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網上流行一句話“年少不識李鴻章,今日方知真中堂”,代表了當下社會對他重新審視的看法。在用客觀眼光重新看待之後,的確理解了他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與不為人知的難處,也看到了他確有治國之才,做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績。但僅僅在外交方面,他對待各國列強從來只知退讓,不懂強硬的做法,還是很讓人詬病,眾多失策舉動,他或參與其中,或極力促成,甚至親手炮製,致使大清在多次面對列強時,一次次喪失先機,被動挨打,最終處處受制於人,不得不簽訂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此類汙點比如:馬尾海戰一味避戰,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中法戰爭清軍在海戰陸戰軍取得勝利,他卻依然屈辱求和,使法國人在談判桌上取得了戰場上取不到的收穫。左宗棠都說過,十個法國將軍也不如一個李鴻章壞事;任人唯親,安插親信,把北洋水師建成自己私家軍;甲午戰爭避戰保船,致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談判桌上過於軟弱……個人認為,雖然簽約不能讓他一個人背鍋,但對於列強只知退讓不知強硬,他的做法也難辭其咎。如果換成曾紀澤或者顧維鈞,未必會在那些條約上簽字,至少強硬的態度能夠再為國家挽回些利益
9
回覆列表
  • 1 # 唐平華2

    對於李鴻章身居要職時所作所為我並不喜歡,因為他並沒有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的思想。

    追溯歷史,當時中國的GDP在世界名列前茅,而身居要職的李鴻在略有眼光。中國要想強大,海洋這塊是缺板,要有自己的海軍。於是建立了北洋水師。而且花費巨大,而李鴻章並沒有把這些巨資用在培養高技能,高海軍優秀人才上,而是培養了一群庸懶貪財人身上,一個愛錢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這是一個誰也否定不了的定律。買進了先進的軍艦,必須要有堅利的炮臺。而李鴻章並沒有去監督管理武器的威力。他只迎逢慈禧的喜歡,鼓吹一些北洋水師的強大,致使讓慈禧對外宣戰造成恥辱的條約。這是他不可推諉的罪過。

    在失敗的情況下,李鴻章不得不代表朝庭去簽定這些恥辱的條約。而慈禧宣戰的主要因素就是下面的人瞎吹國家強大,而慈禧治國的依賴就是下面那一幫唱高調的寵臣,而慈禧並不瞭解國家是否強大到可以宣戰的地步。

    失敗也讓李鴻章知道自己無力迴天,也深知清朝病入膏肓,無力稱霸世界。也有自知之明,如果他不出面彌補這世漏洞,可能有滅族的可能,他只能去彌補讓自己保著烏紗帽和家族的性命。

    從對李鴻章本人來說,也算人中之龍,憑自己的自身拚博能奮鬥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臺,也算才高八斗,官運亨通了。

    李鴻章並不軟弱,軟弱的是遇到一個婦人的主子和自己貪權的野心,缺少總結歷史,缺少叢林認知的規律。

  • 2 # 史爭朝夕

    1876年,日本與北韓國王簽署了一份獨立的商業條約。如今的你,怎麼看待這一資訊?能看出裡面潛在的威脅嗎?

    北韓作為清朝最重要的附屬國、以及最具有的戰略意義的堡壘。日本此舉無疑是向清朝的挑戰!回到第一段的商業條約,北韓是清朝的小弟,你不透過我直接和我小弟私下交易,你是什麼意思?而當時朝廷能看到這一層有幾個人?或者我們想想誰能看出來,恭親王?左宗棠?曾國藩還健在的話、曾國藩?

    假如朝廷上下都看出來其中的危險,該解決問題了。但還不如不知道呢,因為什麼沒有人能夠提出策略擊退或者防禦日本人。

    朝廷所有人束手無策之時,李鴻章站出來了。李鴻章提出阻止日本狼子野心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北韓向全世界開放。以我們現如今的實力遲早都要失去北韓這個屬國,倒不如藉此機會把北韓開放於全世界。李鴻章的這個建議並且透過北韓國王與外國列強簽訂商業條約得到落實。現如今的你仔細想想讓你去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還有比這個更好的辦法嗎?

    “承蒙賜告貴國政府與日本之關係。倭人性本倨傲自大,野心勃勃,狡詐萬分,步步為營,貴國被迫視情應允其要求。睹此情狀,深感閣下任重道艱。去歲會晤北韓使節團,餘已閱尊函,蒙閣下反覆示知,倭人求閣下轉達其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之願望,並言我們大可放心,其用心可昭日月。

    愚見以為,鄰邦關係自古易明:兩國有隙,可由共同利益之紐帶走到一起。若無互惠之基礎,既無一致,互為敵國。明知倭人缺乏誠意,宜佯裝不知。為自衛起見,避免爭端,維護友好關係。為此於前信中奉勸閣下莫露疑心,恐其成為不利於閣下之藉口。”

    “本國政壇首腦皆以為,此類事防勝於治。”或言最易避禍之法,過於關門靜坐。誤哉,我東方國家殊難辦到。日本之擴張運動,非人力所能阻攔。貴國亦被迫與之互籤通商條約,開新紀元之始。諸事表明,以毒攻毒,借力打力,方為我等最佳出路。閣下抓住所有機會與西國締約,便能以其遏制日本。

    西方通則,一國不得無故侵佔別國領土,然則國際法之保護力,僅於共享商業利益之強國有效。去歲土耳其淪為俄國侵略之犧牲,土國將要屈從,英國招各國共商,俄國迅即撤軍。若土國如同貴國堅執孤立,便將成為俄國之食物。比利時丹麥皆為歐洲小國,均已與各強國簽約,因之無人敢於欺侮壓迫。此即救弱阻強之妙計。

    西方國家利用我們之不幸,以武力強加願望於我們。其用於蒂結條約的辯論乃武士。正如閣下所知,執行其條約已成無盡困難之源。貴國政府今若主動實現其自由意願,則西方列強在訴諸武力之前,定會萬分吃驚,竟至難以苛求。循此辦法,貴國便能不給其提供保護之口實,堅持禁賣鴉片,禁止基督教傳播,禁止各種腐敗影響..... 閣下已知曉敵人之力量,便可動用一切手段加以分化。謹慎前行,運用機智,則閣下將以善謀者聞名天下。

    李鴻章在信中,建議北韓秘密的組織軍隊進行防禦,同時小心謹慎地遵守條約內容,以防落下口實。另外他還要北韓除了防範日本,還要警惕俄國,所以李鴻章建議與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都簽訂通商條約,建立海關關稅制度,往國外派遣北韓公使。李鴻章不止日出建議,還拿土耳其、比利時、丹麥做了例子,而當時的李鴻章還並未出使歐洲。可見李鴻章是認真研究過歐洲各國的生存之道的。

    李鴻章在這封信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才華,我認為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如果李鴻章生在戰國時代,何嘗不是蘇秦、張儀。言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而何嘗讓這位“俾斯麥”放開手腳做事?正如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所言:

    難道一個人熟讀經史,文筆華美,就具備了在御前為皇帝作顧問的條件?難道學術上造詣深厚,就能成為大政治家?因為我們的帝國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

    但毫無疑問的是李鴻章具備作為皇帝顧問的能力。但大清又有多少官員具備這樣的能力?歷史的洪流要淘汰這個舊體制,我們卻把責任推給勇於任事的李鴻章,這是有失公允的。

  • 3 # 當代曹植

    技不如人,在外交上強硬,在十九世紀列強瘋狂殖民的世界中,豈不是死路一條?

    清朝後期,雖然開啟兩次改革開放,大力引進西方科技,並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始終未能實現工業化,再加上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清廷被迫下放財權與兵權到地方,致使地方勢力崛起,軍閥割據漸成,國家內耗極為嚴重。

    因此,在面對歐美列強時,李鴻章自知不敵,故而在外交上示弱,委屈求全,力避衝突。但是,不少朝中大臣仍以天朝上國自居,妄言開戰,以便借列強之手削弱李鴻章的淮軍與北洋水師。李鴻章有苦說不出,進退失據。

    李鴻章確實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但是,他有不籤的權力嗎?不過是一替罪羊罷了!換別人去籤,賠款割地更巨。

  • 4 # 江東侍郎

    李鴻章的惡名跟國家強弱毫無關係。

    與之相近的還有顧維鈞。

    對比二人可以看出差距有多大。

    同樣是弱國,言及李即覺恥,言及顧卻覺悲。

    為何?

    個人品行!

    李鴻章軟弱之餘兼顧賣國,成為鉅貪,貪汙4000萬兩白銀!這是什麼錢?中華民族的救命錢!這筆錢,當時可以買五個阿拉斯加還有剩餘。

    顧維鈞,同樣是弱國無外交,但是不卑不亢不貪汙,沒人把他視為恥辱,更多的是悲憤和同情。

    所以,李鴻章,註定是恥辱,永世不得翻身,除非中華民族亡了!

  • 5 # 亮羽飛雲99

    李鴻章不是軟弱,是挾洋自重。

    外華人點名只與李鴻章談判,那是李鴻章籤協議拿回扣,對方得大單,談判雙方皆大歡喜。

    李鴻章不軟弱,對太平天國、政治(光緒派系)、經濟(胡雪巖)竟爭者是兇殘的很。

    李鴻章所作所為,是想當皇帝,私會梁啟超(暴露了帝王夢),在梁啟超說幹掉慈禧,擁立光緒,才回到慈禧身邊。義和團與洋人血戰時,擁有十幾萬大清最強精銳直隸總督李鴻章作壁上觀。(一同學旅遊,說大英博物館,八國聯軍繳獲清軍幾百挺機槍。我說:有幾百挺機槍,十幾萬人打不過2萬?!無論如何,李鴻章有高於八國聯軍軍力。)後來袁世凱繼承了李鴻章衣缽,清末民國初軍閥多出自李鴻章系。

    李鴻章因年老將死,又沒有新黨支援,才放棄帝王夢。李鴻章官居’中堂大人’,既不忠於大清、慈禧,也不為國為民。始終實行將李鴻章個人與家族利益最大化。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日軍進攻北韓,跨海而來,最大軟肋是後勤保障。這都由李鴻章的弟弟李鴻澡提供保障了。李鴻章貪汙白銀4000萬兩,這個數字在當時是天文數字,成就了李家後世的榮華…

  • 6 # 誰是我知心

    過於軟弱的外交反映的是過於軟弱的國力,沒有強大的國力何來強大的外交,腰裡有貨說話才能硬氣,不是李鴻章軟弱而是清朝大廈將傾李鴻章獨木難支,弱國無外交。

  • 7 # 夢想人生星辰大海

    一直以來有種說法稱,李鴻章是教科書式鐵定的一代漢奸賣國賊!一百多後過去了,

    關於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李鴻章的歷史評價依舊不離"俗套"。

    如果從中華民族自近代陷入喪權辱國的列強瓜分論,李鴻章確實有難以推卸政治責任!

    但是不是大清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所陷入半殖民半封建衰落,這一切難道都該由李鴻章一人承擔負責嗎?

    從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佔領京師,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逼迫清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也要由李鴻章″認領"嗎?如果把中國近代以來所遭所難不分青紅皂白全"嫁禍"給老李顯然不公平。

    李鴻章願意甘心當千人斥萬人罵的″千古罪人"嗎?李鴻章真的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嗎?如果能″穿越"回到當年,給李鴻章以"自我辯護"的權力,他指不定唾罵多少人!

    若干年之前,電視劇《走向共和》曾詳盡還原了晚清衰敗過程!李鴻章、慈禧太后、光緒帝、袁世凱、孫中山等鮮活人物讓人們看到距今一百年前風雲變幻。尤其是把李鴻章塑造成罪大惡極"反面形象!

    可事實上,善於多交的李鴻章一心想做中國式的"東方俾斯麥"!他有心迴天將當時國家建設成東方強國。可是,以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國力,他再有抱負,再有創意,再有韜略不過也只是個無奈執行晚清腐朽政權決策的傀儡而已。(圖片源於網路搜尋)

  • 8 # 人生處處皆戰場

    外交上軟與硬,與國為密不可分,這不是說大話嚇唬人的事。說難聽一點,咱們的大實"打狗都要看主人面",表面上是給人一個面子,但這面子是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其實內中也折射出主人背後的實力。同樣狗咬死了你家的雞,普通人家的狗你敢打死,如果是大老闆的狗咬了你家雞,你還真要掂量掂量。

    弱國無外交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晚清那種群狼環視的境遇下,李鴻章也只能如此。再說,你說李鴻章賣國,他也說了不算,他只不過是個傳話筒而矣。

    作為晚清的總理大臣,不要說大臣,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他也不願向外華人奴顏婢膝,也不願尚權辱國,特別是作為政治人物,他們也知萬世罵名、歷史的恥柱。

    當然,歷史上為一己之利而賣國求榮的人也有,那絕對非汪精衛莫屬啦。

    不是說李鴻章有多好,只能說他盡力啦,換個別人,也許還不如他!

  • 9 # 文史學徒夢九霄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也能造時勢,李鴻章僅僅是時勢造就的英雄,但是因為缺乏見識和魄力,沒法成為創造時勢,改變時代的英雄,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李鴻章其實做了他能夠做的最好的努力,之所以後人誤判李鴻章是把李鴻章和滿清政府的關係誤判了,所謂弱國無外交不是李鴻章妥協的結果,而是那個時代滿清權利集中制的惡果所致。

    一、被誤解的滿清權臣

    李鴻章是不是一個權臣,絕對是!但是李鴻章和曹操,張居正那樣的權臣不一樣,他還做不到大權獨攬,控制皇帝,能夠動搖山河。

    李鴻章因為曾國藩的扶持,利用淮軍在滿清政府站穩腳跟,又因為接替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事件,而成功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可實際上是天津教案事件,曾國藩已經妥協處理了鬧事的百姓,但是法華人不滿意依舊要求高額賠款,清政府無奈之下派李鴻章前去談判。

    李鴻章剛到天津,普法戰爭開打了,法華人和德華人在歐洲打了起來,倉促之間接受了最早的處理草案,但是很多華人不明所以,以為李鴻章的威望和名聲起了作用,反而誤打誤撞成就了李鴻章善於外交的名聲。

    二、滿清政府的外交工具

    在滿清政府眼裡,李鴻章是一個能臣,一個棋子,一個好用的工具。李鴻章雖然歷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這些位置看似各個位極人臣,但是瞭解清朝官職的朋友都知道,滿清政府是中央集權的巔峰。

    政府的軍政財務大權全部掌握在軍機大臣手裡,這些人又不是李鴻章的人,而且不少還和李鴻章是死對頭,李鴻章搞洋務運動,對外打仗都需要用錢,這些可是清政府沒有支援他的。

    對於滿清政府,李鴻章就像一個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你有建議的權利,但是真正的核心決策能力和你沒什麼關係,真有問題,股東大會說把你換了就換了。

    三、歷練出的卓越外交能力

    李鴻章被人說喪權辱國最主要的是因為簽訂了甲午《馬關條約》和八國聯軍進北京後的《辛丑條約》,割了臺灣出去,以致往後日本怎麼欺負中國,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但是李鴻章晚年曾說過“我被全華人民拖後腿,有志向卻不能實現”,為什麼?因為在皇權集中的滿清政府,李鴻章想大刀闊斧的改革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拿《馬關條約》來說,本來除了臺灣,滿洲的南部也要切給日本,但是談判的時候李鴻章挑唆德國,法國,俄國加入其中,最終把南部滿洲還給了大清,更有傳奇色彩的是,談判中李鴻章被刺客襲擊,滿臉鮮血的去和日本人談判,讓日本人也恐慌不已,很多條款上也做出了讓步。

    總結:李鴻章的務實,才幹使他成為了滿清政府在國際舞臺上不可替代的中國角色,但因為滿清的中央集權,很多事情不是李鴻章可以左右的,他已經全力以赴在自己能做的範圍內最大保留了國家權力,如果真說弱國無外交,背鍋的應該是滿清而不是李鴻章。

  • 10 # 立志成蟲

    看來有些歷史題主不瞭解:中法戰爭時清廷下令福建海軍不得“開啟戰端”,並不是李鴻章的原因。清廷還下令給潘鼎新不得丟失國土不得跟法軍開戰,就問題主有沒有好辦法?弄得潘鼎新只好節節抵抗步步後退,潘鼎新可是李鴻章組建“淮勇”時的悍將老班底,“鎮南關大捷”卻成就了民族英雄馮子材。中法戰爭時李鴻章舉薦已經在家賦閒多年的劉銘傳保衛臺灣,擊退法軍,劉銘傳也是“淮勇”的老班底。晚清時黑暗腐朽,外有強敵內有民眾暴動起義,焦頭爛額的清廷只想維護住自己的統治,打不贏割地賠款,如甲午戰爭。打贏了也“見好就收”,如中法戰爭,李鴻章深諳“上意”執行貫徹的很到位。說北洋海軍是李鴻章的“李家軍”沒錯,因為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於威海衛劉公島時沒有其他軍隊來救援,北洋海軍再是“李家軍”可是事關國家的海防海權,由此可見“李家軍”完蛋能打擊李鴻章比國家的海防海權更重要!這不是李鴻章的個人問題吧?至於說談判,談的是實力,沒實力態度強硬有屁用,還是個笑話。電視劇《走向共和》裡有這麼個情節:翁同龢說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必然賣國。李鴻章懟翁師傅(同治光緒的兩朝帝師)愛國,那翁師傅去吧。翁同龢不敢吭聲了。題主有什麼看法?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在莫斯科跟沙俄談判奪回伊犁,天下震動,背後是年過古稀的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復新疆,清軍此時氣勢如虹,沙俄不得不忌憚,而且當時沙俄根本沒有入侵清國特別是伊犁的實力,畢竟遠隔萬里離的太遠了。應該公正客觀的從時代和天下大勢看待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真是太複雜,各有各的看法,但是對這位大清國的“裱糊匠”不應該求全責備了

  • 11 # AL世界觀

    李鴻章活的很難,特別是在國力孱弱的時代,所以他想用自己的能力扶大廈之將傾,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

    李鴻章的能力,曾國藩看得到,慈禧看的到,因此他才會被評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當然,他的能力包括外交能力,後來有人把他與美國總統格蘭特、德國鐵血宰相併稱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西方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基本處於正面,而也因這個原因華人對他的評價大多是反面的。

    李鴻章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比其他人更早的明白中國必須變革,才能應付“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此,他極力的採取各種措施,與那些不請自來的洋鬼子打交道,他希望透過與西方的接觸瞭解那個時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並盡力將中國推到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水平。

    李鴻章的一生就是: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他不但是慈禧眼中“再造玄黃之人”,也是俾斯麥敬佩的外交對手,更是伊藤博文心中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強爭長短之人。

    但在某些歷史書上,李鴻章是賣國求榮的權臣,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或許只有那個時代的人才能看的懂李鴻章,比如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命章桐,字漸甫。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

    李鴻章被稱為晚清中興之臣,其曾經平定太平軍、捻軍和回民起義,他的功績使清朝轉危為安。憑藉軍事上的幾次勝利和軍事自強運動的開戰,讓是瀕死的清朝有了迴光返照的血色。

    在籌辦洋務運動的過程中李鴻章發現中國需要一批與世界接軌的人才,從“自強”到“求富”,於是他派遣大量青年前往歐美留學,培養以後“求富”需要的人才。但即便李鴻章積極開戰洋務運動,可是舊王朝的體制束縛下,中國不可能真正富強。

    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只有少數開明之士支援,而大多數的官吏因為自身利益問題,成為了李鴻章的阻礙。曾國藩去世,李鴻章年老,支援洋務的恭親王也被慈禧疏遠,朝廷內外沒有適合的人選來主持這個事務,李鴻章的壓力很大,他一直在於那個封建的王朝背道而馳。

    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潰,慈禧太后又被朝中那些頑固派包圍。自此,洋務運動陷入泥潭,再也無法運轉。當時梁啟超考察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李鴻章不知道“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

    西方國家能夠逐漸強大是因為他們能接受,除陋習、布新憲、致富強,而變革的動力是來自於國家下層百姓,並非那些王公貴族。當時的中國,或許只有梁啟超明白李鴻章的無奈。

    李鴻章的外交能力強不強?

    確實挺強。俾斯麥敬佩他,伊藤博文尊敬他,作為同樣的外交高手,他們都有一種英雄識英雄的感覺。但無奈國家的孱弱讓李鴻章即便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在談判桌上使用強硬的口氣。他曾出使外國時,被日本青年偷襲,而處理的結果是讓清政府少賠償一億兩白銀,這是弱國無外交的悲哀。李鴻章當時大呼:“此血可以報國矣!”一個堂堂帝國的大臣被人刺殺,竟然只能以此來作為談判的籌碼,最後減少賠償一億兩白銀,這不是悲哀,是什麼?

    正因為國家的軟弱,中外力量對比的差距,讓李鴻章開始產生了嚴重的“懼外”心裡,因此在對外交涉中基本都抱著一種“委曲求全”的心態做事。

    1876年,屈服英國擴張勢力,簽訂中英《煙臺條約》;1885年,力主“乘勝即收”,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李始疏於戰備,只祈求外國調停,在被迫應戰後,有力圖儲存實力,最後一直被捱打,導致清朝海軍死傷殆盡,最終不得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此後的淮系軍閥勢力慢慢開始銷聲匿跡,而洋務運動在政治上徹底失敗,李鴻章也因此聲譽受損,開始在家閒居起來。

    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與光緒帝逃跑,李鴻章無奈重新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回京和洋人談判。而此刻的李鴻章還是保持著“懼外”的心態,因為遭到列強的入侵,他在外交上的語氣變得更為軟弱。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華人知道後大聲咒罵:“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但就在簽訂完《辛丑條約》回來後,李鴻章就大口大口地吐血,資料記載:“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

    1901年11月,李鴻章在華人的咒罵中於北京病逝,清廷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

    縱觀晚清的政治形勢,李鴻章完全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承前曾國藩,啟後袁世凱。與曾、袁二人相比,李鴻章活的更累,因為國家軍事的孱弱,因為封建的大清王朝,讓李鴻章沒有完全發揮出他真正的能力,反遭世人的唾罵。

    李鴻章也曾經躊躇滿志,只是生在那個的時代,他也無可奈何。如果李鴻章的外交能力不夠強,他也不會被評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也不會受到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的尊敬,對他們來講李鴻章是個可敬的對手,但在外交場合上李鴻章沒有勝算,只因為“弱國無外交”。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的簽名用的是“肅”這個字,因為清廷封他為“一等肅義伯”,這或許是他對代人受過,被千夫所指的替罪羊賣國賊的一種憤怒和無奈的宣洩吧。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李鴻章所簽訂的各個條約,都充滿了太多的憤怒而無奈。

    “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也幾乎不可能了。“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髮慄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梁啟超《李鴻章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男孩喜歡穿裙子扎辮子,濃妝淡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需要看心理醫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