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衫白褂

    在中國歷史上,大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與“唐太宗”齊名,並稱“唐宗宋祖”。他以豪俠之氣,把眾多的英雄團結在自己身邊;又以卓越的軍事才幹,東征西伐,南戰北討,用武力消滅了一個個爭雄一方的霸主,結束了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又一次統一了中國,為這段歷史劃上了一個句號。

      在統一全國後,他高瞻遠囑,以宏大的氣魄、鋼鐵般的手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文治國,軍政分開,削弱藩鎮勢力,強化中央集權;建立官員任期制,廢除終身制和世襲制,從源頭上斷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可能;提倡農業,鼓勵農桑,制定了一系列優惠農業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他還注意培養人才,健全了科舉制度,並大興學校,尊重知識;注意發展文化事業,組織官員編纂重要典籍,出版印刷,使宋代的出版事業進入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他還整頓吏治,嚴法峻刑,處置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的高官,使社會迅速從亂到治,走上了穩定發展的軌道。

      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僅醫治了中國數十年的戰爭創傷,也為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匡胤還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少年時狂放不羈,頗有幾分紈絝子弟的味道;及長,因得罪朝廷,被迫浪跡天涯,又有一點流浪漢的成分。沒想到幾年之後,這個流浪漢居然當上了皇帝。

    1.jpg

      賭輸華山

      趙匡胤的父親名弘殷,涿郡人氏,五代初在王鎔麾下效力,曾率五百騎兵援助後唐莊宗,把後梁朱溫的軍隊殺了個落花流水,為建立後唐五朝立下赫赫戰功。莊宗愛其英勇,留典禁軍。三年之後,莊宗的哥哥明宗李嗣源在一次兵變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元天成。就在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夜裡三更時分,趙弘殷之妻杜夫人,在洛陽夾馬營分娩,生下一個兒子。他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

      據記載:趙匡胤誕生的那天夜裡,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所謂一代聖主誕生,天象必有吉兆。其實,哪有那回事,後來經好事者調查,完全是一個偶然巧合。夾馬營後面有一座大寺院,名叫應天禪院。院裡種植著素有“國色天香”之稱的牡丹上千株,有三百多個品種:魏紫、姚黃、趙粉、盧丹、酒醉西施、雪擁王嬙等。

      不過,以前這裡並沒有牡丹。傳說是女皇武則天,在長安城初春遊上苑時,看到奇花異草甚多,但是都正含苞,尚未開放。武則天非常生氣,立即下了一道催花的御旨,上寫道:“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命宮人懸聖旨於花梢之上。第二天早上,武則天帶著一批近臣,又來到御花園。一看,果然百花都綻開了,只有牡丹不肯遵旨。武則天勃然大怒,立刻下旨,把牡丹貶到洛陽。於是園藝官奉諭,把長安城的牡丹全部移往洛陽栽種,從此牡丹就在洛陽安家落戶了。大概應天禪院裡的牡丹,就是那時從長安貶出來的。

      不過事又湊巧,往年穀雨前後才開花的牡丹,這一年卻提前了二十來天。就在二月十六日夜裡,突然開放,香飄數里。禪院眾僧認為這是豐年吉兆,於是紅燭高燒,香菸繚繞,敲鐘擊磬,大做法事。滿院香火燭光,把夾馬營的夜空都映紅了。

    2.jpg

      趙弘殷這時剛好從前方回來,一進家門,便見一個丫環匆匆上前給他報喜,說是夫人生下一位公子。趙弘殷高興得連盔甲都沒卸,就命產娘把孩子抱過來。當產娘把嬰兒抱來時,趙弘殷伸手去接。這時,一般香氣撲面。趙弘殷大叫:“好香,好香!真乃香孩兒也!”趙弘殷這時聞到的香味,實際上是從應天禪院飄過來的牡丹花香。

      不過,“香孩兒”從此就成了趙匡胤的乳名了。

      幾年後,香孩兒到了讀書的年齡,父親正式給他取名叫趙匡胤。匡者,匡扶、保佑也;胤者,胤嗣、後代也。父親對兒子確實是寄有厚望的。小匡胤也沒有讓父親失望,少年時代,他不但書讀得不錯,而且同父親一樣,在習武方面也表現出天賦,“學騎射,輒出人上”,幾年下來,已是一個弓馬嫻熟,小有名氣的騎手了。

      不過,趙家在趙匡胤長大的這十幾年中卻一步步衰落下來。趙弘殷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所寵愛的戰將,自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後,他就開始受到冷落。這期間,趙家又添了二男二女,家境也日益艱難起來。可以說,趙匡胤的青少年時代,是隨著父親走南闖北,打工賣藝度過的,從小就看盡了世間的眉高眼低,嚐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長時期的江湖漂泊生涯,養成了他喜打架,愛賭博,而且賭輸不給,賭贏必要的賴皮性格。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力強,又會一些武藝,凡是與他家發生爭鬥的,多為敗家。945年,趙匡胤結婚成家,當時19歲。成家應當立業,但家中窘迫潦倒的現狀告訴趙匡胤,依靠家庭的幫助幹一番事業的路子是走不通的。21歲那年,他毅然離家外出,決心在事業上闖蕩一番。他先是去投奔幾位從前的好友,但世態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些有權有勢的前輩那裡得到關懷和幫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3.jpg

      在流浪期間,據說趙匡胤還做了一件千里義送京孃的壯舉。京娘是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歲,隨父母去曲陽燒香還願遭劫,幸遇趙匡胤拔刀相救,千里護送,京娘感恩不盡,欲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注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於是京娘投湖自盡,(後被追封為貞義夫人)京娘湖亦由此得名。

      流浪生活是艱苦的,但趙匡胤並沒有被壓倒,相反,他的意志和性格磨鍊得更為堅強,眼界也變得開闊了。期間,他在河南地面因打架闖了禍,官府派人四處捉拿。他先是逃到漢水邊的重鎮襄陽,住進了一家寺院。寺院的主持是一位年近百歲的老僧,飽經滄桑,閱世知人頗深。他見趙匡胤紫面豐頤,豹頭環耳,雖滿面風塵卻掩不住英俊之氣,一身破衣,卻不帶寒酸之態,心中暗暗稱奇,待一交談,更覺得其氣度不凡。

  • 2 # 涼夜寒塘

    話說後漢初年,趙胤家道中落,不得已外出遊歷,等同於流浪,因為身上沒錢。

    之後機緣巧合在襄陽一座寺廟裡住下,廟有一個老和尚善於看相,看到他之後說:“我把我所有的身家都資助給你,你往北去會有奇遇。”隨後趙匡胤聽了老和尚的話,往北去,於乾祐元年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參與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並且屢立戰功,不停升職。

    顯德五年,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是忠武軍節度使。次年,後周皇帝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到達莫州,先到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又打退幾千名契丹騎兵,關南平定。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再到顯德七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次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擁立他為皇帝。眾人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黃袍加身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趙匡胤於是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開啟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開封。

    這時範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柴宗訓禪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

  • 3 # 安殊意

    1.仗著一身武藝,在周遊列國,有了江湖地位和俠名。

    2.投奔明主郭威,治軍嚴明,能打仗。

    3.在軍中結交十幾位義兄第,相互扶持,還能在年紀不佔優的情況下,讓兄弟們心服口服。

    4.郭威無子,傳位給義子柴榮。柴榮短壽,兒子年幼,老婆又沒有太強的手腕,在軍隊沒有威望。

    天時地利人和,就上位了。

  • 4 # zxcvbnm123456789asdf

    宋太祖趙匡胤雄才大略文武全才,能做開國皇帝的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我是相信佛教的當然是真龍天子下凡,開創一個盛世大宋朝。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趙匡胤表示:我沒有當過流浪漢,沒有當過流浪漢。

    人家只是有過一段懷才不遇、遊歷天下的日子,但是跟流浪漢根本不是一回事。

    公元927年,趙匡胤生於洛陽,他的父親趙弘殷,在後唐、後漢、後周都當過軍官,所以趙匡胤是典型的“軍二代”。要是再認真點往上追,他的祖父、曾祖也當過官的。這樣的家庭,家底兒不會薄,無論如何不會讓趙匡胤同志淪落到流浪的地步。

    大概是這樣的軍人世家,給予了趙匡胤非凡的體格,《宋史·太祖本紀》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

    趙匡胤騎劣馬,連基本的馬具都沒有用,馬突然竄上了城牆上的馬道,騎在馬背上的趙匡胤來不及躲避,額頭碰上門框,摔落下來。大家都覺得他完蛋了,沒有想到趙匡胤慢慢起來,重新追上馬,又跳了上去,啥事兒沒有。

    這種事情,今天看來簡直如同神話,也不排除是趙匡胤稱帝后被人添油加醋的可能。反正無論如何,青年趙匡胤身手不凡是一定的,不缺錢也是不難推測的。

    那他為何還有過一段待業時光?

    趙匡胤的創業之路

    後漢初年,趙匡胤剛好二十歲出頭,沒有找到好工作。史書記載,他是“漫遊無所遇”。也就是四處遊蕩,沒有找到一位明主。這跟落魄流浪不是一回事。

    之所以如此,跟五代時期政局動盪有很大關係。梁、唐、晉、漢、周,走馬燈一般更替。就說趙匡胤待業的後漢時期吧,這後漢總共維持了多少年呢?

    區區三年而已……

    而且,實際上地盤不大,主要是中原和山東,且無一年不打仗,開國皇帝劉知遠工作僅僅一年就光榮去世,繼任的孩子啥權力沒有,朝政被幾個大軍閥把持。

    在這種情況下,誰會關心一個除了大難不死就沒啥名氣的趙匡胤呢?

    機緣巧合之下,有個和尚點撥趙匡胤,讓他投靠郭威。郭威何許人也?當時是後漢的樞密使。樞密使又是啥官呢?同時掌管全國的財政、軍權,牛不牛吧?趙匡胤就跑去找郭威,正式入職。

    後來的事情證明,趙匡胤這步棋走得太對了!不僅因為郭威是一棵大樹,更因為趙匡胤跟郭威學會了一個大招——黃袍加身。

    可是郭威不幹了,老子辛辛苦苦賣命,你們劉家就這麼對待我?他乾脆帶兵進京,徹底掌握了朝政,接下來,藉著出兵抵禦契丹的機會,在澶州安排士兵們上演黃袍加身的年度大戲,順利替代了後漢,建立後周。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郭威死前傳位給義子柴榮,柴榮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可惜天不假年,39歲就駕崩了,留下孤兒寡母。已經掌握軍權的趙匡胤依樣畫葫蘆,上演陳橋兵變

    這一年是960年,距離郭威的澶州兵變,剛好10年。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宋太祖趙匡胤是流浪漢出身?提問者沒有搞錯吧?男爵家的二公子是流浪漢,您確定您不是在開玩笑?尊駕是電視劇看多了,還是看小說走火入魔了?

    宋太祖的出身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一個高階官僚家庭,其父趙弘殷(宋王朝追尊宣祖昭武皇帝)是五代時期的高階武官,官居後周政權檢校司徒、爵封天水縣開國男,後來宋徽宗趙佶被金人追封的天水郡王以及宋欽宗趙桓被金人改封的天水郡公爵位實際上就是源自於此。

    更重要的是,宋太祖的父親趙弘殷本身也不是純粹的行伍出身、更加不是平民百姓,他同樣出生於官宦世家。趙弘殷的祖父趙珽曾任幽州節度從事,累官御史中丞;父親趙敬曾任營州、薊州、涿州刺史。換言之,宋太祖不僅是“官二代”,而且還是“官四代”!如果算上曾經擔任過縣令的宋太祖的高祖父趙朓,宋太祖就是“官五代”!出身於這樣一個官宦世家、高官家庭,宋太祖又怎麼可能是流浪漢呢?

    宋太祖的發跡

    宋太祖出身於高階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到了武將出身的父親趙弘殷影響,宋太祖也練就了一身“腱子肉”,想要在亂世中靠真刀真槍拼出一番新天地!年齡稍長之後,宋太祖便離開父親趙弘殷獨自闖天下去了。為了能夠躋身軍旅,年輕的趙匡胤想到了父親的舊交王彥超,想在這位“世叔”手下謀一份差使。或許王彥超認為趙匡胤想走後門謀職,多半是個“紈絝子弟”;又或許亂世軍中刀劍無眼,王彥超擔心趙匡胤萬一有個死傷自己不好向老友趙弘殷交代。於是,王彥超拒絕了趙匡胤的請求,給了他一筆錢便將他給打發走了。以至於多年之後,已經稱帝的宋太祖還藉著酒意問王彥超當年為何要攆走自己。王彥超也是個聰明人,回了宋太祖一句:“鳳翔一個馬蹄窩的點滴之水,哪能容得下神龍?萬一我當初收留了陛下,也許就耽誤了陛下今日之事啊!”最後逗得宋太祖哈哈大笑,為這段不愉快的歷史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王彥超處碰壁之後,年輕的趙匡胤轉而投入了時任後漢樞密使的周太祖郭威帳下。因為作戰勇猛、屢建奇功,趙匡胤很快便受到了周太祖養子、周世宗郭榮的器重並大受重用,成為了禁軍的高階將領、被周世宗視為“心腹”。而這,也為後來的“陳橋兵變”埋下了伏筆。周世宗晚年(其實也就四十歲不到)病重,因為擔心“主少國疑”、將來周太祖的姑爺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會威脅到兒子的皇權。於是借“點檢做天子”的小木牌發難,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之職,用自己的“心腹”趙匡胤頂替了張永德。同時,周世宗又將另一位心腹韓通晉升為了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架空了正職李重進。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周世宗的臨終安排應當說還是比較“全面”的,用趙匡胤和韓通頂替了可能出來爭位的張永德和李重進,同時又給了幾位文職宰相節制禁軍的權力。如此一來,禁軍分屬兩大陣營,禁軍將領又受到了宰相的節制,總體上可以維持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可週世宗聰明一世,最終還是看走了眼,趙匡胤根本不是什麼“心腹”,而是羊群裡披著羊皮的白眼狼!

    因為家庭出身和出眾的人際交往能力,趙匡胤和很多世家子弟以及禁軍中的高階將領關係都非常融洽,甚至還有所謂“義社十兄弟”之說。韓通雖然握著侍衛親軍司,但侍衛親軍司不少中層、甚至高層卻都是趙匡胤的好友!這使得趙匡胤後來得以“瞞天過海”,矇蔽了韓通的雙眼。直到王彥升帶著先頭部隊兵臨汴京城下時,韓通這才得到訊息、草草準備應戰,但為時已晚……王彥升索性殺掉了韓通全家,為這場不流血的政變抹上了一絲血腥。

    周世宗駕崩之後,他年幼的兒子郭宗訓即位,史稱周恭帝。不久之後,趙匡胤便開始製造、散播契丹南侵的謠言。幾位沒有軍旅經驗的宰相連確認工作都沒做便病急亂投醫,以周恭帝的名義將趙匡胤派上了“戰場”。此舉正中趙匡胤下懷,帶著大軍出發的趙匡胤剛剛走到汴京郊外的陳橋驛便停住了腳步。隨即,將士“譁變”,趙匡胤的心腹們到處扇陰風、點鬼火:“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全軍將士群情激奮、被徹底煽動了起來。

    次日,宋太祖的胞弟、宋太宗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已經成熟便授意隨軍將領將預先準備好的黃袍套到了趙匡胤身上,學著周太祖當年那樣,再次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趙匡胤這時候卻假模假式地“謙讓”了起來,在做完全套大秀之後,趙匡胤“不得已”接受“擁戴”、當上了皇帝。隨即,宋太祖便派出王彥升為先鋒,殺回汴京。負責汴京城防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早已與宋太祖穿上了一條褲子,索性直接打開了汴京的城門!等到王彥升兵臨城下時,侍衛親軍馬步軍副副都指揮使韓通才得到訊息、倉促召集人馬,但為時已晚,還未發兵便被王彥升誅殺了滿門。宋太祖兵就這樣不血刃地控制了整個汴京城,說起來真的有些“兒戲”了……可如此“兒戲”的事情偏偏就這樣發生了,這恐怕要算中國歷史上最溫和的政變了!除了韓通一家之外,整個“陳橋兵變”居然沒有流一滴血。

    木已成舟、周恭帝“退位讓賢”

    在整個汴京城落入宋太祖之手、韓通被殺之後,周恭帝已經無兵可用。這時候,周恭帝的姥爺、後周政權的開國元戎符彥卿也被他的另一位姑爺宋太宗和女兒搞定、保持了“中立”,周恭帝回天乏術,只得接受既成事實。為免夜長夢多,宋太祖進入汴京當日便舉行了“禪讓”大典,以至於連周恭帝的“禪位詔書”都沒來得及準備。這時候,政治投機、待價而沽的翰林承旨、吏部侍郎陶谷拿出了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禪位詔書”,大典才得以繼續進行。就這樣,宋太祖正式成為了皇帝。

    為了穩定政局,宋太祖來了一個“照單全收”,除了將周恭帝降為鄭王之外,所有朝臣一概不動、保留原職,連宰相範質、王溥等人都沒有更換,這在中國幾千年改朝換代史上也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綜上所述,宋太祖趙匡胤根本就不是什麼流浪漢出身,而是出生於官宦世家、高階武官家庭!提問者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錯了。五代時期雖然門閥制度早已被打破,但門第之見還是事實存在的。如果宋太祖沒有一個高官父親、僅僅是行伍出身的丘八,他恐怕很難有後期的發展、也很難結交那麼多的世家子弟和高階將領。沒有了這些先決條件,“陳橋兵變”根本無從說起……

    當然,宋太祖個人的進取之心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父親趙弘殷擁有縣男爵位、長兄趙匡濟又已經夭折,作為事實嫡長子、即便宋太祖什麼也不幹,他也依然可以承襲父親的爵位,做一個“富家翁”。但是,宋太祖並沒有如此,憑著自己的能力和才幹最終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從這個層面而言,宋太祖絕對堪稱“勵志模範”,不是嗎?

  • 7 # 老傅聊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是怎樣從流浪漢到宋朝開國皇帝的?

    大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與“唐太宗”齊名,並稱“唐宗宋祖”。他以豪俠之氣,把眾多的英雄團結在自己身邊;又以卓越的軍事才幹,東征西伐,南戰北討,用武力消滅了一個個爭雄一方的霸主,結束了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又一次統一了中國,為這段歷史劃上了一個句號。

    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割據,英雄輩出。趙匡胤從軍伍之中崛起,他英勇善戰、深謀遠慮。發動陳橋驛兵變而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結束了亂世,應當說,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在好多人眼中,趙匡胤的成功,是靠個人的運氣:周世宗柴榮去世後,小皇帝年幼無知,從而讓趙匡胤從中鑽了空子,因此他才能順風順水地當上皇帝。

    從流浪漢到開國皇帝

    不可否認趙匡胤成功很大一部分在於個人運氣的成分在內。但是更多的是,他的成功和他日常的點滴積累密不可分,沒有人能夠僥倖地獲得成功。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北漢、契丹聯軍入侵,將周世宗柴榮包圍在了澤州高平,趙匡胤親自率領自己掌管的禁軍,殺出重重血路才將周世宗救出來。自此得到柴榮重用!

    在後周和南唐開戰之時,南唐不敵後周,南唐想要從內部瓦解後周,派人去賄賂趙匡胤,但是趙匡胤沒有被這些誘惑到。 在趙匡胤還未發跡的時候,他僅僅只是後周的一員將領,跟隨周世宗柴榮南征北討。

    總結: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努力與學習,並不能只靠運氣而獲得成功,當你足夠努力了,好運才會降臨到你身上。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僅醫治了中國數十年的戰爭創傷,也為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一個普通計程車兵到一國之君,趙匡胤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才獲得了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明朝皇帝墓幾乎沒有被盜過,除了定陵人為開發。而清朝墓幾乎都被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