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如逆水行舟A

    我們知道大熊貓主要是以吃竹子為生,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消化和吸收竹子細胞內的營養物質的哺乳動物。而竹子是低營養食物,為了維持正常的生長髮育和繁殖,大熊貓具備了吃得多,排洩快,不冬眠以及少運動、少消耗等特徵。

    野生的大熊貓棲息于山高、谷深、樹高、竹密的地域。茂密的竹林既是它們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後代的場所。別看大熊貓個體肥胖,爬樹卻是能手,這是他們能夠躲避敵害的本能。

    大熊貓雖屬食肉類,卻喜素食,偶爾亦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野生大熊貓偶爾還會捕食竹鼠一類的小動物。

    竹子是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約佔食物總量的99%,每天約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僅有17%。

    在圈養條件下,為保證大熊貓的營養需求,還會為其提供適量的精飼料、水果、蔬菜等。

    當大熊貓慢慢長到7月齡時就開始換牙齒,它的臼齒大小約是我們的七倍,具有寬闊表面,強而有力的頜骨及堅固的牙齒,有助壓碎磨碾竹子。

    綜上分析,我們在動物園看到大熊貓的"懶"就不足為怪了,這跟它們吃的是營養物質少的竹子,為保持體力,需要少運動少消耗體力有關。

  • 2 # 劉大釗

    其實別看大熊貓個頭那麼大。其實幼崽在一生下的時候是很小的。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

    因為熊貓屬於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雖然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是胎生,但畢竟有一個進化的過程,熊貓就屬於比較原始的那一類,胚胎在體內發育不完全,無法像其他高等的哺乳動物那樣,直到幼體發育完全了才分娩。所難養活。這也是導致大熊貓繁殖困難的原因之一。

    還有就是因為這是進化的表現,這樣母體難產的機率大幅降低。雖然會導致的幼體存活率降低,但是從長遠來看,更有利於種群的繁衍。畢竟,母體安全才是王道。

    在野外,熊貓幼體存活率確實比較低。但是,野生的大熊貓幼體存活也能保持一定比例以適應種群延續。只是現在大熊貓棲息地,特別是四川到陝西林帶斷帶,導致大熊貓遷徙困難,族群品質下降。所以,才有自然保護區和大熊貓人工繁育基地,這是人類在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

    總得來說,大熊貓總是軟綿綿躺著,其一是因為野生環境變為飼養環境。其二說白了就是懶癌晚期!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喜歡這些總是軟綿綿的糰子不是嗎?

  • 3 # 我的朋友栗子小姐

    因為它知道

    熊生在世,貴在及時行樂

    能坐著絕不站著

    能躺著絕不坐著

    兩腳獸們,顫抖吧

  • 4 # 品食裡飄香

    由於熊貓從它們所吃的竹子裡獲得的營養非常少,所以它們必須儘可能的儲存能量,而它們的甲狀腺就是減緩能量消耗的一系列特徵之一。即使四處移動,大熊貓耗費的能量也只相當於人類靜止時耗費的1/2。

    大熊貓大部分行走的時間都在咀嚼竹子——雖然它們的咀嚼系統最初進化是為了和其它熊一樣消耗吃到肚裡的肉,但是它們適應得非常差以至於很難消化肉類。中國科學院和英國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們計算出由於熊貓從吃竹子裡獲得的能量是如此至少,以至於它們不得不不停歇的吃竹子以儘可能多的儲存能量。

    科學家們還研究了大熊貓的日常能量消耗——其中包括五隻圈養,三隻是野生的大熊貓——結果發現它大約為相同身體質量的相似動物的38%。大熊貓的能量消耗大約只比著名的慵懶的三趾樹懶多一點點。

    動物園裡的大熊貓比野生的更加懶惰。被圈養的大熊貓有33%的時間處於生理活躍,相比之下野生大熊貓生理活躍時間大約為49%。利用GPS對大熊貓進行追蹤也顯示了它們都不如其它熊活躍。此外,大熊貓在野外移動速度也“異常緩慢”。

  • 5 # 吃c瓜的葉澤

    科學家發現,相比其他熊,這些黑白色野獸顯然擁有不夠活躍的甲狀腺。

      大熊貓需要節省能量,因為它們從竹子飲食中得到非常少的營養物。甲狀腺是令它們行動遲緩的眾多原因的其中之一。即使移動時,一隻大熊貓也只用了一個不動的人一半的能量。

      大熊貓需要節省能量,因為它們從竹子飲食中得到非常少的營養物。甲狀腺是令它們行動遲緩的眾多原因的其中之一。即使移動時,一隻大熊貓也只用了一個不動的人一半的能量。在醒著的許多時間裡,熊貓不停地吃竹子。但和其他熊一樣,它們的消化系統最初用於消化肉類。

      中國科學院和英國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得出結論說,熊貓從它們整天吃的竹子中得到很少能量,所以需要儘可能地儲存能量。這些科學家研究了5只圈養熊貓和3只野外熊貓每天的能量消耗,發現它們消耗的能量只有一隻相同體重的相似動物的38%。熊貓只比以懶惰著稱的三趾樹懶消耗了稍微多一點的能量。

      動物園裡的熊貓比野外的更懶。圈養環境中,熊貓只用33%的時間進行身體活動。但在野外,熊貓用49%的時間進行活動。科學家用全球定位系統(GPS)跟蹤調查了熊貓,發現它們比其他熊更不活躍。這套跟蹤系統和衛星導航所用的裝置相同。熊貓在野外也以非常慢的速度移動。

      聯合第一作者同時又是阿伯丁大學科學家的約翰-斯皮克曼教授表示:“熊貓把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節省下來,從而儲存下大量能量。我們把GPS記錄器固定在熊貓身上,結果發現它們用一天的一大半時間去休息。平均而言,它們每小時只移動20米。但它們的低活躍性有助於變慢新陳代謝。一隻活躍熊貓的代謝率依然比一個完全不動的人還要低。我們發現,它們的低代謝率和很低的甲狀腺激素水平有關。熊貓甲狀腺激素水平過低和熊貓獨特的甲狀腺激素合成途徑存在一定聯絡。”

      熊貓的甲狀腺和冬眠中的黑熊的差不多大。如果人類有不夠活躍的甲狀腺,通常表現出疲倦、體重增加和感到沮喪等症狀。資料顯示,每1000個女人中有15人有不夠活躍的甲狀腺,而男人的比例是一千分之一。

      開展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發現,相比相同尺寸的哺乳動物,大熊貓有較小的腦、肝臟和腎臟。從身體大小的角度來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比大熊貓有較低的能量消耗。一種是澳洲巖鼠。相比相同體重的動物,它們只用了21%的能量。另一種是沙漠金鼴鼠,它們消耗掉26%的能量。

      但科學家認為,這兩種動物可能“欺騙”了他們,因為澳洲巖鼠和沙漠金鼴鼠接受調查時可能蟄伏起來。蟄伏是一種動物為節省能量放慢心率和降低體溫的行為。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撰文說,熊貓不喜歡蟄伏。消耗熊貓能量的為數不多的行為之一是小便。它們一天製造5公升小便。這對熊貓用氣味標記領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科學家對英國廣播公司主持人克里斯-派克漢姆的評論表示反對。派克漢姆說,大熊貓進入一個“進化死衚衕”。這項研究的中國作者魏福文(Wei Fuwen音譯)對《每日郵報》說:“他的評論不正確。在人類侵佔大熊貓的棲息地前,它們已在地球上存活800萬年。另外,它們吃竹子的歷史也有200萬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還有哪些v6自吸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