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快樂的徐大大

    水滸中常常出現大碗喝酒,甚至一個人抱著酒罈喝酒的情節,他們喝的是多少度數的酒,喝的什麼酒呢?

    研究一下中國的酒文化,不難發現,元代以前,酒的度數多在20度以內,以米酒為主,發酵過濾生成。武松大虎中連喝十八碗,帶著醉意上景陽岡打死一隻老虎,這酒量相當於今天50度左右白酒一斤多的酒量。

    元代以前的酒相當於今天的米酒,糯米酒等,所以古代人喝酒多是用大碗喝酒。

  • 2 # 亞洲食學論壇

    水滸中的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村酒”,另外一種是“老酒”。(先科普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是明朝人,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蒸餾酒,但是度數比現在意義上的蒸餾酒低很多,且也不是一般人家可以享受,所以這本小說裡,主人公們所喝的酒應大多是穀物酒,類似黃酒的存在。具體是什麼穀物酒,不好說,這裡涉及到古代誰可以釀酒,明清時期,釀酒者主要有官方,商人,還有老百姓等,老百姓釀酒的目的主要在於自家飲用))這個可以從武松打虎的那一回中得出。武松來到景陽岡,酒家道:“俺家的酒雖是“村酒”(這裡的村酒應該就是一種穀物酒),卻比老酒(可能是一種初步蒸餾的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家中吃了三碗,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在問了。”武松笑道:“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

    “村酒”應該是一種沒有蒸煮的小酒,質量較差,一般供鄉村出售或自家飲用,所以才稱之為“村酒”。武松喝的那十八碗“透瓶香”是村酒中的精品。在智取生辰綱那一回,白勝挑的也是村酒。那十多個軍漢看到白勝挑著一副擔桶,趕忙問到:“你桶裡是什麼東西?”白勝道:“是白酒。”眾軍立即來了精神:“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能解暑氣的酒估計相當於今天的米酒吧。之前還看到有人說是啤酒,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啤酒屬於外來酒種,知道二十世紀初才傳入我國的。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喝的也是村酒。“魯智深把兩桶酒都提到亭子上,開了桶蓋,只顧舀冷酒吃,無多時,兩桶酒吃了一桶。”可能酒精度較低,所以喝了一桶才醉。大部分老百姓喝的都是“村酒”,而不是今天所說的蒸餾而成的白酒。書中常見的素酒、黃米酒、葷酒、渾白酒等都是村酒,質量相對較差,酒精度數較低。

    水滸中的“老酒”,據《宋史·食貨志》,宋朝稱為大酒,這種酒的酒精度比較高,品質都超過“小酒”,從生產到品嚐需要等近一年的時間,價格昂貴。孔亮的青花甕就是老酒。“唐主人卻擇出一樽青花甕來,開了泥頭,傾在一個大白盆裡,武行者偷眼看時,確實一甕灶下的好酒,風吹過一陣陣香味來,武行者不住聞得香味,喉嚨癢將起來,恨不得鑽過來搶吃。”武松是個品酒大師,“搶吃”一詞說明了確實是好酒。

    Cola

  • 3 # 歷史萬事屋

    水滸傳中的酒與今天的白酒有很大的區別。酒的原料基本都是穀物,但是製作方法的不同,會使酒的度數和口味有很大差別。

    今天的白酒基本都為蒸餾酒,度數可以高達五六十度。《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活明代應該出現了蒸餾酒,但是還未普及。而水滸傳所描述的宋代,似乎更不可能出現蒸餾技術,因此酒的度數普遍不高。當時的酒主要是指榨制的低度酒,度數一般不會超過二十度。

    對於我國什麼時候才出現蒸餾酒,尚無定論,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記載“燒酒(蒸餾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氣令上,用器承取滴露”,可供參考。

    下面我們透過《水滸傳》中的相關故事情節來分析:為什麼說那時的酒度數很低?

    《水滸傳》中人們最為熟知的酒量大的人物,首當其衝就是武松。

    在小說第二十九回裡,武松醉打蔣門神之前,施恩請武松喝“一路酒”。這個“一路酒”,根據小說內容交代,在當時應該是度數較高的酒,但武松連飲三四十大碗,才有七八分醉意。放到今天,三四十大碗啤酒估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要喝趴。

    再看景陽岡打虎這一章,景陽岡的酒家說的一句話很關鍵,“俺家的酒,雖是村醪,卻比老酒(黃酒)的滋味”。眾所周知,黃酒在如今的酒類的中屬於低度酒,度數約在15度至18度。景陽岡的酒家將自己的酒與黃酒相提並論,來誇耀度數之高,可見當時酒的度數普遍低於黃酒。

    在《水滸傳》裡也可以看見“白酒”一詞,但此白酒非彼白酒,蒸餾酒被冠以白酒之名大概是蒸餾酒逐漸普及之後的事情了。先前的白酒是低度的榨制酒,南朝人吳均對當時白酒的描述是“白酒甜鹽甘如乳”,可以看出當時“白酒”的特徵是色白,味甘甜。

    在智取生辰綱這一章裡,提到了“白酒”一次。在黃泥崗上,楊志手下的軍士,“問那漢子(白勝)道:‘你那桶裡是什麼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軍士們買這“白酒”的目的是為了解暑和解渴,而今天喝過白酒的人都知道白酒這類蒸餾酒是沒有解暑和解渴的效果的,而只有類似啤酒的低度酒才能解渴解暑,這更是映證了《水滸傳》中的酒度數不高。

    總而言之,《水滸》時代的酒基本為穀物製成的低度酒,度數最高不會超過20度。所以,您若回到那一時代,或許也能成為千杯不醉的好漢。

  • 4 # 歷史研習社

    水滸好漢真可謂是無酒不歡,酒壯了英雄的膽也助了英雄的興,酒元素極大地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水滸傳》中出現過許許多多的酒的名字,比如說景陽岡的“春酒”、樊樓中的“希奇果子按酒”、鄉村酒店中的“村醪”等等。那麼梁山好漢所喝的酒究竟是什麼酒呢?

    梁山泊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歷史上的宋代確實是酒業高度發展的時期。宋代政府實行了榷酒制度,酒成了專賣產品,酒的釀造和售賣都由專門的酒務負責管理,所以宋代的酒多為官營的官酒。雖然民戶不被允許私釀酒麴,但還是有一部分的私釀酒存在,主要是販酒的酒戶釀製的。《水滸傳》中的偏僻山村的酒館的村酒就是私釀酒。

    宋代酒的酒品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黃酒、白酒、果酒、配製酒。梁山好漢最常喝的就是以大米等穀物為原料製成的釀造酒。白酒就是蒸餾酒,中國古代到底什麼時候出現蒸餾酒一直都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有說唐代的,也有說宋代的,還有說明代的。白酒在《水滸傳》中也出現過,武松就在村酒店中喝過“茅柴白酒”。且不管蒸餾酒到底在哪個朝代出現,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古代的蒸餾酒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蒸餾酒。古代的蒸餾酒度數很低,所以英雄狂喝還是不會醉倒。

    再說這“茅柴”,意思就是低劣的意思,茅柴酒就是劣酒。喝得起的好酒當然是達官貴人,普通人喝自然就是低劣的酒。陸謙騙林沖去樊樓喝的“希奇果子按酒”聽著名字就比較高階,應該就是果酒。果酒自然就是以水果為原料的釀造酒,宋代的果酒生產技術還不夠先進,故此不太多見。

    《水滸傳》中還有名為頭腦酒的奇特酒,以肉為原料配製而成,具有滋補的作用。不過這酒的名字聽上去怪瘮人的。

    參考資料:

    高書傑:《北宋東京酒業述析》

    劉玉芝:《從《水滸傳》看宋代酒業的發展》

    虞雲國:《《水滸傳》中的酒文化》

  • 5 # 邏輯文史游

    《水滸傳》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所以如果我們忽略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蒸餾酒器外,那麼宋朝時期喝的就是發酵酒無誤了。而發酵酒的口感偏甜,度數也不高,人們可以飲酒作樂,也可以飲酒解渴,所以說你看到小說中好漢們隨隨便便就幾碗酒進肚也不用誇張。

    而同樣是發酵酒,由於釀酒的手藝及原料不同,釀出來的品質和叫法也不一樣。宋代人在選取釀酒原料是非常講究的,除了常見的黃米、糯米外,像綠豆、蜂蜜、甘梅、桂花、嫩羊肉等材料也是比較常見的。將米蒸熟放涼就拌上酒麴慢慢發酵,過了一段時間後就形成了酒糟,這個時候我們再用酒篩過,再放到罈子裡密封起來,就這樣再經過一段時間開啟罈子就能看到成品酒了。所以那個時候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釀酒自己吃,無非是酒的純度和品質不同了,所以我們回到小說,也能發現小說中的酒論成品有很多種叫法。

    烈日炎炎的黃泥岡上,運送生辰綱的隊伍正在樹下乘涼,這時白勝唱著山歌擔著酒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廂禁軍難耐口渴,就問白勝桶裡是什麼,白勝說是白酒,於是眾人就想買點白酒解解暑氣。但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白酒可和咱們現代的白酒不一樣,它的“白”應該指的是酒的品質,我反正是沒聽說過喝二鍋頭能解渴的。那麼“白”酒應該是哪種品質的呢,我們或許從魯智深的口中能找到答案。魯智深出家後仍不戒葷腥,多次下山“搶”酒喝,比如有一次他在“搶”酒前說了這麼一句話:

    灑家不忌葷酒,遮莫什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

    那麼由這句話可知白勝桶中的白酒可就是品質很高的類別了,不然也不會一桶酒賣五貫錢啊,自然渾酒就是品質較低,篩酒較粗糙的一種了。那麼有沒有比渾酒還差的酒呢?還真有,林沖在梁山腰納投名狀偶遇楊志,二人大打出手被王倫叫停,王倫邀請楊志上山做客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既然是楊制使,就請到山寨吃三杯水酒,納還行李如何?

    所以這“水”酒估計就是摻了水的渾酒了,色澤比渾酒好,口感可就更差勁了。

    綜上所述,《水滸傳》中所提到的就都是用黃米、糯米發酵成的酒,度數不高,口感甘甜,類似於咱們現在喝的醪糟。至於醪糟什麼口感我想大家也都很熟悉不過了,反正我曾在太原點過一碗雞蛋醪糟,喝了一口就倒掉了…

    所以現代人去了水滸的世界個個都會比武松能喝~

  • 6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水滸傳》中的描述已經不夠了,我們直接去看宋人寫的《大宋宣和遺事》。

    1 裡面酒的描述,相關的有以下幾個,第一就是晁蓋他們劫楊志的時候,說酒是

    那漢道:“我酒味清香滑辣,最能解暑薦涼。官人試置些飲”

    這裡宋人當時的酒的味道是清香滑辣,最能解暑。可見,宋朝的酒,既不是白酒,也不是我們現在理解上的普通米酒,而是比米酒更兇的一種發酵酒,這一點在其他人的答案中,是要注意的。

    2 《大宋宣和遺事》裡面描寫李師師接待宋徽宗時,對於酒的描述是

    小槽酒滴珍珠紅

    珍珠紅,很形象地描述了李師師接待宋徽宗時候的酒的顏色,這更類似一種葡萄酒的顏色。

    3 後又有說道:

    金盞內酒凝琥珀,玉觥裡香勝龍涎

    這裡的描寫,很類似於唐詩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描述。

    所以在宋朝,喝的酒很可能是一種度數不高但是也不低,帶點紅葡萄或者琥鉑色的,入口香滑的一種酒。

  • 7 # 一覽眾河小

    水滸裡的酒,是好漢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劑。

    水滸裡的酒,是看破紅塵打破清規戒律的酒。

    有一個灑脫不羈的人,本來好好做著提轄,享受人生,卻因為打抱不平,亡命天涯,這就是魯達。魯達是一個絕對豪放不羈的好漢,後來為了避禍到五臺山當了和尚。可是這種生活怎麼符合魯達的性子呢,沒有酒沒有肉的人生是無趣的。那時候魯達已經成了魯智深,可是酒肉絕對不能停,他身是和尚,心裡卻是想著酒肉,終於逮得一個機會可以大喝一頓,魯智深高興啊,把五臺山的寺廟當作舞臺,好好盡興了一番。

    水滸裡的酒,是透著絲絲涼意可以解渴消暑的酒。

    看看吧,黃泥岡上,烈日炎炎,一個個軍士熱的汗流浹背,累的氣喘吁吁,偏偏管事的楊志又是個脾氣暴躁不知體恤的人,軍士們是又怨又乏啊。這時候一個混混打扮的人運來了兩桶酒,旁邊賣棗的漢子們已經好好享受了一番,在一邊看著焉能不眼饞。好歹磨蹭之下,終於討得酒來。這酒必定是在陰涼處儲藏,拿著隔熱的木桶拉來,喝一口甘甜爽滑透心涼,極是舒服。不過可惜楊志千防萬防還是著了道,這麼好喝的酒里居然有迷藥,可憐可嘆。

    水滸裡的酒,是醇香濃厚可以提膽壯氣的酒。

    景陽岡前,大大的招牌,三碗不過崗,是誰這麼大的口氣,武松武二郎可不吃這一套。吆喝著讓小二切好牛肉,打來酒,這酒還真的好吃啊,不比那些有名的老酒差,不愧是透瓶香的名頭。遇到這麼好喝的酒,武二郎焉能錯過,左一碗右一碗,店小二初時還不願意,可是看這大漢酒量甚好,也不敢造次了。結果如何,武二郎整整喝了十八碗。酒喝足了,繼續趕路,有大蟲攔路?笑話,武二郎豈會怕大蟲,人虎相遇勇者勝,好個武二郎,藉著酒勁,施展拳腳,一隻吊睛白額大蟲就這麼命喪拳下,武二郎打虎英雄的美名傳遍天下。

    水滸裡的酒,是讓人熱血沸騰豪情萬丈的酒。

    潯陽樓下,一個失意的小官在喝酒,他雖然相貌醜陋,五短身材,卻是有一顆極大的野心。無奈他沒有考取科舉功名,只能做一個小吏。他苦悶他不服,於是就開始喝酒,一個人喝悶酒是容易醉的,很快他就醉了。他越想越憋氣,以前無處發洩,今日藉著酒勁一下子爆發了,把多日積怨化作詩,發洩了出來,“敢笑黃巢不丈夫”,那時候的宋江,還沒有一心想著招安,還不是那個功利心極重的宋江,他還是那個出了名的及時雨。說實話,他寫這詩的時候身形還真的有點高大呢。

    說白了,水滸裡的酒,就是一個助興的工具,就跟裡面的牛肉一樣,到底有沒有喝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提升好漢們的興致,彰顯好漢們的豪情。跟今天的酒比起來,也許那些酒度數很低,味道寡淡,跟今天的米酒差不多,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能喝的痛快,喝的盡興,那就是最有味道的好酒。

  • 8 # 趙燕雲

     《水滸傳》中寫喝酒場面頗多,而且好漢們喝酒都很酣暢淋漓。按照《水滸》的歷史背景,好漢們喝得應該是釀造酒。實際上宋朝沒普及白酒(燒酒),而且白酒太昂貴,當時酒桌上喝得多是黃酒、果酒、藥酒等釀造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將米飯蒸熟、放涼,再拌上酒麴使其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就變成了酒糟,然後用酒篩過濾後存入罈子裡密封。等少則仨月,多則十年即成酒。這樣釀造出來的酒的度數最高不超過十五度,一般也就在六度左右。

      當時普通老百姓喝的酒價格並不很貴。據《宋史》卷185《食貨志•酒》記載:春天釀造,秋天出售的酒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個等級,最低檔五文一斤,最高檔三十文一斤;冬天釀造,夏天出售的酒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個等級,最低檔八文一斤,最高檔四十八文一斤。

      現在所說“喝大酒”或許由此而來也未可知。

      王安石有詩:“百錢可得酒鬥許,雖非社日常聞鼓。”一百文錢能買一斗酒,估計也就是宋代國營酒廠這種。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徽宗時開封麯院街酒坊的銀瓶酒賣到七十二文一斤,羊羔酒(羊羔酒起源於漢魏,興盛於唐宋,元時暢銷海外,“色澤白瑩,入口綿甘”,黃酒做法加肥嫩羊肉製成,故名羊羔酒)賣到八十一文一斤。

      蘇東坡有個學生叫張耒,據他自己說:“平生飲徒大抵止能飲五升,已上未有至鬥者……晁無咎與餘酒量正敵,每相遇,兩人對飲,轍盡一斗,才微醺耳”。

      晁無咎又叫晁補之,也是蘇東坡的學生。按張耒說法,當時愛喝酒的人一般只能喝五升,喝一斗的人很罕見,他跟晁補之兩個人的酒量差不多,每次見面喝酒,倆人加起來能喝完一斗,而且還不至於爛醉。

      唐朝一斗有六千毫升,宋朝一斗將近六千毫升,相差不大。六千毫升酒大約十斤(酒比水輕,六千毫升水有十二斤,六千毫升酒只有十斤)。

      他們的老師蘇東坡酒量就很小了,據蘇東坡在《東皋子傳》所記:“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五合也就是半升,也就是他一天連一斤低度酒都喝不完,酒量可見不大。

      宋朝政府極大促進了酒類的生產和技術革新。宋人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紀事》等書,都對宋代酒業發展做了很詳細的記載。

      宋代極品美酒由大內釀造,皇家專供,絕不對外銷售。宋代的宮廷酒也叫內中酒,比較著名的有:

      蒲中酒。蒲中是指山西境內的蒲州,蒲州酒在北周時候就名揚天下,到隋唐時期經久不衰。

      蘇合香酒。北宋宮廷內的御用藥酒,極為珍貴。每一斗酒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能調五臟,祛腹中諸病。

      鹿頭酒。一般在宴會快要結束時才啟封呈上。

      薔薇露酒和流香酒。南宋皇帝的御用酒,皇帝慶壽時,宮中供御酒名薔薇露酒,賜大臣酒謂之流香酒。

      長春法酒。這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賈秋壑獻給皇上的釀法,共用三十多味名貴中藥,採用冷浸法配製而成的藥酒。具有“除溼實脾,行滯氣,滋血脈,壯筋骨,寬中快膈,進飲食”之功效。

      這些御酒極其珍貴,民間很難得到,如有宮內人偷賣,一經發現,“刺配遠惡州軍牢城。”(《宋會要輯稿》食貨52--2)。

      北宋米價比較穩定,一般在三十文一斗,買一斤羊羔酒相當於近三鬥米。當時一斗米八九斤重,三鬥也就二十多斤,以一斤米三元折算,三鬥也不到一百元。

      另外蘇軾在《洞庭春色賦》序言中提到黃柑酒:“安定君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

      范成大在《吳郡志》中說:“真柑,出洞庭東西山,柑雖桔類,而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歷史上黃柑酒有較高的知名度,如今仍有生產。

      宋人田錫曾寫《曲本草》,敘述各種藥酒的原料、製法和功能,文字簡略,頗有參考實用價值。《曲本草》中提到廣西蛇酒、江西麻姑酒、淮安綠豆酒及枸杞酒、菊花酒、葡萄酒、桑椹酒等。

  • 9 # 蝦吃

    《水滸傳》裡,描寫酒的場景實在太多了。且看幾例:

    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不守清規戒律,下山找酒喝:

    “行不到三二十步,見到一個酒望子,挑出在房簷上。”

    武松醉打蔣門神,蔣門神的快活林酒店:

    門前一帶綠油欄杆,插著兩把銷金旗;每把上五個金字,寫道:“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一壁廂肉案、砧頭、操刀的家生;一壁廂蒸作饅頭燒柴的廚灶;去裡面一字兒擺著三隻大酒缸,半截埋在地裡,缸裡面各有大半缸酒。

    最精彩的是武松打虎時景陽岡下的那家:

    當日晌午時分,走得肚中飢渴,望見前面有一個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門前,上頭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子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

    《水滸傳》裡的好漢們大多能飲,武松喝酒打虎、醉打蔣門神;宋江喝酒題反詩;李逵喝酒壯膽;智取生成綱的七位硬漢們,用酒解渴消暑……

    《水滸傳》裡的酒,最常見的是村酒和老酒。它們都是什麼酒呢?

    宋朝的酒肆業已經相當繁盛,大小酒肆分佈於城裡的大街小巷,人們去店裡喝酒,可以隨到隨喝,酒的種類大致分為米酒、果酒和一些配製酒。

    米酒的飲用範圍最為廣泛,可以分為辛、苦、酸、甘四個不同的等級;果酒當然以葡萄酒為主,產自西域的涼州;配製酒五花八門,按使用功能分類,有菖蒲酒、雄黃酒、羊羔酒和狗肉酒,等等。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 10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水滸傳》涉及的酒類品種多

    在《水滸傳》裡,酒和梁山泊的好漢是相得益彰的關係,它使得這些英雄的豪俠忠義壯舉具有風流浪漫的色彩。綠林好漢是如此愛酒,酒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裡,成為其完整雄健的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的生命光輝才有酒一樣的熱烈和豪近。就是在酒的作用下,李逵才憨態可掬,武松方勇猛神武,魯智深更是直率壯烈。也是由於酒,才有那麼多美妙神奇的故事和驚心動魄的打鬥。試想《水滸傳》中沒有了酒,在讀者面前英雄們的人格魅力就會大為減色。

    《水滸傳》一百二十回裡,幾乎每回都有酒事的描寫,宋江不但分派八位好漢去分管梁山泊周圍的四座酒店,作為梁山的第一道屏障以偵探敵情望風把哨,而且還委託胞弟宋清及鄉黨朱富專管提調筵宴,可見吃酒之事在宋江和英雄們心上的崇高地位。他們相見時要喝接風酒,送行時則飲餞別酒,出征時需吃壯行酒,勝利後更得喝慶功酒,平常在山寨中無事時,也要“每日輪流一位頭領做筵席慶賀”。酒不知為英雄們增添了多少快樂。

    《水滸傳》涉及的酒類品種良多,從皇帝老子享用的黃封御酒到村野鄉民尋樂的茅柴白酒都有記載。一般鄉野山村偏僻之處多是賣一些味薄的村酒、老酒、黃米酒、素酒、葷酒、渾白酒、社釀等。這些酒多是以穀物為原料加酒麴釀成的,其中的酒精含量都比較低。這是鄉民自己土法釀的酒,今日仍然存在。北方一些地區稱之為醪糟,南方把它叫做米酒、黃酒 甜酒等。由於它是低度酒,所以《水滸傳》中的英雄無論那一位喝個十碗八碗、甚至十數碗都不會醉。魯智深只是喝了一桶這樣的酒,才有了醉打五臺山文殊院的鬧事之舉。

    《水滸傳》中英雄們認可的好酒,在小說中稱為白酒、燒酒,這種酒的酒精含量較高,吃完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更為迅速有效,即吃了有勁。像朝廷第一次派太尉陳宗善去梁山招安,為了向宋江等好漢昭示皇恩浩蕩,徽宗特意吩咐太尉捎去數十瓶御酒賜予梁山英雄。這些酒當是高檔的白酒。

    哪料到在上山橫渡梁山泊時,被吳用差遣的阮小七等人享用了,全數以村醪水酒偷樑換柱。當陳太尉在忠義堂宣讀皇帝詔書 分發御酒給大家喝時,這酒“卻是一般的淡薄村醪”,不知底細的魯智深高聲叫罵:“入娘撮鳥!忒是欺負人!把水酒做御酒哄俺們吃。”從這一情節也可發現,梁山好漢心儀愛喝的是濃度較高的燒酒。

    小說中還提到了一種名為“頭腦”的酒,在第80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中出現,當時一個名叫李小二閒漢,在告知雷橫縣裡新來了個賣藝的女伎白秀英後,便從 “人從撇了雷橫,自出外面 碗頭腦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鑑別標準是什麼?怎樣鑑別自己是否得了這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