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孤旅
-
2 # 觀歷史—歷史觀
鄭和真的是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前期是尋找建文帝,後期完全是為了宣揚國威。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明朝的第二任皇帝雖然皇位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而且似乎是因為性格不太好讓朱元璋沒選擇他,但是不得不說他的確是一位不錯的皇帝,為明朝開創了永樂盛世國內一片欣欣向榮,而且對外也是弘揚了國威還促進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對於整個中國的影響和意義都是非常大的。沒錯,就是鄭和下西洋,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是發生在明朝的,但是估計很多人不清楚,這件事是發生在朱棣在位期間的,如果沒有他的大力支援,鄭和根本就不可能能下西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說說。
鄭和是雲南人,鄭這個姓是朱棣賜的。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鄭和是個太監,他本來是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身邊的一個小太監。而且他去燕王身邊服侍的時候只有十歲,和燕王一起長大,他們主僕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而且鄭心地善良為人正直,又有才能,年紀輕輕就隨著燕王出征立下了汗馬功勞,朱棣對他也是很信任很欣賞的。後來燕王成為了皇帝把國家治理得很不錯,在國內安定的情況下,鄭和被派去下西洋,出海從事對外工作。鄭和七次下西洋,六次都是在明成祖還在的時候。
第一次是在1405年,從此以後鄭和就基本上在海上生活了,因為以前的造船各方面的技術都不夠發達,所以一次出海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他基本上是沒有間歇地出海,從三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然而第六次出海他已經五十二歲了。甚至明成祖去世是他還在赴舊港宣撫的途上來不及趕回去。
其實鄭和下海是有目的的,朱棣讓他去尋找惠帝也就是朱棣的侄子的下落,因為他的皇位是從惠帝的手上奪過來的,後來惠帝逃亡到海外去了,一天不找到他,朱棣的心裡一直不安心,所以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很信任的鄭和。第二個任務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為了宣揚國威,讓外面的人也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強大多富裕,明朝的皇帝有多好。第三就是為了發展貿易,其實從宋元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海外貿易。不過他的七次下西洋的確取得了想要的成功,海外的人的確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還因為明朝施恩於他們結交不少友好的國家,鄭和也變成了一個像“海神”一樣的存在,人民出海之前都會去拜拜鄭和。
但是後來的人們客觀地分析這段歷史,發現其實下西洋這樣的做法也是有弊端的,因為明朝的財富因為這樣的行動少了很多,每一次下下西洋都等於在燒錢,送錢給別人。大家覺得呢?
-
3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57
海貿很掙錢 朱棣為了對抗帖木兒帝國和北元蒙古 必須摟錢準備打仗,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官方壟斷貿易,使勁摟錢! 看看朱棣做的事:1五次大規模北伐 人吃馬嚼都是天文數字! 2修一座新的帝國首都-北京,這工程量也是很逆天的!花費不可計數!3疏浚運河,這個雖然不出名但是動員人力物力也是巨大 4編纂《永樂大典》收集書籍都要花錢的,那些抄書的先生工資也是不低的!這是一部浩瀚的文化工程!5收越南,同樣人吃馬嚼花費不可計數!6下西洋,造船就是大工程 尤其還是兩萬人出海 需要帶多少準備金?船裡面商品也是不得了! 就說這幾件事都發生在永樂短短二十多年時間裡,這可比隋煬帝還折騰啊! 為啥國家就沒事呢? 因為不缺錢! 為啥不缺錢?因為種地不可能這麼有錢,那就是鄭和下西洋就是出去摟錢! 官方壟斷暴利的海貿!!!
-
4 # 小鄧陪你說歷史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半年的壯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三個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約,鄭和航海具有歷史侷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層是鄭和下西洋不以發展海外貿易為目的,缺少持久的經濟推動力;再一層是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這裡所謂“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是指無論鄭和到海外交易,還是西洋貢使來華,明朝政府都不考慮外國貢納的多寡,回贈十分優厚。“凡貢使 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 ,皆倍償其價。”這種賠本的買賣,對廣交朋友、加深情誼,固然有積極作用, 但不斷賠本,使自己在經濟上難以維持下去。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鄭和航海的壯舉不但未能像哥倫布等人的航海那樣導致地理大發現的後果,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明宣宗以後便成絕響。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絡。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鄭和七下西洋,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互動中心從大陸轉移到海上。鄭和的七次成功遠航,標誌著人類文明史上從陸地向海上的不可逆轉的重大轉折,導致了自古以來位於亞歐大陸的文明互動中心遷徙到海上,完成了人類文明互動中心的空間轉換。鄭和七下西洋,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互動中心從大陸轉移到海上。鄭和的七次成功遠航,標誌著人類文明史上從陸地向海上的不可逆轉的重大轉折,導致了自古以來位於亞歐大陸的文明互動中心遷徙到海上,完成了人類文明互動中心的空間轉換。
其次鄭和是太監,同時他也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本姓馬,後世稱他為三寶太監,他先是在朱棣王府做事,後來立功被賜姓鄭,成為明朝的內官監的太監。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他有勇有謀,聰明博學。
-
5 # 閒時讀史
先來說一說"鄭和真的是太監嗎?"根據《明史》記載:鄭和,雲南人,是所謂三寶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中學歷史教科書也採用鄭和是太監這一說法,看來鄭和是太監身份不會有假。鄭和為什麼能夠下西洋?因為明朝已經具備了下西洋的條件。國力強盛,造船技術發達,航海技術先進,統治者支援。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明史》記載一是明成祖懷疑建文帝亡命海外,派人尋找。二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今天的主要說法是宣揚國威,促進海外貿易,發展友好關係。
再談談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不僅在客觀上宣揚了大明王朝的國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首先,促進中外文化的相互傳播。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當中,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的經典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中國的酒文化、茶文化等都對航行所經過國家的文化體系產生了定的影響,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對外傳播。直到今天,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民族文化體系中還能看到一些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類似的地方。鄭和下西洋又促進了外來文化的傳播。鄭和下西洋是個文化互動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即有本土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有外來文化進入我國,對我國的本土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史料記載,非洲當地的居民用珍珠、象牙以及犀牛角等稀有的寶物來與鄭和船隊中所攜帶的鐵器、絲綢以及瓷器等物品進行交換。這種貿易增進了非洲和中國的友好,也促進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次,加強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在下西洋的過程當中,任何代表明朝皇向亞非各國表達友好的意願。日本學者上杉幹年在《鄭和下西洋》中寫道:“鄭和寶船本著薄來厚往、睦鄰友好的原則,與各國既做貿易又交朋友,深受各國的歡迎,許多國家和首領都派專人負責與鄭和船隊的貿易接洽,還特別允許船隊自行採摘奇珍異木。”西洋各國有的派出使者隨鄭和的船隊進京朝貢,也有的派出自己的使者來華訪問。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沿途經過的蘇祿、錫蘭、汶萊等國家的國王親子率領使團訪華。可見,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最後,鄭和下西洋打通了中國到東非的航線,把亞非的廣大海域連線了起來,探索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道。亞非航線的開通為以後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道路。鄭和船隊還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資料,《鄭和航海圖》就是透過大量的海洋調查後製成的。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所表現出了的重視海洋,探索海洋的精神,是我們今天巨大的財富。他從1405年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到1433年他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他把一生奉獻給了偉大的航海事業。鄭和下西洋,克服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困難和艱險,留給了我們後人的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精神,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6 # 西府趙王爺
說句要捱罵的話,鄭和下西洋真沒什麼意義!
既沒有發現新大陸,也沒有拿下殖民地,甚至於連普通的商業貿易,都是虧本買賣,南洋的那些土著們哪裡是來朝貢的,明明就是來乞討的,送的絕對比拿的多,所謂“寶船”也只是存在歷史記載中。
如此浩大的一場航海行動,並沒有給明朝帶來實際性的好處,反倒受勞民傷財,還不如沒有。
其不過是一個教徒和一個政治家為了私心而做出一場大鬧劇!
為什麼這麼講呢?咱們都知道,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歷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宣揚大明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貿易異域珍寶特產。
說實話,我是不信的,即使就算是如史書上記載那樣,無疑只是在證明,朱棣太虛榮。相較之下,尋找建文帝倒是更有可能。
眾所周知,朱棣這個皇位來的並不光彩,他登基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失蹤的建文帝,對於他的下落,有各種版本的說法,有人說他去海上了,有人說他從陸地逃亡,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朱棣都要去試一試,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朱棣為了鞏固統治,尋找政敵咱們姑且可以理解,那鄭和一次又一次的慫恿皇帝,讓他帶領船隊下西洋又是在作什麼妖呢?
說到這裡,咱們就不得不先說說他的家庭背景,鄭和的祖上並不是漢人,而是色目人,後來來到了現在的雲南,他們屬於回族,他們信奉的不是佛教,而且伊斯蘭教。對於伊斯蘭教信徒來說,他們信仰的聖地就是位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對於一些人來說,一生去麥加朝聖一次就無悔了。
鄭和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那麼去麥加朝聖也就是他畢生的夢想了,而且,往上查,他的先輩都曾去麥加朝過聖,他又從小聽長輩描述,他肯定會更加渴望到自己信仰的地方去看一看。
當時鄭和雖然只是一個宦官,也就是太監,但是卻是一直跟隨在朱棣左右,是朱棣面前的紅人。他這個姓都是朱棣親賜的,他原本姓馬。所以,朱棣對於建文帝的擔憂,他是十分了解的。
於是乎,兩人一拍即合,搞出了所謂的下西洋。朱棣希望這能幫他找到建文帝,而鄭和則是希望這能帶他去到聖地麥加,正好是你情我願。只是可惜,最終朱棣沒能找到建文帝,不過鄭和卻是去到了麥加。
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三保太監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部下馬歡等七人曾到天方,帶去瓷器等物品,購買獅子、駝雞,並畫《天堂圖》一冊回京。天方國也派遣大臣帶方物隨七人朝貢。
當然,也有野史傳聞說,鄭和在之前下西洋的過程中已經去到過麥加了,而且還不止一次。因為其最遠到達過東非,紅海,這已經是比麥加還遙遠的地方了。這個我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首先鄭和帶領的是一個龐大的船隊,去過什麼地方都會有著明確的記載,這不是鄭和可以隨便更改的。而且如果鄭和已經去過麥加了,那麼他就不會在年邁之時,還那麼拼命的自薦,請求下西洋。他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還沒有尋找到他心中的聖地麥加。而這一次,鄭和終於了了心願,而自己也死在了回來的路上。
當然,鄭和也不是什麼功勞都沒有,鄭和的那一份《鄭和航海圖》還是很有價值的,當然也僅此而已,其他的都是虛名,沒有實質性的益處。別來什麼不侵掠,要是鄭和與朱棣有後來的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的“前衛”思想,或許大航海時代的主宰就是中國了,他們白白浪費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
7 # 翰翰說歷史
鄭和原名馬三寶,1381年,十歲的馬三保被閹割成太監,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靖難之變中,馬三保為朱棣立下了戰功。1404年,朱棣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大隊船艦,連續七次下西洋。這樣大規模的遠洋,在中國史上只有一次,在世界史上也絕無僅有。為什麼要七次下西洋呢?
一、鞏固政權,尋找政敵,消除最大心病
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最後攻下明都南京,火燒皇宮,但沒找到建文帝遺體。歷史文獻裡,留有建文帝逃亡海外之傳言。朱棣稱帝后最大心病就是建文帝的下落,畢竟他這個叔叔是篡位得來的。鄭和出發前他特意叮囑,吩咐鄭和要留意建文帝的下落。不過,鄭和七度下西洋也沒有找到建文帝。
二、宣傳理想,建立體系,共享太平之福
朱棣希望,透過鄭和去宣傳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禮制體系,最終實現共享太平之福。所以鄭和的軍隊所到之處並沒有侵略別人的土地,沒有掠奪別人的人口,沒有搶奪別人的財物。
三、金錢外交,萬國來朝,瓦解殘餘勢力
鄭和每次都載了許多寶物,送給每一個訪國之國王,做為禮物。並且許多國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鄭和寶船並帶了其國之特產珍奇,返回明都進貢。這些外國使者來中國後,住一段時間,要鄭和船送他們返國,並帶回更多的禮物。朱棣在位間,海外朝貢國家由洪武帝年間的幾國,增到30餘國。朱棣死後,下西洋事停止六、七年,以前朝貢國就不來了。明初朱棣之外交是現代金錢外交之歷史先例。
四、促進貿易,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
鄭和下西洋,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之陶瓷、絲綢、錢幣等,都極喜愛,朱棣年間,利用鄭和下西洋的官船,載運這些到海外。返程中,鄭和官船也購買或交換一些中國所缺之香料、染料、寶石、珍奇異獸等。這種貿易活動,推動了中國和西洋國家的經濟發展。
五、探索海洋,傳播信仰,開啟世界之門
朱棣在位年間,鄭和下西洋人員計劃都信仰中國東南沿海的媽祖,希望媽祖保佑船隻。鄭和訪問西洋各國有七次之多,媽祖信仰也藉助此航行,傳播到南洋諸國,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響至今的。這些相互往來與宗教信仰的發展,是鄭和下西洋的成果,是開啟探索世界的大門鑰匙。
-
8 # 華夏燈塔
關於鄭和下西洋,眾說紛紜。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炫耀武力,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維繫朝貢體系。甚至還有人說,是朱棣心裡有鬼,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建立海洋霸權,控制全球貿易,最終實現賺大錢的目的。
因為明朝稅率比較低,國家財政一直吃緊。光艱苦樸素是不行的,必須得開源,得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賺錢補貼國家財政。皇帝想賺錢過日子,一切都是錢的問題,解決問題,也必須得回到怎麼賺錢上面來。怎麼才能賺大錢呢?朝廷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貿易。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明朝巨型國企主導下的全球化貿易之路
明朝控制全球貿易的戰略思路是,設立海禁,嚴打走私。建設強大的海軍,成立巨型國際貿易企業,以海洋霸權為基礎,壟斷海上貿易。透過大型國企從海上貿易中賺錢,來補貼國家財政。
-
9 # 狼君歷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世界公認的一點,十五世紀初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活動是屬於中國人的,而這次偉大的航海活動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航行距離最遠、航行時間最長、船隻海員數量最多的航海活動,前後一共進行了七次,時間跨度長達年。
鄭和下西洋,無論是在船隻數量、船員數量還是在航行時間上,都遠超一個世紀之後,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行動,堪稱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其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鄭和,除了其本身是宦官的特殊身份之外,更加光耀的身份是航海家與外交家,對中國、對世界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太監在明朝是官職名,到清朝才成為宦官的代稱,但不論從太監所指的官職還是現在太監所指的意義來說,鄭和太監的身份是無疑的,但是身份並不影響鄭和領導這場對中華民族具有重要意義的航海活動。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明史·鄭和傳》①開通航線,彰顯國力
鄭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就是“宣揚大明國威”,而且遠洋航行,又起到了開闢新航路以及開展海上貿易的作用。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禁止了民間海外貿易,但是透過鄭和下西洋,明朝與海外各國建立的朝貢制度,形成了一種官方之間的海上貿易。
海外諸國入貢,許附載方物,與中國貿易,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以領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釁隙也。——《明史·食貨志》規模浩大的船隊,就已經顯示出了大明的強盛國力,甚至還出兵干預他國政治,做到了使西洋、南洋諸國臣服的目的。各國隨艦隊前來朝貢,大明又透過以數倍貢品價值的物品賞賜,再次展現了大明強盛的經濟實力,宣揚了大明國威。
②強化與西洋諸國外交
鄭和下西洋同前朝開展的遠洋航行和後期西方開展的航海探索不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非以經濟利益為主,不是為了發展海上貿易,發展國家經濟,而是以建立朝貢關係,達到“懷柔遠人”的政治目的。
其正副使、通事人等,給賜冠帶及給換例與暹羅國同。正貢外附來貨物,皆給價值。其餘貨物,許令貿易。——《海國廣記》比如大明王朝常常對來朝貢國施以厚重的賞賜,遵行“厚往薄來”的政策,對來朝貢的國家和朝貢人員都大興封賞,是在做“賠錢”的買賣,其實這就是一種處於政治目的的考量,大明朝也的確達到了“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同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不同,鄭和船隊是文明的使者,傳播的是先進的文明;而歐洲則是扮演的則是強盜,對待原住民只有搶劫和屠殺。鄭和下西洋,透過文化交流,又附加經濟交流,形成一個平等的關係。
鄭和艦隊透過遠洋活動,將中華傳統禮儀推廣到了海外各國,朝貢制度便是其中的一個具體表現,將中華傳統文化和禮儀附加在朝貢制度之上,使朝貢各國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加速了周邊各國文化的發展。
(明成祖朱棣)上曰:“彼外夷能慕我中國禮義,誠可嘉尚,禮部其圖冠帶之制往示之。”至是,遣其臣亞蘭匏等來貢謝恩,復以冠帶為請。命如制賜之,並賜其臣下冠服。——《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④海權觀念的誕生與發展
鄭和與他的船隊,可謂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而且領先世界近500年提出了海權概念。鄭和透過航海,認識到了海洋對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並且概化出了海權的概念。
鄭和曾進言明仁宗:“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鄭和的觀念,遠超中國這個傳統大陸國家對海洋的認識,以高遠的目光看到了海洋的重要性,明確海洋是聯絡世界的紐帶,維護國家利益,就必須加強對海洋的控制和利用。鄭和為此打擊海盜,在東南亞開闢商業據點,對東南亞進行了有效地控制,彰顯了我國在南海的主權。
鄭和下西洋中斷的原因鄭和下西洋自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去世後,明朝統治者就停止了航海的繼續探索,造成明朝停止遠洋航行探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從農業文明特性和明朝的經濟實力兩方面來看。
①農業文明抵制向海洋文明發展
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千百年的發展特性,早已經清楚地表明瞭我們農業文明的特性,這一特性使得人們缺乏探知海洋的慾望,也就直接影響了我們對海洋的探索,和諧安定的農耕生活將海洋視為禍害的源頭,明朝的統治者為了守衛和諧農耕生活,甚至走向了海禁的極端。
永樂間,以漁人引倭為患,禁片帆寸板不許下海。後以小民衣食所賴,遂稍寬禁。——顧炎武《天下郡國利弊書》雖然出了鄭和這樣一個目光高遠的航海家,早就認知了海洋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但無奈人民的主體思想早已經被求穩的農耕思想佔據,鄭和去世之後,他的思想後繼無人,君主也不再支援,航海探索之路從此中斷。
②政治與經濟失衡的結果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以“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的政治目的為主,不考慮經濟利益,雖與來朝的各國進行官方的貿易,但為彰顯大國風範,常常數倍賞賜,這使得下西洋完完全全成了“賠錢”的買賣,沒有經濟利益上的好處。
當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使南洋、西洋諸國來朝的目的後,沒有經濟利益的延續,自然沒有了進行下去的動力,而且航海行動的花費加上對來朝諸國的厚重賞賜,早已經壓得大明朝喘不過氣來了,使朝廷上下反對。
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明史》結語鄭和七下西洋雖然只延續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但是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於東南亞文明秩序的建立也有著有重要的意義,更有著我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所屬的強力證明。當然鄭和下西洋也有經驗教訓,國家在搞外交時,必須保證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相平衡,只關注一方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失衡的。
回覆列表
鄭和是太監,史稱三寶太監。至於下西洋的意義,其一尋找不知所終的朱允文,其二揚我大明國威,其三發展貿易,互通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