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好老譚

    據我所見所聞,

    當今農民朋友,

    想集體化的多,

    走共同富裕路。

    南街村是榜樣,

    集體化放光芒。

  • 2 # 蛟龍出海4184

    農民也有農民自己想法,有的願意單幹,不受約束。有的認為集體化當然好於單幹,統一指揮,統一組織,便於管理,以後糧田成大面積,方便於機械耕種收割,如果正真施行了集體化,只要是農村人,不回家種糧都不行,所以,實行集體化生產,便於收回各家各戶的外流勞動力。回答完畢,謝謝!

  • 3 # WILLSON39

    從一個小村的七十年說開去。

    小村位於深山裡,解放前有十幾戶人家,隸屬於三個家族,村裡有一百多畝山地,最高成分是中農。由於匪患猖獗,人口一直保持在六七十人以下。

    解放後,村民分到了鄰村地主家的一些水田,田地數達到200多畝,由於土地貧瘠,勞動力、生產資料不均,年產糧食僅4萬斤。成立互助組和生產隊以後,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到1980年,人口已增長到180多人,糧食增產到10萬多斤,村裡有了2部手扶拖拉機、發電機等。包產到戶後,隨著農藥、化肥的使用,糧食曾一度突破12萬斤,但經濟並未發生明顯好轉,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在附近工礦企業打工。

    由於村裡的山林中分佈有散在性鐵銅礦石,政策鬆動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自家山林地裡面掘洞開挖礦石,形成一派亂像。

    1993年村裡選舉換屆併成立村民黨小組以後,村幹部認識到只有集中力量才能發展經濟。於是到1995年,村裡建起了一個礦山公司、一個選礦公司、一個石材公司、一個種植有400多畝經濟林木和中藥材的種植公司,一方面解決了本村及鄰村村民的就地就業問題,另一方面集體經濟也有了有序快速的發展。

    到2005年,又在縣城建起了酒店,集體經濟收入已突破億元大關,人均年純收入達到7000多元,大部分村民都買了貨車、轎車,蓋起了新房,成為全縣的富裕村和全省的先進村。村民子女從小學到大學全報銷,60歲以上無工資收入老人另有生活補助費。由於有了經濟收入,糧食也就完全靠買,於是較遠處的田地都出租、甚至是送給別人種了,自己就種家附近的地,一是種點菜,二是種點家畜家禽飼料。

    2008年以後,由於村企幹部決定將村子整體搬遷,以備全面開採礦石,在縣城城郊修建了每戶300多平方米的別墅60套,同時又對外投資興辦了新的企業。問題也由此而起。

    首先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不願意離開故土,原因是別墅區平常只有老人、小孩,不能種菜、養雞、養豬,生活極為不便,因此要求保留舊宅,來去自願自由。

    其次是由於礦產價格下跌,市場前景不明,另外隨著企業增多和擴大以後,集體經濟開支太大,村幹部、企業幹部多有以權謀私問題,因此大多數村民不同意對外投資,並要求瓜分集體財產,自謀發展(因為此前本村有兩個村民有聯合投資三十萬開礦,三年後賣出礦山獲利六千多萬的事例)。

    村幹部騎虎難下,最後協商達成協議:由三個村企主要幹部收購除種植以外的所有社隊企業,條件是支付每家180萬元現金及一套已建成的別墅。

    由於經濟形勢的不利,週轉資金的短缺,各自都未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幾個村幹部由於得不到銀行的支援,只能借每年利息達本金2倍以上的高利貸,最後只能逐步賣出這些企業,由富翁變成了“負翁”。而村民也由於投資失誤等問題,沒有一個發展起來,好一點的就是新建了豪宅、買了豪車,但更多的是又將豪車賣出,買了“大眾”車。就是那兩個早幾年就有三千多萬資產的人,也陷入了債務危機之中。

    歷史的經驗是值得總結的。一,“無工不富”,農村的經濟發展有賴於農工商一體化的多種經營,“三農”的出路在於集體化道路;二,集體的力量和抗風險能力都強於個體,但穩定的發展有賴於企業的升級換代和科學的經營管理;三,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路線,以及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產業發展與民主化管理的理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的意識,是集體經濟穩定發展的保障。

  • 4 # 施唐僧專用馬

    想單幹不願幹

    集體乾沒法幹

    地多少誰說算

    誰都不願多攤

    吃虧誰也不幹

    誰來公平斷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席上好友自己喝多了酒精中毒死亡,他人無過錯,家屬要辦酒席的主人家賠償,有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