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7
回覆列表
  • 1 # 李藝治1

    古人怎麼刷牙,首先在古代是一個更加特權與貧富差距更大的社會,在權皇與貴族富紳是用鹽在清潔牙齒的也有用香茶疏口的比較注重清潔,女性偏向牙線,尋常百姓更多忙於日常生活任務中,在中醫用也有草藥主用與治療美白與口腔口臭問題

  • 2 # 歷史研習社

    不少人看到古代描寫美女“齒若瓢犀”時都會疑惑古代人是怎樣清潔牙齒的,其實人類潔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含漱法:“晨必盥,兼漱口”《弟子規》作為過去兒童的啟蒙讀物,裡面對於弟子的基本要求裡就有明確的衛生教育——“晨必盥,兼漱口”,可見,在沒有牙刷的中國古代,古人對於口腔衛生還是有所重視的。其實,《弟子規》裡的“兼漱口”就是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潔齒史上最基本的潔齒法——“含漱法”。古人的“含漱法”就是指飯後漱口,一般是用濃茶、鹽水和醋等來作為漱口用品。濃茶等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殺菌,起到保護口腔健康的作用。而隨著後代的發展,用於漱口的水慢慢被加入了清涼解毒的藥物成分,如金銀花等熬成的藥水也常被用於解決口腔清潔問題。★抹石灰和艾條粉潔齒法除了漱口,古人還會用石灰擦齒,漱口這裡所說的石灰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石灰,而是麥糠燒成的白灰,艾條粉就是艾草燒成的白色粉末,艾草有驅寒通脈的作用,它燒後的灰是一種潔牙好物。古代底層民眾一般會使用這兩種白灰來清潔牙齒。★青鹽刮齒法青鹽是一種塊狀的晶狀體,是一種有很多雜質的氯化鈉晶體,在古代講究的大戶人家裡經常在漱口之前還會用青鹽潔齒,像《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林黛玉等人在漱口之前都會用青鹽情節牙齒,青鹽有青褐紅灰等顏色,擦牙的青鹽雕刻成稜柱體,雕成石刻印章樣,貴族們就是用這青鹽網往牙齒來回刮幾下,然後用水漱口後就算是達到潔齒的目的。★手指揩齒法和楊枝揩齒法手指揩齒法顧名思義也就是用手指清潔牙齒,有時候也用布料取代手指,這種簡單粗暴的潔齒方法早在隋唐就已經開始盛行,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中就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而說到楊枝揩齒法,就還得追溯到印度,印度人曾用楊枝剔牙,所以楊木也稱為齒木,後來此法傳入中國,華人也逐漸接受這種方式。唐代人把楊柳枝泡在水裡,用的時候咬開楊柳枝,將纖維咀嚼成木梳狀來刷牙,古語“晨嚼楊木”即是此意。此外,唐人還專門用竹木或銅鐵製成專門的“刮舌之篦”來清潔舌面。

  • 3 # 芯溪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形容美女的牙齒“齒如瓠犀”,即牙齒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稱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掌握了一些護齒方法。在《禮記》中有“雞初鳴,鹹漱”的記載,可見在清晨漱口是當時的一種潔牙方法。古人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鹽水、茶水等。酒、醋、鹽水等有解毒殺菌的作用,而茶葉中含有氟和維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西晉時出現了“牙籤”的記載。晉代陸雲在致其兄的書信裡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製法雖不詳,但可看出牙籤在當時尚屬稀罕之物。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中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中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鬥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鑑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中國,中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臺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宋朝人民愛刷牙

      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早就進入了華人的生活。從晚唐到北宋末年,清潔口腔的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用牙刷刷牙的風氣逐漸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齒藥也隨之發展得多種多樣。在宋代,刷牙作為一項衛生保健措施,在社會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普及。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一節,在“挑擔賣……”之後所列的小商品名目中,有“刷牙子”一項,臨安城中的貨郎沿街叫賣日用雜貨,牙刷是其貨擔上的常供貨品之一。可見,作為南宋首都的杭州城中,市民普遍有刷牙的習慣,因此才需要貨郎們把牙刷送到千家萬戶。

      《夢粱錄》“鋪席”一節羅列臨安的著名店鋪,則有“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當時已經有生產、經營牙刷的專門鋪子。文中還說明,“蓋杭城乃四方輻輳之地,即與外郡不同,所以客販往來,旁午於道,曾無虛日。至於故楮羽毛,皆有鋪席發客,其他鋪可知矣。”杭州作為當時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城中店鋪主要從事面向各地的批發業務,“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顯然也不會例外。由此不難明白,在當時,不僅首都人民愛刷牙,其他各地也或多或少地實踐著這一文明措施,於是才會有批發牙刷的名牌店鋪應運而生。

      從理論層面來說,成書於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的官修醫書《聖濟總錄》“口齒門”專列《揩齒》一節(卷121),並指出:“揩理盥漱,叩琢導引,務要津液榮流,滌除腐氣,令牙齒堅牢,齗槽固密,諸疾不生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不僅保護牙齒,而且有益健康,這樣的衛生觀念在12世紀初的中國已然確立。更值得注意的是,《揩齒》一節中竟然列出了多達27種揩齒藥方,各方的配料往往很不相同———今天的牙膏雖然品牌眾多,但是具體內容上大概也沒有如此豐富的變化。相應的,不同方子的揩齒藥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不過,每個方子都強調“每日早晚揩齒”、“每日如常揩齒”,可見,在宋代,天天刷牙、早晚刷兩次牙,已經成了常識。其中,槐枝散方、皂莢散方用到青鹽,事實上,在西方牙膏傳入之前,摻配各種中藥的青鹽,一直是古代華人最常用的揩齒藥,如《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就寫,寶玉“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漱了口,完畢”。明初所編《普濟方》中,“牙齒門?揩齒”一節收有“陳希夷刷牙藥”方,其中提到“每用刷牙子蘸藥少許,刷上下牙齒,次用溫水漱之”,可見牙藥的用法也與今日使用牙膏之法相同。

      元人郭珏有《郭衡惠牙刷得雪字》一詩,描述道:“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騣密。”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古代牙刷,有著與今天牙刷相同的形制。有意思的是,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衣物賬中,記有皇室進獻的“揩齒巾”,看來,直到晚唐,即使上層社會中也還沒有使用牙刷,而是利用“揩齒巾”清潔牙齒。再向前追溯,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方》“齒病”一節提到:“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在初唐甚至更早的時代,已經產生了每天早晨“揩齒”的衛生風習,不過,那時還沒有專配的揩齒藥,只是以鹽和溫水來清潔口腔,至於其時具體如何“揩齒”,則不得而知。推測起來,到晚唐時代,“揩齒藥”應該已經出現,這時候,是用揩齒巾蘸藥來刷牙。

      關鍵的變化,恰恰發生在從晚唐到北宋末年這一段時間,用牙刷刷牙的風氣正是在此期間逐漸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齒藥也隨之發展得多種多樣。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從此進入了華人的生活。

      為了招徠顧客,貨郎把許多小貨物插在腦後,其中,左耳後斜插著一把小刷子,可能即是牙刷

  • 4 # 歷史小小個

    高露潔、佳潔士、黑人、舒客......每次看到牙膏廣告還有各種牙刷,手動的電動的,心裡面就很佩服發明這些東西的人,可是牙膏牙刷出現的歷史並不長,那麼幾千年或是幾百年前的古代人是如何刷牙?我很疑惑,畢竟不刷牙,一兩天還好,那麼時間長了以後~不好說。

    不過咱們的祖先們可聰明瞭,刷牙,他們怎麼可能不會呢?其實中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個來源,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看看和現在的牙膏相比,哪一個效果好。

    後來到了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不過想來想去還是現代好,我還是更喜歡牙膏和牙刷。

  • 5 # 66的娃娃

    現代人提倡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每當我看到電視裡的牙膏廣告,心中就有個疑問,古代的時候沒有牙膏牙刷,那他們不刷牙嗎?那如果刷牙的話,那古代人又是怎麼刷的呢?

  • 6 # 百味書齋

    在我的映像裡,古人刷牙的方式有好幾種。

    第一,用柳條。把柳條放在鹽水裡浸泡幾天,然後拿出來,把其中的一端咬開,露出白色的木,然後用來刷牙。形狀有類似今天牙刷的雛形。

    第二,鹽水漱口。有一部經典的電視劇《還珠格格》裡的老佛爺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會有丫鬟送來用器皿裝的水,然後她漱口。這並非是虛構,在古代也是真實存在的。

    第三,牙粉。古人刷牙的時候,也用牙粉,牙粉是特製的一種清潔牙齒的材料,古人直接用手沾它,放入口中。

    第四,茶。古人極其愛喝茶,茶還有一種功效就是用來漱口。

  • 7 # 穿插游擊隊

    有的朋友認為:古代又沒有牙膏牙刷,古人肯定不刷牙,口氣就如廁所裡的氣味。並因此而擔憂穿越回古代是否需要多帶點“益達”?其實這種擔憂大可不必,古人也是刷牙的。在這一篇我們就聊聊古人是如何刷牙的。

    華人自古就重視牙齒的整潔與美觀。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就是牙齒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那時人們清潔牙齒的方式不是“刷”牙,而是“漱”牙。《禮記·內則》中就記載:“雞初鳴,鹹盥嗽。”意思就是說,天亮了,雞打鳴了,就要洗臉漱口了。漱口一直是古人最主要的牙齒清潔方式,一直沿用到近代。

    古人用的漱口水也是五花八門。最常用的是鹽水,不光用鹽漱口,還能用鹽擦牙,《紅樓夢》裡賈寶玉就有每天清晨用鹽擦牙的習慣。鹽的確有殺菌消炎的作用,還能一定程度上預防牙周疾病和牙齦出血。此外,古人還有用茶水、酒和明礬水漱口的,據說明礬水能有效預防口瘡。現代社會確實也有將明礬水加橄欖用於漱口的,可以去除口臭。

    到了隋唐時期,“刷牙”開始在中國出現了。那時候的刷牙方式和我們今天不一樣,用的是“揩齒法”。這種“揩齒法”源於古印度,和佛教有關。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佈教,圍繞在周圍的弟子們口臭相當嚴重。於是釋迦牟尼開始勸說人們重視清潔牙齒,並教弟子們如何用樹枝製造刷牙工具。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揩齒法”也傳到了中國。唐朝醫書《外臺秘要》具體記載了這種揩齒法:“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意思是說將楊柳枝的一頭用牙齒咬軟了,再蘸上少許藥粉,用來刷牙。這種刷牙方法也被稱為“楊柳枝揩齒法”,所用的楊柳枝又叫作“齒木”。齒木是中國最早的刷牙用具,可謂那個時代的“牙刷”。如果沒有楊柳枝,也可以用其他樹枝代替,實在不行就用手指直接揩牙。敦煌石窟第196窟有一幅晚唐壁畫《勞度叉鬥聖變》,其中就能看到用手指揩齒的畫面。今天的日語中還有“楊枝”一詞,意為牙籤、牙刷,應該就是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叫法。

    儘管唐朝有了揩齒法,但學界對於這種刷牙方式在唐朝的普及程度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唐朝時只有僧人團體會揩齒,並未在社會上廣泛普及。

    △敦煌壁畫中的揩齒圖附圖一

    到了宋朝,中國終於出現了真正的牙刷,叫作“刷牙子”。宋人周守中在《養生類纂》中記載:“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最初的牙刷毛多是用馬尾巴製作的,一寸多長,置於牛角之上,其形狀跟現代的牙刷類似。不過,宋朝比較缺馬,馬尾較少,用來做牙刷成本太貴,所以市場上常見的牙刷不一定都用馬尾製作,也可能是用豬毛製作的。

    南宋遺老周密在《夢粱錄》裡回憶道:“獅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鋪,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鋪。”說明南宋時期杭州已經有人專門開店賣牙刷了,看來刷牙在南宋已經比較普遍。

    古人刷牙的時候並不是用牙刷幹刷,而是和現代人用牙膏一樣,要在牙刷頭上蘸清潔劑。這種牙齒清潔劑有膏和粉兩種,其成分包含皂角、生薑、升麻、地黃、旱蓮等中草藥,可能會再放一些鹽。古人的牙膏可是純草本的。宋朝時,還發明瞭一種牙刷和牙膏的結合品,叫“牙香籌”。用香料和藥材製成固體清潔劑,固定在牙刷上,用牙香籌反覆清潔牙齒,然後再漱口。這種牙香籌可反覆使用多次,而且攜帶方便,是古代人旅途必備之佳品。

  • 8 # 大周天子武曌

    我們平常看電視劇,都會發現古裝和現代的劇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從來不見古裝劇的刷牙情節。

    而現代劇經常是一個人在刷牙,滿口泡沫的時候有人來,說了一件震驚的訊息,這個人放下牙刷,用毛巾抹下嘴就趕緊出去。

    這種差異不免讓人懷疑——古人怎麼刷牙?沒有口臭嗎?

    古代人也有口腔困擾

    其實古代沒有牙膏的條件下,對口腔的護理比現代人差了好多,口臭的現象也挺普遍。要是普通老百姓還算了,你要是朝廷命官,咋跟皇上說話,咋對下級發號施令?

    據說漢恆帝的侍中刁存年老又有口臭的疾病,而侍中是一個與皇帝非常接近的朝官,每每議事把恆帝燻得無法忍受,於是恆帝有一次就給這個老侍中一塊雞舌香,命他含在口中。雞舌香味略辛,有點刺激,刁存以為恆帝賜他毒藥,又不知自己哪裡犯了大錯,又不敢把雞舌香吞進去。

    等他回家後,便辭別親友,舉家以為禍事降臨,估計都快鬧到分家產準備後事了。這時同僚好友讓他把口中“毒藥”吐出來一看,才知是雞舌香。不知當時的刁純反應如何,但此事成為笑柄,廣為流傳。

    所以古代人到底怎麼刷牙

    最開始,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辦法,用的就是最簡單的漱口,但是漱口也大有講究,可不是用女孩子和直男們的熱水漱口,而是用鹽水、濃茶和酒。

    人們早晨起床,啊,經過了一晚上,口腔問題不容樂觀。便用撒鹽哥的妖嬈姿勢,像對待澳洲牛排一樣,精心撒上一小撮鹽,再含一小口溫水。嗯~醃入味兒了,可以食用了呢。

    後來,牙刷這東西就閃亮登場了,考古學家在遼墓穴中發現了一個骨頭做的牙刷柄,這個牙刷柄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宋代也出現了牙膏和牙刷的雛形。

    最早的牙膏,就是藥膏,幾味中藥嘩嘩一搗,往牙上一蹭,再使勁兒抹抹完事兒。也許,這就是雲南白藥牙膏的祖宗?

    牙粉橫空出世

    出現牙膏之後,又出現了牙粉。很多名人就自己做過這東西。

    蘇軾就自己配過牙粉,他將松脂和茯苓曬乾搗末, 篩出細粉來裝袋, 刷牙時,牙粉先放嘴裡, 用水,漱一下 吐出來之後再刷牙。

    沈括也自己製作過牙粉,只不過他的刷牙方式和蘇軾的不同,沈括是將牙刷先弄溼然後將牙粉粘在牙刷上面再刷牙。沈括的刷牙方式很像現在人用牙膏擠在牙刷上刷牙是的方式。但是感覺這東西的粉,真的是好牙膏嗎?

    除了以上幾種方式,古人還有一招就是嚼樹枝,當然要嫩的,不然一嚼,就真的成了一勞永逸的刷牙了。這種方法其實和現在的嚼茶葉除口臭很像。

  • 9 # 維179628508

    有句話說得好,替古人擔憂,可能說的就是你。其實,替古人擔憂的話題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古人穿不穿內褲,穿什麼樣的內褲?古代人洗臉用香皂嗎?古代有廁所嗎,上廁所用什麼方法清潔?古代人吃飯用手抓嗎,不用手抓用什麼?筷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中國古代誰發明的,為什麼沒有把它列為第五大發明?我們經常聽到小說或者評書裡形容某些人說身高八尺,是不是古代人就比現代人高?現代人稱女人來月經為大姨媽來了,古代人怎麼稱呼?等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估計一火車都裝不下。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我還想多說兩句。古人怎麼刷牙我不知道,我又不是考古學家,但是,我見過現代人,就是非常落後的民族部落,是怎麼刷牙的。

    兩年前我去了非洲某國工作,就看到非洲一個非常古老的一個部落的人,叫馬賽人,是怎樣刷牙的。他們就是在樹上折斷大概十多公分的樹枝,有半公分粗細,然後把一端用牙齒咬成刷子狀,就形成了類似於牙刷的東西。不能不說他們是很聰明的,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從而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我想,這種刷牙方式,古代人應該也會運用吧?

  • 10 # 花枝俏2

    據我所知,古代人刷牙主要使用漱口水代替。也有記載說用柳樹枝條代替牙刷。這點表現在好多影視劇中。那些來自較富裕家庭的老爺太太小姐公子每天早上起來,由家中僕人送上洗臉水漱口水輪流伺候一番便退下。以此看出,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牙刷牙膏等日用品。隨著時間推移,後來的人們除了飯後漱口外,還要一日至少一次刷牙。直至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口腔護理,各色各樣的牙膏和牙刷代替了過去只漱口的習慣。而且一日三餐除了漱口還要堅持一天至少兩次的刷牙習慣。

  • 11 # 北京城的事兒

    據《禮記.內則》記載:“雞初鳴,鹹盥洗。”說明很早古人就開始注意到口腔的清潔問題。那古人究竟如何“刷牙”呢?我曾介紹過古時洗髮水替代法,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不信你看!

    相當於“牙刷”用途的:

    (一)手指

    魏晉時期,古代敦煌壁畫中有一幅勞度叉鬥聖圖,赤裸著的受戒者左手持頸漱口瓶,右手則放進嘴裡揩齒,一目瞭然。

    (二)揩齒布

    許是手指揩齒法不夠衛生,於是衍生了手指揩齒的進階版,用小布條纏繞在手指上來擦洗牙齒,小布條有專屬名稱——揩齒巾。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石碑碑文《法門寺物帳碑》中有記載:“揩齒布一百條。”

    (三)植物枝條

    用小樹枝或嫩枝條來揩齒是從印度佛教傳入後流行開的,“晨嚼齒木”便為此意。《華嚴經》就曾概括為“嚼楊枝具十德”。《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記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晚唐時期,將楊柳枝泡置清水中,用時用牙齒咬開楊柳枝,楊柳纖維出來,用來揩齒。 南宋時期,城裡甚至已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已近現代牙刷。

    相當於“牙膏”用途的:

    (一)鹽

    鹽有消炎殺菌,清熱止痛的功效,古人就用溫水兌鹽漱口,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紅樓夢》中也有賈寶玉用青鹽擦牙的描述,但鹽對普通百姓而言太過奢侈。

    (二)茶

    茶水具有除汙解腥,堅固牙齒,清熱解毒的功效,第一大吃貨蘇東坡曾在《仇池筆記》裡記載:“清潔牙齒不需要用牙籤兒挑刺,用茶漱口最佳。”

    (三)酒

    酒,自古以來便被世人所愛,除了舉杯邀明月的寄託情感,《醫說》也曾記載:“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

    最後,課代表願大家牙好身體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 12 # 魔鬼冷知識
    在沒有牙刷、牙膏的古代,人們怎麼刷牙呢?

    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惡劣條件,他們不刷牙,要知道,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

    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史記·倉公傳》中就指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食而不漱”。《禮記》中說“雞初鳴,鹹盥嗽”,就說明古人已有了漱口的習慣

    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齒,用手指和柳枝

    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在唐代,人們用柳枝做成刷,蘸藥水揩齒。

    宋代,有人主張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兩次。元代正式有“牙刷”一詞,郭玉詩中雲:“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元代社會上層人物用牙刷,一般人還是用柳枝,和中草藥研製成的揩齒粉末刷牙。

    另據考古發現,中國1000多年前遼代古墓中出土了2支骨制牙刷柄。由此可以得出,中國比歐洲早600多年就有了類似現代的牙刷

  • 13 # 與書居

    現代人每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大概是刷牙洗臉。很多人或許會想,牙刷和牙膏是現代人發明的器物,中國古人是怎麼刷牙的呢?

    其實中國古人遠比我們想象的聰明,至少在唐宋時期,古人便已開始使用植毛牙刷刷牙了,跟我們金特牙刷相差不大。2007年河南杞縣考古發現一處宋代灰坑,從中出土了一些骨製品,其中有的一端有40幾處植毛孔,經考古專家鑑定,這應該是宋代的牙刷。

    除了考古發掘外,很多文獻資料也記錄了古人刷牙的場景。如日本高僧道元禪師的《正法眼藏》就記錄了他遊歷中國寺院時,親眼見到僧侶們用牙刷刷牙的場面。不過那時僧侶們用的牙刷材質主要是牛角、獸骨或竹木,植毛則用馬尾毛。成書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小二衛生總微論方》還提倡小孩子要常刷牙。

    事實上,古人不僅使用牙刷刷牙,而且還有牙膏。宋代醫書《聖濟總錄》有一節專門介紹二十幾種揩齒的藥方,然後將這些藥研成膏,用於揩齒,就如同今天的牙膏。

    當然,除了用牙刷刷牙,古人還有其他刷牙的方式。如用青鹽擦牙齒,漱口,還有嚼楊枝。用於潔齒的楊枝,叫做“齒木”。除了楊枝,柳、桃、槐等樹的枝條等都可以用來潔齒。總而言之,古人是有刷牙的習慣的,並且發明了種種清潔牙齒的方法。

  • 14 # 文藏

    鹽水漱口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掌握了一些護齒方法。《禮記·內則》中有“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的記載,清晨漱口已是日常習慣。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人用鹽水、醋、濃茶或酒作漱口水。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就提到:“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可見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食鹽消炎殺菌、消除口臭、防止蛀牙的功效。

    花樣揩齒

    古人最早使用的“揩齒”工具,是楊柳枝、布條,或者乾脆直接上手指。用楊柳木刷牙,也是比較洋氣的做法,是隨著佛教從古印度傳過來的。東漢《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記載:“澡浴之法,當用七物……一者、然火;二者、淨水;三者、澡豆……六者、楊枝……”其中澡豆相當於肥皂,而楊枝則是用來刷牙的,因此也就有了“晨嚼齒木”的說法。把楊柳的細枝條用水泡軟,一端用牙咬成絲狀,手拿另一端,就是簡易牙刷一枚。如下圖敦煌壁畫中這位揩齒胡僧,用“齒木”刷牙的動作也是分外銷魂。

    而對於有條件的人來講,楊柳枝用起來既麻煩又不舒服,於是乾脆用布條刷牙,手指或者小木棍裹上柔軟的布條,沾點鹽或牙粉,也是很高雅呢。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石碑碑文裡《法門寺物帳碑》有載“揩齒布一百條”,而地宮出土衣物帳中,就有皇室進獻的“揩齒巾”。中國用揩齒巾之習一直流傳到現代。

    當然,也有更直接的做法,親自動“手”,如下圖這幅敦煌壁畫所示:正在刷牙的人上身全裸,蹲在地上,他左手持淨瓶,右手橫在牙齒前,正在用手揩齒。(敦煌159窟揩齒圖 晚唐)

    千年前的牙刷產業

    到了遼宋時期,古人刷牙工具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出現了牙刷和牙粉。內蒙古地區發掘的多處遼代墓葬中,出土了骨制牙刷柄。這些遼代牙刷距今已有1000多年,比英華人在監獄中發明的骨柄豬毛牙刷早了800多年。

    此外,從古文獻記載來看,南宋時期已有人專門製作和銷售牙刷,南宋吳自牧所撰的《夢粱錄》提到臨安城的店鋪和貨郎擔“諸色雜貨中有刷牙子”,書中收錄了一堆臨安名牌商店名單,其中就有“獅子巷口徐家紙札鋪、凌家刷牙鋪……金子巷口陳花腳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鋪”。可見在當時,牙刷已走入臨安尋常百姓家。那時的牙刷柄為骨、角、竹、木等材質,頭部鑽孔,上植馬尾等動物毛,形制與現代牙刷非常相近。

    千奇百怪的牙膏配方

    除了牙刷,唐宋時期也出現了類似牙膏的物品。北宋文豪蘇軾還配製過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曬乾搗末,拿小篩子篩一下,然後裝起來,漱口專用。北宋科學家沈括也配製過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單一,只有苦參,同樣是曬乾搗末,拿篩子篩細,牙刷蘸水,灑上牙粉,就可以洗刷刷了。

    南宋名醫張杲在《醫說》轉引了前代一首《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開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鬢髮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即用豬牙、皂角、生薑、開麻、地黃等等,與青鹽一同來燒製研磨,得到的藥物用來揩齒(刷牙),不僅能固齒,還能黑髮,功效神奇。黑髮固齒專用,90後“中年人”瞭解一下~

    除了牙粉,古人還研發過糊狀“牙膏”,配方多種多樣,保你口齒生香。

  • 15 # Tom192982214

    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刷牙了,只是古代的人刷牙是用火燒過後的木炭,這樣也可以清潔牙齒的,條件好點的麼還用點鹽水漱漱口

  • 16 # 洗越蒼天

    最先開始是漱口護齒,在沒有發明牙刷之前的古人是用漱口來保護牙齒。而且他們有專門的漱口劑——鹽水、濃茶和酒。

    隨著生活知識的積累,古人又發明了牙刷。到宋代出現了牙膏和牙刷的雛形。宋代的《太平聖惠方》就記載了牙膏的製作方法:“ 柳枝、 槐枝、 桑枝煎水熬膏, 入薑汁、 細辛等, 每用擦牙。”

    這種牙膏是一種藥膏,和這種藥膏相匹配的是植毛的牙刷。宋代開始有了帶毛的牙刷,不過這種毛是馬尾。

    牙膏之後,又出現了牙粉,蘇軾就自己配過牙粉,他將松脂和茯苓曬乾搗末, 篩出細粉來裝袋, 刷牙時,牙粉先放嘴裡, 用水,漱一下 吐出來之後再刷牙。

    除了用牙膏牙刷之外,古人還透過嚼木的方法來護齒,再飯後嚼些嫩樹枝來清潔牙齒。

  • 17 # 慵懶的貓不吃魚

    其實古代人早就有了“漱口”的習慣。

    在公元前3000年,人們發現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有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而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人們則用動物骨灰做牙粉來清理口腔。

    至於中國,護牙歷史由來已久。

    《史記·倉公傳》中就探究過:引起齲齒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禮記》中: “雞初鳴,鹹盥嗽”就說明人們已有了漱口的習慣,一般是用柳枝和手指;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就是用中指刷牙……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稱為“木齒”,後來這種方法傳到了中國。

    於是你可以看到,在隋唐五代時期,就出現了“楊枝揩齒法”這種流行的涑口方式。

    而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繁榮,出現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用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而南宋,則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當時的牙刷主要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

    此外,關於“古人是如何刷牙的”,有關學者認為,中國是可能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

    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

  • 18 # 想個名字難的

    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現在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理牙齒。阿拉伯人現在還從一種叫Arak的樹上取下樹枝,將一端搗碎,做成刷狀,用來清理牙縫及刷牙,稱之為Miswak,是一種天然牙刷,據科學家分析,這種樹枝含氟及皂素,可預防蛀牙,並有止痛作用。

  • 19 # 旺財的樹洞

    1、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現在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理牙齒。阿拉伯人現在還從一種叫Arak的樹上取下樹枝,將一端搗碎,做成刷狀,用來清理牙縫及刷牙,稱之為Miswak,是一種天然牙刷,據科學家分析,這種樹枝含氟及皂素,可預防蛀牙,並有止痛作用。

    3、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4、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5、也有青鹽用布或者手指,或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這些蘸了,擦牙齒,然後用清水漱口。據說,古時候有段時間很流行一種妝啊,黑齒,就是把牙齒全都染成黑色,作為一種時尚美。審美觀念讓人實為不解,也許這樣好,反正都染黑了,一勞永逸,也不用考慮潔齒。

    6、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好的效果。

  • 20 # 函穀道人

     對古代人來說是沒有刷牙這個概念的,所以也就沒有像今天的牙刷一樣專業用來刷牙的器具,儘管如此,聰明的古人還是想出了很多方法以保持牙齒清潔。

      一、牙刷

      1、楊柳枝

      在甘肅省敦煌莫高石窟196窟西壁有晚唐時期刷牙的畫面。牙刷是柳枝做成的。據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和刷牙資料。在晚唐時期,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個來源。 在赤鋒縣大營子村挖掘出土的遼慶應九年(公元595年)的附馬墓中,有兩把骨柄牙刷,長19釐米,有8個栽毛孔,分兩排,孔部上下相通,有金屬絲結紮過的痕跡,牙刷栽毛部的長度為2.5釐米,與現代牙刷極為相似。而外國的栽毛牙刷則是在公元15~17世紀才有的

      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2、木條

      大約在一千五百年前,古人已經知道利用半圓形木條來刮除牙菌斑和牙結石。據說,這種木條緣自印度和中國,最終傳入日本。起初,這種“牙刷”是僧侶在祭祀以前用於潔淨牙齒的用具,後來逐漸被普通人使用。

      後來,有人在這種木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木條一端削尖,另一端做成刷狀

      二、牙膏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公元1552年,明代醫學家江瓘編輯的《名醫類案》一書中,載有用薄荷玄明散(製作方法:薄荷60克,硝石60克,沒食子60克,冰片2.1克,玄明粉3克,硼砂30克,青鹽60克,共研極細末)擦牙,治療風熱牙痛。

      公元1590年,李時珍撰寫的白芷條下,載有用白芷3克,硃砂1.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頻用擦牙,以治療風熱牙痛。

      古代醫學文獻還載有用細辛9克,白芷9克,青鹽9克,冰片9克,蓽茇9克,共研極細末擦牙,以治風寒牙痛;用補骨脂60克、青鹽15克,共研極細末擦患牙,以治虛火牙痛;用鹹橄欖核(燒存性)3枚,青黛0.9克,冰片0.3克,共研極細末,擦患牙及齒齦,以治療牙齦出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上助聽器總是覺得吵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