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
2 # 知道瑜伽陳未來
冥:是死亡,停止,終止的意思。冥想就是讓想法念頭都終止冥滅,達到平靜祥和的狀態。
終極的冥想很難一下就做到,所以可以先從相對簡單的呼吸練習和內觀練習開始。
呼吸的練習:
1. 剛開始最好選擇在熟悉固定的地方,保持環境安靜,光線柔和
2. 選擇讓自己舒適的姿勢,穿舒適的衣服
3. 專注的開始觀察和覺知呼吸
儘量把意識都放在每一個吸氣、呼氣、呼吸之間的精微停頓。透過專注呼吸,可以有效幫助當下停下其他的雜亂思緒和念頭。這過程裡,肯定會一不注意就走神了,這是正常現象不用焦慮,發現意識溜走了的時候就用幾個深呼吸慢慢把思想重新帶回到呼吸上。這樣反覆練習,從1分鐘開始到10分鐘,半個小時,循序漸進,靜坐明星的時間越來越長,走神的次數越來越少。就會慢慢享受到冥想的益處與平和了。像嬰兒和孩子一樣。
4. 相對動態的瑜伽練習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去練習冥想。如果是很難安靜下來的朋友可以考慮流瑜伽或者阿斯湯伽來在流動的練習節奏裡找到運動的冥想,也是很酣暢的。
-
3 # 柚子手帳雜貨鋪
練習冥想最基礎的就是覺察呼吸,呼吸是生命的普遍性,覺察呼吸就是覺察自己的生命。
入門練習就是覺察呼吸。推薦數呼吸冥想法。
開始冥想前,需要做這幾點準備:
1、找一個安靜、舒適、不被打擾的空間
2、在每天固定的時間練習,這樣有助於形成習慣,容易很快進入狀態
3、穿寬鬆、舒適的衣服,不要讓自己的身體感到有束縛。
4、可以找一些音樂或冥想引導詞,音樂推薦蝦米音樂,搜冥想音樂,可以出來很多適合冥想的音樂,引導詞推薦荔枝電臺,搜輕鬆冥想,有很多免費的冥想入門引導詞可以聽。初學者建議聽引導詞,這樣比較容易進入狀態。
做好這些準備就可以開始冥想了。安靜地坐下來,可以盤腿,也可以不盤,坐在地板上或椅子上,保持幾杯挺直,頭微微低下,不要太刻意。做5個深呼吸,讓自己安靜和放鬆下來。接下來保持正常的呼吸,吸氣的時候陌陌地數1,呼氣的時候數2,下一次吸氣的時候數3,呼氣的時候數4,依次數下去,覺察自己的呼吸,如果走神了,忘了數到幾了也沒有關係,只需要把注意力拉回來,繼續專注自己的呼吸,重新開始數呼吸即可。
這是一個簡單的入門聯絡,開始的時候只要從1數到10,先鍛鍊自己的專注能力,慢慢地增加。
-
4 # 小崔廢話多
首先你看到什麼了?一杯飲品,勺子?還有什麼。甜品?碟子?沒錯。這就是冥想,不斷地靜下來感受,就會不斷地發現越來也多的東西,躺著也可以冥想。坐著也可以冥想。不提倡盤腿的原因,是因為如果不是開始就用這種姿勢,時間久了肯定會不舒服。如果你倒立冥想。可能還會腦充血。冥想的境界即是禪境。 只要不是貪禪,那麼靜下來的那一刻。你就已經冥想了。
-
5 # 心潮APP
行走和冥想只差這4步,第一步我們每天都在做!
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但你能想到這也是一種冥想方式嗎?
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曾用可卡因成癮的老鼠做實驗,兩週有規律的運動可以引起腦部的變化,即可以壓抑內心的渴望,減少藥物成癮行為。
冥想可以重塑人們的大腦,使其注意力、情緒調節、自我控制能力更強,而步行也有相似的效果。研究表明,步行可以訓練人們的意志力,每天走15分鐘可以減少吸菸者的煙癮。
如何讓步行也能達到冥想的效果?1.以適中的速度慢走或慢跑10-20分鐘。
給自己10-20分鐘或者更長的時間散步,在戶外最佳,如果天氣影響,也可以在室內的空間,或跑步機上。
適中的步速,足以提高你的心率。不必為了冥想而故意放慢速度,如果你喜歡更快的速度,慢跑或跑步也是可以的。
2.把注意力轉移到不同的焦點
在走路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不同的焦點上,每個焦點持續30秒至1分鐘,完成聚焦後切換到下一個焦點。
在聚焦時,你需要成為自己的觀察員,關注自己當下的感受,覺察細微的差別。你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到這五個方面:
(1)走路時,注意自己呼吸的感覺:注意感受呼氣和吸氣的狀態;注意呼吸時嗅到的氣味;選擇最舒適的方式呼吸,可以用鼻子或嘴巴。
(2)走路時,注意自己四肢的感覺:注意雙腳接觸地面的感覺;注意雙腿行走的感覺;注意雙手搖擺的感覺;注意身體移動的感覺。
(3)走路時,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喚起你臉龐、面板、整個身體的感覺,你感覺溫暖還是寒冷?感覺到Sunny、微風,還是雨水?
(4)走路時,注意自己聽到的聲音:如一些愉悅的鳥鳴、樹葉沙沙的聲音,或是不那麼愉悅的聲音,如汽車喇叭聲、刺耳的噪音等。
(5)走路時,注意自己看到的景象:當你的注意力不這麼集中時,讓自己注意可能會錯過的東西。
練習把注意力聚焦時,每一次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樣,你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感覺。
3.把注意力範圍擴大
完成上述一輪的焦點聚焦後,可以在1-5分鐘內,擴大自己的意識範圍,開啟全部的注意力開關。
在這種狀態下,你不再是聚焦單一的感受,而是觀察自己全部的感受,你聽到的、聞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
但是在這個狀態中,你仍然需要聚焦自己的注意力,防止思緒遊走。如果注意力分散時,需要把它拉回特定的焦點上,然後再擴大開放意識的狀態。
4.迴圈
從聚焦特定的焦點,再到把注意力範圍擴大,這一個輪迴需要5-10分鐘,可以在走路的途中不斷的迴圈。
行走冥想有哪些注意事項?
1.最好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和鞋子,如果天氣比較冷,可以適當增添衣服。
2.冥想的過程很容易忘記時間,如果希望設定的期限,可以設定聲音輕柔的鈴聲,避免太過突兀。
3.選擇在安全的人行道上進行,切勿在車流擁堵的馬路上進行。
如果你長期堅持這種行走冥想,你會發現冥想之後,當下的狀態會更平靜、更愉悅、更清醒。
心潮減壓APP -分享科學減壓知識,傳授身心放鬆技巧!
-
6 # 史記sj
首先,瞭解什麼是冥想?這個詞語在瑜伽裡就是“禪定”的意思。更通俗的解釋,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得最明白,何為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故為禪定。”,這說明要分兩步走,才可以實現進入冥想禪定的境界!
一、離相,離的是什麼相?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外境時而產生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感受,統統是相,更淺顯的解釋是,例如:由耳聽到外界的聲,從而影響到了我們的內心,關閉了耳根,聲音也就聽不到了,六根依次關閉(意識根是最難關閉的),才能不受外相的擾亂!心的本體功能才能更好的清淨顯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二、內不亂,是以離外相為基礎的,如果基礎做不到,想入冥想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先找個清淨的地方遠離外緣靜修是很有必要的,古人出家去深山老林裡打坐是有道理的。其次,大家可以試著靜坐體會下,雖然身體各個部位都不動,但是頭腦中,像開運動會一樣,意識念頭亂個不停,根本停不下來,有時候剛有點靜下來感覺,就有聲響擾亂了內心,很難入靜。前五根是感覺器官是比較容易關閉的,比如:眼不看就是,舌不吃就好了,但是第六根意識是最難的,心猿意馬說的就是這個意識念頭像一頭猴子一樣,上竄下跳,像馬一樣東跑西跑,根本控制不住。怎麼辦?其實修心正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都有涉及,一家比一家高深,先看儒家修心的代表作《大學》怎麼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第一個字“知”,很重要,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嘛,無知的人就像石頭一樣不得入門。《大學》心法的意思是說,要“知”道,如何先把六根外相止住不要擾亂本心,止後還要能保持住,這樣才能靜下來,靜下後能夠得到身心輕安,進一步修行呢,才可以得道。這是大致的修行順序,可惜眾人一上來就叫我要冥想,想要得道,這叫倒果為因。所以說要像禪定修行沒有明師指導,是很難有進步的,像有人說冥想就是調呼吸,真是笑掉大牙,第一步入靜都做不到,就想來第二步調呼吸,這不就是忽悠人嘛!呼吸是由入靜之後而慢慢改變的,大致經過風、氣、息這樣的轉化過程,越往後呼吸越細,以致於氣住脈停達到最高的禪定境界!正如一句話一樣:學問深時意自平,入靜深時氣自安。道家與佛家的更高深的修心方法,下次有機緣再給大家講解,記住冥想(禪定),這個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不但是修行,做事業做人都可以用到,如果注意力專注集中,定力精力強化久了,智慧之花就會生髮,看一切問題都會清徹明瞭,這樣還有什麼事情處理不了呢!
關於禪定,全稱為“四禪八定”,意為到達八個階段的不同境界!其實禪定不但是佛家的修心之法,也是一切雜家外道修行的必經之路,此為共法!
-
7 # 愛睡薄荷怪
這是大腦的神秘力量訓練。
這幾年掀起一股冥想的潮流,尤其在歐美的矽谷高科技企業裡及華爾街金融公司裡風行,甚至很多美劇裡都頻頻出現冥想片段。由冥想產生app專案更是數不勝數。普通人聽到冥想這詞就覺得玄妙,其實冥想就是心性鍛鍊法,瑜伽裡常使用,佛教稱為打坐,鍛鍊大腦的心靈運動。
冥想是隨意簡單的,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不必苛求像各種影片裡大師那種燭光焚香,只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私人空間,外面有些噪音也沒關係。
什麼姿勢?
站在、坐著、躺著冥想都可以,但躺著容易睡著,站著會很累,最好的姿勢是以蓮花或半蓮花姿勢坐著,當然,也不需要那麼嚴格,你可以坐在椅子上,雙手放大腿上,挺直背部。閉上眼睛。
每天冥想兩次,每次10-20分鐘就ok。
過程中不要逼迫自己不去胡思亂想,讓這些念頭自然流動,不評價。
發現自己想某事時,及時把注意力拉回來,專注自己的呼吸。
想象自己坐在一條馬路邊上,馬路上來往車輛就是自己的各種想法,只要輕鬆觀察這些想法。
如果你正在處在焦慮和巨大壓力之下,不如開始這樣的大腦訓練,因為只有你才是自己的靈魂擺渡人。
-
8 # 正氣站樁學堂
首先要明白冥想時關注呼吸的作用。
冥想時關注呼吸的作用
為了讓身心都寧靜下來,達到身心徹底放鬆的狀態
冥想時如何關注呼吸?
坐下後感受下自己的呼吸的進出(不要刻意去加深呼吸,除非剛坐下時心跳比較快),一切都讓呼吸的自由地進出即可,感受下呼吸的存在、冷熱、長短、呼到哪裡了。
吸氣時知道自己在吸氣,呼氣時知道自己在呼氣(慢慢地腦子裡的雜念會減少),直到感受呼吸沒有了。
冥想時不知不覺控制了呼吸怎麼辦?
首先不要失落自己做不到對呼吸的覺知感受。要知道,初學者人人如此。 這是個過程。如果不知不覺控制了呼吸,那就再刻意一下,順其自然,加深下呼吸,做個五六次深呼吸,再重新來感受呼吸的狀態就可以了。
如果再次出現不知不覺控制了呼吸,那麼再加深呼吸,如此反覆,慢慢地,就會習慣了去感受呼吸,而不是控制呼吸。
-
9 # 速讀G先生
作為普通人,不用把冥想想的多深,比如打坐、禪修等這些高深的說法。
基本的冥想,其實就是保持平靜,注意自己在想什麼,使自己的思想慢下來,給腦袋喘息的機會。
(當然,冥想的好處也不止於此,冥想的效果跟運動頗為類似。研究顯示冥想能增進工作記憶和保持專注的能力。冥想甚至能使大腦部位更厚實、更強壯,就像運動鍛鍊肌肉那樣,防止大腦的衰老。)
最簡單常用且有效的冥想方法是“呼吸冥想”,也叫調息。因為冥想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每天花 5-10 分鐘,坐在椅子上,將背打直、肚子放鬆,無意識的呼吸。剛開始操作時,受自己思緒干擾、產生雜念是正常的,此時,不用努力消除,試著將注意力拉回當下的呼吸,仔細感受空氣透過鼻腔、進入身體而使腹部膨脹起來的感覺,就能抑制雜念。
注意呼吸時間久了,可能會覺得很無趣,這時可以用“數呼吸”的方法來調節。一般人呼吸,出息時間較長,入息時間較短,所以我們數呼吸時,只數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撥出的時候數一個數,吸入的時候不用理會,到下一口氣撥出的時候,換下一個數。平常人每分鐘呼吸大約14至16次。當冥想的經驗豐富之後,呼吸會自然的逐漸慢下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鐘10次,心已經相當安定、平穩,到每分鐘四五次,那已經是要入定的程度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故意控制呼吸會讓胸部不舒服,出現煩悶、急躁等現象。因為呼吸和脈搏是息息相關的,呼吸有問題,脈搏必然也會有問題;脈搏快,呼吸也一定有問題,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除了呼吸冥想,引導式冥想也是比較常見、入門的冥想方法。所謂引導式冥想就是透過一些媒介(比如聲音、音樂、線路等)引導著你進行想象、觀察和放鬆。
比如想象冥想。就是在腦海中模擬出一個平和的場景,逐步探索它,直到你獲得徹底的寧靜。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模擬這個場景,不必想象得多麼逼真,應該根據你自己的情況作出調整。你可以想象一片溫暖的沙灘,一片繁花似錦的草地,一片靜謐的森林或一間生著爐火的舒適客廳。不管你想象出的是什麼場景,將它變成你心靈的聖殿。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想象,也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靜心調息”,這就是一個“想象冥想+呼吸冥想”的練習,裡面會有聲音引導著你放鬆,調節狀態。
比如身體冥想。就是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身體部位上,全身上下逐一掃描,並有意識地放鬆它們。這種簡單的冥想方法在放鬆你身體的同時也將放鬆你的大腦。閉上眼睛,選擇從某個身體部位開始,比如腳趾。集中注意力接收來自腳趾的感受,有意識地放鬆任何緊繃的肌肉。在徹底放鬆腳趾之後,將注意力轉移到整隻腳上,重複放鬆的步驟。按照這一方法從下往上逐一放鬆各個部位,腳、小腿、膝蓋、大腿、大腿根、臀部、腹部、胸部、背部、肩膀、手臂、手掌、手指、脖子、臉部、耳朵和頭頂,時間長短根據你的喜好而定。在你放鬆完每個部位之後,將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整個軀體上,享受完全平靜與放鬆的愉悅。
綜上,我對冥想的建議如下:
冥想並非要持續很久才算數,如果短時間(3-10分鐘)的冥想適合你、你做得快樂、能提振你的活力,當然可以一直這麼做。
呼吸冥想的時候,不要故意控制呼吸,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冥想不必非盤腿打坐不可,坐著、站著、躺著都可以進行冥想,甚至在搭公交車、散步、慢跑的時候,都可以試著做引導式冥想。
冥想只是一種說法,如果你不喜歡冥想一詞,可以換種說法,比如“調息、沉靜時刻、靜止、暫停、休息”等等。
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我們都可以進行冥想,只要你想、你嘗試,無論周圍多麼喧譁吵鬧,你都可以獲得自我的平和與寧靜。
-
10 # 我真的不是歌神
其實我對於理想這個詞的含義,一直都不知道怎麼準確的解釋,我只知道冥想相當於咱們國家的入靜。
那麼暫且就按著入靜來解釋它吧。
對於入靜的研究,我可以說是已經走出了一條基礎之路。
我靠著研究放鬆,使自己入靜,非常容易,下面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
我稱這套方法為放鬆訓練法。
我們需要做的非常簡單,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不斷的投入到我們的體表當中,投入的越多,進入的入靜程度越深。
因為我們的體表非常的敏感,當我們集中注意力之時,就會感覺到其中很細微的運動。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有一種抓住這細微運動的意識,這樣有助於我們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這套方法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入靜冥想,還能幫助我們練習太極拳等傳統武術。
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使太極體操變成太極拳。
-
11 # 微雲禪
看了很多的回答,大家分享了很多經驗。但是其實所有的回答都無視了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是冥想"!!!換句話說,大家想憑著"冥想"這個詞達到什麼目的!!冥想的概念模糊不清,就如行路不知方向,你可以亂走,但很難走到終點!!!瑜伽經裡其實提到過:清醒的失去就是冥想!但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理解呢?這個概念其實有一個通俗的解釋,如果懂了,那"心經"就是最好的冥想法門之一!!!!
-
12 # 難以忘懷的經典
學習和誦讀《心經》有助於進入冥想。
《心經》的核心是“空”、“無”,由“五蘊皆空”到“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而“空淨虛無”,正是氣功調心入靜的具體要求。然而欲達到“一切皆空”,則必須做到無念、無相、無我、無他,如是則“能觀之心自然不起”,“所觀之境也隨心滅”,境智雙亡,返歸於淨。如此即能在調心入靜中真正達到所要求的空無境界。
我在打坐開始時一邊聆聽《心經》,一邊在體悟《心經》要義中進入冥想狀態。
-
13 # 一瓢飲飲一瓢
打坐的時候有一種與周遭事物連線成一片的感覺,不知道算不算進入冥想。
只要什麼也不想,把心中和腦袋裡的東西都放下,讓自己不抗拒,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自己也分不清你和身邊的事物有什麼區別了。
-
14 # 覺知練習
內心活潑自由,沒有阻礙。思想開放,各種思想可以自由進入內心,也可以隨時走掉。而內心並不受打擾煩亂。
如何實現?
1、舒適
包括身體、精神上的舒適,剛開始冥想以坐姿為妥,放鬆身體尋找到舒適輕鬆的姿勢。透過放鬆身體肌肉,使精神也放鬆下來,肌肉放鬆了不會痠痛,而精神放鬆才會有舒適輕鬆的體驗。
2、覺察
感知、感覺你的身體、意識,使你的注意力有個去處,不致於注意力渙散而東想西想,頭腦紛紛擾擾。
覺察還包含另一層意思:抽離,只需要感知感覺身體意識的變化就可以了,不要參與,旁觀就好。
當你專注於覺察,注意力集中於一時,這就是冥想的最好的狀態。當然注意力需要訓練。你可以把冥想當作注意力訓練方式,專注的狀態即冥想的狀態。
-
15 # 能量加持
是否進入冥想狀態可以這樣判斷, 是否掙脫思維對你自性的控制。 如果把你的自性比喻成湖水,沒有力量攪動,湖水清澈,寧靜,湖面無漣漪。你的思維就是攪亂湖水的力量,各種思維就像排入湖水中各種汙染物。冥想就是對人體做清汙治理。
-
16 # 百合花29426794
首先,要調整好的坐姿,慢慢放鬆,從頭到腳,然後想百會穴上從哪裡進來一束金黃色的Sunny,慢慢的進入體內,把自己的身體照的通亮,暖暖的,慢慢的自己進入一個放鬆自然狀態,你會覺得宇宙空間無限寬廣,有時會覺你飄了起來進入了雲端,有時你會覺得進入了大地,自己的頭會和地皮一樣平,進入了狀態,你就會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東西,千里萬里那都不是事。
-
17 # 阿穆小哥
要想知道怎樣才算進入冥想就要明白意識的執行模式,潛意識無時無刻不在釋放念頭,(佛教裡說一秒鐘人有十萬個念頭閃過)。
意識無法一心兩用就像一隻手無法拿兩個籃球一樣,(那些一心兩用的只不過是意識在兩個念頭間快速的切換,就像先拋起一個籃球迅速的再拋起一個來回的倒球一樣)。
意識讀取念頭的狀態(一隻手托起籃球)就是清醒和思考的狀態,而任由無數念頭在面前閃過而不去關注,去讀取,(任由無數個籃球在面前滾動而不去觸控,只是觀望)就是冥想的狀態。思考時就像把一件物品拿到眼前觀摩,冥想時意識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了事物而不逗留一閃既過。
冥想打坐要用什麼姿勢?
很多人都強調姿勢,但其實姿勢並不重要,做著也行,躺著也行,站在也行。但一定要舒適,一定要舒適,一定要舒適。
為什麼一定要舒適?
上邊說了意識會讀取念頭,這是一種心理本能。姿勢不舒適有機體會(生理)單一性持續性向意識輸入痛苦的念頭,這種強烈的痛苦知覺會被意識本能性的讀取,這是對有機體保護的本能。這種痛苦的感知念頭被意識讀取就會打斷冥想或無法進入冥想狀態。所以一個舒適能使人放鬆的環境和姿勢很重要。切記!
-
18 # 好拉
冥想過程中有兩種現象:散亂(念頭控制不住東想西想)和昏沉(打瞌睡,而睡覺是大昏沉)。
怎樣才算進入冥想狀態呢,就是不散亂也不昏沉,整個過程明明瞭了,清清楚楚。這個修養並不一定要打坐,隨時都可以從內心練習,例如,公司大老闆,每天應對形形色色的人事,泰山壓頂而不亂,這是真功夫!座上冥想是磨刀,下座礪事是練心!
-
19 # 我是生命的意義2014
為什麼冥想會有效果,《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有一段很精彩的比喻:傳統上,我們常常把開發頭腦的穩定情緒的能力比喻成處理一杯泥水。如果你不斷攪拌這杯水,那麼它永遠都是渾濁的。但是如果你耐心地等待,那麼泥土最終會沉到杯底,留下乾淨純潔的水浮在上面。同樣地,如果我們試圖穩定、控制思維,那麼只能把事情攪亂,讓一切變得更加渾濁。但是如果我們讓大腦專注於某件事情,那麼或許可以擺脫上述的思維模式。當我們有意識地放棄控制事物的努力,頭腦就會自動地安靜下來,留給我們更加冷靜而澄明的空間。
當我們有消極情緒,如壓力或焦慮時,身體會有不適的反應。一般我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去解決它,想讓自己好受點,但通常會適得其反。所以,不要去嘗試消除身體的不適,而是去感受它,觀察它。用關懷之心去關注它,接受它,然後我們身體內的醫生就會治療它,我們就能真正改變自己的感受,這就是冥想的價值所在。
從大腦生理角度來看,正念冥想練習會影響大腦如何處理情感,特別是對於大腦前額皮質,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的自我意識實際產生於此。冥想練習增加了前額區域的活動,使得大腦加工積極情緒而控制消極情緒,這一效果甚至在沒有冥想時也會持續。
正如在改變章節提及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腦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大腦具有可塑性,並提到了幾個關於大腦可塑性的經典實驗。有關冥想的研究表明,有規律的練習確實能重塑大腦,冥想練習可以增強前額皮層的活躍度,而前額皮層被很多科學家看作自我意識產生的地方。冥想也能幫助形成新的大腦回路,作為貫穿大腦中智慧、自控部分的“高速通道”,而不是連線恐懼中心和立即尋求安撫的行為的“低速通道”。透過對長期冥想者的大腦核磁共振成像,發現他們的杏仁核會縮小,而這一區域與焦慮和恐懼有關,同時前額葉皮層增大,活動也變得更加高效,完成一件指定的任務就只需要較少的腦活動。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冥想也是阻斷大腦自動化思維的一個極佳的辦法。如果說運動是用一種更激烈的方法來實現,那麼冥想就是鍛鍊大腦的運動,只不過是透過相對平靜的方式實現。如何處理內心的焦慮和壓力,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冥想。因為你的大腦是在壓力和焦慮的慣性下,自動運作,而冥想轉移了大腦的注意力,也因此削弱了壓力和焦慮對你大腦的控制,讓大腦真正得到放鬆和休息。如果說運動能夠鍛鍊身體,而冥想實際上鍛鍊了大腦——以一種讓大腦有效放鬆的方式。
然而,這也似乎說明,冥想並不是唯一一種有效的方式。既然冥想的本質上是轉移大腦的注意力,那麼很多其它的活動同樣可以做到。比如現在極為流行的瑜伽,同樣是透過把注意力集中到身體而實現,當然也有人會認為瑜伽是冥想的一種;又比如中國的傳統太極拳,同樣講究身神合一;甚至於擺弄樂器,比如全神貫注地彈鋼琴等,都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我甚至於認為,在某些負性情緒和思維強大的時刻,冥想是很難得到執行的,但運動卻有更好的效果。正如我在運動的章節所講,無氧(抗阻)運動需要調動大量的神經,迫使你的大腦集中在做功的肌肉上,從而抑制了大腦的其它區域的活動。因此,當你感覺自己無法在冥想中達到預想中效果的時候,不妨也嘗試其它的方法,不要過於神化冥想的效果。
對於我來說,冥想更多用於幫助睡眠。正如在睡眠章節所說,我通常在上床之後,會迴圈播放《風吹過的街道》這首鋼琴曲,用心傾聽,而後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即便思維有跑岔,也會在鋼琴曲和我的呼吸之間切換,這樣我就有效控制了自己的思維並讓大腦得到了放鬆,從而幫助我快速進入睡眠。
關於冥想的具體練習,再一次推薦《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在此,僅讓我們嘗試一個簡單的,5分鐘的冥想實驗:講後背在靠背上放鬆,雙腳舒服地放在地板上。感覺舒適,閉上雙眼,轉移呼吸的焦點,把思想的焦點,轉移到呼吸上,向腹部深深吸氣,然後呼氣,再一次深深呼氣,緩慢、平穩、安靜地呼氣。安靜地重複呼吸,如果走神了,回到呼吸上,深深緩慢地吸氣,深深緩慢、平穩、安靜地呼氣。
回覆列表
該如何正確而又行之有效地習練冥想?這是許多初練冥想的修習者最關心但卻又最糊塗的問題,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冥想這個詞的真實含義:冥想一詞,極易誤導並誤解,因為中文裡有一個成語叫苦思冥想,所以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冥想修行者都錯以為冥想就一定是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在靜思或靜悟些什麼,其實冥想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這個詞義的解釋,以我個人的心得和體會覺得應該這麼解,即“冥想”如同“命運”一樣實際上是由不同的二個字所構成的,“命運”指的是先天之命+後天之運之總和,“冥想”就應是冥+想的合體。冥這裡的意思指的是虛空渺茫(參見《莊子·在宥》裡——至道之精,窈冥冥。)和靜默(參見歸有光《項脊軒志》裡——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想則是念想,故“冥想”一詞的真意就是空渺靜默之念。
明白了冥想是什麼後就可以著手開始學習冥想了。本著普及冥想的初衷,這裡主要針對的是尚未入門的初學者或剛入門的修習者,內容主要涉及初級冥想的習練與方法(關於中級冥想和深度冥想會在後續文章中接著論述),在上篇中我已經說明了初級冥想的實質就只是一種感知狀態,從感知中獲取的某種狀態。那麼究竟該如何去感知呢?某種狀態又究竟是怎麼樣的狀態呢?要想很好地感知,你首先要做的必須是靜下心來,三種姿勢比較有利於靜心,一是坐(常見於中國式和日本式冥想及高階瑜伽術),二是躺(常見於印度式冥想),三是站(常見於部分瑜伽功法和中國的氣功站樁),習練者可以從這三種姿勢中任選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姿勢來修習冥想,當然,從我個人的角度還是比較推薦坐式冥想,原因是躺著雖然最節約體力但卻容易睡著或昏沉,站著雖較易保持清醒但卻體力消耗大容易疲勞,所以坐姿才是冥想的基礎,是初級冥想者的主流方式,無論是中國佛家或道家的打坐還是高階瑜伽術的坐定或是西方超心理神秘術裡的靜心,初學者無一例外地幾乎全用的是坐式冥想。
坐姿主要分為二類,端坐和盤坐,端坐是腳自然垂下的坐姿,盤坐是盤腿而坐的姿勢(又分為散盤,單盤和雙盤三種)。選好了適合自己的坐姿後,你就可以坐下開始冥想練習了,接下來的事很單純,就是先去感知,後去體會狀態。對於初學者來說“感知”是一件挺難的事,因為你會發現自己思緒翻滾,萬念俱飛。怎麼辦?不同的冥想系列有著不同的方法,這些方法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把修煉者的思想集中到一個“點”上,使人的思想專注於一個所謂的“點”從而忽視了其他所有的事物或思想,這些方法對於初學者和入門者來說都很不錯都很有幫助,比如中國道家的“觀想”和“意守”,佛家密宗的“持咒”,淨土宗的“唸佛”和禪宗的“數息”或“參話頭”,曼特拉冥想的“瑜伽語音”,噢姆冥想的“唸誦聽和”,尼太-弋爾冥想的“詠唱語音”和瑪丹那·莫漢那冥想的“群組誤音冥榻”等等。初級冥想第一層(普通人——冥想入門者):因為感知狀態是人內心的感覺,所以只可意會很難言傳,那麼究竟該如何去意會去體會什麼叫做“感知狀態”呢?這裡特別推薦一個非常給力的法門適合大家去做,首先請你隨意挑選一個小東西用來做你自己的“信物”(最好是那種可以隨身攜帶的東西),然後坐下或半躺著(無所謂姿勢舒服就行),把你的“信物”放置在你面前,把你的思想專注在你的“信物”上,用柔和的眼光專心地凝視著看著它,看吧看吧看吧......一直看著,直到把自己看“傻”了,看“出神”了,看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只要你做到了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找到了最原始最基礎的初級“感知狀態”!下面你所要做的就是去熟悉它,去親近它,去體會和品味它。因為那個“信物”很小可以隨身攜帶很方便,所以你就有可能有機會經常去做,去練習這種方法,去熟悉初級“感知狀態”。
(注意事項:“信物”放置的距離不宜太遠或太近,40CM-150CM為宜。)
初級冥想第二層(入門者——“菜鳥”):當你已經可以做到不用凝視哪怕是閉著眼睛也可以有那種感覺的時候,你就可以進入第二層的習練了。此時你可以選擇坐著或躺著,平心靜氣地閉上雙眼,記住一定要帶著那種“感知狀態”的感覺去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比如聽某種聲音(音樂)或聞某種味道(燃香)或感覺自己的呼吸氣息或默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詩句或佛號或咒語)或感覺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或體會觀察自己的中軸線等等等等,總之一定要做件事就成,千萬別讓自己空下來沒事做。你就這麼練著,這叫“感知狀態”的積累和蛻變,堅持就這麼做下去,也許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有了新的與過去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這就是“連綿不斷的感知狀態”,是“愛”和內在“聲音”內在“光芒”對你的召喚(雖然你還感受不到“愛” 也“聽”不到內在“聲音” “看”不到內在“光芒”),但是恭喜你,就因為你獲得了“連綿不斷的感知狀態”,你就可以進入下一層了。 (注意事項:此階段相當關鍵,最重要的是無論身體或意識出現什麼好與壞的感覺(比如身體某處發熱發漲發緊跳動或意識裡出現什麼境界什麼幻象等等),通通別去管它別去理會,否則將步入歧途,“感知狀態”將無法完成積累並蛻變為“連綿不斷的感知狀態”。)
初級冥想第三層(“菜鳥”——“老鳥”):嚴格來說從這一層起才叫做真正意義上的冥想,前二層只是打個基礎做“準備活動”,目的只有一個——獲取“連綿不斷的感知狀態”,而一旦成功獲取了,就可以開始真正意義層面上的冥想了,就用這種“連綿不斷的感知狀態”的感覺坐下來,開始開啟“內在智慧與喜悅”的冥想吧,此時的你,過去的所有做法全須拋掉,什麼持咒,什麼隨息,什麼意守,什麼觀察看破等等所有的所有全部丟掉,不再做任何事情,這就叫無為至簡,什麼也不理什麼也不做,一切念頭任其來去,不糾纏不參與不跟隨不縱不迎不拒,所有你要做的事就是“傻傻呆呆”地“等待”,“等待”空渺靜默之念從意識層次過渡到心靈層次,完成“漸進”中的量變妙化。
當然,如果能關注那最好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