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煙雨客

    我的家鄉在湖南,關於喪葬的民俗很多,但隨著今天社會的發展,傳統土葬大多消失,但仍有一些地方能保持原有的圖中習慣,今天我就列舉一下:

    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訊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訊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 2 # 沉浮15831

    現在,隨著殯葬制度的改革,一律實行火化,也早已廢除了土葬,和傳統的喪葬習俗相比,簡單快捷,綠色環保,省去許許多多了勞民傷財陋習。

    老人去世後,立刻就有殯儀車將遺體送至火葬場等待火化,親屬瞻仰了遺容後(也有殯儀館專門安排膽容廳),隨即火化。

    安放骨灰盒的儀式一般在公墓,逝者親屬提前聯絡好風水先生,擇日進行骨灰盒安放儀式。

    從前在老祖墳安葬一律明文禁止。

  • 3 # 有心的中

    我的家鄉在安慶地區,這裡的喪葬方式比較獨特,這種方式叫做厝柩,當地的方言叫做"can",就是將死著的棺木放在野外一處風水較好的地方,棺木四周用磚或其他的硬質東西圍起來,頂上用大瓦蓋住擋雨。放三年後再改棺下葬。

    這裡有個細節就是改棺撿骨,聽我分解。

    1

    當移民過來的老人去世後,按遺囑將老人的棺木放在野外暫不下葬,期待有朝一日迴歸故里。這種喪葬方式在當地就漸漸成為一種獨特的風俗。

    2

    我就來說一下這厝柩風俗的過程。

    人死後,將人體清洗乾淨,有專門的人員來處理死人的穿戴。死著要被裹上一套用蠶絲做成的外套,鞋子也是用蠶絲做成的,把死著嚴嚴實實的裹好,當然死著是光著身子的,這樣的好處是以便於三年後撿骨頭。

    蠶絲織物裹好身體後,放入棺中,蓋棺後用鐵鉤將棺蓋釘牢。眾人將棺木一起抬到野外的安放地,將棺木用磚木圍好,這就基本上告一段落了。當然這期間少不了道士唸經關燈,沿路走燈,相親幫忙吃吃喝喝的熱鬧景象,喪葬其實就是活人的文化的鬧騰。

    3

    三年期限到了後,就要將棺材開啟,將死著的屍體從棺材中拿出來。蠶絲是不容易腐爛的,但是會發黑,所以你能看見人們從棺材裡抬出一團黑乎乎的東西,讓人有些恐怖。

    人們會開啟裹著的織物,裡面就會露出死著的骨頭,將骨頭一根根的撿起來湊在一起。這裡面有些講究,骨頭越黃越好,對後人好。但在撿骨的過程中會遇到棺木封閉好導致屍體沒完全腐爛的情況,這會讓人不悅和晦氣,說實在的也令人作嘔。這樣情況會說對後人不利。當然科學的解釋完全不是這樣。

    改棺是安葬死著的重要環節,就是將原來的棺木拆散,用鋸子和斧頭一頓繁忙的操作,將棺材改小,再將死著的骨頭全部放入其中,蓋上蓋板,然後眾人將棺材抬到要安葬的墓地,道士,鄰里鄉親以及死著家屬一陣形式和儀式後,死著這才入土為安。

    4

    雖好是傳統喪葬的方式,其實越來越不被後人們所接受,人們在覺得其程式的繁瑣之外更覺得是對死著的殘忍,我不是局外人的空口無憑,這是我周遭人們的共同感覺。

  • 4 # 清風也若人

    關於喪葬的傳統各地都不一樣,但大致相同。大體有幾個程式。

    一,報喪,人去世後,按照這個人的輩份通知親戚朋友來奔喪。

    二,淨身穿衣,親生兒子,或有威望的人幫死者擦洗乾淨,然後穿上壽衣。

    三,親人哭喪,子女,姐妹圍著靈堂哭喊,訴說死者的生前事。

    四,唸佛,做道場。佛與道本是兩個系統,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在一起為死者超度。

    五,三天出殯,同輩與小輩才能去送殯,年長的不可前往。出殯的車子不能走回頭的路,這個門出,那個門回。

    六,火花,現代文明已取代傳統土葬幾十年,在火花場做最後的告別儀式。

    七,五七,頭七,二七一直到五七,每個七要哭親人。五七要做儀式,化紙房子等,親戚都會來參加。現在有的五七死後就做了。

    八,斷七,斷七過後,國灰盒送到公墓落葬,以後就每年清明的時候去掃墓上墳。

  • 5 # a秦風

    我的家鄉在陝西咸陽,這裡是中國第一帝都,也是十三個王朝的京畿之地,咸陽塬被古代王侯將相視為風水寶地,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埋葬著28位封建帝王和2000多位王后皇子、名臣重將,孕育了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璀璨文化,也留下了無位元殊的喪葬禮儀和習俗。

    咸陽民謠:“江南才子山東將,咸陽塬上埋皇上”。咸陽塬有周文王、武王、康王、周公旦等周代的陵墓群。周公在這裡制禮作樂,讓人類文明向前大大邁了一步,為中國成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奠定了基礎。在喪禮方面,周公旦將喪禮定為五大禮中的“凶禮”,並將“凶禮”細分為:喪禮、荒禮、吊禮、社禮、恤禮五種,從此中國喪葬禮俗自周進入成熟期。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遷徒各地達官貴人至咸陽,融合六國之禮儀風俗,取長補短,形成了秦國喪葬禮儀。

    漢代厚葬風俗盛行,西漢11位皇帝9位埋在咸陽塬上,形成舉世聞名的咸陽“五陵原”。每個陵邑從外地將諸候國王公大臣徒遷守陵,當時有20萬人遷止咸陽,再次實現了咸陽喪葬禮俗大融合,實現了多地域文化的特徵。

    唐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期,隨著佛教文化的大發展,喪葬文化在道家、儒家、宗法制度的基礎上又融入了釋家思想,喪葬禮俗此期趨於完備,唐禮也為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咸陽的喪葬禮儀真正邁出文明大步,主要歸功於民國時期關中大儒劉古愚先生。他創立的“煙霞書院”,召集周邊進步人士,革治舊禮,工業救國。特別是精簡過去喪葬中的繁鎖儀式,讓喪禮更貼近社會現實和民眾願望。

    至現在,關中喪葬禮雖然較以往又有了很大變革,不同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性也使喪禮風俗有了差異,特別是推行火葬以來,禮儀銳減,但在農村還保留著傳統禮俗。總體上,受到帝王厚葬的影響,咸陽關中區域喪葬風俗禮儀程式複雜,禮儀繁多。其每一種禮儀過程都體現了關中人尚禮、重德的思想,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關中喪葬禮儀文化。

    關中喪葬風俗禮儀主要有以下內容:小殮、報喪、奔喪、大殮、移靈位、祭獻、成服、披紅、招魂、安神、報鼓、三獻禮、以樂侑食、點主、過金銀橋、朝祖拜望、門祭、過三關、孝歌、奠酒、醒柩、迎禮、轉飯、掃龍床、午獻、遷柩、遣奠、掃墓、送葬、路祭、鎮宅、淨宅、下葬、祭墓、祭后土、謝紙、宴請、安家靈等。守孝三年期間還有以下的儀式要進行:打怕、伏二或伏三、過七、過百日、春分祭、十月一祭、大年三十祭、正月初一點乾糧、正月十五送燈、中元節祭、週年祭、二週年祭、三週年立碑祭等。關中喪葬整個過程都伴著孝子的哭聲,配以旋律悲痛如泣如訴的嗩吶聲和有教育緬懷意義的秦腔戲,能充分宣洩人內心悲痛。“禮”是關中喪葬風俗的核心,與喪事有關的諸多風俗,都是關中人用“喪盡禮,祭盡誠”的古訓,詮釋著“孝悌、親情、道德、崇拜”。

  • 6 # 上善如來

    我是青海的,我說說青海那邊的喪葬習俗。

    人死後,一般都是把客廳騰出來,然後把家裡所有的裝飾物都拆了,然後用長條凳子和門板做一個床鋪,將死者放在客廳中間,頭朝門,然後就是先請村威望高者幫忙主事,我們叫做“主喪”,在到每家每戶麻煩鄉情們幫忙,這只是一個儀式,你要你去請村裡的都會來幫忙的,這時候主喪就會安排一切,有主簿,挖墓的(土葬),報喪的,請陰陽的(陰陽師目前屬於道教一個民間支系),嗩吶。

    主喪會安排人幫著陰陽先生寫引魂幡,神牌等等,晚上就開始唸經,請家裡的祖先,家神等。

    我們一般都是放三天,第一天由鄉親們守夜,但是長子,長孫這時候就比較累,自從死者過時那天,你就得燒紙,而且是那種一直燒,可以用長跪不起來形容。

    第二天,就是叔叔輩的守夜,長子長孫還是一樣的,可以輪換休息,但是紙幾乎不能停一直燒。這天挖墓的也就是開始挖墓,我們那邊的墓深度是人的胳臂舉起,剛剛沒手指就可以了,沒有具體的深度。但是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給挖墓的人帶去的肉都是5成熟,要他們自己在墓邊自己烤的吃,我不知道這個原因是什麼故事。

    第三天,就輪到孫子輩的守夜,當然要是孫子輩的太小,也可又有父輩陪同。孫子輩的話除了長孫苦逼,別的都還好,我們家有句話“爺爺孫子一輩人”就是說孫子是可以和爺爺輩的隨便玩的。我們半夜餓了,就直接拿起貢品吃,尤其是雞,供桌上有隻雞,那隻雞必須要有,所以父輩們就怕我們把那隻雞給吃了。

    我們那邊的棺材特別大(相對於南方),但是很神奇的是,空棺材四個人輕鬆抬,裝了亡人,12個抬特別重。我也問過老人,據老人有9個鬼趴著,所以重。

    送葬的那天女人是不能跟到墳頭去的,以前都是拿麻繩把腳綁起來,我聽老輩說,新亡人,他回留戀時間,本就難走,要是家屬有其女人哭,亡人就更加捨不得走。送葬下葬都是有時間的。送葬回來的時候,孝子會跪在個個路口,讓送葬的人去家吃飯,在家門口放盆水,盆上放菜刀,每個送葬的人用手蘸水在菜刀上摸一下,斬斷一切。

    我發現全國喪葬相同的就是都有喪棒。

    我們辦喪事主食幾乎就是肉,一頭豬,2頭羊(兒子一隻,女婿一隻),每個女婿一隻雞。中午大塊豬肉每人三片,下午大碗羊肉,晚上面。

    年輕人意外過世,都直接燒了,要是有兒女還會給辦個喪事。

    見棺發財,升棺發財,逝者為大,莫怪,莫怪。

  • 7 # jianchi

    說起喪葬習俗,估計全國各地大同小異吧,看風水是喪葬的第一要務,所以首先得請個看風水的陰陽先生,陰陽先生的費用自不必說,下葬那天還要給陰陽先生買只大公雞。

    下葬時陰陽先生繞著墓穴快步走幾圈,邊走邊唸經,唸完了經才能下葬,但陰陽先生唸的是什麼經?卻沒有一個人能聽的清。

    於是好事者便想探聽探聽陰陽先生在下葬時,究竟唸的是什麼經?

    於是,幾個人在一次葬禮之後請陰陽先生喝酒。

    喝到酒酣耳熱時,人們試探著問陰陽在下葬時念的是什麼經?

    陰陽先生也是酒後吐真言:

    “能念什麼經?一二三四五,公雞到我手,六七八九十,回家燉著吃。你念的快一點兒就是下葬經了。”

  • 8 # 小甲說書

    我是十萬大山裡的苗族人,說到這個喪葬習俗我就覺得有點恐怖,對,就算我們寨子裡的人也會慌慌的,要是外人參加完一個葬禮估計晚上都能睡不著,接下來我就詳細說說。

    出殯前

    在我們南疆的苗族,出殯的前夜才開始打造棺材,一般家家戶戶都是提前準備好材料,如果半夜聽到哪家鑿木鋸木沉悶的叮咚響聲,那就是有人去世了第二天要出殯,一般半夜聽到這種聲音心裡還是有點發毛的。出殯那天的早上客人沒來之前,主家要把遺體抬到火灶旁邊(苗家吊角樓木房子,房子中二樓有一個生火的地方,不是灶臺),用一塊專門裹屍的布把遺體包好(布是黑色的底,有床單那麼大,布上的圖案顏色以青紅白三色為主,圖案是比較抽象的天上仙境,我基本看不懂),遺體頭部要向西方,日落的方向代表結束,在苗族喪葬裡沒馬上入土之前都不會放進棺材。

    出殯中

    下午一點鐘一過就到出殯時間了,因為一點到三點是未時屬土,我們一般都在這個時間段出,和死者生肖相沖的人不能繼續跟隨出殯隊伍。出殯時得先把遺體從二樓抬到一樓,但是不能走樓梯,這時候就需要在二樓的地板開一個洞(木樓的地板也是用長條形的木板鋪的,直接把木板掀開就可以)把遺體吊下去,吊下去以後把遺體放在一個用兩根竹子搭成的擔架上綁好,由兩個人抬著往安葬地點出發,隊伍由長子揹著米袋扛著鋤頭和蓑衣領頭,一路上灑紙錢不放炮,隊伍中的其他人(主要是女人)要一路哭喪表示對死者離去的悲傷和不捨。到達目的地後把裹屍布解開,把死者放進事先搬運到的棺材裡(裹屍布要拿出來),頭部墊著兩塊死者生前所住房子的瓦片,左手放一杯酒右手放一團蒸熟的糯米,最後蓋蓋子用木釘釘好。由長子挖第一下然後其他人幫忙把坑挖好,如果埋女的就要挖到能把棺材完全放進去為止,如果埋男的就要讓棺材高出地面三寸。接著法師做法祭拜土地山神和四方神靈,然後把棺材放入(頭部一定要朝山頂腳部朝山腳),最後填土起墳包,墳包起好後殺雞把雞血淋上去,再用雞羽毛把紙錢插到墳包上,墳頂掛上紙,最後所有人再祭拜一遍,所有流程就做完可以回家了(裹屍布要帶回去,要一直用的)。

  • 9 # 醉美皖西大別山

    我們家是皖西大別山區霍山山區的,在我們霍山山區,喪葬是十分講究的,具體來說,整個喪葬的過程大體分為這樣兩個步驟:一個是辦喪事,另一個是下葬。兩個步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多數正常死亡的人來說,這兩個步驟缺一不可。

    首先來說說辦喪事

    說到辦喪事不得不說到佛教和道教,在我們山區的話一般受道教文化的影響比較重,人死以後,需要請道士做法師超度亡靈。

    一般來說,有人去世,第一時間會請道士到家中,指導停靈多長時間,什麼時辰出棺,棺材要停放在什麼地方,什麼方位,什麼人不能送關,要做哪些法事等等。下面我就具體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山區農村有老人去世以後,會第一時間同之親屬,然後就是請道士,道士會過來佈置靈堂,然後會安排專人負責抄寫死者的親屬資訊,這些資訊是用來製作“燒庫”用的孝敬單子(也就是相關親屬燒的紙錢,上面會寫上哪個親屬孝敬的),然後道士會到山上幫忙尋找合適的停放棺材的地方,我們山區一般叫做“秋場”,一般來說,有固定的“秋場”用來專門停放棺材的。我們霍山山區土葬的話不是直接下葬,而是將棺材停放在野外將近一年的時間,等到寒食節以後,才會破土下葬。

    所有這些事情做好以後,死者家就可以安排舉辦喪事活動,我們山裡人叫做“刁紙”,所有前來弔唁的人,都要在棺材前下跪磕頭,死者直系親屬也要面對來客下跪還禮,重要人物到來還要放鞭炮,要擺放三牲祭品,還要敲鑼打鼓圍著棺材繞三圈。

    第一晚一般有直系親屬負責守靈,棺材下會放一個石磨盤,磨盤上會放一隻碗,碗裡放上桐油,再放上一個燈熄,這盞燈不能滅,據說是用來指引死者靈魂去往陰間的指路燈。

    到了第二天晚上,道士還要舉辦法事,也就是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那種鏡頭,道士會在房間裡掛上三清的畫像,會在祭壇前擺放十殿閻羅的畫像,用來超度亡靈,期間直系親屬還要捧著死者靈位下跪磕頭,一場大的法事整個時間持續好幾個小時。最後道士還要唱誦經文,一般一邊唱誦經文,一邊還有人敲鑼打鼓,直至早晨天亮出棺。

    出棺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負責抬棺材到“秋場”,另一部分人負責帶者死者的舊衣物,製作的紙錢、紙房子等等送到“庫場”(燒紙錢、舊衣物的地方)。抬棺材也很講究,道士會告知哪些生肖的人不能送棺,不能抬棺,送棺的人不能回頭望向家的方向等等,總之會有很多注意事項。

    棺材抬到“秋場”以後,道士會拿出羅盤,確定棺材的朝向,確定好以後,會有人用稻草將棺材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這樣包裹起來的棺材要在野外停放一年多的時間,有些死者停放的時間更久,最多的長達7-8年。

    棺材擺放好以後,親屬要燒紙錢,要敬酒,要磕頭,最後捧著零位去往庫場燒庫。由死者直系親屬點火把死者身前用的物品燒掉,紙錢、製作的紙房子等等,都要燒乾淨才能返回家中。我們山區還要根據親屬與死者之間的關係帶不同的“頭布子”,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披麻戴孝,不同的人帶不同長度的頭布子,不同顏色的頭布子。

    返回家中以後,並不意味著喪事結束,死者親屬每隔七天還要去秋場燒紙,燃放鞭炮,整整四十九天過後,才算喪事辦完。

    下葬

    喪事辦完以後,等到第二年大寒(沒記錯的話)以後,才可以破土安葬。一般來說,道士會實現選好安葬的地點,然後村裡人會幫忙打井(安葬的深井)。一般要提前一到兩天打好“井”。道士也會給出什麼時間“下祀”,也就是安葬。

    把棺材下葬以前還要在“井”裡燃燒芝麻秸稈、黃豆秸稈,這兩種秸稈燃燒的時候聲音劈里啪啦的,預示著死者家庭以後會繁榮昌盛。

    整個安葬過程差不多要半天左右的時間,墓碑安置好以後,擺上“食品”,祭祀先祖,整個喪葬才算圓滿完成,以後只等到清明節和除夕的時候以及“死期日”的時候,親屬才會到墳前燒紙錢。

    當然了在我們皖西大別山區,喪葬的整個過程大體都是這兩步,只有極少數人非正常死亡的會直接下葬,整個喪事的過程中也是非常講究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和儀式。

  • 10 # Shuai為愛停留

    喪葬活動及喪葬文化均起源於人類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類信奉樸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靈魂不滅,他們希望透過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動即喪禮來達到使死者復生、靈魂轉世的良好願望,同時藉此表達對親人去世的悲哀和懷念之情。在後來的歷史發展程序中,演變出一套系統的喪葬禮儀及文化,並表現出明顯的國家意志和禮儀特點。從夏商周開始葬禮即已進入了系統化程式化發展階段,春秋時期進入完善期。史料記載,秦漢喪葬禮儀已相當複雜,共分三個部分:葬前之禮、葬禮、葬後喪服之禮。葬前之禮包括:招魂、沐浴、飯含、小斂、大斂、哭喪、停屍等。葬禮包括:告別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後喪服之禮包括:喪服、喪制等。喪禮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有相應的寓意,必須嚴格遵守。

    中國古代喪葬文化與“孝”文化密切相關。“孝”源於儒家的核心思想。“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即是愛。何為愛?孟子對愛作了精闢的論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首先愛自己的親人,其次愛一切大眾,最後愛自然萬物。愛親人首先是愛父母,愛父母則為孝。“孝”作為儒家社會倫理思想的基礎,對古代社會的行為規範和社會秩序的穩定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家族宗法制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它的社會政治結構,從下至上依次為:家庭、家族、宗族、皇權即國家權力。因此家庭關係穩固了則家族關係穩固,家族關係穩固則宗族關係穩固,進而皇權即國家權力就穩固了。而“孝”文化則是處理和維繫家庭成員之間,家庭之間,宗族關係之間的道德規範和社會政治要求。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是處理和規範人際縱向關係的標準,悌是處理和規範人際橫向關係的標準,一縱一橫,縱橫交錯,維護和促進了社會政治基礎的穩固。統治者還認為“忠臣出孝門”“人臣孝則事君忠”。孔子也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封建統治者深知“孝”文化對於穩固社會統治基礎的重要意義,都將孝作為治國的基本國策,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譬如各朝文書中通常都有一句:“聖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語。

    孝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養老和送終。養老是對父母生前的贍養,送終是對父母死後的埋葬。根據孝的本意,兩方面都很重要,但實施的社會結果是出現了輕養厚葬的現象,這是由封建統治者自身的個人利益和社會統治需要而造成的。統治者生前享盡榮華富貴,希望進入冥國仍能繼續享有人世的尊貴。因此他們為父母,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華的墳墓。統治者的厚葬之風影響帶動了民間的喪葬之風,民間紛紛仿效,互相攀比。統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會政治邏輯結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並最終以國家法典形式頒佈實施。史料證明,最遲在西漢開始就頒佈了較為完善的喪葬法規。同時中國古代社會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發展階段,人們侷限在相對狹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為單位共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促使家庭成員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不僅具有天然的血親聯絡,更成為生存的相互依靠物件。這種重孝、厚葬觀念越來越濃厚,禮儀越來越繁縟。

    綜上可知,在傳統社會歷史條件下,中國的喪葬禮儀及其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客觀合理性和必然性,它與“孝”文化緊密相關,反映了當時儒學的社會倫理與社會政治思想,適應了封建國家維繫社會秩序與政治制度的要求。自“五四”以來中國的社會程序、政治經濟制度、人們的思想觀念均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原來的喪葬禮儀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和發展要求。去除包含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過量的煩瑣形式,保留與人文情懷有關的思想內容與莊嚴肅穆的表現方式,並增添符合和適應現代社會觀念與社會要求的內容和形式,樹立新的喪葬禮儀文化,在當今仍有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 11和xs max選擇哪一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