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9be9myself
-
2 # 親子心聲
我們常說母愛偉大、父愛如山!是的,對於孩子來說母愛和父愛同樣的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愛。但在很多人的下意識裡都普遍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應該做的事,是她的天職,男人就應該一心撲在事業上,掙錢養家。這種傳統的理念造成了很多家庭父愛的缺失。對於男孩子來說母親是他接觸的第一個女性;而對於女孩子來說父親則是她接觸的第一個男性。一旦任何一方的教育和陪伴出現問題或者缺失,都有可能造成他們性別認識上的偏差,會影響他們與異性的正常相處,甚至影響他們今後的婚姻生活。
一般在三歲的時候孩子就開始有朦朧的性別意識,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明確的給予他們性別區分的概念。告訴他們你是男孩子或者你是女孩子,告訴他們最基本的兩性知識。比如男孩子應該上男廁所;女孩子應該上女廁所等等。讓他們從思想上和意識上,首先確定自己的性別。有很多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愛、長得漂亮就會去打扮他、給他化妝,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其實這樣的舉措是很危險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很容易造成孩子認知上的模糊。還有就是單親家庭;或者是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或者是父親對孩子整天不理不睬忽視教育,;還有就是一個家庭中母親比較權威、比較強勢,都是造成男生思想、行為女性化的直接原因。
至於需不需要看心理醫生,其實不必要太擔心。在孩子六七歲之前,也就是在上小學之前這些現象和特徵,透過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就會自然消失或者得到解決的。多讓孩子與父親接觸,父親應該多多陪伴孩子,或者是讓孩子和爺爺、外公一些男性經常待在一起。當孩子有女性傾向或有女性行為時,家長應該明確的讓他認識到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是不可以接受的。千萬不可聽之任之放縱不管。
我是梵雲,一位心理學的熱愛者和從業者!
-
3 # 海苔飯糰
年齡稍小的小男孩喜歡穿女生的衣服,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性別觀念;而大一些的男孩依然如此,則可能是異裝癖。
一般來說小男孩想要穿女生衣服分為兩種心理:
1、出於好奇的心理
每個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穿褲子還是裙子,當有了行動能力,女孩會好奇為什麼男孩可以光膀子,男孩也會好奇女孩的衣服為什麼如此豔麗?
當這種好奇心開始實踐的時候,可能會引來身邊大人“異樣”的眼光,其實父母可以透過正確的引導來讓孩子明白性別觀念,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嚴厲呵斥孩子不應該這樣做。容易抹殺孩子的好奇心,如果部分孩子有些叛逆,就更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2、天生基因導致
美國迪恩哈默已經發現了同性基因,也就是說有部分喜歡穿女裝的小男孩是天生如此的。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正確的引導呢?
1、給他講一些性別知識。
告訴小男孩,女孩傳統應該穿什麼,男孩傳統應該穿什麼。
2、如果他一再要求,那就讓他在家裡穿。
也許他只是出於好奇的心理,當他滿足了好奇心熱情褪去後就不會再嚷著穿女孩子的衣服了。
3、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
4 # 心理諮詢師手記
如果小男孩的年齡在3-4歲之間,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只是出於好奇心,有體驗異性打扮的好奇心;如果是高於這個年齡段出現題主所說的表現,孩子有可能出現了“性別認同障礙”!
孩子性別認同發展最關鍵的時期是兩歲半以前,在這個階段孩子如果對自己的性別認同過程被成年人擾亂,就喪失了發展性別認同的關鍵期。這會導致孩子出現性別困擾。
父母應對的原則:
原則一:不要跨性別教養孩子
兩歲以前是孩子接納和認同自己性別的關鍵時期。如果在孩子兩歲前,父母對孩子長期地跨性別教養,比如,把男孩當女孩來教養,給男孩穿裙子、梳小辮等,將破壞孩子建構的性別圖式,干擾孩子對自己性別特質的認知,無法將自己的身體結構與性別的其他特徵相統一,最終形成對自己性別認同的障礙。
原則二:真心接納孩子的性別
父母對孩子性別的真誠接納,才能夠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如果父母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性別,並在孩子面前無意流露,會影響孩子對自己性別的接納。
原則三:幫助孩子建構性別圖式
孩子對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點、行為以及人格特質的心理表現,構建了孩子對性別的完整理解,這種理解就是孩子的性別圖式。孩子將按照自己構建的性別圖式來構建自己的心理性別以及性別角色。
孩子3歲左右確認並理解自己的性別,在4歲左右會表現出對自己性別更深入的認同,在此階段,男孩會在外形上關注自己,他們會在服飾上關注自己是否顯得有雄性氣息,有的男孩會喜歡穿超人、蜘蛛俠裝,還會喜歡披著一件大大的披風來到幼兒園,有的男孩喜歡帶著自己的機器人、玩具槍等顯示雄性氣息的物品,甚至,在語言上也會說一些很男人的話語,比如“媽媽,我來保護你”之類的,這些都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性別發展的重要行為。
男孩的女性化傾向存在兩個因素,先天因素無法改變,而後天的教養環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男孩的父親經常不在家,陪伴男孩成長的時間很少,這使男孩在性別認同的關鍵期缺失了父親的榜樣,轉而認同母親和外婆這兩位女性,女性的行為模式直接被男孩吸收,最終導致了男孩的女性化。
原則四:讓孩子習得自己的性別行為
在孩子開始練習自己小便的時候,父母應該以符合孩子性別的小便方式來訓練孩子,有利於孩子認知自己的性別,也有利於孩子融入同伴群體。媽媽不當的訓練方式讓孩子不能適應正常的生活環境,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另外,我們在這個家庭中沒有看到父親這個角色。男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親的榜樣作用,包括學習小便的過程中對父親行為的模仿。母親大包大攬的教子方式對兒子的成長會帶來許多問題和煩惱。
原則五:滿足孩子對異性服飾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偶爾跨性別地穿著服裝或者是扮演角色,這不是性別認同障礙的表現,男孩4歲時的表現是正常的。在3~4歲這個年齡階段,出於好奇心,孩子會有體驗異性打扮的想法——穿異性服裝和梳異性發式,比如男孩提出來想穿媽媽的裙子,或者讓媽媽為自己買裙子,像女孩一樣發,扎蝴蝶結,塗指甲油,女孩也會拒絕穿裙子,而希望像男孩那樣穿褲子、留短髮等。父母要滿足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對異性服飾的好奇心。
原則六:滿足孩子體驗異性小便方式
3歲左右的孩子總是喜歡相互模仿和體驗異性小便的姿勢,看到這樣的模仿行為時,父母不要強行粗暴地進行干涉,也不要責備孩子,及時幫助孩子換下弄髒的褲子或鞋子就可以了。我們可以告訴她:“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像男孩那樣站著尿尿,但這樣會弄髒褲子或鞋子的。這次媽媽先幫你換上乾淨的,下次不要弄髒啊。”當孩子對異性小便方式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後,這樣的行為便會自動停止。
原則七:不可以以貶低異性性別的方式讓孩子接納自己的性別
父母不要用讓孩子對異性產生“歧視”的方式來幫助其接納自己的性別。在回答孩子這類問題的時候,不要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男孩與女孩不一樣,具體哪裡不一樣……
原則八:給孩子樹立性別榜樣
會有這樣的表現,比如說髒話,大一些的男孩還會用抽菸等方式來展示自己,想得到他人的認同,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父母需要給孩子一些精神方面的營養,帶孩子看一些表現男性勇敢、責任、擔當、尊重女性等紳士素養的電影或者書籍,讓孩子懂得好男人是怎樣的男人。
-
5 # 心理諮詢師苗保平
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為什麼呢?如果是這個小男孩的好奇,偶爾為之可以理解,但是你用的是“喜歡”兩個字,那我們就要引起重視了,因為這關係到男孩的性別認同問題,對以後如何正確與同性、異性交往有影響。
嬰兒進入幼兒期(3——6歲),幼兒的認知發展,特別是社會性發展進入新階段,幼兒的自我意識發展、道德與行為發展、性別角色社會化、同伴關係發展、第一反抗期的反抗進行很快。在個體形成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性別是一個重要方面。男孩要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就必須知道自己的性別和社會對不同性別的期望,性別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父母或其他人對待兒童的期望和標準。如在給孩子起名、買衣服和玩具、與孩子游戲和談話等,都傳遞著社會對不同性別兒童的期望和標準。男女有別,按照兒童正常身體、心理發育,2歲時,男孩女孩能說出自己性別,到5歲左右男孩女孩能把那些特定的人格特點與性別聯絡在一起,如男孩應該勇敢,女孩應該文靜。父母應該鼓勵哪些符合性別角色標準的行為,包括穿衣打扮。在中國絕大部分家庭是不會給男孩穿裙子扎小辮的,對吧。進入幼兒園以後,兒童開始主動尋求同伴,喜歡與同伴共同參與一些活動並建立友誼,而且從3歲起,兒童偏愛同性別夥伴。這個時候男孩喜歡穿裙子扎小辮(小辮嘛,應該可以扎扎吧,但是男孩不多)、濃妝淡抹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不利於同伴關係發展。別看孩子小,笑話人的事還是有的。同伴交往可以促進兒童的社會認識和社會交往技能,有利於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可以滿足兒童歸屬感和愛以及尊重的需要,特別是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人格。所以對男孩女孩特別是對男孩的穿衣打扮家長一定要重視。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早年經驗是成年人神經症致病的重要條件,這個早年一般指的是兒童6歲之前。華人也有俗話“從小看大,三歲看老”,兒童小時候的氣質特點、興趣愛好、行為作風會影響到成人。在弗洛伊德看來,幼兒也有性慾,在性慾發展到生殖器預期(3—5歲),兒童對異性父母產生眷戀,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對異性父母的性愛感情被潛抑到無意識,就稱為俄狄浦斯癥結,成為成年後神經症的患病根源,也會對青春期對性的認識造成困擾和影響。在這個時期,男孩由於愛戀母親,便把父親作為情敵而嫉恨,又怕父親生氣割掉他的陰莖而恐懼,產生“閹割焦慮”。面對威脅,男孩放棄愛戀母親,認同父親,這是男孩俄狄浦斯愛戀的正常妥善解決,再經過潛伏期向青春期正常成年人的性生活過度。所以男孩在這個階段喜歡穿裙子扎小辮、濃妝淡抹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問題,要引起家長注意,以免埋下禍患。必要時可以找心理醫生諮詢。
-
6 # 化學科研民工
這個看具體的情況,如果只是喜歡的話。沒有其他問題,那是他個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 選擇,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
-
7 # 孤獨的紫牽牛
這種情況應該引起重視。如果家長刻意為之,那你應該儘快糾正,偶爾為之無傷大雅,但是長時間如此,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沒有好處;如果是孩子堅持如此,那更應引起重視,家長應該積極干預、引導、校正,以便讓男孩子養成應該有的陽剛之氣,將來才能挑得起生活、工作的重擔。
-
8 # 文鸞竹
家庭環境,特別是母親對一個孩子的一生影響非常大。小男孩偏愛女孩的穿衣打扮和環境有一定關係,越早改變越好。需不需要看心理醫生,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首先是要改變家庭生活環境,隔離以前的環境空間,重新開始,讓他多和同性的孩子玩,互相交流。同時要耐心地給孩子講清楚自己的性別,從著裝打扮上堅決改變過來。
其次是從運動專案上改變,多帶孩子一起觀看和參加男子體育運動專案,如籃球、足球、爬山、機械等一些耐力訓練,讓其找到力量訓練和陽剛之氣的感覺。同時做心理輔導。總之關鍵還是在於家庭環境,心理輔導不可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需要有一個過程,讓孩子逐漸自己認識,這種改變要持之以恆,堅持做下去,一定能改變過來的,成為一個男子漢。
-
9 # 菩薩亦喜歡實在的人
中午好!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同一個事物,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效果是不盡相同的。不能因為是小眾,就用大眾的眼光和評判標準讓其去看心理醫生,說一句不應景的話: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寬容的胸懷看天下,世界上有國家已經把“同志”結婚合法化,冰島女總理Johanna Sigurdardottir,第一位女同性戀國家領導人,已婚。比利時前首相Elio Di Rupo,第一位男同性戀國家領導人,2014年卸任。大人物都能看穿的事情,我們平頭百姓更要見怪不怪,一個小男孩喜歡穿裙子扎辮子,化化妝,這有什麼,這有什麼啊?!看不慣,我們可以不看,讓小男孩樂在其中吧,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照片:爽口菜。
-
10 # 大智若愚大道至簡
這要看幾歲的孩子了,孩子太小由他鬧,但有個度,三歲之前沒事,但家人應該給他灌輸男子漢的思想,多看看機器人的動畫片,而不是宮廷戲 喜羊羊等女生戲。他會去模仿打打殺殺。
三歲之後男孩就有了性別意識了,一般就愛和男生玩,這時候假如還女性化就要注意了,做父親的有失誤,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多跟孩子打鬧,嬉戲,引導他跟男孩玩,看奧特曼,變形金剛,多買機械玩具,這都是做父親的職責。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父親往往是家裡面壓力最大的,下班回來一身疲憊,對孩子的照顧往往就忽略了,男孩子孩子親媽媽,模仿媽媽,爸爸的教育作用被弱化了,以至於現在電視上小鮮肉橫行,一個比一個長的像女人,審美標準偏差了,會有男子漢嗎?這就需要全社會引起重視了。
-
11 # 劉軍中醫育兒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剛剛幾歲的小男孩,只是喜歡穿裙子扎小辮,濃妝,可能與好奇,貪玩,模仿有關係,慢慢引導這還是好辦的。一般不需要看心理醫生。
如果男孩子性格柔弱,偏向女性化的話,這個需要花點心思。你先找自身原因,如果確實非常嚴重,就需要找心理醫生,幫你們的整個家庭做出調整。
透過查閱大量資料,以及身邊的案例分析得出,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才是導致孩子性格偏向女性化的主要原因。你看看你們家庭存沒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有,請儘快改正,這三種家庭最容易造成男孩子性格有點兒女性化。
1、溺愛型家庭。
溺愛孩子的家庭最容易培養出這樣的男孩,這是因為父母給於男孩過度的關愛,無原則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我有一個小時候的發小,他爸爸和媽媽快五十了才有了他,兩口那個高興啊,把這個兒子當寶貝養,別人母乳一歲多就斷了,他硬是到三歲才斷。他媽更是嬌慣他,都六七歲了還每天給他餵飯,這個兒子就和別的男孩不一樣,特別會撒嬌,說話也是細聲細語像個女孩。最後發小的爸爸覺得不對勁,孩子再這樣下去就變成女孩了,狠狠心把發小送到武術學校去了,半年後我再見他,已經是個很陽剛的小男孩了,終於擺脫了“娘炮”的名聲。寵溺讓男孩失去了基本的獨立能力,更提上不責任和擔當。嬌慣讓男孩變得嬌氣,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2、缺乏父親陪伴的家庭。
很多爸爸覺得,養育孩子這事交給妻子就行了,自己就負責賺錢養家和關鍵時候執行父親這一角色的權利,但卻忽略了在孩子的童年父親裡重要性。男孩跟著媽媽學會的是細心和謹小慎微,跟著爸爸學會的才是灑脫和豁達的胸懷。孩子的童年裡,父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孩子將來性格還是未來成就,父親都別再缺席。
3、拼命打造乖孩子的家庭。
有次和親戚一起吃飯,大家都帶了孩子,在幾個孩子裡面,有一個小男孩讓我最記憶深刻。小男孩五六歲的年紀,唯唯諾諾目光閃躲,吃飯的地方是個大包間,房間裡有沙發和電視,孩子們吃飽了就跑去看電視玩遊戲,留下我們幾個大人閒聊。看到其他孩子都跑去玩了,這個小男孩也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準備加入,但是很快就被媽媽用手拽住了衣服壓低聲音說:“不可以去,瘋來瘋去有什麼好,來時候不是答應要乖的嗎!”男孩閃著光的眼神瞬間暗淡了,又老老實實坐了下來,媽媽一臉得意,貌似在向大家展示自己教出的孩子有多乖。整個過程,孩子一直望著那幾個同齡人玩耍,看到開心處,好幾次都差點從椅子上跳下來,硬是被媽媽死死拉住,直到吃飯結束,小男孩耷拉著腦袋被媽媽牽走。
在有些媽媽的眼裡,孩子就不能淘氣,就得聽大人話,出門規規矩矩,展示給別人的只能是優異的成績,不能是爬高上低。過分打造乖巧的孩子,其實是扼殺了他Sunny性格的萌芽。孩子愛玩的天性得不到釋放,反而被媽媽壓制,被迫打造成一個乖孩子,長期以來會導致性格懦弱、內向,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逐漸就會變得……
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腳踏實地地引導他去積累成功的能力和經驗。父母多帶男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和室外活動,更多的讓男孩子發揮自己的“野”性。帶他玩一些有挑戰的戶外遊戲,可以培養他堅強的個性和冒險精神。男子漢的成長是需要磨練的,所以我希望你們要給男孩子創造更多的鍛鍊機會,引導孩子做男孩子該做的事情,
作為母親,我在兒子面前一定是示弱的!我會說,媽媽沒力氣,需要你自己搬東西,需要你來照顧,在我兒子七歲的時候,自己扛著50斤的鋼的滑板車爬三樓。出去旅遊回來,自己搬行李……
-
12 # 瑤瑤心理獅
需要一定適度的心理輔導,同時孩子父母也需要做些改變。
現在的孩子可塑性很強,他自己不知道什麼對錯,一切事物的起因都是因為好奇。所以,當我們看見小男孩喜歡穿裙子扎辮子,濃妝豔抹的打扮,不要表現得太大驚小怪,大部分小男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和他的生長環境和他經歷的事情有關係。包括家人對他的態度,等等,都可能是引起他這麼做的原因。
帶著他看看心理醫生,讓心理醫生透過對他的心理疏通幫助他走出來。同時,家人也要給與幫助,比如給他講講性別知識,讓他明白男女的區別,淡化他對女孩子的好奇。
另外就是家長不要對他有過激行為,不要因為他的這個好奇而覺得丟臉,要正確引導,可以先要求他別在外面這樣,可以在家裡這樣。之後再要求哪裡也不可以這樣,慢慢淡化這個行為。
從發展心理學來講,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識發展、道德與行為發展、性別角色社會化、同伴關係發展、第一反抗期的反抗進行很快。在個體形成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性別是一個重要方面。男孩要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就必須知道自己的性別和社會對不同性別的期望,性別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父母或其他人對待兒童的期望和標準。
家長正確對待,心理師正確引導,孩子很快就會走出來了
-
13 # 月下琴絲語
謝謝邀請!小男孩喜歡穿裙扎辮子,濃妝淡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需要看心理醫生嗎?我覺得做家長的沒必要那麼緊張。作為一個孩子3~6歲認識發育階段。是非美醜難辨,做家長的要給出正確的引導。我印象很深的是咱家侄女3~4歲的時候,在家把她媽媽的口紅,指甲油塗得滿手滿臉都是,穿上她媽的新娘妝,還穿上紅色高跟鞋,那樣子簡直叫人啼笑皆非。好長時間總穿她媽的高跟鞋走路。好在她媽正確引導她。告訴她塗抹的危害性。小孩正是生長髮育時期,塗抹口紅和指甲油對身體有害,穿高跟鞋也對生長不利。小男孩穿裙子扎辮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或許他是好奇,想當回“假女生”。作為家長一樣也應該是正確引導,告訴他,他的妝扮可能給他帶來不利的傷害。萬一他要扮成女生,讓他一定要堅強挺住等。。。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發育健全了,就不會有影響。也就沒必要看心理醫生!排除極個別孩子有心理問題。。
-
14 # 寶媽動漫影片
一番折騰下來,心理醫生告訴爸媽,孩子並不是有什麼心理疾病,而是太想博取父母的關注了。原來是自從媽媽懷上二胎,便告訴大寶要有一個小妹妹了,兩夫妻關注點都放在了即將出生的二胎身上,給即將出生的小寶貝準備了好看的小裙子,大寶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爸爸媽媽似乎更喜歡妹妹,那是不是自己穿上裙子媽媽就更喜歡自己了呢,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轉變。一切的變化都是為了爭寵。
爸媽知道了真正的原因,都很自責。只顧著沉浸在女兒即將到來的喜悅中,而忽略了兒子的感受,讓孩子有了不好的想法。
所以家長在生二胎的事情上,一定要及時觀察大寶的變化,及時做好情感疏導和心理建設。避免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一個家庭中,大寶和二寶同樣重要,家長要起到橋樑的作用。
回覆列表
小孩子沒有性別觀念,說明家裡有兩個問題:
1、家中女人太多,陪伴孩子的都是女人,孩子潛移默化以為這樣的打扮是正常的,這種情況需要父母的注意,增加家中男同胞的陪伴,或者幫助孩子約關係好的男同學一起玩,把潛意識淡化!
2、孩子的日常讀物和電視類資訊要關注,是否有不適合的內容,家長需要追蹤指導。小孩沒有性別觀念,但是視覺神經發達,容易透過眼睛記錄世界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所以要關注。
解決方法:不用太在意,反覆給孩子強調,導致孩子心理負擔,應該帶孩子旅遊和爬爬山,做一些長跑、籃球運動、足球運動等體育鍛煉,孩子體型變化和精力旺盛後,就不會喜歡女孩子那些胭脂水粉的東西了!
總而言之,內心的審美都是因為自身對自己體型的定位的最佳適配結果,孩子因為瘦小,看電視覺得那個好看,又缺乏性別觀念,就會給自己找一個最優的形態方案來進行個人形象打造!等他結實了,他就會喜歡硬漢角色了,因此無需擔心,而是應該給與調整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