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6
回覆列表
  • 1 # 榮建文

    中鋒行筆就是要使筆鋒保持在點畫中間行筆。中鋒行筆是用筆的關鍵,是書法的生命。要能達到中鋒行筆,就要在行筆時掌握好掌豎、腕平、筆桿直,同時還要隨著墨液緩緩下流而不斷調正筆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篆、隸、楷書是這樣,行書亦如此,如“乎”、“本”字除落筆和收筆外,中間所有的點畫都是中鋒行筆,“華”字亦是。劃重點:中鋒行筆,筆跡圓潤、道勁,妍美。

    2

    裹鋒轉筆

    所謂裹鋒轉筆即是在轉折處,用筆使毫不能太鋪,要有所收斂,同時筆桿要稍加使轉,以圓轉代替方折,如“思”、“裡”、“風”字的轉角處即是。行書之所以比楷書書寫簡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以圓轉代替方折。裹鋒轉筆,轉折處玲瓏流利,有一種活潑、自然的流動感。蔡邕在《九勢》中所說的“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就是指裹鋒轉筆。但要注意裹鋒轉筆處,必須圓轉中隱含折意,故書寫時仍需駐筆、提按,否則圓而無骨,缺乏方圓兼備之妙趣。

    3

    折鋒轉筆

    所謂折鋒轉筆,即轉筆時如同寫楷書一樣,先提後折,頓筆後再調鋒而下,只是書寫速度略快些,轉折處投有楷書那麼方折,而是既看出是方折之意,又有圓渾之感,有骨有肉,骨肉兼備,即所謂“方中有回,圓中有方”。使人看了圓潤、渾厚、勁挺。欲如此,則折鋒轉筆處要有方折的意味,折時要重些,輕重提按要一筆小苟,不能一筆帶過。折鋒轉筆寫出來的折畫,不僅要方而見骨,而且要給人一種風骨挺立,神采飛揚的感覺。如“曲”“故”“總”字。劃重點:行書中的折筆寫法,不外折鋒轉筆和裹鋒轉筆兩種用筆。折鋒轉筆外露,裹鋒轉筆內含,各有千秋,但一般說在行書中以裹鋒轉筆為主,折鋒轉筆為輔。

    4衄鋒勒筆

    衄鋒勒筆,就是點畫中間稍用力頓挫一下,再中鋒勒筆而出。衄鋒勒筆大多數是用在反撩與撇的交接處,如“又”、“文”、“交”字的反捺中間用筆。衄鋒勒筆,用筆收斂蓄勢,短小精悍,而形態也有變化。這種用筆米芾書法中常用。劃重點:衄鋒勒筆在衄鋒時要有力,勒筆處要迅速,捺畫末筆要收得住。

    5

    提鋒連筆

    提鋒連筆即提筆連鋒,也就是在點畫相連處用筆提而不斷,鋒尖著紙帶出牽絲。凡是點畫間有牽絲相連者都是提筆連鋒用筆。這種用筆的好處是:“是點畫處皆重,非畫處,偶相牽引,其筆皆輕。”(姜夔《續書譜》)且主次分明叉遞相映帶,如“墨’‘照,“然”的點畫牽引處。在書寫過程中,提和按,連和斷,互為辯證的關係。提鋒連筆是牽絲的寫法,非牽絲處都是字的實畫。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筆要實,不能虛,用筆要按不能提。只有按得下,方能提得起,只有實是實,方能虛是虛。

  • 2 # 心靈傳達師

    大家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的毛筆並非一味地在做勻速運動,而是表現著或舒緩或急促的節奏感。不同字型之間、不同書法家之間、同一書法家的不同作品之間、同一書家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之間,節奏感往往多有不同。練習毛筆字對書寫節奏的把握至關重要,若失於急,則點畫浮滑,若失於緩,則點畫滯澀。

    大家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的毛筆並非一味地在做勻速運動,而是表現著或舒緩或急促的節奏感。不同字型之間、不同書法家之間、同一書法家的不同作品之間、同一書家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之間,節奏感往往多有不同。練習毛筆字對書寫節奏的把握至關重要,若失於急,則點畫浮滑,若失於緩,則點畫滯澀。

    平動和提按是兩種基本的筆法型別,練習毛筆欄位時候筆鋒在平行於紙平面的方向划動,稱為平動。筆鋒在相對於紙平面的方向抬起和落下,稱為提按。沒有平動和提按,書法便無從談起。對於古人法帖中的很多點畫形態,如果練習毛筆字的我們不能對書法家的平動、提按動作仔細揣摩,就很難掌握其要領。

    毛筆的平動、提按、絞轉、傾側,以及執行過程中的緩急,構成了書法的全部內容。書寫的個人對諸多用筆方式的選擇多有不同,有的書法家多用絞轉而讓點畫顯得豐富,有的書法家很少使用絞轉而讓點畫顯得簡潔。對於同一種用筆方式,書法家與書法家之間、書法家不同作品之間也相互不同,大家練習書法的時候要根據字帖仔細揣摩,這樣才能掌握其要領。

  • 3 # 奮鬥的雞仔兒

    一、關於運筆運腕

    運腕,是用筆的主要手段。寫中字和小字主要靠運腕。即使是寫大字或榜書,運腕也是主要的環節。運腕的好處在於方便調整筆鋒和加強點畫力度。

    寫字主要靠運腕實現,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寫小字,手指相對配合較多;立寫大字,手臂就較顯用場了。無論坐書還是立書,腿足身肩的支撐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學者、書家程瑤田說:“書成於筆,筆運於指,指運於腕,腕運於肘,肘運於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運於右體者也,而右體則運於左體。左右體者,體之運於上者也,而上體則運於下體。下體者,兩足也;兩足著地,拇踵下鉤,如履之有齒以刻於地者,然此之謂下體之實地。下體實矣,而後能運上體之虛。”

      應該說,指的主要任務是執穩筆桿,腕的主要任務才是運轉,這就是談用筆必談運腕的道理。

    運腕的本意,是以腕為動力,引筆而行。運腕不僅限於平腕的擺動,還有提、按、扭、轉、等各個方向的轉換,運腕的動向是全方位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筆法了。做到了這一點,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關於八面鋒和調鋒

    筆頭是圓錐形的(蘸墨後),筆桿直立後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鋒。按中國人傳統習慣,約簡為八面用鋒,既“八面鋒”(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漢字的點畫有不同方向,學會八面用鋒是必備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鋒不是各個方向點畫的簡單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規則搭配,並使之有緊密的聯絡。

    由於各種點畫的形態和用鋒不同,實現點畫的交接和轉換,離不開“調鋒”。調鋒的任務,在於及時將散開的筆鋒合攏起來,將彎曲的筆鋒伸展開來。膏筆也是調鋒的一種方式。

    三、關於筆頭使用部位

    對毛筆筆頭的使用與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筆寫大字,有的卻喜以大筆寫小字。有的喜用短鋒,也有喜用中鋒和長鋒的。

    假如我們將筆頭分為三截:尖的部分為筆鋒,靠筆管的那端為根部,中間為筆腰。那麼,喜用小筆寫大字的人,愛用筆腰和筆根;喜用大筆寫小字的人,愛用筆腰及筆鋒。應當說,毛筆的三截都是有用場的,但從既發揮筆的功能又保證筆的壽命這點出發,還是應該以用筆鋒、筆腰為主。以用筆根為輔。要使點畫粗、就去換大筆。常用筆根,不僅不能充分利用筆毛的彈力,還會使點畫書寫準確率降低。另外,由於筆根過度磨損和受力,還會造成筆毛彎曲無力和筆桿劈裂。

    四、關於用筆的基本要領

    一副書法作品,無論字多大多小,都可視為漢字點畫的組合,都要從一點一畫寫起。因此,歷代書家很重視點畫,把用筆的成功與否,看作書法的關鍵。

    1、點畫的三運筆

    點畫的書寫,無論何種書體,無論粗細長短,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既“三運筆”。三運筆的要領,按劉熙載的說法是逆入、澀行、緊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筆的提按,是造成點畫輕重的具體鋪毫方法。輕則用提、重則用按。點畫由輕變重,則用筆由提變按;點畫由重到輕,則用筆從按到提。提和按沒有固定的法則,都是相對的。筆的大小不同,點畫的粗細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區別。按不是體現在簡單的執筆動作裡,而是在相互比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點畫裡才能顯現。輕按較之於重按為提,低提相對於高提為按。有的點畫先提後按,有的點畫先按後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卻按多於提。提按是用筆的基本之法。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難度。能夠提得起,用筆才能更加靈活,調鋒才更便利和準確。

    藏露也是用筆的兩種基本方法。藏是點畫的起處或收處不出現鋒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筆鋒藏在點畫中)的用筆方法,或叫“藏頭護尾”法。這樣的點畫看起來凝重、含蓄。露鋒則與藏鋒相反,使點畫起處直入,收處直出。這種用筆的點畫直率、果敢、飄逸。藏鋒對於點畫頭尾,多為逆峰起筆和回峰收筆;露峰則是順鋒而入和順鋒而出。

    3、中鋒和側鋒

    中鋒和側鋒,是指書寫時毛筆的鋒尖行走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鋒尖近點畫之中的為中鋒,在點畫一邊的為側鋒。中鋒用筆是遣毫在運筆方向的反方向,既筆桿之後側。這樣鋪毫,正副齊用,筆心可在點畫中線(或近中線)上。側鋒用筆是遣毫在筆桿的一側與筆桿同時向一方向行進,有些像掃帚掃地。

    中鋒和側鋒寫出的點畫效果是不一樣的。中鋒點畫厚重、圓潤、富有立體感;側鋒點畫就顯得單薄、浮澀和平扁。這是因為中鋒以筆尖著紙鋪毫,注墨實而快,寫出的點畫兩側墨色均勻一致(相對),還由於筆頭的錐形和順鋒使用,點畫的正中線受力大,注墨多,因而點畫圓潤,且呈中間深兩側稍淺的立體效果;側鋒以筆腹著紙,筆尖倒於一側,筆鋒和筆肚之墨含量不一樣,點畫兩側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現浮澀平扁之感。

    中鋒是用筆的基本原則,可謂千古不易。龔賢說:“筆要中鋒第一,唯中鋒乃可以學大家。”錢杜說:“作書貴中鋒。”我們當然也要把它繼承下來。但這不是一個死方,在書寫中,側鋒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會使字增色,甚至會有乾脆利落的效果。正如豐坊所言:“用筆必以正鋒為主,又不必太枸,隱鋒以藏氣脈,露鋒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4、輕重與緩疾

    書寫有輕重,也有緩(遲)疾(速),輕與重是點畫形質的兩個方面,既細與粗。也可說是用筆的兩種方法,既提與按。不過這裡的粗細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點畫的書寫變化,而是指書寫的風格,指用鋒的深淺。周星蓮說:“用筆之法,太輕則浮,太重則躓。恰到好處,直當得意。唐人妙處,正在不輕不重之間,重規疊矩,而仍以風神之筆出之。”如顏真卿用筆稍重,氣象豐腴,謂之“筋書”;柳公權用筆略輕,神采挺秀,譽為“柳骨”。看來,用筆的輕重具有重要意義。

    緩疾是用筆速度的兩個概念。緩和疾是互為參照的對立的兩種書寫速度。緩就是慢,疾就是快。緩疾都不是一味的,緩中有疾,疾中有緩。緩疾要根據自己的書意審美追求和駕馭毛筆的能力選取。“遲則生研而姿態毋媚,速則生骨而筋絡勿牽,能速而速,故以取神;應遲不遲,反覺失勢”(宋曹〈書法約言〉)。“遲以取妍,速以取勁”,這已成為書家共識。但“輕、重、疾、徐四法,唯徐為要。徐者緩也,即留得筆住也。此法一熟,則諸法方可運用”(倪蘇門《書法論》)。

    5、使轉和方圓

    在書寫的過程中,隨點畫之勢運筆,帶來了運腕方向上的不斷變化。諸多的變化歸納起來,用“使轉”二字便能概括。“縱橫牽制謂之使,鉤環盤紆謂之轉。”(王紱《論書》)。點畫的“遣送”為使,點畫的“交接變向”為轉。“使”皆實,“轉”有虛,“轉”更難。轉筆作用很大,極須用意。它即是換筆,又是調筆,方法也需視情況而變。徐用錫在其《字學札記》裡這樣說道:“用筆要轉,不轉,恐鋒順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筆都是此意。”要知書寫轉多於使,更需用心領會和把握。

    “書法之妙,全在用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這裡的方圓是形容點畫形質的兩個概念。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點畫頭尾形狀;一是點畫布勢形狀。所謂方圓是點畫首尾形狀,即點畫起筆(止筆)之形是圓形則為圓筆,是方形則為方筆。方筆用翻筆,圓筆用絞筆,翻的角度不同,絞的狐度不同,造成風格、特徵的差別。

    方筆的翻,有方向正相反的回翻,有小於180度的折翻,都需要藉助於切、頓、駐等方法折鋒實現。圓筆的絞,有弧度大小和偏正的不同,需要藉助筆尖或筆腹的圓轉方法實現。不論是方是圓,筆鋒提按的深淺和手腕運動的幅度是把握此法的關鍵。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方圓墨跡的形態和意味。

    所謂方圓是點畫布勢的形狀,既點畫使轉之方圓。使並非絕對不變向,如橫,有仰寫和俯寫的變化,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圓轉意味。轉,並非一概為方折,也有圓勢。揩、隸之轉多方勢,篆、草(行)之轉多圓勢。方圓的運用大概如此,但也需要靈活掌握,康有為曾言:“正書無圓筆,則無宕逸之致;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

    6、骨肉筋血

    用筆的好壞必然要透過書寫的墨跡展現,所以用墨的技巧,成了用筆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談用筆不能少了談用墨。

    古人非常重視用墨的效果,總結出許多經驗。最富有形象感的理論當數“骨肉筋血”之說了。

    “骨肉筋血”的理論,將用筆用墨擬人化,豐富了點畫形質的內涵,使點畫不僅具有筆勢,而且具有了筆意。東晉衛鑠在《筆陣圖》裡指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第一次為骨肉筋血理論勾畫了標準。

    後來又有許多書家如朱履貞、豐坊、笪重光、王澍等都有對骨肉筋血的論述,分析它的產生、意義和作用。王澍說,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全具,而後可以為人,書亦如是。豐坊說,筋生於腕,骨生於指,血生於水,肉生於墨。朱履貞說,血能華色,肉能出姿,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蕭衍說,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

    關於對骨肉筋血的理解,當代書法理論家丁文雋有比較明確的解答,不妨作一引錄,以饗廣大讀者。他這樣說道:於人,骨所以支形體,筋所以司動轉。骨貴勁鍵而筋貴靈活。故書,點畫勁健者謂之有骨,軟弱者謂之無骨;點畫靈活者謂之有筋,呆板者謂之無筋。欲求點畫之勁健,必須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功在指實,故曰骨生於指。欲求點畫之靈活,必須縱橫無礙,提頓從心,功在懸腕,故曰筋生於腕。點畫勁健飛動則見剛柔之情,生動靜之態,自然神完氣足。故曰筋骨相連而有勢,勢即賅剛柔動靜之情態而言之也。夫書以點畫為形,以水墨為質者也。於人,筋骨血肉同屬於質;於書,則筋骨所以狀其點畫,屬於形,血肉所以言其水墨,屬於質。無質則形不生,無水墨則點畫不成。水溼而清,其性猶血,故曰血生於水。墨濃而濁,其性猶肉,故曰肉生於墨。血貴燥溼合度,燥溼合度謂之血潤;肉貴肥瘦適中,肥瘦適中謂之肉瑩。血肉惟恐其多;筋骨惟患其少,少則神氣全無。必也四質停勻,始為盡善盡美。

  • 4 # 阿剛藝術簽名設計

    學習書法,應懂得書寫之法。

    運筆技巧。中華書法藝術,有著久遠的歷史,光輝的傳統。前人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書論者很多,確有精妙之處。若能得前人之法為已用,則能事半功倍。

    書法名言,愛好者請看看。

  • 5 # 德天墨客

    書法的運筆技巧的核心在於對發力點的掌握,所以只有練習掌握好發力點,才能提高運筆技巧。

    所謂“發力點”是指在運筆過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處和鋒變最大之處。

    書法筆法的變化是極為複雜的,尤其是行草書,很難以定量分析。在“發力點”這個問題上變化就十分複雜。我們發現在傳統經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發力點”技巧的運用上是非常有機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樣的。我們分析大體有,常規式(或稱經典式)、均衡式和變異式三種“發力點”的技巧。

    1、常規式的“發力點”主要在筆畫的兩端和直折處,其“發力點”相對比較固定。比如漢隸和唐楷比較典型。不管其風格是有多大差異,但在每一筆發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隸書“蠶頭”和“雁尾”的部位必是“發力點”;凡楷書“藏入”、“頓收”、“折筆”和“鉤根”的部位必是“發力點”的位置。行草書中王羲之、董其昌、趙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趙子昂更趨於經典化,其“發力點”幾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則。其風格是工整、平穩和嫻雅。

    2、均衡式的“發力點”實際上是沒有清晰的發力點。小篆一系比較典型,尤其鐵線更為典型。朱耷、懷素的草字也具有明顯的均衡“發力點”的特徵。

    3、變異式的“發力點‘可能是落在點畫的任何部位。相當多的魏碑楷書具有清晰的這點特徵。與常規經典式的”發力點“比較,我們發現,它有的按常規”發力點“發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規的”發力點“發力。如以撇為例,常規的”發力點“是在起筆處,極為少見將’發力點”下移到別處,而北碑撇的“發力點‘可以設在這一筆的任何部位。這種”發力點“的變異會直接造成線形的變異和風格上的差異。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現象。在行書體系中,在“發力點”上變異較大較明顯的當屬米芾、鄭燮、王鐸和張瑞圖。米芾、鄭燮和王鐸是從常規經典式“發力點”技巧和鋒變中蛻變而來,而張瑞圖的“發力點”與鋒異變則走向了另類。

    當運筆均衡發力時,鋒變小,點畫多顯長短之別而少重輕之異,其節奏也就不清晰明快;當運筆不均衡發力時,鋒變跌宕,點畫線形變化必然豐富,節奏自然清晰強烈。

    在評價筆法的好壞高下時,審其“發力點”是否準確而精到,“發力點”的變異是否精妙而奇巧,應該是一條不應忽視的標準。因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書者的功力和造詣。

  • 6 # 衛夫人書畫網

    運腕,是用筆的主要手段。寫中字和小字主要靠運腕。即使是寫大字或榜書,運腕也是主要的環節。運腕的好處在於方便調整筆鋒和加強點畫力度。

    筆頭是圓錐形的(蘸墨後),筆桿直立後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鋒。按中國人傳統習慣,約簡為八面用鋒,既“八面鋒”(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對毛筆筆頭的使用與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筆寫大字,有的卻喜以大筆寫小字。有的喜用短鋒,也有喜用中鋒和長鋒的。

    一副書法作品,無論字多大多小,都可視為漢字點畫的組合,都要從一點一畫寫起。因此,歷代書家很重視點畫,把用筆的成功與否,看作書法的關鍵。

  • 7 # 神韻軒書法

    這裡著重談談書法的發筆技巧。

    "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機栝如此,著相便非。″一一劉熙載《書概》

    發筆有空中逆筆和紙上逆筆。紙上逆筆輕、快。自然為上。橫畫直落筆,橫畫行筆時筆管左傾。豎畫橫落筆,豎畫行筆時筆管前傾。

    撇畫頭粗尾尖,所以撇畫發筆重,捺畫前端尖細尾部粗而厚重,所以發筆輕。圓筆發筆宜藏鋒。發筆有仰俯、輕重、方圓、藏露這些變化。臨帖時用心體會。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作品為趙孟頫書。)

  • 8 # 落英97

    分享下個人的觀點:

    書法的技巧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筆法,二是結構。

    很多人從臨帖開始,但臨帖主要學的是結構,至於筆法還需要針對性的筆法練習。比如,練習劃橫線、圓圈⭕、折線等,總之,心裡想一個線條,然後用筆順利的寫出想要的樣子,筆隨心❤動,這才是練習筆法的最終目的。

    筆法精熟以後,開始研習字形,字行就是字的骨骼,透過不斷吸取名家精華,最終讓整個字達到自己想要的神態!

  • 9 # 書法有云

    提高書法的運筆技巧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筆法的學習,這是基礎,若不懂筆法那也談不上運筆技巧了;

    二是多臨帖,只有見識更多的運筆技巧,達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程度,運筆技巧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三是多做練習,懂得是一回事,能夠表達出來又是另外一回事,透過大量的練習,將已認知的轉變為書寫習慣,運筆技巧自然而然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

    因此,

    正確的學習書法,從筆法開始學起,打好筆法的基礎再進行擇帖臨習,入帖、出帖才是打好書法學習的基礎。至於神采的學習則更多是書法之外的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修養以及對‘書外功’的進一步學習並融會貫通方可。

  • 10 # 林仔文玩

    運筆,也稱用筆,就是筆毫從落紙起書寫各種點畫起止執行的規律。前人在長期的書法藝術實踐中,對運筆的方法總結出不少的經驗,有些已成為行之有效的法則。每寫一筆畫,都包括起筆、行筆、收筆三步;筆鋒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筆的執行要“收藏筆鋒,逆入平出”,“橫畫豎下,豎畫橫下”,“有往必收,無垂不縮”,不能呆板地平來直去。當然,各種書體的運筆方法不盡相同,但歸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法則的發展和變化。這裡介紹幾種基本的運筆方法。

    起筆,指筆畫的開始。起筆的方法,有順鋒(出鋒),有逆鋒(藏鋒)。

    行筆,指筆鋒在紙上執行,交換起落,不斷提按的動作。

    收筆,指寫到一畫的末尾如何把筆收束。收筆的方法有出鋒(露鋒),有回鋒(藏鋒)。

    按筆,就是將筆鋒按下,使其有力地著紙,可使筆畫線條變粗變重。輕按叫“蹲”,重按叫“頓”,頓後轉鋒叫“挫”。

    提筆,就是為了使筆畫線條變得略細一些或出鋒,而將筆稍微提起。筆畫的轉折處與筆畫間的連帶處,大都用提筆。提筆應注意高低輕重適度。提筆與按筆是相對的,又是相互聯絡的,二者交錯進行,就使點畫間的起筆、行筆、收筆產生輕重不同的力量,呈現出粗細深淺等豐富多樣的變化。

    順鋒,就是筆鋒順著筆畫的方向落筆入紙。

    逆鋒,就是落筆或收筆時,採取與筆畫進行的方向相逆的筆鋒。又稱“倒插法”。

    轉鋒,指筆鋒在轉彎處按弧線轉過,寫出不帶稜角的筆畫形態,即所謂“轉以成圓”。

    折鋒,指筆鋒在轉彎處稍停,再以折線轉過去,寫出帶稜角的點畫,即所謂“折以成方”。又有虛折、實折之分。向右執行的橫畫,先向左上方落筆,隨即折而下頓,再向右執行,收筆時向右下方稍頓,再折而向左收筆,豎畫及斜畫均以此類推。這叫虛折,筆行至方角轉折處,筆鋒不作圓轉而取翻墊,這叫實折。

    以上講的是幾種常用的運籌方法,初學者在寫字實踐中,只要細心揣摩,是會逐漸掌握更多的筆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疾期間農業生產可以同步進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