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洞庭一葦1188
-
2 # 歸零一飛
外國中國聚居區不叫唐人街,叫China town,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中國人區小鎮的意思。叫唐人街是中國人聽老外這麼叫然後音譯過來的意思。這原本是一種牽強附會的音譯,結果成了很多中國人根據自己虛榮心需要歪曲事實的依據
-
3 # 歷史長軸線
當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開放的朝代,唐朝的強大從幾方面來說
1.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諫議制度,造就了政治清明,言論自由,君明臣賢的局面
2.經濟上: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共同繁榮,各國商賈雲集長安,中國的絲綢遠銷海外, 西方的良馬也進口到中國
3.文化上:科舉制度的繁榮,為寒門士人提供了參政議政的機會,造就了公平公正的人 才選拔機制。女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也參與馬球射箭習武。社會的安定,國 家的強大,造就了詩歌和音樂的發展。國外的君主,王子,貴族,商人,傳 教士,僱傭軍出現在長安西市。整個社會流露出開放包容積極向上的氣氛。
4.軍事上:在古代騎兵就相當於現代的坦克,而唐代的陌刀就相當於現代的反坦克槍。 唐軍士兵每人配備一把陌刀,一把馬槊,腰佩短刀,身披明光鎧,身背弓 箭,騎西域進口的好馬。陌刀削鐵如泥,騎兵衝鋒時,一刀下去,敵軍連人 帶馬同時被砍成兩段。明光鎧材料堅韌,刀槍不入,唐軍迎著箭雨向前衝 直接擊潰敵軍。唐軍是當時世界上裝備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素質 最高的軍隊。因此,唐軍強大到幾千人就可以橫行大漠暢通無阻。
綜上所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達,造就了唐朝的強大。
-
4 # 逗貨歷史會
唐朝作為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非常濃厚的一筆。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海鹹服、萬國來朝。據說唐朝最輝煌的時候疆域空前遼闊,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總面積高達1237萬平方公里,就連全國人口都超過8千萬人。
無論是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還是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的永徽之治以及唐玄宗即位後締造的開元盛世,都將唐朝的威望直接推向全世界。單單從貞觀年間的物價和官員的俸祿就可以直觀瞭解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貞觀年間一斗米只需要花費5文錢就能買到,當時的一斗就相當於現在的12.5斤,也就是說當時的米價只要企穩前就能買2.5斤,即便按照兩塊錢一斤米來算的話,一文錢就相當於現在的5元。
瞭解了當時的米價,再看看貞觀年間各級官員的俸料。由於在唐代的時候,金銀銅鐵的煉製比較繁瑣,所以官員的俸祿來源主要是靠俸錢、祿米、職分田這三大項。比如武德元年一品大員一年的祿米為七百石,從一品大員一年的祿米為六百石,二品大員一年的俸祿為五百石,從二品大員一年的俸祿為四百六十石,三品大員一年的俸祿為四百石,從三品大員一年的俸祿為三百六十石,四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三百石,從四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二百六十石,五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二百石,從五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一百六十石,六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一百石,從六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九十石,七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八十石,從七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七十石,八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六十石,從八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五十石,九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四十石,從九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為三十石。除此之外,外官比京官低一等俸祿,外官無祿。即便是到了貞觀年間也一直沿用,只不過當時外官卑品貧匱,宜給祿養親。如果粟不夠的話,就用鹽來代替。
除此之外,唐朝官員還有很多其他福利待遇,比如貞觀年間一品有職分田十二頃,俸錢81.6兩;二品十頃,俸錢72兩;三品九頃,俸錢61.2兩;四品七頃,俸錢50.4兩;五品六頃,俸錢43.2兩;六品四頃,俸錢28.8兩;七品三頃五十畝,俸錢25.2兩,八品二頃五十畝,俸錢19.2兩;九品二頃,俸錢15.6兩。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收入,以及皇帝的獎勵還不算。
光是將俸錢和祿米轉換成現在的錢來說,一品大員一年俸收約為60.2萬、二品大員一年俸收約為48.5萬;三品大員一年俸收約為40.6萬;四品官員一年俸收約為32.7萬;五品官員一年俸收約為26.6萬;六品官員一年俸收約為16.9萬;七品官員一年俸收約為14.6萬;八品官員一年俸收約為11.1萬;九品官員一年俸收約為8.8萬。更不用說逢年過節,鄉紳和其他人送的禮金和禮物。很多官員的年收入至少是俸錢的三到五倍,看看當時官員的俸祿不羨慕都不行!
-
5 # 象眼觀天下
一張圖就能看明白:
這是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唐朝最大疆域。
相對而言,我們國家自己的歷史教科書反而是比較保守的:
總而言之,唐朝的疆域是相當大的,這是確定無疑的。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先後攻滅東、西突厥、薛延陀,臣服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諸多民族,唐朝時期的中國力量最遠端,達到了現在的伊朗邊境。
同時,唐朝的軟實力強大,先後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直到現在,北韓和日本還有“道”這一區域建制,文化、服飾、建築風格都受唐朝影響。
盛唐時期的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強大帝國。
-
6 # DoorDie110
唐朝的強大是全方位的,各個方面都強大。
一、文化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突出。有王勃、王維、孟浩然、岑參、王昌齡、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一大批傑出詩人。唐朝詩歌的成就,是後世遠不能及的。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和《北史》共八部成書於唐朝,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二、經濟
由於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實施輕徭薄賦緩和階級矛盾,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更是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
三、政治
唐朝延續了並完善了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門閥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和社會矛盾緩和。
四、軍事
唐朝結束了隋朝末年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時攻滅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麗、百濟等國,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唐朝版圖最大時擁有南至羅伏州(今越南)、北括玄闕州(今俄羅斯)、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
7 # 帶傘魚
唐朝是我們非常強大的一個朝代,其中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更是把唐朝提升到一個繁華強大的一個極點,從在外國華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這一點看就知道,唐朝是代表我們古代朝代的巔峰之一!這裡有一段話,絕對能說明唐朝的強大!資治通鑑記載: 貞觀七年十二月甲寅。上幸芙蓉園,戊午還宮。從上皇(指唐高祖,當時已讓位。)置酒故漢未央宮。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李世民他爸讓突厥的老大跳舞,讓南方的國王詠詩啊,要知道在古代禮儀尊卑是非常看重的,這就是把突厥的王當成戲子,在當時戲子的地位非常低的,把南王當成一個相當說書的吧,這就足於看出古代突厥這些國家非常懼怕,也可以說是尊重唐朝!
那個時候唐朝的疆土也是非常遼闊的,還有當時日本學習唐朝可謂是一切直接照搬,把整個洛陽直接複製到日本的京都,而其它國家,比如當時的南韓都向大唐稱臣!當然世界上,只有大秦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能和唐朝抗衡!
在唐玄宗時期唐朝到達了頂峰,但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是就算是這樣唐朝還是足於震懾各國的!
-
8 # 關東俠客
大唐是個激情四射的時代。公元627年一公元649年貞觀盛世,唐從戰爭的廢墟中重新站起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項領域領先世界。唐朝是思想開放相容幷包的國度。長安城戶口百萬,彙集世界各地人群。伊斯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說過,世界上的智慧在東方,雖遠也必須去學習。軍事上,唐朝是宗主國,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必須經中央政府冊封。不聽從領導武力討伐之。證高句麗,滅東突厥,徵吐谷渾,打西突厥。大唐是世界治安的唯護者,制定者。直到今天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地還叫唐人街,華人叫唐人。
-
9 # 車輪滾滾東逝水
天可汗可不是蓋的我們就從這幾方面來說疆域:唐朝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為唐高宗龍朔年間,面積大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一說1076萬平方公里),看到吧,唐高宗還是很牛逼的,不要以為唐高宗只是個怕老婆的妻管嚴,元朝和清朝的疆域都超過了這個數字,分別為1376和1372,但是首先我對於元朝到底算不算中國存疑,這個我們有空再說,清朝這個弱雞更加不用討論,因此可以理解為唐朝時候,中國的疆域達到了頂峰。
軍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宋朝不算,他那是被打的多,主動出擊少)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裡海地區。唐朝是中國曆代中軍事實力最強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當然我們只做橫向比較,比較的是當時的李唐在當時世界的地位。
經濟: 唐代是舉世聞名的陸路絲綢之路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透過歐亞內陸地區進行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大發展,是與唐朝強盛的國力及其在西域的經營分不開的。宋朝史臣記敘唐朝疆域稱“舉唐之盛時,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指出唐朝對西域的經營甚至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以開疆拓土著稱的漢代。正是有了唐朝在西域實施的各項行政設施和完備的驛站系統,使透過陸路進行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
文化: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在永泰公主夢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
10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唐朝從各方面講,都是中國古代皇權專制王朝的巔峰。
一、綜合國力天下第一
當時,大唐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無論領土面積,經濟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科技水平,文化藝術,外交影響力等等,均遠超世界各國,綜合國力位居全球第一。
二、有效疆域舉世無雙
唐朝在極盛時期,擁有的疆域面積是世界第一。面積最大時是1237萬平方公里,同時期能和唐帝國相提並論的,只有阿拉伯帝國。而阿拉伯帝國的疆土包含了相當大範圍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帶,有效面積遠不及大唐。
三、經濟實力冠絕當世
唐朝的經濟實力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國家財政稅收充足,高達二百多萬貫。商貿極度發達,國內交通便利,商業活動頻繁。長安,洛陽,揚州,蘇杭,都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城市。唐朝經濟政策十分開放,政府在沿海地區設立了市舶司,負責外貿。海陸兩通,世界各國的商人都來唐朝進行交易。
四、軍事實力獨霸天下
唐朝尚武,軍隊數量雖不多,約有50多萬,但質量非常高。許多年輕的知識分子以參軍為榮,例如邊塞詩歌的大量湧現。文人墨客也喜帶劍出行。軍隊裝備非常好。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十三種凱甲。唐刀聞名天下,有各種樣式。唐軍還裝備了對抗騎兵陣地戰的陌刀,作戰時如刀牆而進,殺傷力巨大。唐軍還把火器使用到軍隊中。
五、科技水平遙遙領先
唐代的科技水平極其發達,成果顯著。僧一行首次觀測出了恆星位移現象,比歐洲早了將近一千年,還修制了《大衍曆》。唐朝還測量出子午線資料。醫學進步,代表有孫思邈的《千金方》,蘇敬的《唐新本草》。唐朝的雕版印刷術也成熟使用,領先於世界。
六、人口數量全球無敵
在古代,國家的人口數量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人口數量的多少直接代表國力的強弱。古代人口越多,國力也就越強。盛唐時期,全國上下的人口公認的資料約為4000萬。這在當時的世界,簡直是無法想象的超級霸主。
七、文化和藝術千古絕唱
①唐詩:中國的唐詩是世界文化史的巔峰,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能與之相媲美。
②唐傳奇本:傳奇小說開始出現,開啟了白話小說的先河。
八、交通運輸無與倫比
唐朝時期,中國的交通水平遙遙領先於世界,國內佳通十分便利。以長安,洛陽,揚州,蘇杭等各大城市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陸運,船運都十分發達。在唐代的大城市,甚至還有了叫“油壁車”的公共車。
九、國際地位獨一無二
唐朝的政治氣候開放包容,外交成果十分豐碩,真正做到了萬國來朝的氣象,許多國家都尊奉唐朝皇帝為領袖。唐太宗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當時日本,北韓,西域各國,東南亞國家,的天皇,紛紛派出使臣與中國交流,向中國學習。由於唐朝的生活實在是太好了,很多外華人甚至都留在唐朝不願回家去了。
此外,唐朝婦女地位也很高,可以騎馬出行,可以自由戀愛結婚和離婚。唐朝的各種衣飾華美亮麗,美觀與實用兼備。
總結:
唐朝的博大,可不是這樣篇幅的文字能述其萬一。它源自於大唐帝國本身無與倫比的強大實力,源自於唐朝政府開放與恢宏的政治策略,源自中華文明的自信與包融的特點。
唐朝的偉大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和自豪,我們要銘記歷史的輝煌,這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民族是優秀的民族,我們要努力,要對得起祖先,我們必將走向另一個輝煌的盛世。
-
11 # 幾葦渡當年
全世界的唐人街說明一切。
具體一個王朝強不強大,可以從幾個表現來看。
經濟俗話說經濟帶動發展,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如何,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舉個例子,明朝軍事實力很強,但是拖不住經濟,政府金銀太少。而宋朝是有名的富國,雖然對外過得有點屈辱,但比明朝活的久的多。
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
軍事與疆域先後滅東西突厥,滅高麗。
李白寫過“洗兵條支海上波”,表示唐軍在這裡打過仗。注:支條海,今波斯灣。隸屬唐朝的波斯都督府。
最後和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幹架,雖然唐朝輸了,倒也是因為遠征兵少,而且保住了大西北。
文化也不說什麼唐詩之類的,就說包容性。唐朝的文化包容性是真的強,管你啥面板,管你啥信仰,只要你肯來,我就敢收。
科技日本武士刀就是根據唐刀製作的。
簡單的幾個表現1,唐高宗設宴,讓突厥可汗跳舞助興,命南蠻酋長唸詩。
2,唐三藏取經,逢人就說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然後各個國王就開始喊聖僧。
3,大唐不修長城,不缺錢不缺人,反正任性不想修。
4,唐朝有夜市,哪個朝代沒宵禁,唐朝就沒有,不僅不限制夜行,還搞夜市,唐朝人一樣擁有夜生活。
盜了張圖奉上
-
12 # 歷史風暴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肯定不能繞過去強漢,盛唐這兩個王朝。
那麼具體到唐朝時期,有多強大呢?舉一個栗子就知道了。
假如唐僧推遲20年去西天取經,他的這場國際遊,很可能會變成國內遊!
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因為西遊記的功勞而被華人所熟知。真實的唐僧取經發生在貞觀元年,一位叫做玄奘的中國和尚,為了探求佛法,前往佛教的中心那爛陀寺學習!
取經是個偷渡實際上,在那個時代,唐朝的法律是不允許國內的百姓輕易出國的。所以,唐僧只得偷渡到國外。貞觀元年,出了長安城,向西沒走多久就到國外了。玄奘出玉門關歷經20幾個國家,行程1萬多里地,終於到了那爛陀寺。除了在那爛陀寺學習,玄奘還花了7年遊歷了印度各城邦。
出了印度就等於回國了玄奘於貞觀元年離開了唐朝遷往印度取經,到他回國的時候已經是貞觀17年。這些年東亞地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的西域諸國已經成了大唐的國土。所以,他一離開印度就等於是回國了。當年耗費數年的國際遊,變成了國內遊。
印度地區也差點姓唐這還不算,就在玄奘取經歸來兩年之後,唐朝派出了一位使臣前往印度訪問,可惜沒想到捲入了印度的動亂之中。王玄策等人被中天竺國王阿羅那順扣押,搶劫了所帶的財務。這個被扣押的使節,叫做王玄策。
不久,王玄策抓住一個機會,從印度人的大牢中逃了出來。然後,和大唐友好的尼泊爾,吐蕃兩國,借來了8000多兵馬,並率領的這支軍隊橫掃印度。直到對方答應對大唐納貢稱臣。
所以,假如玄奘晚出發20年,他將不會冒著偷渡的風險去印度學習,因為,從大唐的長安出發,一直到中亞地區都是大唐的國土,而印度地區也成了大唐的屬國。
唐朝就是這麼強大!!!
-
13 # 文史磚家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數個讓今人自豪、憧憬的王朝,而唐朝在華人心目中的地位無疑最高,也是大多數華人最痴迷於穿越回去的時代。那麼,當時的中國到底有多強大?
1.國力強盛,公私富庶
國家好不好,關鍵看領導。從貞觀到開元百餘年間,唐朝在太宗、武則天和玄宗皇帝的治下,國勢蒸蒸日上,連續創造了兩個盛世,即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而盛世的第一要義便是財力的富足,對此“詩聖”杜甫有詩可為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物資之豐盈,可見一斑。
人口數量的多寡,直接反映王朝實力的強弱。歷經隋末的戰火劫難,人口銳減,到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時(639年),全中國的人口才僅為1235萬。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按照官方的統計,人口總數達5998萬。但考慮到大量的佃農、隱戶、奴僕、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現代學者認為,唐朝人口峰值不低於7000萬,最高可達1.4億(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的觀點)。
2.疆域遼闊,軍威遠播
大唐享國289年,疆域遼闊,極盛期東包北韓半島,南抵越南順化省,西達中亞鹹海及伊朗,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湖下游一帶,國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里。之前歷代王朝視為“化外之地”的廣袤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在這裡設州置府進行統治,這些地區也開始自視為中國的一部分。
憑藉雄厚的財力,唐朝大力發展軍事,並能在東亞、中亞和漠北進行遠距離投送、大兵團作戰。唐軍在李靖、李勣、蘇定方、薛仁貴、王忠嗣等一大批良將指揮下,屢戰屢勝,滅國無數,真正具備“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的能力。這種大氣魄,怎能不令當今華人感覺揚眉吐氣?
3.文化繁榮,氣度恢弘
唐朝的強盛不僅體現在財力豐盈和軍力強大,在文化方面也不遑多讓。唐詩、古文、傳奇等各種題材不斷推陳出新,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韓愈、杜牧、李商隱等詩壇文壇巨擘層出不窮,成果斐然,實在是一個無比絢爛的文化盛世。
唐朝文修武備、疆域遼闊,處處彰顯著作為世界超級強國和東亞、中亞主人的霸氣,體現在皇宮建築方面,更是如此。上圖為帝國權力中樞大明宮復原圖,其規模為今天紫禁城的4倍、凡爾賽宮的3倍、克里姆林宮的12倍、盧浮宮的13倍、白金漢宮的15倍,相當於500個足球場!
4.社會開放,女性自由
如果說女人裙子的長短是經濟發展優劣的晴雨表,那麼其領口下移的長短就是社會是否開放的指數器。唐朝國力強盛,整個社會的風氣也是非常開放,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女性“袒胸裝”的盛行和“以肥為美”的審美觀,這在唐前唐後都是不敢想象的圖景。
唐朝的女子不僅可以公開穿“袒胸裝”,而且還可以參加男人的運動,唐人的作品和繪畫中時有對女性參加騎馬、打球、擊劍及詩會等活動的描繪,“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思想在唐朝根本沒有市場。當然,更能證明女性地位在唐朝提高的案例,必然是它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帝-武則天。
5.萬邦來朝,中外融合
唐朝的國勢強盛和社會開放,自然成為周邊國家仰慕和交往的物件,外邦之人即使遠隔萬里,也紛紛抱著熾熱的憧憬之情來華朝覲,真可謂“四夷賓服、萬邦來朝”。唐都長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市,極盛時人口超過百萬,並有大量的外華人在此定居、經商。他們與華人互相交往、互相影響,關係融洽,以至於很多胡人都精通漢語、唐詩,很多華人也喜歡胡人的服裝和食物,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
這批在華生活的人群中,有一人比較特殊,他們是來自崑崙(即今東南亞大馬、印尼等地)以西地區販賣而來的黑人,被稱為“崑崙奴”。崑崙奴在華數量很多,大多充當貴族家中的奴役、保鏢的角色,由於勇健有力、忠誠踏實,很受主人的喜愛。
在唐生活的這批外華人,還有很多當了大官。比如戰功卓著的大將黑齒常之、高仙芝都是北韓人,而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則當過秘書監兼衛尉卿,相當於國圖館長兼軍械部長,最終榮達公爵。阿倍還為自己取了一個漢名叫晁衡,與大詩人李白、王維等人很有交情。
6.外國學習,影響深遠
大唐文化昌盛、制度現今,自然成為周邊國家竟向學習的物件,其中以日本、新羅、渤海、南詔等國最具代表性。此時的日本,對唐朝的態度可謂仰慕至極,前後派出19批“遣唐使”,對唐文化採取全面吸收的“拿來主義”政策,思想、典章、官制、法律、文字、服飾、飲食、建築...等等,只要能想得到的,能看得見的,一股腦拿來學習,用來改造日本。
從唐開始直到明治維新,千餘年間,日本貴族對唐文化痴迷程度令人驚訝,他們都以能說漢語、會書法、寫唐詩為榮,並都熟知中國史實。我們看日本最早、最著名的古典小說《源氏物語》,裡面用到大量的中國典故、詩句,由此可見唐文化對日本影響至深。就連日本奈良時代的都城平城京也是對著長安有樣學樣,照著葫蘆畫瓢來建成的。即使在今天,日本保留的大批古代建築,也透露著濃濃的唐朝風格...
之上種種都是大唐榮耀真實的寫照,也是華人痴迷於夢迴唐朝的主因。如今大唐的光輝雖然早已逝去,但千餘年後仍讓人久久難忘、無限嚮往。
-
14 # 岳陽漏記
史書常有盛唐弱宋之說。唐朝的強大也僅僅限於安史之亂之前,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
一、科技的唐朝。唐朝因為繼承發展了科舉制,讀書人對書的需求帶來了印刷業的突破性發展,唐朝有了雕版印刷技術。天文曆法方面,唐朝僧一行制定了《大衍曆》,這其實也能反應唐朝農業的發展,畢竟農業對曆法的需求很大。唐朝後期有了火藥。
二、文化的唐朝。李杜詩篇萬代傳,唐詩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唐代的散文名家輩出。唐朝的音樂,繪畫,書法都有巔峰之作。
三、創新的唐朝。唐朝做了很多的制度創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一個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的分水嶺。職業官僚真正脫離皇族事務是在唐朝。唐朝發展了科舉制被後世繼承。
四、開放的唐朝。唐朝人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多的成就,與唐朝的開放是分不開的。一個社會的進步深深依賴於創新,創新依賴於自由,自由從哪裡來?開放!
-
15 # 夢福駒
這個強是相對於弱而說的,但是唐朝的卻很強大,絲綢之路,唐三彩,唐詩,唐人街等都是唐朝時所開拓繼承開拓而來的,疆域之廣,經濟之強盛,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仿唐而建,日本的和服就是唐服演化而來,其影響力之廣至深。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楚的!
-
16 # 020撒加
1、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一個治世"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2、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在位期間,唐朝的領土最廣。
3、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統治下,唐朝逐漸步入盛世 ,史稱"開元盛世" ,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時期。
4、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唐以後海外多稱華人為"唐人"。 女性地位明顯提高,人們可自由結婚和離婚。
5、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 ,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
-
17 # 大萍0910
唐朝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中,更像是一個過渡期。而盛唐,更是過渡期中的過渡期。唐朝的種種美好,種種均衡,就像是一個脆弱的天平,只要輕輕一碰就會失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說一下,為什麼,唐朝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盛世。
其實啊,單獨拎出來任何一點,唐朝都算不上是歷朝歷代中最優秀的。要比國土面積,唐朝比不上元朝、清朝;要說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唐朝比不上宋朝;要說思想自由、百家爭鳴,唐朝比不上春秋戰國。
那麼唐朝到底是什麼地方,讓人崇敬,讓人嚮往呢?
我個人認為,唐朝最讓人憧憬的,是它開放包容的思想文化。
開放包容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看唐朝的開放程度:唐朝享國近三百年,而這三百年間,曾經有二十多個外華人,在唐朝政府出任高官。
比如,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西域的康華人。而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光弼,是北方的契丹人。
後來,李光弼因為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官至宰相高位。你能想象,一個國家由外華人出任宰相是什麼感覺嗎?但是在唐朝,這很尋常。
如果下沉到底層,那就更尋常了。從唐朝中前期開始,唐朝的本土人,都不太願意去鎮守邊疆,因為覺得太遭罪了,於是唐朝政府幹脆花錢去僱傭外華人來戍守邊疆。
所以你會發現,唐朝時期,邊疆地區的外國戍卒非常多。
可見啊,唐朝當時真的是太強大了,強大到,華人心中幾乎沒有了國界意識,對外華人完全不設防。
當然了,這種做法肯定也是有弊端的,後來,安祿山不就給唐朝上了生動的一課嘛。
但是相比於那些堅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將異族人視為蠻夷禽獸的狹隘思想,我認為,唐朝人的心態,無疑是更Sunny,也更健康的。
那麼唐朝人這種開放健康的心態,到底源自於哪裡呢?
我認為,是源於強大的綜合國力。唐朝雖然各方面都不是歷朝歷代中最強的,但是各方面也沒有弱的,無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還是文化思想上,都處於中上,甚至頂尖水平。
先說政治上。
唐朝在中央政府的行政制度上,幾乎全盤照搬了隋朝的。我們在講隋文帝的時候說過,隋朝的行政制度,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兼顧了安全和效率兩方面,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中國古代社會最讓人期待的君臣共治狀態。
而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唐朝則比隋朝多出了一個層級,從州、縣兩級制,改為了道、州、縣三級制。雖然比之隋朝的制度,略顯冗餘,但是比之明清時期省、府、縣三級制,省級以上還要設定巡撫和總督兩層的冗餘做法,已經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了。
再來說軍事上。
唐朝在軍事力量上的強盛毋庸贅言。所謂賓服四夷、萬國來朝那不是吹的。
但是相比於漢武帝、明成祖、幹隆帝這類,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窮兵黷武,嚴重犧牲國民生活質量的統治者,唐朝統治者打起仗來,還是比較有限度的。
面子工程肯定也有,沒必要的仗肯定也打過,但是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到國內百姓的生活,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相比漢朝或是明清,這裡,我更想把唐朝和宋朝做一個對比。
宋朝統治者是出了名的愛好和平,相比較武力征伐,宋朝統治者更喜歡搞經濟控制。可以說是思想非常先進了,跟現代人有得一拼。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宋真宗為了儘早結束與遼國的戰爭,在己方佔據戰爭優勢的情況下,答應每年贈與遼國三十萬兩的歲幣。歲幣,說白了就是保護費。
據此,很多人都認為宋真宗昏聵無能,宋軍軟弱不堪。
但是其實,曾有人為宋朝算過一筆賬:宋遼兩國議和之後,開始頻繁通商,宋朝每年透過通商貿易從遼國賺回來的銀子大概有 150 萬,減去每年給遼國的 30 萬,還能淨賺 120 萬。
這還不算避免戰爭省下的一系列沉沒成本。比如大量的軍費支出,戰爭導致的人口損失,以及戰爭導致的田地歉收。這樣一筆一筆算下來,宋朝簡直是賺翻了。
而這每年三十萬兩的歲幣,也讓遼國覺得自己佔了便宜,所以,此後的一百二十年裡,遼國一直跟宋朝維繫著友好和平的關係。後來兩國鬧掰,還是宋朝毀約在先。
再舉一個吐蕃的例子。宋仁宗時期,宋朝開始給與吐蕃源源不斷的財政支援,以此換取了吐蕃對宋朝的死忠。而吐蕃的逐步強盛,極大的牽制了當時正在銳意擴張的西夏,減輕了宋朝西北部的邊境壓力。
-
18 # 遼太祖劉億
殘唐虎頭蛇尾。首開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向異族稱臣納貢的先例,也是首個以出賣百姓為奴起家的大一統王朝。無論是阿拉伯還是吐蕃,再或者是南詔,都能欺負殘唐。殘唐是歷代丟失領土最多的國家。殘唐先後漠北丟失、西域被佔、雲南獨立、東北失控和河湟割讓,此乃大恥辱。因此殘唐無能的還不如奴清。下面資料將詳細介紹。
從唐清兩朝的領土丟失率來算,唐朝的領土丟失率也遠高於清朝。如果用鼎盛時期的唐朝1276平方公里疆域做為基數,以唐末的32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為底數,實際上的唐朝的領土丟失率為(1276-320)÷1276≈75%,按照慣例為唐朝開脫一下吧,唐朝約有百年時間其疆域都在900平方公里以上,1276平方公里這個極值時間很短,那麼用(900-320)÷900≈64%。反觀清朝的領土丟失率,清朝最鼎盛時期約為1310萬平方公里,清末民初約為1142萬平方公里,現在約為960萬平方公里。因此清朝的領土丟失率等於,(1310-1142)÷1310≈13%,很多人都喜歡把屎盆子和尿罐子及屁簍子,往清朝頭上扣、倒還有放,那我們就順應自然,牽強附會的讓清朝背個黑鍋,假如用現有疆域做為底數,以清朝最鼎盛時期的疆域做為基數,那麼清朝在背黑鍋後的領土丟失率為,(1310-960)÷1310≈27%,也遠低於唐朝(實際上民國初年外蒙古還在民國版圖內,外蒙的丟失很有爭議,但是歸根揭底,還是當時的中國國力弱的原因)。綜上所述所謂盛唐其實更應該叫殘唐,其虎頭蛇尾的斷送了華夏千年擴張的大趨勢,我們不應該再盲目崇拜,以訛傳訛了,更應該引以為恥才對。標準要統一當我們唾棄清朝時,請別忘了還有一個唐朝更屈辱。特別宣告:本人既不是滿遺也不是清粉,更不是唐吹,本人論史事的原則是實事求——強調事實和資料。
本人上傳了唐朝四個時期的歷史地圖,不難發現唐朝後期,實際上連隋朝的底子,都沒有守住,不僅把自己擴張的領土全部丟掉,更把漢隋以來就擁有的河西走廊丟失殆盡。
-
19 # 攻防敏控
唐朝是當時世界文明的座標,在阿拉伯帝國婦女不能出門,而且頭部還要加上面巾遮擋的時候,大唐的婦女不但可以任意出行,而且還很任性,穿著低胸裝,可以說是性感逛街,人們習以為常,並不在意!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對其他宗教殘酷殺戮,只允許一種信仰!但是,大唐對信仰自由的保護,為全世界樹立了榜樣!在阿拉伯帝國還屬於單民族政權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湧向了大唐,都已能夠定居在大唐為榮耀!在唐朝做官的有北韓人、日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拜占庭人,可以說是任何國籍、任何民族,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在唐朝做官獲得重用!唐朝雖然沒有對同性戀立法,但是同性戀是屬於個人的自由,大唐對同性戀持開放政策,同性戀不受歧視!同期的阿拉伯帝國同性戀是要被處死的!大唐是一個文明昌盛、浪漫開放、無比發達的國度,大唐的科舉考試竟然創作詩歌!大唐的婦女竟然參政議政!大唐只一個文弱書生竟然能夠完成滅國!大唐的不可思議,源於他是世界超級大國!
-
20 # 塾師肖飛
通俗地說,大唐是中國最為鼎盛的時期,打個不算太恰當的比方,唐朝就相當甚至遠超現在的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老大地位,
回覆列表
唐朝之強大,只看看唐朝的六大都護府的建立、疆域,就可以想象出當年唐帝國的輝煌。
唐朝六大都護府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朝鮮,西達中亞鹹海,南面包括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立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不僅改郡為州,對地方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還逐步確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為三種類型:
府、都督府、都護府。 它的出現,是唐初邊疆地區民族關係發展的客觀需要。許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動內附。自太宗同年間起,唐朝先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降附。唐王朝面臨著如何處置眾多歸附民族的課題。由於數百年民族聯絡的不斷加強,友好往來的不斷增長以及唐初統治者民族偏見較少,唐太宗將治理內地的經驗推廣到周邊,於少數民族地區列置州縣,使各部首領管理本部。為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設定都護府。從太宗至高宗,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武侯實際執政至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
行政級別
安西都護府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起,到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約170年,管轄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東部、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東半部、烏孜別克斯坦大部等地。安史之亂前,安西都護府和大都護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為都護府,共約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為大都護府,共約71年。安史之亂後,765-778年為都護府,781年後又名為大都護府。
歷史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都護是級別最高的行政長官。唐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 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唐高宗顯慶二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城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
顯慶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 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
唐高宗改變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定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定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
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 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定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覆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陷落。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期間,唐朝也兩次放棄安西四鎮,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
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定了安西都護府。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龜茲穩固下來。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西的地區,以抵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
安西都護府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 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多被吐蕃攻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都護,郭昕為安西都護。隨後,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安西變得孤立無援,德宗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始料並無確切記載,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而是事實上唐朝已經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安西四鎮的于闐陷落於貞元六年(790年)。安東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公元668年~761年),是唐朝六個主要都護府之一,是唐朝在東北地區設定的重要軍政管理機構。安東都護府概況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平壤設定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其後由於吐蕃和新羅擾邊,上元三年(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遼東故城(今遼陽)。
儀鳳二年(677年),遷治新城(今撫順高爾山)。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遼西契丹族反唐,唐與安東都護府的陸路交通一度中斷。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安東都護府治所內遷平州(今河北盧龍)。天寶二年(742年)年遷治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受安史之亂影響,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廢止。
設定意義
東北做為中國遼闊疆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是中國曆代王朝的行政版圖。唐朝統一中國後,做為統一的多民族大國,對東北享有無可爭議的行政管理權。在平定高句麗,安撫冊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韋等民族的基礎上,唐朝在東北先後設定了安東都護府、營州上都督府,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以都護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體制對東北進行行政管理,開發建設東北。建制沿革
安東都護府初隸河北道營州都督府;武則天初年以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長安四年(704年)以幽、營州都督兼安東都護;開元七年(719年)以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開元二十年(732) 以幽州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及平盧節度使;天寶元年(742年)幽州節度使改為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從中劃出,以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直至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廢止。行政制度
安東都護府是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機構,其在地方行政體制上接受唐中央政府雙重體制管轄。一方面,都護府作為河北道轄區的一級政府受治於河北道採訪使,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另外,安東都護府的設定是在征服高句麗民族基礎上形成的,高句麗作為東北夷,根據唐制,被征服諸夷,“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羈縻制度是唐朝政 府管理和安撫境內諸少數民族的一種方式。安東部護府帶有羈縻性質,根據唐朝規定,羈縻府州,可由本民族人物出任都督、刺史之職參與管理本民族事務,並可以世襲。中央政府派員參與管理,或設定相應機構協調、監督管理。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唐在邊境置節度使、經略使,扼控四夷,安東都護府也在其列,轄於平盧軍節度使。
安東都護府屬上都護府,其長官為安東都護,正三品,“掌統諸蕃, 撫慰、征討、敘功、罰過, 總判府事”。有唐一代,薛仁貴、高侃、唐休景、仁貴子薛納、王玄志、薛泰、許欽湊、裴雲掛、玄宗第十三子穎王李磁等,都先後擔任過安東都護之職。
安北都護府
概述
唐代六大都護府之一。總章二年[669 ]改瀚海都護府置。治所在今外蒙古杭愛山東端,統轄漠北鐵勒諸部府、州。轄境約當於今外蒙古全境及前蘇聯西伯利亞南部一帶。垂拱元年[685]後移置漠南,治所屢徙;起初在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西安城[甘肅民樂西北]、西受降城;開元、天寶年間又移中受降城,橫塞軍、天安軍。至德漸漸改名鎮北,建中年間廢。另有會昌五年[845]改單于都護府置,五代初[916],其地為契丹所佔,廢棄。歷史
貞觀二十年(646)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僕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等六都督府,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于臺(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
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迴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
總章二年(669)改為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
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后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曆元年(698)遷至單于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
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開元三年(715)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
天寶八載(749),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755)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后遂不復見。
會昌年間復改單于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
單于都護府是唐朝建立的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管理北方邊疆的重要機構,所轄地區基本上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屬關內道。三受降城 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安南都護府
唐代六都護府之一。大唐初期曾在越南設定了交州總管府,624年改稱都督府,679年又改為安南都護府。從此交州便正式被稱作安南(早在三國時代,吳的孫權就任命呂岱為安南將軍)。安南都護府地址在現在的河內,由交州刺史充任都護。簡介
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南都護府,
永泰二年(760)複名安南都護府。自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
鹹通元年(860)十二月都護府治為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復置都護府於行交州。七年復克安南舊治,都護府移故地,並於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重築安南城,由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
轄境
至德二年[757 ]改名為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6]又改為安南都護府。轄境約北面包括進雲南紅河、文山兩自治州,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龍州、寧音、防城等縣邊境。天寶後今雲南地漸入南詔,約於開成、大中年間就大致以今我國雲南省與越南邊界為界。鹹通元年[861.1]府治被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863]再陷,寄治海門鎮[今越南海防省安陽縣北]。七年收復恢復舊治;設定靜海軍節度使,以節度使兼領都護。五代初期,節度使由當地首領充任,臣屬於南漢。今廣西南部為南漢所有,大致以今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與越南邊界為界。公元939年,吳權起兵擊敗南漢,後廢棄。北庭都護府
概述武則天時期所設定的唐朝六大都護府之一。治所在庭州[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公元679---681年間,東突厥復辟,重建汗國,史稱“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兩代可汗志在重新統一東西突厥,多次入侵西域,並蠶食西突厥十姓部落,一度奪取了蒙池都護府治所碎葉城。後突厥的西征卻意外的遭到西突厥部落頑強抵抗。為遏制後突厥西侵的勢頭,唐廷冊封非阿史那氏的異姓突厥---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為瑤池都督,利用其實力抵禦後突厥的西侵。突騎施汗國建立後,奪回碎葉城,並將其歸還給唐朝。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唐朝將安西都護府分出另立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突厥諸羈縻府州,轄境東起今阿爾泰山,西達今鹹海[一說裡海]範圍內的突厥諸部族。北庭都護設立後,提攜萬里,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中心。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為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幹人就屯成在北庭。北庭附近的輪臺,亦為唐軍重點駐紮所在,城中設有輪臺都督府等重要軍事機構。唐朝先後把三個公主嫁給了回鶻可汗。國家空前統一,中西文化頻繁交流,以及社會長期安定,使北庭地區的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絲織業繁榮興旺起來。北庭遂成為與西州、于闐齊名的西域大“絲都”之一。安史之亂後,回鶻、葛邏祿進入該地,至貞元六年[790] 府治被吐蕃攻佔。北庭都護府在遏制後突厥西侵,以及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單于都護府
概述單于都護府是唐朝建立的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管理北方邊疆的重要機構,所轄地區基本上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屬關內道。永徽元年(650)唐平突厥車鼻可汗,“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狼山、雲中等三都督府,蘇農等十四州,設瀚海都護府以統之。與燕然都護府壤地交錯。
龍朔三年(663),移燕然都護府於磧北,並改名瀚海都護府,原瀚海都護府移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遂以磧為界,磧南諸都督府州隸雲中。
麟德元年(664),改名單于都護府,轄境北距大漠,南抵黃河。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盡拔諸羈縻府州。
垂拱二年(686)改置鎮守使,聖曆元年(698)移安北都護府來治。開元二年復為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移治中受降城。
會昌年間,改名安北都護府。垂拱以後都護府何所領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金河縣。720年,重新設立。845年,改稱安北都護府(原安北都護府於780年廢除)。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佔領雲中故城,都護府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