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漯河小史哥

    說到武狀元,由於深受兵法文化和武俠文化的薰陶,今人眼中的武狀元總帶有點神秘的玄學色彩。在民間語境下,與之相關的傳說大多沾著江湖氣息,彷彿市井遊俠和新科武舉本是同源所出。事實上,武狀元以及產生他們的武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系統,和清代以來逐漸興起的江湖門派相去甚遠。

    武舉起源

    武舉制度最早設立於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 702 年),規定“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試長垛、馬槍、翹關、擎重,以為等第之上下,為之升黜”。其中“長垛”指射箭技藝,“馬槍”指騎馬使槍,“翹關”指抬起城門的大木栓,“擎重”顧名思義指的就是舉重。

    不過,唐代初創武舉,影響力微弱,還沒有“武狀元”的概念。唯一令後世耳熟能詳的中唐大將郭子儀,史書也僅記載他“武舉高等”,沒有詳細名次。

    先看一看不同朝代的武舉是怎樣的

    唐代武舉

    表面上看,唐代武舉似乎公平公正,有利於底層民眾的階級晉升。但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武舉制的創設只是為了培養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普通民眾仍很難擠進武職系統。

    單是“馬槍”考試一項,就足以把大部分底層家庭排斥在外——一般人根本承擔不起戰馬的開銷。即使除開馬術考核不談,要做好“翹關”、“擎重”兩項,也必須經過充分的肌肉訓練,並非當時一般家庭的營養條件足以供養。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勇猛的武士階級天然只能從富裕家庭中產生。清末民間尚有“窮文富武”之說,所言不虛。

    宋代武舉

    而到宋代,士族衰微,庶族崛起,文科舉幾乎徹底取代了原有的門閥文官體系。而對於武科舉,宋人也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標準。

    宋代武舉增設“策對”考試,要求應試者熟知“武經七書”(《司馬法》、《孫子》、《吳子》、《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質門欄。同時又降低馬術、力量等受家境影響的考試門欄,使許多讀書人獲得了應試武舉的機會。只是如此一來就限制了武藝高強者入仕,故增設“絕倫科”,降低“策論”標準,提高“勇武”標準,專門收納武藝高強但文化素質較低的考生。粗看之下,宋代武舉頗有近現代軍校考試的神韻。畢竟為將者首重智取,沒必要太苛求個人武藝。但宋朝武舉人的實際表現卻差強人意,未能靠智慧率領宋軍碾壓周邊蠻族。宋代幾位名將,諸如狄青、岳飛、韓世宗等人,都是職業軍人出身。

    明代武舉

    明朝至中明土木堡戰役後,世襲武臣地位下降,文官開始直接統帥軍隊,武舉通路才逐漸對外開放。明代武舉和宋代武舉頗為類似,非常重視“策論”,或許可看作是科舉文官逆襲的結果。在武藝考核方面,明代武舉並沒有什麼新奇創造,仍以弓馬技藝為核心。

    雖然明代除崇禎朝外從未舉行過武舉殿試,民間依舊誕生了“武狀元”的稱謂。可惜明代武狀元在行伍中的成績平平無奇,尚不如某些科舉文官出彩。明代的幾位名將,諸如張輔、戚繼光、李成梁等,或為行伍出身,或為世襲武官,沒有一個是武舉出身。

    清代武舉

    到清代武舉的地位較之宋明兩代有了很大提升,並且更注重武藝考核。“策論”考試內容簡單,默寫一段兵書即可。武藝比試則內容豐富,難度係數較高,分為步射、騎射、舞刀、舉石等項。1885 年,曾有法華人在南京觀看了武舉的省試,饒有興致地把考試過程透過文字和繪畫方式記錄了下來。在眾多考核內容中,最有趣的一項是“射地球”,要求應試者必須在騎馬狀態下用特殊形狀的箭頭把皮球從隆起的小土堆上射下來。如果弓力不足或精度不準,很難成功。

    遺憾的是,雖然較宋明武舉大不相同,但清代武舉也只是替朝廷選拔了一批氣力大、善弓馬的勇士,沒有產生過哪怕一位戰績卓著的名將。

    結論

    我們綜合唐宋明清四代的武舉經驗後我們不難發現,武舉考試製度只能考核那些“便於考核”的技能。對於“帥才”這種內涵極度複雜的能力,只有戰爭才是最好的驗證方法。不過,純粹的武技考試,起碼還能選拔出弓術、馬術、膂力等上佳的勇士,像宋明這樣的“策試”武舉就只能量產出連武藝都不合格的書呆子而已。

    所以不難看出不同的朝代是對武舉的要求不一樣的,唐清注重身體素質更多,而宋明培養的更多是武藝不行的書呆子。

  • 2 # 矇昧中的覺醒

    大家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提問者問武狀元要什麼樣的什麼素質?但是並未提及哪個朝代,所以我們舉例子說明。

    武狀元的創立

    武舉制度創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據《新唐書》載“武舉,蓋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

    武科科舉制度

    唐朝時期的武舉考試由兵部主持,每年三月開始,到玄宗時期改為正月開科。只要年滿18歲,繳納13年的“品子課錢”就可以報考。唐朝武舉停辦於公元798年,前後共90餘年。在唐朝的一眾武狀元之中,最著名的一位要數中興名將郭子儀。如果沒有郭子儀,大唐搞不好真的就亡於安史之亂了。

    到了宋朝,武舉重興,與進士、諸科並列,列為“常造”。在考試的內容上,宋朝取消了翹關、身材、負重等科目,增加了兵書策義等軍事理論,這對於提高軍人文化素質無疑有積極意義。宋朝的武舉三年一試,分解試、省試、殿試三級。大宋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在地方各州縣學和國子監中都設定了“武學”一科,學制三年。

    明清兩朝,武舉制度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日趨完善,更加地制度化。仿照文科考試形式,武舉也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童試和鄉試三年一次,考中者分別獲得武生、武舉稱號,相當於文舉中的秀才、舉人身份。後面的會試、殿試跟文舉差別不大,殿試一甲前三名分別稱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

    武舉考試內容

    唐代的武舉考試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馬上騎射功夫,包括長垛、馬射、馬槍三項,這是武舉考試中評定成績高低的標準;二是身體、體力、體能等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三是對武器的運用及掌握熟練程度。

    明清兩代武舉的考試內容為策論+弓馬結合,考試分內外場,內場考文辭,即文化水平;外場考武功,清朝武舉除了重視騎射功夫,還加上了“技勇”一項,包括開弓,舞刀,掇石。弓分三等,最高十二力,石頭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清朝一斤相當於現在的1.2斤。清朝武狀元舞刀最高三百斤大刀。

    按照武舉考場要求,考生要能做到弓必開滿,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合格者才能參加下一輪的筆試。

    清朝最後一個武狀元

    可以想象,沒有強壯的身體素質,沒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辛勤付出,一般人哪裡有進場參加考試的機會。即便是奧運會、世錦賽的冠軍,也不敢說有把握能考個武進士。

  • 3 # 鷗眼觀天下

    傳武怎麼不行?

    五千年華夏文明,內捍和平,外拒強敵,不都靠傳武嗎?

    難到華人是一直靠拳擊和泰拳保家衛國?

  • 4 # 45米的大刀斷了

    現在社會並非是傳統武術不行了,而是現在社會已經不需要傳統武術,以前人練武就和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是一樣的,練成後可以任職護衛、走鏢、護院等,現在呢?只能說是社會在進步。

    古代武狀元考試專案舉重、騎射、步射、馬槍 沒有比武分輸贏的格鬥專案

    武舉制度從702年由武則天開始推行,此後宋明清都有進行。中國古代的武舉,是考核、選拔,並非比武格鬥,武舉在不同朝代有些差異唐朝時武舉考試內容是舉重、騎射、步射、馬槍,此外對身材還有要求:

    “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

    病殃殃、文鄒鄒的人,是不能參加武舉考試的。到了宋朝,就增加了文考——要考兵法策略。文考不透過,就落榜。到了明朝,原本宋朝先武考後文考的次序,就變成先文考後武考。文考不過,武考就別想參加了,回家讀書吧!清朝時,改回了宋朝時先武考後文考的次序。

  • 5 # 直男莫問

    只知道武舉科考一般是弓刀石馬步箭的功夫!開硬弓掄大刀舉石槓子再就是騎射了!別的不是很知道!不敢亂蓋!不過不是傳武不行了,是練傳武的人練的不行了!

  • 6 # 阿力148785246

    基本功。體力。有志於傳統武術的朋友,請在基本功上下功夫。體力、身體素質、耐力、抗擊打、準確性等方面都需要有良好的能力。

  • 7 # 櫻桃番茄GO

    江南貢院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古人是怎麼考武狀元的。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從唐代開始成為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思想佔據了主要地位,所以歷代朝廷都不太重視武舉考試,一直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之前,武舉都是沒有狀元這個稱呼的。

    古代科舉考試

    在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還不是很完善,武舉考試每科也只有十數人能中,對武舉考試也只要求武藝高強,側重於考生的力量、速度和弓馬之術是否嫻熟,並不考軍事策略。當時對頭名的稱呼也不是叫“狀元”這個稱謂,而是叫“狀頭”。“狀頭”這個稱謂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當時跟現在一樣,在考試之前也是要填寫報名資料的,科舉考試結束之後,主持考試的官員會把成績最好的人的資料放在最上面,所以也叫作“狀頭”。而且從唐代開始,武舉考生不但要武藝高強,身高方面也是有要求的,身長六尺才算合格。唐朝的一尺約合30.7釐米左右,換算成現在的高度大概是身高1.8米以上才算符合要求。

    考生入場

    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備了,在武舉考試中增加了軍事策略的考試,考生不光要武藝精熟,還要具有一定的軍事策略知識。武舉考試也細分為四個等級:引試、解試、省試、殿試。當時武舉中了殿試頭名也不叫狀元,而是叫是“榜首”。

    到了明朝時期,可能是因為火器的發展,武舉考試內容從比誰武藝高強轉移到側重軍事謀略,先考謀略,再考武藝,畢竟功夫再高 也快不過洋槍火炮。而文武狀元的稱呼也是從明清時代開始流傳開來的。

    武狀元榜

    清朝的科舉考試從順治帝開始到光緒帝結束一共產生了兩百多個狀元。因為星爺電影的的原因,恐怕清朝最有名的武狀元就是蘇燦了。其實歷史上蘇燦並沒有參加過武舉考試,更沒有中過武狀元,蘇燦作為廣東十虎中的一虎,他的事蹟基本上都是民間傳說演繹。不過在清朝的嘉慶年間有個叫徐開業的人,他本來是中了武舉會試頭名,但是在金殿傳臚皇帝親自唱名放榜的時候,他卻誤了時辰。最後皇帝只得點了同科第二的秦忠英做了狀元。

    歷史上最後一個得中武狀元的是河南人張三甲,不過他英年早逝,中了狀元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其後到了1901年,近現代戰爭主要以機槍大炮為主,朝廷下令以武舉考試所涉弓馬步騎等內容跟不上現代軍事發展為由,永久的廢除了武舉考試。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8 # 雄鷹武道

    中國傳統武術發展至今,目前所保留的大多為健身,很少有能實戰的,尤其是身體素質訓練不太注重了,大多注重花拳繡腿,但也有重視實戰的,那是因人而異,有人練武只為健身,也有的專為實戰,不能一概而論。過去武狀元考試主要考兩個方面,一是以射術、槍術為主的武藝考核,二是包括身材、體力、體能方面的身體素質測試。據《唐六典》所載,主要有七項:一是射長垛(用布帛製成的箭靶),以測試射程和精確度;二是騎射,主要是考測馬上射術;三是馬槍,主要測試馬上運用武器能力及刺殺技術;四是步射,主要測試命中率和穿透力;五是才貌,以身高六尺以上者為優;六是言語,以神采奕奕堪為統帥者為優;七是翹關擎重,即舉重,旨在測試力量。

  • 9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老規矩,先說結論——別的時代不清楚,就說說金代吧!

    武舉層級分為府試、省試、程試三級,相當於文舉的府試、會試、殿試;難度分為上、中、下三等;共有射貼、射垛、射鹿、馳刺、問律、問孫吳之書六部分。

    府試在各路舉行,省試由中央尚書省舉辦,程試直接在皇帝面前舉行,考生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應考上等、中等、還是下等,透過就授予相應的成績,沒有透過就打包袱回家——金章宗時代放寬了規定,應試上等不過的還可以試試中等和下等,給那些盲目自信的人一點機會。無論哪個等級,應試科目都是那六樣。

    第一項:射貼

    也就是步射,主要考驗的是應試人的力量和準頭,應試者應當步行用弓,射七錢竹箭,射一百五十步外的箭靶——有趣的是,宋人記載,金軍靖康時期的規定就是一百五十步之內方準放箭——上等要用一石的弓、中等八斗、下等七鬥;府試要求十箭中一箭,省試十箭中二箭,程試十箭中三箭。

    也就是說,你的力氣決定了你在哪個等級,但是能否透過還是要看準頭;

    第二項:射垛

    這專案就是遠射,在距離你兩百二十步以外設立箭垛,你要盡力把箭射的遠一些,射中箭垛。中二百二十步為上等,二百一十步為中等,二百零五步為下等;無論層級,三箭中一箭達到就算。

    第三項:射鹿

    就是騎射,在一百五十步的通道內,每隔五十步放一個高五寸、長八寸的騎射箭靶(當時叫臥鹿)兩個,大概是一個Ipad那麼大,考生騎馬飛馳而過,同時用弓射兩大鑿頭的鐵箭——這種鏟形鐵箭是女真特色,射程不長但是殺傷比較強——騎射這些箭靶,要射中兩箭才行。上等的要用七鬥弓,中等六鬥,下等五斗。府試允許四反(也就是來回騎射四次),省試三反,程試兩反。

    第四項:馳刺

    也就是用騎槍刺擊,騎槍是最實用的馬上兵器,也是古代武將的主流,所以耍大刀、雙劍、狼牙棒、流星錘的可以回家歇歇了,好好練騎槍。

    還是在一百五十步的距離上(可能考場就這麼大),每隔三十步放一個木偶人,木偶人頭上有五寸方板一個;左右交錯放置,總共四個,應試者上馬用槍馳刺,要求左右各刺落一板。府試允許三反,省試兩反,程試一反。

    第五項:問律

    文化課考試,畢竟日後是要當官的,必須懂法律。法律知識問答,隨機問你一條法律,口頭作答,答出來就算透過,答不出來就回家吧。

    第六項:問孫吳

    文化課考試,以孫、吳兵法為本,向你問十個問題,口頭作答,答出五個為上等,四個為中等,三個為下等。

    考試是不需要寫字的,但是“不知書”的話要減一等。各專案一項通不過都不行,程試的時候一個失誤,就算白考了。

    第一名會被授予忠勇校尉的散官,二三名為忠翊校尉,後面的是修武校尉和敦武校尉,全部進入皇帝的侍衛親軍當中,並且中等以上減一百個月的出職,下等減五十個月的出職。

  • 10 # 薩沙

    其實武狀元不是選保鏢,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武功超群才能帶兵的。

    實際上,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帶兵的先例,戰果還頗為不錯。

    這是因為指揮千軍萬馬作戰,是作為基層軍官帶士兵去廝殺,那是兩回事。

    但武狀元考試還是需要一定身體基礎的。

    畢竟打仗是非常艱苦的,古代醫療又差,如果沒有強壯身體怕是直接死在路上,更別說作戰了。

    武狀元考試基本分為這幾個部分:

    在清代,需要透過這些測試標準。

    馬射:三個靶,靶間距175尺,騎馬射箭,來回一次,射6箭,3箭中靶為合格;

    步射:馬射合格才可以進入步射,用3力弓射箭,靶高5尺5寸、寬2尺,距離射手150尺,射6箭中2箭合格;

    技勇;步射後進入技勇比賽:

    1、拉弓,有8、10、12力三種等級;

    2、舞刀,刀重有80、100、120石重三種級別;

    3、舉石,石頭有200、250、300斤重三種級別。

    三項內容合格標準:拉弓弓必須滿,舞刀必然舞出刀花(慢悠悠的不算),舉石必須離地一尺,否則就是不合格。

    以上都很簡單,射箭是當時士兵軍官基本素質。如果你連射箭都不會,或者達不到一定水平,還打毛的仗,給敵人做箭靶子去?

    至於舞刀、舉石主要是測試你的力量和靈巧性。實際上,舞刀等於今天的舉槓鈴,舉石就是舉重,考察你的基本身體素質。

    這還沒有完,還需要文考。

    文考:默寫武經一段,字跡工整、沒有錯漏即合格。

    當然,武經默寫是隨機的。

    這個文考是保證考生識字。當然,這個識字不是秀才那樣能夠做文章,卻可以看得懂兵書,能夠學習戰略戰術。

    如果是不識字的老粗,想要成為高階軍官是非常困難的。

    需要說明的是《武狀元蘇乞兒》裡面那種兩人格鬥,武狀元是不考試的。

    這種沒有什麼意義!

    人家需要的是軍官,不是殺手,單挑打贏一二個人對軍官來說沒意義。

    武狀元考試,現在看來也是比較科學的。軍官需要的是強壯的身體素質,最基本的作戰技巧,其餘就是學習如何帶兵作戰了。

    所以,武狀元身體素質很高,但不代表擅長搏鬥。

    原則上,如果武狀元成為軍官,手下都有至少一二百人。這種情況下,武狀元要儘量避免自己去和敵人搏鬥,因為這樣可能導致自己傷亡,使得群龍無首。

    退一步說,既然有一二百士兵,什麼時候輪到讓軍官去親自搏鬥。真到了那個地步,基本就是全軍覆沒了,多一個能打的人也沒有什麼用處。

  • 11 # 李悟空

    近幾年傳武練習者與現代搏擊的對抗,往往以傳武練習者的慘敗而告終,於是好多人覺得傳武根本就不行,真的是這樣嗎?

    現代傳統武術練習者為什麼屢戰屢敗

    記得李連杰在節目中說過一席話,令人印象深刻。

    現在的武術當然是花架子,我們建國以後的方針就是說武術是一種運動,是表演的,是增強人體質的一種運動。真功夫是什麼?就是殺人最快的功夫。過去習武的人練武就像現在的人考大學一樣,他十年多練一個東西出來,可以出來謀生了,保家護院,做鏢師啥的,那是他的職業,關鍵時刻是要和人玩命的,你說他的東西不厲害能行嗎?但現在時代不同了,你十年學一個東西出來,你打誰去?打誰你都犯法。

    關鍵就是時代不同了,和平年代殺傷力強大的傳統武術已經很少能派上用場。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傳統武術都是改編過的,是刪減版的,或者你乾脆說它是假的也可以。用這種武術怎麼可能和現代搏擊的職業選手相抗衡。所以那些所謂的傳統武術練習者甚至大師輸得一點都不冤枉,不輸才怪。

    許多人都只注意到李連杰說得那些話的前半段,而沒有注意後半段。後面的話足以證明過去的傳統武術絕非浪得虛名,實戰能力絕對很強。李連杰的師父吳斌曾經帶著李連杰遍訪明師,要知道那些老師傅大都是一些有傳承的老一輩武術家,都是有真功夫的,所以李連杰後來才能被稱為“功夫皇帝”。他說得話絕對有說服力。

    失去了冷兵器時代的大環境,即使練到正宗的傳統武術,沒有實戰機會,再加上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沒有太多的練習時間,水平再高也是業餘水平。傳統武術的業餘水平對抗現代搏擊的職業水平,傳統武術焉能不敗。說白了兩種武術的練習者的對抗是兩種水平的對抗。

    這就是傳武練習者屢屢失敗的原因。

    武將需要具備的身體素質

    古代武將們平時主要的訓練專案有戰陣操練、拳術、騎射、器械等。這也是些體能和格鬥技能之類的,和現代部隊訓練的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無外乎就是力量,耐力等方面。

    冷兵器時代古代武狀元和現代部隊最大的區別就在器械方面。武狀元十八般武器肯定要樣樣精通,現代就部隊就沒有那麼注重器械了,頂多是有一些匕首之類的短兵器訓練。

    小結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多年積累下來,來自於戰場的武術的實戰力怎麼可能不強?不能因為一些人的失敗就否定傳統武術。就像我的偶像李小龍先生說的那樣“任何拳術練得不好,都是軟手軟腳的”。說白了關鍵還是在於練的人。

  • 12 # 中華少林內勁一指禪

    謝謝邀請,傳統武術不是不行,而是隨時代的更迭人不行了。現在的生活休閒豐富多彩,誘惑太多。一切向錢看,利益為上,枯燥乏味的訓練漸漸被人拋棄。輕鬆愉快的訓練方式提倡,好的格鬥技術沒有高強度的、枯燥的訓練哪裡會有好成績?武狀元相當於現代的職業運動員,騎射,石鎖,拳腳,器械是最基本的。速度,反應能力,力量,耐力這幾個方面都是非常枯燥無味的,現代所謂傳統武術愛好者這幾方面都是不合格的,最為基礎的幾大技擊因素都不合格又能把傳統武術發揮的如何淋漓盡致?我練的是武術氣功,和武術有一定的聯絡。就我們這種養生健身為主的氣功,所傳承的馬步樁都需要每次一小時以上,那種專門練技擊的強度就更不用說了。

  • 13 # 大熊星座400

    先要看看都是什麼人在開館教習武藝——可以參考一下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培訓班,授課的人都是還沒考上或者一直考不上的人,頂多吹噓一下公司培訓的某學員考上了某部委而已——同樣,武館教出來的最多去街頭賣藝,冷兵器時代統帥千軍萬馬的能力——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一靠皇權加持,二靠天賦膽略,三靠士卒用命,這些都不是武館拜師能學來的。

    如果認同以上觀點,就知道所謂的“傳統武術”其實並不悠久,也不是武學、兵家的主流,只是近代健身雜耍的產物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河蝦是新鮮的好吃還是乾的好吃?和什麼搭配,應該怎麼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