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開萬井樹
-
2 # 和樂舞悅
關於有哪些作品,故事適合改編成戲曲作品的問題,我有以下幾方面的看法:
一,人們為什麼喜歡看戲呢?因為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戲,看戲就是看自已。而戲又不同於生活,戲就是傳奇,是生活的點睛之作。舊社會戲子們有這樣一付楹聯:‘學為父子,學為君臣,學為長幼,匯千古忠孝節義,細細看來,無非逢場作戲。行乎富貴,行乎貧賤,行乎患難,成一時離合悲歡,般般演出,管教拍案驚奇。‘這裡說明古裝戲,或者現代戲,貴在逢場作戲,巧在場場傳奇。那麼這裡的“場”既有古代的場,又有現代的場,既有東方的場,也有西方的場。中國的國粹,傳統劇目就要適合這各種“場”。而且有場必奇,有奇必傳。那些作品,故事適合這個條件,那些作品,故事就可以改編為戲曲。
二,根據中國戲曲“不似之似”,“離形得似”的審美觀,戲曲之所以為人們所歡迎,就在於它的美,這種美不是生活的形美,而是藝朮的“神”美。加之戲曲是一種舞臺藝朮,特別是人們現代生活節奏之快,要求故事情節要短平快,所以那些精杆短小的短篇故事,最適合改編為反昳現代生活的古裝和現裝的,現代戲曲劇本。有些現代人寫的微形小說,還可以改編成幾分鐘的微型戲曲小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覺得中國的古代白話小說,還有“聊齋”這樣的古裝小說,我們可以從中再找一些內容健康,有傳奇性的篇章改成戲曲還是會很受歡迎的。就拿那<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故事來說就有傳奇之所在:,漢陽鍾家村一個叫鍾子期的樵夫競然懂得音律,能識晉國上大夫俞伯牙之琴,他指出“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凰來儀。,,,”對伯牙所彈之音律,這子期樵夫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彈,子期又讚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聞之大驚,連稱,“失敬失敬”此即一奇之所在。為此伯牙甚是喜悅,年雖長子期一旬,願與子期結為兄弟之稱,還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逐與子期頂禮八拜。這裡真可謂奇中再奇了。
我認為俞伯牙的故事雖發生在古代,但是例似這種傳奇在我們當今社會每每該是,處處都有傳奇,象子期這樣的草根奇才,在我們的這種電子網路年代,不是隨時可見嗎?所以戲劇人生,只要那裡有人,那裡有生活,那裡就有戲!
-
3 # 李夢簫山東誠信文化
戲曲作品除“已經成為經典“的那些曲目外,新作更應該注意與時代與生活掛鉤,這樣才不至於讓大多數人將戲曲”束之高閣不聞不問“。現代人寫現代的紙本小說、網路小說、新聞故事,都可選取改編為戲曲,但要注意改編中的“恰如其分”,莫人為刻意製造衝突矛盾,要符合人們的生活道理。《楊三姐告狀》《小二黑結婚》《劉巧兒》等都是當年較有影響的戲曲作品,大家也都喜聞樂見,較受歡迎。
回覆列表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句話的由來故事。
《左傳· 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晉國魏顆不聽父親將其愛妾殉葬的遺命,把她嫁出去。後來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戰,見一老者結草將杜回絆倒,結果生擒杜回而勝利。
夜間魏顆夢見老者,說自己是那位愛妾的父親,這樣做是報答魏顆對他女兒的恩德。
個人覺得這個故事可以改編成戲劇作品,而且充滿了正能量,知恩圖報,善心終會得到迴應。
這八個字出自李密的《陳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