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班主任

    正史記載秦始皇死前詔扶蘇回到咸陽主持他的葬禮並繼位,但詔書還沒送出秦始皇就去世了,然後就被趙高改了

  • 2 # Knight丶落贐

    這一點毫無疑問的,秦始皇雖然與扶蘇的政見有所不同,但是他還是很器重扶蘇的,因為秦始皇明白他的幾個兒子中,扶蘇是最有能力治理好大秦的。至於李斯,雖然他對秦始皇比較忠誠,的是扶蘇並不喜歡他,甚至於對李斯十分的反感,扶蘇登基對他並沒有好處,而且最重要的是,趙高對他進行了威逼利誘,讓李斯不得不選擇與他合作。 以上僅為個人意見! ! ! !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始皇究竟想把繼承人給扶蘇還是胡亥呢?他為什麼沒有及早立太子呢?

    有一些觀點認為,秦始皇是想把皇位給胡亥,原因有幾點:一是胡亥是秦始皇最喜歡的妃子生的,而這個最喜歡的妃子又早死了,所以秦始皇把一腔愛放在胡亥身上。二是胡亥這個人乖巧,討秦始皇喜愛。

    (扶蘇)

    但是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秦始皇真正想培養的是扶蘇。為什麼呢?

    咱們先來看秦始皇和扶蘇的矛盾在哪裡?

    《秦始皇本紀》記載,當時秦王贏政搞“焚書坑儒”、“ 重法繩之臣”,這種殘暴的政策讓扶蘇很反對,在朝堂上直諫:“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蘇的這個直諫讓秦始皇很不高興。不高興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秦始皇的權威受到挑戰,扶蘇的朝堂直諫,讓秦始皇很沒面子。二是秦始皇採用的法治政策和扶蘇倡導的仁治政策,在意識形態上有很大分歧。

    正因為這樣,秦始皇才讓扶蘇去邊關,和蒙恬一起守邊。那麼,秦始皇讓扶蘇去守邊,有什麼樣的用意呢?一是給予懲罰,讓他知敬畏,讓他對自己絕對的孝道。這一點大家都可以理解。二是用事實告訴扶蘇,應該搞仁治還是法治。

    其實,並不是說秦始皇不知道仁治的好處,但是,他認為,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最重要的是法治,只有法治,才能讓天下安定。只有天下安定以後,回過頭來,才能施行仁治。秦始皇把扶蘇派去邊關,就是想告訴他,咱們的國家對內需要嚴刑峻法,對外則需要一堵強大的圍牆。只有這兩件做好以後,才能開始你說的仁治。我認為秦始皇確實是這個目的,否則,他為何不把扶蘇派到其它地方去呢?

    (秦始皇)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實是在著力培養扶蘇。這樣一看,秦始皇想立誰為太子,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說,他著力培養誰,就會立誰為太子。這也是春秋的傳統。那時候的國君,要立誰為太子,就要先排誰到別的國家當“質子”,也就是人質。目的是給他鍛鍊,讓他了解國際事務。秦始皇已經消滅六國,沒外國可派去做質子了,就派他去邊關,也相當於瞭解國際事務。

    那麼,既然秦始皇想著力培養扶蘇,為何沒有給扶蘇任何暗示,也沒有立扶蘇為太子呢?

    沒有給扶蘇暗示,是秦始皇的性格所在,他就不是一個給人暗示的人,他是需要扶蘇自己去悟的人。沒有立扶蘇為太子,一是他覺得扶蘇還沒有鍛鍊成熟,二是他覺得還沒到立太子的時候。咱們來說第二點。

    秦始皇那時候,對自己能活到上百上千年,非常自信,也是他極力追求的。既然他自己能活那麼久,自然就用不著確立什麼繼承人。總而言之一句話,早著呢!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找長生不老藥的時候,他病重了。就算病重,他也不相信自己會死。所以,他好端端地又錯過了立太子的機會。直到最後他相信自己大限來了的時候,他才匆忙召管理皇帝玉璽的趙高來代為擬詔:命扶蘇將軍務託付蒙恬,趕緊回咸陽主持喪事。

    大家都知道,那時候只有有繼承權的人,才能主持喪事。既然秦始皇讓扶蘇主持,那肯定就是讓扶蘇繼位了。

    (胡亥)

    可惜他這話說得太遲,那時候他已經控制不了朝廷,趙高和李斯串通在一起,假託皇命立胡亥為太子,並膽大包天假造了一份詔書,給扶蘇和蒙恬扣上了“不孝不忠”的罪名,讓他倆見詔就地自裁。

    扶蘇見到詔書,一時傷心欲絕,拔劍自刎。從扶蘇手握三十萬大軍,卻毅然自殺,可以看出,秦始皇想要培養他忠孝的目的,顯然是達到了。但是,由於秦始皇太過嚴厲,他想裡扶蘇為太子的這個目的,扶蘇至死沒有悟出來。

    一切都是天意,秦朝那麼短命,都是秦始皇一手造成的啊……

  • 4 # 歷史研習社

    關於秦始皇臨終前傳位的歷史謎團,最為人熟知的一個版本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載的“沙丘之謀”。《史記》稱秦始皇死前賜長子扶蘇玉璽和詔書,讓扶蘇回咸陽主持自己的喪事,意在讓扶蘇繼承皇位,卻被趙高、李斯密謀破去璽書,假傳聖旨另立幼子胡亥,並賜死了扶蘇和將軍蒙恬。這個記載在《史記》其他地方也有呼應。《陳勝世家》中,陳勝吳廣密謀起義時就議論道:“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這讓司馬遷的記載看起來似乎毫無破綻,似乎歷史的真相就是如此。然而,自圓其說的記載背後有著明顯的漏洞。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就指出,李斯與趙高密謀的過程是“秘中之秘”,當場不應有第三人參與,事後當事人也不會將之洩露,司馬遷究竟如何得知密室中趙高與李斯的密謀的?這有些匪夷所思。另外,如此機密的宮廷政治,遠在千里之外的戍卒陳勝吳廣又是如何知曉的?(沙丘宮遺址)漢代初年的知識分子對這樁歷史公案也有著不同的認識。據北大簡《趙正書》記載,秦始皇臨死前召集丞相李斯和御史馮去疾商議立儲之事,李斯等人為防止夜長夢多,主張立正跟隨父親巡遊的胡亥為新皇帝。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而“沙丘之謀”“胡亥詐立”並無一字見於記載。《趙正書》的記載當然也不能直接視為歷史的真相,只能代表了作者的一種看法,但是這也表明“沙丘之謀”在當時也並不是流傳天下盡人皆知的。陳勝吳廣的說法並不能為據。北大的陳侃理教授指出提出“胡亥不當立”的說法來自楚國的起義者,而後來取代秦朝的劉邦正是楚人,所以這個說法後來變成了官方的版本。事實上,地處西戎的秦人並沒有嚴格遵守宗法制,嫡長子繼位在秦國並不是傳統。據林劍鳴先生在《秦史稿》中的統計,從秦襄公建立秦國到秦穆公中間的九代國君,以長子繼位的只有兩人。秦穆公以後的國君繼承也沒有定製。遠的不說,近的如秦莊襄王子楚也並非其父安國君的長子。由此可見,扶蘇的長子地位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優勢。臨終前的秦始皇是否一定打算傳位給扶蘇呢?答案恐怕未必。

  • 5 # 娛樂圈扒牆根的小密探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推理,秦始皇沒有理由殺蒙恬和扶蘇,所以詔書是偽造的。

    秘不發喪,偽造詔書殺扶蘇,說明秦始皇想傳位的人是扶蘇。胡亥登基後大肆殺兄弟姐妹,更進一步證明他是篡位,做賊心虛。

  • 6 # 五蘊生活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扶蘇在朝廷乃至民間的聲望很高,不然陳勝吳廣也不會拿他當旗號了!雖然始皇帝因為他反對自己而把他排到長城去監工,但我想皇帝也是想磨鍊他,而修長城的是誰?蒙恬啊,是始皇帝最看重的人,全國的軍隊可以說都聽他指揮,始皇帝的心思可以想象。奈何扶蘇愚孝,蒙恬愚忠!否則,秦國真的可能會一直到秦萬世了!!

  • 7 # 大唐混混

    關於秦始皇去世前,究竟想傳位給誰的問題,我們現在唯一能得到的史料是《史記》中的一個記載: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這裡其實並沒有說要傳位給扶蘇,只是說了讓扶蘇回來負責他秦始皇安葬的事情。也許他的結果留在他的遺詔裡,但因為這份遺詔被趙高截留了,並沒有發出去。最終發出去的是趙高和李斯篡改的遺詔。因此,真正的遺詔裡,究竟寫的什麼,我們誰也不知道。

    那麼,究竟秦始皇有沒有傳位給扶蘇呢?

    我認為,秦始皇最後肯定是傳位給了扶蘇,而且肯定是在遺詔裡明確寫明瞭的。我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其一,秦始皇臨死前,不可能無緣無故給扶蘇遺詔。

    秦始皇有那些多兒子,為什麼他只給扶蘇遺詔?除了讓扶蘇回來繼承皇位,還會說什麼?

    後來,經過趙高、李斯等人篡改的詔書,發到扶蘇手裡時,是讓扶蘇自盡。趙高、李斯等人給世人的解釋是,因為秦始皇想立胡亥為皇帝,怕扶蘇造反,影響大秦帝國的穩定,所以賜死了扶蘇。

    但這個解釋其實是說不過去的。一者,秦始皇雖然殘暴,可他從來沒有殺過他的兒子,何況是他最優秀的兒子扶蘇。二者,當時扶蘇和蒙恬在一起,手握重兵,又在邊關上。如果秦始皇真這麼賜死扶蘇,他難道不明白,他那時候已經去世了,鎮不住堂子了,扶蘇難道不會造反嗎?趙高、李斯敢於冒這個險,是因為他們的前提是秦始皇活著。秦始皇崇高的威望,讓扶蘇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扶蘇知道秦始皇已經去世,那肯定是另外一種表現。

    由此可見,秦始皇就算沒人性,但他為了穩定,也絕對不會做出因為賜死扶蘇而影響穩定的事情。

    其二,秦始皇讓扶蘇去邊關,實際上是栽培他。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以後,他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不是國內的穩定,而是邊關的穩定。正因為害怕邊關失控,所以才派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伐匈奴。

    關於派蒙恬北伐匈奴的起因,《史記》中記載是因為當時有個給秦始皇尋找不死藥的方士盧生,給秦始皇帶回來一本海外的天書,上面有“亡秦者胡也”這樣的字眼。秦始皇擔心匈奴,所以才派蒙恬率大軍追打匈奴,並在北邊修建萬里長城。

    但是,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既然秦始皇那麼擔心匈奴,難道他就不擔心蒙恬嗎?把那麼多軍隊交給蒙恬,他放心嗎?

    肯定是不放心的。

    不放心怎麼辦?必然要找人監督蒙恬。但是,如果秦始皇公開找人監視蒙恬,必然讓蒙恬不滿意。蒙恬一旦不滿意,不造反也會造反了。所以,要監視蒙恬

  • 8 # 北極雪兔94501305

    秦始皇臨終前,真的傳位於長子扶蘇。由於秦始皇,身染重病,死在途中。趙高,和丞相李斯共同把遺昭改了,除死扶蘇,而立秦二世胡亥為皇帝。

  • 9 # 乙子的那片優雅

    這個真的不知道,因為秦與現在二千多年時差了。歷史不能猜想。專家的話更不能相信,現在所謂的專家都是為了所謂的論文名利而在信口雌黃,無論對錯都死無對證。而我一介草民只能堅守著認真二字的陣地。

  • 10 # 斌彬影視

    電視劇裡演的是秦始皇遺詔給扶蘇的,後來趙高等人簒改詔書,改成了胡亥,幫他篡位上去的,導致秦朝走向衰落,應該也是有歷史記載的吧!編劇本的和導演不會違背歷史的真實性去拍攝吧!可以看看《楚漢傳奇》電視劇,很好的。

  • 11 # 行道者啊亮

    沒有具體的史料證明,相反根據史料分析秦始皇大機率不會傳位於扶蘇。

    下面是歷史的分析:對於扶蘇的身份和地位,秦漢史大家李開元先生有著詳細的考證,秦國和楚國有著常年聯姻的傳統,譬如最近很火的羋月傳就有涉及這話題。羋八子時代和華陽夫人時代楚系外戚的實力都是異常強悍的,嫪毐之亂時候,領銜帶兵平亂的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來自楚國的外戚。昌平君熊啟更是一個傳奇人物,最後成為末代楚王,戰死在抗秦戰爭中。華陽夫人死後,作為秦丞相的昌平君的權力逐漸被有滅楚之意的贏政收回,最終起兵叛秦,和楚軍合流,後來被項燕擁戴為末代楚王。但是,光看昌平君在贏政親政前後能領銜帶兵討平嫪毐一事,就可以看出楚系外戚當時強大到什麼程度,畢竟楚系外戚真正的領銜人物,先後是羋八子和華陽太后。

      在這種情況下,扶蘇作為楚國公主和贏政所生長子(李開元先生的具體考證不貼了,簡單的說,贏政大婚時候掌握秦國實權的是華陽和昌平君等人,而且從昌平君能輕鬆鎮壓嫪毐來看,贏政之父異人需要認華陽為母才能獲得繼承權來看,楚系外戚的實力一直遠高於呂不韋嫪毐等外來暴發戶。),是有著很強根基的。昌平君加入楚國抵抗運動後,秦國宮廷內楚系勢力的精神領袖,就成了扶蘇,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陳勝吳廣會詐稱自己是扶蘇軍隊的原因。另一方面,扶蘇與軍方的實力派蒙恬,朝臣中的實力派蒙毅等人關係良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定義扶蘇的地位,實在是一個讓秦始皇棘手不已的問題了。

      如果把扶蘇當作繼承人培養,那麼就意味著會給他巨大的軍政資源,加上扶蘇在楚系宮廷勢力以及楚國故地的影響力作為穩定基本盤,以及他和蒙氏兄弟的親密關係,這位強勢皇子一旦能確立繼承人的地位,其實力完全足以直接和秦始皇分庭抗禮的。到這個地步,秦始皇就要覺得這兒子尾大不掉了。可能大家覺得,扶蘇仁孝,肯定不會和秦始皇爭權,勢力大點又怎麼樣呢?這種想法未免太輕視權力的魔力了。另外一方面,就算扶蘇有心守本分退讓,他一旦擁有威脅秦始皇權威的能力,也會讓秦始皇惶恐不安的。

      說到這裡,我們先說兩個後來的案例。漢武帝的戾太子劉據,據說也是仁孝溫和之人,但是他和他背後的衛氏家族的實力太強大了,所以漢武帝不惜先用各種藉口殺掉了包括衛青之子衛伉,衛青的另一個姐姐衛君孺在內的許多人以削弱他的基本盤,到最後更是讓江充這樣的酷吏步步進逼,只不過江充玩的比漢武帝期望的都大,結果劉據忍無可忍起兵叛亂,釀成了長安城全面內戰,幾萬人死於非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劉據在衛伉等自己一系的人物都被翦滅之後,仍然有在首都長安發動幾萬人級別叛亂的能力,漢武帝對他的實力感到不安也是正常的。近似的情況還有同樣被稱為仁孝的昭明太子,他也是實力太強了,所以梁武帝各種猜忌他,只不過他死的及時,保住了聲名和政治遺產,而昭明太子這一系後來在梁帝國實力依舊是非常靠前的。可見,強勢的皇子,再仁孝守禮,也會“匹夫無罪懷壁其罪”,因為在權力鬥爭中,人性永遠要為利益讓路的。

      既然如此,把話題回到扶蘇這裡,他的實力既然已經強大到尚未被立為太子就有賢名,在楚地有巨大人望(他死後楚國的民變都打他大旗),又和蒙氏兄弟這種帝國軍政界最核心的人交好的地步,本身就已經對皇權構成威脅了。而在這個時候,扶蘇又在施政方針上公開和秦始皇唱反調,所以秦始皇就更不願意立扶蘇為繼承人了。

      表面上用童話角度看,彷彿因為秦始皇信奉法家的暴政而扶蘇信奉儒家的仁政,所以兩者起了衝突。儒家和法家的優劣本身在這裡就不多討論了,在此要看到的是,秦始皇並不是因為政見不同決定讓扶蘇去北方督軍。許多時候君主之所以能高高在上,只是因為反對他的力量無法有效的串聯集結起來。既然扶蘇有著強大的基本盤,如果再公開在權力中心的咸陽豎起大旗的話,那麼各種對秦始皇施政措施不滿的大臣和利益集團都會紛紛靠攏到他旗下,這樣下去扶蘇的力量就更不是秦始皇能控制的了。

      如果此時秦始皇要立扶蘇為太子而又要控制得住他,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扶植另一個強勢親王來平衡,這一套後世的君主很常用,連《琅玡榜》裡的虛擬人物都用上了,然而縱觀當時秦國的王子們,除了扶蘇之外都是弱勢親王,哪怕秦始皇刻意扶持,短期內也並不會有和扶蘇互相牽制的能力。

      所以,扶蘇在秦始皇生前是不可能成為太子的,至於秦始皇臨死前究竟希望誰繼位,事實上完全是無頭公案了。下一節要說的,就是關於沙丘之變到秦帝國滅亡期間秦國權力的繼承,交接與轉移。

    如果秦始皇生前就要確定繼承人的話,無非是兩種:第一種是選擇強勢皇子扶蘇,前面說過,扶蘇有自己穩定的班子和基本盤(楚系外戚,蒙氏兄弟等),而且已經公開在朝堂上就施政方針和秦始皇唱反調,一旦確立他的繼承人地位,那麼就會進一步加強他的實力,變得尾大不掉了。第二種則是選擇一個弱勢皇子立為繼承人,這樣的話這個繼承人暫時不會對秦始皇構成威脅。但是如果給這個繼承人足夠多的軍政資源並且為他配置班底的話,未來他仍然會成為像扶蘇那樣的強勢皇子而無法控制。如果把一個弱勢皇子立為太子但是不給他足夠多的軍政資源,自然不用擔心這個皇子來威脅皇權,問題是,等秦始皇死了,如果強勢的朝臣或者其他實權人物起來威脅皇權時,沒有資源光靠繼承人的虛銜,恐怕很難應對。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中,秦始皇選擇了暫時擱置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秦始皇大概從來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這麼早,所以直到他臨死前,都沒有明確的定下繼承人。

      秦始皇死後的真正遺詔到底是什麼樣,恐怕沒人知道。他選擇強勢皇子扶蘇或者弱勢皇子胡亥都是可能的,甚至從蒙毅的說法來看,秦始皇想立胡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秦始皇想立扶蘇為繼承人然而被篡改遺詔的傳統說法,最早不過是六國復國主義者加強自己正統性的宣傳,因為胡亥是篡位者的話,詐稱自己是扶蘇軍隊的叛亂者就能有很大的政治優勢。只不過後來六國復國主義者取得了全勝,秦皇室被滅絕,所以這種宣傳文字就成了唯一剩下的說法了。

      沙丘陰謀絕非簡單的一個徹底的壞人趙高說服另一個壞的沒那麼徹底的李斯,一起幫助性格軟弱的弱勢皇子篡奪皇位的童話故事。簡單來說,無論秦始皇想立扶蘇還是胡亥,這事情其實已經不是臨死的皇帝自己的意志能控制的,讓誰繼承秦始皇帝位的問題,將由宮廷系統(內廷)和朝臣系統(外廷)的利益集團們共同商定。而李斯和趙高,某種則是這兩個集團推到前臺的利益代言人,當然站到前臺意味著風險和回報都會倍增。

      首先顯而易見的,沙丘的陰謀不是趙高和李斯兩個人的實力能搞出來的。李斯只是左丞相,地位還低於右丞相馮去疾;而趙高在秦始皇的內廷中地位也不如蒙毅。如果秦始皇真的打算立扶蘇為太子,以蒙毅在秦始皇身邊近乎頭號親信的地位,聯合馮去疾等人發難的話,李斯趙高兩個人恐怕得當場翻船。相反,蒙毅臨死前對秦二世的上書中還說,秦始皇幾年來就一直打算準備立胡亥,自己哪裡敢對立太子這麼敏感的話題說三道四。所以,積極策劃執行沙丘陰謀的自然是趙高和李斯,這兩者也成為最大的獲益者,但是秦始皇的外廷(朝廷)和內廷(宮廷)勢力絕大部分成員,恐怕都是支援或者至少預設他們這個做法的。如果只是李斯趙高小圈子內搞的陰謀,以蒙毅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聯合馮去疾、馮劫這樣的大佬,加上在外手握重兵的蒙恬,李斯趙高兩人是幾乎完全沒有勝算的。甚至在扶蘇死後,如果有著足夠影響力的某權臣如馮去疾擁立另一個皇子打出“李斯趙高私自篡改遺詔,謀殺合法繼承人扶蘇”的旗號,那麼李斯趙高也很有可能吃不了兜著走的。

      從後來馮去疾、馮劫在李斯下獄後仍然聯手幫助李斯對抗趙高來看,在秦始皇死後,大部分朝臣也都是站在李斯這邊的。既然如此,蒙毅實力再強,也無法改變胡亥上位的既成事實了。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的內外廷兩套班子為什麼會達成這種擁立胡亥上臺的默契呢?

      很簡單,扶蘇作為一個強勢皇子,擁有自己的嫡系班底,而這個班底除了蒙毅之外的大部分力量都並不在中樞。如果扶蘇很簡單,扶蘇作為一個強勢皇子,擁有自己的嫡系班底,而這個班底除了蒙毅之外的大部分力量都並不在中樞。如果扶蘇能繼承皇位,在秦帝國常委排名上,以蒙氏兄弟為代表的扶蘇嫡系都會獲得更高的位置和權力。這些位置和權力哪裡來?自然是秦始皇自己的嫡系騰位置了。趙高勸說李斯的時候,正是這麼說的。而如果扶持一個弱勢的皇子,後者基本上只能以傀儡的形式存在,那麼秦始皇的嫡系自然繼續能把持和分享秦帝國的實權,而且比起超級強勢君主秦始皇的時代來權力要大的多。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的嫡系,除了蒙毅等少數同樣也是扶蘇嫡系的人之外,都不會希望扶蘇繼位。

      

     

  • 12 # 李老師語文課堂

    知子莫若父,秦始皇的願望是希望贏氏一族皇權可以千秋萬代,需要一位英主傳承下去,而扶蘇扶亥二子在贏政心中哪一位更適合,毫無疑問是扶蘇,只不過趙高胡亥等人勾結,殺害扶蘇,結果秦朝二世而亡,這也是贏政沒有想到的吧

  • 13 # 我的底線是誠信

    呵呵呵……

    誰寫誰編嘛 ! 叫什麼眞嘛 !

    你以為那所謂的《史記》,《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所謂的史書都是真的啊?我看未必。

    我認為 :

    秦朝統一中華以前寫的東西才真實,是客觀公正,不會帶有偏見的。

    漢高祖劉邦以後,尤其是漢武帝劉徹被儒生董仲舒慫恿,實行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史的編撰權被,對秦始皇焚書坑儒切齒憤盈的儒生們所掌握,他們就肆意妄為的,惡意汙衊、誹謗、詆譭秦始皇。

    殊不知,他們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

    愚弄華人而已。

    所以,我才會認為秦朝以後的史書,不真實。

  • 14 # 皮皮跳跳1

    野史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因為野史可以不嚴謹,加上很多有喜劇性的東西,讓人讀起來像看小說一樣,特別吸引人。

    秦始皇傳位給胡亥,這個在正史上寫的明明白白。秦始皇在外出遊,暴斃而死。秦始皇死前明確給胡亥做接班人,當時胡蘇卻手握兵權在外。

    秦始王死後宰相和大太監頒佈了一條非常有爭議的命令:為了國家安定,公子胡蘇必須回來自殺!但是這條命令是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頒佈的!為什麼要隱瞞?我覺得宰相也許沒有選擇,你要一個手握兵權且可以名正言順繼位的人回來自殺,這人不造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胡蘇這個孝子卻在秦始王的威儀下,真的自殺了!

    胡亥繼位!

    這段歷史,野史上就不是這樣記了!

    野史上是秦始皇還是超級牛逼,但是李斯和趙高卻是萬般誣賴,幾個人篡改遺詔,害死胡蘇等劇情,比小說精彩多了。

    但是呢!人家那麼多的歷史學家,正史上記載的還是接近真實的歷史。在歷史記錄的問題上,幾百萬人的死都是一句話的事,沒必要就為這個問題而亂搞,所以啊!我認為:秦始皇就是讓胡亥繼位的,而且為了胡亥繼位安穩,下令除胡蘇。這個也很符合秦始皇的手法啊!宰相和太監們,只是執行皇帝的命令而已。

  • 15 # 愛分享的小兔兔

    秦始皇是一位雄主,任何事情都會考慮周詳。

    原因一從年紀來說,

    胡亥是少子,歷練的少。歷史上沒有記錄其它皇子歷練的事件,只有長公子扶蘇少時跟隨李斯,歷練政事。

    原因二長大成人後,

    扶蘇放到愛將蒙恬手下,改名從普通士兵做起,直到能獨擋一面的少年將軍。

    原因三秦始皇給長子娶妻王賁之女,

    王翦父子是秦朝立功最多的家族,父子兩人滅亡五國。因此秦始皇從小就把長公子扶蘇當成未來接班人培養的。秦始皇把扶蘇放到蒙恬身邊是有深意的,蒙恬掌握秦國三分之一最精銳的部隊,在朝庭上蒙恬兄弟蒙毅位高權重足以扶持扶蘇上位。

  • 16 # Perfectmatch

    始皇帝真的想傳位於扶蘇?我看未必。

    秦始皇有十五個兒子,為什麼偏偏把胡亥帶著身邊,胡亥當時年過二十,不算是幼主了,而且秦國國君的傳位也沒有規定一定要長子繼承,如昭襄王和秦始皇父親莊襄王都不是長子。

    始皇曾對李斯說,“不奈吾子之孤弱何”——《趙正書》。胡亥早年喪母,這個“吾子”可能指的就是胡亥,而且這個“弱”說得很有可能就是胡亥。

    而且我有以下幾點疑慮:

    陳勝吳廣只不過是一階平民,他們如何能想出以“扶蘇、項燕”這樣有水平的旗號?以及後來“矯詔篡位”的說法,要知道秦以前,矯詔這回事可是很稀罕的!

    以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推斷,他很有可能是看到過《趙正書》的,為何不採納?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在敘述陳勝吳廣、劉邦項羽起義的時候,有一個預設的前提,也就是起義的合法性,那就是趙高、李斯、胡亥矯詔亂政。

    問題來了,既然這個矯詔只有三人知道,那後人又是如何知道的,陳勝吳廣又是如何知道的?唯一解釋的通的就是:這只不過是太史公的腦補,因為這樣,反動派才有藉口。所以,司馬遷的《史記》只是革命勝利者的敘述,在這個繼承問題上未必靠得住。

    所以我認為秦始皇沒有立扶蘇的意思,《趙正書》裡的李斯,形象比《史記》裡還要正面,被趙高收買不太可能。就算是李斯和馮去疾與蒙家兄弟確實有矛盾,但始皇帝病重,始皇招他議論後事的時候,他提都沒提扶蘇。

  • 17 # 狐狸晨曦

    從現代最新發掘的史料《趙正書》,推翻了《史記》關於秦始皇死時,所謂“沙丘之變”的記載。原來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馮去疾等親信近臣的提議,同意讓幼子胡亥即位,並沒想過傳位給長子扶蘇。

    秦朝皇長子:扶蘇【丞相臣斯、御史臣(馮)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趙正書》

    楚國和秦國世代聯姻,外戚集團從宣太后羋八子起,就一直是秦國宮廷影響力極大的勢力。從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後,宣佈楚國復國,並同時打著扶蘇和楚國名將“項燕”的旗號,也能看出,扶蘇身上極可能留著楚國公主的血,楚地的百姓才會對他有天然的親近感。

    秦滅楚戰爭中,楚國公子出身的秦國丞相昌平君起兵反秦,導致秦將李信大軍兵敗。因此事件,秦始皇處死另一位楚國公子出身的重臣昌文君,更剷除了楚氏外戚集團。對秦始皇而言,這無異於一次極大的背叛,也對流著楚女血脈的扶蘇充滿戒備。

    扶蘇本身就代表著楚氏外戚集團重新崛起的希望,對朝政要務更自有主張,屢次悖逆秦始皇的政治舉措,實際上已成為反對郡縣制、反對焚書坑儒,反對北修長城南伐百越、反對沉重賦稅和徭役、反對大修宮室和驪山陵墓的那些勢力團體的代表人物。

    “立儲以嫡,無嫡立長”,是華夏世界從商朝和周朝起,通行了上千年的禮法準則。秦始皇生前為加強集權,未立皇后,自然沒有嫡子,因此作為庶長子的扶蘇,按禮法就是皇位當然的第一繼承人。對秦始皇來說,原本就和他政見截然不同的扶蘇,更因此成為他皇位的最大潛在威脅,不能不心生忌憚,才一直不願立他為皇太子,不肯給他正式的儲君名號。

    秦始皇感受到了扶蘇的直接威脅,卻沒有斷然廢掉、甚至殺掉扶蘇,同樣是源於扶蘇是各方反對秦政制度集團的共同代表,斷然處置並非萬全之策,要防止這些勢力孤注一擲,變起肘腋。

    所以,秦始皇選擇了溫水煮青蛙的手段,先放逐扶蘇去邊疆做監軍,調虎離山之後,從而方便自己一步步削弱其勢力。

    秦始皇:嬴政

    而對支援扶蘇繼位的那些勢力集團來說,能接觸到三十萬精銳大軍的兵權,也可以樂觀理解成對扶蘇的信任和看重,當然不會因此就奮然一搏。他們之後就把目光都投向北疆,集中精力放在幫助扶蘇得到長城軍團統帥蒙恬的信任和支援上。

    古訓雲“五大不在邊”(太子、君主的同母弟、君主貴寵的公子、王孫 、累世正卿等五種人,不宜久居邊地,因為他們有權有勢,和君主關係親密,一旦久居邊地,很容易心懷不軌,起兵反叛。)所以,如果當真是君主十分屬意的繼承人,是絕不可能讓他久居邊塞的。

    春秋時期,晉獻公以分封之名,將太子申生放逐出外,舉國臣民就都知道他要廢太子了。對照此前例,始皇帝把扶蘇發配邊疆之舉,同樣說明了扶蘇根本就不是他真正中意的繼承人,才不肯讓扶蘇久居國都咸陽,和李斯為代表的朝堂大臣、趙高為代表的宮廷近臣處好關係,為未來繼承皇位做準備。

    扶蘇以皇子監軍後,和他要監察的蒙恬並未相互制衡,反而關係密切,結為一黨,更加劇了始皇帝對他的忌憚之心,同時也就愈發將扶蘇排除於皇位繼承人選之外,同時對蒙氏兄弟也不再如從前一般信任了。

    秦朝大將:蒙恬

    當秦始皇病重之時,在處置身後事的緊要關頭,卻將蒙毅這個親信重臣派遣出外,同樣證明了直到此時,秦始皇依舊沒有考慮過傳位扶蘇,才會特意將已經成為扶蘇的重要盟友的蒙毅支開。

    否則的話,如果秦始皇死時,蒙毅若在場,那麼以他長期隨侍秦始皇,還曾懲處趙高,在一眾親信近臣的極高權勢和威信,這些近臣絕不可能一邊倒地支援李斯和趙高。

    兩派相爭動盪之下,哪怕李斯和趙高取勝,訊息也勢必走漏,難以保密。扶蘇蒙恬知道秦始皇已死的訊息後,又怎會老老實實地認命自殺?

    秦朝重臣:蒙毅

    秦始皇死前,接受了李斯、馮去疾等親信大臣的提議,選擇幼子胡亥即位,只因為一個庸碌的弱勢君主上臺,秦始皇生前各項既定政策也會被延續下去。

    而假如扶蘇做了皇帝,秦始皇一生心血草創的大一統帝國的各項制度,都可能被自有主張的扶蘇推翻,秦始皇生前竭力打擊的外戚勢力、宗室勢力、儒家士人勢力,都可能捲土重來,那麼自以為”功蓋三皇、德超五帝”的始皇帝,又豈能容忍和甘心?

    太史公《史記》關於“沙丘之變”趙高、李斯、胡亥等人篡改遺詔、謀奪皇位的宮廷密謀,幾近於小說。因為這三人密議絕無可能有他人在場,他們任何一人也不可能留下這種暴露自己為君則得位不正,為臣則逆謀不忠的對話記錄。那麼這種本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事,太史公又因何得知?

    兩相對比,反而是《趙正書》這種後世考古出土的記載,更符合秦始皇和扶蘇二人一向的政見分歧,性格作風,可信度反倒更高些。

  • 18 # 大麗歷史說

    我覺得以秦始皇的謀略遠見肯定會傳位給扶蘇。至於原因,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秦始皇比較喜歡扶蘇

    “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自於《詩經》,有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可以看出他對扶蘇的喜愛和無限的期望。等扶蘇長大後,為人剛毅勇武,有政治遠見。不過後來因不滿父親“焚書坑儒”一事,向秦始皇上書勸諫。而此時秦始皇正在氣頭上,看到自己的兒子竟然說自己的不對後,大怒。將扶蘇發配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其實秦始皇這樣做也是有深意的。蒙恬是秦朝的名將,為人忠勇而有韜略,手下更是有三十萬大軍在把守邊疆,並且修築長城抵禦外敵。讓扶蘇來監督這關係秦朝安危的重大任務,顯示了秦始皇對他的重視,也希望扶蘇可以在軍隊中成長。

    二:扶蘇是長子,皇位第一繼承人

    “立儲以嫡,無嫡立長”,是華夏世界的禮法準則。秦始皇生前未立皇后,自然沒有嫡子,因此作為庶長子的扶蘇,按禮法當然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除非發生了特別嚴重惡劣的事,比如扶蘇拉幫結派,殘害兄弟父母之類的,不然皇位非扶蘇莫屬。縱觀歷史,扶蘇並沒有做這些大逆不道之事,因此,扶蘇沒有繼位,完全是趙高和李斯的陰謀。

    三:秦始皇文武兼備,用人很準,不會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犯糊塗。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自然是有他的過人之處。在用人上面,他起用的王翦、辛勝,蒙恬等人無一不是百戰百勝的猛將。統一六國後,他自稱“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為了傳之無窮,首先秦始皇就要選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很明顯胡亥是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人,而公子扶蘇正好繼承了秦始皇的謀略勇武。秦始皇不傻,自然不會選胡亥。

    只可惜秦始皇沒算到他會死的這麼早,不然趙高等人也沒有機會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賜死扶蘇了。

  • 19 # Callme不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手建立起的大秦帝國

    僅歷二世而亡,其原因真的是因為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而導致亡國的麼?

    這段歷史的權威要數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在平原津這個地方生病了,而且病情急劇惡化,惡化到有導致死亡的可能,但是秦始皇想長生不老不想死,當然也不希望別人談及他死後的事情,所以群臣也就不敢問。後來秦始皇病情更加嚴重,不得不安排身後事,於是下遺詔將後事託付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主持喪葬等一切事宜。

    根據《史記》的記載,那就是秦始皇將帝位傳給了公子扶蘇,胡亥是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而立的偽帝!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學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西漢竹簡叫《趙正書》,趙正是誰呢?就是秦始皇嬴政,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秦國王室之先祖和趙國王室同祖,故都稱趙氏,《史記》裡,秦始皇也被稱作趙正)。

    《趙正書》就是專門記載始皇一生的書,其中也提到了這一段歷史,原文是: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生病了,擔心宮裡出亂子,下令趕緊返程,到沙丘這個地方的時候,李斯和馮去疾見秦始皇快撐不下去了,冒死建議秦始皇立隨行的公子胡亥繼位,秦始皇說可以,秦始皇死後胡亥就當皇帝了。

    如果按《趙正書》的說法,胡亥等級是經過秦始皇認可的,那麼《史記》中的始皇遺詔就根本不存在,更不會有李斯、趙高合謀篡改遺詔的事情了。

    《史記》和《趙正書》記載的有矛盾,那麼哪種說法更可信?我們應該相信哪種說法?我們來分析看看:

    1、司馬遷崇尚的是儒家,公子扶蘇也是儒家弟子,公子胡亥學的是法家的觀點,而且司馬遷寫《史記》不是親眼所見,而是綜合當時的各類史書及各種資訊而寫的,所以他傾向於公子扶蘇。

    2、《趙正書》公子胡亥登基後的秦人寫的,公子扶蘇死了,寫《趙正書》的人鐵定傾向於公子胡亥。

    所以綜合兩個觀點,我認為這兩本書都有傾向性,所以我決定我們先不要考慮《史記》,也不要考慮《趙正書》,我們當這兩本書沒有,我們假設我們自己是秦始皇,我們會怎麼選擇?

    1、 秦始皇治國傾向於法家思想,焚書坑儒針對的是儒家,如果我找繼承人,找傾向於法家的還是儒家的?一定不是儒家對不對,因為我剛剛欺負了儒家,我不喜歡儒家,扶蘇是儒家的,胡亥是法家的,所以我要是秦始皇,我不會選扶蘇,有可能會選胡亥;

    2、 在巡視的路上,秦始皇生病了,要死了,要找個託付後事的人,現在是兩個人選,一個是就在自己跟前的胡亥,另一個是離自己很遠的扶蘇,假如我們是秦始皇,我們選誰?個人觀點,選胡亥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許你會問,胡亥是個廢物,他亡國了!是,胡亥亡國了,但是秦始皇那時候不知道,那時候胡亥還是值得培養的,不然秦始皇也不會給他找個熟悉法令的師父趙高!

    3、秦始皇針對扶蘇和胡亥的安排,扶蘇在上郡,胡亥就在身邊,假設我是秦始皇,我培養自己的繼承人,會讓他離我遠遠地自己折騰,還是放在身邊好好教導?帝王心術何其複雜,沒有親身指導能放心麼?所以我會把繼承人留在身邊,言傳身教,還會讓他跟我的左膀右臂多多接近,多多學習,就像讓胡亥拜趙高為師一樣!

    就以上三個假設,我認為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胡亥,而不是扶蘇!

    那有人問了,假設沒有《史記》中記載的始皇遺詔這件事,沒有李斯、趙高篡改遺詔這件事,為什麼司馬遷會得到這麼詳實的資訊?司馬遷縱然徇私,也不可能篡改歷史!

    好,這個問題問的號,我也考慮過,我有答案:

    1、李斯、趙高都是牛人,牛人策劃篡改先皇遺詔這件事情會弄得沸沸揚揚眾人皆知麼?這可都是心狠手辣的法家人物,不會滅口麼?結果還真的沸沸揚揚眾人皆知了,但是源頭是哪裡?我不認為是李斯、趙高婦人之仁,事情敗露,鬧得眾人皆知!

    2、那源頭是哪裡?是陳勝吳廣!《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意思是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欺負很長時間了,都很難受,我聽說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當皇帝,扶蘇才應該稱帝,扶蘇這個人是好人,多次勸秦始皇對咱們下手輕點,秦始皇不高興,所以派他到外面帶兵。現在胡亥悄悄殺了扶蘇,好多老百姓還不知道,還有楚國項燕將軍也挺好的,挺愛護士兵的,現在楚國還有好多人記得他的好,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沒死,跑了,現在咱們這些人就冒充扶蘇,項燕的隊伍,告訴全天下的老百姓,應該會有很多人跟著咱們一起幹的!”

    你看!《史記》的這段記載的很多方面跟我們的猜測都非常符合,所以我認為胡亥才是秦始皇中意的繼承人,而且秦始皇病重的時候,胡亥聯合李斯、趙高(都是狠茬子,心狠手辣的主)逼迫秦始皇答應傳位胡亥,始皇遺詔的相關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個人淺見,願作拋磚引玉,還請各位賜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船連續輸球,現在看去萊昂納德身邊的洛瑞是不是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