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含頭三十

    這其實和宋朝制度也有關係,宋朝重文輕武,朝廷不允許牛逼的武將存在,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後也沒有能征善戰的將軍了,宋朝一直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不能有效的出擊,只能防禦。

  • 2 # 歷史一面鏡子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宋太祖宋太宗逐步統一南方,在和遼爭奪燕雲十六州中失敗,後面的宋真宗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北方的屏障一直沒有掌握在手中,失去了向北發展的機會。遼控制了東北地區和蒙古草原以及燕雲十六州。西北方向,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夏,宋發動了幾次戰爭最終達成“慶曆和議”,河西走廊河套地區領土就失去了。青藏高原在唐末國內衰落,吐蕃諸部不斷向東發展。西南地區南詔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失去了控制,唐王朝透過冊封方式,維持雙方和平,後面的戰爭失敗失去了大量土地,。宋朝周圍有遼(金) 夏 大理,吐蕃,全面蠶食中原王朝疆域,嚴重萎縮,這跟當時宋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分不開,強幹落枝,守內虛外,能有效加強中央集權,鎮壓地方和農民反抗,但在對方戰事中由於邊防力量不足,處於被動局面,透過簽訂合約,維護統治,整個宋王朝在對外戰爭處於被動挨打,積貧積弱,領土不斷喪失。

  • 3 # 暖色的淼犇

    先從疆域說起,北宋疆土是漢族主要聚集區,它的範圍從秦朝時已經基本固定下來,但比秦朝還少了約60萬平方公里,這除了幽雲十六州的丟失,還有遼東和西南邊陲的喪失,但漢族的生活區域得以保留。而遼和以後的金疆域是少量的農耕區,主要是放牧區,而且他們的北部無強敵,可以肆意的向北部發展,所以遼的疆域比宋大了一倍,守護半壁江山的南宋比金更是小了幾倍。

    再從國策民風說起,宋太祖的為鞏固中央集權慢慢造成國內重文輕武的風氣,阻礙優秀將領的誕生,雖然南宋初年名將輩出,但宋高宗君臣偏安一隅的想法,和岳飛的冤死也讓南宋漸漸失去恢復故土的機會,而遼金都是遊牧民族出身的,騎馬射箭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後期有些墮落,但武力值還是超過兩宋,這從宋金攻遼和宋蒙攻金中宋軍的表現可以看出來。

    然後從當時的局勢上看,唐末少數民族政權逐漸崛起,實力強大起來,幽雲十六州的喪失,也讓北宋失去北征南戰,擴增疆土的機會,而南宋君臣安於現狀,不支援北伐,沒有與北方義軍聯合,沒有乘機恢復故土,也是疆域小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經濟原因,經濟繁榮的兩宋是歷史上財力最強的朝代,政局穩定,國泰民安,守護這一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土地,不擴僵備戰,減少戰爭是兩宋臣民的希望,而每年豐厚的歲幣也讓遼金漸漸減少對宋作戰,沒有戰爭,各自的實力範圍也不會有多大變化。

  • 4 # 家電衛浴維修游擊隊

    宋朝的疆域為什麼比遼朝和金朝小?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1.公元960年,北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了宋朝。而宋朝基本上是繼承了後周的地盤,後周是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朝試,疆域面本就不大,所以宋朝的疆域就小了。而面積較大的一塊土地燕雲十六州後晉的時候就丟了,一直被遼國佔領,此時,遼國建國多年,根基穩固,宋太宗即位,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兵敗,也沒成攻收復。

    2.北宋“重文輕武”思想。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生,經陳橋兵變後,君臨天下的,他深知武將權利過大對國家危害很大,他對武將有嚴重的不信任,所以他的政策會制約國家軍力的發展,宋朝軍力不行,無法從遼國手中奪回失去的領土。

    3.北宋初期,遼的軍力強大,並不是輕易就能解決的敵人,而北宋在消滅南方政權,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耗費了許多力量,所以它與遼交鋒不能佔優勢。

    4.自很早以來中原人就有一種思想,北方少數民族佔領的地區幾乎都是蠻荒之地,不值得征服,征服了哪些地方後,國家需投入許多人力.物力發展那裡。這其實是中原王朝一直不願過多征服外邦的根本原因,這種思想在一時一地還是有道理的,但從長遠來看肯定是愚昧的。

    5.北宋文人當政,既定國策就是發展經濟,這也使得北宋的經濟.科技得到很好發展。

    5.北宋建國時期進行的都是對南方國家的征服,這使得宋軍在後來遇到北方遼國鐵騎後,不能適應,而處處被動,這就需要皇帝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適應對遼作戰,而宋朝沒有一個這樣適合的皇帝,有這麼多精力,有這麼大決心,這這麼多機會來進行改革。

  • 5 # 125878215蜂獾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繁榮昌盛的時代,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國GDP總量是26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22.7%,人均GDP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400美元,所以宋朝民間富庶,國家繁榮昌盛實際上遠超盛唐。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立國319年,二次傾覆,都是因為外患,是中國歷史上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封建王朝。

    但是宋朝政治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政治鬥爭非常激烈,趙光義殺死趙匡胤奪取皇位,狠心誅殺其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還有趙廷美,趙元僖,如果趙匡胤不死,歷史將改寫,趙匡胤要統一全國,決定以先南後北統一全國步驟。

    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所以朝廷也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發展壯大,後來宋朝連金滅遼,以後又聯蒙滅金,由於宋朝政治腐敗,地盤領土越打越小,並沒有實行軍功制度提拔人才,軍紀不明,而且宋軍嚴重缺乏訓練,有戰鬥力的都是私人召募部隊,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並不是金軍,遼軍,還有後來的蒙古兵多歷害,根本原因還是政治腐敗。

    北宋未期城鎮商品特別發達,有46個十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北宋首都開封人口達百萬以上,店鋪多達6千4百多家,南宋首都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相當繁榮昌盛,極其繁華,人稱東南第一州。

  • 6 # 庭下靈

    宋朝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朝代,再加上一系列自我閹割的政策,導致了經濟上的空前繁榮,但是軍事上萎靡不振的局面,這給我們現代很大的啟示,經濟要搞上去的同時,武備一定不能鬆弛。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定先要明白這樣的道理,那就是宋朝雖然疆域比較小,但是它領土擴張的野心並沒有失去,一直都是在銳意進取當中。

    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宋朝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十六州是北部邊境與草原民族的分界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易守難攻,古代王朝依託險峻的地勢和長城來抵禦北方的騎兵,但是由於宋建國時期,已經被後晉出賣給了契丹,導致宋的北部暴露無遺,騎兵可以在華北平原上肆無忌憚的賓士往來,宋朝不能有效的防禦,而收復起來又及其困難。

    第二:宋朝缺馬,馬在古代戰場是及其重要的戰略資源,產馬地靈州被西夏佔領,而南方的馬矮小品種不行,宋的軍馬很少,不能像漢唐那樣組織起大規模的騎兵隊伍,雖然南宋時期有軍人主張“以騎制騎”,但是沒有辦法實現。宋軍只能依靠兩條腿來和敵人賽跑,就像現代戰爭沒有機械化部隊一樣,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所以宋軍的步兵十分多,都穿著厚厚的鎧甲,敵人遠了就用神臂弓等弓箭射擊,宋朝的弓弩在當時世界一流。近戰靠戰甲和長槍阻擊,敵人逃跑,那就看著敵人逃跑,因為實在是追不上了。

    第三:重文輕武,宋在總結唐滅亡的經驗上,總結出不能讓地方武將權利過大,藩鎮割據是導致中央衰落的根源,所以武將的權利被大大限制,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授圖作戰等等昏招,戰爭怎麼能順利打下去。

    第四:王安石變法失敗,這個我個人認為是很重要的一點,王安石看到宋朝的問題根源,於是有了青苗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改革,說實話,這是很厲害的改革,如果成功,真的可能改變宋朝的基因,但是無奈改革就是這樣,往往改革力度大,阻力也會大,既得利益者不會輕易讓步,可以參考商鞅,吳起,申不害等等,不管成功與否,下場都很慘。儘管改革初期,宋收復了河湟,經濟上也大幅度提升,武將的權利也在加大,但是很快,保守黨佔據了上風,王安石被貶,改革失敗,宋的基因失去了最後改造的機會,我們知道,南宋岳飛也是最有可能改變歷史的人物,但是整個宋的基因沒有改變,岳飛只能是空有能力,不能讓宋朝廷重現往日的光芒。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宋朝的疆域可不僅僅是比遼國和金國小,它也是中國曆代有大一統之名號的王朝中國土面積相對較小的一個。僅僅與秦朝的疆域或可勉強一比!那麼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在下淺析有如下兩個原因:

    一、內因:宋朝為了避免武將做大,軍人亂政,地方割據,危害中央。造成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的局面出現。而不惜實行集中精兵於中央,削弱地方軍力的所謂"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再兼之“崇文抑武”對武將多方打壓和防範,使得武將的意志消沉。致使朝廷上下缺乏開拓的動力與精神!

    二、外因:宋朝立國於五代亂世之後,由於頻繁的戰亂而導致,中原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受到了極大的損耗,可謂元氣大傷!而且此時北方的契丹人早己建立了遼國,且統治己經有所穩定。連宋太宗在宋朝軍力尚強時,欲取幽雲十六州都未能如願,以後就更無可能了!而後來西夏的分裂,更進一步縮小了宋朝的版圖!在與遼、夏的長期對峙中,宋朝始終處於被動防禦地位,何談開拓?至於南宋時代,宋朝時刻面對著比遼國更加兇暴的金國,自保尚難,更說不上開拓了!而後當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興起後,南宋便只剩下在畏懼之中,頑抗了幾十年而後亡國的命運了!

  • 8 # 放棄的回憶

    在西方歷史學家們看來,宋朝的疆域要遠遠比遼國以及金國的疆域要大很多。我們中國把歷代王朝羈縻的部落以及州縣都算在了疆域之內,而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都是按照西方人的歷史觀,羈縻地區只能算是受帝國保護的地區,連殖民地都算不上。

    所以,在外國人的地圖看來,遼國的所轄之地只包括當今的山西北部、北京地區、遼寧和吉林的一部分,五代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就佔領遼國疆域的一半大小。大漠草原以及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都不算是遼國的疆域。而當時的西夏就更小了,只有河西走廊各個重要城池串成的一條線。

    如果是這樣的地圖,宋朝的疆域應該要比遼國大很多了。即便是北宋被金國所滅,南宋也只是丟了北部三分之一的疆域,算起來,金國的疆域就是地圖上遼國的疆域加上三分之一的北宋疆域,那麼還是比南宋的疆域要小。

    當然,西方人的歷史觀和中國人的歷史觀是截然不同的,他們也無法理解什麼叫大一統,什麼叫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什麼叫中華文明朝貢體系。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歷史觀,遼國的疆域的確要比北宋大那麼一點,而金國的疆域以及西遼的疆域則比南宋大很多。

    要說為什麼,從根本原因上講,一個王朝或者說一個政權所統治的疆域大小是由這個政權文明中心的統御能力決定的。只能說王朝或者政權,不能說是國家,因為遼宋夏金都不能算是國家,只能說是中國大分裂時期的各個割據政權。

    從這個根本原因出發,那麼就很容易看清楚宋朝為什麼只和秦朝差不多大小,只保留了以往中國最精華的地區,而沒有完成大一統。放到具體原因,則有兩個方面:

    其一,在北宋時期,傳統的文明中心洛陽已經衰弱,北宋的都城轉移到了汴京,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而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口則集中在了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就是江南地區。而關中以及河南洛陽附近的經濟已經破敗,南方的湖廣地區還未完全開發,北宋定都汴京基本上依靠江南地區的供血。

    這就出現了兩個文明中心,北宋不得不執行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等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從而保證統一,因為河南地區作為文明中心太虛弱了。北宋的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並沒有用來開疆拓土,而是長期鎮守汴京,分散駐紮在汴京周邊。

    由此,北宋在對外戰爭中,即便勝率達到了七成,也無法打出去。因為抽調不出力量打出去。在北宋末年,好不容易打出去了,平定了河湟地區,設立了隴右都護府。這個時候,江南地區卻爆發了方臘起義。雖然平定了方臘起義,但是北宋也因此元氣大傷,被新崛起的金國所滅。

    到了南宋時期,北方的金國多次發動南侵,意圖完成一統。南宋的兵力基本上集結與江淮一線,用來提防金國。如果遇到有作為的君主,比如南宋的宋孝宗,他想的不是怎麼增加南宋的版圖,擴大南宋的疆域縱深,而是一直想著怎麼打回去。

    為此,北宋或者南宋疆域太小的原因之一可以總結為打不出去。

    其二,說了兩宋因為打不出去造成疆域面積小,反過來,遼國、西遼、金國面積大的原因則是北方以及西方無強國,中華文明版圖內的各個政權對於周邊有文明的壓制。

    兩宋要向南方開疆,在文明中心不強大,無法打出去的情況下,面對的卻是南方的兩個小強國大理國和交趾國。這兩個小國政權,在漢唐時期都是隸屬於中國版圖,到了唐朝末年,河南關中地區文明中心衰弱,江南地區作為新的文明中心還未崛起,所以這兩個小國政權獨立在中國之外。

    兩宋的這個無法打出去的軍事局面,遼國、西遼國、金國則沒有。遼金兩國的北方都是部落,沒有國家政權,即便遼金兩國大部分軍事力量都要用來應對兩宋,對於北方各個部落,遼金兩國只要派少數兵力過去駐紮就能開疆,就能向那些小部落徵兵收稅。

    契丹人裹挾草原各個部落西遷後,對於西域諸國來說,文明程度要高很多,所以西遼政權統一了西域諸國,疆域覆蓋了現在的新疆以及中亞,並將崛起中的塞爾柱帝國打得沒有脾氣。

    為此,遼金兩國疆域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憑藉中華文明的壓制力,只需要少數兵力就可以向北或者向西輕鬆地打出去,完成開疆。

  • 9 # 黑眼歷史觀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情況。

    大背景上,唐末時期推廣開的馬蹄鐵,使得騎兵擁有百里奔襲的能力,結合更早之前解放騎兵雙收的馬鞍,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的戰鬥力才爆發。所以遼金蒙古時期,是遊牧民族最輝煌時期,騎兵戰鬥力達到時代的巔峰,再加上游牧民族流動掠奪性,他們的勢力範圍都很廣。

    而其他情況,把遼金分開說。

    先說遼朝。

    遼朝比宋朝更早建立,早了53年,可以說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個藩鎮。和其他長城北的勢力不同,遼朝吸收了多方文化,併吞並了農耕為主的渤海國,屬於半農半牧的國度,對於草原和東北的武力、文化統治不是宋朝能比的。所以遼朝領土的範圍包括龐大的草原和東北地區。

    再看金朝。

    由於北宋和遼朝統治者的關係,順利滅掉遼朝和北宋。南宋在江南復國,南宋統治者的戰略戰術失誤,使得北伐失利,宋金實際分界線為秦淮。地理分界上的北方地區,實際上被金朝控制。。預測金朝領土時,涵蓋大部分北方地區和東北地區。此時雖然金朝領土不如遼朝,但是南宋也不如北宋。

    而宋朝。

    邊軍防守能力還在,但是保衛腹地的禁軍不行,野戰只會跑的人太多,禁軍守城戰,一旦破城就潰敗。所以敵軍一旦突破邊軍的防線進入腹地,在邊軍追上之前,都是強龍入海。使得宋朝表現的總體戰鬥力比較弱。

    所以顯得遼金會比宋朝大。

    【然而,不管草原還是東北,在古代歷史,因為其生產方式的原因,對比傳統漢地,人口密度不大、流動性強。古代人口少就是稅收、兵源都較少。所以以古代標準,質量並不高。。。還有越往北的地方,由於繪製地圖的遠古,也會顯得比南邊大。】

  • 10 # 鄔斯大人

    字|2400字,閱讀用時6分鐘

    關於宋與遼、金疆域差異大小的原因,我目前想到了四點。

    第一,疆域大小和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及文明發展方式有關

    宋朝是由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屬於農耕文明,所以宋朝所轄的絕大多數地區都屬於農耕區。反觀長城以北的絕大多數地區則屬於遊牧區,地貌主要以草原、荒漠為主,這些區域則屬於遊牧文明。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最大的差異性包括兩點,一是生存環境的差異性,二就是兩種文明的的差異性。

    1.生存環境的差異性

    遊牧區的生存條件一定是劣於農耕區。所以北方草原相比於南方的農耕區一定也是地廣人稀,黃河、長江流域的農耕區相反則是人口稠密、人多地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統治疆域的不同,所以遼、金的統治疆域大於南方的宋,絕對有這方面的原因。

    其次,亞洲文明起源於大河流域,所以早期人類活動的軌跡也在適耕的農耕區,廣闊的內陸腹地早期都是無人區,後來隨著文明的擴充套件和延伸,草原上才出現了遊牧民族。因此本著“誰先佔有、屬地歸誰”的生存規則,遊牧民族一定會佔據超過他們人口所需的土地,因而遊牧民族的土地廣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2.文明的差異性所造成的民族特點和性格的差異性

    生存在草原上的遼(契丹)其崛起最早要追溯到唐朝。他們世代在依賴草原而生,逐水草而居,所以他們的活動地點並不是非常固定,活動範圍也非常廣闊,要根據北方草原的溼、乾季決定,同時也要考慮到自然災害的損失。哪裡有牛羊馬所需要的水草資源,他們就需要遷徙到哪裡,所以他們在草原上的活動軌跡總是飄忽不定,深入漠南漠北。

    這種生活方式給予了他們活動的自由,但他培養了他們敢於爭鬥和入侵、彪悍、尚武的的民族性格和特點。草原上並非只有一個民族、一個部落,所以為了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料,他們必須要學會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下廝殺,一切都是為了生存。這和中原農耕民族安於固定、自守的生存狀態有著巨大的差別。

    一旦遇上自然災害,整個草原的生存資料根本無力滿足人畜的生存需求,那麼對外擴張、入侵就成了最迫切的現實需求,於是南方的中原王朝就只能被遊牧民族蹂躪了,戰爭本質其實是在爭奪生存資料和生存權。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南侵,除了他們的民族性格和特點使然,一定也有草原自然災害的所造成的生存壓力的影響。

    第二,疆域大小和一個國家的開拓精神、進取心以及對外交流溝通的態度相關不要過分安逸,我們應該要努力嘗試走出舒適區。

    這是現代很多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經營一份事業和一個君主管理一個國家一樣,如果都有不斷開拓進取、努力創新的態度,那麼這個人或這個國家的的生存狀態一定是要優於安逸自守那種情況。

    秦漢隋唐都屬於富有開拓進取、努力創新精神和態度的朝代,所以他們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也很強盛的中原王朝。他們不僅統治著廣闊的疆域,他們也培養了漢民族的自信心和包容力。

    但是宋朝就不同了,典型的安逸自守、缺乏開拓進取的王朝。自從宋太祖、太宗北伐統一中原、北伐失敗後,宋朝後世皇帝似乎再也沒有對外開拓和進取的態度、精神。燕雲十六州歷代本就屬於中原王朝,可是自從被割讓以及太宗北伐失敗後,宋朝的皇帝就再也沒能去主動爭取奪回失地了。

    相較於宋,漢唐時期與其疆域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北方及西域的控制和統治上,唐朝時期,北方和西域基本都控制在中原王朝的手裡,即使有些沒有實際控制,那也是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但是宋朝別說控制,連勢力範圍這一層次也沒有達到。前朝掌控的北方及西域大片土地已經被遼、金這這樣的北方國家所掌控。

    漢唐時期的對外交流是主動的,這種交流既有和平交往,也有武力征服,但總體上是中原王朝佔據了最大的主動性。反觀宋朝,其與西域及北方遊牧民族及外蕃的交流則顯得很是被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對立和猜忌。

    第三,軍事實力的強弱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領土範圍的大小

    宋朝是富而不強,其富主要是指經濟、文化上的成就,其不強主要是指軍事方面。

    宋朝自統一中原、北伐失敗後,整個國家就對北方的契丹產生看恐懼心理,缺乏戰勝對手的信心。這在北宋時期的宋遼外交上有著明顯的體現,也在南宋時期的宋金關係上則體現的更加明顯。

    宋朝抽調軍隊骨幹充實禁軍、降低了了對於國防建設的要求,準確的說就是北部邊防的軍事防禦工作。所以遼、金入侵時,北方的防禦陣線似乎總是顯得非常脆弱。皇帝以為加強京師防衛工作就可以安全無虞,但靖康之變顯然證明了這種策略的短視和愚蠢。

    一個朝代進入守成的時代後,重在國家內部治理,所以非常容易降低軍隊戰鬥力的培養,這就造成了軍紀渙散、戰鬥力薄弱的現實,一旦遭遇突變,往往被敵人打的措手不及。北宋中後期疏於軍隊建設,軍隊除了戰鬥力和軍紀軍容的問題,更有嚴重的腐敗等問題,試問這樣的軍隊有何能力抵禦外敵?

    第四,偏執、畸形的國防政策也是宋朝領土狹小且一直被壓縮直至被吞併的重要原因

    宋朝自立國之初,就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大政方針,既是國家政策,也是國防政策。

    當一個國家忽略、輕視、打壓軍人武將時,那麼他的國防政策一定也是被動、消極的,因此整個宋朝一直奉行的也是被動防禦的國防政策。中國歷史上除了宋還沒有哪個王朝對於軍人和國防會有如此敷衍、輕視的態度。

    除了在中央打壓,宋朝的軍人武將在地方、在邊境一直也是被打壓,武將在國防事業中一直處於從屬於文官的地位。本該軍人處理的軍事問題,卻非要讓外行的文官去處理,可想而知,結果會有多糟糕。當然不可否認,整個宋朝也有一些會指揮、會打仗的文官,但這種比例實在是太低了,多數文官都是外行指導內行,最後多半書誤國誤民。

    畸形的防禦政策不僅使軍人失去了開疆拓土的勇氣和動力,也使得一定程度上一些武將失去了保家衛國的信心和責任。不當的激勵機制也影響了整個國家軍隊計程車氣和戰鬥力,幹得壞會被罰被貶被免被殺能理解,但是乾的好有時會比干的壞還慘,那誰還敢在戰場上大膽的立功殺敵。

    宋朝武將多難善終,文官重罪多不至死,讓武將失去了建功立業的信心和決心,也失去了對於中央朝廷的信任和希望。整個宋朝,皇帝和武將如此相互猜忌、隔閡,戰敗、失地、喪國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友自願和你回家過年,晚上男友母親沒有給你安排房間,你會如何正確的處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