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花三月醉紅塵

    當今社會,人心不古,人們追求繁文縟節,追求浮華枝葉,對於本源的知之甚少,只是人云亦云,經典的倫語,道德經被人歪缺,誤讀,害了不少人…尤其是現代的青少年…雞湯文被人加了調料毒品若罌粟…其實一句論語或道德經能抵十句百句雞湯文…

  • 2 # 道之人137113144

    多看道德經,論語,因為我個人崇拜道德經所以排第一。因為這些經典書看懂讀透,你得到的是系統智慧。心靈雞湯屬片面之詞,沒有系統智慧消化不了,所以沒多大用處。基礎打好了,看到任何好的觀點思路很好就領悟了,自身以就提升了。所以說要想整明白人生,多讀經典非常重要,記住,進得去可要出得來,不要讀死書。我在重聲一次,學習觀察實踐收集資訊冥想,是提升智慧幾個過程,自己去找喜歡的書。中外都行。

  • 3 # 青萍居士1

    這句話我不贊同,論語90後大都會那麼幾句,道德經就呵呵了。何況論語還好,道德經這社會上真正懂得人恐怕沒幾個更別提對人有幫助了。現代雞湯文在某些方面未必不如論語道德經,何況其對人的幫助是有的。聽說過雞湯文安慰人的,沒聽過誰看道德經怎樣的。

  • 4 # 威教培

    都可以用來長智慧和修身,但是要看誰用和怎麼用。

    論語和道德經畢竟是經典,層次和境界是比較高的,對人的影響是比較大和深遠的,特別是思想方面。雞湯雖然勵志,但只是激勵自己,其中道理也可以用來修身。

  • 5 # 聞道齊魯

    論語道德經是指導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思想體系,可以說是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可以指導一個人正確對待人生,正確認識世界,正確理解人生價值之所在。但論語道德經受現代西方思想的衝擊,已離大眾生活越來越遠,讀懂論語道德經已十分不易,更不用說以其指導自己的人生。現代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重物質享受,輕道德修養,由此導致許多人思想混亂,精神倍受折磨而不知如何解脫。而論語道德經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益藥,但如同中醫一般,非旦不為人所知,亦為人排斥。許多人對心靈雞湯之文情有獨鍾,以為能解決個人問題,其實效十不能一,百不能一。概因雞湯孤枝無根,淺嘗輒止,能解一時愁緒,但不能從根上除病,終使人無益,徒消磨時日而已!

  • 6 # danyboy

    當“雞湯文”這三個字越來越多出現在網路上的時候,就說明越來越多的讀者,已經意識到媒體裡有這麼一類文章,表面上看又有例證,又有觀點,實際上例證並不全面,觀點並不可靠,只是一種現實生活的迷魂湯、味精湯,乍喝好像挺有滋味,實際上沒有什麼營養。比如雜誌《讀者》《青年文摘》,比如很多媒體的情感專欄,比如招聘網站和招聘微信公號裡那些打雞血的文章,都是雞湯文的重災區。

    讀者能意識到雞湯文的存在,這本身就是進步啊。

    但是,拿一些哲學經典如《論語》《老子》等,來作為“雞湯文”的反例,卻說明有些人仍然還沒有搞清楚,雞湯文到底為什麼才是雞湯文。

    一言以蔽之,“雞湯文”的本質並不是一種文體、文章種類,而是一種“敘述方式”、一種“思維方法”。

    換言之,即使是熟讀《論語》,但如果讀的方法不對,思維的方法不對,也極有可能把《論語》讀成雞湯。

    這是因為,一個觀點,只有置於某個思想體系或背景中理解,才是有效的

    不論是儒家的經典,還是古希臘的哲學,這些公認為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隨便在大街上找個人,都能說出“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樣的句子,這說明,讀《論語》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並不一定就和雞湯無緣。我們假設有這麼一個人:

    這個人熟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認為自己掌握了一個觀點、一個知識點,他會認為,《論語》很重視學習;

    下一步,當他把《論語》全書都熟讀之後,一定能對這句話有著進一步的理解。他會認為,《論語》的學,不僅是學習這個行為,關鍵是學習的內容,要學習儒家的禮制典籍,才算是學習;

    然後,當他又讀了《史記》裡的《孔子世家》,讀了錢穆的《孔子傳》,瞭解了孔子的生平,瞭解了孔子所在的時代和歷史,他會進一步認識到,《論語》如此重視學,是因為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王制陵遲,周代的學校、學術制度已經解體,“學”從官方墜入到民間,因此,重視學,不僅是個體的修身,也是重建王制的嘗試;

    再進一步,當他對比閱讀了漢代的鄭玄、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宋翔鳳等,乃至現當代的一些學者對這句話的註疏後,他會驚訝的發現,這一個“學”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居然有不同的解釋,比如有的把“學”理解為學習儒家的禮制,有的理解為學習“儒家”的典籍,有的如朱熹則理解為平時的灑掃庭除日常修養都可以視為學,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解釋呢?哪一個是標準答案呢?

    他深入思考了自己的疑問,發現這些不同的答案其實都對,因為不同的歷史時期,所面臨的思想問題、政治局面不同,因此不同的思想家,當然會做出不同的理解。

    於是,他進一步沉思,我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當代中國人,我們面臨的時代問題是什麼?我應該怎麼理解?我應該怎麼結合孔子當時的意圖,來理解今天?

    ——好,打住,到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說,這個“他”,在閱讀《論語》的時候,已經把“學而時習之”放在一個貫通古今、連線千載的歷史背景中,把對這句話的理解置於非常具體、非常細微的思想問題中,那麼,我們終於可以說,當他在閱讀“學而時習之”的時候,讀的就不是雞湯,而是《論語》裡的一句聖人的語錄。

    我們同時設想,此時,另一個人,對著他的兒子說,“兒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孔子的話,所以,你不能天天打遊戲,要快樂的學習啊,期末考試才能考好,聽見沒?”

    這個人雖然引用了論語的話,但顯而易見,他這種理解就是雞湯化的。

    綜上所述:一般的雞湯文我們很容易辨別,也未必會真信;但是,對那些經典思想,並不是會讀會背就可以的,必須從一個深刻廣闊的背景裡去理解,否則,也很容易將孔孟、柏拉圖、耶穌的話讀成雞湯。

    現代人理解古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古人往上升華,提升自己到能與古人對話的水平;另一種是把古人拉到和自己一樣低的層次,這樣,也能欺騙自己理解了古人喲。

  • 7 # 狂心頓歇3

    怎麼看待?你說怎麼看待?你說怎麼看待《論語》《道德經》?怎麼看待雞湯文?你說啊!我怎麼看待管你什麼事?我有必要告訴你嗎?我既然沒有必要告訴你,你為森麼問我怎麼看待?我火氣有點大?我火氣大招你惹你了?你都看見了——雞湯即使加了辣椒也沒營養,煩人的很吶!

  • 8 # 沐月陽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雞湯文。所謂雞湯文是指那些看著好看,很勵志;深深地品味一下,卻沒有什麼深度的文章。而道德經論語這幾部經典的著作卻給了我們一個完整的價值觀體系,值得我們深度閱讀深度體會,他們能夠給我們提供思想的糧食,為我們的人生提供長久的精神支援與人生觀的構建。而不像雞湯文,只是暫時的,具有鼓動性的言論。所以真的有時間、有想法,還是應該認真的去讀一讀《論語》,讀一讀《道德經》,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好處,要遠遠超過那些所謂勵志的雞湯文。

  • 9 # 黃河口巽客

    很多人學會了西方文化,卻把傳統文化丟得乾乾淨淨。處在一個資訊大爆炸的年代,每天面對海量的資訊,倘若缺乏判斷力,很容易被巨量的資訊所吞沒!人們需要一套看待世界的系統。道家的系統,就能夠以簡御繁、抽絲剝繭。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看懂了老子的孤獨,再回來看《道德經》!道是規律和本原,德是如何去實現。中國人太愛做有用的事情了,忘掉了空的東西。所有的事不是從大開始,而是從小事開始。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而安。“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求之而不得,越求越不得,敢舍才會得。多做少說,只做不說,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世情之書。

  • 10 # 南山陽

    您好!您一連幾條問題,恕我水平低、時間有限,無法一一回應。簡答您這一條吧。雞湯文,本意不是不好,大多也還可以的,問題在於它解決不了人生中安身立命,做人做事有一個穩定合理主張這一問題。 這個問題怎麼發生的?就是無學、無依、無主,沒有系統的生命知識和理解(這跟時下說的文化程度沒有直接關係),沒有在實踐中及時的總結思考,也沒有一邦有修養有閱歷有智慧德性的朋友形成幫扶,所以成就不了一個有底氣的完善合理的人生格局。我以為,需要雞湯文的人大多屬於這種“三無人員”。那怎麼辦呢?還真有點不好辦,客觀條件不太利於整合,讀不讀《論語》《道德經》倒是次要,首先要找到一班“良友”,能分享生命故事,彼此指正,共同進步的團體。本來最合適是自己的愛人,如果可以,那就幸莫大焉了。這一步走對了,讀書才真有功用。

  • 11 # 我一直是三人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小國寡民,有什伯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途,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多觀點現在證明是錯誤的。事情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看這本書,腦袋要清醒,不要往玄學方面扯。透過這本書,可以看看不同的的世界觀。

  • 12 # 集彩文化

    為什麼有些人好像很好學,愛上各種講座培訓班,還捨得花錢,但好像沒有什麼卵用?

    只學道理不學知識,沒什麼用的。

    就比如楊過,小時候到重陽宮去學本事,得罪了師父。師父怎麼收拾他呢?就是不教真功夫,天天教道理,什麼“修真活計有何憑?心死群情今不生”“精氣充盈功行具,靈光照耀滿神京”……

    學了大半年,有用嗎?一點用都沒有。關鍵時候還是義父歐陽鋒教的一點點蛤蟆功管用。這就是典型的學了一堆道理,卻並沒有什麼卵用。

    現在很多人愛學道理,不愛學知識。這很好理解,學道理容易,學知識難。

    誰還聽不懂幾句道理對吧,做人要這樣、做事要那樣之類,簡單又輕鬆,沒門檻,小學初中文化程度都可以學。雞湯為什麼走紅?因為裡面基本上沒有知識,都是道理。具體不舉例了。

    記得我小時候,八九十年代那一陣,特別時興抄名人的名言警句,其實也是一回事。

    只學道理還有一種好處,就是你學到的東西很容易轉述,可以直接拿去裝逼。“記得擁抱你身邊的人”“每天讓夢想叫醒你”,一分鐘你就學會了,可以立刻拿去轉述(裝逼)了。

    而知識就沒有那麼容易轉述了,哪怕是最簡單的知識,比如大家都會加法減法,可你要給別人轉述一下加法是怎麼回事,有那麼容易嗎。

    學道理,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在學習,產生一種“自己每天都在進步”的幻覺。我有一個熟人就喜歡上培訓班,最近又上了一門課,叫做“抱抱課”,主要的課程就是讓他們在黑暗裡互相抱,說是為了教育他們“人和人之間要互相信任”,2000塊錢。

    瞧,他學的就是一個道理。這個課他上得積極,很有滿足感,覺得自己棒棒噠。但其實沒有什麼卵用。他連普京和特朗普是誰都不大分得清。這種課學一輩子也沒什麼提高。

    同樣的,那些培訓老師們、人生導師們也喜歡講道理,不喜歡講知識。

    因為講道理容易,誰還編不出幾個道理騙人啊?而講知識就難了。

    騙子老師有什麼特點?一句話:你問他們知識,他們回答的時候都會轉換成道理。

    比如你問: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

    他就會說杜甫講的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一草一木,還有我們的生命都有規律。所以我們要順應規律,不要逆天行事,比如晚上十點之後睡覺你就是違反了規律,就是逆天行事,你的“氣”就會變濁,就會不健康,blablabla……

    他絕對不會說這句詩和楚辭有什麼關係,和早期古典詩歌有什麼關係,和杜甫的人生經歷、創作習慣有什麼關係。

    因為一來他不懂!二來,他講這些你也不愛聽對不對。你其實不耐煩聽知識,只想聽道理。

    總之,在講臺上,越是騙子,就越不愛講知識,越愛講道理;在學習上,層次越低的人,就越不愛聽知識,越愛聽道理。

    你問他們知識,問得太細,他們就會發火,就會生氣,至少會不耐煩。

    很多“氣功課”又火了,很多“國學課”又火了,沒什麼特別的,騙子和傻子的合謀而已。

    那麼,一個人知識水平很低,卻學了一大堆道理,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在有的地方是有用的,比如在古代,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在很封閉的環境裡,還是有用的。

    一個封閉的鄉村裡,一個人沒什麼文化,但學了一堆道理,什麼要行善啊,要感恩啊,要努力啊,兒不嫌母醜啊,基本就可以讓他做一個好人了。

    因為他在那種環境裡,一輩子要處理的資訊很少,要面對的關係很很簡單,無非就是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那種地方,一點粗淺的人生道理,一點鄉規民約,就夠用了。所以我們經常在偏僻的地方看見淳樸可愛的人。

    可是越到現代社會,越是資訊發達、聯通廣闊的地方,就越沒有什麼卵用。你面對的資訊、關係都很複雜。國家、地區、民眾、族群、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那點子貧瘠的道理是處理不過來的。

    在這種環境裡,他們往往就不再淳樸可愛了,而會有三種毛病:

    一是會特別固執。

    二是同時又特別好哄騙,多假的謠言都信,多low的騙子導師都追。

    三是會越來越排斥知識。當他們篤信了一些粗陋的道理之後,就會漠視一切反面的證據,哪怕這些證據像房子裡的大象一樣明顯。

    發現沒,有一種人,他們臉上總有一種氣質,就是沒文化卻又很固執的氣質,就是這麼來的。

    掃地僧曾經曰過:武功要佛法來輔佐,不然會筋脈俱廢練成痴呆。同樣的,現代社會,道理也要知識來輔佐,不然會變成一個偏執的、思維水平很低的人。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關於“傳統文化”的知識,卻先學了一個道理:傳統文化棒棒噠,傳統文化真偉大,傳統文化不容否定。

    快別特麼葉公好龍了。你信不信,我拉真你去學傳統文化,從“攝提貞於孟陬兮”搞起,你比兔子都逃得快。

    最後,我這篇文章寫得很快,二三十分鐘就炮製好了,為什麼?

    因為我這裡沒有知識,就是一篇純的道理。

  • 13 # 煮史問道

    《論語》這個東西很神奇,自從西漢時期,一代大儒董仲舒借力於漢武大帝將儒家學說與思想推上了官方主流學說之後,儒家學說幾乎就沒有走下神壇過。

    且不論其科學性、學術性如何,其影響力早就深入至每一個華夏子民的骨髓深處,無時無處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言行……

    用直白的話來講,每一箇中國人的三觀均來自儒家思想,而成書於漢代的《論語》則是儒家的入門讀物。

    雞湯文,則常常將一些西方理念和思想悄無聲息地植入至文中,給讀者切換一個頻道或視角,初讀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很快就能乏味。

    《道德經》據說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留下的一部道家思想著作,像是哲學,但又高於哲學,其影響力僅次於儒家的道家學說著作。

    儒家強調禮樂治理天下,強調克己復禮,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道家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具體理念則表現為:無為(不折騰,不刻意而為,不枉為,不強為),靜心寡慾,樸,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為而不爭等。

    《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給我們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和理解空間,在一定的閱歷基礎上通讀《道德經》之後,能為我們注入正能量,能化解我們諸多的困惑與疑惑。

    這些都是雞湯文可以與之比擬的。

    一般而言,入學之後的孩子也能讀懂《論語》,至少是可以感知那種語境和初級意境的;《道德經》則不然,成年之後也不一定可以讀懂,需要有點閱歷,需要耐心耐性地靜下來去品味;雞湯文,則就是街邊的一杯奶茶,看著不錯,喝著好像是有點味道,但是一天一杯似乎也不利於健康。

  • 14 # 武俠哲學

    「沒事多看論語道德經,少看雞湯文。」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經典總是比雞湯文更有價值,更值得讀的。但這句看上去有道理的話,一旦用「雞湯式」的思維去理解,立刻就會把人引入歧途。一、閱盡經典,仍是雞湯一般人們認為,閱讀《論語》《道德經》,比閱讀雞湯文高階,但實際上未必如此。這要看你是如何閱讀,如何理解的。這裡的關鍵並不在於你讀了什麼樣的文字,而在於你如何去閱讀文字,如何理解它。譬如《論語》,你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懂得了:要好好學習,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你讀「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你懂得了:人要誠信。你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你懂得了:要向優秀的人學習,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好。你讀「三思而後行。」你懂得了:要謹慎行事。你讀「過猶不及」。你懂得了:要適度。你讀完了《論語》,懂得了很多道理,覺得學到了很多。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你讀《論語》懂得的道理,是你不讀《論語》也懂得的,是你讀任何雞湯文都能懂得的。也就是說,你讀《論語》,實際上沒有從論語中學到任何東西,你只是用《論語》中的言論,印證了你已知的東西。如此讀法,《論語》對你而言,就是雞湯,是和任何其他雞湯文沒有區別的。程子言:「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子要求略高,讀《論語》可能未必變成另一等人,但起碼也該有所瞭解,學到了新的東西。如今很多人讀《論語》,是一丁點兒新的東西都讀不出來的。如此而言讀了《論語》,和未讀實在是沒什麼差別的。這種讀法,閱盡經典亦枉然,都是雞湯。前些年很火的,「百家講壇」講各種經典的「心得」,扒去經典的裝飾,其「心得」,你在任何雞湯文中都能讀到。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誤會認定了讀經典比讀雞湯文更好,也真心去讀了,但不得其法,讀來還是雞湯。接下來,由於對讀經典的偏執,有的人可能一部經典讀了上百遍。像《論語》《孟子》《老子》這種書,讀上百遍是很輕易的事。這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就是:我已經對這部經典很瞭解,很熟悉了,甚至「得道」了。實際上,對一部經典的理解程度,雖然和閱讀遍數有一點兒關係,但關係真沒那麼大。很多人的這種對經典的閱讀多遍的行為,是在非常狹隘的角度來進行的。他們沒有從思想史的整體脈絡去把握,沒有讀經典的古今注本,壓根不瞭解深層義理,只就市面上亂七八糟出版社的亂七八糟的版本拿著讀了百遍,這種重讀實際上是無效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自然的產生一點兒觀點看法,腦洞就逐漸形成。由於沒看過古今注本,不瞭解正確的理解與闡釋方法,於是讀的越多,腦洞越多,最後靈光一閃,突然就有了重大發現,以為這部經典兩千年來人都讀錯了,其真意被你發現了。——這看著像什麼?三、經典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你的層次經典是被解釋出來的,一代有一代之解釋。你當然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無論是雞湯式的理解,還是腦洞式的理解,都可以。你可以認定孔孟老莊就是些人生道理,生活智慧。你也可以斥責孔孟老莊,都是幼稚之言,都是道理不通。

    你的理解與解釋,並不能給經典定論,經典仍是經典。你的理解與解釋,只是反映了你自身的閱讀與理解的層次。經典是一面鏡子,它照見了你自己。對經典淺薄而荒謬的闡釋,並不是經典本身淺薄荒謬,這種淺薄荒謬,恰恰是經典照見的你自己。

    所以「沒事多看論語道德經,少看雞湯文。」這句話,有一點兒道理,但對你而言,你個人的狀態決定了你所能見到經典的樣子。並不是讀經典就一定會收穫很多,更有可能的狀況是:你把經典讀成了雞湯。

  • 15 # 中道共享智庫

    雞湯文也可以看,不過很多雞湯文是教人如何“做人”,而做人有時會陷入好好人的困境。經典更多的是讓人堅守德性。雞湯也是可以喝的,但不宜喝過多。

  • 16 # 傳統文化與生命成長

    你看了這麼多雞湯文,請問有記住幾句話?

    或者說,雞湯文的哪句話對你的人生、生命裡留下了痕跡?

    就算其中某句話對你而言貌似是至理名言,那麼對另外一個人是否有同樣的效果呢?

    這篇雞湯文在十年以後再看,是不是仍然給你同樣的感受呢?

    說白了,雞湯文是有其時效性、片面性、限制性、表面性、現象性。

    那麼我們回頭來看《論語》《道德經》。

    1.《論語》《道德經》從2000多年前流傳至今,仍然經久不息,我敢肯定,就算再過2000年,它們仍然會廣泛流傳,絕對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湮滅。它們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2.《論語》《道德經》中的道理不會因你的性別、年齡、職業、地位、膚色、國籍、種族而有任何偏頗!它所展示的是宇宙之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山東講這句話的,但是,兩千多年後,你在北京、在西藏、在海南,你就可以“巧言令色”嗎?你就喜歡“巧言令色”的人嗎?如果一個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他們“巧言令色”,我們就會認為他們有仁德嗎?還是說,你10歲“巧言令色”是錯的,到了30歲“巧言令色”就對了?

    不是的!

    不管怎樣,“巧言令色”照樣“鮮矣仁”!

    這就是經典!

    這樣的話我們為什麼不去讀?

  • 17 # 米知山

    (以上圖片的文字就是頗具雞湯文的特點,只講出作者自己的結論,但是他不論述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以及這個結論的邊界條件。)

    因為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因為聽故事不需要動腦筋思考,那麼得邊閱讀邊思考的文章,從人貪圖安逸的本性來講,本就是不討好的。但是世間的事情,都是這麼奇怪,其實也符合進化論——能輕鬆獲的事物,價值都不高,因為人人都能獲得,自己哪裡還有競爭優勢?要在人群中獲得突出的競爭優勢,就要比他人更能進化,進化需要的是:壓力,自我磨練、自我改變以適應環境。要享受生活,需要做順人性的事;要進化自己,需要做逆人性的事。

    ◎滿篇故事的文章的“毒性”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滿篇都是故事的文章的危害是什麼?——這裡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我們是希望自己透過閱讀文章,獲得新的認知,獲得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進化自己的思考力,如果我們並不想進化自己呢?並不想自己相對他人能有全面思考、以理論述的能力呢?那麼很簡單,做任何事都做順人性的事,不要去吃苦,不要去奮鬥,刷手機、吃薯片、聽故事、喝可樂、睡懶覺的日子蠻舒適的,很符合人性。

    這種文章的套路都是講述3個故事,然後用100字總結下道理告訴大家。但是本質的問題是:這個作者總結的道理對嗎?如果對的話,它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呢?它的邊界條件是什麼呢?

    至少就我的瞭解,很少很少的作者會寫道,這個道理的前提是什麼,這個道理的適用情況是什麼,這個道理的特殊情況時什麼。因為基本沒有作者寫這些,如果我們信奉了他的道理,那麼完蛋了!

    (1) 因為我們個人實際的環境,實際的情況和他胡編亂造(好吧,我承認我認為他們為了文章閱讀量很高,會故意寫驚悚的、抓人眼球的故事,就免不了胡編亂造一番了)的故事的環境、條件差別不小。我們卻拿著這作者總結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實踐,很可能會犯方向性大錯誤的。

    (2) 他們寫的故事,是無法完整而全面得闡述主人公的外部環境、條件、主人公的思維方式的,只能闡述很少一部分環境,和主人公的行動(但是看不到的行動呢?但是主人公的思維方式呢?),這麼狹小的視角寫出來的故事,就能總結出正確的道理?搞笑了啊。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吧,這樣大家更直觀。

    某文章的作者寫了一個人是一個小旅館的前臺,他心地善良,常常無私得幫助別人,一個寒冬的夜晚,旅店客滿了,但是深夜進來了一對老年夫婦,他就想著一定要幫助他們,於是把自己的員工休息房間給了老年夫婦住一晚。結果這對老年夫婦是富豪,他們很感動,就把自己名下的酒店過繼給了這個年輕人(是不是滿滿的讀者文裡,希爾頓的故事的感覺),然後這個年輕人就開始發家致富了。文末,作者總結:只要我們善對他人,他人就會善對我們,善良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未來。

    我來解讀下我的看法:

    (1)這個道理對不對?對!(2)但是這個道理是全面的道理還是區域性的道理?作者沒說(也可能他水平不行,說不出來,原諒我的冒犯,因為誤人子弟的做法,我總難免氣憤),但是我認為這肯定是區域性的道理——因為那種因為善良得幫助陌生人,而被拐賣的案例少嗎?那種因為善良而扶老年人,卻被訛詐的案例少嗎?那種因為善良而幫助同事,卻被同事踩著自己往上爬的案例少嗎?(3)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有朋友就有敵人,對朋友善良可以,對敵人要善良嗎?作者也沒有說這樣的情況下,這個他總結的道理該如何處理。

    這種講故事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分析了。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識別寫這個文章的作者很可能是在誤人子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太胖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