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高人為峰3737

    趙國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透過地理位置我們能看出趙國長期處於抗擊草原民族的第一線,而這也決定了趙國的國力在抗擊入侵的過程中被消耗掉,戰爭能夠使趙國名將輩出,但是在面對秦國舉國之力的征服戰爭時,趙國將沒有力量抵抗,不論李牧在不在結果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時間可能長一點而已。

  • 2 # 歷史的波瀾壯闊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有二,廉頗、趙牧也!此兩人可與白起、王翦較量一番,他們共稱戰國四大名將!如果李牧不死,能打敗秦國嗎?我認為打不過,也輸不了,比如長平之戰,如果換做李牧,不會敗!就像廉頗一樣,即使堅守不出,也會把秦軍拖死,我認為白起再厲害,人家堅守不出,要不是離間計,把廉頗換了,長平之戰趙國我認為不會敗,就堅守不出,秦國補給跟不上,自然退軍!一開始就是廉頗使用的堅守不出的戰法,把秦軍弄的沒辦法,就用的離間計,把廉頗換了,本來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趙國廉頗此時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趙王換了,哎 ,所以我認為李牧不死,長平之戰至少不會敗!拖也拖死他!

  • 3 # 晨峰筆記
    綜合國力對比

    趙國在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後其軍事實力顯著增長,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是趙國最失敗的是隻對軍事進行了徹底的變革而沒有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變法,沒有對其經濟結構和政治制度進行大規模的變革,最終導致其特別是在長平之戰時,全國糧盡。而秦國是在經過商鞅變法,對其全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進行重新的設計,其綜合國力大增,使其在孝公時代便躋能身強國之列。

    國君對比

    趙國在戰國時期名將輩出,但是其國君確一代比一代昏聵,如長平之戰用趙括,逼死名將李牧,等等舉措皆是昏聵無比,即使名將不死,在這種昏招頻出的君主帶領下,滅國是遲早的事情。而秦國在孝公之後,歷經惠文王、昭襄王等皆為明主,其國家實力更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其國內名臣更是數不勝數,上演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佳話。

    總結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儼然將秦國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其經濟、律法、農耕、征戰等儼然合一,就像一臺機器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戰爭資源輸出,這才是秦國最強大的根本。

  • 4 # 巴蜀漂泊客

    因為闡述的連貫性,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趙國名將多?

    戰國時期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其中出現了很多經典案例,流傳至今的成語典故大多數都出自戰國時期當然也出現了很多傑出人才,李牧就是當時四大名將之一。

    眾所周知,四大名將分別是王翦(秦國)、白起(秦國)、廉頗(趙國)、李牧(趙國),這裡面秦國和趙國分別各佔一半。採用軍功爵制的秦人相當好戰,所以盛產名將一點不稀奇。

    至於為什麼趙國的名將眾多,著就要取決於趙國的地理位置。

    從地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趙國獨自抵禦了當時華夏文明最大的威脅——匈奴人。匈奴是一個侵略性極強的遊牧民族,在戰國七雄的時期正是匈奴開始崛起的時候。

    而燕國面對的曾經草原霸主——東胡,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被同化,慢慢的失去了彪悍的戰鬥力。同樣是邊境國家,燕國的對手——東胡的軍事水平低顯然低了匈奴好幾個層次,所以不產名將也是情理之中的。

    那麼回到第一個問題,李牧不死,趙國有希望打敗秦國嗎?

    我的答案是:完全沒有希望。

    李牧的優秀無可否認,但是一個武將能力在如何突出也不可能放大到影響一個國家的走勢。國家的強盛與否是看一國綜合實力,到最後拼的無非就是人口錢糧。秦國通過幾代人的發奮圖強和不斷的改革讓國家空前強大,以一己之力對抗六國。

    趙國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趙國為東方六國軍事之首,獨立對抗秦國百年之久就可以看出趙國國家的武力是多麼強悍,因此他們的改革更注重加強軍事力量,長期輕視農耕與內政,著就導致了人口與人才的大量流失。

    其中長平之戰就是因為糧食出現壓力才臨時易帥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希望可以速戰速決。其結果趙括陣亡,四十五趙卒被坑殺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在外交上趙國也吃夠秦國的苦頭,從秦昭王時期就一直採用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戰國策》.秦策:範睢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這就讓趙國和秦國交戰後沒有時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因為會面臨燕國的騷擾。就好比兩個人打架打完了,秦家小哥可以包紮傷口,而燕家小哥不僅不要趙家小哥包紮傷口,還朝他吐口水。

    所以,趙國的滅亡是註定的,不可能因為一人之力可以改變。

  • 5 # 天堂暴雨

    李牧不死趙國是有希望打敗秦國的,當然這個打敗不是徹底的打敗。首先咱們先來看看李牧的戰績,看他是不是有打敗秦國的能力。李牧長期駐守在趙國的北部邊境地區防備匈奴。由於長期在此地駐守他發現匈奴人打仗方式不一樣。他們總是以小股的兵力騷擾,如果趙軍出擊就會逃走的無影無蹤,很難予以殲滅。為殲滅匈奴主力一掃邊境必須殲滅匈奴主力打疼他。李牧用奇招解決了。首先李牧不讓士兵出去打仗了,如果匈奴的人來了咱就撤退,他們不就是搶物資麼,給他們暫不打仗。還有就是大大的賞賜士兵,讓他們吃好喝好,如此讓匈奴搶了去還不如咱自己先吃了。就這樣好幾年,趙軍這邊兵強馬壯了,士兵們都很過意不去紛紛要求請戰,那士氣是實在的高呀!反而匈奴搶東西越來越順手不過也越來越少了(都讓李牧他們造啦),以為趙軍就是一幫吃貨,於是就集結軍隊準備去趙國的腹地去打秋風。就是利用匈奴集結的好機會趙軍全體出擊,打敗匈奴斬首好十幾萬人,又受降了東胡,林胡等徹底的解決了邊境問題。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慘重,李牧被調回國內。秦國在次侵略趙國,李牧作為主要將領迎敵。兩次打敗了秦軍的侵略。在打敗秦軍桓齮的部隊後李牧還被封為武安君(當然這封號的人下場都不太好)。李牧在前期的戰爭中充分的展現出了一個優秀指揮員的領導能力絕對能稱的上是名將。

    那麼咱們看看李牧的最後一仗。秦國接連失敗,就排出 了老將王翦。王翦可是滅國能手肯掉了秦國遇到的所有強勁對手,趙國就是一個。但是面對李牧的趙國王翦並沒有直接與他交兵而是用氣了計謀,因為他知道很難在正面的戰鬥中戰勝李牧。最終的結局還是會和前兩次秦軍敗北一樣,但是王翦的“離間計”使趙王除掉了李牧自毀長城。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前倆個是秦國的,後倆個是趙國的。名將百戰百勝,能伐國能禦敵,只有在戰爭中才能不斷的成長。秦國滅六國,那打過的仗肯定是很多。趙國呢?

    大家可以看圖趙國的四面分別被秦,魏,齊,燕還有北方的匈奴包圍,四周強敵環繞,要怎麼立國?只有靠強大的武力,因此才有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和秦國的變法不同。趙國的改革主要是軍事上的變革並沒有從根本上變革社會。這也就是趙國軍事強大的原因。軍事的強大對外戰爭多了產生名將就有了土壤,也就名將輩出。但是相對於秦國徹底的變法來說,趙國這種只注重軍事的變革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戰勝秦國,最終還是不能抵擋秦國統一。

  • 6 # 當代曹植

    一塊小石頭焉能阻擋歷史潮流?

    趙國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透過地理位置我們能看出趙國長期處於抗擊草原民族的第一線,而這也決定了趙國的國力在抗擊入侵的過程中被消耗掉,戰爭能夠使趙國名將輩出,但是在面對秦國舉國之力的征服戰爭時,趙國將沒有力量抵抗,不論李牧在不在結果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時間可能長一點而已。

    不可否認李牧是戰國時期不可多得的名將,但是一場戰役尤其是這種國與國之間的生死之戰最終比拼的是後勤保障,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戰爭的動員能力。

    綜合國力對比

    趙國在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後其軍事實力顯著增長,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是趙國最失敗的是隻對軍事進行了徹底的變革而沒有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變法,沒有對其經濟結構和政治制度進行大規模的變革,最終導致其特別是在長平之戰時,全國糧盡。而秦國是在經過商鞅變法,對其全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進行重新的設計,其綜合國力大增,使其在孝公時代便躋能身強國之列。

    國君對比

    沒有名君,哪有名將?

    趙國在戰國時期名將輩出,但是其國君確一代比一代昏聵,如長平之戰用趙括,逼死名將李牧,等等舉措皆是昏聵無比,即使名將不死,在這種昏招頻出的君主帶領下,滅國是遲早的事情。而秦國在孝公之後,歷經惠文王、昭襄王等皆為明主,其國家實力更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其國內名臣更是數不勝數,上演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佳話。

    總結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儼然將秦國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其經濟、律法、農耕、征戰等儼然合一,就像一臺機器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戰爭資源輸出,這才是秦國最強大的根本。

  • 7 # 靈兮講史

    如果趙國李牧不死,趙國有希望打敗秦國嗎?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關乎國運的戰略決戰,李牧有大破匈奴,攻破東胡,降服林胡的戰績,匈奴十多年沒有侵入過趙國邊境了。而這些作戰都是平原作戰,雖說長平之戰主要是山地戰,但是趙軍的騎兵是“胡服騎射”的輕騎兵,機動能力很強,山地地形根本限制不了輕騎兵。況且白起就是透過輕騎兵攻擊趙軍後方截斷長平趙軍與大糧山之間的糧道,使趙軍陷入斷糧的境地。可見輕騎兵在山地地形也是有著重要作用的。

    趙國國力已近盡了,而秦國卻如日中天,李牧就算再厲害也只能苦撐,趙被滅是遲早的事,只是有李牧能撐更久一點。趙已經沒有對抗秦的資本了,長平之戰其他幾國根本隔岸觀火的態度,他們都沒有想到這場大戰趙軍能敗得如此之慘,以至於到亡國的地步,所以都沒有準備好發兵救援。而白起也認為趁各國沒反應過來,可以趁勢滅趙。這時侯秦王沒有采納,要和談,之後被騙了,才又要請白起攻趙,白起卻說其他各國在這幾個月已經準備完畢,聯合了起來,現在打已經沒有勝算。可見趙長平之後已經沒有了抵抗的資本,之後是因為過了幾十年恢復了點元氣。到了嬴政的時期基本已經是一超多強,再加上連橫的戰略,結局已經註定了。

    為什麼趙國名將多?看看趙國的地理位置就知道,趙國北有強大的 匈奴,東胡,西有強秦,南有楚國,東有燕國,齊國。可以說四面都是強國包圍,所以趙國崇尚武,又推崇“胡服騎射”,使整個趙國達到了一個全民皆兵的地步,這樣的環境條件下自然名將多了,戰國四將有2位就是趙國的,廉頗,趙牧。

  • 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如果李牧不死,也沒有可能擊敗秦國。雖然李牧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在與秦國交戰中也沒有敗績。但是從長平之戰後,趙國被秦國坑殺四十五萬大軍,趙國實力被極大削弱。這樣的損耗已經傷筋動骨,絕不是短短几年就能恢復的。而且,由於趙國處於四戰之地,不論是秦國還是周圍如燕國等國家,都沒有給趙國休養生息的時機。雖然李牧履戰履勝,但趙國的國力卻不可避免的越來弱,必然逃不脫亡國的結果。

    同時,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土銳減,比如被秦國曾經一次奪取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座城池,曾經的都城晉陽也落入秦國之手。政治腐敗,逼走廉頗、殺死李牧,這樣的朝政,即使能臣、武將再多,也是必敗無疑。特別是寵臣郭開,他先是透過向使者行賄,讓趙王認為逃亡在外的廉頗年老無用,而棄用廉頗;後來又向趙王進讒,殺死李牧。郭開一人之力勝過了秦國幾十萬大軍。長平之戰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趙王中了反間計,誤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才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可是他們一點也沒有汲取教訓。可以說,政治的腐敗、用人的失誤是趙國滅亡的最主要的因素。即使李牧不死,也是無濟於事,他能做得也只是延緩趙國滅亡的步伐。

    至於趙國名將多,應該是和趙國所處的四戰之地有關。趙國西面有強秦,北面有匈奴,東面是燕國、齊國,南面是楚、魏,都對趙國形成了強大壓力,讓趙國始終處於作戰狀態,這樣的環境對培養出色的將領極為有利。趙國曆來重視軍功,在建國前趙氏與範、中行氏的一次戰鬥中,趙簡子就宣佈:“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入仕做官),人臣隸圉免。”像廉頗、趙奢、李牧等均因軍功而升遷、封君,許歷也因功從軍士升任“國尉”,成為國家最高軍事長官。

    趙國有著精銳的軍隊,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讓趙軍一躍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軍隊,帶領這樣的軍隊,自然容易取得更大的戰功。事實上,將領們也十分樂意統帥趙軍。像廉頗久為趙將,後來逃亡到魏國、楚國,雖然也被重用,但卻希望重返趙國,再次統率趙軍。正是傑出的將軍和精銳的軍隊有機結合,才創造了一個個戰場的神話。

  • 9 # 李時針的時針

    這是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時針認為即使李牧不死,趙國依然無法打敗秦國。

    李牧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毋庸置疑,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尤其在趙國末年,面對秦國一次次的滅國戰爭,李牧都以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連卻秦軍,成為了趙國最後一塊遮羞布。

    李牧不死,趙國也無希望打敗秦國

    如果說李牧不死,趙國取得幾場乃至十幾場戰爭的勝利我認為都是可能的,但是趙國最終打敗秦國是不可能的。趙國長平之戰慘敗於秦國就定下了之後的基調,後續的趙國基本就已經剩下掙扎求生的節奏,而基本失去的翻身的可能。之所以趙國長平之戰慘敗於秦國,其實也是側面反應了趙國當時綜合國力弱於秦國。

    趙國進行的改革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是一場著重於軍事方面的改革,它將趙國原本就強勢的軍事實力提升了一個檔次。而在趙國本身存在的政治、經濟、法治、農業生產等相關方面並未作出相應地方措施來改善,趙國僅僅依靠其超強的軍事實力在進行武力擴張,無形之中會使得其本身就很羸弱的農業生產支撐不住龐大的軍事開銷。也就是趙國長時間的東征西討只不過是熱熱鬧鬧而已,他本身的綜合國力未得到顯著的提高,反而使得自己陷入國庫空虛的窘境。

    長平之戰一戰中就暴露出來趙國國力不行的缺陷,本身趙國的邯鄲距離上黨郡比咸陽近的多,但是趙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率先堅持不住了,自己主動出擊才會陷入被動。而秦國距離上黨山高路遠,卻能依靠其雄厚的綜合國力熬到最後,這強大的綜合國力早在當時商鞅變法之時就已經定下了基調,商鞅變法在軍事、農業、法治、軍事等發麵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而且藉助變法使得秦民好戰之風得到充分的發揮,虎狼之師因此而成。在趙國敗於秦國之後,李牧的存在也只能是維持趙國苟延殘喘而已。趙王遷時代的趙國,已經是到了趙國最艱難的時刻,面臨內憂外患。秦國當時國富民強,就算不和趙國打,拖都會將趙國拖死,這是一個人不能改變的,因而可以講,及時李牧不死趙國依舊是不可能最終戰勝秦國。

    趙國為何名將眾多

    個人認為是由於趙國身處的地理環境有關,趙國地處中原與遊牧民族連線交匯之處,在長期的生活與遊牧民族的鬥爭的過程中深受當時遊牧民族的影響。崇尚武力,民風彪悍已成為趙國國民的標籤,燕趙自古以來多慷慨悲昂之士,在長期這種環境之下,趙國名將因而就會多一些。

    時針結語

    簡單的說幾句李牧,李牧之死與其說是他自己的悲哀不如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哀,趙王遷在當時那種環境之下已經到了草木借兵的程度,而趙國自古以來就是政變頻發,加上前不久老將廉頗的衝冠一怒,率兵反叛更加使得趙王與大將之間毫無信任可言。而李牧又恰恰是一個自信的近乎執拗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趙王遷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殺害李牧。李牧的死亡之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但是李牧不管生與死都不會阻止影響到趙國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 10 # 狐筆春秋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這是蘇洵在《六國論》中所說的一句話。可見,在大秦戰車馳騁天下的時候,李牧就像是萬里長城一樣護佑著趙國的一方安寧。但這並不就代表者趙國就可以因此而打敗秦國,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自古以來,未有亂政而可以戰勝敵國者,而就當時趙國國內昏君亂臣,淫後妒婦的情況而言,縱有十個李牧又能如何呢?

    一:崛起於北地,因大破匈奴而名震天下

    相對於白起、廉頗、王翦等戰國名將而言,李牧的崛起稍稍有些不同,因為他聲望是在抗擊外族入侵的過程中逐漸累積起來的。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無論是東胡、襜襤、還是匈奴,這些傳統的草原政權憑藉其天然的騎兵優勢始終遊弋在趙國的北部邊疆。時刻威脅著趙國的國防和百姓。而李牧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被任命為北地守,負責駐守代地的雁門,防備東胡、匈奴。

    而限於戰場情況的特殊性以及代地形勢的嚴峻性,獨立駐守北地的李牧同時也獲得了歷代趙王“軍政一體,由牧專恣”的大權,自此,手握行政與軍事大權的李牧開始大刀闊斧否改革北地的軍事系統。他先是撿拔賢能俊逸之士,請他們幫助自己一同之理北地,爾後又將收繳來的租稅進行統一充作軍費開支,一方面極力改善士兵的膳食結構,並配以相應的訓練,以期達到強壯士卒體魄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提高士卒待遇,鼓勵年輕力壯的青年男子主動投身戎伍。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及時有效的掌握敵人的情況,他又充分發揮偵查兵和間諜的作用,以確保即便自己身在府中也能第一時間掌握敵情。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在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儼然兵強馬壯足為天下驍騎的趙卒再也受不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安閒生活,紛紛主動請戰,眼見士氣可用的李牧於是大起士卒,以誘敵深入之計,大破匈奴百萬雄兵,殺死殺傷多達十萬人,以至匈奴大軍數十年不敢南下牧馬。而剛剛建立不世之功的李牧又挾戰勝之威,不僅一舉擊潰東胡大軍,還順帶滅掉了襜襤小國,至此,被侵擾達數十年之久的趙國邊境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寧,趙國亦因此而可以專心於中原大戰。

    二:李牧的催眠符——秦趙兩國的三次大兵團作戰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親政,獨掌朝綱的秦王大肆啟用尉繚、李斯、蒙恬、王翦等人,積極推行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作為東方諸侯之門戶的三晉自然也就成了首當其衝的戰鬥物件。而相對於本就孱弱的南韓和業已衰疲的魏國,雖然遭遇“長平慘敗”卻依然有一戰之力的趙國無疑成了秦國席捲天下的攔路虎。為此,秦國針對性的對趙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但因為李牧的介入而無一不已慘敗告終:

    第一戰:公元前236年,秦軍趁燕趙混戰之機,打著救燕的旗號,派遣大將王翦、桓齮分兵進軍,先後襲取趙國的閼與、轑陽、河間、安陽等地,而就在秦軍準備進一步深入的時候。桓齮大軍在肥下遭到李牧的猛烈攻擊,並最終兵敗逃歸。

    第二站:公元前233年,秦王再派李信、蒙驁二將率軍進攻趙國番吾,李牧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再次大敗秦軍。而就在戰勝秦軍的同時,李牧又南下擊敗了妄圖藉著秦軍入秦之際,在趙國賺些便宜的韓魏大軍。

    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後九年(公元前235),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又過三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擊敗秦軍,又向南抵禦南韓和魏國。

    第三戰:公元前229年,鑑於之前兩次大舉伐趙的軍事行動皆告失敗的現實,發了狠的秦王嬴政於是趁著趙國發生百年難遇的地震災荒的時候, 命老將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趙國殺奔而去。且不說此次大戰終於使兩位並駕齊驅的蓋世名將有了一較高下的機會,單就秦國所排出的軍隊數量而言,就是僅次於“長平之戰”的浩大規模。換言之,李牧的威脅由此可見一斑。可即便百戰雄師如秦軍,能征善戰若王翦者在對戰李牧時,卻依然不能取得分毫便宜,當此之際的李牧,儼然就是趙國的萬里長城。

    “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就在李牧,司馬尚等人艱苦抗秦的時候,趙王遷卻因聽信奸臣郭開的讒言,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親手毀去了自己的萬里長城。而就在李牧被殺後三個月,王翦攻破趙國邯鄲,曾經雄強一時的趙國宣佈滅亡。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三:亡趙者趙也,非秦也

    話說趙國雖然因為“長平之戰”而元氣大傷,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經過近三十年的艱苦發展,趙國縱然沒能再回到巔峰時期的狀態,但因為有李牧、司馬尚等德才兼備,文武兼資的軍事將領為其衝鋒陷陣。衰疲之餘的趙國也足以令天下諸侯不敢輕視。

    但決定一個國家興衰存亡,成敗利鈍的卻不是這些能征慣戰的名師大將,也不是那些經天緯地的文臣謀士,而是主持一國之大政的君王。自古以來,君王賢能則國家興盛,君王昏聵則國家衰亡。而趙王趙遷,這個娼妓之子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荒淫無道,昏聵悖亂的亡國之君。

    換言之,若不是趙王遷聽信讒言,枉殺忠良,憑藉李牧的能耐和實力是完全有可能再次擊敗秦國而保全趙國的。只可惜,空懷一腔報國熱血的李牧最終沒有戰死於沙場之上,反而死在了他矢志報效的趙王手中。試問,昏聵如趙王遷者,縱有十個,百個李牧又能如何?“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蘇洵此言,誠不我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修心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