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行山子弟
-
2 # 一起去遠方
我的家鄉河北沒有大運河,但有一條美麗的滹沱河,她發源于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橋兒溝,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當地人俗稱糊塗河;流經恆山與五臺山之間,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2.73萬平方公里。
河北這些年來的霧霾和汙染很嚴重,當地人非常渴望有青山綠水的環境,所以人們倍加珍惜滹沱河的維護與整治,這些年來,糊塗河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已經建成了一條非常優美宜居的水系。
-
3 # 柏樹社群
沒有,我的家鄉是漢江,漢江水清環境好,有多種水鳥在江中游戲,如白鶴,白鷺,水鴨等等,漢江如一條巨龍盤據在我的家鄉。
-
4 # 王松林
我家住在杭州,有一條大運河路過。大運河修建於隋朝隋煬帝時期,也叫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專案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專案。
運河從開鑿到形成明清的格局,經歷了三次大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出於戰爭和運輸的需要開始開鑿運河。公元前486年,吳國在今揚州附近開挖邗溝,溝通了淮河與長江,這是中國大運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
隋煬帝為加強與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的聯絡,下令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並重修江南運河,疏通浙東航道,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成了從南方重要農業產區直達中原地區政治中心和華北地區軍事重鎮的內陸水運交通動脈。
元朝時期,由於政治中心的遷移,忽必烈組織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將大運河改造為直接溝通北京與江南地區的內陸運輸水道,形成中國大運河的又一次大變革。至此大運河的基本格局形成。
如今大運河成為連線魯、蘇、浙三省,縱貫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水運主通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運輸航道之一。
-
5 # 凌風飛雪
我的家鄉在豫東平原,村後一條幹涸的小河,那裡承載了我童年所有的歡樂,春夏秋冬,風風雨雨,我在那裡長大,在哪裡放飛我的夢想!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我走過許多祖國的名川大山。但我對家鄉的小河有一種說不出的依戀,
-
6 # 夢想啟航2019
我的家鄉有大運河,我的家鄉是“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的濟寧。
中國大運河濟寧段北起黃河南岸的梁山縣,南至微山湖,全長270餘公里。雖然自黃河改道截斷大運河後,濟寧至北京段運河已不通航,作為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運輸的水運重鎮,濟寧自古至今一直髮揮著巨大的水運功用。
特別是經過新中國成立60年的大規模整治,濟寧段運河已舊貌變新顏,成為一條具有防洪除澇、引水灌溉、輸水送水、發展航運和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
人工挖鑿的大運河,不是總依地勢自然往低處流動的,所以在開鑿整治過程中,必須以自然知識、河工技術作為支撐,因地制宜地解決問題。需要水爬坡的濟寧南旺段運河,是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
距離濟寧市區21公里處的汶上縣南旺鎮,素有大運河“水脊”之稱。明洪武時期,為解決黃河決口淤塞運河致使漕運不通的難題,工部尚書宋禮受命開新河。由於汶上南旺地勢高,雖開新河而無水,宋禮於是依農民水利專家白英之謀,在縣北的大汶河上修建戴村壩引汶水入運河,又在入河處修築“分水坎”,使河水七分北流,三分南流。並建設閘壩,連線蜀山湖、馬場湖、南旺湖等天然水櫃蓄水。這樣無論天氣旱澇均可調節河水虧盈、保持水位平穩漕運暢通。白英規劃的“引汶濟運”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成為確保京杭運河暢通的咽喉要道和維繫漕運的關鍵所在。在科學價值和建築工藝等方面甚至超過四川都江堰,堪稱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蹟。
為紀念白英的豐功偉績,明清兩代在南旺汶、運交匯處,陸續修建了分水龍王廟、鐘鼓樓、白公祠、禹王殿、螞蚱神廟、觀音閣等建築。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為該建築群留詩駐詞。毛主席在瞭解南旺分水工程時,更是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千古讚歎。
歷經六百多年的滄桑變遷,如今運河水在這裡已不復奔騰,只留下芳草萋萋的運河古水道。然而,南旺水脊分水工程卻因其特殊的歷史和水利科技價值,成為矗立在3000裡運河上的一座豐碑,標識著中華民族戰勝自然的無比智慧與膽略。在建的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公園裡,原工程遺留的廟宇、石碑、夯土臺基、鋪地磚、柱礎石等默默佇立,引人憑弔昔日輝煌的同時,亦告慰世人,無論運河故道是暢通還是乾涸,它們都曾永久地改變了一個國家,深刻地影響了億萬人的生活,並最終嵌入我們波瀾壯闊的歷史冊頁中。
-
7 # 王好東
我的家鄉河南省滑縣道口鎮不但有聞名遐邇的道口燒雞,還有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大運河滑縣段擁有明、清以來儲存完整的古城牆,古碼頭和歷史街區。古街區南北長5000餘米,見證了道口古鎮的繁榮昌盛景象。大運河滑縣段現在稱為衛河,上通豫北重鎮新鄉市,下達天子渡口天津,道口古鎮素有小天津之稱。近年來,好多電影,電視劇來此取景。歡迎朋友們來我的家鄉品嚐道口燒雞,欣賞古鎮美景。
-
8 # 貴州汪再福
我的家鄉沒有大運河,但有天然形成的河流,離我們家不遠的地方就有河,偏巖河,這條河雖然不是很出名,但在地圖上還是可以搜尋到的哦。
-
9 # 老梁趣談古今
我的家鄉有大運河。
我的家鄉在河南滑縣,大運河從滑縣西部穿流而過,俗稱“大運河滑縣段”。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流經河南境內的大運河主要是隋唐大運河主幹道的通濟渠和永濟渠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
戰國時期,河南滑縣道口是黃河的故道,也稱清水或清河。在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引淇水入白溝,開通區域性的白溝運河,此段屬於白溝運河。公元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百萬民夫,在沁河左岸引沁水,開鑿永濟渠,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到了宋元時期,永濟渠稱御河。因流經春秋時期古衛國之地,明代改稱衛河並沿用至今。大運河滑縣段是中國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河南段的一個重要河段,全長8240米,寬33米至50米,自鶴壁浚縣曹灣村東進入滑縣境內,又從軍莊北再入浚縣。
這條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自開鑿以來幾千年,這段大運河線路走向和規模形態依然保持了原始歷史風貌,並且一直持續通航了約1800年。時至今日,河流兩岸的土質堤岸、農田、樹林、村舍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裁彎取直和航道升級改造,以其原生態性良好、遺存豐富,成為中國大運河原真性、完整性的代表性河段,被譽為“活著的、流動的文化遺產”,於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確定為世界級文化遺產,遺產區面積達271920平方米。
大運河滑縣段現有河道本體、護河牆及老街道、老胡同、老店鋪、老民居、古廟宇等數千處文物和古建築遺存。因運河而生的道口古鎮自古以來即為重要的“水旱碼頭”,商賈雲集、文化鼎盛、社會繁榮,素有“小天津”之美稱。水中“帆檣林立、四時暢行、南糧北運、津貨南來”;陸路“通梁達燕、運衛仰魯”,是古人對當時的大運河及道口古鎮的情景寫照。
-
10 # 梧桐樹旅行小洛
我的家在濟寧 也有運河之都的稱號。我來講講運河。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1289年,工程歷時36年,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四省二市,溝通五大水系,全長1789公里。它既是中國南北水運交通的大動脈,又是一條通航、灌溉、防洪、排澇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哺育著依河而居的城市和居民們。漁夫、船家、碼頭工人和縴夫以運河為生,一代又一代在運河上勞作生息;全國各地的商人、文人、匠人透過運河進行廣泛的交流,繁榮著沿河城市的經濟和文化。
濟寧市中區地處京杭大運河中段,屬"水陸交匯,南北衝要之區",因此濟寧中區備受歷代王朝的關注,元、明、清三代都把治運的最高機構設在這裡。在重點整治濟寧段的同時,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整治和督理,濟寧故有"七十二衙門"之說,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在濟寧市博物館,現今仍儲存著的一門清代的鐵炮,炮筒上赫然鑄有"河道總督署造"。
-
11 # 吃飽就睡
有 我的家鄉是大運河北方的起點,在北京副中心通州。斷航百年的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重新通航,北京通州區運河兩岸的百姓們得以乘輕舟、坐快艇觀賞運河風光。位於長安街延長線新華大街東端的運河碼頭開始營業。碼頭的入口處矗立著高大的漢白玉四柱沖天牌樓,牌樓兩邊分別寫著“四海地咽喉,五雲天咫尺”的對聯。碼頭上已停泊許多船隻,有搖櫓小船、觀光快艇,還有多人乘坐的大船,遊人可以坐這些船觀賞運河兩岸的風景。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元世祖於元至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完成了京杭運河的全線貫通。大運河曾是北京的生命線與支撐線,運河的漕運史、倉儲史十分悠久,文物古蹟非常豐富。大運河北京段經過北京市通州區政府多年的清理整治,現在不僅水量增大,水質也更清更綠。運河沿線平均水面寬度達到百米,水深3至5米。 在北京乘坐公交的路線:從大北窯南站 乘938支9, 到達通州東關站 向東步行約200米左右,到達大運河北京段。
-
12 # 東方白117
我的家鄉紹興,杭甬運河在這裡穿越而過。杭甬運河,在遙遠的春秋時期萌芽,在繁榮的現代大放異彩。
它氣質如蘭,承載著千年運河的歷史。
它川流不息,肩負著通江海的重任。
杭甬運河,西起杭州市,經過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里。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延伸,杭甬運河被構建為服務開放的水路交通走廊,擔負實現大運河通江達海的使命,同時透過京杭運河和長江航道網相連。杭甬運河全線通航後,普通內河船可以直達寧波舟山港,實現海河聯運,帶動沿線經濟發展。
2007年12月29日,杭州新壩船閘緩緩開啟,海事艇和一艘艘貨船魚貫駛入,宣告了杭甬運河改造工程的基本建成。從此,貫穿浙江經濟最發達的杭州、紹興和寧波地區,跨越錢塘江、曹娥江、甬江三大水系,有著浙東“黃金水道”之稱的杭甬運河迎來歷史性的重生,它將京杭運河向東延伸近240公里,與大海相連,改寫了千年古運河的歷史。
從杭州一路往東,到達紹興。
杭甬運河作為紹興外聯內暢的主通道,根據港航部門統計,僅“十二五”期間,紹興共投入超過11.6億元改善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成500噸級及以上泊位40個,建設四級高等級航道170多公里,紹興市靠泊條件和通航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而杭甬運河的航道等級提升成為紹興內河水運經濟新的增長點。據港航部門統計,2016年,紹興港口吞吐量增長至1931.7萬噸,同比增長6.5%。紹興港水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至5130標箱,是上一年的270%。
從杭甬運河紹興段繼續東行,抵達寧波,東至大海。自2014年11月開始,杭甬運河東線通航不斷取得突破,從船舶裝載300噸常態化通航,到去年船舶裝載量提升至400多噸,再到如今,500噸級船舶終於在杭甬運河暢行無阻。9月19日,杭甬運河寧波段首次迎來了貨運量突破200萬噸的歷史性時刻,超過去年的131萬噸,全年更有望實現300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寧波內河水運與寧波舟山港發展相輔相成。一旦條件成熟,寧波舟山港可依託杭甬運河實現集裝箱運輸水水中轉,實現外貿貨物的直接出口。
以綠色發展為舵,以海河聯運為帆,杭甬運河水運發展奮楫爭先。省港航管理局將持續引領、建設綠色生態航道,加強古運河歷史文化古蹟和沿線人文景觀的保護與開發;暢通江海河聯運,加快內河水運轉型升級,助推沿江沿河產業經濟,將杭甬運河打造為一條歷史人文河流、一道科創產業走廊。
新的時代,已經開啟!
-
13 # 姑蘇楓橋清水
大運河進入蘇州以後,在平望鎮分為東、中、西三線並流。筆者沿運河探訪了古鎮老街,並發表過許多篇博文!
長江以南自漢代以來就發展成為中國“富甲天下”的發達地區。到隋朝大運河修通後,隨著交往的擴大和農商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大運河沿岸興起了許多集市城鎮。明清時期杭州、蘇州、嘉興三府所屬的江南運河沿岸市鎮的興起和發展,除擁有一般江南市鎮所共有的經濟背景外,還與江南運河的傳統經濟功能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絡。如今尋找江南古鎮,沿著運河走一定正確! 然而,經過歷來朝代不斷改造治理,現今江南運河從蘇州入浙江,在平望鎮分有東、中、西三線。東線是古運河線,從蘇州平望經盛澤、王江涇、嘉興、石門、崇福、塘棲、武林頭到杭州;中線為目前主運河航線,從蘇州平望經盛澤新城、新塍、銅羅、烏鎮、練市、新市、塘棲、武林頭至杭州;西線稱東方萊茵河,從蘇州平望經震澤入浙,途經震澤、南潯、湖州、菱湖、德清、武林頭至杭州。在這片區域裡,集中了江南數量最眾多、最著名的水鄉古村鎮。
-
14 # 小編虎哥
江蘇是中國大運河的發祥地,是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大運河世界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徐州,是有運河水道系統以來運河沿線的都會城市之一,京杭大運河昌盛時期,更是在徐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孕育了徐州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和獨特氣質。
大運河徐州段長約200公里,歷史悠久。隋代以前,大運河流經徐州的泗水、汴水,上游通黃河,下游通淮河。而後,“南通江淮,北達幽燕”,有通貫兩河之利。隋唐大運河由蘇杭流經徐州西下開始,經宋、元、明、清。尤其是明、清兩朝,大運河是經徐州北上的黃金水道。
2020年的徐州“漢風中國年 新年走大運”活動在徐州聞名古蹟之一——戶部山歷史街區進行。明代時徐州為四大漕糧糧庫之一,地處南北交匯地帶,是重要的商貿地。戶部山地勢較高,為防止洪水禍患,便於商貿流通,許多商宦在此不惜重金置地建房,建造了官宦府邸、大量的民宅及商鋪,戶部山歷史街區由此逐漸產生,是大運河文化留給徐州的一筆寶貴財富。
新年之際,來到這一運河文化與民俗建築雲集之地“走大運”,穿越歷史年輪,感受大運河給徐州帶來的南北文化交融,領略大運河造就的民間民俗文化風采,觸控大運河給徐州留下的建築痕跡……
1
大運河,是徐州的“發展之河”
徐州城市的發展,深受大運河運道興衰的影響,運道通則城市興,運道閉則城市衰。從元大運河開通至清咸豐五年運河改道的500餘年間,徐州工商繁榮,商賈雲集,貨物山積,交易繁盛,成為運河沿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時,產生了與大運河有密切關係的民間民俗文化,如拉魂腔、徐州琴書等藝術形式就是服務於商民、船伕而產生的民間民俗文化形式。
大運河促進了運河兩岸區域工商業的發展,形成運河沿岸城鎮村落林立,熱鬧繁榮的景象。數以萬計的商業店鋪和為漕運服務生活的人們,為運河文化的產生和繁榮營造了人文基礎。北韓人崔溥在《漂海錄》中評大運河徐州段:“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濟寧、臨清,繁華豐阜,無異江南。”
2
大運河,是徐州的“文化之河”
大運河是徐州的母親河。彭祖在汴泗交流之地開國,孔子在呂梁洪發出“逝者如斯”之嘆,秦始皇在秦梁洪撈鼎未成,項羽、劉邦都在泗水邊長大,蘇軾、潘季馴因治水聞名,李蟠憑《治河策》殿試金榜題名,乾隆多次來徐“閱河”。兵家必爭爭的是襟山帶水、水險城固的地理優勢,北雄南秀的城市特質得益於運河南北文化的交融。運河文化早已刻進了徐州城市的基因,囊括了彭祖文化、兩漢文化、軍事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延續時間最長,最具包容性和代表性。
穿梭在戶部山古建築群,你或許能從中一窺大運河徐州段文化遺產的燦爛輝煌。還有著名的梁王城遺址、漢楚王墓群、徐州漢墓群、荊山橋遺蹟、窯灣古鎮、土山古鎮和淮海戰役紀念建築群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多達37處,和罕見的“城下城”“街下街”“路下路”等遺址。江蘇柳琴戲、徐州香包、邳州跑竹馬等9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它們至今保持著鮮活的面容和獨特的魅力,等待著你的親近。
3
大運河,是徐州的“交通之河”
大運河,是徐州的“交通之河”。徐州古黃河南岸的五省通衢牌坊便是見證之一。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京杭大運河開通以後,徐州地處東西南北水運要衝,就成了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的咽喉,所以被稱為“五省通衢”。
(五省通衢牌樓)
“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古時候的徐州,“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道路四通八達,“山峻以踞,水奔以馳,近可攻,退可守”,在交通地理上得天獨厚,被譽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徐州因此見證了數千年的滄海桑田,看慣了南來北往、東進西去的歷史風雲。特別是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是漕運之河,漕運便成了古城徐州歷史上的重要篇章。
如今,京杭運河徐州段全部建成國家二級航道,滿足晝夜雙向通航,2000噸級船舶可全年從徐州直達長江,成為中國東部地區電煤、建材等重要物質運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一縱兩橫兩網”內河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江蘇省幹線航道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擔負著長三角地區大宗物資中轉集散及北煤南運的任務。
徐州古城,因運河而誕生、興盛,運河上的南來北往,滋養著徐州的美麗富足,運河的南通北達,塑造了徐州人豪爽大氣、有情有義的獨特氣質。
在一代代徐州人的奮鬥下,
運河兩岸,山川壯美,楚風漢韻、南秀北雄。
嶄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邀您來赴大運河之約,
共話運河之源遠流長,徐州之溫和厚重!
-
15 # 龍光421
我從運河邊長大、美麗的京杭大運河從臨清市區中央穿過,舍利寶塔中國運河四大名塔依立於運河岸邊,來到山東臨清、運河兩岸很多古窯地曾經燒造的臨清古磚建造了北京城,繁華的城市運河碼頭曾是金瓶梅故事發生地!臨清這座千年運河古都在六十年代劃成了河西河北省臨西縣、河東山東省臨清市、破壞了千年運河古城的發展、臨清這座運河名城沒落了!
-
16 # 尋水的只魚
沒有沒有大運河,只有那個淮河也是那種支流吧?屬於不算什麼,大河對最後他是會弱勢,我們這邊的一個漢江吧,這邊屬於江漢平原
-
17 # 天晴了6940
臨清市是京杭大運河之魂,南運河之尾,北運河之頭。在市中心東西南北貫通跨過雙河交叉會通河,雙河臨清市大運河給臨清人民帶來了興旺或衰退。
-
18 # 美麗中華更加強大
我的家鄉杭州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始端,前幾年透過國家和杭州市政府的不懈努力,申遺成功。杭州成為最有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有三項世界遺產1杭州西湖,2京杭大運河,3良諸文化遺址。這裡就講講運河故事吧,你看過電視劇乾隆皇帝下江南,他們就是從水路也就是從京杭大運河過來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最古老的工程之一,它與長城,坎兒井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傑出工程。
還是講講運河的情況,過去杭州端大運河可不象現在這樣美啊,那時運河裡的水水質極差臭氣熏天,尤其是夏天生活在運河邊上的人們那真叫有苦說不出。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幾年在幾屆杭州市政府的努力下,化大力氣整治運河,現在運河的水清了,運河兩邊美了,晚上運河兩邊的燈亮了,大運河成為杭州靚麗的一道風景線,你晚上可以坐上游船近距離觀賞大運河的美,大運河的韻,歡迎您來杭州啥子兒!
-
19 # 達聞社
【初戀在運河城市:江北水城】山東的濟寧和聊城是運河城市,我去過的運河城市有常州、揚州、臨清、聊城和濟寧。
江北水城聊城,東昌湖和運河連波,泛舟湖上,2004年初戀在這裡……
-
20 # 漫譚文史
大運河在我們縣(河北青縣)縱慣南北,因而在我們縣的地理位置上的稱謂是,以運河為界,運河以西叫“西鄉”,運河以東叫“東鄉”。
在沒有公路之前,運河是交通要道,河裡來來往往的商船,帶來了外面花花綠綠的世界。我們縣的人,都向往運河兩岸的村子,這些村子裡的人們,穿者打扮都非常入時,尤其是女人們,髮型衣著,引人注目。更有大膽的女子,和停泊在碼頭的商船上的男人,勾搭幾句話,就跳上商船隨之而去。
現如今,運河干枯了,成了羊倌們放羊的地方。
運河斷流是在上世紀80年代。
運河沒水了,兩岸靠運河水澆的地,沒有了指望。老農叼著菸袋,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的水呢?流了上千年的水都去哪了?”
“斷流快40年了,國家怎麼不管呢?”
“原來運河的水,就是黃河的水,國家為嘛不讓黃河的水流過來呢?白白流到大海?可惜了!”
“聽說是山東用閘卡著,不讓水往河北流,山東欺負河北。”
報紙上說,南水北調,什麼時候調過來呀?
回覆列表
回悟空問答:我的家鄉有大運河。以前古黃河是沿著太行山東麓由南向北流的。三國時期,黃河改道,就成了白溝。三國志有詳細記載。曹操打袁紹運糧、徵北方調兵時引淇水、漳水入白溝以通河,這是最早使用大運河。它由淇縣、浚縣、湯陰、安陽、臨漳、邯鄲、邢臺北去,沒有黃河就沒有華北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