱得國最正,這個是公論就不討論了,其次老朱雖然殺功臣但那個開國皇帝殺人少了(趙宋個案不說),真心的老朱對窮苦人民還是很不錯的,明朝的賦稅很低的,文化上 前七子,後七子,四大名著西遊,三國,水滸,金瓶梅, 青藤,唐寅 還出了一個聖人王守仁(不是十三香那個)當然少不了 永樂大典了 這樣璀璨的文化足矣媲美唐宋了。軍事上 貌似除了土木堡這個坑之外,明朝還真沒怕過誰,特別是太祖成祖兩朝簡直是不服就打,看你不順眼也打,另外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妥妥的民族驕傲啊。醫學上 《本草綱目》。科技上《天工開物》 ,政治上 廢宰相開內閣 後宮不幹政,宦官不亂國,航海上 七下西洋說明了一切。這個朝代對內寬鬆,對外剛硬所以才深得明粉喜愛。
-
6 # 佑群1
評價一個王朝,可以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政治上,推翻元朝統治,回到漢族手裡。內閣制開始實行,比西方早了幾百年,皇帝不再專權這是最大的功勞。第二,經濟上,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老百姓除了耕地,三百六十行都可以發展。人均GDP世界第一,即便是明朝末年,江南老百姓依然非常富裕第三,文化上,四大小說佔了三部,更有王守仁這樣的大思想家。第四,軍事上,明成祖何等威武不必多說。火器開始迅速發展,可惜到了清朝棄之不用
-
7 # 青年史學家
有句話講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所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講亡國和亡天下,明亡有些亡天下的感覺。這話講得有些道理,但是也不全對。畢竟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南遷,像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泉州人、溫州人實際上都不同程度的儲存了中華的文化,甚至還包括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比如泉州的晉江、洛陽江,就是西晉末年衣冠南渡的結果。
明代是中國漢族王朝的最後的輝煌,也是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頂峰,人們往往以明清並稱,是因為這個制度的基礎就是在明代打下的,包括六部制、內閣制、督撫制、分權制衡、中央集權等。明代也是中西分流的分水嶺,羅伯特·弗蘭克在他的大分流中講,大概在萬曆十五年前後,中國的領先優勢開始被打破,漸漸落後於西方。明代是中國由外轉內的一個分水嶺,之前蒙元帝國的赫赫武功不見了,朱元璋、朱棣、鄭和的上大漠下南洋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明帝國在內亞和東亞的全面危機,北虜南倭。
明代也是一個民間社會高度發達的時代,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江南作為一個獨特的經濟文化體登上歷史的舞臺,這裡產生了三大名著,這裡產生了戲曲,這裡崇尚消費,這裡奢侈成風,這裡文人嫖妓,這裡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裡的商人、文人和地方鄉紳合流,最終變成尾大不掉的東林黨,成為壓倒崇禎的最後一株稻草。明代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這在《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中,多有論述,它獨特的皇帝文化、宦官文化、民間文化等都值得細細的品味。
-
8 # 煮文品史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總得來說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統治的後期和衰落期,也是中國的機遇期。但明、清兩代又不同,應該分開講,明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期,而清是成熟與繁榮的時期。以前我們一直把明清兩代放在一起講,認為其都是中國落後、封閉時期,近年來史學界發出新的觀點,
明清兩代應該分開講,明雖然也君主專制加強時期,中國走向衰落時期,比較西方社會的近代轉型與明朝中後期的社會狀態可知,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思想、商業資本執行和科學技術等保持著大體與西方社會同步發展和較為順暢的交流,特別是隆慶開關以後更興盛,明亡並非亡於閉關,而亡於過於開放,白銀市場完全被外國市場所控制,當西方發生價格革命時,中國財政體系驟然崩潰,國窮“民”富,資本掌握在商人和地主手中,導致明朝沒有資金進行有效執行,以及社會救助無法實行,導致農民起義一發不可收拾,並非像入清以後的18世紀與西方相去甚遠、天各一方。
在倡導“人文主義精神”的文藝復興蓬勃開展之際,中國陽明心學也正在席捲中華大地,李贄等人的反封建思想之銳利也不遜色於歐洲啟蒙思想,雖然沒有上升到封建制度的批判,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市民階層與封建地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其越發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思想界也必然會出現制度的批判,這需要一個過程。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時人又稱張江陵。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
在經濟領域,在中國,無論是東南沿海、華北鄉村,手工業和商業生產領域都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可以說隨著經濟的發展,舊的傳統統治體系被打破是必然的,要不是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以及清軍入關重建甚至加強了傳統統治體系,中國可能將在明末起步中國近代化程序。
-
9 # 漁樵說史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清代康熙大帝曾如是說。
大明朝無疑是個轉折中的朝代。歷朝歷代都有宰相,但明朝卻能廢了;縱觀二十四史都只能誅九族,可只有大明朝能誅十族!在洪武大帝以人定勝天的氣魄下制定的規矩裡,皇權真正變得至高無上,與天齊高。他總結歷朝歷代亡國教訓,不外乎就是外戚專權、宦官干政、黨爭、土地兼併、農民起義、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嗎?他精心設計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廢除丞相、不許太監識字、澄清吏治······
洪武大帝以為在他精心設計的制度裡,歷朝歷代的教訓都將不再發生。可諷刺的是,他剛死不久,他的四兒子就造了他孫子的反。沒了宰相反而出現個文官集團,權臣輩出!後來什麼魏忠賢、努爾哈赤、李自成、皇太極······輪番上陣,愣是把這大明朝給搞垮了。這大明二百年間,有勇武的永樂大帝、浪漫的正德、聰明的嘉靖、偷懶的萬曆、愛做木匠活的天啟以及那用生命遵守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諾言的崇禎。
繁華過,衰落過,清廉過,腐敗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有明一代,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
10 # 置身黑白的精彩
“無名將、無明君,無名人”是高曉松在其《曉說》中對於明朝的評價,但筆者認為此言有失公正,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其為整個中國發展的貢獻度是極大的
體現在國家精神、科技發展、文化進步三個方面
國家精神——君王骨氣&名臣精神
太祖皇帝遺訓:“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
永樂大帝提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所以,終明一朝,國祚276年間,英宗被俘堅決不投降,于謙為國守住北京抵擋也先。末代皇帝崇禎城破國亡前夕自縊景山,誓死不降。
這是大明天子的氣度,也是祖上傳下來的血性與骨氣
明朝自廢丞相以來,建立內閣設定首輔,並於200年間湧現了無數的名人能臣
延續國祚五十年的一代名相張居正
隱忍為國除奸相嚴嵩的徐階
誓死保國拱衛京城的正臣于謙
反抗閹黨至死不渝的忠臣楊繼盛
名臣如盛開的鮮花,絢爛又繁多,無一不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科技發展——大航海時代&科技繁榮
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遠至非洲沿海,開創了近乎超越世界的大航海時代
堪稱無敵的鉅艦、規模空前絕後的水師部隊,強大的海戰能力,無一不代表了這個時代最高的海上霸主地位
而軍事層面,大量火器的使用,如三大營中的神機營配備先進的火銃。京城城牆之上的紅夷大炮,廣泛應用於實戰中的三眼神銃和小佛郎機,也都展示了軍事水平的快速發展。
文化進步——最後一個聖賢
終明一朝,名人才子如唐伯虎、楊慎、解縉等層出不窮,又有堪稱中國古代最強驢友的徐霞客,但他們的光輝都不如一個人,不,應該是聖賢。
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腰間掛有一個名牌,上述八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守仁,別號陽明先生,是影響最為深遠,傳播最為廣泛的思想家、藝術家、軍事家
其所創立的陽明心學,將儒家文化發展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
是可以同孔子、孟子、朱子一併稱為聖賢的人物
明朝無論軍事實力、科技發展水平或是文化發展都堪稱是自元代以來有了極大的進步,所以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為中國的近代化發展提供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借用康熙大帝的一句評價,那就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
11 # 哥曾用過蘋果
謝邀 我認為明朝是一箇中國少有的有骨氣的王朝 從朱棣的天子守國門再到崇禎的君王死社稷沒有那個王朝能真正做到不和親不稱臣的地步,明朝嘉靖和萬曆不上朝但是國家機器並沒有停止運作。萬曆三大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外朝鮮奉明朝為正朔那是明亡多少年的事情。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也是在明朝開始的。如果明末不那麼多的天災人禍我相信根本不會有滿洲人的崛起。
-
12 # 秦漢唐宋明2
高曉松不學無術,他本人就是"三無"無知識,無文化,無歷史觀″明朝出了很多名臣,于謙,王陽明,海瑞,三楊`張居正,劉基,等等,怎麼能說無名臣呢??
-
13 # 美之星暖通
皇帝平凡。這是乞丐建立的朝代。皇族並沒有系統的“皇家家規”傳承。這就導致明朝歷代皇帝比較平凡。“古玩”秒甚。景泰藍掐絲琺琅、成化瓷、宣德爐、鬥彩、粉彩。妙不可言。個性的人才。王陽明,僅次於孔孟的聖人。戚繼光,十大兵書有其兩本,接近於零傷亡完滅倭寇。打了勝仗。隋煬帝興百萬不敵朝鮮,唐太宗又被朝鮮打敗,高仙芝被阿拉伯打敗。唯一贏的只有兩次——劉仁軌打敗日本、大明李如松打敗豐臣秀吉。
-
14 # 阡陌519
謝謝邀請。大明朝共276年,從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天子殉國,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隆武戰死沙場,紹武被俘絕食自殺。明末內憂外患中,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闖王,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
-
15 # e_listen141814398
史可法用400兵力防守揚州,面對多鐸清軍主力都對清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後來的江陰保衛戰,面對尼堪親王(後來死於張獻忠的養子李定國)的小股清軍堅持了很長時間。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
-
16 # 中正o平和
明朝是古代藩屬國最多的朝代,達百多個,遠到非洲。古代御駕親征最多的朝代,皇帝在草原上追著遊牧打野戰。古代科技文化最發達的朝代:永樂大典,軍器圖說,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地質地理志,農政全書,心學,火器水師,幾何原本,三大名著等等,觸發式水雷地雷,開花彈,燧發槍。古代經濟最發達的朝代,已超宋朝,農業發展到巔峰,世界白銀大量流入明朝,號稱白銀帝國。明朝是中華五千年曆史巔峰 ,強盛時領土包括東南亞,印尼菲律賓馬來,北到北冰洋,土爾扈特就是明朝部落受明朝冊封從西伯利亞鄂畢河迴歸。明末照樣吊打日本荷蘭英國葡萄牙。
-
17 # 天與空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從民族情感角度: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朝代,自然而然的會得到很多人的珍惜和喜愛。南宋滅亡後,蒙古人佔領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淪為殖民地。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建功,將江山從蒙古人的手中重新奪回來,所以朱元璋也被稱之為民族英雄,他所建立的明朝自然而然的受到人們的喜愛。
2.從文化的角度:明朝文化璀璨,四大名著中有三大名著是出自於明朝,而清朝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實際上也是在思念明朝。換句話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都是和明朝有關。除了四大名著,明朝在建築業也有很深的造詣。人們在北京旅遊所到的旅遊勝地基本上都和明朝有關,比如故宮、天壇、長城以及十三陵等,這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建築也是為明朝增加人氣的重要砝碼。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8 # 太后老佛爺
明朝,建立於1368年,亡於1644年享國祚276年,如果把南明(18年)算上共計294年,共計16位皇帝。由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所建,終於明思宗朱由檢。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姓“朱”又稱“朱明王朝”,1352年,中國元朝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由於起義軍農民頭裹紅巾所以又稱紅巾軍大起義。1368年紅巾軍首領朱元璋經過15年的征戰殲滅群雄,終於了中國南方,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後世學者認為朱元璋的國號跟白蓮教也就是明教有關。隨後朱元璋坐鎮開封,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帥25萬明軍北伐中原,也就是跟元朝決戰。明軍進展順利傳統漢地均由明軍佔領,徐達佔領大都後,以騎兵回山西擊敗王保保。隨後經過一系列征戰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在經過徵雲南一役後,雲貴進入大明版圖,僅此明朝一統天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內閣制產生於,在皇帝不用上朝的情況下朝廷中央機構依然能夠正常運轉。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於明朝,火器大規模運用於明朝,明朝是第一個面對西方殖民者的朝代,在國運衰弱情況依然戰勝對手。明朝末年,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在商品經濟活躍的時代,思想上迎來大解放,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一改傳統理學思想,開始批判和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這是對一個不同於封建帝國社會的一個探索。可惜清朝建立後只是曇花一現。可惜大明王朝依然逃不過歷史王朝更替的週期性。
明朝永樂皇帝在位期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這時間裡,鄭和七下西洋,華人航海事業和造船技術達到了頂峰,華人在外交和貿易上更多的是自信和主動。永樂大典橫空出世,前古未有。天朝大國正是萬國來朝。軍事上中國火器大規模作用於軍事上。明軍京軍三大營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軍隊。後經過一系列的動盪,大明王朝依然屹立不倒,繼續前進。儘管出現一些不要臉特奇葩的皇帝,但內閣制度在首輔帶領下,中央機構依然正常運轉。古典四大名著三部出現於明朝,《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物理小知識》等科技著作均在明朝完工。但明朝是封建王朝,統治者和地主豪強避免不了剝削和壓榨人民群眾。所以明朝農民起義爆發,在和清朝對戰中,明朝已經無力對付國內農民起義了,在內憂外困打擊下,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吊身亡,統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壽寢正終。
總得來說我對明朝還是很喜歡的,總覺得有點可惜,但沒啥遺憾的。明朝與漢唐宋,並稱強漢、盛唐、富宋、剛明。那些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三無的朝代才扯淡呢!
-
19 # 彥書詩詞美文
明代沒有兩宋繁榮,比不上清朝的皇帝專權,沒有唐朝的包容永珍,版圖亦比不上元朝。但是明朝結束了元蒙的統治,重新加速了民族融合。文化上開創了古典小說的繁榮,併產生了一系列的賢相名儒,比如楊延和,張居正,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科技上,火藥的推廣,水利方法的精進,農業,醫藥,地理的創新都是舉世矚目的。總體來說,明朝終其一代,未有和親,不割地,不賠款,276年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有剛正有骨。
-
20 # 正白旗都統
我把大明比作一輛車,朱元璋造了車,過了磨合期之後給了朱允炆,結果朱棣從副駕駛把原來的司機朱允炆踢掉了,之後進行了升級,仁宣的時候擺正了方向,安裝了GPS,結果英宗把車開到溝裡去了,好在於謙把他和車都拉了回來,之後開始中速行駛,到了嘉靖就開始無人駕駛,再後來請了代駕張居正,萬曆不喜歡這個代駕,自己又不喜歡駕駛,所以大明這輛車開始跑偏。這輛缺乏保養的車到了天啟的時候發動機已經開始不行了,結果崇禎比較倒黴,車沒開幾年就報廢了。
回覆列表
除了朱元璋很正經的在建國治朝,其他黃帝都是自己玩自己的,玩的同時還在看著朝廷的各位能臣宦官各種權謀的演繹。大明可謂江山風雨情,幾度皇朝悲涼秋。當然,明朝的軍事,文化也是中國古代史上比較強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