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鳴驚人影視

    因為西北人煙稀少,地處地處芳沫,又容易受到匈奴的騷擾,不如暫時不取,等到平定南邊再去取西北,不然就要兩線開戰,首尾不能相顧。西南都是高山,叢山峻嶺相連,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南邊只有長江天險阻隔,只要打過長江,就一馬平川,無效可守了。所以曹操的戰略方向沒有錯。

  • 2 # 賽半仙

    我的回答是,對於曹操而言,打哪裡不重要,打誰才重要。

    首先,曹操南征劉表,南征孫權都是很正確的決定。曹操的志向是要統一全國,那麼只要消滅了所有中原勢力,目標就基本達到了。

    以曹操的戰略眼光來說,曹操也看出了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為了儘快統一全國,他一定要把這個鼎的另外兩隻腳拔掉。

    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出來鼎足之勢了,憑什麼曹操看不出來。

    南征劉表

    只是就一開始而言,劉備在曹操眼裡,是個人物,可惜沒有地盤,那時候鼎足之勢應該就是曹操、孫權和荊州的劉表了。

    曹操趁劉表不行了,率兵北伐打掉了“一隻腳”,這也是他朝目標邁出的一大步,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孫權和劉備聯盟了,還在赤壁打敗曹操,這一下曹操吃了大虧,必須要調養生息,養精蓄銳。

    結果是,劉備接管了劉表的大部分地盤,結果曹操這次南征也沒討到什麼便宜,打掉了一隻壞腿劉表,卻打出了一條好腿劉備。

    南征東吳

    曹操數次南征東吳,我們知道東吳依仗長江之險,是塊難啃的硬骨頭,但為什麼東吳這麼硬,曹操還要硬剛呢?

    還是那句話,在曹操眼裡,他是要統一全國的,就曹操來說,如果打掉了東吳,那滅蜀就是時間上的問題,很明顯在曹操南征的時候,東吳是比西蜀要強大很多。

    就算先打掉西蜀,最後還是要啃東吳。而如果幹掉了東吳,西蜀這邊一個是好對付了,再一個除了一些頑固分子之外,很多城池的太守面對滅吳之後的魏國大軍,那肯定是膽寒的,說不定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得對方投降,就像當初南征荊州一樣。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曹操南征東吳的時間, 那個時候蜀國還沒有完全壯大起來,還可以任其發展一下,而曹操是不太敢放任東吳野蠻生長的,遏制東吳也是曹操南征的理由,必定想一次就擊垮對手,也不是容易的事。

    結論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結論是對於曹操來說,打哪裡不重要(都是要打的),打誰才重要。有一些君主你不打他,他也強大不起來。像袁尚和袁譚,不管他們,自己兩個人就能幹起來,你去招惹他們,他們又一致對外。

    而有一些君主,你不打他,他就可以迅速地崛起。像劉備和孫權。

    所以曹操打孫權和劉備是想打垮他們的政權,並不是要佔領那個方位的地皮。

  • 3 # 夜色天王

    這就要從戰略方面說了。

    當年袁紹跟曹操吹牛皮時問曹操如果天下大亂,你選擇在哪立基業。

    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袁紹的戰略很明白,那就是學光武帝劉秀,取河北為基業,而後利用自家影響力取中原,就能成為天下霸主。

    而曹操則認為人才最重要。

    不得不說曹操比袁紹高了不止一籌,就是在今天這個社會人才仍然是最重要的。

    於是曹操敢獨自追擊董卓,敢硬碰百萬青州黃巾,得到兗州為基業。

    然後逐步平定中原,北上滅掉袁紹,靠的無不是人才的助力,故曹操三次頒發招賢令,甚至不惜放走一生之敵劉備,以至高無上的待遇招降關羽,無不是為了收買人心。

    曹操才能坐穩中原霸主,靠的是人才。

    西北有什麼呢?

    有百年羌亂,有人才嗎?

    有。

    可不論弘農楊氏、扶風馬氏、安定皇甫氏、北地傅氏都隨著漢獻帝東遷許都,連姑臧張氏、賈詡都在曹操麾下任職,西涼除了盜匪與羌胡那還有人才。

    何況鍾繇等人已為朝廷穩定關中平原,西北荒涼,又多羌胡,韓遂有時候也算聽話,他幹嘛非得去惹他們。

    君可看,隴上自東漢始一直到晉朝沒幾年好安生。

    曹操掌握散關與隴關就能安心天下,又何必一腳踩進這個爛泥坑。

    至於巴蜀,雖然是天府之國,可蜀道艱險,又有張魯屯漢中,劉表屯荊州,曹操領略巴蜀,必先攻漢中。

    子午之險,連諸葛亮都不敢嘗試,何況中原不穩的曹操?

    若走褒斜道,張魯大不了燒了就是,拉鋸戰,韓遂跟馬騰肯定會襲擾,說不定連劉表也會取南陽。

    荊州的人才、百姓不下於益州,何況還有江東孫策新亡,孫權年少,這兩地的戶口、人才一點都不比巴蜀少。

    況劉璋闇弱,張魯無雄心,曹操南下荊揚,他二人必不敢動,若誰有異動,曹操完全可以驅虎吞狼。

    戰爭向來就是講究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價值。

    兩下一對比,傻子才不南下荊揚。

    哪怕曹操敗於赤壁,也得到半個荊州,起碼穩穩的將孫劉聯盟堵在長江以北。

    若曹操先跟馬超、張魯打,可以想象劉備不會甘休,若劉備得到南陽,必會進攻許昌。

    劉備若得到許昌,可以想象黃河以南可以傳檄而定。

    相比成果、相比威脅,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先取西北與西南。

  • 4 # 維摩詰de花雨滿天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分崩離析。中原地區有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公孫瓚、呂布等等,紛紛佔據州郡,周邊則是少數民族環伺,東北的高句麗、夫餘,北方的鮮卑,西北的匈奴、烏孫,青藏高原還有遊牧的羌人。

    孫權據江東,承襲父兄基業,約建安十五年(210年),南方士族士燮兄弟歸順,至此,東南從建業(南京),到兩廣一帶,包括現在的部分越南土地都屬於東吳政權。此時西南地區尚且是劉璋鎮守。

    曹操統一北方後,意圖先取荊州,再順江而下佔領江東,這是他的作戰意圖和戰略。適逢荊州牧劉表病逝,次子劉琮降曹,依附劉表的劉備南撤,曹操南下追擊劉備,並乘勝進攻江東。這是當時的大背景。赤壁之戰後,劉備入川,諸葛亮南征孟獲,南方土著歸降,西南(川滇一帶)歸劉備所有,這是後話。

    曹操制定的是“先難後易”的作戰戰略。劉璋闇弱不值一提,尚且派張松試圖說服曹操攻擊張魯,以解圍困境,可見劉璋實力之弱。江東條件也比西南優越,有更好的佔領價值。佔領江東,劉璋自然望風而降,西南可傳檄而定。至於後來曹操在漢中一帶和蜀軍打拉鋸戰,西南也未能征服,那又是劉備入川的後話。

    所以說,,曹操統一北方後,透過河西走廊已經控制了西北地區,在當時社會發展程度和曹操戰略佈局大背景下,先徵東南可定西南,故而採取直接攻打南方江東政權的措施。方案是對的,至於沒有成功,那是另一個話題。

  • 5 # 閒聊三國

    首先,南下奪取荊州是必要的。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坐鎮者來說很尷尬,因為屬於典型的“四戰之地”,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這也是劉表坐擁荊州,但是始終沒有太大發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對於已經統一北方的曹操來說,佔領處於九州通衢位置的荊州,是進一步向外發展,統一全國的必要之路,無論是入川還是南下,沒有比荊州更合適的位置。而他在北方已定的情況下,荊州的戰略缺陷也小了很多。

    其次,荊州的劉琮和以及當地蔡氏、蒯氏的直接投降和歸附,等於曹操在沒有遭受任何實際損失的情況下,還獲得了荊州力量的平空加入。尤其是獲得了順長江而下的地利優勢和水軍資源。實際上,最後西晉滅吳,也是走長江。所以擁有軍事和政治優勢的情況下,趁勢拿下江東,並且消滅實力尚且孱弱的劉備勢力,對於曹操來說是好時機。

    第三,西北和西南地區,當時的開發狀況還比較落後,地理環境也要艱難得多,勞師遠征兵不划算,還要時時提防背後江東勢力發難。實際上,曹操在後來掃平涼州、張魯,取得漢中之後,都沒有貿然入蜀,也是擔心孫權一旦北進,自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處境。

  • 6 # 小柒柒說

    公元208年,對於三國來說是關鍵的一年,歷史的結局當然無法更改,曹操率領最豪華的陣營,集23萬左右的大軍最終在赤壁一戰,被周瑜三萬人馬打得人仰馬翻,曹操元氣大傷,從此無力南下,三分天下開始形成。歷史上對於曹操在赤壁一戰大敗的原因有過太多的分析,但其中有一條似乎是肯定的,那就是曹操南征時,當時北方才剛剛平定袁紹的殘餘勢力,西邊的馬超、韓遂,還有張魯,包括西南一角的劉璋等勢力並未平定,而且北方的匈奴也是虎視眈眈,而東北一角的公孫政權雖然口頭上臣服,但實際上也是割據一方,而西北一角的鮮卑等少數民族政權也在等待東山再起。可以說曹操當時雖然是北方最大的政權,但周圍並不安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操為何匆匆南征,最終在南征的過程中跌了一個大跟頭呢?

      其實,曹操為何在剛剛掃除袁紹殘餘勢力後就急於南征,是被當時天下形勢所逼,是無奈的南征,而且也是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南征。

      首先,劉表病危,正是南取荊州最好時機。劉表作為三國前期最大的軍閥之一,長期佔據荊州,而劉表雖然在歷史上對他的才能評價並不高,但是,縱觀當時天下的形勢,劉表的才能還是不錯的,有五個方面可以佐證:一是劉表佔據荊州一直比較穩定,直到曹操平定北方主要軍閥,劉表佔據的荊州都如盤石,沒有誰將其殲滅;二是劉表也是開疆擴土的軍閥之一,劉表當年單騎入荊州,其實力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在北方複雜的形勢下,既保住了北方的領土不失,在南方,那是先後平定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叛亂,將勢力範圍向南發展到南海,並且控制交州(現越南一帶),這樣,劉表佔據的荊州北達陝西的漢川,中間包括湖南、湖北及河南、江西一部分,南轄廣東、廣西一部分直達南海,轄管交州,擁有數千裡的疆域,是當時中國最大軍閥之一;三是劉表擁有當時全國比較強大的軍隊。劉表擁軍超過10萬,而且水軍比較強大,擁有黃祖、黃忠、魏延、蔡瑁、文聘等著名戰將,尤其是黃祖,以江夏太守之力抗衡東吳三代,並且劫殺了孫堅、凌操、徐琨等著名將領,其軍事實力沒有誰敢輕視;四是劉表治理國家有一套。三國初期,由於軍閥混戰,國內是民生凋敝,經濟急劇下滑,人口急劇減少,但是,劉表佔據的荊州,是當時國內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也是人口最多的地方,許多有才之士紛紛逃向荊州避難,等待時機,這其中就包括諸葛亮;五是與各軍閥能夠保持良好的關係。劉表在軍閥混戰期間,能夠與各軍閥保持相對的良好關係,基本上能夠等距離相待,這其中既結好袁紹、張繡,收容劉備,雖然反對曹操,但並不激化其矛盾,即使面對東吳,那也只守不攻,這也是劉表能夠在當時的軍閥中有一定影響的根本原因來自。所以,諸葛亮對劉備縱論天下的《隆中對》中,唯獨不評價劉表,雖然與諸葛亮所處的地方有關,而且與劉表是親戚有關,但也說明劉表在當時天下的軍閥中,其文治武功都應該算不錯。然而,在公元208年,荊州形勢急轉直下,劉表病危,政權內形勢不明朗,尤其是接班人劉琮和劉琦矛盾重大。而荊州處於中國的核心地帶,當時天下幾大有遠大志向的軍閥都想擁有荊州,誰都知道,誰擁有荊州,誰就可能最終得天下。所以,在此劉表病危之際,意在征服天下的曹操,不可能失去這麼絕佳的機會,即使北方未穩,那也要先取荊州。

    其次是其他兩大對手,對荊州已是虎視眈眈,甚至已經開始下手。當時天下英雄,除曹操之外,還有兩大英雄對於荊州那一直是虎視眈眈,這其中就包括劉備,盤踞荊州近十年,雖然表面上是投靠劉表,實際上是在等待機會取代劉表,而且已將魏延、黃忠等大將收歸門下,尤其是諸葛亮已經明確告訴劉備,要想得天下,必須擁有荊州。現在,劉表病危,正是取代劉表佔據荊州的最好時機。而東吳的孫權,更是三代視荊州為最大敵人,他們同樣想征服天下,也意在取荊州,所以,從孫堅開始,一直對荊州那是虎視眈眈,在公元208上半年劉表病危之際,周瑜終於啃下了黃祖這塊最硬的石頭,打下江夏,從此,荊州的東大門對於孫權來說已經敞開,孫權已經做好了全面進攻荊州的準備,尤其是周瑜率領的東吳水軍已經順長江西進,進入荊州腹地,期待全面開花歷.史.網。所以,曹操現在最大的兩個對手已經挽起衣袖正等待劉表嚥氣,然後順勢取代或佔領荊州,從而圖霸天下。曹操豈能容忍荊州旁落他人之手,更何況,一旦任何一方佔據荊州,那從南到北的廣闊疆域,尤其是北荊州,那勢必影響曹操在北方的統治,因為北荊州是北到陝北,南到長江,安塌之下,豈能容虎,所以,必須趕在他們兩人下手之前奪取荊州,至少要佔領北荊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曹操也顧不了北方複雜的形勢,硬著頭皮,率領全軍,意在一股作氣,迅速打下荊州,因為曹操知道,在荊州他不能作過久的糾纏,否則,北方各勢力就會迅速從四面八方壓進來,曹操將無法招架。其實,從這個方面講,曹操率先南征有失策,如果只囤重兵布在荊州周圍,等待劉備取代荊州,然後孫權進攻荊州,這樣達到兩敗個傷之目的,再發兵荊州,這樣,無人可抵擋,一舉三得,征服天下那就無人可阻止了歷_史_網。可惜的是,曹操急於南征,倒把孫劉逼著聯合起來了。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個人認為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是直接攻打南部很大的原因是西北、西南對曹操夠不成威脅,而南部則是虎視眈眈。

    西北、西南的勢力

    西北、西南最大的幾股勢力是劉璋、張魯、馬騰、韓遂等人。眾所周知的劉璋手握天府之國卻昏庸無能,劉璋曾派遣張松向曹操乞降,結果被曹操無視;漢中張魯更是沒被曹操放在眼中,大軍兵臨城下張魯就順勢投降歸順了曹操;馬騰、韓遂等人在曹操眼中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關中一戰馬超、韓遂等勢力了進攻曹操,曹操確說:“來的人馬越多越好,一群烏合之眾省下我許多時間逐一討伐。”因此個人認為這些人在曹操眼中都不足為慮。

    南部勢力

    曹操在官渡取得勝利以後,當世能稱之為對手的不過劉表、孫權二人。劉表雖然手中有十萬甲士但是一直持有觀望的態度。劉表帳下謀士在官渡之戰時曾勸說劉表要麼答應袁紹結盟夾擊曹操、要麼接受曹操的招降歸順曹操助曹操北伐袁紹,手握扭轉乾坤之力卻敷衍兩方,一旦曹操、袁紹分出勝負必然攻打荊州。結果曹操勝出後不久便出兵征討荊州。

    曹操得了荊州以後便和江東的孫權形成對立之勢,遲早要有一戰。孫權最大的倚仗就是長江天塹和水軍,一旦曹操大軍成功擊潰東吳水軍越過長江那麼東吳肯定會被猜猜吞併。擊潰了南部的劉表和孫權,西北、西南兩處只能望風而降完全夠不成威脅。

    總結:曹操攻打南部西北、西南未必會配合南部襲擊曹操,但是反過來曹操先攻取西北、西南就有很大的可能受到襲擊。因此曹操在戰略方向上選擇的沒有錯。

  • 8 # 朕驚歷史

    曹操的戰略意圖,就是想在攻取荊州後,沿著長江直流而下,趁兵勝之威,在自己勢力最鼎盛之時一舉滅吳,統一江南,後來的晉滅吳是這樣的,侯景滅之亂,隋滅陳,北宋滅南唐,元滅南宋用的都是這種戰略。

    其實,如果能佔領荊州,就不必採用攻佔西北、西南包圍江南的策略了,耗時又耗力。因為擁有荊州,就能順流直下抵達建康,速度快,船載的兵比較多,也不會像走陸路那樣有那麼多如山險,關隘等障礙。而如果採用先佔領西北、西南這種大戰略,在心理和地理上雖然孤立了江南王朝,但缺點確也很明顯,這可以從蒙古滅南宋的戰役看出。

    蒙古滅亡金、西夏後,統一的北方,與南宋形成南北對峙。蒙古滅南宋,首先採用的策略就是從北、西北、西南包圍東南的宋。公元1254年,蒙古滅亡了西南的大理國,但卻沒有形成大包圍的局勢——中間的四川重慶沒有完全佔領,特別釣魚臺,直到南宋滅亡也沒有被攻下。於是,公元1267年,蒙古採用南宋降將的建議,先佔領襄陽,再沿江而下滅亡南宋。蒙古對襄陽進行了七年的攻堅戰,佔領襄陽後直流而下,攻佔臨安,滅亡了南宋。

    採用大包圍戰略缺點很多,曹操面臨的問題有如蒙古。當時兩川被劉璋張魯佔有,如果曹操先去攻兩川,兩家急了就會聯合共同對外,緩了就會相攻。於是,曹操在攻克荊州後,採用了先南下東吳,可以說有了荊州統一江南是很有把握的,只不過在赤壁被天氣打敗,兩川有被劉備以助劉璋攻張魯的名義被佔有,更不可能收回,後來的漢中之戰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攻兩川首先要面臨的蜀道難,千年後的蒙古就吃了大虧;還有就是兩川政權共同對外,想攻下也是很難的。

    北方政權就算是在北、西北、西南對南方形成大包圍局面,如果江南政權內部團結,積極應對,利用長江天塹和南方的富庶,對抗北方,形成南北朝局勢,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說,曹操已佔有荊州,最好的統一江南機會就是趁勢南下。

  • 9 # 糊塗小葫蘆

    其實這個問題,一看地圖便知:枕邊猛虎不除,怎麼西征餓狼。

    曹操在207年左右就已經北伐烏桓成功,所謂的一舉統一北方。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如果將秦嶺為界,曹操當時只能算是統一幽州、冀州、兗州、青州、司州、徐州、豫州等地。但是別忘了,北方最讓人頭疼的馬騰、韓遂還有幷州的南匈奴,幽州北部的鮮卑各部都沒有打下來。

    如果此時曹操進攻西北,他的主要兵馬就要離開中原,穿過河西走廊進入大漠地區,兵糧錢財怎麼運?老家許昌誰看守?先不說能不能打過這些西北狼。如果此時讓劉備在西南站住腳跟,跟東吳串通一氣,來個釜底抽薪,曹操直接涼涼。

    丟了老窩不說,弄不好直接命喪西北。前期積累下的優勢直接拱手讓人。

    這個時候的曹操手握漢獻帝,隨便賞賜,安撫住馬騰等人,一鼓作氣拿下物產豐饒的荊州、揚州,那曹操後面還愁打不多那幾批西北狼?

    所以說,曹操當時不取西北,而南下。

  • 10 # 星球科普局

    曹操的策略是沒有錯的,需要統一全國最主要的是兩樣東西:“錢”和“人才”。

    西北和西南這兩個地域,因為自然環境的影響,人煙稀少,而且經濟產出(現在叫GDP)低下,花很大的力氣去攻佔這些荒蠻之地會得不償失。而中國的南邊就不一樣了,人口眾多,人才聚集。而且農牧業發展非常好,只要攻佔了南方地區,不愁“錢糧”和“人才”的儲備。

    (江南地區土地肥沃)

    攻打南方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一定要佔領戰略要地,像當時的荊州、江夏、柴桑這些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例如攻佔了荊州基本上就打通了前往西南蜀地的大門,所以曹操的策略沒有問題。

    (荊州戰略要地)

  • 11 # 初心如舊

    為啥曹操不取西北、西南,卻要直接打南邊?

    這與曹操最初起兵,有很大關係。曹操之所以好好的典軍校尉不當,(董卓又表為驍騎校尉)逃離洛陽,是因為謀刺董卓敗露,萬不得已。隨後舉起招兵大旗,起兵陳留。先策劃發檄文,號召諸侯共討董卓,但十七路諸侯聯軍,各懷鬼胎,勾心鬥角,與董卓幾次交手,均告失敗,好不容易,董卓受挫,逃往長安,諸侯聯軍卻都觀望不前,曹操自告奮勇,帶上剛組建的民軍追擊,結果在途中遭遇伏擊,被董卓部下、滎陽太守徐榮打得大敗。

    這時候,以曹操的實力,是不能往西走的,董卓就從那方向來,而且從西涼進京,獨霸朝綱,西涼沒招惹曹操,已經燒高香了,曹操能自找煩惱、沒事尋事?初平三年(192),百萬青州黃巾軍殘部,湧入兗州,殺了任城相鄭遂,刺史劉岱欲組織抵抗,兗州濟北郡相鮑信,勸說劉岱 : 如今黃巾勢大,百姓震恐,兵無鬥志,軍缺輜重,只能固守,用錢拉攏,拖延時間,等待救援和機會。劉岱不聽,冒險出戰,結果失敗被殺。鮑信很早就瞭解曹操,知道這是一個人才,為整個兗州著想,迫於形勢,鮑信和州里另一位官員萬潛,迎接曹操,進入兗州,接任新的兗州領導--兗州牧。

    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青州黃巾觽百萬入兗州,殺任城,轉入東平。劉岱欲擊之,鮑信諫曰:“今賊觽百萬,百姓皆震恐……不可敵也……唯以鈔略為資……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 】

    兗州( 時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東平八個郡 )是大州,人口、經濟、軍力都可圈可點,當時曹操任兗州東郡太守,也就是建安五(200)年,顏良曾攻擊、並喪命於此的那個郡,等於自地市級高升至省級。此後,曹操就以兗州為根據地,逐步在兗州發展、壯大。比如,荀彧、荀攸、郭嘉、劉曄、典韋等,都是在兗州時,投靠曹操的。收編、改造三十萬青州黃巾,編成著名的“青州軍”,也是在兗州的大動作。直到後來,曹操派曹洪,西迎東歸的漢獻帝,才逐步轉移,進入中原。

    曹操具備一定實力之後,最大麻煩不是西北的涼州、西南的益州,而是呂布、袁術、以及雄踞北方的袁紹,潛在的劉備等等。其實,曹操對付南方的劉表(劉備)孫權,應該屬於後期,並非一心打南方。曹操抓住機會,先敷衍應付住袁紹;聯合劉備,滅掉近在咫尺的呂布;接著以皇帝名義,聯結劉備、孫策,打殘、滅掉袁術;騰出手來,用幾年時間,逐步滅掉袁紹殘餘。這期間,抽空北征烏桓,徹底打垮尚處襁褓的劉備;曹操也不是沒打西北、西南,只是不可能同時多方向出擊。

    究竟是南征、還是北伐,是西擊、或者東戰?要按當時急迫程度,不能想當然。曹操戰馬超,定漢中、平張魯,就是打西北,戰西南嘛!曹操一生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不得空閒,具體先對付那一個,需要根據實際,先急後緩,逐步解決,這些都是時勢所迫,不是和平時期,能預先排一個順序,時間表,因為不確定性太大,那麼作是浪費精力的無用功,是紙上談兵,沒意義。當然,更不是曹操不重視西北、西南,是顧不過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最新版本的雲頂之弈哪個陣容比較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