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zy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根本不具有比較性,因為後者的光輝實在是太強大。如果其能繼續執政,至少在柴榮這一代,不僅一統華夏指日可待,開疆拓土再現大唐盛況也並非難事。

    柴榮出身低微,身份貧賤,這讓其對民間疾苦了解甚透。在上位之前,經歷了諸多磨難,跟隨郭威南征北戰,不僅培養了治軍打仗的本領,為人行事也是極得人心。

    自從李唐安史之亂以後,200年的時間內,整個華夏陷入了紛亂的局面無法自拔,而周世宗卻有撥亂反正的巨大歷史功勳,這不可磨滅。雖然他在位時間較短,僅僅六年,但是卻完成了很多帝王窮盡一生都難以完成的任務。

    即位伊始,他便制定了“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三十年之後,柴榮的能力,還華夏一個統一安定的盛世圖景不僅完全有可能,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必然結果。

    能夠立下如此宏圖大志之人,絕非一葉障目徒有空言之輩,也絕不是因為「周世宗英武,若不早死必可一戰平燕雲遠勝兩宋」一句空洞的假想。 而是他在位的短短六年裡,已經極稱職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北中國政權的首領的本職工作,其軍功政績是汴京政權從割據軍閥過渡為真正大一統王朝的不可磨滅的一環。

    整頓禁軍,沙汰老弱,建立殿前諸班,初步革除中唐以來冗兵積弊; 施政有方,擴大汴京外城,疏通運河,留心農事,均平田租,招撫流民,恢復生產;限制佛教,嚴禁私自出家,收繳大量佛像和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令國庫充盈; 革除弊政,用法嚴峻,約束群臣,令州縣官吏佔有的課戶及俸戶勒歸州縣,改由中樞直接發給俸錢,強化中央集權;

    征伐四方,所向克捷,高平之戰令強敵北漢“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破孟蜀奪秦鳳四州把他們打回四川,奪淮南十四州六十縣把南方霸主南唐打成江南國自去帝號, 接連打敗三個方向的強敵,讓他們從統一中國的競爭裡出局,為之後北宋的統一打下堅實基礎。

    而他生命中最後一次出征,趁敵國庸主在位,一路招降納叛,兵不血刃,從北方霸主契丹虎口拔牙搶回關南二州三關十七縣,對其後中原王朝與契丹的長期相持更具重要戰略意義。

    所以《五代史》裡稱讚他是「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

    有人說,柴榮之前經歷的戰爭太過輕易,以至於他一意孤行準備趁亂取幽州,進而將外族趕出關外。實際上,前期柴榮面對的敵人不僅實力不弱,反而是當時最強的勢力。只是因為規模相對於李唐或者兩宋同樣的戰役要小上很多,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經歷了五代十國的亂世,整個中原的人口大為減少,甚至很多地方早已到了十不存一的境地。

    再加上當時中原地區並非僅有後週一國,還未曾一統華夏,所以從規模上看自然要較前後朝小了不少,不過這都無法抹殺柴榮的豐功偉績。最終以其所能,在短短六年的時間內便一手構築了北宋統一天下的基礎。就這一點而言,無論何種溢美之詞,均不為過。

    只是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周世宗年紀輕輕壯志未酬便魂歸西天。如果他真的能多活幾年,那麼所取得的成就絕非宋太祖兩兄弟可以企及,即使僅僅六年的功績,也非他們二人能夠媲美。

  • 2 # 史海逐浪大徐

    柴榮死後,趁後周主少國疑之際,趙匡胤預謀陳橋兵變奪了原本屬於柴家的天下。如果柴榮不死,以柴榮的雄才大略,真的就沒有他們老趙傢什麼事情了。

    其實柴榮,應該叫郭榮,柴是本姓。柴榮出身邢州望族,自少“器貌英奇”,擅長騎射,略通書史及黃老之術,且為人謹慎篤厚,因而被姑父郭威收為養子,改姓郭。義父後周皇帝郭威才是個可憐人,全家子侄被屠殺殆盡,才收了柴榮為養子。

    在政治上,後周世宗柴榮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曆法,同時虛心求諫;軍事上整頓軍紀。與此同時,世宗著手整頓禁軍,招募天下的壯士,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經濟上採取休養生息的黃老思想,與漢初的“蕭規曹隨”如出一轍。

    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使得經濟得以恢復,人民安居樂業;同時文化上,考正雅樂,糾科舉之弊,搜求古籍,雕刻古籍,大興文教,一改五代十國時期文化凋敝的現象,禮樂詩書再次興盛。無怪乎趙頊會評價他為“世宗誠創業造功英主也。”

    #歷史#

  • 3 # 淡忘憶

    十分榮幸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認為理由有如下幾方面:

    一、個人才能 兩人都是稀世英雄,當代豪傑,都是開了掛的人物。但我認為柴榮更勝一籌。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器貌英奇”,擅長騎射,略通書史及黃老之術,且為人謹慎篤厚。

    (周世宗柴榮,器貌英奇)

    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 。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對外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 。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也!"

    在位僅六年,取得如此豐功偉績,實殊不易。可惜天妒英才,他想要的三十年只是奢求。

    再看看宋太祖的功績: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據傳,他還設立“封樁庫”,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有差距吧!我理理。1:柴榮在位6年,太祖在位16年。2:柴榮內政外交,

    順理承章。太祖精力在兩次“杯酒釋兵權"

    3、柴榮開疆拓土,太祖大都處理內亂。4、太祖對燕雲十六州沒有太多辦法。

    柴榮個人能力完勝。

    二、國家層面 柴榮得國,民心歸附,將相用心,因而開疆拓土,政通人和。雖僅在位六年,但己釋出強國氣象。而太祖得國不正,舉步維艱。才有後來的“杯酒釋兵權",才會實行變態的“重文輕武",使國家象只肥羊,外悔難御,任人宰割。

    得江山後,太祖把柴家供起來,未嘗不是因為柴家得民心。透過趙家歷代的渲染,柴榮形象依舊高大,未嘗不是因為柴榮太優秀!

  • 4 # 春秋筆談

    答案是肯定的,周世宗柴榮無論軍事能力,還是治國水平,都比趙匡胤要高一截。

    柴榮雄才大略,在歷史上口碑甚佳,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那麼他和趙匡胤的區別在哪裡?

    軍事方面

    首先柴榮有一流的軍事能力,他15歲從軍,在亂世中征戰四方,親自率兵打敗北漢聯軍,使得北方的契丹不敢亂動。之後三次親征淮南,攻克後蜀,距離統一中原僅僅一步之遙。

    在攻克幽雲十六州的過程中,柴榮率領的軍隊捷報頻傳、勢如破竹,短短40天已經收復幽雲三州。只是突然染上了怪病,才不得以班師回朝,最終遺憾錯失收回幽雲十六州。

    而趙匡胤雖然軍事能力也很突出,但與柴榮還是有點差距。趙匡胤也能意識到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但他和柴榮的策略正好相反,柴榮主張先難後易,先攻打契丹後取南唐,而趙匡胤選擇先打南唐等小國,其結果正如柴榮所料,給了契丹發展壯大的時間,致使大宋以後再沒有能力收復幽雲十六州,一丟就是300多年。

    治國方面

    柴榮虛懷若谷,虛心納諫,經常放下身段,要求身邊的大臣向他說些“逆耳之言”,廣開言路,任用了一大批良臣治理國家。輕徭薄賦,鼓勵農墾,大興水利,在他當政的6年裡,後周幾乎一年一個新變化,國力穩步回升,北方的異族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到了趙匡胤手裡,卻是另外一種風格,最大的特點是“重文輕武”的治國理政思路,導致國家軍事上面頻繁失利,最終不得已向周邊國家繳納歲幣花錢買平安,到了金朝竟然俯首稱臣,成為宋朝的恥辱。

    後世王夫之曾嘆息到:“柴榮的謀略足以一統天下,並且造就漢唐盛世”,的確,倘若柴榮能夠多活幾年,遼、金可能根本無法在中原立足,蒙古人可能也不會崛起,可能整個世界的歷史都會改變!

  • 5 # 蕭文昌

    真實歷史不容假設,歷史虛無主義要不得!這樣的問題只會帶來口水仗而毫無意義。

    但既然問了,我就可以回覆一下,不少人都會認為柴榮執政比趙匡胤要好,按照真實歷史人物的人格卻恰恰相反。

    政治家第一條就是養好身體保護生命,一個沒有生命力的政治家就是國家的災難。 其他一切都是空。

    第二條就是繼任者,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必須要選擇好自己的繼任者。

    以上兩條就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所必備的兩條,很明顯柴榮一條都不符合。趙匡胤符合一條

  • 6 # 牛皮社

    對歷史問題進行假設,是永遠無法得出結論的。因為人是會變的,任何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

    英明如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其晚年也是比較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更典型了,執政早期和晚期是截然不同兩個人。假如柴榮沒有英年早逝,誰也不知道再過個五年十年,那時候的柴榮會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根本沒辦法進行比較。

    不過既然是假設,如果假設後期的柴榮和早期的柴榮還是一樣的,那麼柴榮繼續執政,至少和趙匡胤會有兩點不同:

    第一,不會實行“重文抑武”政策

    趙匡胤的天下,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得來的。這個來路不正的天下,讓趙匡胤很害怕,將來某天其他武將也會透過同樣的方式,把他老趙家的天下拿走。所以,他“杯酒釋兵權”,並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狠狠打壓武將。

    這個政策的後果就是,大宋朝國防力量越來越弱,看似名將很多,但實際上被遼國壓著打(簽了“檀淵之盟”),被金國壓著打(北宋滅亡,連徽欽二帝都被擄走了),被蒙古壓著打(南宋直接被滅掉了),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而柴榮就不一樣了。首先他的寶座是從他的義父郭威手中繼承而來的,得來非常正當;其次他本身就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不管是徵北漢,徵後蜀,徵南唐,還是徵遼國,柴榮都是指哪打哪,一路勝仗。

    所以,如果柴榮沒有英年早逝的話,絕對會重文也重武。

    第二,會早日統一天下

    柴榮有個三十年規劃:“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他還點名讓二十多名大臣寫命題作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最終,柴榮選用了王樸的《平邊策》,制定了統一大計,並積極加以實施。

    當時,柴榮已經把遼國錘得沒脾氣了,如果多活幾年,趁熱打鐵,很可能就把遼國給拿下了。再按照《平邊策》辦事,一個一個地去錘,很可能就把天下給統一了。

    後來的宋朝,不但沒有一口氣把遼國幹掉,讓敵人壯大,始終奈何不得,還採取了“重文抑武”政策,自斷一臂,嚴重削弱自己的戰鬥力,導致處處捱打。到了最後連自保都難,更別提統一天下了。

  • 7 # 如水如山的閱讀和思考

    歷史不容假設,也沒有如果;

    柴榮是五代時期一位非常出色的帝王,但也僅此而已。倘若他不死,固然有可能繼續維持開明統治,但是也同樣有大的可能成為夫差第二、李隆基第二、李存勖第二……這是任何人都難以有定論的(事實上,早年的李隆基比柴榮有過之而無不及)。說柴榮一定會比趙匡胤強的論調,不過是歷史假設主義的一廂情願!

    所以結論是:柴榮未必比趙匡胤更出色,而事實是,趙匡胤同樣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帝王,比柴榮有過之而無不及!

    是趙匡胤結束了五代亂局而非柴榮,趙匡胤制定的國策也不是照抄後周的。趙匡胤也不是重文輕武或不武獨文(這是從宋太宗才開始走偏的),而是文武並重,並採取有效措施穩定了時代亂局,制止了分裂,安定了民生!

    公道的說,趙匡胤的文治武功要高於柴榮,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也要大於柴榮!

    同樣讓人感到遺憾的是,趙匡胤也是早死的,而且是非正常死亡!

    所以,宋太祖的早死相比柴榮更值得歷史惋惜,因為趙匡胤已經接近完成收復幽雲,完成統一!

    從文化、經濟、思想、政治……各方面統籌來看,宋朝都是漢族人政權的代表,擔當和完成了從各方面延續中華主流文化的重任,是華夏文明不曾斷代的貢獻者和文明造極的建立者,所以,從全面而非狹隘觀念上看待,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王朝!

  • 8 # 洋哥說歷史

    我認為確實是這樣的。

    唐朝末年,朱溫滅唐建梁,自此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烽火連年。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而柴榮便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

    公元951年,郭威即帝位,建立後周王朝,郭威病逝之後,柴榮即位,雖然在位只有五年,但其取得的成績巨大,改造軍隊,發展生產,懲治腐敗。在北伐戰爭中,柴榮親自領兵出征,大敗遼軍,收復三州三關,也是五代以來對遼作戰取得的最大勝利。然而,正當柴榮趁勢直取幽州(今北京)之時,卻身染重病,遺憾去世,只得匆匆南歸。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兩位皇帝,注重改革,體恤民情,發展經濟,不忘國恥收復失地,為後來北宋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周世宗柴榮沒死,必定會實現中國的大一統。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雖然也結束了自安史之亂後長達205年的軍閥混戰,使中原由亂到治,由分裂走向統一。可是趙匡胤的才能比起雄才大略的柴榮要差得遠,對於當時北方強大的遼國非常忌憚,不敢進行北伐,採用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企圖統一南方之後再對遼所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北伐。而當時的遼國國軍是一個少有的昏君,此時遼國的力量是最為衰弱的時期,如果此時北伐便可大挫遼軍,而趙匡胤因忌憚遼軍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等北宋南征之後,遼國的統治者早就換成了一代女傑蕭太后,而遼國經過蕭太后十年的休養生息後已恢復國力,實力強勁。使得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三次北伐只落得狼狽而逃的結局。

    所以說柴榮如果繼續執政真的就比趙匡胤強上不少。

  • 9 # 百勝軍節度使

    我認為柴榮和趙匡胤這兩個皇帝都差不多,也都是明君,趙匡胤只是被嚴重低估了。北宋弱小也並不是出在趙匡胤身上,而是因為趙光義。

    趙匡胤先南後北的戰略,我不但認為並沒有錯誤,相反我覺得還很正確。遼國立國多年,絕不是一朝一夕能輕易摧毀的,要不是這樣柴榮也不會只是打退遼國而不是摧毀遼國。單憑黃河流域的物資,人口是絕對不能消滅遼國的。再者中原混戰多年,亟需修養生息,貿然出擊落得劉邦白登之圍的下場就滿盤皆輸了。

    據統計宋太祖繼位之初全華人口加上北漢人口一共才100萬戶人口。如果不拿下南方,單憑這不到100萬戶人口去挑戰遼國無異於去送死。而當時南方地區相對和平多年,經濟人口資源也都優於北方,南唐有65萬戶,吳越也有55萬戶,後蜀更有53萬戶人口,更不用說其他幾個小國,拿下這些戰鬥弱的國家,北宋國力強大了何止一倍。

    另外只要拿下南方,南方物資可以透過運河源源不斷送到運河邊上的汴梁,再修養幾年,憑藉百戰百勝的禁軍和會打仗的趙匡胤父子,幽雲十六州也是唾手可得。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趙匡胤想不到的是自己竟然暴死,繼承自己皇位的也不是兒子,而是弟弟。弟弟不會打仗還偏要御駕親征,結果高粱河一敗,宋軍經歷五代洗禮的精銳之師和趙匡胤積累幾年的國力全部灰飛煙滅。趙匡胤苦心經營的一盤大棋,也都砸在了趙光義這個臭棋簍子身上。

    經此一敗,趙光義認清了自己的實力,反而進一步奉行強幹弱枝戰略,這個戰略在宋太祖時期作為過渡是很有益的。可到了宋太宗時期,這個戰略已經不適用了,可作為繼承者的宋太宗不但沒糾正,反而更加變本加厲,並且大肆打壓武人,這些也都是從宋太宗時期開始的。

  • 10 # KOBECHAI

    大體,從內政而言,後漢、後周、北宋太祖朝,包括太宗朝,無論是官僚群體還是基本政策,都有相當的連貫性與一致性。說到底,947年後漢建立到976年太宗繼位,不過三十年。這三十年的基本政治、軍事格局大體相仿:耶律德光去世以後,遼國不再推行南下戰略,北方局勢暫趨緩和;數十年戰亂之後的河北,農田荒蕪,人口流失,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隨著河北、河東等地職業軍人向開封、洛陽一代遷徙,中原的禁軍具有空前的實力,對周圍政權的軍事壓制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隨著禁軍系統的強化與膨脹,中原政權必須改革地方治理,提供穩定的財源,安置功勳卓著的軍人。這些改革的推進,又需要一個成熟、穩健、高效的文官團隊。黃巢之亂以來,大量中原士家喪盡。新興的政權甚至需要在邊緣地區延攬人才:馮道來自瀛洲,王仁裕得自秦州西川。950年以後,或許一些精英家族重新開始向京畿地區遷徙,但無論如何,從各地延攬文人士人,重建晚唐以來政治文化的格局,便成為當務之急。

    後漢以來的君王,大體就身處在這樣一個世界中。某種意義上,他們有著無上的權力,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承擔了無數人對他們無聲的要求與期待——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又被捆綁在規則的世界之中。這些事情,周世宗要做,宋太祖也要做。所以,朱熹說得好,“雖不是一家人”,但是“以公天下言之”,就是得有人接著做。如果周世宗還活著,那他也是一樣:繼續做下去。

    就軍事而言,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麼?朱熹說:

    五代時甚麼樣!周世宗一出便振。收三關,是王樸死後事。模樣世宗未死時,須先取了燕冀,則雲中河東皆在其內矣。本朝收河東,契丹常以重兵援其後。契丹嫌劉氏不援,始取之。

    朱熹相信,如果周世宗在世,一定會先取幽燕,再平河東。換而言之,在他心目中,周世宗真是一代霸主了。

    但朱熹似乎忽略了一些問題。無論周世宗死或不死,中原的軍隊都面臨一些非常棘手的問題。首先是軍中的功臣權貴。五代戰爭頻繁,許多人還是一介草民的時候奮力一搏,立下了戰功,然後就開始舒舒服服的過好日子了。他們在軍中也許還兼著要職,地方上至少還掛著刺史,一旦開戰,先想著保命。這確實是周世宗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高平之戰樊愛能、何徽關鍵時刻掉了鏈子,三軍陷入危機。樊、何就地正法了,但軍中的舊臣始終是個問題。史書說:

    世宗將北征,命通與高懷德、張鐸先赴滄州。

    先不說高懷德,張鐸這個人就是要錢太守的典範。周世宗似乎還是願意把這些老將挪來用一用。他覺得這些人更有戰鬥經驗?還是他擔心這些人在地方上做節度使反而麻煩?無論如何,萬一出了什麼亂子,這不是開玩笑的。難道要再蹦出一個趙匡胤來……

    另一個問題,就是曾瑞龍先生早先說過的,五代用兵,武將喜歡鬥勇,以進為榮,以退為恥。在有限的空間內,城廓河道之間,步兵與步兵對抗,問題似乎不大。但開闊空間、複雜地形,面對契丹的機動部隊,宋軍的悲劇並不是偶然的現象。結合前一點,少壯的武人求功心切,開始死追佯退的契丹人,追求享受的老將們卻以極慢的速度向北推進,最好避免戰鬥。這時怎麼辦?難道一開始就設計好陣圖麼?嗯,宋太宗也這麼想的……

    毫無疑問,周世宗的軍事能力遠高於宋太宗——質疑這一點我覺得意義不大。但個人的統籌、指揮能力是一回事,整個軍隊系統的現狀、武人群體的作戰傾向又是另一回事。就算周世宗三關之後,幸運地進入幽州城,這根本不是戰爭的結束。恰恰相反,中原契丹間全面戰爭重新展開。這個時候該怎麼辦?中原軍隊的頑症,不是補充軍馬就可以解決的。武將群體內部的新陳代謝如何規範化?如何協調勇怯不一的各個作戰單位,又防止過度干預?並且,在幽州城如果駐紮重兵,就一定能防止契丹長期騷擾了麼?這支軍隊又怎麼控制?等有天幽州的武夫悍卒佔領中·環了,嚷嚷這權那權了,又怎麼辦?

    總之,我覺得宋太祖的統率力大概89吧,宋太宗61,就算周世宗有99好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這些能力上的差距真的會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麼?我表示懷疑。譬如打三國11,對方騎兵,武將“疾馳”,你這裡啥特技都沒有,出劍兵還是騎兵,主將統率多少,能有什麼差別……

    但我想朱熹還是對的。無論周世宗能做到多少,他身上至少帶著一種霸氣。那是一種南宋人、以及很多時代的華人非常希望看到的霸氣。

  • 11 # 水木冉

    柴榮沒有能夠完成一統天下的局面實屬可惜,柴榮沒有能夠統一天下給予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人命由天不由人,若是認為人定勝天的人也會成為一個和柴榮一樣的角色,註定不能和天意安排作爭強鬥狠。

    柴榮在軍事上和治國理念上都有著深厚的基礎條件,為什麼會有暴病身亡的結局,其實是他的急功能近利造成的後果。柴榮聽信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所說的龍脈是再圖一統的風水寶地,自己就去龍脈上建起了住房,還怕太慢了等不及。於是就想到在加一把火,柴窯燒成了,但是他的柴火也很快燒完了,這樣就出現柴榮36歲就無證狀突然死了。趙匡胤為什麼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局面?是照了袁天罡李淳風推背圖中條條匡匡的印證。

    柴榮為了讓人們更多地參加生產勞動,把全國所有的寺廟全部拆除,僅留下來每縣區一個寺廟建築,在國家當時的情況下可以理解,但卻對自己帶來了巨大損失,不是說這是得罪了神靈,神靈對他進行懲罰要了命,而是他的柴和拆是同音字,拆除就成了柴除了,柴榮也因此自己把自己除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上的飛航模式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