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好即福

    炎黃形成部落聯盟後,資訊的交流和傳遞,成為迫切社會需求。炎黃部落大祭司倉頡,依類象形,創造文字。早期的文字都是獨體字,後來形聲相依,成為合體字。

    秦帝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但由於時間短,沒能全面深入完成文字的統一,到了漢代,形成了文字一統。

    甲骨文,只是漢字承載體在甲骨上,就像漢字寫在紙張上一樣,是漢字承載的一種形式。刻畫在甲骨上,叫甲骨文;鑄在青銅器上,叫金文;如此而已。

    漢字,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之舟,承載著華夏民族久遠的記憶。我們把漢字在各個時期不同呈現形式,分類命名,方便區分,甲骨文就是早期漢字的一種表現形式。

  • 2 # 周明建16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甲骨文字記截的是後來被稱為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

  • 3 # sdqst聖殿騎士團

    商朝的統治階級十分迷信鬼神。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 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文字和現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後來專家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 4 # 九霄天地萬聖佛尊鎮乾

    商代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牛的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曰期,佔者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旁邊,有的人還把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祥細的近一百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稱為甲骨文。

  • 5 # 默爾索

    從兩個方面解答這個問題,第一是怎麼來的,第二是怎麼發現的。

    先說第一個方面吧,甲骨文是怎麼來的?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統治階級非常崇拜神,行事前往往都會透過甲骨占卜吉凶,比如征戰、狩獵、建築或者是收成、生老病死等等。

    占卜所用的工具是一塊打磨光滑的骨頭,通常是牛的肩胛骨或龜的腹甲,事先會在上面挖出一排一排的深槽。占卜時,問卜的人會大聲向祖先喊出占卜的問題,同時把一根燒得通紅的銅棒放到深槽裡。甲骨由於受熱就會出現裂紋,問卜的人就能從這些裂紋中讀出答案。事後,他們會把問卜和答案刻在所用的甲骨上,有時候還會記錄占卜的結果是否靈驗,然後儲存起來。也就是說,甲骨文是商朝時,刻在甲骨上用於記錄占卜的文字。

    第二個方面,甲骨文是怎麼發現的?

    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同清末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

    對於這個發現的過程,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清光緒二十五年,《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到北京達仁堂中藥店為患瘧疾的朋友王懿榮買藥,而甲骨作為替代龍骨的藥材也在這幅藥裡面。正是因為這個偶然,王懿榮發現了這些“龍骨”上刻著一些符號,當時他覺得很奇怪,又去仔細翻看藥渣,結果就發現上面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等到病好,他和劉鶚就進城把北京各家藥店的“龍骨”都買下來了。王懿榮在金石學方面有深厚的造詣,得到甲骨之後他研究了很長時間,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

    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並且大量收購這些刻有字的“龍骨”,引起了學術界重視,當時就有很多人動起了歪腦筋,造成很多甲骨文被盜掘、盜賣。1928年,甲骨文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大量出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這方面科學性的挖掘,同時甲骨文也成為了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

    以上。

  • 6 # 劉卓爾

    甲骨文是中國商王朝使用的一種成熟文字,使用最多的是用在占卜時記錄卜辭。它的起源應該早期商人的文字與打敗夏王朝後和夏文字的融合。

    據推測,中國南方水族是夏人的後裔,所使用的"水書"可能是夏文字的傳承。這些字與二里頭等夏朝遺址出土的一些文字元號很相似。

  • 7 # 妖怪博士潘神

    甲骨文是古代用於記錄占卜的一種文書,刻於甲骨之上,故名甲骨文。早在商代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清代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大量被發現,此處是商代盤庚至紂王時期的國都,故而又稱為“殷墟”。故而說到甲骨文,人們最容易把它和商朝聯絡在一起。

    “甲”指的是龜甲,由於背甲彎曲,而且厚實,不易用來占卜,所以以腹甲居多。“骨”指的是牛羊鹿豬的骨頭,商代用得最多的是牛的肩胛骨。各種甲骨的用途有明細的區分,占卜與祭祀有關的事情用龜甲;占卜戰爭用肩胛骨;占卜田獵用脛骨。殷墟出土的甲骨獸骨佔了十分之九,龜甲只佔十分之一。

    用甲骨文占卜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攻治。先對甲骨進行加工,使其表面平整。然後在背面鑽鑿出凹槽,鑽出來的槽呈圓形,鑿出來的為橢圓形。有些甲骨上只用鑽鑿中的一種方式,有些甲骨上兩種並用。這個過程稱為“契”。這是占卜前的準備工作。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多用獸骨,而且沒有鑽鑿痕跡。

    2.灼燒。把加工好的甲骨拿來灼燒。由於甲骨事先經過打磨,所以比較薄,特別是鑽鑿處最薄,經過火一灼燒,就會從凹槽處開始發生崩裂,形成裂紋。這種裂紋成為“兆枝”。在灼燒時,巫師會把握好灼燒的方式,令兆枝朝向相同的方向。龜甲上左側的兆枝一律朝右,右側一律朝左;若使用的是左肩胛骨,兆枝一律朝左邊,右肩胛骨一律朝右。

    3.解讀。根據兆枝的形狀解讀吉凶。《周禮》中說,龜甲的兆枝分為玉紋、瓦紋、田文三種,細分下去總共有一百二十種。至於解讀的方法目前尚不清楚。

    4.記錄。占卜完之後,要把占卜人的姓名和占卜的時間(序辭),占卜的內容(命辭),占卜結果(佔辭)刻在使用的甲骨上,一般很簡要,大抵在二三十字左右,少的也有三四個字,多的有上百字。然後收藏起來。

    5.檢驗。即檢驗占卜的結果是否準確。然後將這一結果也刻在當初使用的甲骨上,稱為“驗辭”。

    最早開啟甲骨文研究的是清末的學者王懿榮,他曾經有一次患病,大夫給他開的藥方上有一味藥叫“龍骨”,其實就是龜甲。王懿榮就派僕人去買龍骨,結果買回來一看,發現上面竟然刻著奇怪的符號。王懿榮一下子察覺到它是某種古代文字,於是派人大量收購,並對其進行研究。所以王懿榮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 8 # 薪火之路傳薪火

    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直至秦漢時期,在這二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書法的演變與發展從最初的圖畫、象形性符號到甲骨文、金文、篆書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字型的相對完善和基本定型,書法藝術從而開始了渾然有序的發展。

    甲骨文 ( 遠古幽冥 神遊天地)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書法,已具備了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

    名稱: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時代:商朝時期的一種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內容:大部分是商朝王室占卜的記錄。

    發現過程:1899年(清光緒25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一帶。當時,當地的老百姓在耕地時經常耕出一些刻有符號的骨頭片,人們把它當作藥材賣到藥店,據說後來被清代古文字學家王懿榮發現,經過整理研究得以確立了甲骨文的學術地位。

    字型特點:甲骨文還處於漢字的早期階段,是以刀為書寫工具、以龜甲獸骨為材料,其主要特點是:

    1、筆畫線條纖細瘦硬;

    2、字形瘦長;

    3、基本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構等特點。

    書法者,書正氣,法天道。書法,如詩,如酒,如茶,如禪,如露,如霧,如水,如風,如幻,如夢……

    其可以讓你如痴如醉,亦可以讓你如泣如訴;或豪情萬丈,或婉約悽美。而一切,最終的歸途是如自心,或者說是你自心的顯像與外化。

    書法,不是為了書法而書法,她是一個孤獨的行者。從她產生的那一天起,就默默追尋著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默默感受著世間的風雨滄桑,興衰成敗。而驀然回眸時,已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記錄與承載著這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繁衍生息的恢弘曆程,靜靜詮釋著上天賦予她的生命的意義,綻放出她所應有的光輝。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西晉陸機《文賦》)

    書法,是天地自然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以漢字書寫為載體,從而形成的高超技法純美藝術燦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名片,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寶。(老安隨筆)

  • 9 # 看鑑

    龍,是我們老祖宗想象出來的圖騰,可是千百年來,許多人都相信龍真的存在!不僅是史書上記載過有龍出現,連歷代著名的醫書都記載過,龍的骨頭可以入藥。這是不是證明龍真的存在過呢?

    這個謎題困擾了人們幾十個世紀,直到了清朝的一天,一些農民在耕地時,突然從地裡挖出了大量骨片,這些骨片從形狀上看,即不像豬又不像馬,比大象骨頭還要大得多,於是有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龍骨!大膽的村民就把它熬來吃了,令人驚奇的是,藥效竟然和醫書上的一摸一樣。難道這真的是龍骨嗎?

    更奇怪的是,這塊地裡的龍骨,怎麼挖都挖不完,就像是從地裡長出來似的,每天都有收成。於是村民們都不種地了,每天挖骨頭,把骨頭上的土刮乾淨,賣給了各大藥鋪。沒想到,這味藥材竟然特別受歡迎,還越賣越貴。但這骨頭究竟是什麼東西,人們依然想不出個答案。

    到了1899年,一個清朝大臣也去買了龍骨這種藥材,偶然間發現一塊骨頭沒有刮乾淨,上面竟然有一些符號,看起來像是神秘文字!訊息一經傳出,大家紛紛來研究龍骨,最後才發現,這原來就是甲骨文,這批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陽出土的,而安陽這個地方,正是當年商王盤庚遷都的都城。後來經過50多年的挖掘,專家竟然從安陽挖出了1.5萬片帶字的甲骨!

    甲骨文不僅是漢字的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發現,轟動全世界,被評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 10 # 青年史學家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確切證實的存在的考古資料,它是在19世紀末被發現的。當時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農民將偶爾拾得的龜甲、獸骨當作中藥材出售,有學者辨認出上面有古文字,遂開始大力尋訪。不久古文字學家確定其上為商朝文字,繼而對該區域進行判定分析,斷定小屯村即是古書中提到的殷商都城遺址——殷墟。

    之後自1928年起,考古學家大規模有計劃地對殷墟進行了多次發掘,迄今已發現了大片的墓葬、祭祀坑、建築基址,出土刻字甲骨約15萬片,以及大量的殷商器物。甲骨文和殷墟重現於世,極大地推動了商史和中國上古史的研究。而且就這些研究者中也有學界比較著名的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甲骨文是商朝後期統治者因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就現已發現的卜辭資料來看,甲骨文可以說已經是一種十分發達和成熟的文字。體系已經比較的完整成熟,發現的字數已經相當多了,目前見到的甲骨文單字已達5 000以上,據此推斷在商朝實際使用的甲骨文字應該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再次,就其字形結構來講也已經相當複雜,後人所總結構成漢字的六種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註(亦稱“六書”),在甲骨文中皆可找到例項。

    甲骨卜辭涉及的內容範圍很廣,包括商朝後期祭祀、征伐、田獵、農耕、畜牧、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許多方面的問題。甲骨文與文獻材料相結合,可以使我們對商朝的農業、社會結構以及思想文化了解更加深入。因此,甲骨文是歷史學界研究商史最重要的史料。

  • 11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我想從六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第一個,為什麼會有甲骨?我們知道,遠古時期的人們非常落後,他們不瞭解自然規律,對很多事充滿了困惑和無知,於是就求助於神靈,對於日常的一些事,無論自然天氣還是人事,都透過占卜來決定,這就用到了甲骨。

    用什麼甲骨呢?龜是南方的,少不容易找到。所以獸骨多些。在遼東山東河南陝西山西都有出土,時間上有殷代的,也有以前或以後的。大多是牛的肩胛骨,也有豬鹿羊的。

    第二個,為什麼有甲骨文?商代的人占卜用龜甲的和牛肩胛骨,在它們的背後按鑿圓形窠與橢圓形槽,不過不穿透骨面。然後在窠內灼燒,使骨面開裂,這樣就有了兆文。然後有卜官來定才吉凶。

    第三個,甲骨文寫的哪方面內容?到現在為止,甲骨文只出現在河南安陽。可以看作是殷王室的檔案。內容上關於自然神靈與祭祀的最多。卜問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和數目。也有風雨日食等天象的。有關於年成與耕作的。有關於外敵入侵對外戰爭的。有關於王的田獵出行疾病生子的。有關於未來幾日吉凶的。甲骨文也不全是占卜,也有純記事的。

    第四個,甲骨文對我們有什麼用處?我們可以斷定年代。我們現在可以斷定的有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七世九王。我們可以看出一些事物的發展過程,還有一些新出現的事物。卜辭還是王室的檔案。不過作為史料,是有限的。好在有古器物墓葬和建築遺蹟的出土,可幫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歷史。

    第五個,甲骨文到底有幾個地方出土過?只有一個,那就是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東北。學術上講那叫東北地。這是一塊稍微高起的地,四邊都是平原,洹河從它的北邊和西邊流過。其它很多地方出土過甲骨,但有刻辭就只有一個地方。

    第六個,甲骨文是怎麼被發現的?話說在安陽小屯村,在1880年就已經有人農民從地裡挖出了甲骨,有三種用途,一是堵塞枯井,二是磨成粉做刀尖藥,三是稱論斤賣給藥店。有一人叫李成,以剃頭為業,以賣刀尖藥為副業。

  • 12 # 文載道

    一些專家會說,甲骨文起源於商代對占卜的需要。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更早應該源於:

    商族人經商與修訂契約的需要,以及在遊商過程中對各地符號系統的掌握。

    本文是#漢字裡的中國 系列文章中一篇的節選,更具體內容請關注本人!

    商的字源顯示商族人重視經商

    甲骨文裡的“商”字應當是創造甲骨文的商族人名號,所以含有本初的資訊,主要有兩種字形,出現最多的是這樣的:

    1號甲骨文字

    從這個1號字上,有點看不出所以然,有點像一個簡陋的門樓或者牌坊,原型在今天的一些集市、村莊和社群門口比較常見。

    社群牌坊

    還有的甲骨文商字長成這樣:

    2號甲骨文字

    或是這樣:

    3號甲骨文字

    這就有意思了。尤其3號字,中間部分左右兩邊的“日”形符號寫得還不一樣。也受到一位叫神獸的網友啟發,兩個符號代表古代的等臂秤。不一樣的“日”,一個是貨物,一個是秤砣,砝碼!

    古代等臂秤

    最近發掘的江西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砝碼長這樣,中間的圓孔是為了方便吊掛。

    所以總的來看,商的甲骨文字形,表達了商族領地或經商基地是商業繁榮的區域,還蘊含了商人所使用的度量工具。

    說這麼多,商族人和文字有什麼關係?

    甲骨文字吸收了各地的符號文化成果

    其實從世界文字史來看,在類似甲骨文這樣的成熟文字出現前,一般都經歷了較長時間文化積累。在我國從南到北的許多考古文化裡,出土了很多有特定含義的陶符、甲骨刻劃,傳說中造字聖人的作用,可能就是對這些符號不斷進行增補、整理,從而形成體系,這一論斷已經成為學界共識。

    6000多年前的湖南城頭山古城陶符

    這個結論好理解,可問題是刻劃符至少6千年前就有了,為什麼偏偏到了商朝才出現文字系統?這便與商朝人的遊商傳統有關。早期的商人們走南闖北做生意,對文字契約有十分現實的需要,對各地的符號系統也必定了然於胸,在此基礎上創造甲骨文字便不足為奇,而且這些文字還能反映各個地方的知識體系。

    刻字甲骨

    商的始祖契本身就是文字的化身

    契是商的先祖,這個沒什麼疑問。周待的周平王曾說"唯殷先人,有典有冊",說明殷商對自己的祖先是很清楚的。《詩經·商頌·長髮》篇,開頭兩節就是寫契的出生和立國情況。褚少孫《補史記詩傳》中說:湯之先為契,無父而生契,母與姊妹浴於元邱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所以契是商人最早可追溯的祖先,很可能也來自母系社會。其實契這個字本身,就具備非常的文字元號學意義。《周易·系詞》上說: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而《周禮》中提到的“書契”是指契約之類的憑證。考古學家認為,書契是正面刻字、側面刻齒以便驗對的竹木質券契。但部分文字專家認為,書契就是文字的意思。二者糾結在誰才是這個詞的本義,但兩個都是本義,可能才是真實的歷史。

    書契

    《説文解字》:契,大約也。從大,從韌(右側非刃是刀)。這其實蘊含了至少兩個資訊。一是契字中有刀,用刀刻字,可為契。而是契是大約,也就是契約,合同。所以最早的文字用途可能是簽訂契約只用,商的始祖契的得名,與他率領的族群善於經商,經常修訂契約有關。至於傳說中商的祖契,精通天文曆法,大可不必過分相信,傳說還講黃帝發明了輪子和(馬牛)車,但考古告訴我們,這個東西是從中亞學來的。契也一樣,透過四處遊商學來歷法,甚至是各地的符號系統,善於書契,更為可信。

    漢字裡的中國系列文章還有:

    漢字與文明起源

    漢字與族群分化

    漢字與夏人和茶

  • 13 # 方圓居文化

    甲骨文的定義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約公元前1500一約公元前1100)。甲骨文象形的意味最為明顯,是以表形為主、表意為輔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文字之根,中國書法之源,書法的篆書之祖。

    甲骨文指殷商時代王室刻在占卜用的龜甲、獸骨上的記錄文字。由於是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又因為主要是商王室占卜的記錄,所以也稱作“卜辭”。又因其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此地在歷史上曾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即“殷虛”,故甲骨文又稱作“殷虛文字”。當時舉凡祭祀、征戰、婚姻、疾病、狩獵、風雨晦暝、年成豐歉、時日吉凶、分娩男女等,無一不卜,以貞吉凶,並在甲骨上刻寫卜辭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殷城所出土的是商王盤庚遷殷至紂亡近二百五十年間的遺物,它既是研究商代文化的寶貴文獻,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實證。

    甲骨文的出土

    早在秦漢、隋唐時代就曾出土過甲骨文,但是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為王懿榮、劉鶚發現,引起了世人的關注。近年又在西周發祥地陝西扶風、歧山一帶的周原地區發現一批周人甲骨文。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總數多達十餘萬片,單字總數有五千多個。

    甲骨文大多用刀刻成,少數手寫而成,朱墨並見;有的刻後填朱,多數只刻不填。甲骨文字規整而美觀,大者徑逾半寸,小者細如芝麻,筆法方圓並用,古樸爛漫,變化多姿。鄧以蜇在《書法之欣賞》中說:“甲骨文字,其為書法抑純為符號,今固難言,然就書之全體而論……其懸針垂韭之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調和,諸如此類,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此美莫非來自意境而為當時書家之精心結撰可知也。”

    甲骨文的分類

    有人將甲骨文的風格分為五期:一、盤庚至武丁期,書風雄渾。二、祖庚、祖甲之世,書體工整凝重。三、稟辛、康丁之世,書風頹靡草率。四、武乙、文丁之世,書風粗礦,勁峭多姿。五、帝乙、帝辛之世,文字規整,一絲不苟。近百年來,國內外甲骨文研究成就卓著。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近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已完成集甲骨學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精選甲骨五萬片,是研究甲骨學、甲骨文比較完備的資料。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字和甲骨文一脈相承,這條文字發展的長河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很多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定型了,它們的音、形、義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

  • 14 # 伊藩

    甲骨文是中國古人為了記事刻在甲骨上的一種文字。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甲骨文味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了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甲骨文不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斤5個世紀。

    目前發現的甲骨約15萬片,單子約4500個,有1500個單子已經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籇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的變化,但是以形、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中國人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 15 # 田家樂樂田思悅

    商朝的文字主要是保存於龜甲和牛肩胛骨上,有少量是刻於銅器之上,後世把其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多事為記錄占卜之事,因此又稱為是卜辭。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中卜辭現以達到15萬片之多,所記單字總數為4500字,這就充分說明了商朝文字已經成熟。甲骨文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一批文獻資料。甲骨文的發現,就充分證實了商朝的存在,將我國信史時間大大的提前。甲骨卜辭一般為40-50字,最長的在百字左右,短的只有五六字甚至一兩字而已。後世所謂的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註六種文字構成法,這在甲骨文中都已經具備,這就說明甲骨文是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一種最具有嚴密規律的文字系統。

  • 16 # 鴻鵠迎罡

    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也是目前為止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具有明顯的圖畫文字的特徵,出現在商朝晚期。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為鐫刻在龜殼和獸骨上而得名。

    從文字造型來看,甲骨文已經相當成熟,具備了書法的三大要素,即筆法、結字和章法。

    從筆法上來說,甲骨文的筆畫線條是按照一定的用筆要求寫出來的,不是胡寫亂畫。從結字上來講,甲骨文的字型結構趨於穩定和對稱,符合方塊漢字的基本特徵。從章法上來看,甲骨文的筆畫與筆畫,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都遵循一定的間距和法度。

    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字型線條瘦勁,粗細均勻,筆畫裡邊直線的使用居多,整體上呈瘦高型,形態挺拔,這主要是因為受到了刻刀不易掌控的影響。在結字上方圓結合,圓筆的筆畫是由多個較短的直線筆畫組合而成。每個字型都有中線,中線把字型分成左右結構或者上下結構,大部分字呈現出對稱之美。文字排列錯落有致,對一些筆畫複雜的字,透過筆法上的刻意變化,使其體現出疏密有致,上下、左右呼應的局面,從而得到生動活潑的藝術趣味。

    總體來看,甲骨文跟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字,在字型造型上已經區別不大,只不過甲骨文的筆畫稍顯繁瑣了一些,線條稍顯稚嫩了一些。

    甲骨文上的文字內容主要以記事為主,記載了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占卜、祭祀、作戰、狩獵、採集、生老病死等活動中發生的重要事件,對現代人來說,是研究原始社會時期社會歷史的寶貴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從商朝晚期以後,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甲骨文逐漸發生演變,總體來說,是向著規範化和藝術化來演變的,直接催生了文字學和書法的發展。

    甲骨文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5個時期,分別是,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第一期被稱作“雄偉期”,是因為這時期的甲骨文在風格上雄偉豪放,在起筆時以圓筆居多,收筆時以尖筆居多,筆畫線條曲直相生,變化豐富,線條力道雄健剛強,具有陽剛之美,流露出鮮明的藝術趣味。

    第二期和第三期時,甲骨文在風格上沒有什麼創新,沿襲了第一時期的風格,到後期甚至有衰退的跡象。這兩個時期是甲骨文的“守舊期”和“衰退期”。

    從第四期武乙、文丁兩個帝王開始,他們銳意進取,倡導人們在吸收第一期甲骨文雄偉豪放的基礎上,進一步給甲骨文融入峻峭、纖細的風格,讓甲骨文的藝術性大大提高。

    到第五期時,人們在甲骨文的書寫上進一步吸收前幾期的優秀經驗,順便拉長了字型,讓字型在視覺上變得更加挺拔,還規範了圓筆和方筆的使用方法,簡省了一些具有圖畫特質的筆畫,自此,甲骨文的風格趨於嚴謹和成熟,變成了比較標準的字型,為以後大篆和小篆的成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根本上講,甲骨文的演變,是把比較複雜的圖畫文字向著比較簡潔的符號文字進行演變的過程,既減輕了人們在書寫(鐫刻)上的難度,也促進了文字的規範發展,對書法藝術和文字學的成熟,具有重大意義。

  • 17 # 中華源A

    我們現在看到是殷商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出土於殷商,但是甲骨文上的文字卻不是完全由商人創造。文字和甲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字寫在竹片上就是竹簡;寫在木片上就是木牘;澆鑄在青銅器上就是金文;刻在石鼓或者石頭就是籀文或者石刻文;刻在龜甲獸骨上就是甲骨文。甲骨是載體,文字是文字。西方人就是因為甲骨文出土於殷商,文字不才有三千多年嗎?聽起來有理,實際是偷換概念。

    透過甲骨刻辭《干支表》我們可知早在舊石器時代華人就創造發明了圖畫漢字,距今已有20萬年至5萬年左右了。西方人信嗎?不是有《干支表》連我自己也不信。可是《干支表》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出土文物,不信就是狡辯。《中華源·從甲骨文說起》。

  • 18 # 咬文嚼字辯名實

    甲骨文與金文是根據載體區分的,是同一種文字:不能說甲骨文是商朝文字,也不能說金文是周朝文字,金文很多是商朝禮器來的,甚至之前禮器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是歷代聯盟之主通用文字,金文是歷代禮器規定使用文字,所以保留了更古老的規範字形。文字也不是商朝開始的,而是太昊以來的聯盟之主歷代傳承的。上古結繩以治,後世代之以書契,這個後世代之以書契從第一任聯盟之主昊天上帝開始的。所以歷代聯盟之主,號為皇,帝,天子稱王者,即王天下者都帶領中夏各邦,在冬至郊祀太昊上帝,同時煙祀六宗以齊七政。我們文字太過久遠,只是因為載體問題,不容易挖到:比較娟帛,簡牘儲存不了那麼久。歷代政府檔案一般都是竹簡木牘,所以很難挖到。甲骨文是商王占卜記錄,深埋地下,永不欲人知的,發現純屬偶然。挖不出就說沒有是不對的,根據其規模,輻射,禮制葬式葬器,工藝等可以判斷其是邦還是國。一邦還必須要有文字,如果為宅茲中國以肇區夏的聯盟之主,沒有文字,治理靠嘴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鎮魂》的熱度過去之後,有人說朱一龍未出現脫粉,這是為什麼?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