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力史洪流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陪伴君王就像陪伴老虎一般,隨時遭有殺頭之禍,揚言有誤就遭有霍亂,在沒有法律銘文的君權時代,帝王的命令就是法律。王翦和韓信是歷史上名聞遐邇的干將,但是兩人卻又截然不同的人生智慧。同樣是打仗,兩人向上級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結果竟讓兩人的命運作以翻天覆地的改變。

    王翦是秦國名將,戰功赫赫,因此備受秦始皇青睞。王翦平定六國,功績卓越,被秦始皇尊稱為師。秦始皇嬴政乃是王翦上級,那麼在他出徵前,他向秦始皇提出了什麼要求?為何他提出的要求被歷史上稱為“給自己頒的免死牌”?

    在王翦派兵出征前,他向秦始皇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求秦始皇需多贈美田宅園與他即可,再無其他要求可言,帝王允諾他便可力挽狂瀾進軍攻敵。在眾人看來,疑惑不解,難道他真是清高亮節之人?非也!他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秦始皇是有名的殘暴之君,氣可吐山河,王翦閱人無數,且飽諳世故,雖然秦始皇敬重自己,但是他始終明白一個道理——狡兔死,走狗烹。慾望越大,往往失望越大,在刀槍時代,僅僅失望不足為患,那是關乎性命的大事。

    所以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僅向秦始皇提出了這個要求,模糊秦始皇的揣度,讓秦始皇對自己深信不疑,他的這個要求擺明的告誡了秦始皇,“你自個兒好好當你一國之主吧,我對權益不敢興趣,但保證我不被餓死就行,在我這功高蓋不了主”。

    《道德經》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其意為,不知道而假裝知道,那是愚蠢;而知道卻假裝不懂,那則是上上之智慧。王翦不是不知而是太知,才出此計略。秦始皇望見王翦對自己並沒有形成威脅,在王翦步入暮年以後並無再有為難。王翦的通透,為自己立下一道盾門,最後一生行客老還鄉,長安晚年。

    韓信是百年難遇的戰略奇才,他曾被美譽為天下第一戰神。韓信戎馬一生,他的願望是可以成為一個諸侯王。按照他的戰功,等劉備戰下江山以後,完全是可以滿足的要求,但是他望權心切,最後讓自己走上不歸之勞。

    在滎陽之戰中,劉邦與項羽對峙相持,戰役十分難以攻進,雙方相互僵持。正時,劉邦十分懊惱之際,韓信派去傳信的使者抵達劉邦軍營。告訴劉邦韓信要向他索要假齊王的爵位,所謂假齊王就是今天所理解的職位代理。在緊要關頭,他沒有出兵援助劉邦,不顧江山社稷安危,竟想到一己之私,這讓劉邦大怒。但在張良的提醒下,劉邦直接封他為齊王。因為當時韓信已經佔領了齊國大部分的土地,也打敗了楚軍,就連西楚霸王項羽都向韓信求和。

    考慮到大局安危,劉邦便依許與他。韓信爵位封成之後,與劉備一起發動了垓下之戰,擒拿項羽。戰役取得勝利之後,劉邦立即削弱韓信權利,並且奪取了他的君權。

    一個人的成敗與他的覺悟有著密切的關聯,適度懂得揣度人心無非是大智慧也。一代梟雄就這樣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深淵,成為別人的棋子,任他人用途。雖被美譽為戰神,卻有成王之心,無成王之力。成也蕭何敗蕭何,年少不知其意,現在看來韓信他一生亦是及其可悲。

  • 2 # 醉美木瀆

    都是提要求,王翦是體制中的老油條,要求提的能讓領導對他越來越放心,韓信是出身底層的暴發戶,與其說是提要求,不如說是擁兵自重,要挾領導,結局肯定也不一樣。

    王翦雖然一次次給領導秦始皇提要求,但是請求的不過是良田美宅,傳給後世,既合情又合理也合法合規矩,秦始皇也能坦然接受,甚至於對王翦越來越放心。韓信不一樣,他要的是裂土封王,在劉邦陣營裡這是獨一份,並且根據當時的形勢,明顯有擁兵自重的意味在裡頭。

    王翦是個武將但並不是莽夫,反而很擅長揣測人心,在加上在他前面有個白起為戒,如何在功高蓋主的情況下自保,是王翦一直在考慮的問題。王翦足智多謀,他獻計以平原君要挾趙王殺魏齊,又利用趙王的疑心使趙國自毀長城,殺害名將李牧,再到以貪得無厭的假象消除秦王的疑懼,乃至在之後攻打楚國時利用心理戰術,在城裡堅守不出,讓秦軍投石作樂,以迷惑並消耗楚軍後勤供應,最終使楚將項燕輕敵又後勤供應不濟,最終被王翦打敗。

    在秦始皇兼併關東六國的過程中,王氏父子滅了其中五個國家,在滅楚之前,王翦王離父子已經滅了趙國,燕國以及魏國。風頭太盛,引起了秦始皇的警覺,因此,在滅楚之戰中秦始皇啟用“少壯派”將領李信,要壓一壓王氏父子的風頭,沒想到李信慘敗,弄得秦始皇灰頭土臉,不得不重新啟用王翦,此時王翦處於一個非常微妙的地位,畢竟他曾經比領導還要“英明”。

    弄得不好自己就是第二個白起,因此,在帥軍出征之前,王翦選擇了往身上破髒水,不停地向秦始皇討要良田美宅,並且在秦始皇的諷刺下,沒皮沒臉的說道:“我替大王為將,最後也封不了侯,所以在大王還想著我的時候,我得多要點東西為子孫置產業。”完全是一副市儈小人的嘴臉,秦始皇聽了反而很高興,還沒到戰場,還先後五次派人回來討要田宅。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透過這種自汙,一方面王翦成功“毀掉”自己的名譽,讓秦始皇不用擔心自己功高蓋主;另一方面王翦那句“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並且討要良田美宅,也向秦始皇說明,自己不要求裂土封王,馬上封侯,這些田宅我就滿足了,從而讓秦始皇更放心了。

    滅楚之後,秦始皇論功行賞,沒有忘記王翦的功勞,封王翦為武成侯,不想封侯的王翦,最後終於封了侯了。在王翦之前秦國只封過三個侯,一為穰侯魏冉,一為應侯范雎,一為文信侯呂不韋。三人都不得善終,只有王翦一人做到了善始善終。

    韓信則是不一樣,按照功勞,王翦,韓信都在同一檔次,都是自己陣營裡的頂級武將,論謀略,韓信善於以少勝多,奇兵制勝,在軍事上的造詣甚至在王翦之上。只是韓信“長於謀兵,短於謀身。”在劉邦被項羽圍著狂毆,危在旦夕的時候,要求封裂土封王,這實際上是赤裸裸的擁兵自重,敲詐勒索。劉邦在韓信的信使面前直接就罵了起來,後來雖然暫時嚥下了這口氣,但是也記住了這件事。以劉邦快意恩仇的性格,打擊報復,自然是少不了的。

    秦始皇,劉邦的出身不同,領導對權利把握的自信也不相同,秦始皇在封賞上很小氣,但是可以忍受下屬的小脾氣,劉邦恰好相反,他對功臣封賞很大方,但對於下屬的忠誠,恭順要求很高,一旦下屬做不到,有可能就是殺身之禍。

    秦始皇的地位,來源於血統,在當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能是口號,千萬不要當真了,血統帶來的身份優越感,與生俱來又讓人自信滿滿,所以李信戰敗後,秦始皇可以放下身架,親自上門去請王翦,王翦推辭,秦始皇就自我批評,這就是老式血統貴族的做派,也是先秦的“君臣之禮”,是“禮”對君主的要求。但是一旦說起實惠的,那就免談了,比如說王翦說的“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當時王翦已經帶兵滅了趙國,燕國以及魏國還是不能封侯,在他之前的“人口收割機”白起也沒能封侯。

    劉邦出身社會底層,他更瞭解底層造反百姓的心理,對於封賞功臣從來不小氣,滅秦之後,劉邦光是功臣侯就封了八十多個,還有諸多的異姓王。作為劉邦手下唯一的一個方面軍將領,韓信即使不要挾劉邦,封王也應該是沒問題的,只是能不能當齊王就說不好了。

    另一方面,由於沒有血統加持,沒有幾百年家族統治合法性做基礎,對於下屬的忠誠,恭順要求很高,因此,劉邦對於下屬遠沒有秦始皇客氣,可以說是頤使氣指,笑罵隨意,在底層成長起來的將領,也比出身貴族的將領比如王翦更有忍耐力。所以,魏王豹反叛了劉邦,並說劉邦沒有人君之態,對於這一點,韓信應該懂,只是在利益面前,他憋不住了,威脅了一把劉邦,也為自己之後被殺埋下了伏筆。

  • 3 # 立志成蟲

    這個有本質的區別,自古帝王最忌憚厭惡也是最容易起殺心的就是能打天下安邦定國的武將們貪權力,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慘劇屢屢上演,只要不要權力,其他一切都好商量,而且帝王安了心向來不會小氣。王翦向秦王要的是珠寶美玉良田豪宅,秦王覺得王翦沒什麼野心,只想個人享受為子孫後代多弄家業,所以一律答應。韓信就不一樣了,他向劉邦要的是封王,封齊王,根據當時楚漢相爭的形勢看,韓信當齊王就是裂土封王了,齊地的人口財產都是他的了,要麼權力本來就是大忌,而且是在劉邦急需得到韓信支援的時候,這是在擁兵自重要挾劉邦了,劉邦能不惱火嗎?可還得壓住火氣哄著韓信,封韓信為齊王,過後再算賬!所以韓信的悲劇不完全是劉邦的涼薄無情。看看幕僚長張良,不當萬戶侯,只要人口幾百戶的陳留,當了“留侯”,而且忙著修仙,“漢初三傑”蕭何屢屢被猜忌敲打,因為蕭何是丞相,為了生存,蕭何不惜強買強賣霸佔百姓的田畝,劉邦做做樣子斥責蕭何,點到即止。韓信被殺,因為韓信有能力為劉邦打天下,也能打劉邦的天下,又犯了大忌,所以被殺。張良卻太太平平得以善終。這皇帝們殺功臣不手軟,對貪官們睜隻眼閉隻眼就是這個道理

  • 4 # 歷史方位

    前者是官場智慧,後者是貪得無厭。不得不說,王翦與韓信邀賞的故事,給與我們很大的啟迪。老謀深算,深諳官道的王翦,和自大妄為的韓信形成了鮮明的對此。

    戰國末期,秦始皇為了滅掉楚國,啟用王翦發兵60萬攻打楚國。出發前,王翦一再向秦始皇要求賞賜,聲稱自己即將退休,希望嬴政給賞賜點良田美宅作為養老金,對此,秦始皇一一應允。兩軍陣前,王翦再次致信嬴政,希望再多些賞賜,秦始皇二話不說再次封賞。於是,王翦滅楚,為秦始皇拔掉統一六國最大的難關,王翦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進又不能進,退又不能退,整天長吁短嘆盼望著援軍的到來。然而,作為漢軍陣營的大將軍,韓信卻坐視劉邦被圍,終日按兵不動。劉邦派使者多次要求韓信出兵,韓信都不予迴應。不久,韓信也派出使者,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雖然內心十分惱怒,但還是給了韓信齊王的稱號。漢帝國建立後,狡兔死,走狗烹,韓信被呂后以謀反之名殺死在長樂宮。

    為什麼王翦和韓信同樣都是邀賞,前者善始善終,後者卻兔死狗烹呢?1.要求不同,前者邀賞,後者求王

    王翦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也深諳官場之道,是個十足的“老油條”,他知道將在外,宮中多讒言這種危險。於是,王翦出發前向嬴政要求“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翦之意,無非是告訴秦王,我手握60萬大軍是為了為秦國建立霸業,我是為了我的兒孫能夠擁有榮華富貴,因此絕不會擁兵自重,試圖謀反。對於秦王嬴政來說,王翦所要的都是對他無關緊要的東西,只要能夠滅掉六國,區區良田美池又何足道哉!

    但是,一代“兵仙”卻要求賜王號,意為和漢王平起平坐,所謂“三齊王”;與天齊、與地齊、與君齊。韓信之意,無非是利用漢王被項羽圍困的時候,以出兵相救作為條件,認為自己功勳卓著,要求漢王劉邦與他共分天下,裂土封侯於他。這對於劉邦來說,是如芒在背的威協。於是,漢朝建立後,韓信也就成為不得不拔掉的硬刺。

    2.要求的物件不同

    王翦所要求的物件是嬴政,嬴政對王室一族信任有加,只要功勳卓著絕不刀兵相加。嬴政曾經說過:“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顏立於天下。”嬴政用人不疑,無論是將才還是相才,嬴政都任之、信之。就連權傾朝野的呂不韋,曾經和趙太后曖昧不清,嬴政也只是讓他退休,也只是寫了封信說道了他幾句。而劉邦,他是一個仁義在外,厚黑在內的帝王,擁兵相要挾,必然遭至清算。

    3.求賞的時機不同,後者實有威脅之嫌

    王翦的求賞是在出徵前,這個時機對於嬴政來說無關痛癢,只要他能夠攻滅楚國,要多少給多少。而韓信求賞,是在劉邦被圍困滎陽之時。這個時候,劉邦、韓信、項羽的勢力處於三足鼎立的態勢,此時韓信倒向哪一邊,那一邊就會勝利。而此時韓信向劉邦求賞,實有擁兵要挾之嫌,你劉邦如果不給我這個齊王稱號,我或擁兵自重或倒向項羽,如此你劉邦勝敗難定。

  • 5 # 昌寶聯護欄

    王翦要的是錢財,目的是打消秦王的疑心。韓信想要的是封王,韓信想要的是權力,他想搞分封這就違背了劉邦中央集權的思想。

    王翦對秦始皇的為人看得很清楚,所以多要錢要地,就是求田問舍,表明要做富家翁,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心。

    王翦領軍討伐楚國,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步驟,早一天晚一天並不礙事,重要的是他帶領的秦軍基本上就是秦國軍隊的全部了,這叫傾國之兵,他得讓秦王放心啊:我的志向只是大功告成後做一個富家翁而已。而且王翦並沒有對這個要求附加條件:比如宅子不給我就不領軍了,這個主帥我不當。

    韓信是什麼時候向劉邦提出封王的要求的?是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最關鍵的時刻,最需要集團合力共抗大敵的時刻,韓信這時候要求封王,怎麼看都是在勒索。

    韓信對劉邦的為人看得也不太清楚。劉邦一直以來要求的是中央集權,而非分封,他不會允許臣下的權力、威望太高,戰爭時期還能忍,和平年代必然要處理。韓信要求做齊地的假王,這必然給劉邦造成趁劉邦危急之際要挾劉邦的不良印象,而非一個忠誠的印象。

    而且韓信攻克齊國談不上光彩,本來酈食其都說降齊王了,結果韓信為了搶功勞,犧牲了士兵、錢糧和酈食其的性命,必然引起別人反感。韓信對於劉邦實際上是個獨立割據的諸侯王,儘管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前是沒有反心得,但他的權勢和帶兵能力加上不良印象必然讓劉邦戒備。

    如果韓信認命,被貶為侯後夾著尾巴做人,或者乾脆做個富家翁不理事,可能還能善終,但他不甘心,就被夷滅三族。

  • 6 # 襄陽賈芸

    能一樣麼,韓信要求的是爵位和封地,這都是要分散國家權威的,皇帝哪裡能安心睡覺。王翦的要求是金銀財寶,為後世子孫安樂享福用的,不會分散國家權威,卻能讓君王安心。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王翦和韓信都是古今名將,都是戰鬥力很強,而且很有智謀的人物。王翦幫助秦王收復六國,韓信幫助劉邦建立漢朝。

    這兩個人,都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都是在君王給他們佈置任務之前,他們向君王提要求。但是,因為這件事,兩人最終出現截然相反的命運。一個被殺,一個安度晚年,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兩人提的要求分別是什麼。

    (王翦)

    當時秦王派王翦去滅楚國,王翦向秦王要60萬大軍。秦王嫌多了,當然了,還有就是把這60萬大軍交到王翦的手裡,秦王不放心。因此,秦王就沒有派王翦去,而是派李信去。但是李信卻打敗了。秦王不得不答應王翦的要求,給他60萬大軍,讓他去打楚國。但是在出發前,王翦又多次向秦王提要求,讓秦王劃一些土地給他,讓他將來回來養老。

    我們再來看韓信給劉邦提的要求。自從劉邦開始發動對項羽的反擊戰以後,他就把軍隊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由韓信帶領,攻打秦地、趙地、燕地、齊地。一部分劉邦自己帶領,進行一些外圍作戰。這兩部分的仗打得截然不同,項羽節節勝利,劉邦節節敗退。當然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兩人的作戰能力有區別外,還有就是項羽的主力部隊主要在打劉邦,沒有打韓信。

    劉邦被項羽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就給韓信下達命令,讓韓信回救。那時候,韓信剛把齊地攻下來,接到命令,就給劉邦提要求,說,齊地的人不馴服,為了讓他們馴服,最好就是要封一個王。當然了,他韓信不能當王。但是除了他韓信,又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所以,請劉邦封他為“假王”,等到真正的王到來後,他就讓位。

    (韓信)

    比較一下這兩個人,在領導分配工作時提的要求,說起來,韓信的要求要合理而且要小得多。因為在攻下齊地後,確實需要有個王來坐鎮,當地的老百姓才能安定。韓信是從整個國家大局出發的一種考慮。而且韓信也說了,他只是當個“假王”,只是暫管。

    而王翦所提的要求,極不合理,還很過分。滅楚國是國家大事,我們都知道,在大是大非面前,絕對不能含糊。公私應該分明,在公事面前,私利應該放在一邊。怎麼可能公事還沒完成,就先考慮自己的私利呢?而且,王翦當時出征的時候,還五六次派出使者,向秦王要地。這樣做,顯然實在太過分了。

    王翦提的要求如此過分,秦王卻讓他安度晚年。韓信提的要求合情合理,劉邦卻把他處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那麼,我們在接到領導分配的工作之前,該不該向領導提要求呢?該提怎樣的要求,才能既不得罪領導,又能夠真正地獲得實惠呢?

    (秦始皇)

    我們來分析一下王翦和韓信。

    為什麼王翦提了那麼多非分要求,秦始皇卻並不反感呢?因為王翦提的這些要求,看起來為了自己,其實都是從國家的大局出發來考慮問題。這裡的國家大局,顯然也就是君王的大局。

    王翦為什麼要60萬軍隊?並不是他想攬權,而是他明白,只有足夠多的軍隊,才能夠消滅當時還很強大的楚國。而透過李信的實踐,也證明了王翦的考慮是對的。王翦為什麼在出徵之前,讓秦王在國內劃撥一些土地給他?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減少秦王的擔心。畢竟楚國有幅員遼闊的疆域,而王翦又手握60萬大軍。如果王翦真是一個貪心的人,想做大,他哪裡用得著讓秦王在國內劃撥土地給他呢?直接佔有楚國的土地,不就得了嗎?秦王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知道王翦肯定是會回來的,因此便也不再懷疑他。而對於王翦來說,只要秦王不懷疑他,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打仗。

    所以王翦到了楚國邊界後,就駐紮在那裡,一直不打,前後呆了一年多,希望用這個方法拖垮楚國。而就算這樣,秦王也沒有懷疑他。因此王翦最終取得戰爭勝利。

    (劉邦)

    韓信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韓信雖然說只是想當“假王”,但是,劉邦要是沒有獲得天下的話,他這個“漢王”也都是假的。韓信在齊地當“假王”,不是安撫百姓,而是讓齊地的百姓更擁戴韓信,不會擁戴他劉邦。

    韓信表面上是為了國家,實際上是為了他自己。他考慮的是公事,其實是為了私利。這一點劉邦自然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劉邦怎麼可能不懷疑他呢?

    劉邦後來得了天下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韓信從齊王換崗成為楚王。接著還是不放心,把韓信從楚王變成淮陰侯。依然不放心,乾脆把韓信殺掉了。

    王翦和韓信的例子,就給我們一些啟示。當領導分配任務,我們向他提要求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讓領導感覺到,我們提的要求是為公。雖然或許我們佔了私利,但是佔私利也是為公。這才是正確的提要求的辦法。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 8 # 漩渦鳴人yy

    你也不看看你在提要求的時候你的要求是什麼樣子的,你提要求的時間究竟是什麼時候?以及你提要求的那個人究竟有沒有那麼大的氣度能容忍你!

    王翦去征討楚國的時候,確實給秦始皇下了很多要求,但是這些要求是什麼呢?最大的一個要求也就是要了60萬軍隊。很簡單,戰場上面我沒那麼多軍隊,我沒辦法徹底快速的給你平靜楚國這軍隊你必須給我秦始皇這條也扔了,所以每一個士兵。都是他一個一個親自清點以後交到王翦的手裡面。

    在這之後,王翦幾乎就沒有提過什麼變態的要求,也就是在權利或者在軍隊上面有過多的要求,他更多的是要什麼我要錢,我要財富,我老家我要弧面,我要土地,他要的是一些身外之物,秦始皇能夠給得起,而且秦始皇給起來不覺得肉疼給了之後沒有任何後果的東西。讓秦始皇覺得自己是一個貪財的人,而至於說其他方面的要求,王翦一概不提。而且他提要求的時候是兩國軍隊在對峙的時候,雙方之間沒什麼事兒幹,所以王簡自己就找點事兒幹,找秦始皇要點兒財富,秦始皇也覺得你只要不在戰爭期間給我提著財富,不在要命的時候跟我說這東西我都能容忍我都給得起你要多少我給多少。

    至於說秦始皇,他本身也是一個大度的人,對於他來講自己手底下的能人異士能夠建立大的功勳,那是一件好事兒,所以秦朝對於這些人異常的容忍,他們放的什麼事情,秦始皇也不會深究,以至於類似於蒙恬,王翦父子,李斯父子,等等一大批的開國功勳秦始皇都是優待的,最起碼他在世的時候沒有迫害過他們,甚至於每天都是樂呵呵的面對。

    至於說韓信,首先他要東西的時間不大對。

    本來這件事情已經給韓信一個警告了,關鍵時刻千萬別和劉邦講條件。但是韓信還是在最後犯了糊塗,也就是劉邦在滎陽被西楚霸王項羽打的痛哭流涕屁滾尿流,這個時候韓信站得出來,他不是過來救自己的主子的,而是跑過來跟自己的主子討價還價的,說我要一個假齊王的身份,劉邦當時差一點就破口大罵,你就算沒腦子,你也得有點情商吧,我在這兒被人打的死去活來,你不過來救人還跟我提條件,你這是什麼?你這是趁火打劫,你信不信我以後……

    後面的話劉邦沒說出來,最後還是象徵性的安撫了一下韓信,但是誰都明白劉邦這個時候對韓信已經厭惡到骨子裡面了。我在我最危難的時候,你不想著過來救我一把,一腳把我踹到井底裡面去,我能饒了你嗎?

    而且劉邦這個人也是那種屬於給不起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個無賴,用歷史上面的一句名言來形容,就是隻可與其共患難,不可與其共富貴,劉邦這個人也就是這點讓人詬病患難的時候,他什麼東西都給得起,你要什麼我給什麼,可一旦到了太平盛世,他掌握天下的時候,他就不想給了,而且這個人還特別記仇,你要得罪他,他能記一輩子,就比如說她的二嫂曾經刁難過他說過他,然後他給他二哥的兒子給了個什麼稱號,說只會吃飯的侯爺。

    所以,一方面王翦和韓信這兩個人情商不能比另一個方面,劉邦和秦始皇這兩個人也不能比。

  • 9 # 大時代下的90後

    兩人都是軍事天才,但王剪的情商明顯比韓信高,懂得功高震主,功成身退。而韓信一方面由於自己的性格太高傲,另一方面是劉邦考慮到自己登基年齡太大,而韓信正值壯年,一旦自己去世,如果韓信有反叛之心,天下沒有人會是韓信的對手,所以先下手為強,殺之而後快。

  • 10 # 浪子非雲

    其實,這個和皇帝的出身也有著很大的關係,世族出身的皇帝大多不會選擇屠戮功臣,但是那些泥腿子出身,本來就處在社會底層人,一但得勢,就會懼怕拿到手裡的權利會被別人搶走,劉邦和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就是這個原因

  • 11 # 狍裡狍氣

    韓信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軍事家,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為劉邦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最後得此結局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蕭何,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話說的沒錯。如果說韓信是一顆明珠,蕭何就是那掘土之人;如果說韓信做了屈死的冤魂,蕭何也正是那個操刀之人。如果沒有蕭何,韓信不可能在劉邦賬下得到重用,有可能真的就碌碌一生了;如果沒有蕭何,韓信的計謀也有可能已經成功,襲取了未央宮,坐了天子。但是,我反而覺得蕭何做得對!在封建社會,忠君與愛國本就是一體,舉薦韓信,是蕭何的本職,揭發韓信,同樣也是蕭何的本職。作為丞相,盡了自己的本職,有什麼錯?我們可以歌頌鍘掉自己親侄子的包拯,為什麼獨獨不放過舉報了自己女婿的蕭何呢?蕭何確實是一位賢相,這是無法否認的。韓信之死,原罪不在蕭何!

    其二是韓信夫人玉蘭,蕭何給了她生活,劉邦卻救了她的命,“恩重莫過於漢王,至親莫過於丞相"更是她的口頭禪。如果不是玉蘭向蕭何透露韓信的計謀,也不會有韓信悲慘的結局。玉蘭他愛韓信,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忠於劉邦。

    其三是呂雉,呂雉這個人,心狠手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是呂雉設計直接殺死了韓信。

    其四是劉邦,劉邦本就生性多疑,且無容人之量,但韓信太過y耀眼,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不得不讓劉邦放棄了啟用的念頭。到最後直至韓信被害死,劉邦都是抱有遺憾的。畢竟,人才難得!

    說到底,韓信得此結局敗在了他的性格,有做天子的才能但無天子的果決和心狠手辣,做臣子,卻不能安分守己和兢兢業業。所謂:入商界狼性不足,入佛門六根不淨。最後才有這樣的下場。

    王翦的善終更多得益於他自身的高智商和高情商。

    王翦不僅在軍事上有所成就,他還會揣度帝王之心。王翦在秦昭王、秦莊襄王時期都默默無聞,一直到了秦始皇時期,他才得以嶄露頭角。

    王翦一生戰績自然比不上白起那麼顯赫,他屬於大器晚成,幫助秦始皇平定六國,功高震主,卻能夠得以善終,終究是因為他過人的政治頭腦,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善於揣摩帝王之術得以善終。

  • 12 # 九州史冊

    兩人的結局不同,本質上還是政治嗅覺和情商的差距,我們且看兩人請封的不同之處。

    王剪請封

    李信伐楚失敗,嬴政不得已重新啟用王剪。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楚國,秦國傾國來攻,王剪手上掌握著幾乎整個秦國的軍事力量。出征之前,王剪特意像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王剪之所以這麼做,是以此像秦王表明:哥們兒我目光短淺,貪圖小利,除了金錢外別無所求。其目的在於打消秦王的疑慮。

    韓信請封

    我們再來看一下韓信,漢四年,韓信平定齊地,派人請求劉邦封為“假齊王”,劉邦一聽,差點跳起來:老子被項羽圍在這裡,你不思來救,反倒要封賞。經陳平,張良提醒,方才醒悟,直接封韓信為真“齊王”,並徵調韓信的部隊攻打楚國。韓信此舉,簡直愚不可及,在劉邦危急之時,這種請求無異於要挾,對於劉邦這種人來說,韓信算是上了黑名單。

    歷來“狡兔死走狗烹”,對於歷代帝王而言,處理掉危及自己最高權力的人是絕不會手軟的。韓信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在感恩“漢王給我機會,待我不薄”,在自己有機會自立之時又顯示出了婦人之仁。一待項羽敗亡,韓信這些人自然就成了劉邦的眼中釘,最為可怕的是韓信遠比劉邦年輕,且“國士無雙”,一旦劉邦百年之後,誰又能壓制住他,韓信不死,劉邦怎麼能睡得著覺。

    相比之下王剪則要聰明的多,攻下燕都後急流勇退,告老還鄉,從此不再過問政事。再加上王剪年事已高,對於秦王也沒有多大威脅,這才得以善終。

  • 13 # 談古論金

    把王翦與韓信給上級提的要求換一下我們就能明白他們的結局為什麼不一樣了。

    假如(以下內容純屬虛構)——

    王翦對嬴政說:

    楚國反覆之國也,六十萬人才能平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請求大王封我為楚王。

    韓信對劉邦說:

    老大,我年輕時候窮困,飯都吃不飽,所以您要給我在長安多置備一些美田宅園。

    這樣的話他們的結局或許也就正好反一反,

    或許可以這麼說吧,套用現代商業社會的邏輯,能力出眾的員工問老闆要年底N薪這個事是有的談的,問老闆要20%的股份這個事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老闆怎麼想是不是直接開人就難說了。

  • 14 # 趣翰林

    王翦的提要求是發生在出徵前,提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告訴秦王我要的是富貴不要權勢,秦王明白他的用意後心情是很歡快的,不但馬上封賞還事後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這樣的結果屬於君臣雙方都不會在戰爭中、戰爭結束後互相猜忌,作為武將而言既要到了實惠,事後也沒有人亂嚼舌根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是一種謀了事又謀了身的高階智慧。

    王翦的提要求是一種商量的請求方式,君王有面子和空間,得到的結果就是朝著好的方面,不會造成雙方有隔閡。

    韓信的提要求和王翦完全不同,屬於趁你亂要你命的方式,有威脅的味道在裡面,韓信提要求時劉邦正被項羽打的滿頭是包朝不保夕的緊要關頭,他的提要求容不得劉邦不同意不答應,劉邦只能忍氣吞聲答應韓信的提要求,還得馬上派個像樣的人去韓信面前宣佈幹部任命書。

    劉邦非常惱火的時候正是韓信提要求的時候,劉邦因一次出征前因對韓信封賞不到位,導致戰局被項羽反轉,輸的差點褲衩都沒有,心中對韓信的恨和惱大家可想而知。

    劉邦每次出征,韓信總是他的陰影,劉邦生怕因為出征的“工程款”不到位問題讓韓信不出工也不出力,導致事情搞砸把吃飯的傢伙都丟了。

    韓信什麼都好,市井心態要了他的小命,因為他乾的這些提要求往事一次次像刺一樣紮在了劉邦的心裡。

  • 1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個題目指的是: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時,想要打敗主要對手之一的楚國。先派李信而不能勝,再派王翦出佂。

    老將王翦索兵60萬——這幾乎是要將秦國的絕大部份兵力,都納入自己的指揮之下!不僅如此,王翦還在出佂時,多次向秦王嬴政索要田宅之賞。以便打消嬴政的猜忌之心!

    秦王嬴政秉性聰慧,有天縱之才,取天下如同掌上觀紋!他還能不明白王翦的那點兒小心思嗎?所以是笑而應之——全部答應下來了!王翦的要求看似提的過份,但是卻是在摸透了秦王的心理才敢提的,而且秦王也喜歡王翦這種婉轉表示忠心的方式。再者秦法嚴酷,王翦的家人都在秦王的控制之下,王翦又老了,嬴政也不用擔心他會造反!因此王翦滅楚之後,雖有擎天之功,卻也可安度晚年。這也是因為秦王有博大的心胸,成熟的馭下之術才能辦到的!

    反現韓信的主子劉邦,他本為一亭長。因處亂世之際所以才能趁勢而起!但劉邦自身的能力有限,因此不得不依賴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為他守後方、劃計謀、徵天下——正因為劉邦的本領不強,所以才會處處提防別人,生怕那些比自己強的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劉邦對於部下一向是“且用且防之”的。

    在楚漢爭天下時的相持階段,劉邦與項羽經常是你贏一局,我勝一場。當韓信挾詐滅齊後,派人給劉邦提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假即代理)以便鎮撫齊地時。劉邦的陰暗心理即刻發作——他當著韓信使者的面,大罵韓信:“我被項羽打得如此不堪,正在無計可施之時。你韓信要趁機在齊國稱王!想造反嗎?”此時的劉邦就已經對韓信有想法了!

    此時還是張良悄悄地踩了踩劉邦腳,悄悄地提醒他:“你此時自身尚且難保,又怎能制止韓信稱王?不如真封他為王,否則韓信就會被推到敵人那邊去了!”劉邦醒悟過來,強忍不悅立刻換了態度:“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啊?”於是便封韓信為齊王!封是封了,但是可別忘了,這個疙瘩可是一直藏在劉邦心裡無法化解。

    劉邦打敗了項羽,佔有了天下後。立刻收了韓信的齊王印,改封楚王。之後又用“偽遊雲夢澤”的方法,誘捕了韓信,最終在京城借呂后之手,將韓信誅殺了——這一切的起因在哪?就在於韓信在劉邦最為危急存亡的時候,提的那個要求啊!

  • 16 # 夜讀歷史

    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提出,自己家裡窮,打了勝仗之後,希望秦始皇賜他房子土地等一系列家業。自商鞅變法以後,如果沙場建功,王翦封爵賜地,徵收租稅,他是不愁吃喝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史書上也留下他如此做的答案,為的是消除秦始皇的疑心。應該說秦始皇也是明白王翦的用心,兩人心照不宣,用些許豪宅土地換一個楚國,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這筆買賣是划算的。更何況王翦主動表示自己的忠心,所以楚國滅了,秦始皇也兌現了諾言,而王翦也退休養老去了。

    相反再來看看韓信。韓信滅齊,這屬於劉邦策劃的第二戰場,從側翼包圍項羽。當然在完成這項任務時,劉邦充當了誘餌,正面抵擋項羽的壓力,所以韓信才能相對從容的滅齊。但是齊地打下來了,韓信向劉邦提出要稱齊王。劉邦一看,這就不得了。換成現代的話,老闆在前面扛著各種壓力,好不容易讓公司有了點起色,突然最優秀的員工跳出來說,剛打出來的業績要算成自己的股份(這個比喻不是太恰當,不要對號入座)。我想一般的老闆聽到這話都會血壓升高,立馬蹦起來。

    劉邦也是個普通人。當聽到韓信的要求,如果不是張良與陳平暗地使眼色,劉邦立馬又改回了臉色,做什麼假王,要做就做真齊王。事實上劉邦做了個理智的選擇,他與項羽正處於膠著狀態,團結一切可能的力量是第一要務,不同意韓信的請求,很大程度上就是漢軍分裂。但從感情來說,劉邦極不開心,辛苦換來的成績,被韓信要挾式的佔為己有。再說韓信軍事才能非常高,一個項羽就夠他受了,再把韓信推到對立面,實在不划算。所以劉邦被迫選擇了同意,但剛滅了項羽,劉邦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奪了韓信的軍權,遷徙到楚地稱王。要知道項羽是西楚霸王,韓信剛殺了他,就被派到這裡當楚王,可以想象劉邦對他是什麼一種態度。

  • 17 # 寄暇學宮

    隔壁老王能從鄰居家撈到多少好處?在哪個房東那裡都不受待見的韓信,是不可能理解的!

    王剪很早就住在了秦始皇的隔壁,韓信則是很晚才搬來,而且還和劉邦隔著八條街。所以王剪上秦始皇家蹭頓飯很簡單,而韓信張口就向劉邦要一條街,劉邦不生氣才怪呢!

    如果只是這麼點事兒也就算了,可是事情還多著呢!

    秦始皇和劉邦都是靠搶房子出租的老大。

    王剪向秦始皇蹭飯之前,已經幫秦始皇搶了不少房子了。王剪在出發之前,只不過是要求秦始皇多加個蛋而已!就這麼點要求,就算老婆不給做,憑秦始皇那點私房錢也能滿足王剪。秦始皇也不是很在意那點私房錢,畢竟很多房子也是王剪幫著搶的。王剪去搶房子,秦始皇給他孩子管個飯,好象還更放心一些。

    劉邦親自掄著膀子,正面和項羽死抗,被項羽追得滿街跑。有時候差點被項羽打破頭。韓信趁著劉邦和項羽死抗的時候,把其它幾條街都收了。等到劉邦招呼小弟們一起上的時候,韓信卻要求劉邦承認韓信對那幾條街的所有權。曹參住在劉邦隔壁,也是和韓信一起去搶的房子,到現在還沒有混上一套房子,韓信張口就要幾條街。

    劉邦是什麼人,喝上幾口酒就能念成流氓。劉邦心想,你韓信在亭長家蹭飯都蹭不利索,還想從我這裡弄套房子。你是光看到隔壁老王混點吃喝了,沒看到另一個隔壁老白的下場吧!白起就是因為不給房東干活被弄死的!

    劉邦想給韓信算算賬,張良和陳平卻告訴他現在是春天,黃曆上寫著不宜算賬!劉邦無奈只好答應了韓信的要求。

    等到大家一起打敗了項羽的時候,也就到了秋後了!秋後是個什麼季節,秋後是個算賬的季節!最後劉邦的老婆把這筆賬和韓信徹底算清楚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8 # 如史如畫

    秦朝奮六世之餘烈,才建立起無比強大的王朝,當時的秦朝皇帝權力可謂是固若金湯,沒人敢挑戰。就連呂不韋這種人嬴政也能收拾,更何況祖上無名人的王翦。

    而且當時秦始皇的心情也是非常急迫的,他夢寐以求的想收拾六國,統一天下,他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來結束戰爭。不能再猶豫不決,只有將所有的兵權推給王翦才能迅速做到。

    劉邦則不一樣,他祖上沒有名人,雖說他很自信,但面對滅齊之後的韓信還是很提防的。當時,韓信掃完北,整個北方盡歸韓信所有,客觀的說,當時天下有三大勢力,項羽,韓信,劉邦。韓信力量是最強大的,他可以獨立,也可以幫任何一方。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信軍事實力太高了,一旦提出增封的要求,劉邦肯定擔心,韓信是不懂政治,自討苦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公寓5》最終季結束了,為什麼會引發那麼多人的懷念和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