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董卓,字仲穎,他受大將軍何進之調帶兵進京,何進死後,少帝和劉協出逃在外,董卓就以護駕的名義進京,董卓進京後把持朝政、獨斷專行,同時他排除異己,又廢少帝而立劉協為帝,劉協繼位後,是為漢獻帝,但還是董卓獨掌大權。

    因為董卓獨斷專行、惑亂朝綱、他生性殘忍、以權壓眾而立威,招來很多人的不滿。最終有很多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但此次的諸侯聯盟討伐董卓卻以失敗而告終。

    那討伐董卓的諸侯聯軍為什麼會失敗呢?

    首先,諸侯聯軍雖然勢大,但其本身派系也多,在這種情況下,聯軍很難做到思想、行動一致。同時他們多數都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真心出力討伐董卓的卻很少。

    其次,袁紹雖然是盟主,各路諸侯雖然名義歸其節制,然一旦有利益或者損害其利益的時候,則不會堅定不移的聽從,也都是各自為政。

    最後,諸侯聯軍因為派系眾多,就會有貪功、嫉功的情況,他們為了貪功就私自行動、或者他們嫉妒別人立下大功,就會限制別人立功。

    因此,諸侯聯軍雖然勢大,但只是力量上的,對於其本身也可以說是非常渙然,聯軍的力量很難都往一處使。同時對於討伐董卓之後所得到的利益也很難顧的周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討伐董卓的諸侯聯軍最終還是失敗了。

    後來還是司徒王允用美人計,離間董卓和呂布的關係,最終董卓為呂布所殺。

    董卓雖然死了,但天下還是大亂,漢獻帝后來還是沒能躲過被人控制的事實,當時東漢王朝的衰敗雖然由來已久、是有很多的原因造成的,但董卓的出現卻讓東漢末年局面更加混亂,給當時帶來很大的破壞,也加速了東漢王朝滅亡的步伐。

  • 2 # 藍天802532

    正因為是聯軍,所以從整體上看是弱公強私的陣勢。明說是為了征討董卓,剪除天下公敵,是為公;而實際上都是想趁亂為自己撈點好處,是為私。所以,在這種私心私慾的影響下,十八路諸侯實際上是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更談不上戰鬥力。他們互相防範,互相傾軋,戰不過董卓就自然正常了。綜歸就是散沙對磐石的局面,必敗。

  • 3 # 秦樓

    一隻自西北而來的虎,盯上了中原的麋鹿。

    麋鹿有一個族群,每一個族群中的成年麋鹿長著堅固鋒利的長角,足以抵擋任何來犯之敵。

    老虎雖然餓了很久,但是為了生存,它沒有冒險,它在等待時機,等待一隻離群的鹿。

    麋鹿的老首領死了,老首領的兒子還沒長大,眾鹿不願接受他的領導,於是將它逐出了族群。

    老虎盯上了它,準備吃掉它。

    鹿王生前請遠方的狼群來輔助自己的兒子即位,若是不成,儘可吃光鹿群。

    狼來了,群鹿並未擁戴老鹿王的兒子為王,於是眨眼間被吃掉了大半。

  • 4 # 鮑哥的歷史影片文章

    各自心懷鬼胎,都想坐收漁翁之利。怎麼可能成功。只有孫策和曹操曾經真正跟董卓軍隊交戰過,其他都是來打醬油的。

  • 5 # 眾推風雲榜

    瀉藥~在歷史上無論三國志還是演義中都有諸侯聯軍討伐董卓這一段故事,不過三國志和演義中的情節並不一樣。

    按題主標題先來說三國演義,演義中確實是十八路諸侯,而他們失敗的原因比較單純,各路諸侯都是借討伐董卓的機會各自謀利,各有所圖,所以人雖多,心卻不齊,打起仗來相互掣肘,相互制約,生怕他人奪得大功,這樣一支隊伍,再加上盟主袁紹也沒辦法制住各路諸侯,要取勝是很難的。

    再說三國志,三國志當中記載的其實只有十路諸侯(後漢書說法有十三家,演義即在其基礎上添加了五家形成十八路),這裡他們失敗的因素比較多,首先人心不齊是肯定的,其次各路諸侯的軍隊也是臨時徵召為多,相對訓練有素的涼州軍沒有什麼戰鬥力,還有就是後勤保障能力也不到位,這樣內憂外患,也是無法獲取勝利的。

    綜上,如同老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一樣,這是在驅犬羊與虎豹鬥,狗和羊的數量再多也是沒法戰勝老虎和豹子的,當然後期曹操和孫堅都各自成為了更為厲害的虎豹,那是後面的事情了,所以上述就是無法取勝的理由。

  • 6 # 顧道驚城

    關東聯軍討董雖然只有小貓兩三隻,但為什麼如此草率就收場了?

    看到袁紹組織關東盟軍討董,我總會想起老蔣組織全國軍民抗日。

    說到袁紹組織關東盟軍討董,我們所得知的資訊都大同小異:關東聯軍多庸碌之輩,擔心損兵折將而觀望不前,只有曹操和孫堅等少數人心念漢室而主動進攻。袁紹和袁術這些盟軍中的重要角色,更是在後方瞎搗亂。

    說到老蔣組織全國軍民抗日,我們所得知的資訊都大同小異:各路軍閥多庸碌之輩,擔心損兵折將而觀望不前,只有少數信仰堅定的人因心念國家而主動進攻。老蔣所代表的勢力更是在後方瞎搗亂。

    這就叫歷史的羅生門。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說出來就會有不同的觀點。袁紹和袁術最終失敗了,所以代表他們的聲音沒有流傳下來;而歷史只留下了勝利者曹操和孫堅一系的聲音。反觀抗日戰爭,如果不是因為現代史料浩如煙海,恐怕情形不會有太多改變。至少你從海外的資料上所能瞭解到的抗日戰爭,不是這個樣子的。

    討伐董卓的博弈過程,就如九一八事變後老蔣與各路軍閥之間的博弈。事過境遷之後,我們很難說誰的戰略有問題。

    攘外必先安內,當然是正確的!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當然也是正確的!但是當兩種正確的觀點碰撞之後,誰更正確呢?

    凡事有利必有弊,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從好的角度去看,誰的戰略都不錯;從壞的角度去看,誰的戰略都扯淡。

    處於優勢的一方,自然傾向於攘外必先安內,因為這方便他兼併別人;處於劣勢的一方,自然傾向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因為這方便他割據一方。

    袁氏兄弟的地位與老蔣類似,所以他們並不會急著討董。因為他們最想做的事,就是以盟主的身份,讓自己在關東地區擁有無可爭議的領導權。

    從冠冕堂皇的角度去說,這並沒有什麼錯誤。因為攘外必先安內,如果不緊密團結在以袁紹為核心的關東中央,單純依靠眾多各懷鬼胎的軍閥聯盟是不可能打敗董卓的。只有先統一關東地區的意見,才能讓越來越多的地區打出討董大旗。這樣一來,大家就是不打仗也能讓董卓集團崩潰。

    問題是,基於曹操等人的角度,顯然都會認為這是扯淡。按你袁紹的戰略討伐董卓,恐怕在消滅董卓之前,你袁紹就成為了一個比董卓還要恐怖的新軍閥!

    就好像,老蔣一再說攘外必先安內。但是讓各個割據政權去說,這就是老蔣借抗日之名清除異己,建立專制獨裁的統治罷了。所以,要抗日就抗日,千萬不要以此為藉口,一心想把手伸進我們的地盤。

    所以大家反對袁紹擴張權力時,習慣性的話語就是:你袁紹不積極領導我們討伐董卓,卻天天想著如何把手伸進我們的勢力範圍,你這是想幹什麼呢?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自然會團結起來大喊一致對外。

    曹操聽到一致對外的聲音震天響,而且又看到董卓隨時打算遷都。所以就認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馬上就能幹掉董卓。但是當曹操興沖沖地去追擊董卓時,卻被董卓打得鼻青臉腫,差點把命都丟了。

    這件事情從曹操的角度來分析,那自然是:曹操一心討董,而其他諸侯一心儲存實力。所以曹操報國無門,只能黯然離去。

    可如果從袁紹的角度來分析此事,那就是:討董之所以失敗,完全是因為曹操自行其是不聽盟主號令。結果貿貿然衝上去被董卓揍了一頓,關東聯軍的心氣因此都散了。

    但總有些事實是沒有爭議的:

    1.相關事件證明,袁紹無力指揮關東各諸侯。因為曹操擅自行動導致兵敗,袁紹也不能把曹操怎麼樣。

    2.曹操衝到前線英勇殺敵的行為,讓人們在反對袁紹的時候,有了更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這種背景下,袁紹以後只要敢再高舉討董大旗,就會被人們用唾沫噴翻:曹操率軍討伐董卓時,你在幹什麼呢?你怎麼還有臉組織大家討董的?

    可問題在於,如果就連威望最高的袁紹都無法再次高舉討董大旗,其他人就更沒有這種能力和威望了。

    所以,關東聯軍討董的結局就是:各地大小軍閥和董卓都不約而同地鬆了一口氣:大漢終於涼了,大家放心地割據吧!

  • 7 # 大福讀史

    公元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同時,董卓亦自封為太尉、領前將軍事、郿侯。此時曹操、袁紹、袁術等皆已逃離洛陽,並號召州郡討伐董卓。於是,東郡太守橋瑁率先向天下發布檄文。公元190年,關東諸侯推舉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聞聽關東諸侯討伐,董卓隨即做了防守措施。

    洛陽,北與太行山隔黃河相望,東、西、南三方分別被嵩山、崤山、伏牛山包夾。作為中國地理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結合點,洛陽對東方的黃淮海大平原有著天然的優勢。和關中平原一樣,洛陽四周雖然被群山圍繞,卻仍然有類似函谷關一樣的對外連線通道,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洛陽八關:函谷新關、伊闋關、廣成關、大谷關、軒轅關、旋門關、孟津渡、小平津渡。

    當時關東諸侯針對董卓的防守以及洛陽之地天然的缺陷,採取了四面威逼的戰略。分別封堵了洛陽對外聯絡的三大交通線:河內、酸棗、潁川—魯陽。面對關東諸侯二十餘萬優勢兵力的討伐,董卓頗不自安。但是面對西涼軍強大的戰鬥力,關東諸侯採取了坐等待變的戰略。同年,董卓有感於自身兵力不足,便打算遷都關中長安,用關中地區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抵消關東諸侯的威脅。

    這時,關東諸侯裡面的明眼人曹操一眼瞧出了董卓的破綻。隨即,曹操建議袁紹趁機追擊董卓。可是關東諸侯對曹操的建議置若罔聞,根本不予理睬。曹操大怒,便親自領兵追擊。曹操軍隊多為新兵和宗族賓客組成,不僅缺乏鍛鍊,士兵人數亦十分少。滎陽之戰,曹操險些戰死,狼狽逃回酸棗大營後,卻看見關東諸侯正在置酒高會。曹操忍住怒氣,再一次建議關東諸侯,“請袁渤海領河內部眾兵臨孟津渡,餘下酸棗群雄進軍成皋,控制敖倉、軒轅、太古一線。同時,再請袁術將軍率南陽精銳經丹水,入武關逼迫關中長安。如此,董卓必不會長久。”此時的關東諸侯人人心懷鬼胎,皆願漢朝倒臺以求割據一方。一氣之下,曹操離開酸棗。不久後,酸棗大營糧草耗盡,關東諸侯紛紛作鳥獸散。

    同年冬,孫堅率兵北上支援駐防魯陽的袁術,袁術隨即將魯陽交給了孫堅,自己回到南陽專職為孫堅供應糧草。此時,董卓見關東諸侯人心離散,首先集中兵力對準了關東諸侯南北領導中心袁紹、袁術兩軍。孫堅屯兵魯陽後,正在宴飲時,突然遭到董卓大軍包圍,好在孫堅戰鬥經驗豐富,很快瓦解了董卓軍的攻擊,但袁紹駐防在河陽津的新兵卻遭到了董卓軍隊的偷襲而損失慘重。次年春,孫堅發兵北上攻擊董卓軍控制的洛陽。幾經交戰,董卓軍隊潰敗,孫堅趁機突擊,陣斬董卓大將華雄。隨後,孫堅分兵兩路北上,一路兵進洛陽,一路快速突進至新安、澠池之間截斷董卓敗軍退路。正在孫堅與董卓激戰之時,袁術擔心孫堅獨成大功,便切斷了孫堅需要的糧草,孫堅無奈敗退。

    191年十八路諸侯討董結束後的局勢

    董卓軍隊退出洛陽之後,擔心關東諸侯乘勝追擊,乃徵調部將分別據守澠池、華陰、安邑以防備關東諸侯。此時的袁紹發現袁術勢力發展到了洛陽一帶,形勢對袁紹不利。隨即,袁紹走上了北上兼併韓馥、公孫瓚的擴張道路。至此,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戰以失敗告終。

  • 8 # 夏慈史

    《老龍說一句》董卓討伐戰之所以失敗,不是輸給了董卓的強大,而是輸給了盟軍自己《黃巾之亂》

    西漢王朝歷經百年跌宕,最終等來了“黃巾之亂”這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黃巾軍的肆虐給了各地豪強招兵買馬的充分藉口,紛紛假借平叛之機擴充私人武裝,割據一方的諸侯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為亂世的到來搭好了戲臺。

    《天下亂》

    外面戰火連天,宮廷裡面也沒有閒著,外戚何進與妹妹何皇后聯手預謀剷除宦官勢力,而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自然不會甘為魚肉,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何進,帶著幼皇劉辯和親王劉協逃出了皇宮。

    只是這些無腦的宦官們怎麼也沒有想到,何進的死,竟打開了此後百年亂世的潘多拉魔盒! 何進死後,他的老部下袁紹、董卓等人紛紛以誅殺宦官為由湧進都城洛陽擁兵自立。眼瞅著時局混亂天下無主,董卓動心了!一方面,他下令廢掉了出逃的少帝劉辯,改任陳留王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而他自個兒則獨攬大權把持朝政,自詡為相國;另一方面,他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比如他的乾兒子呂布,正是這個時候從幷州刺史丁原手裡挖過來的。對於老同事袁紹等人,董卓則是處處排擠,幾乎把洛陽城內略有威脅的勢力全部趕了出去。

    一切安排就緒之後,董卓終於是露出了自己的“獠牙”!毒殺何太后、血洗反對者、姦淫擄掠、燒殺強度......一時間曾經的帝都洛陽淪為人間地獄. 目睹董卓所犯下的種種罪行,終究有人看不下去了。

    《十八路諸侯伐董卓》

    公元189年12月,車騎校尉率先發難,以五千義軍起兵討伐董卓。眼見有人搶了風頭,各地的諸侯們這才算是真的坐不住了,以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河內太守王匡等為首的十八路諸侯紛紛響應,頓時四海震動,凡是有點家底的諸侯都跑來分“討董”的一杯羹。 眨眼間討伐董卓的盟軍就逼近十萬人,這麼多人沒個領頭的可不行,大傢伙一商量,把袁紹給推上了盟主之位。

    原因嘛很簡單,因為這些人裡就數袁紹的勢力最強大。人湊齊了,那就出發吧! 面對來勢洶洶的盟軍,其實董卓心裡也慌得不行,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更何況對面可不止是四手了。而這時候,董卓的先鋒牛輔又在前線大敗,三萬兵馬被殺得片甲不留,這更加堅定了董卓逃跑的決心。

    《遷都長安-毀洛陽》

    很快,董卓和幾個親信一合計,決定遷都長安! 當然了,遷都可不像搬家那麼簡單,董卓旋即調派大軍押著數百萬洛陽百姓上路,而洛陽城裡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全燒掉,甚至就連漢室百年帝陵也未能倖免,統統被掘開冢墓拿走了陪葬品,這次遷都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才完成。漢室幾百年的基業就這樣被一把火付諸一炬!

    《諸侯割據-東漢亡》

    就在董卓拖家帶口“搬家”的時候,盟軍在幹嘛呢?他們不應該乘勝追擊麼? 如果你這麼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些人雖然名義上是共同討伐董卓,但其實都是做做樣子罷了,無非是不想在爭地盤的時候落在人家後面。所以到了真刀真槍對壘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畢竟打輸了損失的可是自己的兵力。所以他們寧肯看著董卓西遷,而自己則是在大後方喊口號、吃酒席!

    當然了,倒也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偽君子,比如破虜將軍孫堅、行奮武將軍曹操,就是比較積極出力的那種。 為追擊董卓殘部,曹操領兵孤軍深入殺到滎陽一帶,結果不慎中了埋伏,自己還身負箭傷,拼了老命才逃了回來。

    然而等他回到盟軍大本營的時候,卻只看到其他人按兵不動飲酒作樂,憤怒之餘曹操徹底對這些人失去了期望,轉而屯兵河內擁兵自立。 相比之下,孫堅的進展就強了很多。孫堅由長沙揮軍北上,一路上誅殺王睿、張諮等人,威震董卓軍,此後由於呂布拉鋸數日,斬殺猛將華雄等,重創董卓。此後不久,盟軍又以孫堅部為先鋒,一鼓作氣洞穿洛陽防線,成功佔據洛陽。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可惜的是,明明手握主動權的盟軍卻在攻克洛陽後就停下了,只是目送董卓全身而退。這倒不是因為董卓太厲害,而是因為盟軍內亂了。自始至終,這些混搭的諸侯軍閥們就沒有同心協力過,各自按懷鬼胎想著吞併對方,所以剛剛拿下洛陽,劉岱和橋瑁兩方便交惡了,而孫堅、劉表,袁紹、公孫瓚等人也相繼因為地盤問題而撕破了臉皮。自此,討董聯盟土崩瓦解,隨之而來的是漢末幾十年的中原混戰。

  • 9 # 夜半品史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爭鬥不休,董卓受邀前往洛陽共同誅殺宦官。當董卓進入洛陽以後,禍亂天下,荒淫無度,坑害百姓,極度猖獗。忠於漢室王朝的大臣都是敢怒不敢言。當時曹操自告奮勇假借以獻寶刀的名義前去刺殺董卓,可惜最終被發現以失敗告終。後來曹操在逃亡過程中遇到陳宮,兩人一起逃到好友呂博奢家中,只因曹操疑心太重,誤殺呂博奢一家。此後陳宮改變了對曹操的看法,並且棄他而去。此後曹操逃到陳留,散盡家產,廣招義士共同討伐誅殺董卓,夏侯惇,樂進等人也是在這個時候投奔曹操的,並且曹操釋出檄文,希望天下義士共同討伐董卓。原文如下:

    操等謹以天下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沖積!今奉天子密詔,大義集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兇。望師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袁紹自己領兵與曹操一通釋出檄文,最終組成了十八路諸侯共同商討董卓的局面。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長沙太守孫堅等各路諸侯,以袁紹為盟主,商討誅殺董卓。雖然聚集了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呢?筆者根據三國演義做以下分析。

    其一:孫堅主動請命做十八路諸侯的先鋒官,董卓則派呂布手下猛將華雄出戰,鮑信想要搶首功,貿然出兵,卻被董卓殺的大敗而歸,其兄弟鮑忠還被斬殺關下。孫堅兵至關下與董卓對戰,孫堅兵馬原路而來,再加上袁術為了一己私利,與袁紹合謀串通不給孫堅傳送糧草,致使孫堅軍隊毫無鬥志,將士吃不飽,於是華雄趁機半夜,偷襲營寨,孫堅軍隊毫無準備軍,軍隊潰不成軍,並且損失了一員大將祖茂。孫堅回營找袁紹兄弟評理,由於他們二人理虧,於是就將進讒言的人殺掉以慰孫堅。曹操出兵迎戰董卓,呂布率領三路軍馬反攻曹操,曹操抵擋不住呂布兵馬,大敗而回,半路又被埋伏手臂中了一箭,險些喪命。

    後來孫堅在一口枯井之中發現傳國玉璽,於是自己將玉璽帶會江東,自己面南背北。後來事情敗露,袁紹當面拆穿了孫堅,孫堅惱羞成怒帶兵回江東,半路被黃祖截殺。兗州劉岱向東郡喬瑁借糧,喬瑁不借,於是劉岱率冰殺入喬瑁大營將其斬殺,十八路諸侯自此分崩離析。由此可見雖然曹操邀請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但是十八路路諸侯心懷鬼胎,都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顧大局,以四世三公的袁紹盟主為首,都是以討伐董卓做謊言,從而想得到一點好處,所以最終討伐董卓以失敗告終。

    其二董卓手下也是猛將如雲,兵多將廣。自董卓大將被關羽斬殺之後,董卓率兵十五萬同張濟,李儒等將領退守虎牢關,令呂布率兵三萬至關前駐紮大營。王匡,喬瑁,張揚,公孫瓚等八路諸侯出兵迎敵,但被呂布率鐵騎兵殺得打敗而回,四處逃散。而後各路諸侯怯於呂布威猛,沒有人再敢出面迎戰。後來只有張飛敢出戰,先後並有關羽和劉備前來助陣,最終呂布招架不住,便撤回虎牢關內。

    綜合分析來看,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最後以失敗結尾,並不只是呂布一人無人能敵,更多的是各路諸侯心懷鬼胎,擁兵自重,為了一己私利不肯出力罷了,否則就算呂布勇猛無敵也招架不住各路諸侯的輪番應戰。

  • 10 # 歷史雲頂

    董卓在歷史上荒淫無道,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破壞朝廷綱政,兇殘、性格暴躁,讓百姓民不聊生,這也導致當時很多諸侯都在商量一起去討伐他,但是傳聞董卓只擁有五萬兵馬,軍隊數量不多,區區一個董卓,為何需要十八路諸侯去討伐他呢?

    董卓從小成長的地方是漢朝的邊界,他出生於一個豪紳家族,從小就和風沙和戰馬打交道,因此董卓生的很勇猛,性格暴躁。而董卓在長大以後,用自己的性格和金錢征服了羌族,並且用羌人組建了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很精強,每一個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號稱邊界強軍的馬騰和韓遂的西涼軍都打不過董卓,可以說董卓擁有當時除了中央禁軍以外最強的軍隊。

    而在董卓帶領著三千人進京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天時地利人和讓他佔盡,隨後將何進大將軍的禁軍收入麾下。由於當時丁原不滿董卓的舉措,於是董卓心生怨恨,並且用計謀策反了呂布,讓呂布殺掉他的上司丁原,隨後將呂布和丁原的軍隊一併收入麾下。

    由此可知董卓的軍隊遠遠不止五萬,他在報出的五萬可能只是一個幌子,想將討伐他的人馬一網打盡,當時京城中的大部分禁軍都是他的手下,再加上彪悍的羌人軍隊,可以說董卓的軍隊實力已經是當時諸侯中最強的一位了。

    而當時作為諸侯的十八路人馬都是自己組建的軍隊或者地方部隊,並且東漢時期的募兵權是董卓掌權的前一年才下放的。因此很多諸侯的兵都是新兵,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部隊和自己組建的部隊實力是遠遠不如訓練有素的京城禁軍的,這也是諸侯的顧慮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諸侯們各自攢兵,都努力提升實力,想在這亂世中闖出一片生路。因此不會有人故意挑起事端,短暫的和平要是被擊破,各路諸侯就沒有時間積攢自己的實力,所以都在隱藏自己的軍隊。若是有一路諸侯出征勢必會打破這個僵局,並且當時沒有哪一個諸侯有把握說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擊敗董卓的軍隊。

    所以當時的諸侯就決定來一個十八路大征伐,人多力量大,氣勢也足,既不會破壞當時的和平局勢,又可以讓百姓信服自己,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雖然這些諸侯算盤打的好,但是一個個都只想坐享其成,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沒有一個統一的排程,這也就像一盤散沙,一有利益所有人都想要,一有危險所有人都想跑,典型的三個和尚沒水喝。

    因此當時的十八路諸侯只是一個笑話,以董卓的實力並不需要擔心這一群散沙會翻出什麼浪花,主力孫堅被大敗後就一鬨而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七顆龍珠,你想許什麼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