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江湖故事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做為人來說,補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為施捨,而不爭奪失之道利而不害”,這句話好懂,正如老子說過的"萬物作焉而不辭”,那不就是不阻斷萬物的繁殖生長?不就是“利而不害”了?“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什麼意思?聖人的有為是“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當然是與人不爭了。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帛書本作“人之道為而不爭”,此從通行本。老子在這方面總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爭的,天道只是有利於萬物,從來不和其他東西爭。人應該取法於天道,取法於道,取法於聖人;天道不爭,聖人不爭,那麼人們也應當在競爭中學會“不爭”。

    要麼學會處事圓滑,要麼學會淡泊,要麼學會默默品嚐孤獨,我們做的只能是這些。我們不可以改變別人,所以只能改變自己,和人相處很容易,得罪一個人更容易,沒有一個人有義務愛你,關心你,之所以愛你,關心你,寬容你,是因為你對他們有利用價值,或是可以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你,或是和你在一起會開心,再或許就是很單純的想要你的錢等。融入人群很容易,得到每一個人的好感卻不易,如果你是想做一個大多數人不討厭的人,做好自己就好了,管好自己的嘴和行動,你沒說什麼話,沒做什麼事,就算那個人要挑你毛病也沒有。總之一句話:你只是你,你也應該只是你,而不是成為一個別人認為的好人。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腦與花

    可先看看錢穆先生的《中國思想通俗講話》,看看什麼是道,什麼是理。簡單說,有人才有道,無人仍有理。

    個人感覺,不能以追求“無”為目的,恰好相反,要有為有利,而後才能達到“無”的境界。就好像爬山,當你心裡想著和周圍的人競爭時,就是在爭肯定有彼此輸贏,;相反,你只關注自己的攀登,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將會一覽眾山小。

    不是關注別人而是關注內心。

  • 3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語出《老子》第八十一章,這句話向來解釋很多,我就不人云亦云了,在此談談我的理解,不當之處姑妄聽之。

    “天之道”就是道家所說的自然的法則,這是最高的法則。“利而不害”是說自然造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有用的。這是站在道的高度來關照世界,不是站在人的角度。舉個例子吧,草原有狼、有兔子,有牧草,這是自然造化的設計,牧民覺得狼有害,消滅狼,兔子就大量繁殖,吃光牧草,草原被破壞,牧民就沒法生存了。

    再說自然災害吧,我們定為災害,是因為對我們造成了傷害,在自然這是積極有用的,不是有害的。自然要進行平衡、調整,它立足於更高、更遠來運作,我們只是自然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是一段時間裡的生命。我們過多的干擾、破壞自然的平衡,到一定程度,自然會用強烈的方式來調整平衡,這時我們的災難就來了,自然是不會顧及我們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順應自然才是最科學的做法。

    “聖人之道”就是聖人治理天下和自我行事應該遵循的方法,“為而不爭”就是聖人的方法。“不爭”我認為首先是說不和自然爭,順應自然。天冷了該加衣服,你非要逞能,結果感冒了,凍成關節炎了。個人生活要順應自然,在治理國家上更要順應自然。山就是山,海就是海,滄海桑田那是自然的工作,你偏要來個移山填海,最後鬧出笑話,造成自我傷害。植物有自己生長的規律,你說我有科學,你偏要搞反季節蔬菜,偏要搞膨大劑,增甜劑,好吧,你等著,各種怪病出來了,誰知道還有啥惡果。聖人深知其中的利害,不和自然爭鋒,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人物孟德斯鳩臨終時嘆息說:“吾力之微,正如帝力之大。”

    “不爭”也是說聖人不爭利、不爭功、不爭名,這也是效法自然。對社會事務,老子主張功成身退。

  • 4 # ZHAI老師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是楊絳先生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一句詩,她特別喜歡這句話,這也是她一生的人生哲學。

    楊絳先生105歲,這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百年。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雨,楊絳始終沒有改變,無論是對愛情的態度,還是對文學的態度,抑或是對社會的態度。正是有著“不爭哲學”,她才能把不平常的歲月當成平常的日子,始終以寧靜的心對待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

    楊絳先生的“不爭哲學”,並不是一種出世哲學,對此的理解,可以從《道德經》中的兩句話中找到註釋。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裡的不爭,主要是指在功利上不爭,而在其心靈深處,卻有著家國情懷。也正是有著博大胸懷,才可以視功名利祿如糞土,才可以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老子又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個有著“不爭哲學”的人,也就是一個有著初心的人,因為無私所以博大,才能得到大眾由衷的尊敬。

    可以講,這種“不爭哲學”,在楊絳先生他們那一代人身上,有著清晰地表現。拿錢鍾書先生來說,又何曾不是如此。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講演員陳道明在拍《圍城》時拜訪錢鍾書先生。陳道明講,與錢鍾書先生接觸,有著一種心靈的淨化,最難忘的是錢先生家裡沒有豪華的裝潢,卻有一屋子書,還有熬中藥“咕嘟”的聲音。這種“不爭精神”,就是耐得寂寞的精神,也是最值得後人學習的。

    記住楊絳先生的“不爭哲學”吧。這種“不爭哲學”,正是成就偉大人生的一個支點。

  • 5 # 慎獨精思

    所謂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像孔子那樣:有自己的治國理念,有自己的做人準則,有自己的大濟蒼生的悲憫情懷,周遊列國而不能為世所用,就教育弟子,把知識的火種傳向民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就聖人。

    所謂“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順應自然規律,有利無害,我們現代科技好像是逆天之行,但其本質仍然是利用自然規律並且更接近自然規律的本質,比如讓水向高處流淌,就是利用自然規律的壓力原理。《道德經》指引我們追求的是真理的終極本質“元”。

  • 6 # 老農說鄉村

    《道德經》是一部智慧高深的典籍,它在大眾中的接受度,遠沒有儒家的諸如《大學》,《中庸》等典籍廣泛,然而,它的地位遠遠高於這些儒家典籍,卻又備受現代人的爭議,原因何在?現在就結合題主的提問,說說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什麼意思?

    “道”通俗的解釋有法則,規律的意思;“天之道”,即自然的法則和規律。“天之道利而不害”,整句話的意思天下萬物,按照各自的規律生存發展,它們存在的法則是互利而不傷害。大地,承載萬物,卻從不要求萬物給予回報,更不會去傷害萬物,水滋潤萬物,有利萬物生長,不會刻意的去傷害萬物,即便是一株路邊的小草,它按照自然規律生長,貢獻出自己,對其它的物類卻沒有傷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中的聖人,指的是智慧高深的人;智慧高深的人做事,遵循自然的法則,這樣的人才會被稱為聖人。那麼,聖人的法則是什麼,即這句話中的“為而不爭”。通俗的解釋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雖然努力做事,但不會和人相爭。

    如何理解這句話?

    大家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質,不同的特質適合做不同的事;一個擅長說話的人,可以當演說家,播音員,但要他去做火箭,他就很難做好;一個畫家,能夠創作出絕世之作,但要他去種地,,說不上分不清莊稼幼苗和野草;同樣,一個搬磚的人,在工地上活得很快樂,讓他到大學課堂上去讀書,就是一種痛苦。而現實是,許多人認不清自己,更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見到別人做事,能夠獲得更多的名望,更多的利益,就捨棄自己正在做的事,去做別人的事沒和別人去爭名爭利,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自己的特質,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在適合自己的領域,努力的去做事,而不是看到別人做其他的事,收穫比自己多,就去做相同的事,去和別人爭,和別人去搶。

    題主問,“怎麼去做才能無爭無害”?弄懂了《道德經》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也就知道了怎麼去做:

    看清自己,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根據規律,努力去做自己所做的事,自然就會避免與人相爭,也就不會受到他人的傷害,或者自己傷害自己。

  • 7 # 六妙長春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從天道講到人道,完全契合了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相感應的理念。那麼,天之道與聖人之道說的是什麼呢?作為聖人應如何去做才能無爭無害呢?先看天之道。道家有句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從此句中,就表明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仁慈心,以四個字來闡明就是“利而無害”。這裡說的天,不是我們頭上的天空,而是指世間萬事萬物本有的執行規律,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再看聖人之道。這是說的聖人,是通曉事理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不是凡夫俗子,也非一般意義上的聰明人。他們有大智慧,與世人不同之處是,聖人不爭名利,效法天道,知道爭也無用的道理,這些聖賢君子求什麼呢?請接著看下文。聖人之所以為聖,是因為聖人不屑於追求外在的東西,不認為世智辨聰就是智慧的體觀,更加不會過分尋求物慾的享受,他們只是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儘量幫助別人。然而他們沒想到行為會受到世人的欽佩和讚歎。因此,聖人就如同上天一樣,利益萬物而不侵害,調和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 8 # 顏小二述哲文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如果從世俗層面來理解,把它看成是處世智慧的話,那麼要做到所謂的“無爭”和“不害”,就要為人謙遜,抑制自己過度的私慾。因為“爭”和“害”背後,大抵都是“私慾”在驅動。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首先是在展現“自然而然”為天之道的規律;其次,將其下落到處世智慧上,大抵就是告訴人們,做事要把握規律,自然而為。在複雜的塵世紛爭中,要懂得抑制自己“非自然”的人為之私,繼而做到某種程度的“不爭”和“無害”。

    1、道家否定句式裡的智慧:“自然而然”的天道規律

    在《老子》的八十一章中,有這樣的記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大抵是老子在用否定的表達,告訴我們“自然而然”的天道規律。為什麼可信的語言不美妙,美妙的語言不可信?因為“自然而然”的天之道是沒有偏私的存在,就不談什麼所謂的“美言”與“惡語”之區分了。

    一些個語言之所以好聽,是人的私心在作怪,因為人喜歡聽好聽的話,於是,投其所好的人往往屬於不真誠的存在。基於此種分析,那麼投其所好的美言,自然也就不可信了。於是,老子進一步指明,自然而然的天之道,是沒有偏私的存在,所以對萬物無害可言,而最接近道的聖人,也是無偏私的存在,往往會和“道”一樣,依循“自然而然”之規律,去成就萬物,而不會因一己之私,陷入爭鬥之中。

    道家《老子》一書中有許多否定的句式,世人講“為”,老子便講“無為”,世人講“爭先”,老子便講“不敢為天下先”,其實,老子實則是用這種否定的句式,來表明世人之“為”與“爭先”中違背自然規律的“私”,繼而以正言若反的方式,更生動地表明道家領悟出的這充斥天地之間之“自然而然”的規律。

    2、“自然而然”的處世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謙遜

    “自然而然”可以說是貫穿老子思想始終的一個原理,這個原理可以用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上,也可以用到治國上,更可以用到為人處世上。而自然而然的處世智慧,實則更多是在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懂得穩住自己的心神,抑制自己過度的慾望,時刻以謙遜的態度做到“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這裡的“利而不害”更多是向外的,從人之為人處世層面上理解的話,大抵是強調一個人不要對外界事物帶有主觀的成見或者偏私,主觀的成見和偏私會讓人有意無意去偏愛自己喜歡的外物而排擠自己不喜歡的,在偏私的區別對待下,自然就容易引起紛爭了。

    而這裡的“為而不爭”,從為人處世的層面上理解的話,更多是向內的。主要是強調一個人不要太功利,以謙遜的態度為人處世,做自己該做的,取得了成就不去炫耀,更不能抱著顯耀的心理去爭先。爭先的“作為”,往往是私慾指導下的“多餘作為”,亦會引發爭端。無論是對自己的身心發展,還是對他人,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3、總結:既不自負而爭先,亦不自私而偏愛

    綜上所示,從“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老子對道之“自然而然”特性的運用與強調,老子透過天道和聖人之道,告訴我們,自然而然之天,因為其自然,所以無偏私,而接近“道”的的聖人,亦是因為“自然”,所以才能為而不爭,繼而成就了自己。如果從為人處世的層面來分析這句話,這大抵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做到“不害”和“不爭”,就要懂得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具體表現就是保持一個謙遜的態度,既不自負而爭先,亦不自私而偏愛,不偏不倚地去利和為,往往能讓事物在最好的狀態下發展。

  • 9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道德經》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這句言論是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章節裡面最後總結句。為此需要整體來解釋更為通達。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了更好地去做無爭無害之人之事,那就首先對《道德經》中這句言論來作以下幾點解讀。

    一,充滿了辯證法的智慧,信言與美言,善者與辯者,知者與博者,構成了三者對應關係。

    信言,善者,知者共同特點,就是誠實和本份。而美言,辯者,博者共同特點,就是虛偽和圓滑。兩者之間相對立,又是可互為轉化。

    二,用了“倒話順聽,順話倒聽”也就是“正言若反”句式,揭穿外在表象與內在本質的區分。說明了一切事物的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並不僅僅是明擺的矛盾存在,而且有著深藏不露地在互為轉化中。(認知這點更為重要)

    三,說明有“正能量”的人,內心不積,不留,不藏,不滯任何慾望。一切都回歸在“於虛無之道”中,是一個很有信言,善者,知者之人。全力幫助別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越多。也就是自己付出得越多,自己獲的也就越多。

    四,得道的聖人,就是自我道德修養境界高的人,就像天之道一樣,是利益萬物而不會加害萬物。把道德修養境界化為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不爭”就是不會為了私慾去強為,去妄為,去惡為而去爭奪。“不爭”並不是消極,不是頹喪。而是積極的順應擁抱朴素的自然,順應清靜的本性,自然而然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綜上所述,怎麼去做才無爭無害就一目瞭然。總結概括得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人要“本份”。“打鐵還需自身硬”,做任何事內心不要有慾望,慾望說簡單一點,平常也很容易做到的一點,就是不要一心想去佔便宜。也就不會有爭有害。

    二,無任做大事還是小事,都要有“誠信”。有“誠信”就不會用“甜言密語”去跟他人打交道,反而造成人家不相信而做不成交易。但是又要辯證“花言巧話”之人,應少打交道或不打交道。否則,造成有爭有害。

    三,做業務談生意,要開啟“天窗說亮話”,一切都要講清楚,在自己正當利益上要保留別人的意見,並要形成有效合同。這才是真正的做業務水平,也不會造成有爭有害。

    四,要擁有自我道德思想修養,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法治法規意識,做一個遵紀守法公民。這樣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尊重,愛戴。自己獲得的財富也是心安理得,也不會出現有爭有害。

    總之,做一個無爭無害者,主要在為人為事過程中,把講德道,行道德作根本。“不爭”不僅與別人不爭,而且還要與自己不爭。才能保持一種不急不躁,寧靜詳和,與世無爭的心境,也會感到人生快樂而更加幸福美滿!

  • 10 # A一粒塵埃

    這是個人道德修為問題,強調了不一定有人能做到,不強調也不一定沒人做不到。這就是各人心裡有自己的作人標準和格局格調吧!

  • 11 # 正播報

    我們都是入世之人,當有所作為,否則我們不能成就個人價值,不能為身邊人尤其是親人擔負起應盡的責任,那樣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但是,在我們有為的過程中,面對名利、競爭、物慾等各種誘惑時,我們應該心胸坦蕩,與人為善,合理競爭,做頂天立地的人,無愧於天地,至於結果,不要刻意!

    佛心、儒表、道骨,心胸坦蕩,積極上進就差不多了!

  • 12 # 趙伯文41762883

    我認為貪戀和私慾是爭害之根源。

    就人之道而言,人本弱小,因為思想而強大。生命不息,思想不止。思和想就跟吃飯和睡覺一樣自然而然,不可休免。

    思想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人如果沒有了思想,不是植物人就是行屍走肉;人如果胡思亂想,不是精神病就是痴人做夢;人如果冥思苦想,不是沉迷濛昧就是明悟瞭然。人只有正常思想才能夠左右自己。

    但是人世間有太多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從四面八方干擾著思想,影響著行為,除非與世隔絕不食人間煙火。正所謂貪戀私慾纏身,誘惑雜念不斷,故有百害而無一利。

    就天之道而言,為大為尊。普澤眾生,恩惠天下,傾饋蕩予,無窮無盡,不允違逆,只可順揚,故有百利而無一害。

    就《道德經》而言,無疑是篇閎言崇論,曠古爍今。老子更是一個清明之人,看得遠,認得清,想得深。彰之以道,曉之以理,教之以行,導之以為。故而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之道理。

    道是這個道,理是這個理,真正做到可不這麼容易了,而是需要大毅力大智慧的,故我以為可從幾個方面去做。

    把簡單平靜設為常態

    簡單是清真,複雜是麻煩。平靜是止水,躁動是魔鬼。

    簡單能使人不糾結,不橫奪,不掂斤播兩,不錙銖必較,故而可以近不爭遠妄取。

    平靜能使人不勢利,不眼紅,不見利忘義,不輕舉妄動,故而可以近淡泊遠名利。長此以往,無爭無害何難?

    貪戀和私慾極易令人鬼迷心竅,失控自我。

    盡思名利地位,常想金錢美女,爭一時一事之虛好,得一生一世之實害。已立危牆之下卻渾然不知,既置懸崖之邊卻視而不見。

    把捨得放下作為道念

    捨得和放下,都是取自佛經之禪理,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一脈相承,也是深具哲學思想的入世箴言。

    捨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度,更是趨利避害之寶典。放下是一種人生徹悟和超脫,也是思想境界的飛昇。

    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曾題書的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也是這個道理。

    所謂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無舍則無得;所謂拿得起放得下,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把捨得不該得的,放下不該拿的道理作為一種執念而恆行之,與世無爭,則無災無難矣。如果還能經常清清靈魂的購物車,則更安好。

    把順天應時視以墨繩

    天之道,既自然之道。人在天之下,人在自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自然而然,也是自然規律。天道酬勤,天道允公。人只要不忤逆天道,不違背天理,順應自然,合乎四時,木直中繩,循規蹈矩就可以了。另外時刻不要忘了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哦。

  • 13 # 佛之菩提心心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為施捨,而不爭奪失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規律,自然的法則,這是最高的法則。“利而不害”是說自然界造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有用的。

    比如說在茫茫的大草原裡有有狼,有山羊,有牧草,狼會吃山羊,山羊吃牧草,這是自然造化的設計,但是,牧民覺得狼會吃山羊,是有害的,就消滅狼,這樣山羊就可以大量生存和繁殖,但是,山羊是吃草的,草原就會被破壞,本來的生態鏈也會被破壞,這樣牧民就沒法生存了。

    區域性的警示能夠喚醒人類對於自然法則的敬畏。

    自然災害處在某個地方,被我們人類定為災害,那是因為對我們造成了傷害,但是在自然這是積極有用的,不是有害的。總體上來說對於整個世界是有利的。

    自然要進行平衡、調整,它立足於更高、更遠來運作,我們人類只是自然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是一段時間裡的生命。

    我們過多的干擾、破壞自然的平衡,到一定程度,自然會用強烈的方式來調整平衡,這時我們的災難就來了。

    比如說我們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讓全華人民都心疼。這也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一種警告。因為我們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說順應自然才是最科學的做法。

    聖人無論做什麼只管做好不貪圖稱頌不害怕詆譭,不做辯解只求真心。“不爭是爭,爭是不爭”。不辯解總有真相大白的時候,越想辯解別人越以為是自找藉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快速炸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