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古代佳人1

    多讀書,然後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文體專案,如練練瑜伽,舞蹈,健身操,登山,騎車行等,再者就是投入某一項‘事業’中去,比如學畫畫,書法,攝影,女性學學編織,烹飪,養花等,堅持經常,必有效果。

  • 2 # 心理諮詢師珍珍

    專門百度一下“修”字含義,含攸與彡,“攸”是水平穩流動的樣子,彡有裝飾含義。個人理解“修”:水平穩流動的樣子,似乎被裝飾過。遠古時代沒有水利建設,水很任性哦。聯絡到“修身”,人也是,如身體水平穩流動。我們知道水渠裡面平穩流動的水的樣子,不急不緩,從容不迫,柔美中有韌性有力量。我們的身體也如此,沉靜,又有活力,這是比較好的狀況。但因各種誘惑,讓我們有時任性,保持不了沉靜,保持不了活了,所以說要“修”。從雙人“修”看來,要“修”,是需要協調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的,這過程真的困難,所以人們常說喜歡上某一運動,某一技能,可以引領我們“修”的過程容易些。看各自的喜愛了。

    關於“修心”,當然有“修”字內涵,目標是“心”。個人覺得,要修心,應那句歌詞“若非一翻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光說,要氣量大,要開心,太無力了。要正真理解某件事,開啟心結,才能開心起來。這件事剛過,下件煩惱事又來,有時候還莫名其妙地煩惱,需要慢慢覺察,反省是什麼事。該過程痛並快樂著。

    最後身心皆修後,性自然變化,然後就是如何養了。我們一輩子實際上就是修身修心養性,過節了,告訴大家,我們過好當下,體會幸福與快樂,接受避免不了的衰老與死亡。

  • 3 # 職業景區運營人

    1

    建議:每天堅持做長跑也是鍛練自控能力的好方法,每天2000米,這樣你每天堅持,你的自控能力必然能改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不可能改善的哦. 送你12個字:緩一緩 再生氣 想一想 再行動

    2

    人的脾氣的好壞和人的性格有關,而人的性格又和人的德行有關,而德行是不可能裝的出來的,德行是要靠自己一點一滴去修養的.

    3

    脾氣暴躁的人一般都是比較衝動的人,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常僅憑藉自己的感性認識去處理問題,這是非常不好的,如果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那麼的衝動理性的看待問題那麼脾氣將會好的多. 脾氣暴躁的人會常常說話以及為人處事會帶有強烈的進攻性,這樣不僅給別人的印象不好,也在別人忍耐你的同時助長了你暴躁的脾氣.

    4

    脾氣暴躁的人通常都缺乏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其實也很好鍛練,當你在做一件你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的時候,若停止做這件事除了會讓你有不愉快的感覺以外沒有任何損失的話,就強逼自己立刻停止,不去做.

    5

    古人的修身養性之道—“靜”、“忍”。古人關於修身養性之道,特別強調一個“靜”字、一個“忍”字。如,諸葛亮即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等,而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6

    所以,古人說:“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萬事忍為上”等等。足見“靜”、“忍”的重要。

  • 4 # 生活小藍

      1、多讀書,多感悟,低調行事,不要自我感覺過好,優越感過度就會顯得非常得沒有見識,明白你不是明星沒有那麼閃耀奪目,實實在在。   2、多去一些地方走走,在見識中感悟人生意義,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足以說明旅行並在這個過程中去提高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3、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低調謙遜的態度,不要顯露鋒芒,不要覺得旁邊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夠聰明,懂得察言觀色,明白哪些時候說哪些話,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除了說話外,還要能夠聽懂話,明白炫外音,話中話。  4、對於很多自己也不明白的,儘量不說,更不能信口雌黃,自己真正弄明白搞清楚後再說,如果是聽聞的,就親力親為後再去發表自己的看法,沒有切身感受,就不要過於贅述自己的體驗。   5、多結交一些品行,能力比自己強很多的人,在他們的為人處世中學習,主動向他們請教,不恥下問,但這裡不是讓你不結交比自己差的,什麼朋友都要有,生活是多源的。

  • 5 # 突出重圍

    在傳統文化中,將“修身”看作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基。 “修身”即修煉好自身的綜合素質,養成各方面的高度自覺。而“修身”的前提是“修心”,“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即修煉好心理素質,養成高度的思想自覺,因為思想上的自覺決定其他各方面的自覺。

    “修心”者,必須在深入社會,洞悉社會百態的基礎上,講究“定”、“靜”、“安”、“慮”、“得”。此5字本源於儒家經典《大學》,其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修心”過程中的方法、階梯和不同境界。

    “知止”,有人解釋即透過修煉止欲止妄,止惡興善。我認為“知”即知道,“止”即制止,整體意思即知道制止因外界影響而導致內心的思想紛紜錯亂。 “定”即透過修煉(如佛家禪定、道教吐納、儒家心學中的定學)使內心從思想錯亂中穩定下來,不受外界任何誘惑干擾而能堅定不動,哪怕外界翻江倒海,天翻地覆,我的內心仍自巋然不動,穩如泰山,休想被撼動分毫。 “知止而後有定”的意思,就是透過修練,具備隨時知道內心因受外界影響發生錯亂,偏離正軌的功夫,一旦發現,哪怕心如Mustang狂躁奔騰、如大海般心潮翻滾,也能隨時予以制止,使心定下來,寂然不動,不再受外界任何影響而致任何波動。這是運用“修心”之法修煉過程中的第一層階梯,也是第一重境界,亦是“修心”者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功夫。

    能夠“知止而後有定”,就可以隨時消除心煩、心躁、心狹、心隘、心偏、心私、心驕、心矜、心妒、心忌、心邪、心枉、心奸、心偽、心欺、心詐、心狂、心妄、心兇、心惡等一切不利於內心世界的錯亂與私心雜念,從而使內心復歸於清定(清淨而穩定)。具備“定”的功夫,就能隨時隨地收攝心神,排除各種不健康的思想觀念,使自己不犯錯誤。

    “靜”即平靜,即繼續透過修煉,在“定”的基礎上使自己的內心達於平靜。內心平靜如水,無一絲蓮漪,從而不受外部世界任何紛繁雜亂的影響。內心平靜如明鏡,從而能清晰映照自己面對外界的任何煩躁之心、狹隘之心、驕矜之心、妒忌之心、邪枉之心、奸偽之心、欺詐之心、利誘之心、偏私之心、狂妄之心、兇惡之心等等,從而具備隨時隨地清醒認識紛繁複雜的大千社會任何表現的條件。內心平靜如萬里晴空,無一縷細風,無一絲雲彩,一派清靜而光明,從而具備虛懷若谷,隨時吸收任何優點的條件。傳統“修心”之道認為,人們的內心,平時由於受到外界各種情況的干擾,同時又由於內心自身產生的私慾所造成的霧障的遮蔽,這是造成內心不明乃至錯亂,從而導致人們言行錯誤的內在原因。只有修持使心處於“靜”的狀態,明淨得像一面鏡子,才能隨時隨地照見真偽,區分善惡、明晰對錯,使心明從而眼亮。俗話說,“我心如明鏡,會把你看透”,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使人們內心明亮從而決定言行正確的內在條件。

    “安”,即在“靜”的基礎上,繼續透過修煉,使內心達到安然的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能保持“心靜”的一切優勢,產生無窮的智慧,正是所謂“心安理得”。例如:由於明晰了狹隘、妒忌之心,就會自然生出寬容之心;由於明晰了驕矜之心,就會自然生出謙虛之心;由於明晰了邪枉、奸偽、欺詐之心,就會自然生出忠正(直)之心;由於明晰了偏私之心,就會自然生出公平之心;由於明晰了兇惡之心,就會自然生出慈悲之心……等等,面對任何人任何細微複雜的非理性、錯亂的心理表現,都能夠自然生成予以剋制的心智。這樣的功夫正是“修心”者所要著意修煉的。同時,由於內心平靜如萬里無雲的晴空,故此能虛懷若谷,無限放大內心的虛空,安然吸收諸色人等所具備的一切優點,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而具備成賢成聖的先決條件。 《荀子·性惡》雲:“塗之人可以為禹”,意思是說,在路途之上遇到的任何一位平凡的人,只要他善於吸收別人的長處並克服自己的短處,就可以成為大禹這樣的聖賢,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功夫同樣是“修心”者所要著意修煉的。而且,對於這些功夫,都要透過著意修練,使之成為常態,形成自覺的心理行為。

    “慮”,即思慮,就是在“安”的基礎上,透過修煉使內心達到不受干擾(指外部的紛亂對“心”的干擾和“內心”私慾的自行擾亂),從容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思慮的狀態。具備了使內心達於此種狀態的功夫,就為認識事物的原理和規律(道),準備了條件。

    “得”,即在“慮”的基礎上,透過修煉使自己得道(正確認識到事物的原理和規律)。意思就是由於透過不受干擾、按照事物本來面目去思慮,從而正確認識事物的原理和規律,並且能夠不受外界紛擾和內心私慾的干擾,按照事物的自身的原理和規律去做,從而使對事物的處理達到完美至善。“得”者“德”也,所謂“道德”之“德”,“道”即事物發展的原理或規律(所謂“天理”),“德”即透過修煉使自身具備認識和自覺按照事物原理和規律所思所言所為的素質。從心學來說,就是獲得正確處人處事處物的心智。

    所以,《大學》歸納說,“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就是,大學所要闡明的道理,在於彰顯正大光明的德政,在於親愛人民,在於最終達到至善至美。說到底,君子將修心作為修身的前提,是為了親愛黎民百姓,最終實施至善至美的德政。這是儒家透過修心從而完美地修身,以期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旨歸。

    “修心”和“養心”是辯證的統一。當“修心”者具備上述功夫和境界,形成心理自覺時,就會隨時隨地、自自然然地克服外部世界對內心的擾亂和內心深處私慾升起的霧障,自覺地從容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思慮,從而獲得對事物原理和規律的認識,並遵從其原理和規律正確予以處理,進而實現理想的效果。整個過程並非勞心的過程,更不是假道學刻意追求形式的過程,而是自然生髮應對的過程。其中的“定”、“靜”、“安”,本身就是“養心”的過程。至於再透過“慮”,每次都實現“得”這樣的理想效果,因而每次都獲得無以言喻的愉悅,則更利於“養心”了。比起那些勞心費神循私舞弊,又時刻擔心穿幫失敗,失敗後身心又遭受沉重打擊,內心常處於陰暗、疲勞、恐懼乃至傷痛之中的人來說,“修心”者內心則常處於清淨、光明、祥和、愉悅之中。所以,“修心”利於“養心”,甚至可以說“修心”就是“養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既強調“修心”,也強調“養心”。

    透過“修心”乃至“養心”,具備上述優秀的心理素質,意義和作用十分重大。茲舉三例:

    其一,能做到“慎獨”,即在靜室獨處時能保持很好的心理狀態,能夠知止從而心定心靜心安,不受外界的紛擾和內心私慾的擾亂,從容思慮,正確認識事物的原理或規律,從而把握之,予以正確處理。傳統檢驗“修身”功夫的方法之一是“慎獨”。因為人在獨處時內心容易鬆懈,所以要特別謹慎,防止出現心理失控。室內雖靜,他(她)雖然端坐寂然不動,但正是他此時毋須面對任何人,他的內心卻反而可能如脫韁的Mustang狂奔亂跳,私心雜念反而會迅速放大,諸如偏狹私邪錯亂之心反而會猛烈滋生。有些人正是在獨處時,心猿難制,才導致走火入魔。所以“慎獨”是“修心”的基本功夫,至關重要。

    其二,在遭遇重大壓力時,能夠心定心靜心安,從而不受外物的紛擾和內心私慾的擾動,從而從容思慮,所得正確,處置妥當。例如《三國演義》中蜀國軍師諸葛亮在馬稷違令丟失其把守的咽喉要道街亭,曹魏統帥司馬懿大軍圍攻前來,自己兵少將寡、面臨強敵滅頂的情況下,從容佈局“空城計”。大開城門,所有門卒、灑掃之人一如平時,一派祥和景象。而他自己則穩踞城門門樓之上,灑脫撫琴,琴聲悠揚,如潺潺流水,絲毫不亂。司馬懿觀其情景,細聽琴聲,越看越生疑,越聽心越亂,因為“諸葛一生唯謹慎”卻又善於用計,所以判斷這是誘入陷阱之計,城內外肯定有伏兵,因而感到事不疑遲,趕緊下令大軍後撤。這個故事所反映的,其實正是兩軍指揮者心理素質的較量。

    其三,在重大考驗時,哪怕是在千軍萬馬的戰場動盪不定之時,甚至在我軍行將失敗之時,能夠做到心定心靜心安,從而不受外物的干擾和內心私慾的擾亂,從容思慮,判斷正確,妥善處置,從而轉危為安,反敗為勝。史載前秦與東晉在今安徽壽縣一帶發生淝水大戰的當天,面對前秦苻堅屢戰屢勝而來的號稱 “百萬”、“投鞭斷流”的大軍壓境,而己方只有八萬兵力相抗的重大考驗,東晉宰相謝安在“鎮之以靜”的國策指導下,當天特意將朝廷眾臣請到都城郊外的別墅遊玩,而他自己則與好友從容下棋。對奕者擔心失敗,心神不寧,而謝安則談笑風生,從容淡定,棋路絲毫不亂。直到傍晚接到戰報時,也只微微一笑,面對圍攏聚來焦急等待訊息的同僚們輕描淡寫地說:“孩兒們僥倖打勝了。 ”顯示何等的舉重若輕。可是他在隨後出門跨越門坎時,被絆脫了履跟自己卻不知道。兩相對比,足見他優秀的心理素質,對穩定東晉朝臣們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之,善於“修心”乃至“養心”的人,必然在事業上會不斷進取,立於不敗,利國利民;必然會使家庭幸福,鄰里和睦,親朋仁愛;必然會利於自身養生,健康長壽。

  • 6 # 芳草溢歌

    修身修心養性為一體。三者不可分而獨論。喜怒損性。哀樂傷神。性損害生。(援生四書)。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鄭成功)。淡然無為,精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道德經)引注,回答較為貼切。

  • 7 # 開心果165931305

    做事情該這樣想:怨我怨我全怨我,處事不該亂髮火,人性太差人性劣,生氣有病招病果,今後看心不發火。最高境界把己拋,放下自己火氣消,有理講理聲不高,正念做到人格高,無聲做好德更高,管己就該用此招。

  • 8 # 影視新關注

    冷靜一下來,不要憤怒

    活著不是

    很多憤怒都是自找的

    憤怒是一把搖椅,你一坐上去,它就會一直搖呀搖,總也停

    不下來,如果你跳下搖椅,它自己就會慢慢停下來。生活本已不

    易,再自找很多氣受,豈不是在跟自己較勁?有一個心理學家做

    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要求一群實驗者在第一週週末晚上把第

    二週會生氣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大紙箱中。到了第三

    周的星期日,他與成員逐一核對每項實際發生的情況,結果發現。

    中的90%並沒有真正發生。

    接著,他又要大家把那10%真正發生的讓人氣憤的事重新丟入

    大紙箱中,等過了三週,再來尋找解決之道。結果到了開箱的那

    天,大家發現這真正發生的10%也已經不足為慮了,因為他們有

    能力去解決了。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生氣也是人之常情。但很

    多憤怒是人們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找氣受。

  • 9 # 假語勿言

    修心養性的修養方法與佛教的明心見性;原理相通,行路相同。有人把“心”與“性”給修好了,便可健康長壽,大智大慧。

    “心與性”的關係;即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性;即人之本性,與生俱來。但性無形無相,無聲無嗅,不可耳聞,亦不可目睹。不可知知,亦不可識識。性;只可慧照、妙觀、覺悟、神會。識性;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大腦想,更不是用意識來猜度。識性;是利用心地法眼,去體會,去神領的。“性無狀貌,無心不明。”養性須從修心入手,離心便無性可養。

    修心;先要修出一個好的道德情操來。只有俱備良好的品德,才可以修出一副好的“心性”。如何才能俱備一個好的品德呢?

    1)陶冶情操;陶冶情操,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恆。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意靜神寧,遇事均以心平氣和而處之。這樣,人性的七情就不會妄動,人體的氣機也就自然暢和,人的心性也就宏達明朗了。

    2)心胸寬廣;生活中須心胸寬廣,無論遭遇何事,都要泰然處之,不可耿耿於懷,做到心胸時時處於“坦蕩蕩”,做到“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樂觀開朗,知足常樂。

    3)消除私慾;私慾是障礙心性修養的桎梏,消除私慾,是涵養道德的根本。所謂私慾,指的是一切損人利己的慾望。除私慾,是長期持久的一門功課,而且是要必須做好的功課。

    4)根治陋習;習性有好有壞,好的習性利人利己,是謂之美德。而壞的習性損人不利己,是修心養性的一大障礙,須徹底根治。如果存有自傲、任性、嫉妒、瞋恨、自卑、詭詐、奸滑、虛偽等陋習,必須得時時謹防,天天修正。否則就難成「正果」,難修「正德」。

    5)助人為樂;助人為樂是一種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的功德。在生活中要“廣結善緣”,“廣行善事”,時時想著先人後己。使性情在無形中被陶冶,使心胸在自然而然更顯寬廣。讓私慾和陋習沒有萌生的機會。人的品德在助人為樂中得以修養。

    修心養性重在一個“靜”字;“靜”能使人心潔意純。“靜”可以淨化人的靈魂。“靜”亦可涵養人的道德。修心養性的最終目的,是進入“有非有”,“空非空”的人生最高境界。使人意念尚存,卻無他想,生活不為外界諸般事物所幹擾,不為內心諸多情緒所困惑。

  • 10 # 淡意心寧

    想要修心養性,首先要明心見性。

    當明白了自己的真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知道自己是心猿意馬難以駕馭,那麼只好把“心裡的猴子(牛)栓在菜園裡”(瑜伽印度語的原意)。這個過程就是修心養性。

    什麼是修心養性。

    人的心性包括本我和真我。本我就是人為了生存所具有的本能性格,是利己的,排他的,自私的,動物性的。真我就是經過修煉,看破世事超凡脫俗的境界。本我到真我的超脫過程就是修心養性。

    怎樣修心養性。

    個人認為所有的美德都是修心養性。最重要的是智慧和慈悲,然後是孝順和善良,要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胸懷坦蕩,心態Sunny。

  • 11 # 張清義聊家教

    用我的一篇國學文章談談如何修心養性。

    修心達寧靜致遠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當今社會,我們很多人的肉體在物慾橫流之中,精神和靈魂飄在文化雜草之上 。清涼文益禪師說: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鬧。欲免心中鬧,但知看古教。禪師這裡提到的古教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知識不能長久遺傳,按規律來講,知識資訊內容二十多年就有一次更新。而智慧可以長久遺傳。我們應該在國學中感悟智慧,用智慧修得一顆寧靜之心。

    我們為什麼不能修到心如止水,達到恬靜、雅靜、平靜、清靜的境界。是因為我們遠離了道,我們的行為有悖自然法則。我們的內心沒有對規律徹悟和認知。<老子>裡講:反者,道之動。道是運動變化的,也就是說,世上萬物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很多人想永久佔有一些私有東西,一旦失去,便失望惆悵。按道家的思維這就是用個體和整體對抗,忽視了事物的運動變化性。今天擁有的東西明天失去有時候很正常。今天是我的,明天是別人的有時候是很自然的。如果深知事物變化性和運動性,心態就會自然,心中的一份平靜自然修得。

    我們修心達到寧靜,是想獲得一種靜態。因為靜態是生命功能的一種狀態。生命的能源是從靜態中獲得的。我們忙碌一天後睡覺休息,因為腦筋不休息是不行的。有人到寺廟跪拜禱告,心裡感到少有的寧靜。生病到醫院主要不是藥物把你的病治癒,而是你得到休息,調養好的。所謂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覆命。就是說萬物生命迴歸到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從老子的智慧來看修心達到靜態可以用八個字: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把自己的身體活動的功能寧靜下來,完全恢復到嬰兒的狀態,腦筋是清楚的,是快樂的。

    修心達到靜態,是一種智慧。因為靜涵蓋了很多無窮的力量,我們要學到靜的功夫,這是最高境界,它會使我們時時反省觀照自己,並且不加任何判斷的觀照自己。在認知世界過程中,不要用眼睛觀察事物,要用智慧。因為用智慧可以看到事物兩個方面。看問題全面時我們會做到很客觀,很客觀我們就會感到:事物自然是必然、必然是自然的這一規律。例如,我們欣賞一種植物的葉子,秋天到了,葉子必然落下,但它又是一種自然現象。知道必然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必然這一規律後,我們便不會為落葉長時間惆悵不已。

    用心修靜儒、釋、道都提出了修身妙法。儒家講慎獨,道家講心齋坐忘,佛家講觀自在。在茶道中講究“和靜怡真”,把‘靜’做為達到‘心齋坐忘"的必由之路。佛學中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談到心齋,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那麼‘心’怎麼能靜下來?聽止於耳,耳朵不起作用。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脫離了關係,入定去了。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氣就是‘息’,‘息"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一呼一吸之間,有很短一段是不呼吸的,這個之間很難把握,這個叫‘息’。我們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聽聲音。“心止於符”是心裡面什麼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也就是與天心符合。“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身心內外一片虛靈。“待物”表明外界事物依舊存在。‘虛’是內心虛靈,能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返之內在。這就是真正的‘心齋’。

    真的靜態,是身心徹底的寧靜。這種狀態是人沒有思想,不是睡眠,身體還要健康。如果當你想靜下來思想還是混亂,說明你可能進入病態狀況了。

  • 12 # 詩書遠

    修心養性,是自身靈魂的昇華,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在浮躁的世界中,我們都有著一顆出塵之心,欲心性高雅,平和。

    修心需認識自我,在不斷加深對自身的認知中,改進自我,提升心境。修心及是修己,明悟善惡美醜。若識得自我,自然能明辨是非,看得清黑白對錯,容萬物於我心,渡苦海,花開彼岸。

    養性在於剋制,急時需忍,怒時亦需忍。忍有三境。

    第一境為生忍,是其為了生存,我必須忍受各種委屈和侮辱!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勾踐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境為法忍,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嗔痴我見,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

    第三境為無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隨處隨緣的覺悟到無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因應之道,是一種無上的智慧。

  • 13 # 福海宇

    知行合一(心裡良知上認為對的東西,就一定要去做)

    滿街都是聖人(佛心自現)

    萬事萬物萬人都是內心的投射。

    慎獨(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意思想品德的修養)

    兩種價值觀:一種是用外物(貴重物品)體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是用自己去體現外物的價值。(推薦第二種)

    永遠不要生氣,也永遠不要氣別人。

    男人的成熟,應該是臉上不帶情緒,眼裡寫滿故事

    要建功立業,必須讓自己的胸懷度量像大海一樣。

    常修蓮花口。(留有口德)

    大格局 大德行 大度量 行菩薩道。(多做善事,利益他人,慈悲是天地間最強大的磁場)

    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做事合乎天道)

    對自己最熟悉、最親近的人依然保持耐心。(家人,父母)

    學會利用、調教潛意識,並讓潛意識成為你的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鞋是很暴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