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想靜靜靜靜靜c
-
2 # 砒霜就是萌萌噠
我覺得能問這個問題的一定是沒有好好看過大劉作品的,不然你自然就知道為什麼。
很多人都說大劉信奉的是黑暗森林法則,他的零度理性讓人不寒而慄。這個完全是對大劉的誤讀,他的邏輯能力很強,而且擅長從哲學物理方面進行昇華,這一點成就了大劉,也是何夕之流較之相差的地方
我們看邏輯點的時候會沉迷於他宏大的想象力,讓我們淚流滿面的終究還是人。
他筆下有著很多純粹人,所謂純粹人就是為了一個目標可以傾盡所有,比如丁儀,口口聲聲“我的命是物理學的”,可是物理學卻不要他的命。比如章北海,他為全人類留下來文明的火種,可是他也是叛徒 。再比如萬有引力號的全體官兵,他們是來追捕逃犯的,最後卻為了人類的尊嚴親手毀滅人類。
沒有爭奪名利,沒有勾心鬥角,這種真摯的熱愛才是最讓人感動的,也是心疼的。
說完人,再說人性,辛妮明明知道自己已經輸了,卻仍然拼著命跑完了全程。西亞共和國怎麼可能抵擋的了米國?可他們還在頑強抵抗。地球守衛軍明明可以去大牙那裡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卻選擇了為螞蟻延續文明。鄉村教師拿不出一萬為自己治病,卻還在慶幸“至少能送走這屆畢業班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或許是傻子,誰又知道不是英雄?
大劉在表現著他的零度理性現實,也在勾勒著他所認為的英雄形象。對比之下,不淚流滿面我是服氣的
-
3 # 例外狀態
我記得看《鄉村教師》時,也是非常感感動。這個小說其實值得細讀。比如劉慈欣的短篇小說《鄉村教師》中曾引用魯迅的《吶喊·自序》的段落,以在科幻的框架內展開與啟蒙敘事的對話。在現實主義框架之內融入科學幻想,以現實主義這是劉慈欣創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或許可以說,從“現實”起飛,向宇宙縱深作“驚險的跳躍”,由此形成“視差”是劉慈欣小說的基本結構。在小說文體發展史上,這也類似於西方哥特小說的出現,如《奧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是將現實主義敘事與超現實情節、遠古的故事背景結合起來,由此開創新的小說文體。相比而言,劉慈欣在現實主義場景與科幻情境之間常常自由切換,讓兩種敘事互為背景,這一點在《中國太陽》等小說中較為明顯。
不過劉慈欣有幾種筆法,一個優秀的作家是可以調和並且分身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的。我還是推薦他的“大藝術”系列,這就貌似是硬科幻,其實有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夢之海》的主題可謂是藝術創作與生存之間的張力,“藝術是文明存在的惟一理由”,同時又對這一信仰展開了反諷。來自高階文明的低溫藝術家冰凍並運走了地球上的大海水資源,在地球軌道創作了精美的藝術品,從而導致地球生存環境日趨惡劣。低溫藝術家批判人類藝術家的雕塑說:“過分寫實,過分拘泥於形狀和細節。當你們明白宇宙除了空間什麼都沒有,整個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大堆曲率不同的空間時,就會看到這些作品是何等可笑。”這無疑是劉慈欣以科幻的想象力對所謂現實主義文學追逐細節和模仿的批判。
尤其是寫幾篇
全頻阻塞干擾
地火
地球大炮
山
天使時代
光榮與夢想
帶上她的眼睛
而且他寫的科幻本身就是硬科幻,為何還能如此觸動人心?到底是怎麼回事?他用了什麼手法嗎?
回覆列表
在劉慈欣的中短篇小說《人和吞食者》、《時間移民》、《2018》、《鄉村教師》裡你可以看到《三體》的雛形和影子,也可以看到科幻小說最獨特的一種魔力——無論這篇給了你多大的驚喜,你還是會在下一篇看到新的驚喜。科幻的世界就跟它所一再描述的宇宙一樣,沒有界限和疆域。它甚至可以燃起你寫自己的科幻小說的勇氣,想象力有多大,你寫出的科幻世界就會有多大。
我最喜歡的就是《人和吞食者》(又名《吞食者》),後來看了《詩云》,才發現《詩云》可以算是《吞食者》的番外篇,兩篇最好連著一起看。人類在和吞食帝國的戰爭中雖然失敗了,但《詩云》描繪的世界又告訴我們,技術永遠無法超越智慧生命的精華和本質,即使地球成了空殼,成了火球,但文明還是延續了下去。
而《鄉村教師》是一篇不太“硬科幻”的作品,故事裡的鄉村教師即使在自己的生命盡頭也要拼盡全力教孩子們更多的知識。而就是他最後教授的牛頓三定律讓幾個孩子拯救了地球和整個太陽系。看到孩子們在更高文明的智慧生命前說出牛頓三定律時我簡直要感動哭。教師不僅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更是一個讓人有使命感和幸福感的職業。作者的每一篇小說都是自己價值觀的表達,劉慈欣透過一個鄉村教師拯救了全人類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對鄉村教師的敬意。
劉慈欣曾經在央視《對話》欄目裡說過,《三體》不適合小學生看。的確,《三體》裡不僅有各種深奧的物理學和社會學,還有更多超出想象的血腥殘暴畫面。記得我在看到在太空戰役裡倖存下來的人員吃到自己認識的人的手指時……幾天都沒緩過來;《吞食者》裡還描寫了大牙品嚐了人類味道後說:“你們的味道不錯,有一種滑爽的清淡……你們將作為一種小家禽在吞食帝國飼養,到六十歲左右上市。”還有《命運》裡的人類也成了在恐龍世界裡作為食物的“菜人”……看過這些,你問我為什麼還是愛看劉慈欣?因為在他一再描寫的殘酷宇宙生存法則之下,我還是能夠看到更多的是他對地球和對宇宙的滿腔熱愛。因為他特別愛這個地球和這個宇宙,才一再地描寫了在不愛護它、或者在面臨更高文明的掠奪的情況下,我們會怎樣失去它;即使人類文明毀滅了,倖存下來的人(也代表了作者自己的觀點)甚至願意讓自己作為螞蟻的食物,讓它們再去延續地球文明……看到那裡時我感動極了,這需要怎樣一種悲壯的奉獻精神才能做到。劉慈欣太愛這個地球了。這是我在看完了《三體》和他的所有中短篇之後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