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端午節嗎,賽龍舟,吃粽子。它是怎麼由來的呢
10
回覆列表
  • 1 # 人伴賢良品德高A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在中國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名稱雖有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差不大離的。

      過端午節,是華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華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 2 # 字驛1

    中國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後受奸臣誹謗,被昏庸的楚王放逐。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非常悲痛,農曆五月五日他懷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人們從四面八方划著船來搶救,並把粽子投入江中給魚蝦吃,免得傷害屈原的遺體。這就是端午划龍舟和吃粽子的來歷。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 屈原投江前以指血寫下“恩深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的詩句,表明他對君王,對祖國清而忠的高尚情懷。今天,我們在端午節紀念屈原,就是要吸取屈原留給炎黃子孫的愛國正能量!

  • 3 # 光頭強的格調

    1、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江而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於紀念伍子胥

    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一代忠臣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嫦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 4 # 老牛31899056

    又到端午好運收,相邀共飲雄黃酒。龍舟舞獅人抖擻,天降吉祥好兆頭。粽子香,艾草芳,夢想實現國興旺。步步登高財源廣,端午安康!萬水千山粽是情, 糖陷肉陷啥都行,糯米粘著紅棗香,棕葉包著朋友情,雞蛋伴著艾葉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節安康。今天端午節。我收集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為原料,用無憂為外衣,以我的真心祝福為絲帶,為你包了一個特別的粽子送給你,吃了它你永遠快樂,幸福。朋友,距今22995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滅亡,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長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發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找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一屈原投江殉難日,楚華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文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上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月,桂菖蒲,嵩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這節假日文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5 # 華山醉雪

    傳說古時每年五月初五前暴雨成災,洪水淹沒田野,大禹去治水,他發現民間有用棕子祭祀河神,於是他組織民眾在5月5前後划龍舟打鑼鼓,放炮竹,喝雄黃酒 殺豬殺羊,包棕子投入河裡祭祀河神,保平安,後來慢慢成為一個習俗,成中國傳統節日,後來屈原不滿朝政投汨羅江,那天剛好五月初五,有人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而設立的,據我所知端午節起源於大禹時期!

  • 6 # 懼意恆生千珏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

    汨羅

    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據

    聞一多

    《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 7 # 玉敏12

    謝謝邀請。端午節就是每年的五月初五。以前也有包粽子吃的習慣。只是在大詩人屈原不滿政局,憤而投江。人們為了不讓魚兒毀了屍體。紛紛投粽子入江。為了趕走魚兒。人們划起小船在江上劃來劃去。後來慢慢沿續下來。端午節成了一個俗成的節目。包粽子。掛艾草。佩香袋。一是防蚊澠,=是趄汗味。賽龍舟成了個傳統節目。每年都有龍舟大賽一直沿續下來

  • 8 # 情感運動編輯

    時間有限,藉此機會,簡要普及,端午節是祭祀屈原,懷念屈原,就好比清明節,祭祀祖先,懷念先輩,能快樂嗎?當然不能。只能互相祝賀安康,

  • 9 # 和風細語言

    今天是端午節,每當提起端午節的由來,不少人總會把與屈原投江之死聯絡在一起,照我看來並非如此。

    因為端午正值農曆五月初,萬物復甦,正是野生五毒(蜈蚣、毒蛇等五種毒物、亦有稱九毒),開始盛行發威的時節,太陽也已火熱毒辣,古代的人們為避免毒害,往往以門首插艾枝、菖蒲等方式,以避毒物侵害,就是現在還流傳五月初五午時太陽毒辣不出門,有躲午之說,又因五月又是陽氣初上升,後來因此逐漸形成這個端午節日,與屈原投汨羅江之死並無多大關聯,不過是後人為報屈原不平,把五月初五屈原之死的日子扯牽進而已,端午(陽)節又和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相對應。

  • 10 # 請勿打擾V5

    謝邀。一般認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華人,他因自己的政治思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後,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位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戴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諡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划龍舟則表示去營救屈原。(此番解釋借鑑於其他文書)

  • 11 # 憶海拾珍

    1、端午節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端午節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時期人(公元前770-前476年),名員,楚華人。

    伍子胥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東漢(公元23-220年)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近代考證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與《楚辭》均沒有明確說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體發生時間,最早記錄屈原投江於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吳均所作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響亮人物,史書上不該空缺的。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據專家考古考證及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紀念歷史人物說,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杜撰附會之辭。

    雖然說法有很多,但現在普遍接受的還是紀念屈原說。幾千年過去了,到底是怎麼來的,已經無從查起,也沒有太大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在節日中祭拜先賢和傳承快樂,你說呢?2020年端午節時間是06月25日 星期四,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 12 # 開門說事

    【一】中國第一部漢語字典《說文解字》中有釋:“仲夏端午,端,初也。”

    自遠古時代,每一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日,皆稱之為“端陽”或“端午”。

    五月,正值仲夏;初五,是仲夏的第一個午日,正是順陽登高日,故稱之為“端午節”。

    【二】自黃帝堯舜時期開始,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一帶的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落民族舉行圖騰祭祀,每年都選在陰曆的五月初五日進行,因稱之為“端午節”。

    【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輔佐懷王、任三閭大夫時,忠君愛國,從政清正,遭奸臣讒言陷害而被放逐,憂國憂民,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遂於陰曆的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而亡。

    朝廷為了表忠彰揚,紀念屈原,將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

  • 13 # 使用者郭勝林

    端午節,別稱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等。節日時間,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古代文化的傳承。節日起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節日活動有賽龍舟、端午食粽、掛艾草菖蒲等。節日飲食有粽子、雄黃酒、五黃等。流行地區有中國、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國。

    2006年5月20日列入國家文化遺產第一批名錄。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名錄。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午節、端陽節、重午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有:

    浴蘭節說,“惡日”說,追念歷史人物說:“紀念屈原、迎接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夏至說,端午十說。

    端午節的民間活動有:

    龍舟競渡、鳳舟、懸艾葉、菖蒲、蒜頭、寫符唸咒、射柳、打馬球、採藥、沐蘭湯、採茶、制涼茶、“驅除”五毒、“倒災葫蘆”、鬥草之戲、躲端午、端午雨、跳鍾馗、端午佩飾等。

    端午節的傳統食俗:

    吃粽子、飲雄黃酒、吃五黃、吃十二紅、吃茶蛋、吃打糕、吃煎堆等。

    端午節是一個很有文化影響力的節日,許多習俗儲存的比較完善,人們都有慶祝節日的傳統。國家每年端午節放假,讓人們歡度節日!

  • 14 # 方廣慧語

    01端午節的源起

    中國的端午節和南韓的由來一樣,但過法有別。傳說楚國的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五月初五,傷心憤怒地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汩羅江。為了不讓魚蝦傷害他身體,鄉親們用竹筒把米投進江裡。之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端午節最初是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古代部落舉行的圖騰祭祀節日。春秋以前,百越地區就有以賽龍舟的形式祭祀龍神的習俗。

    因為詩人屈原端午節跳過江,把自己獻給了愛國主義,所以也把端午節作為一個節日來紀念屈原。有些地方還說他們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

    端午節源於中國是個明顯的事實。因為人類的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必須具備唯一性、完整性、真實性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符合前兩個條件。南韓江陵端午被批准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南韓的申請成功取決於人家自身的保護和重視程度,我們有學習的空間。

    02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划龍舟?

    一個有趣的故事在屈原家鄉流傳。屈原投江後的一天晚上,家鄉的人們突然夢見屈原回來了。和以前一樣,他的臉有點悲傷和憔悴。村民們喜出望外,衝上前去向他致敬。屈原還了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好意。楚人愛憎分明,沒忘了我。我死了沒有遺憾。”

    談話間,人們發現屈原的身體不像以前那麼好時關切地問:屈先生,你吃了我們送你的米了嗎?”

    屈原起初很感激,然後嘆了口氣說:“對不起,你給我的米飯都讓水生動物吃了。”

    村民們聽後都很著急:“我們怎麼能不讓魚和蝦吃呢?”

    屈原想了一會兒說:“如果把米包在箬葉裡,做成尖角,水族看見了不敢吃,以為是菱角,這就好了。”

    第二年端午節,村民們把米包在箬葉裡,扔進河裡。

    然而過了端午節,又夢見屈原說:“我吃了你送我的很多米,但是很多又被水族偷了。”

    每個人都問他:“我們還能做什麼?”

    屈原說:“有一個辦法。你可以在丟米的船上加上龍的標記。因為水族都屬於龍管理,到時候他們認為這是給龍王送來的,再也不敢去搶了。”

    從那以後,包粽子和划龍舟的習俗從屈原的家鄉傳到了全國,從古至今。

    03端午節為什麼把菖蒲和艾草掛在門口?

    唐僖宗年間一個端午節,黃巢起義爆發,到處都是屍體和火焰。人們聽到黃巢的到來,首先逃離避難。

    有一次,黃巢看到一個女人在逃離人群中的行為與普通人大不相同。普通人總是把年幼的孩子抱在懷裡,而這個女人懷裡抱著一個大孩子,手裡領一個小孩子。

    黃巢覺得奇怪,攔住那女人問道:“你為什麼不把小的而是把大的抱在懷裡?”

    女人含著眼淚,指著懷裡的孩子對黃巢說:“這是我哥的孩子,萬一情況危急,只能救一個,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對女人說:“快,走吧。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放在門口,我的軍隊看到不會傷害你。”

    女人回到城裡,告訴了大家這個訊息。不久,黃巢的軍隊入侵城市,看到菖蒲和艾草掛在每個門。為了信守對女人的承諾,黃巢不得不帶兵離開,整個城市倖免於難。

    04 小 結

    在危險的關鍵時刻,一個普通女人的正義拯救了整個城市。一個女人之所以能感動殺人不眨眼的黃巢,是因為她願意犧牲,願意付出如此珍貴的代價——她唯一的血肉。她平時一定人好,又有德行和威望,所以城裡所有的人才聽了她的話。

    05 端午節名家古詩句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 15 # 新時代電影人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1][2][3][4]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5][6][7]。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16 # 方圓故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17 # 想你181488352

    2018年端午節放假幾天?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18 # 愚人小智

    人物紀念

    1.紀念屈原。

    2.紀念伍子胥。

    3.紀念孝女曹娥。

    在南方,端午節有競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習俗。

    在筆者的家鄉—甘肅涼州,有吃油餅子卷糕、家家戶戶門前插著楊柳枝的習俗。

    你們的家鄉都有什麼習俗呢?

  • 19 # 其實酒也不怎麼醉人

    一、紀念人物說如流傳廣的愛國詩人屈原、春秋時期伍子胥、春秋時期介子推、東漢孝女曹娥

    二、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

    三、惡日禁忌說多參考於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

    四、夏至說參考於黃石的《端午禮俗史》

  • 20 # 勤懇磨刀人

    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有了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候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而死,許多人便划船追趕拯救屈原。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嶽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五、端五、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祛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華人民的又一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甚是繁多,南北粽子各有差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929集中,為什麼有人說“第三塊路標歷史正文”現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