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旭升zxs
-
2 # 小森短影片
劉備創業之初,武僅關張,文無一人,遂向水鏡先生求教天下賢士,薦徐庶,徐庶出山輔助劉備共創大業,曹操聞之,以計策騙走徐庶,徐庶臨行,再次以水鏡先生之言告劉備“伏龍鳳雛得一均可安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出山。龐統擇機而動,並於赤壁大戰巧使連環計,害得曹操狼狽而逃,七十萬大軍頃刻化為烏有,若非關羽華容讓道,曹操必將一命嗚呼!後江東周瑜亡,龐統忌劉備兵少將寡,往投於孫權,被孫權拒,最後投靠劉備。那麼,如果孫權重用龐統,三分天下的局面又將怎樣呢?
龐統若被孫權重用,曹操必將一路敗北,倒不是說曹操沒有良好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眾所周知,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嫁,軍事家,詩人。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龐統一個連環計都把曹操騙得信以為真,我相信如果龐統被孫權重用,必然還有更多的計謀針對曹操,可能有人會問,難道龐統不針對孔明嗎,當然情況也沒有那麼簡單,只是當時的矛頭首先是曹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頤指氣使,群雄共怒,所以龐統被孫權重用必將又是他面臨的重大威脅,可能有人還會想到“天下第一守城大將”的司馬懿,也許你們會覺得司馬懿可以抗衡龐統,不過這裡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司馬懿的人生遭遇,他是經歷多次波折,兵權得而復失,曹操一直提防著他,也是直到他很高年事也就是曹操死後曹丕臨死的時候才真正開始進入其輝煌的時候,所以司馬懿在這個時候這個階段不會對曹操的生涯產生太大的正面影響。
與此同時,曹操面臨的另一個具有同樣威脅的是劉備,是諸葛亮,劉備一直視曹操為曹賊,不共戴天,從後面的歷史情節來看,吳蜀一直都是聯合抗曹,龐統若被孫權重用,僅憑龐統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儘管他想急功近利與孔明一決高下,但在曹操沒有被消除之前,他必然不會如此衝動如此傻,所以吳蜀聯合的政治基礎基本會成為一個根本的發展態勢。
而龐統在江東必然會憑藉他的個人軍事才華和政治野心,以及他個人需要在江東樹威立足以及建功立業,他必然會對曹操有所動作,加上赤壁大戰的經驗積累,可以說他對曹操其人其心,其思其想必然有一定的把握,加上曹操經過赤壁大戰元氣大傷戰鬥力直線下降,短期內不可能再有東山再起的能力,如孫權重用龐統,龐統必然會力薦孫權乘勝追擊,當然這樣一來,孔明也不會甘拜下風,至於說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可能會考慮到吳蜀決裂,孔明與龐統鬥雄,這也是一個必然結果
-
3 # 王大牛樂談
不能,因為吳國本身問題是導致它滅國的主要因素,單靠一個謀士來改變國運是不可能的。下面我簡單闡述一下吳國失敗的幾個原因。
1.內部鬥爭太子案風波——
孫權在位晚年,因長子孫登與次子孫慮相繼夭折,孫權於赤烏五年冊封第三子孫和為太子,同年八月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在禮儀上沒有區別,又同居一座寢宮,引起了朝臣的議論。朝臣們紛紛上書,認為儲君和藩王應該有尊卑之別。孫權下令二人分宮並各自設定了屬官,孫霸開始對孫和產生了怨恨,也拉開了二人的儲君之爭。史稱“南魯之爭”。
孫霸私底下結交了許多大臣,並對太子孫和進行有組織的構陷。孫和也靠著一大批大臣的支援與孫霸進行鬥爭。因眾多臣僚和將領都捲入了這場政治鬥爭,造成孫權在位時期的又一次政治動盪。最後以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勒令自殺時,因雙方鬥爭而死亡或失勢的大臣極多,可以說帶給了孫吳政治局面的穩定以毀滅性的打擊。
2.經濟不足當時的經濟中心在北方,南方還屬於未開發完全的蠻夷之地。同時國家還濫發大錢,導致通貨膨脹,經濟實力遠不如曹魏。
3.當權者不夠霸道孫吳帝王均是守城有餘、進取不足,只想依靠天險守住自己的家,做個土皇帝,沒有侵略的大志。
4.曹魏太強從經濟、軍力、政治方面來講,曹魏強出孫吳好幾倍,沒有反抗之力。
綜合以上幾點,單憑一個謀士無法左右一個國家的興衰。所以,即使龐統入仕吳國,也無法改變歷史長河中的優勝略汰!
-
4 #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準備進攻西川的周瑜突然暴病,死於巴丘。龐統作為功曹,負責去東吳送喪。我們假設此時,孫權由於魯肅的推薦,接見龐統,一番談論後,深感其人大才,折節下士,恭請龐統助他橫掃六合,龐統欣然答應。
我們自此開始推演。
龐統的戰略1、堅持孫劉聯盟(龐統是魯肅推薦給劉備的,而魯肅是孫劉聯盟的最大支持者,所以他推薦的人必然是支援他的戰略構想的),分擔來自曹魏的壓力;
2、攻略益州,以為根基;
3、消滅劉備,與曹魏劃江而治,二分天下;
4、消除山越之患,撫平南中,穩定內部;
5、重新整合交州,分而治之,防止被曹魏利用,造成腹心之患;
6、休養生息,整軍備武,以待戰機。
龐統是否可以貫徹落實此戰略1、關於孫劉聯盟
魯肅在周瑜死後,必然接替大都督之位,龐統為副手;魯肅對孫權的影響頗大,因此孫劉聯盟在魯肅在世期間不會出太大問題;
2、關於攻略益州
周瑜在赤壁大戰後就向孫權提出未來東吳的戰略規劃:攻取益州,佔據漢中,聯合馬超合擊曹操。孫權對此大為心動,只可惜周瑜英年早逝,這個計劃沒能實現。
周瑜的計劃中壓根沒有劉備什麼事,畢竟江陵在東吳掌控中,可以直接沿江西進。但問題是奪取益州也是劉備集團最重要的戰略計劃之一,他是不可能放任東吳西進的,而且劉備是不可能甘願困死在荊南四郡,這也是他為何要借荊州的原因,因此當週瑜死後,關於攻略益州之事,必須與劉備集團進行談判,達成共識後方有可能實施。
而我認為,在沒有外力介入或者別的重大事件的影響,這個談判是不可能有結果的,這是雙方最高利益的衝突,誰也不會讓步;如果東吳強行西進攻蜀,那劉備從中作梗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更大的可能是東吳和益州兩敗俱傷,劉備襲取益州,或者劉璋直接邀請劉備入川,共同抵抗東吳,總之東吳的攻略益州計劃必然破產,不可能成功;
3、既然攻略益州的計劃無法實現,那麼之後的事情就無從談起了,三國只能再次回到原有的軌道上:
(1)劉備來借荊州,在魯肅的支援下, 最終還是借出去了;
(2)劉備去打益州(沒有龐統,還有法正幫劉備),留下關羽、孔明等人守荊州,東吳沒辦法動手,即使後期孔明等人入川協同作戰,東吳這邊應該也不會動手;
(3)劉備得益州後,孫權討要荊州,劉備拒絕,孫權攻打荊州,劉備入荊州與孫權對戰,曹操此時發動漢中之戰,兩家罷戰,湘水劃界,平分荊州;
(4)孫權趁曹操打漢中的時機,發動合肥之戰,這時龐統才有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至於能否打敗張遼,我覺得難,即使打敗張遼的突襲,早一步實現圍城也難以改寫結局,因為此戰吳軍內出現瘟疫,只能撤軍,龐統天生命不好,弄不好這次瘟疫可能就要了他的命了;
即使龐統不死,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已經確定,哪怕龐統接替了魯肅或者呂蒙做了東吳大都督,奪取了荊州,又能如何,蜀國被滅的命運他無法改變,天下大勢都已經是註定的了,有他沒他改變不了什麼。
回覆列表
三國是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期間無數的英雄人物湧現出來,其中最為矚目的就是劉備了。常言道:不懂劉備,不足以談人生!他的一生是崎嶇坎坷,命途多舛。同時期和他出道的,不是“富二代”,就是名門望族,只有他一人是草根。憑藉著平定黃巾軍,袁紹、曹操、孫堅等眾人都是發家致富,唯獨劉備什麼都沒有得到,和自己的兄弟繼續漂泊。
出道時候的劉備是二十三歲,年輕氣盛,立志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可是事與願違,他一直在失敗,但是他從來沒有妥協,一直在堅持奮鬥。改變他命運的一個人就是諸葛亮,他藉助諸葛亮的力量有所成就,但是這種成就跟他當初立下的志向相比,顯得有些渺茫。劉備的理想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是他至死也沒有實現。談及劉備的謀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諸葛亮,然而劉備並非僅有諸葛亮這一個謀士,他還有其他的兩個謀士,一個是龐統,一個是法正,因為這兩人去世的早,因此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儘管如此,他二人的作用依舊不能忽視,尤其是龐統。諸葛亮號稱“臥龍”,和他齊名的龐統號稱“鳳雛”,兩人是聞名於天下。
建安十七年,龐統向劉備獻上三條計策。劉備三思之後,採取中計,以圖成都。龐統領兵攻打雒城時不幸被亂箭射中,享年三十六歲。由於龐統號稱鳳雛,因此他身死的地方稱為落鳳坡。龐統在臨死前說了八個字“今日吾死,是乃天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今日之死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劉備沒有聽懂龐統說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因為他正為龐統的死而傷心不已。諸葛亮聽懂了,然而他卻沒有說,因為這句話深深的觸動了他的內心。龐統也是想轟轟烈烈的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的只能是遺憾。透過龐統的死也能窺探出劉備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因為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龐統的死正如他所說的那個樣子,是天命,是上天讓他死了。劉備未能興復漢室,遺憾去世,同樣也是命中註定。漢室氣數已盡,劉備不管再怎樣的奮起反抗,改變自己,終究是敵不過天命。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同樣也是在努力的改變命運,可是最終還是失敗了。以諸葛亮的見識,他應該知道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北方,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