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西方殖民者陸續侵入東南亞,在爭搶香料、開拓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對久居此地的華人進行迫害,乃至屠殺。在晚明時期,西班牙殖民者曾在菲律賓大肆屠戮華人,遇難者數萬人,然而當訊息傳回國內後,萬曆帝並未對同胞的悲慘遭遇表示同情,亦未嚴懲西班牙,而是說了一番無情冷血的話,令華人為之寒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早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之前,大量的中國移民便已經遷居至此,並憑藉著聰明勤奮、吃苦耐勞,得以在當地發財致富。到1602年時,菲律賓華人總數已增至四萬餘人,而西班牙殖民者僅有二千多人。西班牙殖民當局雖然對華人的強勢存在深感憂慮,但懾於明朝的實力,一時間還不敢輕舉妄動,直到被接連發生的3件大事所刺激,才堅定他們的排華意圖。

    1574年,大海盜林鳳被明朝擊敗後,率眾渡海進攻呂宋島,意圖在菲律賓建國。雖然最終擊退林鳳的進犯,但西班牙殖民當局卻開始猜忌當地華人,認為他們在暗中支援海盜集團。1593年,菲律賓總督達斯馬里納斯在遠征摩鹿加群島期間,因虐待船上的華工潘和五等人而被刺殺,更堅定了西班牙人對華人的敵視。在這種情況下,殖民當局開始煽動排華浪潮。

    就在這危急、微妙時刻,貪財如命的明神宗(萬曆帝)聽信妄人張嶷的說法,認為呂宋島上的機易山盛產金豆,若能派人進行開發,將獲得難以估量的收益。因此,萬曆帝斷然拒絕群臣的勸諫,命令福建巡撫徐學聚辦理此事。徐學聚力爭無果,只好派遣海澄縣丞王時、百戶幹一成等人,跟著張嶷一同前往呂宋島勘察,時在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王時和一行人到達呂宋島後,經過向當地華人求證,發現根本沒有“金豆自生”的機易山,張嶷所說純屬胡言亂語。王時和等人自討沒趣,隨即回國覆命(詳情見《東西洋考·卷五》)。雖然該事件極度荒唐,並以戲劇性結局收場,但西班牙殖民當局卻堅持認為,明朝此舉意在刺探情報、聯絡華人頭目,以便為將來吞併呂宋島的軍事行動做準備。

    在被迫害妄想症的驅使下,同年10月,西班牙殖民當局對聚居在馬尼拉的華人展開大屠殺,並用大炮將華商的聚居地“澗內”轟為平地,迫使華人紛紛逃往大侖山避難。然而大侖山的華人由於缺衣少糧,很快便陷入大飢餓當中,最終只能鋌而走險,冒死進攻馬尼拉。然而,面對殖民軍優勢火力,僅以血肉之軀與之對抗的華人很快敗下陣來,遇難者多達2.5萬人,而僥倖存活下來的不過300人而已。

    徐學聚對海外華人沒有好感,所以聽取完西班牙使節的“解釋”後,在呈遞給朝廷的奏摺中,肆意抹黑遇難的華人,妄稱他們全是為非作歹的奸徒,被殺純屬咎由自取。受到徐學聚奏摺的“誤導”,萬曆帝雖然命令徐學聚對西班牙殖民當局提出抗議,並將張嶷梟首示眾,但在隨後頒佈的《諭呂宋檄》後,卻安全暴露出自己的本性。

    在這篇檄文中,雖然萬曆帝一開始也宣稱“爾呂宋部落無故賊殺我漳、泉商賈者至萬餘人”,實屬嚴重罪行,但考慮到對方認罪態度較好,況且“海外爭鬥,未知禍首;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見《諭呂宋檄》)竟然為對方的暴行進行辯解。不僅如此,萬曆帝還做出莊嚴承諾,明朝不會對菲律賓採取軍事行動,也不會斷絕跟西班牙之間的貿易往來。

    檄文釋出後,不僅海外華人為之大失所望,就連國內的有識之士都為之寒心。反觀西班牙殖民者,則在逃避明朝的懲罰後,無不歡呼雀躍,並更加堅定他們繼續迫害華人的決心。崇禎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再度對華人實施大屠殺,遇難者同樣多達數萬人。經過兩次大浩劫後,在菲律賓的華人數量急劇減少,地位也為之下滑。

  • 2 # 田園詩人魯智深

    菲律賓與中國華南隔海相望,自古就是華人出海討生活的重要目的地。16世紀70年代,移居菲律賓的華人逐漸增多。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攻佔宿務島,六年後入侵佔呂宋,建造馬尼拉城。隨著西班牙人經濟貿易的發展,慢慢開始和本土華人的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1603年的大屠殺。

    1593年,菲律賓總督達斯馬里納斯遠征摩鹿加群島,由於他強迫華僑充當槳手,引發不滿。華僑潘和五等人奮起反抗,將船上包括總督在內的西班牙人幾乎盡數殺死(僅12名士兵死裡逃生),隨後駕船遠走。這件事引發了馬尼拉的排華浪潮,在這種情況下,1594年福建官員派了一艘艦隊接回了3千華僑.

    1603年,菲律賓島又有傳聞:中國有意佔領菲律賓以獲取這裡的黃金。使得菲律賓排華情緒越來越嚴重,1603年10月3日,不願坐以待斃的華僑爆發起義,但由於缺少武器和軍事經驗,他們僅堅持了41天。起義很快演變成一場大屠殺。在當局的煽動和矇騙下,包括土著、日僑在內的各方力量都參與到屠殺中。據統計,至少2萬華僑被殺。

    做了如此駭人聽聞的事後,西班牙人卻如驚弓之鳥。他們這樣屠殺華人,明朝會不會派兵報復呢?如果是荷蘭、葡萄牙等國的國民被如此殘殺,一定會進行報復,西班牙人滿以為明朝會派兵為華僑討回公道。於是,很多西班牙富人乘船逃離了菲律賓,前往墨西哥安家。

    然而令西班牙人感到意外的是,對於華僑的死,當時的萬曆皇帝毫不在意。原來對於朝廷來說,只有待在國內的才叫同胞,出了國就成了亂民。他們無論受到什麼欺侮,都不關朝廷的事。對於這些華僑的死,萬曆皇帝甚至要幸災樂禍。彷彿在說:“看吧!這就是離開我的統治範圍的後果!”

    明朝萬曆皇帝還是起草了一封詔書《諭呂宋檄》,“斥責”屠殺華僑的西班牙人,要他們不要再行如此不人道之事。對於他們的屠殺行為,皇恩浩蕩的萬曆皇帝不忍加誅,“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蕩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更令人齒冷的是,萬曆皇帝又在文中聲稱:“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能以賤民興動兵革!”那些在海外的華僑,滯留外國,不返祖國,不祭祖廟,為他們父祖兄弟所共棄。所以,他們是死不足惜,根本無需大明出兵拯救。由此,華僑被明朝開除了國籍。

    而獲知此訊息的西班牙人更加無所顧忌,三十多年後,也就是1639年,西班牙又進行了一次針對華人的大屠殺。

  • 3 # 小嚴說歷史

    1603年,西班牙對起義人民進行了報復,實施了第一次屠殺。這次屠殺一共殺了近三萬的華人。不僅菲律賓有詳細記載,在《明史》裡也有詳細的記載。這次屠殺之後,菲律賓當地經濟一度陷於崩潰,糧食非常少。因為之前這些都是當地的華人掌握的。西班牙在這次屠殺之後,非常害怕。

    第一是害怕明朝政府報復西班牙,直接攻打菲律賓的話,西班牙在當地就無法立足。第二是怕當地的華人會利用和明朝的關係,切斷和菲律賓的貿易,到時候西班牙在這個地方還是無法生存。於是西班牙嚮明朝政府遞交了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說,我們這邊起義,結果鎮壓的時候殺了很多差不多三萬華人,我們知道是誤殺,願意賠償。結果這封信送給明朝政府之後一直沒有回信。

    之後多次寫信之後,明朝終於有回覆了,明超政府只是給西班牙回了一份《諭呂宋檄》,口頭上訓斥了下,

    “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又商賈中棄家遊海、壓冬不回,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終不聽有司言。”

    大體意思就是你們這樣很不對,但是皇恩浩蕩,就不教訓你們了,下不為例。而且這些人離開祖國到外面去,這都是叛國,你們既然殺了三萬人,就獎勵你們三萬兩白銀。當時西班牙人都懵了,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

    不過這件事之後,西班牙更是大肆屠殺菲律賓島上的華人了,畢竟明朝政府沒有為他們撐腰。

  • 4 # 9527凌凌風

    早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之前,大量的中國移民便已經遷居至此,並憑藉著聰明勤奮、吃苦耐勞,得以在當地發財致富。到1602年時,菲律賓華人總數已增至四萬餘人,而西班牙殖民者僅有二千多人。西班牙殖民當局雖然對華人的強勢存在深感憂慮,但懾於明朝的實力,一時間還不敢輕舉妄動,直到被接連發生的大事所刺激,才堅定他們的排華意圖。

    1574年,大海盜林鳳被明朝擊敗後,率眾渡海進攻呂宋島,意圖在菲律賓建國。雖然最終擊退林鳳的進犯,但西班牙殖民當局卻開始猜忌當地華人,認為他們在暗中支援海盜集團。1593年,菲律賓總督達斯馬里納斯在遠征摩鹿加群島期間,因虐待船上的華工潘和五等人而被刺殺,更堅定了西班牙人對華人的敵視。在這種情況下,殖民當局開始煽動排華浪潮。

    同年10月,西班牙殖民當局對聚居在馬尼拉的華人展開大屠殺,並用大炮將華商的聚居地“澗內”轟為平地,迫使華人紛紛逃往大侖山避難。然而大侖山的華人由於缺衣少糧,很快便陷入大飢餓當中,最終只能鋌而走險,冒死進攻馬尼拉。然而,面對殖民軍優勢火力,僅以血肉之軀與之對抗的華人很快敗下陣來,遇難者多達2.5萬人,而僥倖存活下來的不過300人而已。

    徐學聚對海外華人沒有好感,所以聽取完西班牙使節的“解釋”後,在呈遞給朝廷的奏摺中,肆意抹黑遇難的華人,妄稱他們全是為非作歹的奸徒,被殺純屬咎由自取。受到徐學聚奏摺的“誤導”,萬曆帝雖然命令徐學聚對西班牙殖民當局提出抗議,並將張嶷梟首示眾,但在隨後頒佈了《諭呂宋檄》。

    檄文釋出後,不僅海外華人為之大失所望,就連國內的有識之士都為之寒心。反觀西班牙殖民者,則在逃避明朝的懲罰後,無不歡呼雀躍,並更加堅定他們繼續迫害華人的決心。崇禎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再度對華人實施大屠殺,遇難者同樣多達數萬人。

  • 5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對於萬曆年間西班牙人和菲律賓土著屠殺華人的事件,背景最初對華人的屠殺發生在1603年,此時中國在同一時期內進行了三場大規模戰爭,即萬曆三大徵。在西北的寧夏,西南的播州,特別是從萬曆二十年(1592)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長達七年,與日本在北韓進行的戰爭。雖然這三場大戰明朝都取得了全勝,體現了明朝政府和萬曆皇帝的傑出決策能力。但戰爭對國家軍事和財政能力的損耗也是極大的。

    因此,在明朝處於財政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萬曆皇帝決定允許平民開礦,透過徵收礦稅來緩解財政危機。但由於工商業階層的抵制,以及代表工商業利益的官僚們的反對,同時也有執行方面的問題,使這一措施收效甚微。而此時,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白銀透過菲律賓的大量流入,使明朝誤以為菲律賓有銀山可採,再加上一些人的誘導,明朝派官員來呂宋調查,試圖在此開闢財源。這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恐懼,擔心這是明朝征服的前兆,他們將失去菲律賓。西班牙人透過詭計先高價收購華人的武器,然後夥同土著人幫兇對華人進入了大規模屠殺。

    第一次屠殺的訊息傳到中國,萬曆皇帝的第一反應是“帝曰:‘嶷等欺誑朝廷,生釁海外,致二萬商民盡膏鋒刃,損威辱國,死有餘辜,即梟首傳示海上。呂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既懲罰了導致事態惡化的責任人,同時準備對西班牙人興師問罪。但是此時,中國剛剛結束與日本在北韓的戰爭,實在無力真正執行這一命令。所以明政府官員只能以發文的方式責問西班牙人。

    雖然力有不逮,但明朝也算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所表示,雖然做的並非完善,但至少是負責任,有擔當的。而1639年菲律賓西班牙人第二次屠殺華人距離崇禎皇帝殉國只有五年了,明朝政府已經內憂外患,無力聲討了。可見中國之強弱,與海外華人也關係菲淺。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政府疲軟情況下發生的。不是政府不作為。是沒法報復。

  • 6 # 找1453415

    在中國,歷來統治者們對待海外華人都很冷漠,他們認為這是這是背叛他們,不能供養他們,不能受他們驅使了,給你按個叛國的罪名!諸君想想海外華人是不是每次在外遇到傷害和侮辱,統治者都裝作如無其事充耳不聞,如果找他們甚至還指責你,說你活該

  • 7 # 棍哥觀史

    萬曆皇帝說“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啥意思呢?就是說在菲律賓的這些華僑是士農工商的最底層——商人,而且有一些話沒說透,這些商人大部分都是偷渡出海的,在明朝廷眼裡屬於棄民。換今天話講就是祖國不反對你加入外國籍,但如果你加入了外國籍,想再加回祖國籍幾乎沒可能。這層含義明朝沒有表達出來,但後來清朝表達出來了,即:“內地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

    (萬曆皇帝畫像)

    屠華事件前的明朝態度

    明朝在鄭和下西洋之後,便在菲律賓置呂宋總督,按理說當時處於大航海時代,明朝的這個行為也可以說是殖民海外。但隨著明朝海禁政策的逐漸加強,東南亞地區也就滲透進了西方勢力,西班牙就是其中之一。與明朝海禁同時產生的就是海盜與走私活動,這也是溝通菲律賓與明朝福建沿海的主要紐帶。萬曆年間,廣東海盜林鳳集團猖獗於東南沿海,這雖然是華人組織的海盜集團,但其中參雜了倭寇,正如《嘉靖東南平倭通錄》說的“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也就是說這些海盜團伙屬於勾結海外勢力侵擾大明,因而遭到明庭的強烈打擊,林鳳集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入呂宋立足的。

    萬曆二年(1574年),林鳳以5000軍、60餘戰艦進軍呂宋,擊斃西班牙駐菲律賓總指揮戈伊特,並在呂宋建立基地,這一次西班牙與明軍聯合進攻,擊敗林鳳集團。明朝的這個態度其實也說明了朝廷並不把菲律賓上的華人看作大明子民,雖然島上有很多福建偷渡出關的正經商人,但林鳳集團才是那個時代“華僑”的主流代表,正如後來胡宗憲《籌海圖編》所言,東南倭患的14支較大團夥的頭目都是華人,這也難怪明朝對海外僑民的冷酷態度了。

    (海盜林鳳漫畫)

    但作為西班牙一方又堅定的認為林鳳集團是明朝推過來的華人勢力,他們對於菲律賓的騷擾激化了西班牙的反華情緒。1593年,菲律賓總督達斯馬里納斯在遠征摩鹿加群島期間,因虐待華工被潘和五等人殺死,這使西班牙人堅信華人是一個毒瘤,需要時刻防範,並需要給予嚴厲的打擊。但殖民當局的反華政策並不能阻擋明朝偷渡著湧入菲律賓,因為他們需要謀求生路,西班牙在菲律賓的香料生意需要勞工和走私貿易商,因而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西班牙殖民者抵達菲律賓)

    根據西班牙的史料記載,明朝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制裁措施,即派遣官員和船隊將偷渡著拉回國。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一月六日,明朝的武裝船隊由福建漳州進至馬尼拉,西班牙人的記錄中說是7名明朝官員領頭,身份雖然不詳,但級別像是總督以上。當時西班牙人判斷並不明確,他們以為明朝是準備攻打菲律賓殖民勢力的,但就明朝北方的壓力來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明廷此次到訪菲律賓就是來“撤僑”的,原因很簡單,福建沿海幾近無人區,不能再讓人往外跑了。

    明朝的這個舉動也正迎合了西班牙的願望,所以時任臨時總督的路易斯積極配合,還為明朝船隊提供了大量補給。時至三月,路易斯在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說,殖民當局計劃讓馬尼拉的一萬華僑撤走一半,但目前只有三千人上了船。這是西班牙留下的史料,說明明朝曾為解決人口流失做過努力,但這種努力並沒有喚醒僑民的回國願望,留下來的那一批人最終都遭遇了後來的大屠殺。

    屠華事件的發生與明朝的態度

    “呂宋有機易山,其上金豆自生,遣人採取之,可得鉅萬,無禁。有詔下閩,廷臣力言其謬,不報。閩當事持之,乃遣海澄丞王時和及百戶幹一成往勘其地”——《東西洋考·卷五·呂宋》

    明朝的撤僑並不徹底,所以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矛盾依舊存在,且到了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明朝一個舉動又令西班牙錯誤的判斷了明廷的動機。這一年一個叫張嶷的人,向朝廷上書說菲律賓有一個地方盛產金礦,如果前往開發,則可一本萬利。萬曆一朝本就因內憂外患窮的叮噹響,聽聞此事當然欣喜若狂,於是派人渡海勘探。結果當然是一場鬧劇,金礦沒有發現,反而給西班牙殖民者嚇得不輕,殖民當局一度認為明朝這次活動是在偵查地形,為攻打菲律賓做鋪墊。

    “初三日,華人在大侖山飢甚,不得食,冒死攻城,夷人伏發,燃銅銃擊殺華人萬餘,華人大潰或逃散,餓死山谷間,橫屍相枕,計損二萬五千人,存者三百口而已。”——《東西洋考》

    當時由於菲律賓物資匱乏,很多物資都是菲律賓上的華僑過海運回,形成了一條貿易線。但經過勘探金礦一事後,華僑的這種貿易行為被認定為與明朝勾結,意圖攻佔菲律賓,故而進行了一場針對華僑商人的屠殺活動,西班牙殖民者對這次屠殺的指令是“遇到即殺”,也就是說見到明朝華僑就殺死。這也就引發了華人起義,雖然當時西班牙人只有一千餘軍,但菲律賓土著邦邦牙人都是西班牙人的幫兇,且華人多是手無寸鐵的商人,因而起義很快就以失敗告終,華人最終被屠者25000餘人。

    西班牙殖民者在這一場屠殺中掠奪了大量華商財富,這也暴露了其真實目的,所謂的勾結明廷攻打菲律賓都是藉口。然而在屠殺之後,西班牙殖民者也極其害怕明朝的報復,故而立刻驅使土著和倖存華人,修建並加固防禦工事和關鍵地區的要塞、修繕戰艦。華商受此打擊之後,菲律賓立即陷入經濟蕭條,殖民當局的財政狀況也急轉直下,出現了軍隊無餉、士兵無糧的危機。這種情況下就更加擔心明朝的軍艦開往菲律賓,當時就有一些西班牙富人帶上財產逃離菲律賓,搬遷至墨西哥。

    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殖民當局向西班牙國王求助,請求鉅額撥款。又將掠奪的華商財產如數還給倖存華商,希望他們還能一如既往的搞貿易,玩轉菲律賓的商業,為當局帶來稅收。並希望他們能邀請尚在明朝的親友來菲,共同“建設”菲律賓,到這個時候,西班牙人才明白華商的重要性。而西班牙殖民者來說,更重要的一步是嚮明廷解釋屠殺事件,祈禱明朝不會派大軍前來征討。1604年,西班牙殖民當局經葡萄牙人、明朝海外鉅商的引薦,透過福建巡撫徐學聚嚮明廷做出瞭解釋,並請求明廷的諒解。

    (徐學聚漫畫)

    徐學聚寫了一份《報取回呂宋囚商疏》,先分析了當時明朝的內外形勢,然後才將事情經過詳細上報。其中就提到“擬提師渡海遠征,勝負難料,國體攸關,何敢輕率啟釁,以廑皇上南顧之憂!”這話確實在理,明朝萬曆中期已經是困頓無比,尤其是北方邊境戰事不斷,倘若再行海外遠征,恐怕有傷元氣,這份報告是給萬曆皇帝看的。

    之後又為萬曆皇帝想好了如何應對西班牙人,先是列舉豐臣秀吉侵略明朝藩屬北韓,殺害屬民招來明朝大軍征伐,表明天威不可侵犯的立場,並宣言國威,對西班牙殖民者說大明之威“非爾等所耳而目之者乎”。這句話說明明朝是做了間諜活動的,因為西班牙之所以敢屠殺華商,也是聽聞明朝北境已經焦頭爛額,無暇南顧,所以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這個迴應就代表明廷已經瞭解了情況。

    “嶷等欺誑朝廷,生釁海外,致二萬商民盡膏鋒刃,損威辱國,死有餘辜,即梟首傳示海上。呂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明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一·外國四》

    這其實就是一樁外交博弈,明廷展示國威加以震懾,同時又清楚現狀,不願意出兵遠征,因而整體上的迴應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將那些被屠殺的僑民稱為“賤民”,表示明廷並不會為了這些人而大動兵戈,但也警告西班牙不要太出格,如果出格了就會出兵征伐。那麼雙方都需要一個臺階下,所以明廷最終下了《諭呂宋檄》,其中“爾呂宋部落無故賊殺我漳、泉商賈者至萬餘人”表明了立場,以及責備西班牙殖民者的態度。然後又給予臺階,說此事是由張嶷引起,宣佈將張嶷削首示眾(當時已病死於呂宋)。

    文章開頭所講的“賤民”一說其實是明廷給自己找的臺階,在“賤民”之前,《諭呂宋檄》中還說“皇帝以呂宋久相商賈,不殊吾民;不忍加誅”,意思就是呂宋自永樂年間就屬於大明番邦,呂宋人民也算是大明子民,大明皇帝是不忍心攻伐自己子民的。說白了就是明朝無力出兵不能直接說出來,萬曆皇帝也得要面子,所以就以此態度面對屠華事件。在“解釋”完為啥不出兵後,又威風凜凜的說“爾等當思皇帝浩蕩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若前事訛傳,未有兵革,投款效順,商舶往來,交貿如故;若果有嫌恨,已相仇殺,可將該島所有漳泉遺民子孫,追斂各夷劫去財貨,資送還郡,白此商舶交易仍聽往來如故。”——《諭呂宋檄》

    明廷也絕非純粹的油嘴滑舌,當時明朝廷應該是瞭解到西班牙殖民當局的經濟問題,所以也以斷絕商船往來做威脅。據說屠華之後,呂宋合種服務業處於癱瘓狀態,殖民者連剃頭理髮都找不到地方,明朝廷也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除斷絕商貿、生活物資運送外,還威脅說撤回呂宋所有僑民。但該檄文並無實質性內容,最重要的就是並未明確要追究西班牙殖民當局的責任,未令西班牙向被屠僑民家屬道歉,也未說明被掠奪財產如何奉還,亦未對僑民以後的生命財產保障提出要求。倒是鄭成功後來還打算進軍西班牙殖民者,為僑民報仇!

    “若前事訛傳,未有兵革”本身就表現了明廷在這次事件中的軟弱態度,之前一系列宣揚國威都看似蒼白無力。而且這裡還能看出一點,明廷此文帶有安撫死難者家屬的目的,以對外譴責之聲來防止死難者家屬騷亂。所以對西班牙根本沒有造成任何震懾,反而到了1639年,菲律賓的西班牙人進行了第二次屠華,此時距離崇禎帝殉國只有五年了,這也說明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明廷早就沒有保護僑民的能力了。明朝尚且有國力衰微的影響,後來荷蘭製造“紅河大屠殺”時,滿清還處於康乾盛世,卻以“孽由自取” 而回應,更加令人費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旅遊景點和旅遊方式最適合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