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民學歷史

    我覺得失敗根源不在曹操是否親征,攻打袁紹,北征烏紈叛亂,曹操都是親征,所以赤壁之戰不在於親征,在於兩點

    一 曹操過於自信,兵強馬壯,在加上統一北方,所以盲目自信其二 不聽信程昱的建議,程昱建議小心火攻其三 郭嘉早亡,曹操非常信賴郭嘉,北方的平定,統一也全都賴於郭嘉

  • 2 # 凡行誠者

    曹操在赤壁之戰之所以失敗,是有多方面因素終合的影響;並非全因周瑜的火攻。一些自然因素疾疫乃至天災,也是導致曹操這次失敗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風。正當東吳軍發起火攻時,大冬天突然颳起東南大風,風助火威,正好燒了處於江北的兵船。

    第二是霧。《英雄記》雲:“曹公赤壁敗,行至雲夢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路。”這雖然不是直接的敗因,但也造成了不利。

    第三是疾疫。《三國志·周瑜傳》雲:“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沒等交戰,就已病倒,當然只有敗退。

    《三國志· 武帝紀》雲:“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不僅病了,而且還死了不少,這就更說明了這次疾疫是這次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國志·先主傳》、《吳主傳》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次曹營發生的疾疫,據今人考證,是血吸蟲病。一場流行的血吸蟲病,竟使號稱八十三萬的曹操大軍“死者大半”(據《三國志·吳主傳》,這次大疫“死者大半”),充分說明這是一次很大的天災。

    曹操就這樣被弱小的對手打敗,難怪他很不服氣,事後他還寫信給孫權提到這件事,說:“赤壁之戰,正好我的軍隊有疾病,我便把船燒了,自行撤退,卻讓周瑜白白的得了一個好名聲。”所以他不承認是失敗,只承認是撤退。

    《三國演義》的作者們,為了更具英雄形象色彩卻有意無意迴避了這些因素。東南風是孔明借來的,這場使曹軍戰鬥力大減的疾疫,也只在龐統獻連環計時輕輕帶了一句。作者著力寫的是孔明和周瑜策劃的火攻,突出的是人事的作用。

  • 3 # 歷史的波瀾壯闊

    曹操英雄一世,討董卓,伐呂布,滅袁紹,攜天子而令諸侯,一度統一了中國北部,確實是又奸又雄。而他又是很懂得用人,也很懂得用詐,同時他又是一位極富有經驗的老臣,可是他為什麼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呢?難道沒有人勸他嗎?難道真的是他粗心大意嗎?

    首先,我認為曹操的失誤之處是輕敵了,完全沒有把劉備放在眼裡,也許他曾對劉備有過較高的評價,但在內心深處他依然不覺得劉備能強大到打倒他的地步,所以根本沒有多留意留意劉備的舉動。當然那時候的劉備確實還不成氣候,一個連自身都難保的人怎麼能與當時意氣風發的曹操相比較,所以正所謂是亂世出英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我認為赤壁之戰中的曹操是抱著暴發戶的心態去的。一方面前面有荊州之戰的勝利,曹操打劉表本就是以石擊卵,可以輕鬆拿下,結果大兵壓境之下,劉表病死,荊州內亂,曹操不戰而勝。這樣的勝利讓曹操覺得攻打東吳和荊州一樣輕而易舉,東吳當時的狀況確實也是主少國疑, 內部不穩,加之東吳的軍隊也比不上曹操的大軍,所以曹操是抱著挾勝威嚇,不戰而定的僥倖心態,這樣就導致他在戰略佈局上出現了疏忽。

    唐代胡曾甚至火攻是唯一的原因,他在詩中說;“烈火西焚魏帝旗,周瑜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連“長劍”也不必“揮”,便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火攻之成,可謂大矣,當然,詩是文藝作品,並不是史籍。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史籍的記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焚其舟船”,當然是用火攻了。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更詳,既有黃蓋深感“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的獻計,又有“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的火攻準備和詐降經過,更有“煙炎張天,人馬燒死溺死者其眾,(曹)軍遂敗退”的結果記錄。所以曹操失敗是輕敵了!準備不足 不是親不親征!

  • 4 # 邸家姑娘

    首先,看一下赤壁之戰前的曹操,可謂雄心壯志,氣吞山河,他透過討董卓、伐呂布、滅袁紹、攜天子而令諸侯,一度統一了中國北方,而且麾下兵精將廣、人才濟濟,因此揮師南下想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但是卻在赤壁之戰中敗的一塌糊塗,其中原因有4點

    第一,致命的錯誤,軍隊遠征,水土不服(有的軍事已經染有瘟疫),軍心不一(曹操軍隊多數從北方而來,不習水站,而且組成也比較混亂,有原來袁紹的軍士投降曹操的軍隊,還有平定中原時徐州投降的軍隊,還有收服荊州時投降的軍隊,真正屬於曹操嫡系的部隊本來就不多,而且歸順者在當時心裡上並沒有加一統一,多有內部矛盾)

    第二,曹操驕傲自滿,過於輕敵,由於曹操在戰鬥之前就已經開始盤算勝利後在江東如何享樂,完全可以說明他驕傲、輕敵、匆忙出擊,想一口吞下江東,對戰鬥的結果過分自信,有著這樣輕浮的心態導致了他在赤壁之戰中全線敗北。晉代史學家習鑿齒就指出是曹操一時的驕傲自滿而招致赤壁之敗:“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第三,戰略不對,時機並不成熟,此戰不應該打。賈詡曾進言,希望曹操休養生息,可做到“不戰而令江東稱臣”,而曹操不聽,非要去打。就當時的格局來看,如果曹操能先在荊州站穩了, 西邊是弱小的劉焉劉璋,東邊同樣是弱小的東吳,大兵壓境之下,相信只要一紙詔書就能收復益州。這時再向東吳施加壓力,東吳也只剩下投降了。

    第四,曹操對於長江流域的氣候缺乏研究,因為沒有考慮到風向問題,以及其他謀士提醒曹操當心對方用火攻曹操完全不以為然,以為當時亂北風,對方不敢用火,沒想到開戰的時候,風向逆轉,突然颳起了東南風,當時更有大霧天氣,沒有看清楚黃蓋假意投降過來的戰船上不是士兵,而且硫磺,等看到的時候,為時已晚,大火已經撲面而來。

    其中4條,如果不是曹操親征,或者其他的領軍,或許不會大意。或者說不敢大意,但是曹操親自出徵時,所有的不妥之處都沒有被他看在眼裡,所以可以說赤壁之戰的大敗,是因為曹操的親征,因為他前面得到的地盤太過於順利了,驕兵必敗。

  • 5 # 都說名字可以很長

    赤壁之戰時,曹操已經不在年輕,他很想透過這一戰來一統天下,奠定基業,換句話說就是救勝心切,操之過急,最後導致失敗。

  • 6 #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不同人對同一歷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赤壁之戰是曹操的中央派對東吳集團的一場戰爭,結果曹操大敗,統一中國的歷史步伐被阻擋。為什麼曹操會敗?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三國志》中多次提到曹操軍隊發生瘟疫;《三國演義》中說曹軍不習水戰。我認為這兩方面原因都有,至於影視作品中那些精彩的計謀和打鬥,都是小說演義渲染的,不是真的歷史。最後曹操因為瘟疫和不習水戰,決定向北撤退,所以根本就沒有和吳軍發生戰鬥。後來在烏林這個地方碰到了以逸待勞的劉備,一陣互毆後,自然曹操大敗。這個場景被《三國演義》演義成華容道放曹操,並被編成各種戲劇,反覆上演。所以真相就是這樣,可能顛覆了傳統認知,所以有些歷史事件還是不要深究最好。

  • 7 # 關山毓秀

    赤壁之戰不因曹親征而告敗!本人認為此戰曹軍告敗原因:1曹軍兵卒軍官皆是北人不善洇水;2由於上述原因曹軍便把所有船隻捆綁在一起;喪失靈活輕便活動犯了兵忌!3曹軍軍官自視兵強馬壯輕敵大意!4對手孔明善用自然規律氣候的驟變借為己用!所以綜上幾點是曹軍赤壁之戰慘敗主因!

  • 8 # i閒庭信步

    赤壁之戰的失敗並不取決於曹操的親征:

    就當時的魏蜀吳三國的形式來講,首先對於吳蜀兩國,具有良好的勝利條件:

    1、吳蜀政權結構穩固,民心穩定。

    2、吳蜀集團軍事政治人才輩出,東吳有:周瑜、黃蓋、程普、魯肅、呂蒙等;蜀漢:諸葛亮、趙雲、關羽、張飛等。

    3、吳蜀聯盟,組成抗曹統一戰線,軍事政治行動統一明確。

    4、地理優勢,長江天塹阻隔,曹軍陣營士兵不習水上作戰,吳蜀軍隊善於水戰,水軍建設完備。

    反觀魏國曹操陣營:

    1、剛剛統一北方,人心思安。

    2、勞師遠征,外線作戰,軍隊疲弊,後勤運輸線過長。

    3、戰略上,赤壁之戰前未使孫劉集團關係破裂,戰術指揮上沒有及時採取有效的靈活機動策略,被孫劉聯盟火攻取勝。

  • 9 # 風月追狂

    赤壁大戰的失敗與他的親征沒有半毛錢關係,如果赤壁這場戰爭勝利,基本上就完成大一統,主帥親征是必然的,這場戰爭對曹操來說多麼重要的,誰能代替他來征伐,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是最優秀的帥才,沒有任何將領能超過他。後來失敗原因也是在於曹操。我們現在找願因,其實曹操回去也在找原因。

    這場戰爭失敗,我分析的原因,也是曹操總結的原因。

    第一是驕兵必敗。

    曹操進兵江南先攻打的是荊州然後是東吳,曹操大軍一到荊州,不費吹灰之力,攻城掠地。荊州就投降了,這場戰爭勝的太順了,主帥高興,士兵也高興,在下一場大戰中沒有更高的防禦性,戰鬥力也下降,那有勝利的可能。並且東吳對這場戰爭不同他們是全力以赴。

    第二是準備不足。

    這場戰爭主力軍是曹操在在北方帶過來的,荊州兵更本還沒有依附,他們不可能真心賣力,他們各懷心事。北方兵在北方戰場打的是平原戰,一馬平川,兩軍對壘無障礙,雙方打的是氣勢戰。到了南方打的是山地戰顯然不適應,北方氣候與南方氣候又不同,兵將當中有許多人水土不服,影響戰鬥力。曹操著急和東吳決戰,其他因素更本就沒有考慮周全,倉促應戰那有不敗之理。

    第三是低估對手。

    曹操軍隊對這場戰爭沒有全力以赴,勝利當然好,輸掉他們有退路。東吳方面卻不同,他們會認真對待這場戰爭,對於他們來說生死存亡,失敗了什麼都沒有了,國破家亡,他們在這場戰爭中每個人都是死士,把生死度之之外,全力以赴打好這場戰。

    這就是我的分析,不知大家是否認可。

  • 10 # 小樓聽雨71514

    有道理,曹操徵荊州,空前順利,至使驕傲自大,終至大敗!如果主將是曹仁,張遼,則會在空前的勝利下,謹慎用兵,不會失敗!

  • 11 # 曾銘瀾

    曹操不親征,派誰。將才,謀士多,沒帥才,曹操也不放心把舉國之軍委於一人,當時在長江以南在亂世易割劇,哪不白打了。

  • 12 # 山中雪間一枝梅

    因為曹操生性多疑,致使他的決策失誤,最終導致他南征失敗。

    我認為曹操赤壁失敗的原因有四個原因。

    1,曹操當時剛攻克了荊州,荊州的人才還沒有歸心,荊州百姓的民心也不在曹操這裡,而曹操卻急於攻下東吳,使得荊州上下都有怨言。

    2,曹操手下計程車兵多是北方人士,大多都不會游泳,在江面上戰鬥能力大減。而新投降曹操的荊州水軍雖然在水上的戰鬥能力強,但因為曹操一兵一卒都沒有費就攻佔了荊州,導致麾下士兵看不起荊州水軍計程車兵,兩方人馬相處並不和睦。

    3,曹操中了周瑜的苦肉計,將水軍統領蔡瑁殺了,而蔡瑁是當時曹操麾下最擅長水軍的將領,與周瑜對戰多年,雖然處於下風,但並沒有吃什麼大虧。而當時曹操麾下名將、謀士雖然多,卻沒有比蔡瑁更好的水軍統領了。

    4,曹操因為北方人馬不習慣乘船而將所有船用鐵索聯在一起,讓船在江面上平穩一些。這一條導致了曹操幾十萬大軍被一把火燒了個乾淨,為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敗北留下了最大的伏筆。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曾寫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上說道他要統領著八十萬的水軍和孫權一起打獵。當時孫權看過信之後也拿給自己的部下看,他們全都嚇壞了,很多有都提議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孫權的部下里只有魯肅一人沒有說話,藉著上廁所的時候魯肅把心裡話說給了孫權聽,提議不能投降,得到了孫權的認可,後來孫權便發兵了。

    孫權和劉備聯合,此時他們的隊伍裡有周瑜和魯肅兩個非常能幹的人物,他們兩軍逆水前行來到了赤壁,那時曹軍正在渡江,於是交戰雙方就這麼相遇了。

    當時曹操的北士卒對坐船很不習慣,為了他們能適應一些,曹操便把每條船的船頭與船尾相連,這樣人和馬即便在穿上也像在陸地上。這樣的情況被孫劉聯軍看在眼裡,計上心頭,有人提出對付曹軍可以用火。於是他們假裝投降,慢慢靠近曹軍,最後曹軍的所有船隻被燒燬,損失非常慘重。

    赤壁之戰的簡介是劉備和孫權聯合在赤壁智取曹操,它主要的內容是曹操因為北士卒不適應坐船便把船的首尾相連好讓船連成一片平地,但是這也引來了危機。藉著大好時機孫劉聯軍假裝投降,用火點燃了曹軍所有的船,歷史上著名的火燒赤壁就這麼發生了。

  • 1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曹操親征導致赤壁大敗。如果曹操不親征而是派遣大將前往,那麼劉琮投降得到整個荊州以後肯定不會擅自攻取東吳,那麼也就不存在赤壁之戰了。

    如果曹操不親征荊州就不會有赤壁之戰

    如果曹操當初不是親征荊州就不會發生赤壁之戰。曹操只要派遣一員大將征討荊州,劉表去世後劉琮依然會將荊州全境獻於曹操,那麼曹操手下的大將必然會停止一切的攻擊,加固防禦剛剛獲得的荊州。

    與此同時,獲得荊州全境的曹操就相當於和孫權分別佔據長江。東吳依賴的長江天塹將優勢全無,曹操在許縣也未必就會馬上敢來征討東吳,這時賈詡的計謀經營荊州幾年再討伐東吳的計劃曹操就會有很大的機率採納。那時曹操水軍也成氣候,東吳即使不投降的話,曹操也完全有實力征服整個江東。

    曹操親征導致赤壁失利的原因

    曹操佔據荊州後在荊州的並不得民心。荊州劉表割據荊州已久,因為劉表沒有太大的野心所以荊州境內保持了一定時間的安穩。曹操率領大軍前來,讓荊州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百姓不想打仗,而曹操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得到了荊州,緊接著就要攻打東吳發動戰爭,荊州百姓怎麼會擁護曹操。

    曹操忽略荊州軍新降士氣上有很大的問題。劉備在荊州時樹立恩信,很得荊州百姓的認可,而且荊州大部分的官員也願意隨劉備去發展。這樣就出現了一部分統帥和劉備走了,留下計程車兵新換了主官及主君,士氣有很大的影響。而曹操又把大部分的荊州軍擺在了赤壁的主戰場。

    曹操無視了赤壁之戰打響前,帶來的北方士兵遭受了疾疫死傷半數以上。根據記載,赤壁之戰前曹操帶來的北方士兵中發生了較大的疾疫,死亡了一半以上,這樣的情況下曹操都沒有罷兵北還,依舊執意伐吳。這樣就造成了北方士兵和新降的荊州軍戰力大跌,面對保家衛國東吳士兵及生死存亡一戰的劉備軍焉能不敗。

    總結:劉琮的投降讓曹操志得意滿,自帶計程車兵加上荊州軍,兵力充足讓曹操更是如虎添翼。只是可惜曹操的威名不僅沒有嚇住孫權,還促進了孫劉聯盟。

  • 14 # 夕陽紅41566

    我認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就是曹操不親征也可能失敗。失敗的原因主要遇到了強悍的對手,一是諸葛亮借得了東風,再就是中了龐統的連環計。勝敗乃兵家常事,儘管曹操有過赤壁之戰的失敗,也不能不承認曹操是出類拔萃的軍事家。

  • 15 # 富元製作

    曹操親征讓孫權感覺是要滅掉東吳,只會用舉國之力來維護孫氏家族的利益,曹操本來意圖是滅掉劉備殘餘,因此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至少連水軍都是臨時準備。想要取得赤壁勝利,可以坐鎮荊州派大將帥軍出征,採取步步為營蠶食政策先消滅劉備殘餘

  • 16 # 古遊老陝轉

    這首先要先說說曹操這個人的性格,曹操是個很自信卻疑心重的人格特徵,再加上曹操不善水戰,沒有經驗,又急於求成,而他的謀士將領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這是曹操才輕易中了離間計,衝動殺了懂水戰卻把荊州拱手讓給曹操的蔡冒。我認為這才是赤壁之戰慘敗的重要原因

  • 17 # 老餘侃大山

    曹操此時不免有些驕傲,他剛剛統一了北方,氣勢如虹,因此小覷了孫劉聯軍,劉備剛剛新野打敗,被他追的狼狽不堪,孫權在他眼裡就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兒,所以赤壁之敗主要原因乃是曹操輕敵了。俗話說驕兵必敗嘛。

  • 18 # 朵朵佬爺

    我覺得與曹操親征有很大關係。理由如下:一是,曹操親征,想一戰而統一天下,給了孫權和劉備太大的壓力,逼著二人走向聯合。如果派一大將親征,孫權是無論如何不會去聯合劉備的,孫權會坐山觀虎鬥,讓曹軍滅了劉備,即使滅不了劉備,也會兩敗俱傷的,孫權可收漁翁之利,這是孫權樂觀其成的。二是,曹操有勝而驕的毛病,劉表兒子劉琮投降後,收了十幾萬軍隊,還包括水軍幾萬,曹操便以為穩操勝券了,對東吳的招降書寫的十分傲慢,讓孫權接受不了,產生了巨大的牴觸情緒,對投降派厭惡致極,東吳的投降派失去了支援,曹操不僅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相反,有東吳的主戰派佔了上風,周瑜決意決一死戰,赤壁之戰變成硬仗惡仗。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這些人是不把曹操放在眼裡的。如果曹操派一大將,孫權還會猶豫不決,孫劉聯盟也許會成泡影,如果曹操給的條件豐厚,孫權也許就降了,例如封王,孫權肯定會滿足的。三是,曹操最大的失誤是小瞧了諸葛亮,曹操根本沒把諸葛亮當對手,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臉。曹操不知道,諸葛亮把曹操的每一步都算計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赤壁一戰,曹操知道自己失去了統一天的先機,由戰略進攻轉為了戰略防禦,三國之勢如期而至。

  • 19 # 文藻巧翁

    赤壁之戰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起來,在今湖北江陵與漢口間的長江沿岸地區,用五萬兵為打敗了曹操號稱的八十萬大軍。

    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了北方,公元208年7月,曹操親率幾十萬大軍南下荊州,原守荊州的荊州牧劉表病死,次子劉琮降曹,依附劉表的劉備和劉表的長子劉琦都戰敗退至夏口(今漢口)一帶,兵力只有兩萬餘。曹操佔領荊州後,打算順流東下,乘勝進兵江東,消滅割據長江下游的孫權勢力。孫權在曹兵壓境的形勢下,摒棄了主和派投降曹操的主張,贊同了魯肅、周瑜的主戰意見,並採納了劉備謀臣諸葛亮關於孫、劉聯合抗曹的建議,任命周瑜、程普為正副統軍都督,率軍三萬與劉備共同抗擊曹軍。十月,周瑜率軍沿江西上,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與劉備會合,繼續前進,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境內)與曹軍相遇。曹軍在長沙北岸,孫、劉聯軍在長江南岸。

    曹軍多為北方士兵,不習水戰,為了防止水上風浪顛簸,便以鐵環把船連線起來(連環船)。孫、劉聯軍針對曹軍的這一特點,決定採用諸葛亮的火攻計破曹。十一月,東吳大將黃蓋詐降,帶領十艘蒙衝鬥艦,滿載硫磺、乾草、油脂等物,面上覆以帳幕,直奔曹軍船隊,放起火來,曹軍船隻因用鐵環連線,一時又分散不開,火勢大著,整個江面變成一片火海,周瑜趁機率軍進攻,曹軍大敗,曹操帶領殘兵敗將經華容(今湖北監利西北)向江陵撒退,曹軍損傷大半,孫、劉取得了赤壁戰役的勝利。

    (|)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率軍順勢而下,並沒有充分準備,操之過急,袛想一舉殲滅東吳。

    (2)沒有在戰略戰術上週宻設謀,更沒考慮北方士兵不黯水性,更缺乏水戰的訓練。

    (3)曹操犯了決策錯誤,採用連環船的陣容,鐵鎖連環使戰船受到攻擊後,不能分散各自為戰,成為戰敗的重要原因。

    (4)赤壁之戰成就了諸葛亮“三分天下”、“鼎足三立”的魏晉、蜀漢、東吳三國的局面。

  • 20 # 曉陽xy

    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有很多的因素,統帥的決策是整個軍事行動的關鍵,赤壁大戰的失利和曹操是有很大的關係,最大的失誤就是輕視了孫吳政權誓死抵抗的決心。

    官渡之後,曹操平定了袁紹,勢力席捲中原。又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拿下了荊州,率得勝之師,飲馬長江。勝利一度來得非常順利,幾乎就沒有碰上很強的對手。而江對面的孫權卻是一個頭腦清醒做事果決的英雄。此時的東吳不但擁有長江天險,還有一大批孫策留下來的能臣武將。這些將領英勇善戰,並且忠於孫權,對曹操來說。東吳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顯然,曹操當時沒有認清這一點,孫權不是一口就能吞下去的。正如大戰之後,曹操所感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郭嘉曾在平定袁氏兄弟時獻策,“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如果當時曹操採用了這個策略,不要急於求成。自己坐鎮荊州,安撫剛剛歸順的百姓,穩固後方,留一部分主力和荊州水軍一起,與孫權隔江對峙。不斷出擊,騷擾吳軍,使東吳兵疲民乏,疲於應付,論此時的國力,曹操完全可以和孫權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東吳國小力弱。資源貧瘠,即使全力以赴,打上幾個勝仗。也不過是隔靴搔癢,改變不了大軍壓境的局面,國力反而會被消耗。到時候選派良將,分路出擊,使東吳首尾不能相顧,周瑜此時能耐在大,也不一定能救的了東吳,而西晉滅吳,就是採用的這個策略。而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將主力大軍集中在烏林一個方向。面對東吳水師的火攻,一戰而潰全軍,幾十萬大軍瞬間土崩瓦解,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這畢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是一個戰爭奇蹟,當時的曹操率領80萬長勝之師,進攻孫權,不論是氣勢還是資源儲備,都遠遠高於孫權,獲勝的機率是很大的,勝算是很高的,打敗孫權,一統全國是很有可能的,正是曹操的幾個錯誤決定,讓孫劉聯軍抓住了一個難得機會,從而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現代藝術流派中,最受大眾歡迎的藝術家有哪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