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廿由八曬
-
2 # 莊視界666
三十輻,共一轂”中的“輻”指車輪的輻條;“轂”指車輪中心的圓木,其中心有一大圓孔用於穿插車軸,外周有小孔用於穿插輻條。古代戰車的車輪由一個車轂、一個輪子和三十根輻條組成。
“三十輻,共一轂”譯為三十根輻條將車轂和輪子連線成一個整體,形成為一個車輪。
“當其無,有車之用”中的“當”指恰當之處、或合理之處、或有價值之處;“無”是指虛無,這裡說的是車轂上的大圓孔,因為孔是掏空的,車軸與車轂配合後其間隙是虛空的,正是這個虛空,才使車輪圍著車軸轉;“車之用”指車的作用、或車的功用。
“當其無,有車之用”譯為車的有價值之處(或合理之處)在於車軸與車轂配合後的間隙,正因為這個虛空的間隙,才有車的功用。
在《道德經》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透過認識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銳器、車輪、房屋等具體的東西去發現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並非總在故弄玄虛。馮友蘭先生曾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說‘有無相生’,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段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係。一個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裡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人怎麼住進去呢?老子作出結論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它把“無”作為主要的對立面。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老子哲學討論集》第117頁)
-
3 # 流浪詩人齊新光
三十輻共一轂(gǔ):三十輻,古代車輪的輻條,三十根,以合一月數。轂,輻條所湊之處為車轂。輻、轂皆為實有之木,而轂與輻交結處有空隙,故稱之為“無”。後文器皿中的虛空、門窗之空間,都是“無”。故“無”,即是虛空與空間也。老子哲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不僅承認實有之物能提供直接便利,更重要的是他發現若無虛空或空間,很多事物的功能就不能實現出來。故實有之物的功用,其實是依靠虛空或空間來實現的。這是老子“貴虛”哲學觀念的形象化的論證,並不表明老子不重視實有,而只表明他的哲學側重點是在闡述虛空的作用。後來的正統儒家多將老子哲學與佛教哲學並列起來,系統地批評佛老貴虛、貴空,實際上是對老子哲學的誤解。中國古代哲學很少討論實物與虛空的關係,老子哲學則觸及了這一問題,後來莊子又以詩意的方式闡述了“以無有入無間”的問題。但在中國哲學史上,實物與虛空的關係問題未能得到充分的討論,只是在中醫的辨證論治的過程中討論了虛實的關係問題。
埏埴:即和土也。埏,和也。埴,泥土也。
三十根輻條共同湊集於一個車轂之上,正因為車轂有空隙,才能讓車子轉動起來發揮作用。和拌泥土以製作器皿,正因為器皿中的空間,才能有器皿的使用價值。
非常值得深思的是:老子將利與用分開來思考,一是沒有否定實有之利,二是強調實有之利需要藉助虛空來發揮其實際的作用與功能。而這種作用與功能,實際上是現實的、靈活的便利。如果僅僅是實有,沒有空虛,則物之多方面的價值就無法實現出來。王夫之批評老子強調虛無的價值,認為虛無的價值恰恰是依託實有而實現出來的,這也沒有錯。但老子思想的重點是在強調虛空的作用與功能,就老子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而言,是了不起的思想發現。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氣論一系的哲學,在處理物質運動的問題上,始終沒有處理好虛空或空間的問題。氣充滿一切地方,如果它是極微的顆粒狀的物質,這些物質相互堆積在一起沒有任何縫隙或空間,那氣又是如何運動的呢?中國古代的氣論一系的思想家始終沒有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甚至根本沒有觸及這一問題。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說是一種貢獻,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與討論。
-
4 # 願君多晴天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及譯文
[原文]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註釋]
①輻:車輪中連線軸心和輪圈的木。
道德經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說理,更令人信服。不過對於車輪輻條,我專門數過,是沒有30根的[耶]
-
5 # 金星753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道法篇)
意思是: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老子在這篇文章中用車輪,器皿,房屋的門窗作比喻,說明很多物品正是它的“空",“無"才是它的有用之處。進一步用例項來闡述他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我臨寫的趙孟頫小楷《老子道德經》。
-
6 # 鄒小鴿
這是一個引喻,講了世間的一個道理.有為器,無為用.就像我們坐汽車一下,汽車空的地方是讓人做的,有的地方是發動機啊等等的,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就像佛家一直講的,到達彼岸舍舟揖是一個概念.
不過的觀念比之佛學更加寬泛,用有用器的方式來達到無達到用的目的.
-
7 # 折翼鵬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以三十輻喻天下臣民諸候,凡三十輻皆圍繞輪之中心轉動,輪之中心即為君主。而輪之中心空白為無,卻使天下歸心,統領三十輻,此即是無為而無不為也。
-
8 # 逍遙谷逍遙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講:
三十輻,
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為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為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
有室為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解釋如下:
車有三十輻條,共用一個轂,轂中空有孔,就因為轂中空可穿車軸,這個車輪才有作用,車才能行走。
摶和粘土燒成盛物器皿,要留著箇中空的地方,這樣器皿才能盛物。
建造房屋,開鑿門窗,要留有空間,人才能居住。
所以說有形的實體給人們芾來利益,完全靠無的功用。
有,有形體物器,能給人以利益,
無,無形的空間,才是真正發揮和產生利益。
對於修道之人,身體是個道器,為有,精神是指揮控制肉體的,為無。
老子在本章用三個例子說明了有與無的關係,有無相生而為用。
-
9 # 順其自然逍遙遊
請先看百度釋義如下: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接下來我來說說我的引申理解:其實,這句話包含著空性智慧,空不是一定沒用,空也不是一定有用,空是一種狀態,無可無不可。試想,碗如果不空,怎麼叫碗怎麼盛飯;房子如果是實心的不空,怎麼能叫房子怎麼住人;任何一件東西,本身就包含著空有一體,這是一種空性思維與空性智慧。飛機大不大,虛空照樣包容它;針尖小不小,虛空也是穿透它。空性智慧是一種超越,我們都該擁有它。於生活超越生活,於平凡超越平凡,於世間超越世間~
-
10 # 無明之熵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希望帶領我們這些凡夫看到這個世界的精妙,世界的運轉必然是以這個世界之外的東西為載體的,老子把這個承載世間萬物的東東叫做“無”,所以他說:當其無有車之用,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我們既要看到有的邊界,又要想到是無的妙用。只有迴歸到內心空無一物的那個狀態,才讓這個世界充滿了變化的可能。心空一分,便多一分可能,也就多一分選擇。
-
11 # 芯溪
首先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的話不能以字面的意思來單純的理解。
原文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有和無本來就是一種哲學上的思維,你可以說他是有也可以說他是無,所謂無中生有,月滿則虧,是要學會用辨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老子以車輪來比喻,車輪中空,便可以與車相連來實現其作用,若是車輪中實,無縫可擊,那麼車輪也就是一個圓盤,並無用處。再好比一間房屋,若是正正方方嚴嚴密密,那便不能稱之為房屋,進不去也出不來,完全廢掉了。
因此做人也是一樣,不管在哪一方面都不要做的太絕對,殊不知何時會有轉變,你有的東西或許將會變成你的累贅,而你沒有的東西或許對你來說是一件好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不可過於強求什麼東西,是你的終究會是你的,不是你的強行拿來反而不一定有好處。人的一生的氣運也是如此,如果你早年消耗的太快了,晚年便是無,若是早年沒有,那麼要相信你的氣運在積攢,不會因為你的作為而改變。
車輪不能實心,房屋不能無門,道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任何事物都要經歷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經歷。
-
12 # 雨落星平
三十輻是車輪的輻條,當其無是輻條按圓形排列形成中間的圓孔,圓孔中空所以可以插入車軸。就像杯子用陶瓷組成,陶瓷中間中空所以可以裝水。房子是有牆磚組成,牆磚中間圍成一塊給人活動的空間所以可以主人。有和無有時是相生,因為沒有所以才有用,是因為留出了有用的空間。佛家的杯茶禪理也是同一個道理,如果心裡裝滿了自己的思想就無法靜下心去傾聽別人的智慧,倒空自己是為了裝入別人的意見。莊子的無用之用,也是講了有和無鋒關係,沒用的樹木無人會用所以保全了自己,無用所以對樹木來說是大用。三個比喻都在講有和無之間的相互變化,以此認識到無的作用
-
13 # 陳賢臻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體兩面,如影隨形。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就是人生。
就修身而言,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也。意思即,放鬆身心,排除雜念,忘卻七情六慾,使身體處於虛無狀態,自然抱神守一,陰陽和合,神清氣爽,身心康泰。
就治世而言,治國者寡能總眾,弱共使強。意思即,一個統治者能領導一個國家,雖然自己弱,但有了大家的幫助和共同的努力,一個國家就能從弱小走向強大。談治理國家,稍顯遙遠,拿一個組織或者團隊的領導人來講,雖然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善於籠絡人才,讓一群能人幫助自己,大家同心協力,就能讓一個組織或團隊由弱變強,實現偉大的理想。但前提是,這個領導人要虛懷若谷,懂得示弱。虛懷若谷能容人,懂得示弱別人才樂意幫你。
-
14 # 求魚哲說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全文如下: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集結為一個車輪,正是因為它們拱成一個圓形的中空之處,才能連線車軸,成就了車輪的用途。
揉和黏土製成陶器,正是因為它留有中空的部分,才成就了它的用途。
開鑿門窗建成居室,正是因為它中間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
所以,“有”給人方便之利,“無”發揮著作用。
輻就是車輪中連線軸心和輪圈的輻條,古代車輪由30根輻條構成。
轂(gǔ)就是車輪中心的木製圓圈,中有圓孔,即穿軸的地方,用來穿插輻條並連線車軸。
這段話論證了“有”和“無”的關係“有”和“無”的關係,也就是“利”和“用”的關係。“有”提供使用之便,“無”則發揮作用,“有”對應使用價值,“無”對應內在價值。其實,這也是一個“實”和“虛”的關係,事物因“實”而存在,因“虛”而彰顯價值,實外顯,虛內斂,前者是前提,後者卻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老子在這裡強調“無”的作用,強調其作“用”,說明內心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一個人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離不開背後的努力堅持一個人的修養,只有“掏空”自己的內心,讓心迴歸清靜、無我、真我的狀態,才能做到“無”,在無我忘我中投入做事,專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無中生有”雖有一定道理,但也有老子的唯虛唯心主義的消極之處。因為如果沒有有形的客觀事物的存在,那麼中空的“無”也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看待問題正確的態度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崇本而舉末。“有”雖賴於“無”的作用,但“無”如果沒有“有”也不能發揮作用。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偏頗任何一方。
一個人在人前出色的表現,令人矚目的成就,離不開私下裡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不能只看到別人的“有”,更應該看到別人的“無”,全面客觀看問題。
-
15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三十輻共一穀,當其無,有車之用。一個車輪有三十輻條,車就可以代步了。
道德經相似的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我用來理解:一間房子,沒人打擾我,就是當夜深人靜的無時候,拿出幾滴酒滋潤於嘴裡,心房裡這幾滴酒當神仙,這確實是有酒以為利益,蚊帳裡沒人真有空靈的作用。
天為被,地為床,一個醉酒的人不醒人事就在路上睡覺。,不醒人事就是無,手裡面水果丟了一地。有了蘋果存在,就知道這醉生夢死的人是有家的,我們就知道有家的作用,感嘆出當其無,有室之用。
聖人之治,虛其心,弱其志,強其骨實其腹,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自己的身體就是房子,虛其心,弱其志,就是修煉身體到無的境界,身體空靈的作用就顯示。
實其腹,強其骨,就是打通大周天以後,食量反而非常的好,食量好,身體就有了健康的利益。無以為用,有以為利。
那麼人為什麼要造房睡覺呢。天為被,地為床更好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人在露天睡覺,甘露使人著涼傷害身體。
-
16 # 王法延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是老子的道德經中對無也就是空的個舉倒說明,因輻而成轂,中空而成輪能行,又同時舉例屋中空而能住,所以也給人一個道理,空無是道之精華,如同佛家也一樣,萬事萬物都是空,世事輪轉無不是過往,天地無名而為道,有名才為萬物主,無是虛渺中的有,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道,所以又有空是道是自然法則,故有無也如天地陰陽一樣是人所悟到的道。
-
17 # 古稀之稚
功夫下在實處,得到的是實中之空。我們蓋房子,力氣用在了砌牆,使用的是牆內的空間。
生活就是如此,靶向效應基本上別想。
-
18 # 每日讀書A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三十根輻條湊集到車轂的周圍,正是因為它們拱成一個空殼,才成就了車的用途;糅合黏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它的中間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總而言之,“有”可得便利,“無”可為功用。解析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無”和“有”的辯證關係問題。“無”和“有”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沒有“無”也無所謂“有”,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這裡的“無”和“有”和第一章中的“無”和“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範疇。老子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車輪中間空無,可以用來放車軸,從而發揮車子的功用;陶器中間空無,可以用來盛東西,從而發揮了陶器的功用;房子中間空無,可以用來住人,從而發揮了房子的功用。同樣的例子不勝列舉,老子透過這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個物體,它有形的地方只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設定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虛無的地方。把“無”作為“有”的主要對立面來考察,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沒有車輪、陶器、房子這些有形物體的存在,中空的“無”在哪裡存在呢?它又如何發揮作用呢?所以片面強調“無”的作用是不合理的。雖然老子把“無”作為“有”的主要對立面是片面的,但就老子對“無”和“有”的辯證關係的整體把握而言,這一思想體系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把“無”當成“有”,為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煩惱、憂愁,比如有人幻想自己抽獎中了五百萬,原本是窮光蛋的他,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這筆鉅額財產,他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太陽昇起他毫無知覺,別人都去辛苦開墾荒地掙錢謀生去了,他依然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麗的幻想裡,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他依然像做美夢似的躺在床上不願起來,最後他餓成了皮包骨頭,一點力氣也都有,直到臨死前他還在幻想:我的烤鴨該上桌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像上面說的“無”中生“有”的幻想家,也有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有”的人,而且這種人不在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對於我們自己擁有的東西,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呢?我們應該始終保持虛無的態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亂用等。“有”和“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我們擁有的東西也會瞬間化為烏有,只有保持虛無的心態和境界對待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
-
19 # 洛書圖解周易
三十輻共一轂其實是老子對地水師卦的解讀!
以三十輻象地之眾——龍的傳人,以一轂象啟者智水——伏羲畫卦。水為先天為有——車器室如同易更三聖,完善與奠定華夏文明根基,地為後天為當其無,澤披後世日用不知。
車對應師初變地澤臨——聖人鹹道,眾賢隨之,困於金車。器對應師二變地雷復——反覆其道,各有歸妹。室對應師三變地火明夷——大制無割,一發噬嗑全身。室之用如同安卓形成生態,難以動搖。不要望文生義解為中空之用!
認定五行八卦是破車迷信,認為中醫是巫器騙子,甚至於一度懷疑漢字構建了落後陋室,不推倒無以跟上現代文明,嗚呼哀哉。
埏埴以為器:埴比喻基礎理論,如同陰陽五行;埏比喻反覆實踐驗證,埏埴以為器如同由易理衍生出山醫命相卜五器。當其無是把理論付諸實踐,是器之用,是經驗之談。造詣未精通,卻疑埴垃圾。
有之無之皆之於坎水中爻——智者之言,聖經之類。有之以為利就是以經典教化人民(毒民),無之以為用就是形成文明輻射影響四鄰(畜眾)
-
20 # 彎腰拾豆豆
這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的一句話,下面就藉此對整章內容進行解析一下。
《道德經》第十一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十一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影片誦讀。
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十一章裡有如是說:
【原文】
【註釋】
①、輻:車輪上的輻條,如腳踏車
回覆列表
《道德經》第11章輪迴//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運命輪迴,蒼生何幸,德仁者盛。賢能謂之佐肩,不可或缺,順應者凝聚。武勇謂之佑膊,攘賢納士,雄才者韜略。成王敗冦富貴問天,生死有命古今定論。(注:三十輻共一轂參照~三十夜陰伏三十晝陽照合一月數,上旬中旬下旬各十晝夜即三十天)(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