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極樂小僧

    這個問題,千百年來,爭議不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始終未能辨別出個所以然。其實,在山人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也無須辯解。理由如下:

    一、按照哲學的觀點來看,事物都有相對性。馬克思主義矛盾論,就是揭示這個規律的。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具體到人性善惡的問題,如果沒有善,也就沒有了惡,就像陰陽學說一樣,沒有了陰也就沒有了陽。所以,人本來就是善惡的結合體,兩個方面共存,如果單把任何一個方面拿出來加以討論,都是不科學的,不具有真正的實際意義。由於古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會陷入長期爭論之中。

    二、角度不同,結論不一。性善論是站在有利於人類社會良性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人性問題的,認為人本性善良,只要起初加強教育引導,每個人都會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性惡論是站在社會問題頻發的角度來審視人性的,認為人性本惡,教育引導得再好,其惡性也沒法消除。因此,他們所站的角度不同,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這兩種論調,其實都是忽略了人性的完整性,從而導致產生錯誤的結論。人性的完整性,就是人性中善惡兼具。

    三、瞎驢拉舊磨,難見新天地。如果我們在善惡之論辯中走不出來,在那裡繞來繞去,就是瞎驢拉舊磨,難見新天地。那麼,有沒有比人性善惡論更高的哲學理論?顯然是有,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它就是佛教的佛性論。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初即發了一句感慨: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這就是說,包括人類在內,所有有靈性的生物,都有佛性。佛性是什麼?就是無善無惡,無形無相,無來無去,等等,實際就是無有二元對立,佛教稱之為中道。人其實是生活在二元對立之中的,什麼善惡、好壞、美醜,富貴貧賤等等,這就造成了太多的痛苦,佛教說的苦海,就是這麼形成的。因此,只要人們把自以為的所有所謂善和所有所謂惡都一併除去,也就悟得了佛性,也就成佛了。成佛以後,不會再有痛苦。因為二元對立已被去除,好壞美醜善惡都無所謂,苦已無所從來。修行,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儘量始終處在這種二元對立之外不再執著。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禪定境界,而後由定生慧,看清宇宙人生真相,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綜上所述,善惡之論,本即謬論,不足為憑,更不值得辯論。因為,你辯來辯去,無非在那個小圈子裡打轉,與瞎驢拉磨幾無區別。

  • 2 # 朱68170221

    人來於世,誰不祈求平安、幸福、順利、健康?善惡有報,你對別人無禮,怎能奢求別人友善?對別人多一分仁義道德,雖不必強求對等回報,但傳遞出的真情實感,即便不說,也會認知……怨冤相報何時了?人生誰願多憂煩?更不希望多災難,多分善良,多點仁慈,於社會於自己於他人都是責任………古人言之有理,好的,精華的應該傳承與宣揚!

  • 3 # 亂答題

    荀子為什麼說人性本惡?孔子總結人的本性,天生有<喜-怒-哀-樂-愛- 惡wu.厭恨) -懼>七情。中國有些漢字由於多音用法,不同心思的人就按照各自利益的讀音來解釋。惡e.與.惡wu)的意思是有很大區別的,惡e.是攻擊性,惡wu.是反感.拒絕。我認為孔孟的理論有比較人性化一點。請同志們想一想,如果人從生出來就是惡e.性,為什麼小兒時候不會像豺狼虎豹那樣亂咬人呢?相反.人在小時候最逗人可愛。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孔夫子思想的正確性。我是一個農老粗,初小半文盲,不懂文學理論。只是根據別人聊聊的意思打胡亂扯一通,有冒犯老師們之處,歡迎指責教訓 。謝謝 !

  • 4 # 城市匯

    荀子作為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名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頗有見解,其得出的“性惡論”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當今學者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也具有較大的影響。

    荀子畫像

    荀子的人性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而非“善”,這與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論”形成鮮明的對比。荀子之所以主張人性本惡,是因為他認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麼教育的意義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說人無需開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紀守法,規範行為,社會的秩序也就會良好、有序。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人有好壞之分,社會秩序也需要不斷去維護才得以有序。因此,“人性本惡”是荀子人性論的核心思想。

    “化性起偽”是荀子人性論中相當重要的內容。根據荀子的人性論,所謂“性”就是指人對自然生理的慾望和物質生活的欲求。人為獲得這些欲求而採取的不符合道德規範和行為標準的實踐活動就是“惡”。

    因此,要將“惡”轉化為“善”,使人們遠離“惡”的本性,不斷接近“善”,就需要一個能夠制定行為標準和道德規範的人,以此去對人加以約束,這種人被荀子稱之為“聖人”。因此,荀子認為人性雖然本為惡,但並不是註定不可以被改變的,而正因為人性本惡可以通過後天來加以改變,所以才需要“聖人”去制定相應的標準來加以約束,這實質上就是荀子所說的“化性起偽”的過程。

    荀子性惡

    著名文章《性惡篇》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二十三篇,該篇文章主要對荀子的倫理思想進行了闡述,其主旨在於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批判,並對其“性惡論”的觀點進行論述。

    荀子畫像

    《性惡篇》中,荀子透過採用問答式行文的方式,並以人的物質欲求和心理需求為出發點,首先對其主張的“人之性惡”的理論進行了論證,對孟子所主張的性善之論予以批判,進而引出透過實施何種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惡的屬性得以改善。他指出,為了使人性之惡的本性得以改善,要注重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培養。

    有賢之士作為國君治國的難能人才,可以幫助國君制定行為標準,並作出表率,以規範人們的行為規範;德行高尚之人作為規範、維護社會秩序的優能之人,對引領人們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具有重要的影響。

    因此,賢能之士與德行高尚之人可謂是改善人性惡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在改善人性本惡上,荀子還特別強調政治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政治對於改善人性本惡,使人趨善,可謂是精華。因此,荀子認為改善“人性惡”,最本質的方法即是利用道德和政治的手段去改善。

    文章《性惡篇》雖然位列《荀子》一書的第二十三篇,但“性惡論”卻是在荀子思想中可謂是最著名的觀點,同時,其也是荀子著名的政治思想的奠基石。

    孔子荀子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荀子則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人。孔子與荀子雖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們在“禮”上所持有的觀點卻不同。

    孔子認為,禮在本質上是代表一種仁義的存在,禮中包含仁義之意。而禮與法律的關係卻不是很密切,並不像荀子主張的那樣,禮需要法律來進行約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張,禮與仁義的關係更為密切,要規範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觀念,就需要人的仁義。

    造成孔子與荀子在禮上所持觀點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禮論的形成過程中,孔子是基於國家實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則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但同時又相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將禮視為基本綱領,法作為基本準繩,主張禮法並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對於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實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長,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乃至影響至今。

  • 5 # 小事印象

    人性本無根,何來善惡,老子說的。無善惡者,畜牲道;知者,醒也,人道,善惡自在,人事,善惡相通,道輪。人沒有意識,哪有善惡之分;對自己有利就叫善,對自己不利就叫惡,對大眾有利叫大善,對大眾不利叫大惡;人有意識了,掌握善惡尺寸,知道善惡轉換,以善治惡,以惡揚善,以惡止惡,以善養善,個人選擇

  • 6 # 時代傻瓜李博士

    人性之善與惡一直是中國兩千多年人們思考、討論、爭論的焦點。近代西方管理學哲學思潮中也提出了類似善惡之爭的“X理論”和“Y理論”,用於闡釋人性及相應的管理辦法。但人性本身無善惡。人剛從娘體內出來的時候,怎麼會有善有惡呢?即便是基因決定的其些心理性狀,基因本身及其所決定的性狀也是沒有善與惡的。那麼善與惡是從哪裡來的呢?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完全是人成長於其中的這個社會的普適價值觀,而出生後,每個人的善與惡以及對善與惡的認識都是這個社會誘導下形成的。

  • 7 # 寧信度

    我知識不淵博,但可以簡單回答一下。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後人爭了兩千年,沒有定論。實際上他們的觀點都沒有錯,只是都沒有說全。所以我認為:人性的真理,孟荀各得一偏。那麼,誰得了個全呢?告子,就是說食、色,性也的告子。告子說:性猶湍水,決諸西方則西流,決諸東方則東流。因此人性在告子看來,是無善無不善的。孟荀二人為何有觀點上的對立呢?那就是他們對人性的觀察方向不同造成的。孟子以自己出發,像太陽射線一樣看待人性,層層擴散,他感受到的就是人性的美好;荀子以萬物出發,如眾人觀球的目光,層層匯聚,他感受到的就是人性的自私。同樣的事物,不同角度觀賞,看到的情況卻不盡相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其所謂也。另有人說,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個林妹妹,同理。但當今社會信性惡論者眾,是因為這樣對自己更有好處而已,無他。性惡論之所以流行,如李宗吾所說:學說越偏,越吸引人。這又和宗教教義相同。建議題主認真學習《道德經》和《厚黑學》,於你有用。

  • 8 # 大鬍子15885053

    人性都是自利的。說人性善,惡的也只是執著於自己的偏見。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餓了就要找奶喝,不可能旁邊有一個哭的嬰兒就把奶讓給在哭的那個嬰兒了,可見人性不是本善的。嬰兒吃奶時別的嬰兒也同時在吃他媽媽的奶,嬰兒也繼續吃奶完全不會只許自己一個吃奶,可見人性不是本惡的。人也只是有偏見才分出善惡來。就像人覺得老虎是猛獸不好,鹿性格溫順是草食動物就覺的好,那這樣以人的偏見來看,地球上就不應該沒有老虎,就應該有鹿了,殊不知沒有老虎的制約鹿就吃光所有的草,那食物鏈將崩潰了,天地化生萬物,存在就是合理,所以不會只有鹿,也不會只有老虎,所有的物種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才能讓食物鏈完美的迴圈,周爾復始。有人說人是食物鏈頂端,如果有頂端食物鏈也將崩潰,制約人類的是微小的細菌和病毒,細菌病毒能讓人生病,能讓人死亡,又怎能說人類是在食物鏈的頂端呢?人也只是在食物鏈中的參與者而己。這就是人的偏見所造成的。桀,紂是人人都覺得的大惡之人,他們的惡行也只是覺得滿足他們的慾望是對自己有利的所以就會為了自利而殘害百姓,文王,商湯是人人都覺得的大善之人,他們也是為了不重蹈桀,紂的下場而對百姓仁愛是對自己有利的,所以才施仁愛。文種覺得福貴對自己有利,所以才不願捨棄福貴,最後落個不得善終,范蠡覺得生命對自己有利,所以能捨棄福貴,得到善終。又怎能說人性本有善惡之分呢?只是人性自利,只是每個人對利的看法不同而已。所以《韓非子》人性自利,故賞罰可用。

  • 9 # 頓悟146595210

    人生如白紙並無半點墨,是黑是白皆因後來,說明人性之初沒有善惡之分。人在成長中不停的在做自我培養調節,如果某人接觸和接受的正能量多,那麼他的人性反應肯定是善取向,反之則亦然。荀子為什麼說人性本惡,可能是他針對當時社會整體現象而得出來的結論。

  • 10 # 異度空房

    翻看人類歷史,就是一場一場地殺人奪地的戰鬥史,荀子說,人性本惡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真的是那有不平,哪有爭鬥,就算和平時期也就那麼幾十年,還只能說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地區,就算到如今,雖沒有大的戰鬥,但恐怖分子無處不在,孔子日,人之初,性本善,人之今性本惡,為何,其實我覺得很簡單,你善別人惡,你還會善嗎?當你得知,別人對你惡,或者不懷好意,你還會善嗎!世界和平是人心所向,但貪富差距拉大了,窮人會善良嗎?早就罵開了去!就只差有機會就反了!個人觀點呵呵,匆噴!

  • 11 # 老哲111

    我覺得用佛學來解釋比較方便也好理解。佛講六道輪迴,人是其中一道,比天人的享福自是不如,但比地獄餓鬼畜生又強很多,因為人能思辨,人既能止惡行善亦能自甘墮落。所以何以為人,就是因為善惡夾雜。既有高尚的樂於助人的習氣種子也有損人利己的種子。這樣說人性本惡或本善就好理解了,人性本就是善惡夾雜。世人有很多人對佛有誤解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正式讀過佛經。請記住: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想做佛,先止惡行善做個好人再說吧。

  • 12 # 愛琴海沁心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假命題,人性本來就沒有本來樣子,嬰兒你能辨別他善惡嗎?人性有向惡的取向,也有向善的取向,一個是追求精神,一個是物質,人趨向物質,就會向惡,與人為本,就會向善,西方有個哲學問題,人是什麼?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人不是單一的,有形體差別,智商,情商的差別,關鍵是人本身想追求什麼?荀子說人性惡,那是的時代已經摧毀了精神生活,人類到了虛無主義,在那個時代人已經跟動物一樣,談什麼善,不現實,孔子說禮樂崩壞,就是摧毀人性向善,中國近代經過八國聯軍摧毀也到了人性的邊緣,所以那時中國會普及你好,對不起,這些禮儀。

  • 13 # 雕刻歷史

    荀子與孟子的人性論是根本對立的,孟子堅持天賦“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

    荀子首先明確以自然稟賦的材質為“性”。他認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這種天就的、自然稟得的“性”是什麼呢?荀子又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欲者,情之應也”。這是以“情”乃至“欲”為“性”。

    荀子進而明確地指出人性好利多欲,他說:“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荀子直指“天命”之情性是惡的,所以有“善”,那是人為的結果。正因為如此,人們才需要聖人的教化和禮義的引導,“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據此,他批評孟子的性善說為“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性偽之分”。在荀子看來,“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又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性偽雙方表現為原始的質樸材料與後天的禮義道德的關係,它們是有分有合、相互作用的。

    進而,荀子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他說:“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禮義法度雖與人的本性相對立,但它是維繫社會國家的統治秩序的必需的手段,所以國家制定禮法,透過人為的教化作用促使人性轉化為善。因此,荀子反對孟子把學習說成是為了恢復人的“良知”、“良能”,保持“善”性的天賦道德論。

  • 14 # 空靈谷隨想雜談

    我就說下我的觀點吧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善與惡

    善指的是無私的奉獻精神,而惡指的是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自私精神。

    那我們來看看剛出生的小孩,它什麼都會咬,包括人肉,這是它們生存的本能,和自然界的動物一樣。而善與惡只是人們來分辨的指代詞,從剛出生的小孩來看,我們也說不清它到底是出於本能,還是人性就天生邪惡,因為世界上也會存在好人,只好的列子就是我們的父母!

    所以,我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善良或邪惡,至於為什麼現在的社會大部分都是為了利益?也就可以理解成所謂的惡,現在中國社會,乃至全世界都成為了個利益的世界,這也只能說是歷史的種種發展所造成的了,人類從什麼都不懂的時代發展成了戰爭時代,又為了各自的利益形成了現在這個相對安定的利益社會,所以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怪不得誰。

  • 15 # 清風明月逍遙客

    荀子從秦國回到齊國後,重新踏上了稷下學宮的講堂。看著臺下眾多學生熱切的目光,荀子開口說道:“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此言一出,臺下頓時是一片譁然。學生們交頭接耳地說道:“哎,這奇怪了,儒家不是一直在講善嗎?怎麼夫子今天一反常態,開始講惡了呢?

    只聽荀子接著說道:“人生來就有貪財圖利之心,於是會因為爭奪財產而喪失謙讓;人生來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於是就會因為相互仇殺而喪失忠誠和信用;人生來就有酒色財氣諸多欲望,於是就會因為淫亂奢靡而喪失了禮義。當今天下,諸侯紛爭,隨處可見人慾的泛濫,所及之處,姦淫擄掠,屍骸遍野。血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極惡的。”

    聽到這裡,臺下有人坐不住了,一個年輕的學士站起來大聲地問道:“夫子,學生想請教您一個問題。”

    站起來的這位年輕學士名叫淳于越,在齊國當時任職是博士,也是後來非常有名氣的一位學者。

    見淳于越提問,荀子示意他講下去。

    淳于越說道:“孟子曾經講過,人性本善。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恭敬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此四端是人生俱而有之的,先生怎麼能說人性是惡呢?”

    聽完淳于越的問題,荀子開口道:“想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清楚一個前提,那就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天下所謂的善,是合乎禮義。所謂的惡,是逾越規矩。人不學禮就不知禮,不知禮怎麼能知道規矩呢?而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後來學的。經過人為地改造後的善,不就是‘偽’善嗎?好比我用泥土製造了陶器,這泥土就是本性,而仁義禮智就是我們用這泥土做出來的杯盤。泥土是自然天成的,而杯盤是加工出來的,這就是‘本性’和‘人為’的區別。”

    淳于越沉思半晌後,說道:“夫子,難道人不是因為喪失了本性才變惡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人餓了想吃飯,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這就是本性。明明餓了,仍然讓長輩先吃,這是禮。明明累了,但不敢休息,這便是為了贍養父母。這些行為符合禮儀道德的規則,但卻是違揹人性的。”

    淳于越想了想,又問道:“夫子,如果按照您所講的,那天下人永遠都要陷入相互爭鬥,相互殘殺的局面了嗎!”

    荀子回答道:“這才是我們要推行儒學的真正理由啊!人的本性,經過禮義的引導,是可以改惡而從善的。正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只有在禮義制度和道德約束下,人性中的惡才會被祛除,天下才會真正的太平。”

    淳于越似乎沒有太明白荀子所說的,於是又問道:“那既然人性本惡,那麼勸人向善的禮義又是從哪來的呢?”

    荀子肯定地回答道:“禮義法規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由聖人制造出來的。”

    而此時,臺下有人則喊道:“那聖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呢?”

    荀子從容地回答道:“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堯舜或是桀紂,君子與小人,豪傑與強盜,君王與平民,其本性都是一樣的。”

    此言一出,臺下又是一片譁然,古往今來,敢如此評價聖人的,恐怕只有荀子一人了。

    只聽荀子又接著說道:“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禽獸,是何緣故呢?原因就在於人是有智慧的,能夠認知事物。聖人與常人相同的,是惡的本性;聖人與常人不同的,是用智慧創造了禮義,並自覺地去遵循,首先改變自己,再去影響他人。人人其實都可以成為聖人,但是為什麼許多人沒有成為聖人呢?”

    說到這裡,荀子提高了自己的語調,大聲地說道:“小人可以成為君子,卻不肯成為君子;君子也可以成為小人,卻不願成為小人。今日的齊國,官員徇私枉法,貴族貪得無厭,兵馬本為強國護民之用,卻有人擁兵自重,圖謀不軌,這是人之性善嗎?不!這就是人性的惡,他們不願意棄惡揚善,不願意成為聖人,所以社會才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緩了一緩後,荀子又說道:“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倡導禮義,嚴肅法規,改變人惡的本性。但願從我們今天在座的官員、先生、學士之中,能夠真正走出幾位聖人來,這才是天下蒼生的福祉啊!”

  • 16 # 紅塵匆匆過客夢

    人屠殺傷害動物植物,破壞地球自然生態環境,一切只管自身生存發展,以人類自身為中心,其它次要無所謂,美其名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為了金錢名利權勢地位明爭暗鬥,美其名曰努力奮鬥,當有利時結為朋友,當不利時便為敵人,一邊戰爭一邊美其名曰為了和平,即使所謂的善也是建立在先滿足自身的前提下才可能。。

  • 17 # 有情人眼裡的世界

    人性不善就惡,兩面,猶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性除了善另一個貪,貪多了就在傷害別人,虧了是別,反而得了,懲罰自己!

  • 18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天地運轉自無善惡之分。所以老子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仁義不仁義的,在規律面前,萬事萬物如小狗一樣匍匐 在其面前。

    但人之道,從個體遊戲進化到群體遊戲。意識升級並開始統一(其後也埋下了對立的隱患)。群體存活首要考慮利益相關,故人心本無,其後惡之。個體也有利益,但稍有德者會取捨——今取明舍。但群體不同——只有利益永存,不會捨棄。群體裡是沒有個體利益的,只有群體利益。群體利益會強制個體放棄自己利益,最終導致個體無法擁有完整的世界觀。你的世界觀(意識)很大一部份是被強制校正過的。

    人心本無善之分如自然之道一樣。人之意識從有了語言開始統一,之後善惡終分。服合群體利益的為善,反之為惡。其實善惡終難斷,好在人生只有幾十年,勿用為後世煩心。

    自然之道統一中對立,自然中輪迴。大道自歸,無需煩惱。

  • 19 # 靜心修身養性道

    人性本惡是原始社會就能看到,那時無聖人教化,食不果腹,無倫理道德,以逞強好鬥為榮,以軟弱為好欺負,如無聖人教化,人類如畜牲一樣,有何區別,至此,人性本惡,須要教化,教導,引導,最後發展成法制法規。

  • 20 # 丹鳳176671015

    謝邀。大道理我也講不出來,但原始人性夲惡的說法是相對的。人都有一顆心即腦,人的吃喝拉撒,穿衣住行,避暑防寒這些都為了存活而適應的最原始的夲能。做這些事既不傷害別人,也沒別人幫助自己,有惡嗎?沒有。至於為滿足自己去做傷害別人事,或者明明看見弱者不能為,而不伸手幫一把,惡相顯露。荀子對人心慾望進行刨析,一旦有了慾望,人性就變惡,要剷除惡性就要學習,教育。用孔孟儒家道德去洗禮人性,讓社會始終在仁,禮沐浴中和諧友好氣氛裡,人們平等,尊老愛幼孝賢地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雷·阿倫,13年的馬刺能否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