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空話歷史

    要知道當時的白起剛剛經歷了一場生死搏鬥,秦趙兩國的決定性戰爭:長平之戰。白起運用戰術得當,成功切斷了趙國的糧草供應,並把40萬趙軍分割包圍,在趙軍投降後,白起為了防止降軍以後發生叛亂對秦國不利,坑殺40萬趙國部隊。一時間整個戰國譁然,白起也成為了萬夫所指的物件。

    秦王嬴稷其實很是欣賞白起的,白起有謀略有勇氣,有這樣的大將哪個統治者都是開心的。但是當時的形勢所迫不得不讓秦王賜死白起,面對整個國家的輿論壓力,還有其他六華人民口中的暴君,秦王心中也是很無奈的。

    總結:在那個時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功高震主但是卻始終憂國憂民,這點秦王也是知道的,但是就是形勢所迫,不得不賜死白起來安撫秦國百姓的心。秦國百姓也不願意聽到暴秦這兩個字,用一個人的性命換取整個秦國的團結是值得的。所以白起才會自刎,給秦王一個臺階下,也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 2 # 史鑑人生

    秦王要白起自殺,是在離咸陽十里的杜郵。彼時白起抱病,被秦王發配邊疆。

    此情此境,除了奉命而死沒有什麼別的辦法。

    就算是抗命,在秦國腹地,白起一介老朽,耄耋之年垂死病軀,如何能夠逃脫?

    寫信上書?這事兒李斯干過,根本沒卵用。范雎之於白起,就是當時的趙高。

    再說,以白起的高傲,根本不屑於搖尾乞憐。

    所以,白起只好有尊嚴的死了。

  • 3 # 帥叔愛歷史

    白起,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

    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

    要想了解白起的死,至少知道三個人,親昭襄王,範睢,趙括,一個戰爭,長平之戰,當然還可以瞭解一個成語的出處: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攻趙。

    秦軍突破廉頗設定的層層封鎖線,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但這種消耗戰,使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趙王啟用了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轉變了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面。趙括:紙上談兵也。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

    白起的戰略四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陷入秦軍提前設好的大口袋。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後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殺。

    其實今天看,白起殺了四十萬趙人,有兩個考慮,一是趙軍詭異恐其降而又反,第二個原因就是四十萬俘虜的吃飯問題。

    長平之戰後,白起的名聲大戰,當然是毀大於譽。

    范蠡是當時是秦的丞相,由於收受賄賂,挑撥秦昭襄王和白起的關係,說白起功高蓋主,要小心。

    之後就是在秦昭襄王的攻打邯鄲的戰略上,白起幾次每次都和大王的戰略相左。什麼意思,就是不聽我白起的一定會敗,聽我的就需要等戰機。而且都能應驗了白起的預感。加上白起當時染病,令而不行。這還了得。

    後加上範睢的煽風點火。秦王命白起自刎。

    好了,這時候回到版主的命題上,如果要是我是白起,死不死。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想法,肯定不死。

    為什麼,我白起手握重兵。如果違抗王命自立個山頭肯定是沒問題的,這一輩子身經百戰,戰無不勝。其戰略才能軍事才能無人能敵,實在不行,我可以帶著兵投奔美國去。

    但如果是當時的白起,我不得不死。之所謂王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人的信念堅守,不會有任何違背的可能,更不會說天下人皆知的白起。這是必死之一。

    第二,如果當時的白起不死,現在秦王要殺白起,白起不死,我們要知道白起殺了趙國四十萬人,趙華人恨得白起已經到了骨髓。如果白起不死,就會被趙華人追殺,當然楚華人也想殺,南韓人也想殺,這樣一弄,天下人全都想殺白起,到了天下共誅之的地步,白起必死之二。

    第三,如果白起不死自立門戶,其實不太可能,當時的糧食產量其實是非常低的,要想養活幾萬士兵,必須需要有大量耕地和大量勞動力補給,當時白起也沒想到秦王一定要殺自己,這突然要自立門戶,去哪裡找能解決自己幾萬士兵的地方,白起入地無門,這是必死之三。

    第四,邯鄲之戰,秦軍是損兵折將。官兵是怨聲載道。雖然這不怪白起。但武安侯難辭其咎。這是必死之四。

    第五,內疚。一夜之間將四十萬人都活埋了。白起下這個決定前也糾結良久,這四十萬人死了以後,其實白起也時常夜不能寐,加上邯鄲之戰,白起一直病重,昏昏沉沉,也會有一些冤魂野鬼找上門,苦不堪言。與其這樣煎熬,不如一死了之。這是必死之五。

    第六,傷心和失望。從國之重器到被秦王猜忌。所有的白起為秦王為秦國的付出,都覺得沒有了意義。英雄傷心,英雄失望,不會拿手帕擦眼淚,不如一死。

    白起必死,白起必死

  • 4 # 阿柴歷史筆記

    白起號稱殺神,是戰國時期秦國的著名將領,是當時秦國軍隊的統帥,軍事才能非常顯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面對賜死,他仰天長嘆,死的其所。如果我是白起,面對賜死,我可能有多種選擇,因為死和不死其實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古代很多時候評判一個人的品質在於這個是否忠孝,春秋戰國時期,中華進入進入思想大解放的高潮。忠孝已經成百家思想的一部分了,忠就是對自己效忠的人死心塌地,孝除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還有就是對自己的君父盡孝。面對君王的賜死,自然會想到後世的評價,如若不從,必將落得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罵名。

    亂世之中,能有平臺展示自己的才能已是大興,愚忠的人還會感謝帝王的知遇之恩,但這都是歷史上存在的誤區,也是古代奴隸封建社會的弊端,這種思想的人面對賜死,自然不敢反抗。

    痛恨殺戮,含愧而死

    白起畢竟有著殺神的稱號,加上自己連年征戰,一手的鮮血,想洗也洗不掉。縱觀白起的軍事生涯:“上黨之爭”中,斬首韓、趙、魏聯軍十三萬人,後來攻打南韓,斬首五萬。白起的軍事生涯,手上沾滿了二十多萬人的鮮血,在自己傷殘養病之時,自然會想到有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殺戮命喪黃泉。

    亂世之中,能保全性命已然費力,何況在保全自己的同時還增加這麼多的殺戮。既然秦昭王想要我的命,那就從了他,不過是為那些慘死在自己手下的將領士兵而死,到頭來一無所有,惟有一死以慰天下,這不失為一代軍事天才的體面之死。

    看清舊主,操戈相向

    在今天,我是白起,絕對不會以死明志,無論是軍事能力,還是自己的戰略思想,在當時幾乎無出其右,有這等才能為什麼去效忠一個是非不分的昏庸之人,兔死狗烹上演了多少次,既然他要殺我,他不仁,我為何要義,這樣的人值得自己效忠嗎?我若拉攏舊部,以起義軍的姿態割據一方也不失為一種上策。

    投靠賢德的明主

    要知道白起的軍事才能在當時幾乎是頂尖高手的存在,倘若拉攏自己的舊部,去投靠賢德的明君也能熠熠生輝。有些小夥伴可能會想,白起殺了那麼多人,這是多大的仇恨啊,還有人敢用他嗎?我覺得敢用他的人不會少只會多,畢竟白起的軍事實力是他本身的硬實力,當時各諸侯國都有稱霸天下的野心,如果不計前嫌,白起一人可抵上幾萬大軍,況且戰國時期惜賢愛士的不在少數。如若投靠成功,不僅保住了項上人頭,還能重建一份功業,這不失為亂世中保命的方法。

    白起有多種選擇,但是在生與死之中他選擇了死,可能他有那種寧可跪著死的態度,既然選擇了,應該已經權衡好利弊了。我們人生在遇到選擇是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但逆境中翻把的事例也不在少數。

  • 5 # 李時針的時針

    簡介

    當時是暮年的白起,對上暮年的親昭襄王。我感覺白起肯定是不想死的,因為沒人願意輕易的結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他已經行將就木了,他仍舊想求一個壽終正寢。但是親昭襄王賜給他御賜寶劍讓他自殺的時候,他還是自殺了。如果是我的話,我想跑,但是好像我跑不掉,我估計還得死。

    為何要白起自刎

    這個事得從長平之戰說起。當時秦國攻佔南韓的野王,南韓的上黨郡變成了一塊飛地,於是南韓國君準備割讓上黨郡向秦國求和。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卻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以期望秦趙開戰,以謀求利益最大化。趙孝成王在見到這到口肥肉時有點禁不住誘惑,在向平原君趙勝徵求意見,君臣統一想吃下這口肥肉。於是趙國理所當然的接收了南韓的上黨郡。

    親昭襄王哪受過這氣,於是紛紛中派遣王齕率領大軍進攻趙國。趙國派遣大將廉頗率軍抵擋,在長平雙方展開較量。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趙軍初戰不利,於是廉頗立馬調整戰略部署,開始進入防禦陣地。

    兩軍在長平這裡一耗就是三年,期間耗的雙方都是人困馬乏。但是秦國的求勝意志更加的堅定,趙孝成王率先感受到了消耗戰的壓力,年輕的趙孝成王開始沉不住氣,於是昏招頻出。在求勝心切的情況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年輕的趙括換上老將廉頗,以期望能速戰速決。

    秦國在反間計得逞之後,隱秘將武安君白起送達前線,替換下將軍王齕。白起首戰巧妙的抓住了趙括求戰心切的心理,佯裝敗退。趙括乘勝追擊,率領大軍傾巢而出,想和秦軍決一死戰,結果被秦軍包圍在山谷之中。趙括堅守數月之後,求援不得的情況下,發起自殺式突圍,最終戰死。

    趙軍慘敗,武安君白起坑殺趙卒四十五萬,一舉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

    白起請求率軍攻打邯鄲

    長平之戰勝利之後,白起提出一鼓作氣對趙國邯鄲城發動進攻的建議,被親昭襄王回絕。親昭襄王認為此戰秦國也損失慘重,貿然出擊怕被其他諸侯鑽了空子,加上范雎也怕白起屢立戰功壓自己一頭,也向親昭襄王建議修整之後再戰。

    一年後親昭襄王命令白起率軍攻打邯鄲,白起不從。認為此刻趙國軍民一心,出戰必敗。親昭襄王直接派王陵率軍前往。邯鄲之戰果然進行的不順利,趙國向魏國、楚國等積極斡旋,請求援助。並且趙國軍民一心,秦軍在前方連連失敗。

    親昭襄王再三請求白起怪帥出征,白起均闡明利害,表示誰去都不行。後來就慢慢的演化為,王讓你去,你竟然不去。你心裡還我這個王沒有的問題。白起最後也是騎虎難下,他去了打勝了,講不過去,秦王會說,早讓你去你不去,也證明白起自己錯了。如果打敗了,秦王就認為他沒有竭盡全力,依舊是個死。白起將自己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

    秦王最終對白起失去了耐心,一封遷徙令將他趕出咸陽,但是後續又擔心白起率軍反叛於是又追贈一柄寶劍,讓他自殺。白起最終自殺身亡。

    我是白起我怎麼辦

    如果我是白起的話,我貌似面對自殺的最後一步也只能如此了。因為那時候既沒有軍權也沒有幫手。雖然我也不想死,但是為了自己的家人,還是自殺,以保留最後與君主的那一層面子不至於被撕破,撕破了臉弄個誅殺九族就不好了。

    如果在一開始親昭襄王提出去打邯鄲之時,我覺得那時候還好操作,可以先答應秦王以求得好感,之後根據戰爭的程序再進行調整,畢竟戰爭誰也沒辦法保證次次勝利。該去還是要去的,萬一能打贏呢。

    結果白起直接拒絕讓自己處於一個尷尬的處境之上,白起要面子,秦王也要面子。所以最終白起只能以死亡結束。

  • 6 # 狐筆春秋

    若我是白起,我將心甘情願的伏劍自殺,當然,這和所謂的“忠君”無關,只是我對這土地、這國家、這人民愛的深沉。因為,對於彼時的秦國而言,我不死則秦王不安,我不死則秦國不安,我不死則天下不安。

    一:秦昭襄王並非昏君,遠不是區區應侯所能蠱惑的

    認識環境的產物,對於父母、兄弟、舅舅都是傑出的政治家的秦昭襄王而言,他的實力早已被一再證實。所謂“奮六世之餘烈”,其中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昭襄王的功勞應該是最大且最不可被忽視的。因為,如果不是雄才偉略的昭襄王毅然決然的打了足以改變天下氣運的“長平之戰”。即便強秦足有包舉宇內的實力,在面對強悍無匹的趙軍時,怕也難以得志于山東,笑傲於天下吧。

    故此,歷史上的秦昭襄王絕不是電視劇裡所表現的那麼懦弱,他的強悍霸道、他的尖銳果敢顯然是超出我們既有的影響的,就此而言,區區應侯“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的讒言又豈能達到鼓動昭襄王誅殺白起的作用。

    換言之,殺白起,本就是昭襄王心中想做之事,只是假手於應侯而已。就此而言,如果排除範睢早已知道昭襄王心意而可以迎奉的可能的話,那素以智計著稱的應侯無疑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昭襄王利用了,並在自以為奸計得逞的喜悅中默默的背起了昭襄王甩來的黑鍋。

    二:秦昭襄王為什麼非殺白起不可?

    既然昭襄王不是因為應侯的讒言誅殺白起,那麼他又為什麼非殺白起不可呢?在我看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面子問題: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曾經有過挾勝而功邯鄲,試圖一舉滅趙的打算,但因為身在後方而不知戰況實情的昭襄王輕信了應侯範睢“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的建議,迫使正磨刀霍霍向邯鄲的白起錯失了一舉亡趙的良機。而在白起歸國稟明情況之後,心生悔意的昭襄王於是有了命令再次起兵攻趙的打算。但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白起卻以“趙不可得矣”的理由一再拒絕昭襄王的任命。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惹惱了一向剛強霸道的昭襄王,但臣有大功,不能枉殺的客觀現實又迫使他不得不按捺住躁動的心緒,靜待王陵攻趙的結果。

    但事態的發展顯然一如白起所料,氣勢洶洶的王陵軍團在邯鄲城遭遇了趙軍和五國諸侯聯軍的兇猛抵抗,素以輕捷善戰著稱的秦軍徒勞無功,一敗塗地。諸侯聯軍亦隨之而追至函谷關外,向來張狂的秦國不得不閉關自守。殘酷的事實已使得昭襄王倍感丟人,但就在他羞惱欲死的檔口,竟然又聽到了白起說的“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的風涼話。於是業已惱羞成怒的昭襄王隨意找了一個藉口,將這“自以為是”的白起貶謫出京,並最終假借應侯之手將其誅殺。

    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換言之,在整個誅殺白起的過程中,英明強悍的昭襄王自然是知道自己理虧的,但最終,君王的臉面和形象還是戰勝了他對名將戰神的痛惜。

    2、岌岌可危的國際形勢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就白起所言來看,秦國雖然是戰勝國,但這場事關氣運的大戰終究還是使秦國元氣大傷。於是,當秦國再次傾巢出動準備滅亡趙國,一舉開啟東出之路的時候,業已看清天下形勢的六國諸侯紛紛清醒過來,在信陵君魏無忌的率領之下,六國聯軍不僅成功打贏了邯鄲保衛戰,更是一路乘勝追擊攻到了秦國的門戶——函谷關。

    如此一來,原本因為大勝而漸生驕縱之心的昭襄王就不得不再次考量天下形勢,於是,當他再次邀請白起出徵狙擊六國聯軍而被拒之後,他也就只能以犧牲白起來換取六國諸侯的諒解(或者說寬釋)。換句話說,白起的死,並不似昭襄王甘心情願而殺之,而是秦國與六國妥協的結果。因為,在當時天下諸侯的眼中,白起時秦國手中最鋒利的武器,既然滅秦無望,倒不如趁勢而迫使昭襄王將白起斬殺。畢竟,對付大戰方畢,元氣未復的秦國的實力,他們還是有的。

    3、妄作小人的應侯

    在《史記》的記載中,是應侯範睢直接促成了昭襄王斬殺白起的舉動。但在我看來,這種層次的爭鬥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外部原因而已,倘若昭襄王真是這樣一個昏聵悖亂的君主,他也就不可能有打響“長平之戰”的勇氣和魄力了。

    三:唯我白起死,爾後大秦可安,天下可定。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這是被記錄在《史記》中的白起所說的一段話,就其內容而言,表面上看是“因果報應”的“宿命論”。但如果聯絡實際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白起所言,大多是史實。

    因為正是他在“長平之戰”後的“兇殘”,促使了六國諸侯的覺醒,從而使他們對秦國有了嶄新的認知,開始放下成見而再次走到一起,試圖“聯合抗秦”。而也正是他的“兇殘”,雖然起到了震懾天下的作用,但無疑也使秦國陷入了極其惡劣的國際環境,雖說當時天下征伐不斷,但也從未發生過如此喪心病狂的大規模屠殺降卒的事件。可以說,白起的舉動不但開了個很不好的頭,更是使天下百姓打從心底對秦中國產生了厭惡和牴觸的情緒。

    話說,國家之所以為國家,又豈能沒有百姓的支援,而白起此舉無疑是自絕於天下。所以,在想通了這些之後,接到秦王命令自殺的詔書時的白起自然也就沒有了其他的選擇。更何況,在面對輿情洶湧的天下諸侯時,只有一死才可以化解仇怨,才可以使秦國百姓得到短暫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要說“戰國四將”之中,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白起,雖說他屠戮百萬,血流成河。但為將者,又有多少能夠兵不血刃?再說,既已投身戎伍,生死亦早置之度外。之所以最喜歡白起,不僅是因為他無愧為“國之干城”,更因為他是“四將之中”最純粹的“社稷之臣”。

  • 7 # 胖關vlog

    如果我是白起,秦王讓我制裁,我除了痛心疾首外別無選擇,自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要是選擇背叛秦國早在長平之戰後攻打邯鄲之時就帶領軍隊投降他國了,所以還是遵從王詔,青史留名,自刎。

    武安君白起秦國的戰神,長平之戰名聲大噪

    白起為大秦國戎馬一生、立下汗馬功勞,大小作戰幾百起,攻城掠地不在話下,在伊闕之戰中斬殺韓魏大軍24萬,尤其在長平之戰中斬殺趙軍45萬,軍事生涯達到巔峰,聽到戰神白起之名,列國聞風喪膽,心驚肉跳。

    白起太過於完美,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了,使小人得逞,招來了殺身之禍,令人惋惜,戰國名將一代戰神白起,沒有像趙括一樣死在沙場,馬革裹屍,竟然被秦王下詔自裁,一代將星就這樣隕落了。

    秦國錯失攻打邯鄲的良機,白起含恨返回咸陽,屢勸不聽

    長平之戰秦國大獲全勝,趙國門戶大開,白起力諫秦王乘勢奪取邯鄲,直接滅了趙國。丞相範濉唯恐白起功勞遠超自己,對自己在朝堂上不力。

    秦昭襄王在範濉的蠱惑下,要求白起立即班師回朝,白起接到詔令後黯然失色,秦國錯失了滅掉趙國的大好時機,鬱鬱不樂回到咸陽。

    半年後,秦國欲再次攻打邯鄲,秦王讓人去請白起再次出戰趙國,武安軍白起稱有病在身,不願出戰,而且對秦王說現在出戰,秦國必敗。

    秦王派王陵出戰,果然應了白起的話大敗而歸,秦王很生氣,便來到白起府上親自去請白起出徵。

    此時的白起明顯對秦王下詔坑殺20萬趙國降卒和當時不及時攻打邯鄲有怨言,仍舊不買秦王的帳,委婉拒絕不願出征,告訴秦王此時的邯鄲已經全民皆兵、續足了國力,此時出征秦國依舊必敗。秦王不信白起之言,吃了閉門羹,依舊派兵出征邯鄲,正如白起所言大敗而歸。

    秦王連吃兩次敗仗,也正中武安君白起所言,加上範濉在秦王跟前挑撥離間,說白起功高蓋主、秦軍所有的統帥大多都是白起一手提拔上來的,如今仗著自己的勢力不為秦王所用,以免日後事變,讓秦王殺掉白起,以絕後患。

    白起讓秦王顏面掃地,無法下臺招來殺身之禍

    自此秦王殺心已起,武安君白起自刎。白起在領導三番五次的相請之下都沒有給領導面子,還說領導啟用他人必將失敗,所有的一切不好的結果都被白起言中。

    領導的面子在白起面前盡失,也讓白起看了笑話。領導心裡會如何想白起呢,既然我親自來請你為我做事,你耍脾氣擺架子,那就別怪我狠心了,機會不是沒給你給過。

    所以白起招來殺身之禍也就成了必然,但白起對秦國的滿腔熱血和忠勇愛國絕對沒得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