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兩年網際網路醫療很火,但不過是針對醫生,患者和醫院,網際網路醫療似乎都是很空無實質的編外產業,你覺得網際網路醫療有前途嗎?
5
回覆列表
  • 1 # 藥藥切克鬧
    網際網路醫療當然很有前途。

    你說,網際網路醫療是很空無實質的編外產業。這只是網際網路醫療的一小部分——遠端醫療。

    我理解的網際網路醫療:以網際網路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應用於醫療及其相關產業的方式。為了不顯得空泛,我舉幾個我的知識能力所能想到的網際網路醫療相關產業和方向。

    人工智慧的網際網路醫療(醫療Al)

    這段時間很火的的人工智慧AlphaGo,在圍棋早已上已經碾壓人類。但是,我們換一個方向想一下,如果人工智慧AlphaGo的演算法,換成檢視、分析人類病例的計算機演算法,那麼,AlphaGo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完成千上萬的人類病例。當AlphaGo對於人類病例分析的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像現在的AlphaGo能輕鬆在圍棋戰勝人類一樣,AlphaGo可以透過大資料計算、分析人類的病情。

    至於未來,以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慧,能分析人類病情到什麼程度?

    有一種很恐怖的說法,就是有一天人工智慧給你看病,突然告訴你,你要每天定量吃某一種藥,這樣能阻止十年後,你身上的某種疾病,至於原理是xxx,或者是我就是分析出,至於為啥告訴你,你也不知道。

    可穿戴裝置

    這可不是單純的傳統制造業,可穿戴裝置可以應用輔助人體的一些特定功能、監控人體的實時健康狀況、彌補人類某些先天缺陷等。一旦連線上網際網路,就會產生穿戴者的實時資料,當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這裡就和人工智慧演算法差不多了,可以透過這些資料分析到具體的每一人。

    生命大資料

    這個可能與前兩個都相關,不過也還是拿出來,單獨講一講。雖然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同時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各不相同,這有加大了人類醫療的難度。就好比一個醫生,除了要經過醫學院正規教育之外,還要有常年的臨床實踐,這些都是關於人體這個系統的資料累積。所以當每一個的身體健康情況都被資料化,不但可以分析每一個個體,也可以透過資料演算法,預測每一個個體未來的身體狀況。

    醫療VR

    前段時間網上很火的——俄羅斯人將進行換頭術手術。值得注意的是,此項手術將會藉助VR技術完成。整場手術時間需要36個小時,150名包括虛擬現實工程師、醫生、護士、技術員、以及心理學家在內的人員,花費2600萬美元。

    具體VR技術的應用細節並沒有披露,不過我稍微度了一下,VR在網際網路醫療的作用主要有三點:

    1、作為輔助醫生進行診斷治療的工具,比如VR+CT核磁共振,說不定醫生就可以直接直觀的觀看到病人的病情;

    2、物理治療應用,用於模擬某種特定環境;

    3、虛擬溝通

    醫療3D列印

    3D列印在醫療領域應用,還不是這麼廣泛,原因就是技術所限。該技術在生物工程領域,處於研發階段,尚未運用。當未來生物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應用3D生物列印,直接列印器官,比如血管、神經和面板等。

    可以猜測一下,生物3D 列印技術還可以應用於輔助醫生評估新藥物的療效,打印出來的組織能夠實時監測不同器官的藥物互動反應,以加快迭代速度。

    ————————————

    水平有限,只能想到這些,就這樣吧,這麼幾個有錢途的幾個方向,各個網際網路巨頭都在裡面佈局,你說網際網路醫療有沒有前途?

  • 2 # 加盟評論

    關於網際網路醫療的這個問題有幾點看法供你參考。

    現在的網際網路醫療個人認為本質上就幹了一個事情,那就是資訊的撮合,無論是最早的春雨醫生、丁香園等,再到後來的醫藥電商、送藥 O2O 等新玩法的出現,再到這兩年很火的醫生集團。

    其本質是醫療資訊的撮合,利用資訊的部隊稱和資源的不均衡,在優質醫生、優質醫院之間進行撮合交易,賺取資訊的中介費或者服務佣金。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說網際網路醫療是虛的,是有道理的,畢竟它不像醫院、診所等有實體有線下醫生這樣做的重度。

    但是由於醫療作為一個高度管制和公共屬性非常強的行業,他不可能在現行制度中做出多麼出位的突破。他能夠做的就是利用現有的醫療痛點,結合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工具屬性,透過服務來進行模式創新,透過服務來賺取相應的收益。

    只不過像一些醫生集團走的更遠一些,將優質的專科醫生全體進行更好的整合,在醫療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進行醫生的第三方資源變現。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其實能夠看到雖然有很多網際網路醫療的模式創新,但是發現在商業變現的路上都走的不順,像之前的春雨醫生等,只能走在廣告和導流等網際網路通用變現方式上,像送藥 O2O 型別的專案,只能是曇花一現,因為收入根本覆蓋不了成本,只能是資本在某個節點上選擇的一個風險方向。

    從長遠看,網際網路醫療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醫療確實是非常大的前景,但是就短期而言,商業營收壓力很大,外表鮮亮裡子很虛,這條長遠的路,需要有很多的政策地帶去突破去趟過,巨頭之所以佈局在這個領域也是因為大健康的前景確實足夠大,但也是因為路程遠所以只適合巨頭來做長線投資。

  • 3 # 盛景商業評論

    《移動醫療死亡名單》曾一度在業內熱傳,其中烈士名單不乏818藥品網、壹藥網等知名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去年,尋醫問藥網、就醫160、好大夫等線上醫療平臺又紛紛開始裁員;到了今年就連巨頭百度也宣佈了關停百度醫生。網際網路醫療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這麼多平臺紛紛倒下?

    野心勃勃的百度醫生為何要關停?

    掛號是網際網路醫療最早、最普遍的模式,百度進入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時也選擇了掛號、預約醫生作為業務核心,並於2014年10月上線了網上預約掛號平臺“百度醫生”。但是野心勃勃的百度醫生最終卻只存活了兩年多,今年4月1日無奈關停。

    百度醫生上線時,掛號預約市場已經是飽和狀態,勁敵不僅有阿里、騰訊兩大巨頭,還有無數中小企業也在爭奪市場,百度醫生與競品在功能上大同小異,並沒有取得多少優勢。

    作為行業的後來者,百度醫生為了迅速佔領市場份額,選擇透過合作或投資的方式將掛號資源集合到百度醫生上來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試圖建成國內最大的掛號平臺。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與百度合作的一部分平臺也有著同樣的目標,作為競爭對手,這些掛號平臺並不願和百度共享全部資源。再加上京醫通、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醫聯預約平臺等有著一線城市優質號源的平臺出於各種原因都沒有與百度合作,導致百度醫生的號源雖廣,但是缺乏使用者最需求的優質號源。

    掛號難是難在“掛專家號”,此類號源線上下已經是稀缺號源,醫院即使願意與線上掛號平臺合作,能提供的稀缺號源也只有小部分,再加上網際網路醫療也沒能杜絕“黃牛炒號”,老百姓想透過百度醫生掛專家號依然掛不到。

    此外,急功近利,盲目追求KPI是百度醫生失敗的最大原因之一。掛號不同於外賣或者打車,屬於低頻需求,百度醫生卻將掛號量作為KIP標準,為了實現“大躍進”似的季度目標,靠補貼、買流量等高成本方式實現掛號成交量,或是為了完成KIP忽視使用者體驗,在盲目追求KPI之下花高價買流量、為騙補貼在訂單上作弊等情況也就應運而生。

    最後,在掛號這領域沒有探索出可行的盈利模式可以說是百度醫生以及其他所有同類產品的痛:一方面政策不允許院外中介機構在掛號費上加價;另一方面本來號源就緊張的醫院也不願意為掛號平臺付費,大多數掛號平臺只能靠醫療廣告來實現盈利。

    曾經自稱線上醫生獨角獸的好大夫為何面臨裁員?

    好大夫作為最早進入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平臺,過去只在線上問診這一垂直領域深耕,不僅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權威醫生,在線上問診的圖文諮詢、電話諮詢等方面也一直領先於業界。即便如此,好大夫在去年還是因為現有業務盈利困難而進行了轉型,盈利難的原因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線上問診主要依靠向用戶提供付費諮詢獲得盈利,但以下三種客觀原因的存在,使得國內使用線上付費諮詢服務的使用者僅有20%:其一,國內醫療消費方式不同於歐美等國家,國內診費一直很低廉,可獲取的利潤非常低;其二,由於使用者缺乏把線上諮詢當做一項醫療服務意識,付費行為難以培養;其三,一方面政策不允許非實體醫療機構進行診療行為,線上問診只能提供諮詢服務;另一方面由於許多疾病病因複雜,或存在個體差異,需要藉助儀器才能檢查,僅是簡單的圖文、語音交流容易診錯,因此線上問診能診斷的疾病很少。

    其次,線上問診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醫生資源。線下三甲醫院掌握了最優秀的醫師資源,但這部分醫師資源因為長期存在的醫患供需矛盾,並未能與線上問診平臺進行有效合作,線上問診平臺的醫師資源多來自基層和民營醫院。如此一來,線上問診平臺醫生資源的質量仍然還是大大不如線下的三甲大型醫院,患者選擇看病還是會繼續選擇線下大型醫院。

    最後,許多醫師與平臺合作只是為了將患者引向線下門診。剛開始為了建立個人聲望,兼職線上付費諮詢的醫生還會認真回答,當已經積累許多患者之後,醫生回答質量隨之下降,許多醫生甚至以免費加號的方式直接讓患者去門診檢查,線上付費諮詢也就成為了空頭話。

    不論是掛號、還是線上問診都只是醫療行為的周邊業務,並未深入醫療服務之中,患者最後還是去醫院裡消費。此外這些業務和線下醫院的線上發展方向重合,很容易被醫院的線上平臺取代。儘管他們都試圖改變國內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局面,然而由於沒有深入到醫療環節,只起到了緩解作用,也沒能惠及真正有掛號難、求醫難的人群。

    送藥俠—藥給力為何不再給力?

    自2014年10月成立起,藥給力只用了半年就拿到了A輪融資,積累了近100萬的註冊使用者和近40萬的交易使用者。“1小時送藥上門”的服務獲得業界和使用者的一致好評,但好景不長,今年5月藥給力新一輪融資失敗,同時結束了其短暫的移動醫療生涯。究其原因,還是平臺本身存在諸多短板。

    藥給力是以和線下藥品銷售終端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來的送藥O2O平臺,不過這樣的合作關係並不穩定,掌握主動權的線下藥品銷售終端很可能會突然停止合作。

    與此同時,送藥上門是低頻需求,不僅獲客成本很高,長期維持藥品低價和免費“1小時送達”的物流成本也很高。這些成本如果攤到使用者頭上,醫保結算也沒有優勢,價格再比醫院或線下門店高,使用者也不願買賬。若僅靠資本輸血燒錢,對資金要求過高也容易被資本放棄。

    最為重要的是,藥品屬於特殊商品,政策上尚未開放網售處方藥的許可,目前藥品電商只能銷售普通藥品和保健品,這也對藥給力的醫藥配送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網際網路醫療真的只是黃梁一夢?

    綜合來看,不管是掛號、問診還是醫藥O2O領域,這些企業或退場或轉型的原因在於模式過於單一,還沒有探索出可行的盈利模式就盲目擴張。只作為生產鏈的其中一環,沒有銜接上游或下游,獨自存活並不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醫療的前景就是一片灰暗,轉型後的好大夫和就醫160分別拿到了D輪和C1輪融資,BAT也並沒有停止對網際網路醫療行業進行佈局,《關於推進和規範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關於推薦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的指導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的出臺都預示網際網路醫療在未來會有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網際網路醫療依然有非常大的前景,並將在多個領域擁有新的發展機會。

    一、 由醫療過程的周邊業務向醫療業務滲透

    醫療行為的主要消費發生在醫療過程中,掛號、問診等醫療周邊業務向醫療服務環節滲透、跨領域發展將是一種趨勢。國內比較典型的平臺有春雨醫生,其同時為使用者提供線上諮詢及線下私人醫生服務,連線了診前和診中環節。

    二、由C端向B端發展

    由C端發展起來的企業難以實現盈利,投資者和創業者也開始看到醫療行業發展的前提並不是流量和使用者數,而是醫療服務,由C端向B端發展也將是未來的趨勢之一。國內在B端發展的平臺有丁香園、杏樹林等,而在C端發展受阻的尋醫問藥網也開始了調整業務方向,為醫院和醫生提供醫療健康大資料。

    三、閉合產業鏈模式的網際網路醫院

    2014年12月鄧開伯教授在北京慈誠醫療開設工作室,試行醫師多點執業,在業界引起轟動。自此,網際網路醫院成為風口,微醫、好大夫、春雨醫生等網際網路醫療企業近來都以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網際網路醫院,從第一家網際網路醫院在烏鎮試營至今,作為網際網路醫療合作試點的銀川已經成立了17家網際網路醫院。

    僅是線上醫院無法進行診療服務,而網際網路醫院透過對醫療環節中的諮詢問診、線下檢查、開電子處方、醫藥O2O、複診等環節整合,實現了從線上到線下,從診前到診後為使用者提供全套醫療方案的閉環服務。網際網路醫院有希望成為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最佳方案,如何對網際網路醫院進行監管,以及如何保障使用者權益,規避風險是監管部門以及網際網路醫院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垂直細分領域依然有創業機會

    儘管掛號、輕問診、O2O等領域紛紛傳來噩耗,但並不表示垂直領域醫療已走到盡頭。恰恰相反,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以及新政策出臺,智慧醫療、健康管理、醫療金融等細分領域的重要性正在顯現出來。一方面,這些領域都存在著有高頻需求的使用者群體,比如近年來大幅度增長的慢性病人群;另一方面,目前涉及這些領域的企業還不多,行業尚未成型,因此擁有更大的市場機會。

    由此看來,儘管當前很多網際網路醫療創業專案相繼倒閉,其中不乏還有巨頭關停,但這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醫療只是一個空夢。事實上,今天不論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是在國內眾多大型醫院,他們都已經在開始使用人工智慧、大資料、移動APP等運營於醫療或者醫院的運營管理當中,這對於提升整個傳統醫療的服務效率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未來在這個領域必然也將會湧現出更多優秀的網際網路醫療平臺。

  • 4 # 網際網路醫療新物種

    從事網際網路醫療四年有餘,從2014年春雨融資5000萬美金的網際網路醫療元年,一路走到谷底,再到今天伴隨醫療大資料AI的重新崛起,網際網路醫療逐步找到自身的定位和要求:小而美的垂直細分。

    以下是本人去年釋出的文章,供參考。

    網際網路母嬰,做好這三點你還怕沒“重度垂直”?

    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母嬰健康“要生存,必垂直”,而且還是“重度垂直”,可是,該如何做呢?

    二胎新政加上猴年寶寶扎堆,又一波生育高峰和“準媽媽”建檔熱潮可以預見地即將襲來。2萬億母嬰蛋糕持續發酵,讓資本和創業者繼續蠢蠢欲動。

    無論是年初即獲得千萬美金融資的風信子,還是去年早已獲得大資本青睞的寶寶樹,網際網路母嬰領域的大小公司針對醫生群體和媽媽群體都展開了新一輪的搶佔攻勢。然而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作為最後一個“被網際網路化”的行業,除了業務模式,還必須考慮政策壁壘、醫療體制、商業閉環等一系列問題。業內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母嬰健康“要生存,必垂直”,而且還是“重度垂直”,可是,該如何做呢?

    理解醫生的需求

    縱觀國際,各國衛生工作都圍繞“Healthcare”而展開,其本質是預防、健教、診斷、治療、康復、隨訪這一閉環過程,每個環節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而現在我國的醫療體系則重“醫療”輕“健康”,由三甲醫院主導的“診斷”和“治療”環節空前重要,精力財力都放在這兩個部分,然而“預防”和“隨訪”卻空前的被忽略,作為醫療服務提供方的醫生根本無暇顧及。網際網路醫療創業必須和醫生做朋友,理解醫生的需求和難處,同時最大限度的滿足和改善醫生的需求和難處。

    其實,醫生無論年資高低,需求無外乎三個方面:陽光化自身醫療服務的價值;提升自身的學術影響力;提升病患的真實性療效。

    陽光化價值很容易理解,也是目前大部分網際網路醫療APP的主要出發點,無論是回答一個問題3元到30元不等的補貼,還是患者根據醫生自主定價進行支付,都是讓醫患諮詢的服務能夠得到價值的體現,春雨醫生自信地宣佈“百位年薪百萬平臺醫生”計劃則是最好的案例。

    學術影響力說到底則是學術成果的發表,網際網路醫療APP雖然能夠產生大量的醫患溝通資料,並能夠透過可穿戴裝置收集大量的體徵資料,然而這些資料的結構化對於非醫學專業人士來說卻異常挑戰,如果沒有醫生的課題設計,即便是“大資料”也很難有“大用處”。

    病患的真實性療效則針對詢證醫學的“實驗室療效”而言,也是網際網路的連線和傳播屬性最能起到作用的方面,透過醫生問答、醫生點評、影片宣教、線上節目等形式,構建醫患之間的互動,並透過碎片化時間實現病患的長期隨訪,從而提高在真實世界中病情控制的效果。

    做醫生的“千里眼、順風耳”

    一切不以敬畏醫生服務價值為基礎的網際網路醫療創業,都是耍流氓。

    對於婦產這樣的超級繁忙科室而言,網際網路醫療產品應當最大限度的輔助醫生完成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很難實現或者不可實現的工作。整個孕期有280天,而產檢的次數一共只有13次,對於產檢之外的260天,限於時間和空間,醫生對孕媽的情況基本是兩眼一抹黑。網際網路APP能夠非常方便的做到院外資料的採集,利用遠端可穿戴裝置還可以將血壓、血糖等孕期檢查在家裡完成,資料將透過手機自動傳到醫院,由醫生來進行輔助判斷。此外,孕婦有疑問時還可以透過手機APP隨時向醫生或客服問詢,省去了多次奔波醫院的辛苦。

    歐美和港臺的產科醫生都是“專診醫生”,每次產檢的過程和結果都仔細把握,全程陪伴,非產檢醫生甚至可以拒絕為孕婦接生;然而中國的10萬婦產醫生要服務將近2000萬的孕婦,只有極少數的孕媽可以享受“白粉價格”的VIP專診醫生服務。網際網路醫療產品恰恰可以結構化的記錄孕期的碎片化資訊,相對完整的呈現孕期健康檔案,供每次產檢醫生的輔助參考和判斷。透過合理的運營模式,網際網路產品完全可以用“白菜價格”,把專診醫生級別的“白粉服務”提供給孕媽,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孕媽健康風險。

    隨著二胎的全面開放,高齡產婦的高危風險也越來越大。妊娠期合併的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APP和遠端傳輸裝置進行每日的監測和指導,為醫生及時掌握孕婦的病情變化提供了可能性。

    到線下科室去

    近期,網際網路母嬰健康領域的投資風向已經轉變成傳統行業自身業務戰略轉型的需求,而國家逐步推行的“分級診療”政策,包括部分省份“正常分娩”進入基層首診目錄,更進一步的提升了線下佈局的重要性。

    醫療健康的本質無法脫離面診和檢測,僅僅依靠網際網路線上服務是不可能足夠的,必須和實體服務點相互配合,真正實現醫療健康的閉環服務。段濤院長鼓勵打造的“網際網路醫院”就是網際網路進入科室的最佳案例,只有當網際網路有機並且巧妙的連線和院內和院外,能夠實際解決醫生“預防”和“隨訪”需要的方案才能夠浮出水面,進而在不犧牲醫療效率的同時降低孕婦的門診次數,最終換髮網際網路母嬰醫療健康的生命力。

    “麥綠寶貝”是一款透過以醫生診後隨訪、營養指導為基礎,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指導院外孕媽的APP應用,不僅對孕媽進行自身的體徵資料統計,而且結合產檢的資訊對孕媽日常生活進行指導,透過專業的營養和運動干預,降低孕媽的高危風險,促進胎兒的正常生長。

  • 5 # 柴可夫斯基蘿蔔司機

    記得烏鎮網際網路大會時,當時成立了一家網際網路醫院,不久後國家明文禁止所謂的網際網路醫院,而是更多的把網際網路醫療轉變成類似醫院輔助裝置的東西。其實網際網路醫療真的虛,醫療是絕對的重資產,廣大人民對醫療最重要的目的是讓疾病好轉或者治癒,網際網路醫療只是有可能的提高就診,診斷,治療時間,從根本來講沒有啥很大的幫助,為什麼會這樣,怪只怪現在的商人太過於精算,網際網路思維給人帶來最大的東西就是輕資產,高回報,但這些是有違背醫療行業的宗旨。支付寶,微信這兩大巨頭更多的是解決病患進院掛號的基本,但兩巨頭的需求是資料,而不是真正的核心資料,核心資料醫院是不可能輕易放出來,比如各科病症的好轉,治癒率,藥佔比,手術等精細的資料。最後,就是我國的醫療制度,是不可能讓一個新型產業直接投入到醫療行業,就算國外研發出來最牛逼的藥,也需要在我國進行評估,臨床實驗後才會運用,必定人命關天不可兒戲。

  • 6 # 科技行者

    可以肯定的是,網際網路醫療是大勢所趨,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目前,隨著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很多創新公司也加入到網際網路醫療中,但是眾所周知,醫療行業是一個特殊的監管行業,所以網際網路醫療就是伴隨著爭議成長起來的,但是也產生了很多可圈可點的創新企業,比如春雨醫生等。

    醫療是一門重資產重人才的行業,加上網際網路也輕不了。網際網路企業必須和資本緊密結合,對整個產業鏈的利益鏈進行重新梳理和價值重塑,才有可能帶來比現在更好的就醫用藥體驗。

    醫療和網際網路是有機會在一起的,不過模式不好說。

  • 7 # 行行查

    網際網路醫療是以網際網路為載體、以通訊/移動技術、雲計算、物聯網、大資料等為手段,與傳統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醫療健康服務,使之更有效滿足醫療各方的需求,拓寬消費者的醫療資源通路和便利使用,提高醫療服務方交付的效率和質量,幫助醫療支付者進行控費等。網際網路醫療對緩解醫療痛點進行了大量積極有意義的探索:看病難:如醫院O2O平臺(掛號、問診等)。看病貴:如線上問診、健康管理(可穿戴裝置等)。醫療質量:如醫療資訊平臺、行醫輔助APP等。

    率先進行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實踐與佈局的主要是網際網路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具備強大的流量資源或者流量獲取能力,利用自身在C端流量的優勢切入醫療行業,為使用者提供輕問診、網際網路掛號、移動支付、OTC藥品銷售等服務。這類企業,既包括平安好醫生、微醫、春雨醫生、好大夫這樣的專注於醫療領域的廠商,也包含阿里、騰訊等巨頭,前一類主要以一項核心應用黏住使用者,再進行服務內容的拓展,而後者則透過自有平臺加上投資併購的方式,佈局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的各個環節與賽道。

    此前,無論是以輕問診為主的醫療服務,還是以常見病、慢病複診為主的網際網路診療,都是透過自費或商業保險支付。只有部分省份(如貴州)深度貧困縣患者可按常規醫療服務專案報銷遠端會診、遠端診斷等費用,報銷比例在70%-85%之間。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明確網際網路醫院可以合規進行復診,並開具部分常見病和慢病處方。這是國家層面上首次允許網際網路診療並開具處方。2019年6月4日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明確規定製定網際網路診療收費和醫保支付的政策檔案,責任方依然為國家醫保局,且強調在2019年9月底前完成。這是首次明確提出網際網路醫療可以納入醫保支付。

    網際網路醫療市場有望保持較高增速。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16年國內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已達109億元(包括線上諮詢、健康管理、藥品電商等市場,不包括醫院的資訊化建設),未來預計也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有蟲牙,動物吃屍體=那麼多細菌又不刷牙,怎麼沒蟲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