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嘉茗澤天下
-
2 # 森嶼嶼
茶葉與水的相遇是文化的催促還是自然而然?
中國有很悠久的茶文化,相應的飲茶也有很長時間,但要說起茶葉的起源現在卻無從考證確切年代。但大致的年代還是有說法的,並且我們可以找到證據證明,歷史上很多國家的飲茶行為都是從中國傳入的。也因此很多人認為飲茶起源於中國,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飲茶習慣和種植茶葉的方法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受中國影響。
但其實也有證據表明,飲茶行為不僅僅起源於中國,世界上其他一些飲茶的發明地有非洲、印度。
1823年 一個英國的侵略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茶樹,從此有不少人認為茶的發源地為印度。我們國家也有茶樹的記載,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也包含湖南和甘肅的個別地區。
但國內關於茶樹最早原產地的說法也有很多爭論,現有不少人認為是雲南,一些學者研究認定後得出的結論: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西漢的蒙山茶是最早人工栽培茶的,記錄在《四川通志》。
-
3 # 阿亮文娛
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茶以解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傳說來看茶的作用,早期的茶葉的主要功效是藥用。
唐代陸羽(茶聖)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可以說唐代茶葉當做飲品已經是非常流行的活動了,從《茶經》中看不但有茶葉生長環境好壞的辨別“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還有水的好壞的鑑別“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當然還有茶之功效的說明“茶之為用,味至寒,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
《茶經》是中國關於茶最早的一部詳細的典籍,很多在現在看來也是對的。雖然現在茶葉的製作工藝已經非常先進了,飲用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對於水的追求是沒有改變的,只有好的水源才能泡出好的茶葉,好的茶葉只有配以好水才能將其形,其味,其效,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所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產生過程,文化只是給它添加了幾分古樸的意境。
-
4 # 子時之前
世界三大飲品“茶、咖啡、可可”。中國有一句俗語叫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華人是喜歡喝茶的,不僅解渴,還能修身養性,這一喝就喝了兩千多年。
水有源,樹有根:喝茶起源雜說
神農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
注:《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商周說
據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生活在陝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
《華陽國志》是第一部完整記敘了西南地區的從古到今的歷史、地理、人物等內容的方誌著作,使後世讀者能夠全面瞭解西南地區的風貌。
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chuǎn)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注: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西漢說(正源)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
最終權威的論證告訴我們,中國的飲茶確實是始於西漢。
在喝之前,茶是用來吃的、醫用的。
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淨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那麼老百姓是怎麼成為忠實粉絲的呢?
西漢就開始有人“喝”茶了,等到了秦漢的時候,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了。
注: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
另外,由於秦統一了巴蜀(中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就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
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透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不同地區傳播。那時,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到了魏晉南北朝:喝的不止是茶,還是精神!
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帝王、貴族、官吏乃至士人都開始鋪張浪費。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
自此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進入了精神領域。
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吟詩作對,玄學家和普通人也都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多了容易撒酒瘋,所以茶成了首選。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絡起來。
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
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中國茶文化開始初見端倪。
到了隋朝,喝茶已經成了一個全民普及的狀態,所以隋朝基本上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
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湧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自元代以後,飲茶的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讓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興趣不大。
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
這兩種思潮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
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便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茶葉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
5 # 硯凹客
茶葉與水的相遇是文化催促的結果!
要知道最早飲茶是把茶葉磨成面衝成茶湯,程式相當複雜,宋代都還是這個習慣。清水泡茶葉要到元明之際,才變成這樣的。
從文人雅集鬥茶賦詩,都後來清茶一杯伏案夜讀,都是文化在起決定性作用。
-
6 # 智雄視覺
兩者是一種衍生的關係。
文化,是遵循自然規律下的約定俗成。茶葉被水分解,是一種自然規律,茶的文化裡,其中包括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繼而舉一反三地對世界萬物的理解。
-
7 # 今天地理
茶葉與水的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
茶葉的起源地目前一般認為包括中國、印度等地區,這些地區雖然在地理區位上有所差異,但具備相同的環境共性:主要位於熱帶和亞熱帶,降水充沛,年溫差小,光照條件好等。
在這些地區,降雨頻繁,河網密佈,飲用水資源十分充沛,不像乾旱的北方地區存在“缺水”的情況。此外,在炎熱的氣候下,人對水的攝入也會增加。上述原因決定了當地人對淡水飲用方式的嘗試更多,飲品的創造上更豐富。
充沛的水資源,遇上氣味芳香的茶葉,再由炎熱茶產區的人類先民加之催化,因此茶葉與水的相遇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了。
-
8 # 茶人茗韻
茶與水的相遇,看起來是自然而然,更多的可能是口感的追隨!一片樹葉,它的生長牽動著萬千人的心,從採摘、到萎凋、到製作、到包裝,直到進入你的茶杯,你看到的只是茶與水相遇的一瞬間,你品喝的也只是那幾泡,或者十幾泡的茶湯。可是你卻不知道這是茶葉的一生。
茶葉的這一生要用多種方式來詮釋。恰如我們每一個人。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是忙碌還是休閒,我們終究要用一種適合自己,也可能只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詮釋個人的價值。有的人透過一幅畫像,向世人呈現自己多年的努力;有的人用一幅字展現自己多年的付出;有的人用一棟樓房相識人展示自己的堅守;有的人用桃李滿天下,向世人告知自己人生的價值;有的人用一杆鋼槍守衛萬事太平……更有一些平凡的人,他們用一袋袋糧食向你展示他們汗水的結晶;他們用每一次平安的出行,告訴你計程車司機的操守……。茶人用一次次的採摘,認真的晾曬,炒制中的十八種手法,熱團揉中的一點點勁道,武夷巖茶多次烘焙中的功夫………這看似簡單的基本功,卻恰恰是成就了茶葉萬千口味的絕妙之處。
這既是普通的茶與水的相遇,又是無數你看不到的、人的辛勞操作。這操作中有記憶的傳承,有中華民族的匠人精神,更有五千年來中華茶藝文化的支撐。我們一直說沒有靈魂的傳承中,將無法傳承下去;沒有知識的延續,將無法打動人的心靈。
-
9 # 芸品茶舍
茶葉與水的相遇是文化的催促,還是自然而然?
茶無水則不靈,水無茶則不秀。在一靈一秀之中,是自然而然的融合,也是融合後文化的延伸。
在沒有遇到水之前,茶葉僅僅是一片普通的樹葉,嬌嫩的臉頰沐浴著溫潤的Sunny。當這片平凡的樹葉,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茶水兩融!
水賦予了一片樹葉生命的溫度,水拓展了一片樹葉的生命的寬度,水延續了一片樹葉的長度,水也增加了一片樹葉生命的緯度,最終,水又如聖手復活了一片樹葉質樸而又平凡的生命。水也因為這一片樹葉,只趣和平,思雅緻遠。
茶葉遇上了水,便歡快在杯中跳起了舞蹈,自然優雅,曼妙婀娜的舞姿,每一次的舒展,起浮都是如此的翩翩動人。
在那個Sunny的午後,這一片平凡的樹葉與水完美的邂逅,因為遇到了水,被水滋潤了生命。因水重生,遇見了開始散發的清香。因茶蛻變,在喚醒茶之後,茶成就了水,水詮釋了茶。
論茶,離不開水,水是茶生命的另一半,茶和水的關係,天然的聯合在一起。水是茶的翅膀,水讓一片平凡的樹葉再次飛翔。茶是水的靈魂,讓一杯水內心豐盈富足。
陸羽《茶經》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參與了一片平凡樹葉的一生,是水哺育了茶,水塑造了茶,水圓滿了茶。
在水與茶的完美相遇後,茶完成了生命再次的芳華。無水不可與茶論,是那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了今日的擦肩而過。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二者本是靈魂與身體的存在。世人稱:水為茶之母,即是母,定是苦苦修煉了幾世今生,輪迴後才有如此牽絆。
茶與水的相遇是一場美麗的邂逅,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是自然的天成,是文化的孕養。
-
10 # 趙伯文41762883
我推想,茶與水的關係肯定要早於茶葉與水的關係的。那時茶作為野生植物,根植於土壤之中,靠著水的滋潤而活著。從未想到過自己嬌嫩的葉子和水以後會親密無間的糾結在了一塊,並且還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茶水。
於是我認為,茶葉與水的相遇原始上是自然而然的。
大千世界,冥冥之中自有天成,茶葉和水也不例外,就像我們的遠古祖先們覓食果腹一樣。茶為上天所恩賜,也乃大自然之饋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於是先民們在漫長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漸漸知道了茶的清香,茶的無毒,茶的生津,茶的止渴,茶的去暑,茶的解乏,甚至是輕身除疾和延年。
然後,祖先們又像發現了用火烤煮食物那樣,察覺了茶葉與水同缹既宛若絕配,有如佳偶,一見如故,不離不棄。陸羽曰:“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
於是,茶葉與水自然而然的相遇了,結合了,開始成了人們日常的飲料,飯後的茶餘。也證明了茶與飲茶始於中華民族,正如《茶經》所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畢竟祖先們將茶葉與水的相遇和利用,是原始的,初級的,樸實無華的。
而隨著人類不斷的文明進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漸漸的博大精深,文化也滲透於茶葉和水的結合當中來。並且神交日久,情投意合,開始催促茶葉與水從原始過渡到高雅,從初級走向於高階,從樸實無華昇華到了茶文化。
然後是公元780年的唐代,第一部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文化百科全書問世了。陸羽之傾著《茶經》,其實是茶葉與水的相遇早已功成名就,就等著有心人榜上提名了。
陸羽說茶,“野者上,園者次。”《茶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這就是文化催促茶葉和水相遇的結果。
我是喜歡和敬重茶葉和水的,無論是大碗兒茶還是功夫茶,喜歡的是茶的清雅品行和水的清純天韻,它們分如天造地設,合既水木天成。
北方人大都喜歡喝花茶。記得小時候,因為父親愛喝茶,常叫我去茶葉鋪子買高末(好點兒的花茶葉末,便宜兩毛錢一兩,不要副食本)。那時我就特別喜歡茶葉鋪子裡的那沁人心脾的味道。
我是沒有喝茶嗜好的,但我喜歡茉莉花茶的濃香和龍井茶的清香。
總之,茶葉和水的相遇早期是自然而然的,後期是文化催促而就大成。
-
11 # 言有禮
茶之起源
根據茶聖陸羽的《茶經》,文中有一段話說明了他所認為茶的老祖宗是誰。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經》
沒錯老祖宗是神農氏,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神農氏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這個小故事在我上學的時候瞭解到的,當時就覺得很奇妙,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泡茶被人們弄得很高大尚,但是在以前卻只是用燒開了的水加上幾片葉子即可,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大道至簡?還是說因為以前的水非常好,好似仙露瓊漿,連幾片葉子也是稀罕物,年代太久遠,考究不來。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
有一天,神農氏在採藥中嚐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氏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總結:
根據上述兩種說法,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茶葉與水在那個年代怎麼會有什麼文化的催促,但是它們還是相遇了,一切又像是巧合,又像大自然的安排,想想如今多少壯麗的風景,都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自然可真是奇妙啊!
-
12 # 芷韻茶話趣談
在唐代以前,儘管飲茶已較普遍,但那時習慣於在茶葉中加入各種香辛佐料,經煎煮以後調飲,在這種情況下,對茶的色,香,味,形並無太多的要求,因而,對宜茶水品,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只是進入唐代以後,隨著茶品的日益豐富,以及清飲雅賞飲茶之風的開創,才使得人們在燒水,煎茶,以及品茶過程中,對沏茶要素之一的水品有了較高的要求。
古代茶茶人對宜茶水品的論述頗多,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五點。
一, 強調擇水先擇“源”
唐代陸羽《茶經》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都認為宜茶水品的優劣與水源的關係甚為密切。
二, 強調水品在“活”
北宋蘇東坡《汲江水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大飄儲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鐺。”都說明宜茶水品貴在“活”,不過,古人認為水“活”並不等於“瀑”,凡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湧”,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為與主靜的共旨不合。
古水說的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說的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
三, 強調水味要“甘”
明代《茶解》中的“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說的是宜茶水品重在於“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四, 強調水質需“清”
明代熊明遇說:“養水須置石子於甕,不唯益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這就是說,宜茶用水需以“清”為上。清是相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淨,這是生活中常識,烹茶用水尤用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為了獲取清潔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古人還創造很多澄水,養水的方法。
五, 強調水品應“輕”
乾隆每次出巡,都帶有一隻精製銀鬥,精量各地泉水,爾後精心稱重,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依次排出優劣。並親自撰寫《御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將京師玉泉定為天下第一泉,作為宮廷御用水。
對宜茶水品的論述,在今人看來,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而比較全面評述的,恐怕要數宋徽宗趙佶和清人梁章鉅了。趙佶雖然政治昏庸,但他工書畫,通百藝,還精於評茶鑑水。清代梁章鉅在《歸田鎖記》中則明確提出,好的茶品必須有好的水質相配。所以,歷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覓美尤難”之說,歷代多少愛茶人為覓得一泓美泉,著實花費過一番功夫。
-
13 # 解憂花文化
我是[雲上花園],我相信美好的事情一定會與水相遇——植物遇水生長、美食入水生香、美人出水清麗、貓咪划水可愛、水彩融水絢爛……茶葉當然也會呀!茶葉入水沉浮、茗香飄渺四溢——我認為這既是大自然偶然的饋贈,也是人類文明不懈追求的結果。
關於茶的起源,唐.陸羽《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似乎非常可信,因為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事實是否果真如傳說一樣?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斷定的是,沸水煮茶是可以作為一種藥的。陸羽《茶經》中指出茶具有利尿、解毒療瘡、治小兒驚厥等藥效,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更是稱茶為“萬病之藥”。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需要這樣一種“藥”呢?總所周知,進入農業社會以後,疾病和瘟疫就一直糾纏著人類,也就催生出了“神農嘗百草”一類的敢於身先士卒(或是被人脅迫,不得而知)的勇士,試藥試毒,尋找治病良方。茶味苦中帶香、十分常見、又具有奇效,被選做“藥“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摘得茶葉要如何儲存呢?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發明了自己獨特的儲存方法,於是就誕生了不同種類的、各具特色的茶。久而久之,人們發現不僅生病的人能喝茶,健康的人喝茶也能延年益壽、強身健體,於是茶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人們越是喜愛它,越是鑽研它,關於茶禮的儀式和習俗也就隨之產生了。
茶葉成為古人的良藥、成為今人的日常飲品,肯定是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分不開的。但是,刨根問底——是誰這麼機智,在怎樣的情況下促使他採了茶葉來試藥呢?誰知道呢?可能是一片茶葉落入山泉,散發的清香彌久不散;又或是這片落入水中的茶葉被人拾起之前,這顆茶樹的葉子已經迴圈往復、生髮、飄零了千年。
回覆列表
茶葉與水相遇釋放的是一種文化,它更是一門藝術!它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公式,個性化、可變化、創造性的一個過程。水與茶的關係簡單又無比的複雜,“一片樹葉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世間有了茶”水給了一片茶葉與溫度、水拓展了茶葉生命的寬度、同樣茶葉也給了水不一樣的文化。所以說水與茶的關係遠遠比想像中的要複雜的多。陸羽《茶經》中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思是說泡茶用山泉為最好的選擇,江水次之,最後的選擇才是井水。所以我們要泡好一壺茶,首先要選好一壺水,選則好的山泉水,泡茶時可以使茶湯不顯澀味,鮮活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