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呀一一
-
2 # 醉劍書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我每年都要重讀一遍,體會他的博大精深,如痴如醉的武俠世界。太好看了,雖說暢讀多次,可是我每細讀一次,越來越覺得金庸武俠的精妙絕倫,歎服。
金庸本人也是國學大師,做人做事,典型的華人。他寫完鹿鼎記時,事業如日中天,大師地位不可撼動,更重要的是讓武俠小說,這種下里巴人看的通俗小說,融入文學殿堂,豐富中國當代文學寶庫。金庸深知極盛之時,也衰落之際,年歲大了,精力大不如從前,構思枯竭,何況武俠小說已經寫絕了,很對有所突破,再難有經典作品出現。金庸早年經濟不寬裕,成名後,累積鉅額財富,不再為五斗米折腰,犯不著胡編亂造敗壞名聲,不如早日封筆,點到為止,應了中國古代名將激流勇退的哲理。
-
3 # 談笑書生
金庸之所以封筆```你可以看下 白鹿書院 裡面 倪匡先生對金庸作品的評價你就明白了``` 倪匡先生是金庸先生最佳的好友與拍檔~ 金庸先生很多作品都是由倪匡代筆的`` 他之所以封筆 是因為鹿鼎記對於金庸來說 已經到達了寫作的一種極限了``` 沒個武俠作家都是以主人公的武功如何高強 怎樣成長著筆的```可是金庸的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卻是離經叛道的武俠作品```之所以說他離經叛道是因為。主人公基本上是脫離了武俠色彩的 可是這一著也可算是驚世之作了·因為它已經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另外一個境界 · 以現實的 世界環境 社會的人情冷暖做主人公的襯托 來陪襯武俠色彩 它其實可是不算武俠小說 可是裡面又出現了那麼多的 武俠人物··它之所以成為絕響的原因 並不是才盡了·你仔細去看下倪匡先生的評價書 你就會明白 金庸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每部書 每個主人公都有著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人生 有簘風的激昂 有虛竹的真誠 有周伯通的遊戲人間 有韋小寶的猥褻無恥·有楊過的鐘情 有郭靖的大俠之風 有歐陽鋒的陰毒沉狠 有黃藥師的離經叛道 有楊康的善惡徘徊 ```````````等等`等等`
-
4 # 極致本地社
這個當然是個人主觀的想法。簡單的說,寫小說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何況金庸並不僅僅是寫小說,年紀已大,精力也漸衰,這跟他說的內功是一樣的,雖然年紀越大,功力越深越純,但畢竟體力衰退。再者,當封筆之時,武俠小說對於他來說,只是一種突破自我的追求了,而不是如當初那般挖空心思,以如椽巨筆來鋪墊他的報業了。
金庸飽經憂患,一直是奮勇向前,無痛是家親之痛,還是邦國之殘,該有的抗住和想法,他所有的小說該表達的都變大了,寫法上也是不斷的突破自己。
綜上所述,一是心勁減退,二是很難再突破自己了,但又不願重複自己,因為他那時名利雙收,沒必要去做那些無意義的事情了。索性封筆不寫,乾脆遊走玩玩,讀書學習,像他筆下的高人一樣,笑傲江湖之後,都是默默地隱去。
-
5 # 神來之句
金庸封筆是因為他認為已經達到藝術巔峰,再寫也無法超越自己了,我這樣解釋:
......
你怎麼看?
-
6 # 敦復
嚴格意義上來說,金庸並沒有封筆,只是不再寫武俠小說而已。
為什麼金庸要寫武俠小說?一開始,純粹是因為好玩和能掙錢,所以他才寫了《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但是等到《射鵰英雄傳》橫空出事,震驚香港,許多市民為了看小說而買報紙,金庸才發現自己的小說有這麼大的商業潛力。
從1959年,金庸創業,開始經營《明報》。當時的明報是一家小報社,有多小呢?為了填充版面和節約經費,金庸用了一個化名開設專欄,每天寫一些新聞時評,然後還要以真名撰寫報社官方的社論。
而填充版面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武俠小說了。從創業以來,金庸的武俠小說就主要發表在《明報》上面,第一部就是《神鵰俠侶》。當時許多市民買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看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幫助《明報》獲得了最早的讀者群,從而活了下來。
一個例子證明了當時《神鵰俠侶》和《明報》的關係:金庸曾經打算把小龍女寫死,但是許多讀者到報社抗議,威脅要退訂報紙,結果金庸就不得不修改小說,把小龍女復活。
此後12年是金庸武俠小說創作的高峰,到1972年《鹿鼎記》為止,金庸的11部小說有8部是隻發表在《明報》上。也就是說,你要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只能買《明報》。這批小說幫助《明報》從一家小報紙,變成了具有影響力的媒體。
《明報》影響力的擴大使得金庸的身份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他一直以“左手社論,右手小說”而聞名。《明報》影響力的穩固使得武俠小說不再決定報紙的生死,也要求金庸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論,社會活動和報紙的經營上。因此,《鹿鼎記》之後,金庸決定不再寫武俠小說。
當然也有寫作本身的原因。每日給報紙寫連載實在是一件很累人的工作,而且極不自由,創作過程中還要迎合讀者的喜好,運用許多套路。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明報》的成長,金庸的武俠小說也越來越自由,越來越深刻,最後一本的《鹿鼎記》甚至是“反套路”的。得虧金庸自己是老闆,換個普通身份的作家還真不敢做這種自己砸自己飯碗的事情。
即使金庸宣佈停筆之後,他也沒有放棄了武俠小說。此後的數十年,金庸不停地刪改自己的作平,把連載版的粗劣之處去掉,形成了我們現在奉之為經典的三聯版。作為一個文人,金庸很清楚地知道,商業和政治只是一時,只有文學才能讓他萬古流芳。
-
7 # 隔壁老萬888
因為寫不出什麼了,加上錢也賺夠了,老了,該享享福了。 肚子裡的墨水,總是有限的。他老人家寫了那麼多經典小說,已經不可能再有如此經典的著作。 所以他很聰明,選擇不寫了。
-
8 # 靜海節度使
金庸還需要什麼來證明自己嗎?有一兩部著作被人廣為流傳就已經很不容易,何況這麼多部,難得的是這麼多部部部經典,他的小說我都看過,我敢說無論翻拍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無法與原著相提並論
-
9 # 石銀江
金大俠俠之大者,塑造了一個個經典奇俠人物,無不圍繞著救國為民伸張正義。新派武俠小說唯金獨尊馬首為瞻。武俠小說的時代與社會主流思想格格不入,武俠時代已西山曰落。金老就此封筆乃明智之舉,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
-
10 # 艾米麗艾拉
金庸為什麼封筆?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金庸為什麼寫作。
世人皆知金庸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小說家,“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落處有高陽”。可我以為金庸的另一個身份同樣也是令世人高山仰止:企業家。
上個世紀50年代末,金庸出資8萬元與他的中學同學一起創辦《明報》。當時香港的新聞界已經是百花齊放了。《明報》作為剛創刊時一家小報紙,做的很辛苦。沒有讀者,沒有廣告客戶,最初每天只能發行千餘張。所以只能走聲色犬馬路線,賭馬,花邊,是一張在最底層掙扎的小報紙。據說金庸與夫人每天下午在報社附近的咖啡館小憩,倆人點一杯咖啡分著喝。
金庸這時正式開始了寫作生涯。他一邊寫社論,一邊寫武俠。他的社論緊貼時事,他的小說面向市井。當時正值多事之秋,香港傳媒業欣欣向榮。小報紙雖多但人才有限,《明報》勝在有金庸。彼時的金庸,編務在身,每天面對報紙上的天窗發愁,又沒有錢僱人,只好親自上陣,抓住最重要的兩頭:社論和小說。社論提高報紙的品味檔次,小說用來招攬生意,擴大發行量。
竊以為,金庸一生中,最成功的兩個身份,企業家和武俠小說家,他本人都不大認可。金庸是經過民國時代薰陶過的知識分子,是舊學功底深厚計程車大夫,他自己的心中有一個文人的理想模式,就是做中國藝術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辦報紙可以,寫小說不見得。所以,他寫武俠,變成大家宗師,在讀者看來是刻意為之;在金庸本人則是遊戲人間,不經意的事。金庸做著生意,賺錢的同時,卻始終放不下心中計程車大夫情結。所以他的晚年,才不再寫武俠,專心作學問,去大學教書,當博士生導師。
一個才大如磐又無比能幹的天才,一時遊戲都能登封造極,封筆不封筆的,又有什麼所謂?
-
11 # 拿抓三太子
有些毫無文學欣賞能力的人,一本金庸小說也沒看過的人,社會經驗淺薄的人,往往會貶低金庸小說。為什麼呢?因為全球華人都喜歡金庸小說,他如果也喜歡了,那將顯得他不夠給性,不夠特立獨航,不夠宇宙不同,不夠標新離異,這太平庸了,我這樣的人豈能跟你們凡人一樣?行了,你是怪物行了吧。然而跟怪物一樣的他們確實有一顆不平庸的裝逼之心,於是有人抬出四大名著來顯擺他品味,當然,他是沒看過四大名著的,但他知道只要祭出四大名著這宗法寶,無論看沒看過他都是必勝客:你膽敢說金庸小說比四大名著還牛?臉給你打得稀巴爛,紗布的長度圍著你臉能纏出一個木乃伊!殊不知抬四大名著出來本身就是一個強力證明,證明金庸的水平也只有四大名著可以壓一頭。但我個人認為,金庸十五作品加起來超過水滸傳是沒有問題的。有的更裝逼,抬世界名著來壓金庸:你膽敢說金庸小說比這些我沒看過完全不懂的世界名著還牛逼?洋人放屁叫什麼?那叫仙氣噴薄,等閒人直接震飛,我這樣高明的人因為完全沒看過所以只能震退我八丈,一紮不得多,真是馥郁芬芳啊。毫不客氣地說,金庸小說水平比許多世界名著不知好哪裡去了,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講。這些附庸風雅顯示自己獨特氣質和高人一等的文學品味讓人覺得真是一個弱智,因為真正有這些特質的人看過金庸小說沒有不服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裝逼雖然也是世界的,但那就像一個脖子上帶了一個拇指粗的金項鍊暴發戶而已。當然,暴發戶有錢,裝裝逼人家有那實力,你有那實力跟他鬥嗎?一個茴字有幾種寫法人家至少通點文墨,但這些人腹中既無經綸,脖子上掛了一條鍍金項鍊,他裝起逼來你才知道自己是如何退化成螻蟻的,他居高臨下,無比輕蔑的眼神藐視著瑟瑟發抖的你,牙縫一字一句蹦出一句話:你對文學一無所知!
短短一個回答根本無法講述金庸小說的價值,不談故事情節,就是文學價值。拿金庸成就最高的鹿鼎記來說,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運氣好到爆的地痞流氓的意淫故事,而真正有文學欣賞能力的人卻看到豐富的文學價值,你以為北大香港中文系教授還不如你有水平?你以為當今政界、商界、科學界巨頭還不如你有品味?鹿鼎記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寫盡眾生百態,書盡人間萬相,如同清明上河圖一般恢弘大氣。這樣一部作品,其結構龐大複雜,角色之間關係如同蛛網,創作難度是無法想象的高,不是天才根本不可能創作得出來,這使得鹿鼎記就具有史詩級別的厚重感。我印象深刻是鹿鼎記開篇八個字:北風如刀,滿地冰霜。平平無奇八個字組合一起,不僅勾畫出了栩栩如生的環境景色,帶出史詩一般的氛圍,也用“刀、冰霜”為緊跟後面的情節打下寒冷悲壯的鋪墊。金庸小說的文字極少生僻字,極少華麗詞句,乍眼一看似乎太普通了,誰都寫得出來。來來來,你模仿他寫一段試試。什麼叫返璞歸真?什麼叫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什麼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什麼叫藏巧於拙?什麼叫大音希聲?金庸的文字就是詮釋。
當今中國,那些搞文學的人,無論嘴上如何貶低金庸,但凡看過金庸小說的,他們內心深處是服的,而且五體投地地服,看看莫言成名後和金庸的合照,雖然莫言得到了巨大的榮耀,他的作品非常優秀,但照片中的他在金庸面前確實像學生一樣恭敬,固然莫言尊老,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知道金庸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師,能與金庸談論文學,不啻為另一種榮耀。韋小寶不是具體角色,他是一個符號,是每個中國男人的理想,如同阿Q一樣。鹿鼎記中許多場景的人物對話非常老辣犀利,你把自己代入其中,你會發現你絕對不是那些角色的對手。為什麼?因為你看到這是幾個角色有趣搞笑的對話,社會經驗豐富的人看到的是角色言語間深深的套路。對鹿鼎記評價越高的人,社會閱歷肯定越豐富,社會閱歷淺薄,自以為是的人,當然不明白其中的厲害之處。說了這麼說,有人問了,你吹牛逼打草稿了嗎?打了的,草稿在下面。
現在,給貶低金庸的無知之人點一處場景,然後希望他們捫心自問:自己如果在那個場景,會如何應對。記住,韋小寶只是一個符號,他14歲也罷,40歲也罷,只是符號。沐王府的人打了天地會青木堂的兄弟,青木堂兄弟憤憤不平,非要砸沐王府的場子,黑社會砸場子肯定由話事人帶頭,韋小寶是青木堂剛上任的香主,自己手下被打了,對方又是硬點子不好惹,況且大家都是反清復明的志士,在大是大非的理想面前,雙方也不可能當真砍得你死我活,但面子遭人踩了,該不該找回來?韋小寶空降當上香主,下面的人個個都不服他,想趕他走,於是給他出難題,問他怎麼辦。此時換作是你,你會如何做?為了收買人心,桌子一拍:“幹!”還是彷徨無計向上面諮詢?抑或徵求大家意見?韋小寶選擇第三個,徵求大家意見。大傢什麼意見呢?“幹!”韋小寶也拿不定主意,但他發現一個問題,這些人慫恿他幹仗的時候,個個義憤填膺,但有好幾個人嘴角居然有一絲笑容,這個笑容讓韋小寶警惕起來,這分明是準備看一個人笑話或者說下場的笑容,韋小寶頓時明白了,慫恿他出頭的目的是為了讓他承擔幹仗的後果,背上一口乾鍋。於是韋小寶說(大致這個意思):【各位哥哥,你們吃過的鹽比我吃的米多,走過的路比我走的橋多,我這點水平哪拿得出手,我還是聽各位哥哥的意見。】韋小寶自降身段,抬高眾人,保護了自己,絕不當出頭鳥當冤大頭,你做得到嗎?其中一位姓樊的說那就幹仗,幾個人紛紛附和。韋小寶又怎麼做的?他當場挨個點名問每一個人同不同意樊大哥的意見,這叫什麼?要上賊船一起上!出事了你們一個都跑不脫,想讓我一個扛,收拾到!但有一個不平道長只是微笑,不置可否。韋小寶能放過他?問了這樣一句話:【道長以為樊大哥的主意不大妥當?】問話高明之極!你想獨善其身,門兒都沒有!而且表達得很清楚:幹仗是樊大哥的主意,不是我的主意!不大妥當的用詞又非常婉轉,不得罪人,且諮詢的態度又隱然抬高了對方。不平道長說也不是不大妥當,韋小寶根本不給不平道長耍滑頭的空間,繼續追問不平道長有什麼高明的意見,非叫他說清楚。這段情節的最後,不平道長說:【韋香主,你很厲害啊。】韋小寶微笑回答:【不平道長,你也很厲害啊。】僅僅這處情節,體現出各人物老辣厲害的社會經驗,言語和行為處處都是陷阱。類似這些情節全書常見,書中描寫官場套路也十分厲害,你還真當這是意淫小說了?
捫心自問,你玩得過不平道長嗎?
-
12 # 速尤博文案
作為武俠小說迷,雖然沒有全部看完金庸的原著也差不多了!古龍的後來也透過電子書看完了,看完很是感慨。
金庸的作品可以用一句聯對概括:“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其中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是姊妹篇,講述的大俠胡一刀和兒子胡斐的故事,其中感觸最深的是女主角為了救助中了七心海棠的毒的愛人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動!
而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也是前後姊妹篇,但故事情節完全不同了!這個也是金庸絕妙之處,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其中楊過小龍女,郭靖黃蓉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相比同時期的大師古龍的人物則沒有太多印象。
而鹿鼎記是封筆之作,也是超級好看作品,主要講述一個江湖混混如何在混亂的社會和官場逢凶化吉,還忘不了把妹的泡妞的故事,這個與前面所有的作品都不同,前面大多都是正面人物!比如,郭靖,胡一刀,胡斐,張無忌,令狐沖,喬峰等!而韋小寶可不一樣,無論是性格還是作風都不符合金老的套路,但依然大獲成功!
金庸之所以封筆,可能是業務太忙,畢竟創辦了報社明報,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打理!
還有就是武俠鉅著,篇幅過長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完成,而金庸的書力求內容詳實,不單單是武功和江湖情義,還林林總總的琴棋書畫,生活瑣事等,這些需要查閱足夠多的相關資料資訊,才能完成的!所以很多人懷疑金老的作品可能是團隊協作完成的。
相比較而言,古龍的武俠就較純粹些,很少涉及政治官場,僅僅是江湖兒女的武林。所以古龍有時更吸引人,因為他不會涉及到詩詞和太過繁瑣的武功招式,僅僅是一筆帶過。
最後,金庸封筆一個原因可能是功成身退,畢竟已經達到一個高度,很難被超越,若是晚年因為力不從心而出現敗筆之作,得不償失。所以乾脆就封筆吧!
-
13 # 打倒美帝國主義1950
當他寫完最後一部《鹿角記》,怕已經用盡所有的才思了。而且他的風格已為人們熟悉,逐漸喪失新鮮感。他的書節奏慢。後來的古龍,溫瑞安的作品快速佔領市場。他的書再寫不會再大熱了。他不是一個大文學家,不該在文壇有那麼高的地位。本人最喜歡他的《笑傲江湖》。最喜歡的女主是趙敏。是翁美玲讓黃蓉可愛。任盈盈本可以寫的更好,可惜寫的像夾生飯。
-
14 # 神之一手
一般人經常會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認為作為武俠小說家的金庸,其一生都是圍繞武俠小說渡過的。其實,雖然金庸90%以上的名氣可能來自武俠小說,但武俠小說只佔他一生中很少的一部分。
-
金庸,或言查良鏞,是一位從舊時代跨入新時代的文人,是一個有強烈政治抱負的法律工作者,是一個成功的媒體人和商人。
金庸最初寫武俠小說,只不過是個人興趣而已,他當時的主業仍然是報業主筆和編劇。後來創辦《明報》,自己當了創業老闆,確實也靠連載小說提高了銷量。但很多人會忽視的是,《明報》最受人關注的地方從來都不是小說板塊,而是頭版的社評。
當時小說並不是金庸的主要戰場,他將絕大多數的精力都投入了社評當中。每晚寫完了社評,睡前要放鬆一下,就寫幾千字的小說。順便多說一句,現在很多人說網路小說日更XX字質量不高,那只是作者水平不到。金庸當年一樣是每天更新,而且只寫一小會兒,甚至還是做完正式工作之後的放鬆性創作。當然,相比於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小說給他的報紙帶來的銷量回報還是很高效的。
-
具體到小說,金庸在自己建立的武俠範疇內,從《射鵰三部曲》的天下大勢和儒道兩家不同選擇的對比,到《天龍八部》的“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的釋家輪迴,再到《笑傲江湖》的人性與鬥爭,最後《鹿鼎記》以“反俠”推翻了之前自己的一切武俠設定,其實從文學角度來講已經寫無可寫。
一直到80年代,年紀上步入退休的金庸開始系統的整理自己的武俠小說,花了10年時間將稍嫌粗糙的“連載版”修訂成了“三聯版”,《金庸武俠全集》才算是更上一層樓,真正達到了武俠領域封神的地步。
-
那麼再往後呢?如果你不知道金庸這輩子做過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參與《香港基本法》的修訂,那你就根本無法正確理解這位橫跨新舊時代的文人的一生與抱負。
他就像李白一樣,最大的人生抱負從來都是投身於整個國家社會的建功立業之中,筆下的創作只是偶然得之、並意外因此成名而已。
這樣,再拐回頭去看所謂的“封筆”,你還覺得這對他來說是什麼天大的事情嗎?
-
15 # 蘭闍藝文
金庸封筆,與文人一貫的注重聲譽有關。金庸的小說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大俠俠女,在很多方面無人超越,也包括他自己。各種套路都被用盡了,無法再推陳出新。他最後一部《鹿鼎記》甚至一反他小說中俠客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了韋小寶這樣一個近似地痞流氓,市井無賴的形象。從創作者的心理看,有金庸厭倦了“偉光正”的英雄形象,想要有所顛覆的企圖,也有思維枯竭,再難重現往日光輝的創作乏力之象。
金庸最早是個報人,寫武俠小說是為《明報》撐版面,吸引讀者。等到《明報》經營得比較成熟,他本人也功成名就時,寫武俠小說無論是由於事業還是個人興趣,都不再有太多吸引力。況且我們看村上春樹寫的自傳,寫小說是個體力活,需要很好的身體素質和個人意志。金庸步入老邁,難免需要考慮自己的健康狀況,不再寫消耗大量體力、腦力的長篇小說,也在情理之中。至於廣大的金庸迷希望金庸孜孜不倦地一直寫下去,也有點強人所難了。很多作家一旦生活切換到另外一種模式,就不再寫作,這種也是比較常見的。讀者對金庸封筆的遺憾,還是自己慢慢消化吧。
-
16 # 告白皮球
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記之前塑造了許許多多大俠,許許多多正能量,(例如:郭靜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蕭峰的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金庸老先生理想的武俠世界,而讀者也接受了武俠世界的主角是盡忠為民,保家護國的,並且主角只有一個女朋友,是從一而終的。但是這些觀點在鹿鼎記,也就是金老先生最後一本書上被徹底地顛覆。韋小寶被塑造成一個潑皮無賴,娶了七個老婆的小流氓。什麼保境安民,用情專一在他看來都是屁話。老先生親手將曾經塑造的那些價值觀啊,大俠夢全部打破,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我之前寫的那些都是騙你的,你醒一醒別做夢了,這些才是真正的社會”,而既然已經把過去的那些東西全顛覆了,鹿鼎記既然將武俠寫絕了,那就沒有再寫下去的必要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說鹿鼎記是金老先生最好的一本武俠小說。
-
17 # 青衫墨雨
說金庸先生為什麼封筆,還得從他的小說創作歷程談起。傳統武俠到了梁羽生手裡,有一個講究,就是人物一定要是正義、愛民愛國的,所以梁羽生寫的武俠用四個字可以概括,家國天下。金庸早期基本繼承了這一寫法,而且發展了這一寫法,甚至塑造了這一種型別人物的巔峰----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射鵰英雄傳》郭靖塑造這一人物秉承的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理念,但是,這種人物是有缺陷的,這種人物的特點就是苦大仇深,根正苗紅,要麼是身負家仇國恨,要麼是出身名門正派,它解決不了的問題是,不苦大仇深,不根正苗紅怎麼辦?或者名門正派不那麼正怎麼辦?華人講,得意時學孔孟,失意時學老莊,金庸探索了一條新路,創造了一種新型武俠形象---道家武俠,給了失意的武俠人物一條出路,也開闢了一個新天地。第一個嘗試的是楊過,《神鵰俠侶》中的全真教並不那麼偉光正,楊過雖然也有襄陽的壯舉,但走的一直是避世的路子,對他而言,最理想的地方莫過於終南山古墓。相對於傳統的武俠來說,他沒有了那麼多家國天下的束縛,而開始追逐內心,楊過的特點就是至情至性,當然楊過這個人物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果不是他悲慘的童年,這個人物簡直可以用討厭來形容。《神鵰俠侶》楊過但是,金庸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塑造出了令狐沖這個人物,達到了道家武俠的一個巔峰。令狐沖從不想做英雄,也不想做高手,即使他成了一代高手,想的也是逃避,但是令狐沖的逃避並不是弱小,在傳統文化裡,邦無道則隱,既然事不可為,獨善其身就是最好的。《笑傲江湖》令狐沖道家的俠,也有一個困境,那就是俠客退隱了,那些逞兇的奸邪如何處理。《笑傲江湖》的結尾,其實已經隱藏了這種疑問,金庸的選擇是讓奸佞小人們紛紛作法自斃,這樣的結局雖然不能說壞,但是卻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我們不免產生疑問,難道真的能一逃了事嗎?換言之,儒家之俠參與政治,道家之俠逃避政治,參與也好,逃避也好,都是政治的一部分。金老先生畢竟高才,早在《神鵰俠侶》之後,他就開始了另一種探索,佛家之俠。第一個這樣的俠客是張無忌,張無忌看起來懦弱可欺,但卻是直面問題的,那就是對於仇人和姦邪都是可以用善良和佛法化解的,在《倚天屠龍記》裡,連成昆這樣的大奸大惡都不是一殺了事。《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值得一說的是,佛家武俠的形象,一直到《俠客行》的大粽子石破天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當然並不是說石破天超越蕭峰),石破天的無名無功,無我無人是佛家審美的極致。《俠客行》石破天但是佛家之俠的困境在於,從張無忌開始,都難免給人軟弱可欺的印象。所以射鵰三部曲偉大之處在於,三部書的男主角,正好是儒道釋三家不同哲學的體現。但是相應的問題也因而產生,對於武俠,金庸之前的作品已經是巔峰之作了,他很難在做突破。但金庸畢竟是金庸。他再一次突破自我,創造了反武俠的經典人物,韋小寶。而金庸之所以封筆,也正是因為《鹿鼎記》。《鹿鼎記》韋小寶在《鹿鼎記》裡,金庸推翻了所有武俠形象,達到了武俠小說創作的巔峰。在這裡俠義沒有了任何出路,要麼如陳近南那樣為宵小所戕害,要麼如歸辛樹那樣蠢不自知,要麼像馮錫範那樣為人驅使,在這裡,俠義被戳得千瘡百孔。不惟俠義,盛世、明君、忠臣、良將、大儒、高僧同樣在這裡粉墨登場,又在這裡被暴露得體無完膚。在這裡,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來了個總曝光,這裡只有無盡的灰暗破敗,只有韋小寶這個沒有任何俠義精神的小混混身上反倒有了一些閃光。
所以我們可以說,金庸用韋小寶給自己一手建立的江湖打了個粉碎,就此封筆。
-
18 # AA創客e
說金庸先生為什麼封筆,還得從他的小說創作歷程談起。傳統武俠到了梁羽生手裡,有一個講究,就是人物一定要是正義、愛民愛國的,所以梁羽生寫的武俠用四個字可以概括,家國天下。金庸早期基本繼承了這一寫法,而且發展了這一寫法,甚至塑造了這一種型別人物的巔峰----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射鵰英雄傳》郭靖塑造這一人物秉承的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理念,但是,這種人物是有缺陷的,這種人物的特點就是苦大仇深,根正苗紅,要麼是身負家仇國恨,要麼是出身名門正派,它解決不了的問題是,不苦大仇深,不根正苗紅怎麼辦?或者名門正派不那麼正怎麼辦?華人講,得意時學孔孟,失意時學老莊,金庸探索了一條新路,創造了一種新型武俠形象---道家武俠,給了失意的武俠人物一條出路,也開闢了一個新天地。第一個嘗試的是楊過,《神鵰俠侶》中的全真教並不那麼偉光正,楊過雖然也有襄陽的壯舉,但走的一直是避世的路子,對他而言,最理想的地方莫過於終南山古墓。相對於傳統的武俠來說,他沒有了那麼多家國天下的束縛,而開始追逐內心,楊過的特點就是至情至性,當然楊過這個人物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果不是他悲慘的童年,這個人物簡直可以用討厭來形容。《神鵰俠侶》楊過但是,金庸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塑造出了令狐沖這個人物,達到了道家武俠的一個巔峰。令狐沖從不想做英雄,也不想做高手,即使他成了一代高手,想的也是逃避,但是令狐沖的逃避並不是弱小,在傳統文化裡,邦無道則隱,既然事不可為,獨善其身就是最好的。《笑傲江湖》令狐沖道家的俠,也有一個困境,那就是俠客退隱了,那些逞兇的奸邪如何處理。《笑傲江湖》的結尾,其實已經隱藏了這種疑問,金庸的選擇是讓奸佞小人們紛紛作法自斃,這樣的結局雖然不能說壞,但是卻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我們不免產生疑問,難道真的能一逃了事嗎?換言之,儒家之俠參與政治,道家之俠逃避政治,參與也好,逃避也好,都是政治的一部分。金老先生畢竟高才,早在《神鵰俠侶》之後,他就開始了另一種探索,佛家之俠。第一個這樣的俠客是張無忌,張無忌看起來懦弱可欺,但卻是直面問題的,那就是對於仇人和姦邪都是可以用善良和佛法化解的,在《倚天屠龍記》裡,連成昆這樣的大奸大惡都不是一殺了事。《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值得一說的是,佛家武俠的形象,一直到《俠客行》的大粽子石破天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當然並不是說石破天超越蕭峰),石破天的無名無功,無我無人是佛家審美的極致。《俠客行》石破天但是佛家之俠的困境在於,從張無忌開始,都難免給人軟弱可欺的印象。所以射鵰三部曲偉大之處在於,三部書的男主角,正好是儒道釋三家不同哲學的體現。但是相應的問題也因而產生,對於武俠,金庸之前的作品已經是巔峰之作了,他很難在做突破。但金庸畢竟是金庸。他再一次突破自我,創造了反武俠的經典人物,韋小寶。而金庸之所以封筆,也正是因為《鹿鼎記》。《鹿鼎記》韋小寶在《鹿鼎記》裡,金庸推翻了所有武俠形象,達到了武俠小說創作的巔峰。在這裡俠義沒有了任何出路,要麼如陳近南那樣為宵小所戕害,要麼如歸辛樹那樣蠢不自知,要麼像馮錫範那樣為人驅使,在這裡,俠義被戳得千瘡百孔。不惟俠義,盛世、明君、忠臣、良將、大儒、高僧同樣在這裡粉墨登場,又在這裡被暴露得體無完膚。在這裡,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來了個總曝光,這裡只有無盡的灰暗破敗,只有韋小寶這個沒有任何俠義精神的小混混身上反倒有了一些閃光。所以我們可以說,金庸用韋小寶給自己一手建立的江湖打了個粉碎,就此封筆。
-
19 # 阿厄喔阿喔
金庸說他初寫武俠小說,一是為了交差,二是因為好玩。
1972年,"明報"刊登完"鹿鼎記"後它宣佈封筆,那年他才48歲,正值寫作的巔峰時期,許多人不瞭解金庸為何突然止住如江河奔湧的創作。
金庸深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它精通曆史,對范蠡,張良等人物十分欣賞,他在讀者仍津津有味於他的武俠小說時宣佈封筆,想來是可以理解的。
金庸之所以封筆,你可以看下"白鹿書院"裡倪匡先生對金庸的作品評價你就明白了,倪匡是金庸的好友跟拍檔,金庸很多作品都是由倪匡代筆的,他封筆是因為"鹿鼎記"對於金庸來說已經到達了寫作的一種極限了,每個武俠作家都是已主人公的武功跟成長著筆的,可是"鹿鼎記"卻是離經叛道的武俠作品,因為主人公韋小寶基本脫離了武俠色彩,可是就算這樣也是驚世之作了。
金庸一共寫了十五部書,可以說金庸已經把人生百態,盡寫在他的十五部書中了,如果放到你還有寫下去的必要嗎?金庸不是才盡,也不會走下坡路,只是沒有寫下去的必要了,如果說一個作家寫的作品的主人公的性格,處事大致一致,那就只能算一部書了,再寫就是多餘,這種結局是最好的。
-
20 # 楓葉173
金庸的年齡估計越九十了吧?他一生寫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中哪一部不是他嘔心瀝血的結果?其作品中的哪一個人物不需要他精心塑造?他一生塑造了多少人活靈活現的小說人物了?他一生為我們奉獻了多少好看的小說?
一個人的才華可以無窮無盡,但精力是有限的,歲月是不饒人的。封筆很正常。
放下筆來就可以放鬆身心,無牽無掛的頤養天年,過上真正屬於自己的日子。
而我們只是因為喜歡讀他的書而忽視了他的年齡,他的健康,在他封筆之後猜來猜去的實在是有自私自利之嫌:)
回覆列表
因為沒必要寫下去了。
鹿鼎記之後,以金庸的能力再寫一些好看的武俠小說完全不成問題,所以江郎才盡這樣的問題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沒有必要呢?從世俗意義上來說,寫作也是為了名利的。利,金庸的十幾部小說,從翻拍電視劇的次數,就知道他肯定不差錢了;名,名氣是不用說的,剩下就是名聲地位了,作為一名作家,金庸當然是很追求在文學中地位的,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夠不朽於後世。然而文學地位的獲得,小說的立意言旨是很重要的,鹿鼎記如同堂吉訶德一樣的存在,顛覆了之前包括金庸自己的所有武俠小說,從立意言旨上來講,地位是超然的。金庸幾乎不可能再找到更具超越性的立旨來展開新篇了,即使寫出來的武俠小說仍然好看,對於他求名卻是無所裨益的。
金庸所求之名,如果以現有十五部小說不能達到,那他寫得再多,無法突破鹿鼎記,也是枉然的。所以就沒必要寫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