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堤君讀文史

    盜墓賊分為官盜和民盜,民盜無論亂世還是盛世,一直存在,偷偷摸摸,三五成團,甚至單獨作案,破壞性是有,可是,說實話,跟官盜相比,小的多。

    每逢亂世,盜墓賊就極其猖獗,民盜不說,官盜往往會在此時登上歷史的舞臺,為了金銀財寶,掘人祖墳,乾的都是斷子絕孫的事。

    歷史上,漢末三國,五代十國,清末民初,這三個亂世,官盜尤其厲害,對歷代皇陵的盜掘極其瘋狂,對皇陵的破壞和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難以用數字和金錢衡量。

    西漢末年時期,有農民起義軍赤眉軍,要造大漢朝廷的反,為了填飽肚子,很多農民加入了,這其中不乏瘋狂之徒,其表現就是幾十萬赤眉軍不但將長安的存糧吃乾淨,還把西漢的皇陵給盜掘了。

    如果說,赤眉軍盜掘西漢皇陵,是底層人民的無奈選擇,則東漢末年時期的董卓和曹操,則是有意的行為。東漢末年,皇帝年幼,宦官十常侍專權,後戚何進,為了跟十常侍鬥爭,號召天下的郡守帶兵進東都洛陽勤王,然而,天下諸侯還沒到洛陽,十常侍已經把何進弄死,不過,由於這一場混鬥,東漢朝廷無力限制地方勢力,西涼的董卓帶領三千西涼彪悍兵馬進京,接著董卓實際上把持了東漢的朝政。在董卓秉政期間,他曾經派手下將領呂布帶人盜掘了東漢的皇陵。

    正所謂城頭變換大王旗,董卓接著也倒臺了,新上臺的是大家族出身的曹操,有自己的親信兵馬,號稱青州兵,曹操在組建自己的勢力時,缺錢少糧,於是他也打起了皇陵的主意,因為皇陵意味著金銀財寶,意味著招兵買馬的本錢,曹操派出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浩浩蕩蕩開奔西漢梁孝王陵墓群。

    西漢皇陵被赤眉軍給盜掘,東漢皇陵被董卓呂布給盜掘,那麼,曹操對這兩個皇陵不再感興趣,他的目標梁孝王皇陵群,同樣是一座不亞於皇陵的寶藏,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是漢武帝的叔叔,生前他跟漢景帝兄弟感情特別好,甚至漢景帝喝醉酒時,還說過死後傳位給他的醉話,頗類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兄弟,漢景帝使用晁錯的推恩令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梁孝王作為最有實力的王之一,堅決地站在漢景帝這一邊,為漢朝的統一和完整,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梁孝王死後,他的王陵規格,超出一般的漢朝藩王很多,甚至不亞於一般的西漢皇陵。可惜的是,梁孝王墓葬群還是被曹操的摸金校尉給盜掘了。

    五代十國時期,有節度使溫韜,駐守關中地區十幾年,將除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之外的關中唐皇陵全部盜掘,盜取了無數金銀珠寶和文化文物,尤其是唐太宗的皇陵,裡面有很多價值連城的字畫真跡和書籍。

    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盜掘了清東陵。其中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皇陵被破壞尤其嚴重。

    這是官盜。古代大部分皇陵被破壞的最厲害的,都是官盜乾的。

    有人就說了,明朝末年也是亂世,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被盜掘呢?

    首先我要說,明朝皇陵也被盜掘了,可是大多是民盜,官盜還沒來得及大規模盜掘。要知道,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也只三十幾天,他們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奪取北京城內的財富上,接著吳三桂佔領山海關,投降滿清,李自成就出關打仗了。至於大順軍裡有沒有小團伙的人打明皇陵的主意呢?當然是有的,但是破壞有限。

    而清軍入北京城以後,由於多爾袞當時對八旗兵的限制還好,所以清軍有零星的盜掘明皇陵的行為,也沒達到大規模官盜的地步。滿清八旗兵入關之前有屠城的行為,甚至皇太極時期,就有八旗兵入關屠城,因此當時明朝京城老百姓對滿清很是恐懼,城裡流傳八旗兵要屠城的流言,多爾袞當時以順治帝的名義,下發詔書,意圖安撫京城百姓,說不會屠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八旗兵大規模的盜掘皇陵的行為。

    所以,滿清八旗兵雖然有零星對明皇陵的破壞,但是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官盜。

    但是,由於自努爾哈赤起,滿清就對大明充滿仇恨,所以每次滿清派兵偷偷入關,都會派人特意嘗試光顧明朝皇陵,進行肆意的破壞。雖然多爾袞對滿清八旗兵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八旗兵入關以後,還是一定程度破壞了明十三陵,其中遭他們焚壞過的就有明定陵和明德陵,還好,地宮基本上沒怎麼有大的破壞。

    其次,亂世沒有官盜,太平時期卻有,傳說明朝永陵曾遭到清廷破壞,其罪魁禍首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明朝皇陵大部分在北京城,稱為明十三陵,其中有一座皇陵,據說被乾隆皇帝派人嚴重破壞,它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永陵。

    明朝嘉靖帝,是明朝最為信奉道教的一個皇帝,因此,他的皇陵在設計時,特別的考究,別的不說,其使用的木材,全都是最上等的精美金絲楠木,就是這些楠木,吸引了最愛附庸風雅、喜歡到處蓋章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要修建自己的陵墓,缺少好木材,就派人打著修繕的名義,將嘉靖帝永陵的很多楠木盜取了,當然,乾隆皇帝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滿清佔據北京城以後,也曾大興土木,然而他們除了使用新的材料,也曾拆舊的,蓋新的,所以,明朝遺留的皇陵和宮殿的材料,都曾經被拉走過,破壞過。

    例如,嘉靖帝的西苑,是他最喜歡的地方,是他修道的寢宮,清朝修順治帝清孝陵時,曾派人將其中的一座大殿和兩個亭子給拆走了。接著,康雍乾三朝修皇陵,都曾經拆毀過明朝的建築。這也是為什麼清朝的紫禁城的宮殿大小規模比明朝小很多的原因,都是拆舊補新,能大的了嗎?

    對明皇陵破壞最嚴重的就是乾隆帝了,他拆永陵,直接把永陵的享殿,也就是皇陵地面上的大殿,子孫後代祭拜的大殿,放牌位和上貢的大殿裡的楠木大部分都搬走了。

    據說乾隆帝要拆永陵的楠木,曾經遭到紀曉嵐的反對,紀曉嵐拿出《大清律》,引經據典,上了一道奏摺,試圖阻止乾隆皇帝破壞永陵,乾隆帝看到紀曉嵐的奏摺,表面打消了這個心思,實際上心裡一日沒有放棄。

    面對《大清律》,乾隆皇帝也不好直接駁回,怎麼辦呢?這老小子好好思考了一番,最後竟然想出了一個要修繕明十三陵的藉口,透過修繕十三陵,暗渡陳倉,偷樑換柱,將明永陵的享殿裡的金絲楠木都搬到了自己的墳墓裡。

    當然,這件事的真實性一直存疑,因為有歷史學家考證發現,乾隆修建自己的皇陵的時間要早他修繕明十三陵二十幾年。所以,很多歷史學家曾經為乾隆皇帝平反。

    然而,明朝皇陵曾經遭到清朝朝廷破壞過,卻是真的,只不過大部分遭到破壞的都是地上部分。

    明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孫殿英大肆盜掘過清東陵,然而大部分明朝皇陵卻倖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第一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官盜敢盜掘代表中華正統的明朝的皇陵,肯定被全天下共同討伐。所以孫殿英敢盜掘清皇陵,不敢盜掘明皇陵。當然,孫殿英盜掘清皇陵,也被天下人討伐了。

    第二點,沒有官盜,還有民盜,官盜不敢大規模盜掘明皇陵,民盜卻敢偷偷摸摸盜掘明皇陵,只不過,民盜的破壞不如官盜那麼大,所以少為人知。

    即便如此, 民國時期,明皇陵仍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例如明憲宗成化皇帝的萬貴婦陵墓就被盜墓賊給盜掘了。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他爹是土木之變中被俘虜的明英宗,萬貴妃本來是照顧成化帝的宮女奶媽,比成化帝大17歲,誰知道成化帝卻是個御啊姐啊控,喜歡上了萬奶媽,對她特別寵幸,萬貴妃是個大胖子,不知道成化帝喜歡她啥,有一次,萬貴妃要教訓一個小宮女,誰知道她太胖,活動量有點大,一口大氣沒倒過來,就暈死過去了,從此再也沒有睜開眼,當時萬貴妃57歲,萬貴妃死後,成化帝相思成病,沒多久也駕崩了。萬貴妃的陵墓陪著成化帝,也在明十三陵。

    首先光顧萬貴妃陵墓的是一夥土匪,首領叫侯現文,他帶著18個弟兄,想盜掘萬貴妃陵,結果因為人手不夠,沒成功,反而被抓進了監獄。

    一直到1944年,才有人盜掘成功了,這夥人的首領叫程老六,號稱程六爺,手底下有一百來號人,主要在明十三陵附近佔山為王,程老六帶著這一百來號人,挖了三個晝夜,終於挖開了萬貴妃墓,然後老六還找人還弄了六匹馬,把挖出來的金銀財寶全都拉走了。

    當然,當地也有當官的當兵的,把財寶運出去,得留下買路錢,據說老六出手很闊綽,當兵的一人一兩黃金和二十顆寶珠,當官的每人一罐子金銀珠寶。當然,大頭都被老六和他的手下吞沒了。

    老六發財了,第二天就舉行大婚,浩浩蕩蕩,特別是,他的新娘子戴的鳳冠霞帔,竟然是萬貴妃的金頂鳳冠,也不嫌晦氣?半年後,老六這夥子人就被剿滅了。

    至於定陵,我就不說了。

    參考資料

    《中國盜墓史》

    《三國志》

    《萬曆野獲編》

    《考古編》

    《清人筆記》

  • 2 # 一風2008

    無論是清朝皇家陵墓還是明朝皇家陵墓,都距離現在不是太久遠。按中國考古學家對古墓的定論“十墓九空”來分析,這兩個朝代的皇家陵墓被盜的可能性有,但不大。

    那為什麼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皇家陵墓被盜的這麼嚴重,明朝皇家陵墓卻儲存完好呢?

    本人以為主要是皇家陵墓的選址問題。

    明朝皇家陵墓地址選在北京北部的昌平天壽山下,距離北京也就是50多公里。當7年從京城出發步行要走一兩天,如今走京藏高速公路只要半個多小時。距離北京城那麼近,環境和治安不會不好,即使是兵荒馬亂年代,北京城周邊的匪患和盜墓賊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挖掘皇家陵墓。因為開挖皇家陵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時間一長,訊息傳到北京,官家肯定不會坐視不管。

    清朝皇家陵墓選址分別在北京城的東部與西部,東部的清東陵建在河北遵化市,西部的清西陵建在河北的易縣。這兩個地方距離北京都有一兩百公里,地處偏遠,兵荒馬亂年代匪患和盜墓賊出沒嚴重,即使發現有人盜墓,京城官家可能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事實證明,明朝十三陵建陵以來一直儲存完好,就連遇到改朝換代,也沒有遭到毀滅性的盜掘破壞。如果不是新中國建立後郭末落和吳晗極力要挖掘定陵,到現在明朝皇家陵墓還應該是完好無損的。

    清朝皇家陵墓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清朝覆亡,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皇家陵墓,無人看守。孫殿英等人趁火打劫,瘋狂挖掘清朝皇家陵墓,中央政府,鞭長莫及,聽之任之,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結果可想而知了!

  • 3 # 一半秋色

    中國古代有“視死如生”的說法,非常重視厚葬,生前沒享受完的榮華富貴,要帶入地宮繼續享受。

    皇帝更是如此!可以說,每座皇陵都是一座標定位置的藏寶庫,只要鑽到地宮之中,隨便拿走幾樣寶貝,就可以一夜暴富了。

    所以,皇陵頻遭盜墓賊光顧,你方盜罷我登場,一波接者一波,多數皇陵遭到了破壞,極少能夠倖免。

    清朝皇陵就是多數,而明朝皇陵是極少數。

    明朝有五座皇陵,安徽鳳陽的明祖陵,南京的明孝陵、明東陵,北京的十三陵、景泰陵,除了明祖陵和明孝陵遭到些許破壞之外,其他的都完好無損。

    PS:明祖陵曾遭到張獻忠破壞,明孝陵曾遭太平軍破壞,但都是地上建築被破壞,地宮完好無損。

    清朝有清東陵、清西陵和清昭陵,其中清東陵遭到孫殿英的毀滅性盜掘,西陵的重陵也頻遭土匪盜掘,慈禧老佛爺的遺骸還被人拽了出來,可以說非常之慘。

    按理說,年代越久遠,被盜的機率更大。可是為何年代偏遠的明朝皇陵儲存完好,反倒是年代較近的清朝皇陵頻遭盜掘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構造不同。明朝皇陵埋得比較深,動輒二三十米深,沒有專業裝置很難挖到墓道;而清朝皇陵埋得比較淺,只有十米不到,相對比較容易挖。

    二是,民族情緒。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漢人抱有同情心理;而清朝是外來政權,漢人是比較排斥的。

    當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醜聞曝光之後,叫好者大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躍躍欲試者有之,連孫殿英都大言不慚地自辯:“我這是搞地下革命!”

    三是,時勢不同。當年多爾袞掃除了明朝殘餘之後,一反常態地來到了明孝陵,親自祭拜朱元璋,還放出話來,要好好保護明朝皇陵。

    當然此舉有拉攏南方漢人之嫌,但清朝政權建立之後,確實給了明朝皇陵有效的保護。

    而清朝皇陵就沒這麼幸運了。清朝滅亡之後,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軍閥混戰,戰火連連,軍閥為了買槍買炮,瘋狂地盜掘清皇陵。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為何明朝皇帝墓幾乎沒有被盜過,理由很簡單

    皇陵是歷代王朝的基礎,古人事死如事生,皇帝更是如此,因此歷代皇陵基本上都是陪葬物一大堆,真的是讓盜墓賊垂涎三尺。但是在皇朝存續的時候,盜墓賊一般都不敢對皇陵動手,因為這個時候的皇陵守護是十分森嚴的。所以明朝存在的276年裡是不用擔心自己被盜墓

    1644年後,明朝滅亡,滿清建立,滿清的懷柔政策有利於明朝皇陵的保護

    清朝的這個做法是極為正確的,這也是吸取了其時元朝的教訓,不應該激化統治階級少數民族和絕大數漢族的矛盾,採取懷柔政策,爭奪民意,所以明朝墳墓得到保護。而到了辛亥革命,清朝消亡,軍閥混戰,軍閥可不會去保護清朝墳墓,而且清朝作為要備打倒的反派,挖墳鞭屍可以說是一件順應民意的工作。就連罪大惡極的東陵大盜孫殿英不是也逍遙法外嗎?所以清朝的皇陵下場可想而知

  • 5 # 狼君歷史

    明朝帝陵都完好儲存而清朝帝陵大都被盜,這的確是兩個兩個朝代帝王陵墓的不同結局。而歷代帝王的皇陵,向來是盜墓者覬覦的聚寶盆,而這些帝王陵墓,在當朝當代,自家皇族掌權的時代,自然是不必說了,但一逢亂世這些前朝王侯將相的陵墓,就成了唾手可得的財富,這也為何歷代的皇陵大多被盜。

    明朝共歷16帝,除了建文帝下落不明,沒有墓地外,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陵以及明十三陵,所有的明朝皇陵都沒有被盜,除了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被主動發掘外,其他的皇陵均沒有被破壞。

    而清朝則不同,關外三陵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還有埋葬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清東陵的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5座帝陵,清西陵的泰陵、昌陵、慕陵、崇陵4座帝陵。但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皇陵皆被盜。

    而其中的原因,狼君認為其一,是皇陵所處的地點。明朝皇陵除孝陵和景泰陵以外,其餘的全部集中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也就是,距離天安門僅五十公里。這就非常便於管理,不給盜墓者以可乘之機,也就很好的保障了皇陵的安全。

    反觀清朝皇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就有125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98多公里。距離統治中心比較遠,在清朝當朝之時,當然沒有問題,但一到亂世,就是鞭長莫及了。

    其二就是其王朝繼任者的態度。明朝滅亡之後,先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其實是破壞了明朝皇陵的部分地上建築,但因時間問題和皇陵的防盜性,李自成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入口,要不然如此龐大的“軍費”擺在面前,誰能不動心呢?

    再者就是滿清入關了,滿清作為異族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也為了穩定人心,對明朝皇陵的態度是嚴加保護,而且還有祭拜活動。清朝的保護態度,也就保障了明皇陵幾百年的安全,畢竟古代皇威之下,有幾個敢動的呢。

    然而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滅亡清朝的口號可是“驅逐韃虜”,滿清作為異族,成了全民征討的物件。而在中國,最絕的報復做法是什麼呢?你想的沒錯,就是挖人家祖墳,那麼清朝的皇陵也就首當其衝了。而恢復的是中華,明皇陵自然是保護崇拜的物件,明皇陵也就因此逃過了一劫。

    其三就是王朝更替混亂時間的長短。明末清初,從李自成攻進北京,到滿清揮師入關,僅僅42天,背景混亂的局勢就被滿清接管,有了強力的中央政府,使得明皇陵免於毀於混亂。如果時間再長一點,或者明、清、大順之間的拉鋸再持久一點,那麼明皇陵的最終結果還真不一定。

    而到了清末明初的時候,情勢與明末清初的時候就大不相同了。雖然民國建立,但是卻沒有統一的政府,各地軍閥割據,都不聽從中央管轄。軍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北京的統治權更是幾度易手,北洋政府對下屬鞭長莫及,而年代較近,有清楚墓室結構的清皇陵,就被這些人盯上了。

    雖然在當時也有軍閥想要盜竊明皇陵,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清楚明皇陵墓室構造的人已經基本上沒有了,靠這些軍閥門外漢,想要盜取皇陵,還是非常有難度的,相較於清皇陵,自然是柿子挑軟的捏。

  • 6 # 蝴蝶花雨

    明朝皇帝墓幾乎沒有被盜掘,而清朝皇帝墓除了順治帝孝陵幾乎都被盜,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地分析起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他們真正做到了不割地,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漢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中原地區的老百姓對明帝陵有一種敬畏之心,有一種自覺的保護意識。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原百姓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心理。看看清朝到民國的那些起義,大多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就是明證。

    第二,清朝後期,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西方列強的入侵,一系列的割地賠款,再加上鴉片荼毒,官員貪腐,積貧積弱讓整個國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於這樣腐敗的政府,老百姓深惡痛絕,也更加深了這種對抗的情緒。而清朝滅亡之後,儘管國家還保持著形式上的同一,而實際上各地軍閥林立。軍閥們為了充實自己的實力,大肆地搜刮民脂民膏,他們對明帝陵不敢打主意,但是清帝陵就沒有那麼多顧忌了,畢竟是順應民心的一件事。孫殿英當年大肆盜清東陵儘管遭到輿論的強烈抨擊,最後不也逍遙法外了嗎?因此,清皇陵的遭遇可想而知。

    第三,清朝為了收攏天下士子之心,對明帝陵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清人入關,畢竟是外族,關內中原地區的老百姓是不認同的,連綿幾十年的對抗,才漸漸平息。清朝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籠絡漢人的心,採取的一個有力措施就是嚴格保護明朝的帝陵,不允許被侵害。他們因此還會舉行祭拜活動,以營造輿論,收復民心。在皇權的保護之下,明朝皇陵在清朝不被破壞,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李自成進京,到清人入關前後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政權更替的時間很短,也從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明朝的皇陵。想想三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有多少的皇陵被盜掘,就能夠看出其中的問題。短暫的混亂,馬上就有強力的政權介入,社會逐漸穩定,人民生活和平,這對明皇陵的保護也可以說是一件幸事,要是像五代十國那樣的軍閥混戰,那就不知道會有怎樣的結局了。而清朝的皇陵被盜的多,也和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時間的長,整個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有關。

    第五,明朝的帝陵防盜設施比清朝做的堅固,不適合盜掘。萬曆的定陵,當年挖掘的時候,就是找它的入口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還埋在地下27米的深處,裡面還有許多的機關轉折;而乾隆皇帝的裕陵建在地下9米,墓道還直接到底。兩相比較,我們就明顯地看到,明帝陵在安全防護上要比清帝陵要高出許多。

    第六,明朝的帝陵離城市地區相對較近,明朝皇陵除孝陵和景泰陵以外,其餘的全部集中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也就是,距離天安門僅五十公里。而清皇陵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就有125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98多公里。清皇陵多建在偏遠的地區,沒有什麼人煙,自然適合於大規模地盜掘。1928年,孫殿英以軍演為名盜掘清東陵,還動用了炸藥,當時沒有被多少人知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要是離集鎮近,他敢這樣明目張膽地來嗎?

    第七,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明朝皇陵年代相隔久遠,墓室裡的構造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而清皇陵相距時間較短,有些人還在,這也給盜掘提供了便利條件。譬如,慈禧,她死後20多年就被盜了,這就是一個典型。

    綜上所敘,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為什麼明帝陵幾乎沒有被盜掘,而清帝陵幾乎被盜盡的原因了吧。

  • 7 # 明清筆記

    其實皇帝的陵墓被盜,這件事情每朝每代都有發生過。

    畢竟從曹操的那時候起,就有一個叫摸金校尉的職位,專門用來掘墓的。

    所以其實明朝皇帝的陵墓也有被盜過,只是目前相對儲存的比較完好。那麼是為什麼呢?

    在討論這問題的時候,我們先看一看當時的時代背景,明朝皇帝過後的統治者是清朝,同屬於封建時代,皇帝對皇帝之間肯定是更尊重的,因為他們會感同身受。所以在清朝滿人入關之後,他們對皇帝的陵墓有加以保護,不會隨便動,那時候皇帝還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一道聖旨下來說什麼就是什麼。

    那清朝呢?清朝的陵墓被盜,基本上是發生在民國時期。比如孫殿英這種等軍閥土匪。那時候的特點是什麼?封建皇朝為人所不齒,皇帝淪為階下囚。皇權威嚴掃地,大家都盯著皇帝陵墓這塊肥肉去搶奪一些珠寶。所以在時代的背景下,大家的觀念想法動機不一樣,所以清朝陵墓幾乎很容易被盜,尤其是清西陵葬品豐厚。

    其次,據統計,明朝的皇陵一般都埋在地下二三十米左右,根據當時的人力物力,除非官方組織,否則很難去挖洞。

    而清朝的就不一樣了,已經進入到了民國時期,軍事機械大力發展掘墓那是分分鐘的事,所以講到這,大家知道為什麼清朝的陵墓幾乎都被盜了嗎?

  • 8 # 我是小金呀01

    明朝滅亡後,清朝入主中原後,由於本身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夷狄之族,擔心中原民心不肯降服,因此竭力要把自己塑造成正統王朝形象。清朝皇帝採取很多措施保護明皇陵,禁止破壞偷盜行為。甚至還一本正經地去朱元璋的孝陵參拜,以示尊敬。清朝滅亡後,天下大亂,清陵保護也無人關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帝陵的設計建造水平,遠高於清朝帝陵,大大增加了挖掘難度。明帝陵和清帝陵最顯著的區別就是一個字:深。已經發掘的萬曆定陵,深達27米,墓道彎曲轉折,入口隱秘難尋。而乾陵的裕陵,地宮深度只有9米多,墓道短而筆直。50年代考古專家發掘定陵,光找地宮入口就找了一年。民國期間,大盜侯某曾試圖盜竊天啟皇帝德陵,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入口,悻悻而去。

  • 9 # 蛟蟒

    明朝帝陵沒有被盜重要原因是,清朝入關後對明陵採取保護措施,還有就是明陵地宮要比清陵深很多,裡面墓道複雜一般很難盜掘,開發定陵的時候用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墓道。清陵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清亡之後軍閥四起民國政府睡然也保護清陵但是怎奈無力週記被守靈人監守自盜,土匪土兵猖狂盜掘,後又有軍閥盜掘 加之清陵夠早簡單埋的也淺以至於好幾座皇陵都是被泥腿子盜掘的,真是可惜

  • 10 #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官盜”要盜有價值的帝墓,誰又知道明陵沒有被盜過!?。或者說明陵根本沒有官方盜挖的價值。跑馬圈地的事,滿清都能幹出來,你和現代人說清帝有多偉大,那不是扯犢子嗎!?根本不符合常理,也符合史實。清陵被盜挖是在近代,現代人比較瞭解事件經過。就這麼說吧!只要是厚葬帝墓,古代無一可以倖免,明陵也不例外,沒被官方盜挖只能說明,非厚葬帝墓清政府看不上。

  • 11 # 歐三石

    清朝是個表喪權辱國的主\而且漢族被壓制了二百多年\掘墓是為了奪寶,同時也為了洩憤\所以清暮損失較大也在情理之中!

  • 12 # 阿布龍

    一、技術風險方面

    明皇陵基本都在近郊,若想盜挖皇陵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還會搞出大的動靜,盜墓者很容易被發現,這就提高了其盜墓的風險性。且明皇陵基本都在地下20多米處,挖掘的難度係數大。而清皇陵地理位置偏,人煙稀少,且深度只有幾米,不論從技術上,還是風險上,都比明皇陵容易下手。

    二、歷史背景

    明朝滅亡後,滿清為了穩固其統治,就開始籠絡人心,對明皇陵採取了較為完善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盜墓者就不敢打明皇陵的主意,除非腦子短路了。而清朝滅亡後,專門保衛皇陵的軍隊都解散了,加上當時軍閥混戰,很多盜墓者就對清皇陵進行盜挖,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裡面的陪葬品。

    所以,從盜墓者的角度出發,“價效比”最高的還是清皇陵。也正是因為這樣,明皇陵才基本完好無損的儲存至今,也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文化財富。

    在中國古代人都有厚葬的習慣,希望自己死後也能夠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這樣的習慣就誕生了盜墓賊這個職業,

    而盜墓賊最喜歡盜的就是皇家陵墓了,因為皇帝財力雄厚,墓葬裡往往有許多稀世珍寶,明朝和清朝是離我們比較近的兩個朝代,但是對於這兩個朝代盜墓賊卻有不同的態度,清朝的陵墓大都被盜了,但是明朝的陵墓大都完好。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一:地理

    為什麼會說地理導致兩個朝代皇陵結果不同呢?明朝皇陵大都是修建在近郊,這時候如果盜墓賊想要偷盜,冒的風險就會比較大,畢竟盜墓這件事是見不得人的事,所以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來人往,盜墓賊也沒那個膽子,而清朝的皇陵就不同了,清朝皇陵大都是修建在深山老林裡,這樣盜墓賊就可以去盜了。盜的時間久了也不會有人發現。

    原因二:政治

    明朝滅亡後 乾隆皇帝專門命令重新修繕了崇禎皇帝的陵墓,對於明朝皇陵還派了人專門把守,除此之外明清朝代間隙非常短,所以沒有真空期,就沒有給盜墓賊太多的時間,而清朝滅亡時,各地軍閥進行了長期的混戰,這時候就給盜墓賊時間,除此之外甚至還有軍閥帶頭盜墓。

    原因三:民族

    明朝是古代封建王朝漢人最後一個朝代,況且在民國的時候孫中山打出的旗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出於民族感情沒有人願意挖自己祖先的墳墓,所以盜墓賊大多隻找清朝的墓挖,當時孫殿英在挖慈禧墓前曾經來到十三陵,但是他搖了搖頭說了句“破壞風水”就走了。

    原因四:墓室構造

    明朝的墓葬埋藏的都是比較深,有的甚至深達二十多米,當初文物工作者在想開啟定陵之前,是想開啟朱棣的墓葬的,但是找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墓葬的墓口,但是清朝皇陵的墓室深度就比較淺了,盜墓賊想要盜墓,肯定不能把時間都放在找墓口上吧。

  • 13 # 遠處吹來陣風

    前朝的皇陵被盜掘只有兩種情況可以解釋,一是時局混亂,當局沒能力控制軍閥武裝流民國外殖民者的行動。二是後朝當局對前朝有刻骨仇恨,自己組織或者煽動地方上的勢力進行盜掘。明皇陵在清一代收到保護,而在民國時期清皇陵被盜掘,第一條特徵正符合北洋時期到民國時期混亂不堪的時局。說到底,這就是恥辱,當然皇漢覺得是光榮,也充分說明了低智商是皇漢的首要特徵

  • 14 # 西湖邊的耕田人

    關於清朝領土,滿遺選擇性忽視,永遠不會去看明朝盛時的中國地圖,也不會去看清末時期的中國地圖。滿遺還會鴕鳥式的迴避,把明末的勢力範圍收縮叫丟失國土,把清末割讓土地給俄國才算丟失國土?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一半國土,與國家主權落入洋人手裡,不叫丟失?這個標準的制定,滿遺顯的相當賊性。滿清落幕能留下一個沒有像土爾其那樣瓜分的國家,應該感謝西方列強沒有與中國接壤,否則就是土爾其的分割下場,更應該感謝義和團,他們讓洋人害怕,避免了中國陷入像印度那樣全殖民地社會的境遇。

  • 15 # 弦隱中人

    其實簡單講就4方面原因

    1、官方保護

    明代滅亡後,清朝要入主中原,為了留下好印象,所以還是有派官方組織去保護皇陵的。因此明朝皇帝墓很好的度過了這個改朝換代的時代。而清朝滅亡以後,那段時間軍閥混戰,滿清遺老自顧不暇,根本沒有系統的,政府組織去保護皇陵,所以手握軍隊的孫殿英才能毫無阻礙的大規模盜墓,同時無人維護也造成第二次,第三次的清陵被盜。

    2、時間關係

    明代距離較遠,在中國近代混亂的時代,有些資訊已經模糊,比如地宮口的位置,而清代時間較近,一些資訊還是較為清楚的,比如有野史說,孫殿英是找到了當時造陵墓的工人,知道了大概方位什麼。具體真實性有待考證,但這方面原因還是有的,個人覺得。

    3、民族關係

    比如孫殿英盜墓的時候,對外冠冕堂皇的說,要為漢人出氣,出頭,滿人耽誤了國家,也有說孫殿英祖上被清軍殺了,所以報仇血恨什麼的。類似的言論還有很多,總之是鼓吹民族糾紛的那種,所以清代皇陵大都被盜了。明代的皇陵即使有挖掘的貪念,但又不好打臉自己,用這個理由了,所以明代的皇陵挖掘會有更多的顧忌,因此沒有打主意。

    4、跟風

    孫殿英盜了皇陵以後,基本上都沒有受到實際上懲罰,雖然國內有很多聲討的聲音,但是對於東陵大盜而言毫無影響,就連清室後期也無法對其做什麼,因此後續盜墓者也聞風而動,將東陵繼續掃蕩一遍。這就像有一個運鈔車沒人看守,有群團伙持專業裝備掃蕩了一圈,過了很久警察也不管,剩下觀望的小嘍嘍們就跟上去把剩下的瓜分了。而明代的皇陵就好像是沒人去動,你不動我也不動,就怕動了被群眾扔雞蛋和被抓。

  • 16 # 天擇雜談

    一是統治階級維護穩定的原因。當年滿清入關,為了儘快統治漢人,不引起動亂,清朝政府對明皇陵專門設有保護措施,這是明皇陵能夠保護較好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皇陵設計的原因。明皇陵從設計上來說非常深,盜掘不易,而清皇陵則較淺,而且距離皇權中心也很遠,容易被盜。

    三是清朝是滿族統治,而明朝是漢人統治,從情感上來看,清皇陵更容易被盜,特別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更是引起對滿人的仇恨。

    四是從價值上來,清皇陵更”富足”。明朝是歷史上比較差的一個朝代,國土面積少,周邊國家進貢的也少,而清朝的面積大,尤其是清朝初期還是非常繁榮的,進貢的寶物也多,所以清皇陵更富足,被盜的自然就多。

  • 17 # 隨拍記錄生活

    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論規模和影響,都在歷代皇陵中享有極高地位,但兩者的境況卻完全不同。明皇陵儲存完好,基本未遭到偷盜發掘和破壞。而清朝皇陵儲存狀況則慘不忍睹,除了順治孝陵等個別皇陵未被偷盜發掘,其他帝陵全都慘遭盜賊的毀壞。都是皇陵,為何境遇天差地遠?

    明朝皇帝陵,由3部分組成,包括安徽鳳陽的明祖陵,南京的明孝陵、明東陵,和京師的十三陵、景泰陵。其中,鳳陽的明朝祖陵埋葬著朱元璋的父母兄嫂,1379年落成。1635年曾遭到張獻忠破壞,地面建築損毀,但未被挖掘。明孝陵埋葬朱元璋本人,1402年竣工。地面建築曾在咸豐年間遭到太平軍破壞,但地宮一直完好如初。京師的十三陵埋葬了明朝大部分帝王,除了萬曆的定陵曾在50年代被考古發掘,其餘均原封未動。

    清朝皇陵則破壞嚴重。清皇陵分為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東陵包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皇帝的陵園,以及慈禧的定東陵。西陵包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的陵園。1928年孫殿英在清東陵大肆挖掘偷盜,給東陵造成毀滅性破壞。17年後,土匪王紹義再度發掘東陵。西陵的崇陵也曾被土匪洗劫。

    明清皇陵差別如此懸殊,原因很簡單。明朝滅亡後,清朝入主中原後,由於本身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夷狄之族,擔心中原民心不肯降服,因此竭力要把自己塑造成正統王朝形象。清朝皇帝採取很多措施保護明皇陵,禁止破壞偷盜行為。甚至還一本正經地去朱元璋的孝陵參拜,以示尊敬。清朝滅亡後,天下大亂,清陵保護也無人關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帝陵的設計建造水平,遠高於清朝帝陵,大大增加了挖掘難度。明帝陵和清帝陵最顯著的區別就是一個字:深。已經發掘的萬曆定陵,深達27米,墓道彎曲轉折,入口隱秘難尋。而乾陵的裕陵,地宮深度只有9米多,墓道短而筆直。50年代考古專家發掘定陵,光找地宮入口就找了一年。民國期間,大盜侯某曾試圖盜竊天啟皇帝德陵,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入口,悻悻而去。

  • 18 # 曉史

    盜墓實則無關民族情感。清朝帝陵被盜而明朝沒有被盜,主要原因無非2點。

    1,時間:明朝的皇陵在民國被孫殿英破壞,因為當時清朝剛滅亡,皇陵的位置等比較清晰,傳說孫殿義找到了造陵墓的工人。加上當時國家混亂,盜墓行為沒有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一時蜂起。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清朝初期沒人盜墓呢?清朝入關後,皇帝為了鞏固統治,承認明朝的統治,康熙帝親自拜孝陵,所以有清一朝,明朝皇陵是受到保護的。

    2、陵墓的構造

    明朝皇陵比較深,且入口比較難找,不好盜墓。清朝則不同,皇陵比較淺。

    這個不是所謂陵墓技術倒退導致的,要知道,清入關之前幾乎就是天葬。陵墓淺和兩個方面有關,一個是民族習慣,第二個是因為皇陵都有守陵人,國家不亡,盜皇陵就是誅九族的罪。

    最後強調一點,盜墓和民族情感,愛國情懷沒有一點關係,盜墓者本身往往都是些不學無術的爛人。

    說這些人愛國,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 19 # 絲路博聞

    只能說,清人很好保護了當時的陵園。到了民國時期也有人保護著陵園。

    但是,在河南新鄉的潞王陵,規格不比定陵低的藩王墓,也是被人盜掘了。

    兵荒馬亂時期,什麼事情都會發生。。這個問題太爛了。

    北宋,南宋王陵不都是被金人,蒙古人挖掉了嗎?

  • 20 # 靈芸

    明朝作為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不割地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著極其深厚的民族影響力,在百姓心中認同感強,而且明朝皇帝墓防盜設施堅固,清朝對明十三陵也保護的很好,清官方沒有進行盜挖,是為了正其身,收攏天下士子之心。

    清統治時期,每每發生農民起義,大多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足可見明朝在百姓心中認同感,到了民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去盜明皇陵了,因為民國軍閥要推翻清朝,不僅要對明皇陵敬畏,還要對其進行妥善保護,而且明皇陵靠近城市地區,不適宜大規模盜墓,這也是軍方忌憚之處。

    反觀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導致了清晚期國弱民貧,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的東方大門,一系列的割地賠款,鴉片荼毒,朝廷無能,地方官員貪婪無度,令中華大地民不聊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對於這樣的政府,百姓早已深惡痛絕,恨不得食其肉而寢其皮。

    1912年,晚清政府在經歷幾十年的風雨飄搖後,最終走向了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漢人建立的民國政府,此時國家只是表面統一,實則軍閥林立,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各地軍閥是絞盡腦汁的收刮民脂民膏,最後把目光投向了富饒的清皇陵。

    清皇陵建於偏遠地區,適合大規模盜墓,而且民眾對於清政府沒什麼認同感,遂引起了軍閥爭相盜墓,其中以孫殿英最為震驚世人,1928年孫殿英以軍演為名在清東陵炸開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墓,將皇陵洗劫一空,慈禧的屍身被士兵凌辱後丟棄在墓棺旁,慈禧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死後二十年會被人如此對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球為什麼總是一側向著地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