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打醉拳的貓
-
2 # 度度狼gg
日本人在1925年“宇垣裁軍”之後(也稱為大正裁軍),只保留了17個常設師團共25萬人的兵力,原有的第13、第15、第17和第18等四個師團番號被取消。然而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師團數仍然還是17個,兵力卻陡增至38萬餘人,這就是現代兵役制度的結果。
其實這也反映了日軍師團在和平時期和戰時狀態下兵員數量的差別,即便簡單均攤,可知1937年之前師團平均人數為14700人(其實不準確,還有許多獨立和後勤單位,應為12000人左右)。而一旦完成戰時擴編,各師團兵力迅速達到20000人以上。幾個老牌師團都超過25000人。
那麼只有38萬人的日本現役陸軍,是怎麼樣擴充到二戰末期將近600萬人的龐大規模呢?當然就是透過動員和補充,日本陸軍在二戰時期的動員順序是:預備役、後備役、第一補充兵、第二補充兵,到最後如果前面四樣都用光了,那就是凡14歲到60歲的男子,統統徵召來當兵。
所以補充兵員的順序其實也就是“動員順序”,工作任務直接歸屬於陸軍省兵役局,當組建新部隊或者老部隊傷亡慘重需要補充時,陸軍省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動員。而且進行大規模動員,必須要由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共同“上奏”原因,得到裕仁批准才可以進行。
按照日本陸軍史的記錄,1937年7月,日本總兵力為4481000人,其中戰鬥兵員1997000人。什麼叫戰鬥兵員呢?就是指現役官兵的380000餘人、預備役官兵738000人,後備役士兵879000(沒有軍官)。後兩部分的這些官兵基本都服過兵役,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甚至有一定作戰經驗(比如在東北作戰),退伍後轉為“預備役”或者“後備役”。
而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就不算作戰鬥兵員,他們只是符合徵兵條件的“適齡男子”,只有前三種兵員不夠了,才會徵召到這兩批人,經過短暫的集訓後即被推上前線。當時第一補充兵的數量為1579000人,第二補充兵為905000人,兩者區別在於年齡段和身體條件的不同,當時日本總人口為1億零500萬(算殖名地),這個動員比例已經很大了。
注意,日本陸軍是分割槽進行兵員補充的,即每個師團都有自己規定的兵源地(我們稱為軍管區、師管區)。比如我們熟悉的第4師團兵源地大坂、第5師團兵源地廣島、第6師團兵源地熊本等等,當前線部隊需要補充兵員時,各兵源地先行徵召士兵,然後點對點給各部隊進行補充,但戰爭後期有些亂套了,無它,部分城市兵源已經枯竭。
比如1944年豫湘桂戰役後,華中日寇第11軍傷亡慘重,在衡陽一傢伙損失了好幾萬人,整個軍的兵員缺額高達80000人,於是通知國內給予補充。缺額統計方式也很簡單,以中隊為基準單位逐級上報,到大隊、聯隊和師團司令部,再由軍司令部統一向陸軍省兵役局報告。
得到陸軍省命令的各師團兵源地,則按後備役、第一補充兵的順序和在冊名單,給各家各戶發去徵兵明信片(預備役早就補充沒了),要求某人某月某日到某地集中。經過短期訓練和領取裝備後,集體坐船前往中國戰場送死,到達武漢第11軍司令部所在地後,再按明細分配到各師團,以下類推,週而復始。
日本是近代第一個實行現代兵役制度的國家,所以服兵役是法律規定,經過幾十年的運作,才形成了完備的後備兵員和補充新兵的體系。隨著戰爭的消耗,當現役官兵、預備役官兵甚至第一補充兵損失比例很大的時候,野戰部隊後面的戰鬥力自然急劇下降,光有600萬人頭是不行的,軍事素養太差。
而中國在抗戰之前沒有認真推行兵役制度,在抗戰爆發前僅僅突擊訓練了50萬名壯丁,戰爭進入殘酷和相持階段後,當保安團和這批壯丁補充完畢之後,就開始強徵甚至抓丁了,不僅素質差並且期間損失也大(凍餓致死或者開小差)。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有資格獲得比較穩定的兵源地來補充新兵,比如第74軍的軍管區就是貴州遵義。
-
3 # 平安讀歷史
一般國家都有自己的正規軍,其實在古代每個王朝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軍隊,當然打仗是有消耗的,消耗了之後自然要補充兵員,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抓壯丁了。但那主要是因為古代的軍隊制度不完善,一旦兵源缺失,就不得不透過抓壯丁的方式去補充兵員。
不過到了現代社會都實現了普遍兵役制的方式,所以兵源倒不是那麼缺乏了。尤其是在二戰之前的時候,很多國家都實現軍國主義制度,也就是傳說中的全民皆兵,幾乎成年男子都服過兵役,一般服兵役也就是2~3年,服完兵役之後也會回到家裡,繼續該幹嘛就幹嘛,但是隻要服過兵役,一旦日後需要就會重新徵召到軍隊中去。
但在和平時期這些人作為預備役兵員一般不會用上,但是真正到了打仗軍隊消耗很厲害的話,上頭需要這些人重新參軍,到前線去打仗。德國在一次大戰失敗戰敗之後,其他的大國就不允許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所以就會導致他兵源缺乏,但是希特勒上臺之後立即恢復了這一制度,使兵源很快得到恢復。當時的幾個軍事大國都是如此,但是中國的預備役制度並不完善,所以在二戰時候的中國還有強拉壯丁的現象出現,這也是中國落後的一個縮影。
到了現代化戰爭之中,事實上,軍隊的人數並不是關鍵,關鍵的是武器裝備的先進性。當然如果真的軍隊兵員缺失很大的話,就有可能全民皆兵實現軍隊總動員,那不但是把預備役的軍隊全算上,甚至有可能把以前沒有參過軍的人,但是年齡剛好合適的男子,都要拉到軍隊裡去,這就有點像當年拉壯丁的架勢了。不過現代化戰爭,把沒有受過訓練,沒有服過兵役的人拉到戰場上去,恐怕和送死沒什麼兩樣。
-
4 # 蕭武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幾乎所有的分析人士都認為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日本人口遠遠沒有中國多,地狹人少,無法支援長期戰爭。所以,只要中國持久抗戰,就一定能夠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但是當戰爭真正爆發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情況並不是這樣。因為日本當時已經實行了預備役制度,而中國因為長期處在軍閥混戰狀態,所以除了廣西之外,其他省份都沒有實行預備役制度。所以兵源儲備很緊張。
淞滬會戰爆發之後,國民政府幾乎將自己所有的中央軍精銳都全部投入進去了,之後又陸續投入了廣東來的粵軍,廣西來的貴系部隊等地方部隊,但是持續了三個多月之後,國軍還是全線崩潰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軍的後備兵員補充不上。
在抗戰爆發之前,全國只有廣西實行了全民兵役制度,所有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都經歷了軍訓,成為了預備役人員。這也是原本只有第七軍一個軍的桂系部隊能夠在戰爭爆發之後迅速擴編到4個軍的原因。
其他地方部隊就沒有這種情況了。比如中央軍當時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兵源補充只能從地方保安團抽調,主要是當時已經被國民政府控制的湖南,湖北等地抽調而來。這些後備兵員到達戰場之後,再被分批補充到前線的部隊。
現在一般都認為,抗戰爆發時全國的部隊總數應該在130萬人,也有的說法認為是200萬人左右。這其中既包括中央軍,也包括地方部隊。而這些有經驗的老兵,在經歷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之後,就基本上消耗殆盡了。
所以戰爭進行到1939年的時候,國軍部隊就表現出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戰鬥力和作戰水平。在武漢會戰結束之前,國軍還有能力在區域性地區發動反攻,而在武漢會戰結束之後,國軍就只能被動防禦,而沒有能力主動反擊。
也是在這之後,國民政府才不得不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強行徵召老百姓參軍上前線,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拉壯丁。尤其是在大片國土已經淪喪的背景下,國民政府所能夠實際控制的領土和人口都已經大幅縮減,從而只能強行抓壯丁,來補充在前線受到損失的部隊。
這就是說,即便一個國家名義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如果沒有進行工業化的改造,國家實際上也沒有能力動員這些資源來服務於自己的目標,尤其是參與戰爭。只有國家能夠有效的控制和動員這些資源和人口,才能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戰爭資源。
國民政府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基層社會自從晚清以來就已經完全崩潰了,而國民政府也沒有能力重建。我們現在都說皇權不下縣,國內政府的情況還要更慘一些,在許多省份實際上連縣都到達不了,更不用說縣以下了。
所以當時的國民政府不僅無法有效的動員全國老百姓參軍抗戰,實際上也沒有能力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透過徵稅來獲得資源,支援戰爭。當時人們所說的中國的優勢其實都只是紙面上的,國民政府並沒有能力有效地動員和使用。
反過來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八路軍和新四軍能夠在各個抗日根據地內,透過減租減息來動員群眾參軍,對八路軍和新四軍所到之處,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地方的基層組織體系,把當地的老百姓都編織進自己的網路裡,這樣也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根據地內的人口和資源。
-
5 # 嘎咕影片
中國這樣補充兵員:預備役、民兵、青壯年、學生、男人、女人、最後,:“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
6 # 梨城雅士
為了戰爭的持續性,
必須進行兵員補充。
透過全民國防動員,
速向戰區調兵遣將。
將預備役轉為現役。
準軍事部隊正規化。
戰爭性質,人心向背,
綜合國力,戰場態勢,
戰略戰術,戰爭目的,
往往決定兵員補充!
-
7 # 木子班副
戰爭中補充兵員的途徑有三種。
發生戰爭後,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最終還是人,所以充足的兵員對戰爭勝利非常重要。如果戰爭中兵員損失比較大該如何補充呢?戰爭中補充兵員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即臨時徵召,預備役轉現役,召回退役軍人。
臨時徵召。臨時徵召主要是從地方臨時徵召和戰俘的直接轉化。戰爭發生後兵員損失大,即可以從地方臨時徵召,臨時徵召的兵員有個缺點即不能立即投入戰鬥,需要經過訓練後才能投入戰場。臨時徵召還分為主動參軍和被動參軍,比如解放戰爭時解放區老百姓爭相報名參軍,而蔣軍則只能透過抓壯丁的形式補充兵員。相比於臨時徵召,戰俘直接轉化則能直接投入戰場,省去了新兵訓練的步驟。
預備役轉現役。戰爭發生後現役部隊進入戰備狀態,而預備役部隊則根據戰場形勢隨時都可以轉為現役部隊投入戰場。預備役部隊經過稍加訓練或者不用訓練即可直接投入戰鬥,預備役部隊也是戰爭發生後投入戰鬥的第二梯隊人員。比如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軍事衝突中,兩國的兵員損失慘重,預備役部隊人員不得不整裝投入戰鬥。
召回退役軍人。現役軍人退役後一般要服預備役,預備役的年齡為35週歲,之後便退出預備役。但是若有戰,召必回,當那一天真的來臨,退役時的誓言就會變成現實。只要祖國召喚,每一個退役軍人都能義無反顧的投入到戰鬥中去,即使是年齡超過預備役年齡的退役軍人。
綜上,戰爭中補充兵員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即臨時徵召、預備役轉現役和召回退役軍人。
-
8 # 嶺南通途
戰爭怎麼補充兵員?戰爭時期,補充兵員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國防動員工作,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甚至決定最終的戰爭結果!那麼戰爭時期是怎麼補充兵員的呢?我們就這個話題一起交流一下!
一、由國防動員部門徵集新兵在戰爭時補充兵員的一個方法,那就是由國防動員部門去徵集新兵,當然這一種方法並不是主要的方法,但是徵集新兵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式。
一個國家一旦開始了戰爭模式,那麼整個社會都會全部動員起來,所有的力量,所有的人員,所有的物資都會向戰爭傾斜,都會,向戰爭聚焦,因為戰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如果打輸了,那麼什麼都沒有了,只有傾盡全力的去打贏,才能夠保住自己的一切。
國防動員部門在戰爭的時候,會動員社會的各種青年應徵入伍到前線去保家衛國!
很多人可能不太瞭解國防動員部門是哪些部門,在這裡我簡單的給大家說一下,也算是給大家做一個小的科普。
通常來說,各級政府裡面都是有國防動員委員會的,這個國防動員委員會就是負責國防動員工作的。
通常來說,各地的縣委書記就是國防動員委員會的第一主任,縣長就是國防動員委員會的主任,所以一旦需要進行國防動員的時候,通常都是由縣長書記親自抓,然後協調縣裡面的各個部門全部動員起來,全部往國防動員,上面聚焦用力。
二、基幹民兵分隊直接補充兵員戰爭的時候進行兵員補充,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基幹民兵分隊直接補充兵員。
在各地其實都是有民兵分隊的,主要是由各地的武裝部進行負責訓練,很多戰士退伍以後都會被各地的武裝部編入到當地的民兵分隊當中,相信很多退伍的人對這個方面都有比較多的瞭解。
一般來說,基幹民兵分隊補充到前線去,通常不會作為主力部隊,都是擔任一些後勤保障,物資運送等等這些工作。
在戰爭來臨的時候,民兵分隊可以說是能發揮非常大的作用的,我們看過很多的歷史書都會知道,基幹民兵分隊是維護我們國家社會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也是在戰爭時期支援前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
三、預備役部隊直接補充兵員戰爭時候補充兵員,那第三種方式就是由預備役部隊直接補充兵員。
每個國家都會建立相當規模的預備役部隊,這個主要的考慮就是為了在戰爭來臨的時候能夠迅速從預備役部隊轉為現役部隊,這樣的話能夠非常快的增強現役部隊的力量。
通常來說,軍人在退伍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預備役的命令,一般都是授予退伍的時候的軍銜,如果未來哪一天真的需要的時候,直接就可以由預備役轉為現役。
中國也是有一些常規的預備役部隊的,像這些常規的預備役部隊在戰爭真正來臨的時候是可以直接轉為現役部隊,擔負現役部隊的任務的。
四、退伍軍人直接補充兵員戰爭時候進行兵員補充,還有一種比較重要的方式,那就是退伍軍人直接補充兵員。
退伍軍人退伍以後,通常來說都是到社會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去工作,如果戰爭真的來臨了,那麼近幾年退伍的其實還是可以直接徵召入伍進行補充的,並且像這些在部隊當過兵的,尤其是在部隊當過很多年兵的技術技能還是比較熟練的,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使用。
除了退伍軍人以外,還可以根據部隊的需要,直接徵集一些部隊急需的人才,直接轉到部隊裡面進行工作,比如說一些高科技的人才,像這些是可以直接徵集到部隊裡面進行服役的。
五、其他未參戰的軍隊補充加強到參戰的軍隊對於一些大國來說,比如說像中國和俄羅斯等,這些擁有非常多的部隊,如果真正發生戰爭的話可能只是某個方向,並不會全國四面開花,所以如果一個地方開戰了,那麼也可以從其他未參戰的軍隊當中補充加強到參戰的軍隊當中去,這是一種最主要,最核心的方式。
在暫時補充兵員的方法非常多,我們作為一個平民也不太瞭解,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和了解,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進行一起研究和探討,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海涵。
在我的主頁當中發表了不少關於當兵的小知識和科普,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我的主頁當中看一下,相信會對很多想去部隊當兵的朋友有一定的幫助。
-
9 # 十三哥喂
在戰爭中補充兵員有很多種方法,但是最強大,最精銳的兵員需要平時就加以儲備。
戰爭爆發後,國家正規軍的精銳部隊,也就是俗稱的甲種部隊肯定要第一時間投入防禦或者反擊,另外一些保留建制,但平時沒有齊裝滿員的部隊,此時就需要立即補充兵員,而這個兵員的來源主要以原本部隊退伍的老兵預備役人員,所以一旦補充人員完畢,這一類部隊也是很有戰鬥力的。
其次還有兩種戰鬥力比較強大的心補充部隊:一是原有建制的預備役部隊,此時在補充滿兵員後,加強裝備,直接轉入現役;二是原有的民兵部隊升級為正規軍;這兩種部隊平時保留有基幹人員,和基礎裝備,所以在補充滿員後,也具有不錯的戰鬥力。
再次,根據戰爭需要新組建的部隊。由正規部隊抽取基幹人員,由民兵預備役人員予以補充。
當部隊建制區域飽和之後,最優質的兵員依舊是民兵預備役人員,這就看平時的兵員儲備了。
預備役人員分為兩種,根據退役時間和年齡分為兩級,中國第二級預備役的年齡好像是45歲。
除了民兵預備役人員,凡是國家的適齡公民,都有義務被徵召入伍參戰,當兵員緊缺的時候,國家和軍方會降低應徵標準,包括法律上的和身體素質上的。
在二戰末期,前蘇聯,德國和日本都大幅度的降低了應徵標準,很多慢性-病患者和近視眼,甚至監獄裡的囚犯,都作為補充兵員被塞進了軍隊。
回覆列表
透過預備役補充,而補充預備役的方式有三種。
1.志願兵役制
本國公民以自願的方式來加入部隊,並按照部隊的分配進入基層,服役時間根據當時的協議決定。
2.義務兵役制
公民有義務加入部隊,但只是服役到定期年限就可以選擇退伍,或者繼續在軍中任職。
3.強徵兵役制
公民在一定年齡範圍內,必須加入部隊,並且服役時間根據局勢來判斷。
4.僱傭兵役制
公民或外籍人員可以加入部隊,並且以僱傭的形式在軍中服役,服役時間由合同決定。
補充:中國主要是志願兵和義務兵制,而南韓則是強徵兵役制,美國則是僱傭兵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