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style
-
2 # 求圓4
劉邦是有殘忍的一面,誅殺了功臣韓信、彭越等為漢朝建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他殺的只是對其統治構成危害的人,而且都有一定的道理殺這些功臣的。而對很多功臣也能相安無事,如蕭何、陳平、曹參,周勃等。而這些有才幹的大巨在後來與諸呂勢力鬥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漢朝劉姓政權能夠鞏固統治地位。不造成朝代的更迭。這是劉邦具有政治家深謀遠慮的氣魄所決定的。
-
3 # 蔣沈韓楊
謝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後人這句話,極其精闢,不失憤慨的形容沛縣小吏劉邦得天下之後,對助其奪得天下的功臣的做法。然而,相比於朱元璋為了自己孫子建文帝能夠穩坐江山,毫無顧忌的誅殺功臣良將相比,在我看來,劉邦已經是比較溫和的了。
再看看劉邦所清理的功臣。韓信身為漢初三傑,軍事才華震古爍今,然而,政治頭腦簡直沒有一點點。比他識時務的張良,早已功成身退,而他一點沒有意識到功高震主歷來為君王所忌,下場雖悽慘,不是無法預料;英布彭越呢,和韓信相比更是好不到哪裡去,一個被逼反叛,一個更悲催,以一個疑似反叛的罪名被處死,冤情堪比岳飛了。其他功臣,主動謀反的有,被動的也有,不一而足。
總結看出,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都是手握重兵,對其統治具有威脅的軍事統帥和將領,而那些有政治才能的名臣如蕭何,陳平,周勃等等都還穩穩當當的身居要職。經歷秦末亂世,大漢王朝百廢待興,需要恢復經濟,而劉邦清洗能征善戰的功臣,何嘗不是一種穩固自己統治的措施,剩下的經濟建設,蕭何陳平之流,足以勝任。歷史也證明,劉邦很幸運,在失去了那些名將之後,只遭遇了一個白登之圍,與之相比,朱元璋很悲催,死後自己的孫子建文帝無能徵之將,一場靖難之役,皇位丟了,小命都沒留下。
-
4 # 瓶子生活分享
個人性格基礎
劉邦出身農家,但不務“正業”(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鄉人也大多認為劉邦沒有出息。但這是世俗的眼光而已,其實劉邦做人熱情仗義又為人豁達大度不拘小節,所以在交際上很吃得開。久而久之劉邦看人越來越準,身邊也吸引了一眾後來共同打天下的同伴,有盧綰、樊噲、周勃、蕭何等。
而且劉邦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由此可見一斑。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在秦末亂世之中,劉邦身上知人善任、心胸高遠、廣開言路的特點為他開創及治理漢朝都奠定了紮實的性格基礎。
在政治上以文治理天下
在文化思想上,劉邦不僅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正是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的決定性貢獻,劉邦被認為是創造漢民族的人。
在管理隊伍上,建立漢朝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最終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化制度。
在律法制度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
在禮儀秩序上,重用儒生叔孫通,下令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經濟上採取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
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釋放奴婢等一些列政策,解放生產力,迅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劉邦採取的經濟寬鬆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到後期,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在外交上採取合作通融的雙贏政策
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緩和了雙方的關係,為漢朝的恢復與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正是劉邦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難怪毛主席當年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
5 # 秉燭讀春秋
首先來說,韓信不是劉邦殺的。韓信是蕭何與呂后兩人殺的,但劉邦知道後,反應是:“且喜且憐之”。喜的是終於除去了一個隱患,潛藏的對手。憐之,也就是韓信死的有點可憐吧。可見,劉邦還是從心裡不是非要殺了韓信的。估計是在兩可之間。
換言之,即便劉邦殺了韓信,我認為不能說是劉邦忘恩負義,我倒覺得韓信是忘恩負義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韓信最早投奔的是項羽,但項羽沒重用他,爾後才投奔的劉邦。當然,中間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功勞。
話說劉邦一時也沒看透韓信這個潛力股,同樣沒重用他,韓信一生氣,豬八戒甩手――不伺候(猴),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走之。
多虧了蕭何老油條,慧眼識人,把韓信拽了回來,劉邦相信蕭何的眼光,重用韓信,這在當時也是很冒險的行為,因為韓信寂寂無名。
韓信很爭氣,建立了奇功。如果寫到此,作為老闆的劉邦,收留了落魄的韓信,給了韓信發現的空間,我覺得韓信是感激劉邦的。
其實歷史也是這樣發展的,剛開始韓信感念劉邦:“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那時,對劉邦還是言聽計從的。
隨著韓信功勞越來越大,身配七國相印。韓信位高權重,覺得飄飄然了,加之他的朋友蒯通從中挑撥,韓信認為得到的賞賜少,於是開口要賞賜。要賞賜也不要緊,但他是以脅迫的方式進行的。
話說劉邦和項羽在壩上相持不下的時候,眼看劉邦堅持不住了,劉邦緊急求援韓信,此時韓信剛把齊國滅了。正在得意的時候,十萬火急的調令來了:劉邦說“韓信趕緊來救駕,我快撐不住了”。
此時韓信沒動,而是派了使者到劉邦那裡傳話說:齊國剛剛平定,需要一個齊王來治理這個國家,不如讓我先當個“假齊王”吧。隔誰也火大,這裡火燒眉毛了,你不是想法救援,卻以此要挾邀賞。
劉邦當著使者的面,氣沖沖的說:他媽的還當……,劉邦本來想說:“他媽的還當齊王,老子都這樣了,當個***(髒話)”結果,謀士陳平踢了他一下,劉邦多聰明啊!立刻明白了,話鋒一轉,這句話變成了:“他媽的還當假齊王,沒出息,大丈夫當就當真齊王。”回去告訴老韓,我封他為齊王。
當使者走了後,劉邦大罵韓信忘恩負義,陳平勸導說,假如韓信造反,你覺得有人能降住他嗎?所以我踢了你一腳,也幸虧漢王機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這就是韓信政治水平太低的表現。不看眉眼高低,你說能怪劉邦恨他嗎?後來劉邦緩過手來,把他的王給擼了,降為了淮陰侯。我覺得劉邦對韓信還是不錯的。
說到為什麼殺了一些功臣,劉邦的江山還可以維持那麼久這個問題,英明的君王,該殺誰其實心裡有數,該殺的不殺反而江山不穩。比如康熙不殺吳三桂,不殺鰲拜;雍正不殺年羹堯,你覺得他們江山能維持嗎?
說到殺功為什麼其他大臣不一起罷課這個問題,我覺得那些文官十年寒窗苦讀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當官榮華富貴嗎?殺岳飛時,岳飛的岳家軍也沒動靜吧。除了韓世忠說了幾句公道話,你看有將軍帶兵造反的嗎?鰲拜帶兵少啊?16歲的康熙就辦了他,沒見有將軍帶兵解救鰲拜。別忘了,所有一切是皇帝給的,想收回你也沒辦法。
-
6 # 風之子154829298
首先歷代開國皇帝都"殺’’功臣殺的多的殺的厲害的以朱元璋和劉邦最多,兩個皇朝一個260多年,一個400多年,劉邦和朱元璋有個共同點出身不高,這類人大多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格局不大,猜忌心重,不會永久性的相信任何人,功臣大多都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又手握重兵,威望高,只有除掉他們才能江山穩定,無後顧之憂,當然殺他們時江山大都已穩定,他們的作用已經很小了,這時的江山需要的是治理者而不是開拓者殺他們對江山長久好處大於壞處,所以皇帝們都會舉起屠刀對向功臣,當然也有比較溫和的皇帝,列如趙匡胤和劉秀,他們殺的比較溫和,解除兵權給你富貴把你養起來,讓你在溫柔鄉中慢慢死去
-
7 # 明哥137622696
劉邦為什麼殺功臣?且不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功臣們想法和皇帝的想法是相同的,“他,我”怎麼就當上皇帝了,憑什麼?即便都想當皇帝,那就要看誰的本事大了。最後劉邦勝利,殺掉了那些個有非分之想的功臣。
-
8 # 親子新思維
政策是民意的產物,說白了就是要團結誰,要推翻誰,是為哪個階層服務的,代表哪個階層的利益。劉邦沒有因為殺功臣失去江山是因為要求殺功臣這個階層的人的能力是很強大的,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
-
9 # 漂泊淡薄
因為是他的功臣,不是人民的功臣,殺掉無疑會減輕人民的負擔,主要還是有些功臣不懂政治太麻煩,像蕭何,張良,他都沒殺。韓信在政治上連項羽都不如,項羽是懂政治的,項羽有祖傳的政治套路,會籠絡人心,只是項羽的套路已經過時,劉邦的套路更得人心。
-
10 # 洛囈羽
劉邦殺害大功臣這不假,不是大功臣當不了王。忘恩負義就有點扯蛋了,話說人來人往皆為利往,這些被殺的反王大部分都是跟過項羽的,反他有好處才反,基本上都沒啥忠誠度,最後都造反了。劉邦最好的朋友盧琯都封個王,結果也反了,說明利益至上啊。唯一死的屈的只有韓信,還是被呂雉弄死,原因是他支援劉如意繼位,劉邦知道後又喜又憐,說明他並不知道沒有事先安排,當時確實正在出徵。對於明知道沒有忠誠度的封疆大王,換了誰當皇帝都得把他們宰了。漢初三傑就死了一個韓信,還有幾十個異性諸侯活的都挺滋潤,連雍齒都混到老死,只要你沒有造反的心,基本都能善終。朱元璋殺忠臣也是功臣,這也沒辦法,因為宋朝的陳橋兵變讓他無法釋懷,只能把能幹的都殺了,除了他的兒子朱棣沒法殺,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甚至比他還能打。
-
11 # 冷清先生
問題本身就有毛病,劉邦什麼時候忘恩負義了?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有成千上萬人,劉邦建立漢朝後,分封八個異姓王,140多個侯爵。但是,被劉邦殺的功臣,不到十個人,大批的功臣,諸如張梁、蕭何、陳平、樊噲、灌嬰等等都沒有被殺,怎麼就叫大殺功臣了。
反過頭來,我們需要問一句,異姓王們為什麼要造反呢?異姓王者必然異心,不造反才是怪事。人的本性,誰都想當皇帝。這就需要從周的分封制說起。武王伐紂參與者有八百諸侯,周初的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周的分封制,周幽王被戎狄攻破鎬京之後,就出現了大問題。
春秋時期,周的同姓諸侯被兼併逐漸衰落,直接導致周王的權威衰弱,先後有春秋五霸,但是周王至少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到了楚莊王公然稱王,後來諸侯陸續稱王,周王分封制的秩序被損害,故此孔子說“禮崩樂壞”。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已經名存實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取消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必然的,但是一切政治制度都有慣性,是因為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郡縣制雖好,但是分封制的參與猶存。秦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缺失了同姓王的屏藩,從分封制走向郡縣制,缺失了一個過渡性環節,分封制必須和郡縣制同時存在一段時間,最終走向郡縣制。
項羽滅亡的因素很多,但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項羽取締郡縣制而分封十八個諸侯王,是在開歷史的倒車,違背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吸取了秦始皇和項羽的政治教訓,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了八個異姓王。韓王信、張耳、彭越、英布、韓信、臧荼、吳芮、盧綰。
劉邦就是有三頭六臂,他也不可能一個人打敗項羽。劉邦斬白蛇起義,以親友老鄉為基礎,諸如盧綰、蕭何、樊噲等;此後吸收有才能而沒有實力的人加入,比如白身的韓信、陳平等人;在後來又吸收有實力的軍閥加入,比如張耳、彭越英布等人。而這些人,在反秦和楚漢戰爭中都有大小不同的貢獻。
而這八個異姓王,從漢朝一開始就存有二心,燕王臧荼,前202年漢五年,剛一消滅項羽就謀反了,被劉邦剿滅。這時候的劉邦還沒有認識到異姓王的巨大危害性,所以,把自己的發小開國功臣盧綰封為燕王。而異姓王的巨大危害,就是從韓王信、燕王盧綰開始的。有個叫陳稀的,被劉邦分為侯為鉅鹿太守,陳稀反叛有人說是韓信指示的,有書信來往為證,並且聯絡了燕王盧綰。
異姓王謀反,起因於韓王信與匈奴私通,劉邦欲制裁韓王信,韓王信勸說陳稀一起幹,陳稀又聯絡韓信和盧綰。劉邦親自征伐陳稀,韓王信逃亡匈奴,燕王盧綰也蠢蠢欲動,而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在長安更是按捺不住。有人密報呂后、蕭何,韓信和陳稀密謀的書信。由於,劉邦領兵在外,事情又很緊急,蕭何向呂后獻計先斬後奏,在鐘樓誘殺韓信。劉邦平息陳稀後,盧綰也逃亡到匈奴。
其實,陳稀之亂,八個異姓王,事先都是互相溝透過的。陳稀被平叛後,緊接著英布就起兵謀反了,劉邦又馬不停蹄趕往長沙平叛,英布本來和彭越商量好一起舉事,而彭越猶豫不決。前,196年,劉邦平息英布後,彭越已經是甕中之鱉,想向劉邦表衷心,但是已經晚了,被劉邦誅殺。
陳稀被攻殺,韓信被誘殺,韓王信後被漢軍斬殺,盧綰死在匈奴,英布、彭越被誅殺後,趙王張魯(張耳之子,魯元公主之夫)、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主動要求降罪,劉邦把他們降封為侯,皆得以保全。所謂的劉邦大殺功臣,不過是因為異姓王謀反,劉邦不得已而為。異性王必然異心,又自恃功高蓋主,或起兵謀反或準備起兵謀反。
而劉邦是對得起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的,分封八個異姓王,50多個侯爵,而被殺的異姓王侯只有五六個人,僅佔100多開國功臣王侯的極少數。異姓王謀反,也讓劉邦認識到異姓王的巨大危害,所以,劉邦和漢之功臣約定:“有異姓敢稱王者,天下共誅之。”
同時,劉邦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分封同姓王,作為漢王朝的屏藩,這就使得漢朝的政治制度,郡縣制和同姓王同時存在,相互節制互為約束。呂后執政時,分封呂氏為王,呂后死後,劉姓王和漢朝功臣,起到了穩定漢朝的關鍵作用。當同姓王勢力過大時,郡縣制又對同姓王起到制約作用。
劉邦平定彭越之後,回到沛縣豐邑,與鄉親同樂,做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劉邦對漢朝政治架構的思考,並內心構思成熟了三權分立制度,中央政權、郡縣制和同姓王形成三足鼎力,西漢末外戚王莽篡漢稱制,天下反新莽後,劉姓諸侯王的後代,代表豪強地主,再次維護了漢朝的政權,這就是漢朝能維持四百年的原因。
-
12 # 鮮于思
功臣不死,誰能坐穩天下。這就統治者的永恆真理。大漢是這樣的,以後哪代統治者不是這麼幹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丈夫。但劉邦絕對不是最殘忍的。這後面有呂后的功勞。西漢是分封制,就分封異姓八王,足以說明劉邦不是那麼獨尊其享。
-
13 # 作者陸路
他只有對那些能夠威脅到他的人才狠,殺的殺,整的整,對於普通老百姓,是很好的。他自己出身貧苦,討厭的當然是當年那些貴族地主之類的,這一點跟後來的朱元璋很像,百姓日子過得好,官僚貴族就不好過了。
-
14 # 矛與盾1949
不否認,劉邦稱帝后,大肆討伐、剪滅功臣,確實不仁義。只能共受苦難,不能共享富貴,也算不得什麼好人。“狡兔死,走狗烹”,功臣心中自然不認為他是“好皇帝”,甚至對他恨之入骨也不意外。那又如何?
劉邦雖不是“好皇帝”,但卻是個好父親、好爺爺,垂暮之年的他還在為子孫謀劃,或許並沒他想的那麼壞,可是也要“防患於未然”。子孫能安享太平,只一句“與民休息”就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不得不說,首功應該是劉邦的。這是大部分父母所想,平民劉邦即使當了皇帝也有這種情懷,無可厚非。
歷史上真實的劉邦已經無法複製,目前流傳最廣的版本應該來自《史記》。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前,曾因李陵案受牽連,漢武帝一怒之下賜其腐刑,這是一種身心雙重的侮辱。我們很難不去揣測,史記中是否暗含一些對劉漢王朝的挾私報復,例如故意將稱帝前的劉邦,描述成狹隘狡猾的模樣。試想,一無是處的劉邦,是如何博得蕭何、張良、韓信的“惺惺相惜”,要知道這些人中龍鳳是比猴都精明的。
其實不管哪個版本的劉邦,或狡猾奸詐,或敦厚仁德,都不會影響後人對他雄才大略的評價,而這是穩定天下的關鍵。對治國而言,皇帝個人的道德品質其實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他的眼光和大局觀,對國家目前的困境能夠處理得當,對未來有一個正確的規劃,有利於人民,有益於社稷。誠然,皇帝能十全十美是最好的,但絕不意味著可以混為一談,沒有側重。就像同樣是受傷,面板毛髮之傷再嚴重也只不過是輕微的疼痛而已,而心臟大腦的創傷即使很輕微也能致命。
韓信對項羽的分析正說明了這一點,論出身、學識、本領、兵力,項羽已與人能及,並非劉邦可以比擬的。但項羽的仁義,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寒暄慰問,到了賞賜時卻成了一毛不拔;他的形勢天下最好,可惜非要人之常情的“衣錦還鄉”,放棄地勢最好的關中,回到易攻難守的彭城。所以說,項羽最適合當個遊俠,想幹什麼幹什麼,圖了個痛快。
-
15 # 絕筆歷史
劉邦何人?乃開疆立國之帝王,成就無上霸業的人中之龍,何來忘恩負義,自古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而劉邦殺功臣正是穩定江山的手段,韓信立下十大功勞,仍然未央宮裡斬首,彭越砍為肉醬,英布弓弦藥。高祖對其冠以賊名,稱韓信三齊擅自稱王,教陳造反;彭越殺身亡家,大梁不朝高祖;英布九江受任,要謀漢帝江山。
這是帝王權術,而大漢能有四百年江山,不是劉邦一人的功勞,漢武大帝劉徹等等都是雄才大略之輩。
-
16 # 張宇鋒
他沒有忘恩負義。
韓信有罪行。這個在《史記》裡都說明白了。
其他幾個異性王也造反了。所以兵敗被殺。不管為什麼造反,首先造反這個事是真的。所以不能因此就說,他殺功臣,應該是殺罪臣。
也許,對有的功臣,他確實迫害過,但沒有殺功臣。
-
17 # 斧以斯之
一個王朝能傳多久,首先取決於時代輪迴,取決於整個社會在建立時那個點上的凝聚狀態。
其次開國皇帝的德性也非常重要,他其實是整個時代的意志的匯聚點,是時代的代表。
先秦民風自由而淳樸,六國之人都有公民意識。暴秦無道,天下共滅之。這群有公民意識的人要求建立一個仁愛、質樸、以民為本的王朝。
劉邦感應到了時代的需求,成為了時代的天選之子。
隋煬帝楊廣口頌堯舜之詞,行動卻驕奢淫逸、虐用民力。劉邦作為個人是貪財貨、好美姬的小混混,但他作為統治者卻輕徭薄賦、清淨無擾。漢朝的十五稅一、三十稅一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非常特別。曹魏時期屯田收農民佃租百分之八十,相比之下漢朝農民交給朝廷的稅簡直就是在打發叫花子。
劉邦確立的民本思想一直在代代流傳,由此積累起來的深厚民心使得王莽篡漢後天下造反的人無一例外推舉劉姓宗室為主;也使得四百年後依然民心思漢,諸葛亮等理想主義者為了興復漢室而嘔心瀝血。
至於劉邦殺韓信、彭越等功臣,很多人認為是忘恩負義,有虧德性,漢朝不應當享有這麼悠長的國祚。
這些人沒有基本的政治常識。政治關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個人的德性和政治家的德性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對於個人來說殺人是最大的惡,但對於政治家來說這只是平常人除草、掃院子一樣的日常工作。
以個人的道德來說,劉邦在鴻溝撕毀停戰協議突襲撤退的項羽,是為無信;把無罪的彭越剁成肉醬是為不義;臨死前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要殺救過自己命的樊噲是為忘恩。像這樣的黑料還可以找出很多。
但個人的無信、忘恩負義、兇殘在政治裡很多時候是不成立的,可以忽略的。評判政治家的品行德性只有一個標準,一個物件,那就是全體人民的利益。如果他的作為是為天下的福祉,那就是對,如果是為一己私慾那就是錯。
劉邦所殺的功臣,有韓信、彭越,還有擊敗殺死的英布、盧倌。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有地盤有兵權的割據諸侯。政論家賈誼給漢文帝的奏章中把當時還服服帖帖的劉姓諸侯王都看作隨時可能顛覆漢朝的烈火、洪水,而後來也果然發生了浩大的七國叛亂。
名義上的皇帝統治諸侯並沒有什麼卵用,實際上的割據狀態就在那裡,只要一有矛盾必然就會兵戈相向。而在戰爭裡受害最大的是誰?
西漢分封形勢圖
當然是天下百姓。
所以劉邦自己扛下了殘酷、負義的名聲,天下人享受了太平安定的生活,這何曾有虧帝王的德性?又怎麼會影響天下民心、王朝國祚呢?
梁武帝蕭衍穿布衣,一天只吃一頓飯,一頓飯只有兩個蔬菜,早晨四點就爬起來辦公,對士大夫和子女極為仁愛放縱,即使他們殺死百姓也只稍加懲戒;他個人的美德是無可挑剔了,可是百姓卻水深火熱,結果自己還活著王朝就滅亡。
ۜQ��S�6�
-
18 # 一個人的歷史
看待歷史人物要有歷史的角度,要有自己的分析,要有冷靜的思考,要有客觀的判斷,我們才能得到一個最接近真相的結論。曾幾何時,我的腦海也一直存有劉邦大殺功臣,忘恩負義的這種說法,但是透過史記和一些史料的瞭解,我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認識。
罪有應得,咎由自取首先我們看劉邦到底殺了幾個人,然後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殺了這些人?劉邦殺的全是異性王,而且原因都是一個,他們真的造反或者有謀逆之心,其中彭越與韓信略顯冤枉,而其他人我認為是罪有應得。說劉邦忘恩負義大殺功臣,未免有些言過其實,有此言論者明顯別有用心。
殺功是假,平亂是真這裡我要提一個問題,劉邦如果是故意殺害功臣,是真的忘恩負義,為什麼不在一統天下分封諸侯的時候就直接下手,那時候更方便,只需要幾個身強力壯的武士就可以把這些功臣勇將徹底幹掉。而不用後來大費周章,還自己御駕親征,親自去討伐這樣費時費力,且風險極高,搞不好就真的亡國了。由此可見,當時劉邦的封王封侯是真性情,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這些兄弟造反也是真的,忘恩負義的不是劉邦,而是這些劉邦的好兄弟。
君主殺死大臣就叫殺害功臣忘恩負義,那大臣如果殺了君主,不也叫弒君篡位沒有忠心嗎?依我看不殺這些功臣才會導致天下大亂四分五裂,試問如果劉邦不去鎮壓叛亂讓他們各自為政,那豈不又恢復到了秦朝末年諸侯割據的局面。
中流砥柱,安國興邦劉邦殺的功臣遠遠沒有留下的多,其中彭越、韓信是呂后所害,並不是劉邦所殺。蕭何,張良,陳平,周勃、灌嬰等皆未殺,只有一個原因,這些人忠心耿耿,從後面鎮壓諸呂之亂上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劉邦創立的西漢王朝的中流砥柱,因此不能殺也不可殺。正是有了這些中流砥柱,加上西漢初年的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才讓西漢的國力慢慢恢復起來。
劉邦一介布衣之身,帶三尺劍平定天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是非功過每個人的評價各不相同。在我看來,不義者殺,亂國者斬,不平亂無以安天下,僅此而已。
-
19 # 漂浮菌
一個皇帝的位置能不能坐穩,最關鍵的不是他多仁厚,首先得看他的手腕能不能把手下的臣子們壓制的服服帖帖的。太過軟弱的皇帝分分鐘就會被大臣們玩死。劉邦心裡很明白,陪他打江山的這幫人都不是善茬,自己的兒子肯定是鬥不過他們的。
劉邦的心思很簡單,他打下來的江山必須得傳給劉家子孫。所以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把這些隱患除掉。後來的朱元璋肯定也是這麼想的,擔心仁厚的兒子和孫子壓制不住這些老兄弟,所以才會殺掉那麼多名將。而歷史上開國皇帝中,也只有他們兩個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因為只有他們倆是農民出身,深知陪自己這幫手下的可怕。
讓我們先看看被劉邦殺掉的都有哪些人,被劉邦殺的主要是異姓王。被殺的有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殺完了以後,還搞了個“白馬之盟”看,立下了“非劉姓子孫不能為王”的規矩。從這個白馬之盟的內容,我們就能看出來,劉邦殺功臣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怕他們造反。
從劉邦的角度來看,他本事是泥腿子出身。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是神秘的真命天子。而在這些功臣眼中,劉邦是和他們一樣出身的普通人,他的身上並沒有任何光環,他能成為皇帝全憑自己這幫人的賣命。
尤其是彭越、韓信、英布這幾個人,從能力上來說一點都不比劉邦差。劉邦活著還能壓制住他們,劉邦死後,可就沒人能壓住他們了。只要他們願意,推翻劉邦建立的大漢並非做不到。尤其是被稱為戰神的韓信,這可幾乎是無敵的人物了。
很多朝代都是皇帝弱,臣子就強。從漢朝的歷史來看,繼位的漢孝惠帝,是一個比較軟弱的人。他在位期間朝政大權都是把持在他母親呂后的手裡。這樣一個軟弱的皇帝,遇到韓信這些大將,根本就不是對手。如果留著這些人,劉邦開創的江山可能就沒這麼長久了。
-
20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劉邦沒有忘恩負義,也不是忘恩負義的人。劉邦為人寬厚,對功臣都非常寬鬆,只要立了點功勞的,一律封列侯,而且建國初期,這幫人上朝極沒規矩,酒後擊柱什麼的,劉邦都不會深責。而且漢初的功臣,除了異姓諸侯王,都是善終,一個沒殺,就是異姓諸侯王也沒全削奪,不是還有個長沙王吳家,一直存在到漢文帝時期,也是善終!怎麼就能得出劉邦是忘恩負義這樣的評語?
其次,他也沒有殺害大功臣,僅有的兩個被殺的功臣韓信和彭越都是死於呂雉之手,其餘的都是反叛被剿滅。關於韓信,劉邦最初的意思是怕他造反,讓他當個淮陰侯,在京城養老就完了,可惜韓信的部將陳豨造反,刺激了劉邦,更刺激了呂雉,才讓蕭何把他誑進宮中殺了。彭越,從本質上,他不算劉邦的人,既不是屬下,也不是朋友,純粹是因為一起對付項羽走到了一起,因為韓信的問題,劉邦希望他能去蜀地做個老百姓,也是呂雉實在害怕,才把他騙回來幹掉。其餘的異姓諸侯王身死的都是因為造反,那就不能怪劉邦殺他們了。
最後,一個王朝維持時間長短,取決的因素太多,開國皇帝的個人因素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不一定能成為主要原因。秦始皇一統天下,難道這麼厲害的君王能影響自己的王朝二世而亡?一個江山能存在多久,一跟他的政治制有關,如果政治寬和,與民休養生息,把官全殺了,這個王朝也會很久,如明朝。二跟繼位的皇帝有關,後續皇帝賢能,則王朝就會持久一些,像劉邦的西漢,出了漢武帝這樣的千古一帝,當然就能延續的久一些,這種事,劉邦也安排不了啊。
當然,開國皇帝也是一個因素,因為他畢竟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此王朝的一切政治制度都是由開國者釐定,定的好,王朝自然久一些,定的不好,毛病多,自然也影響到後面,進而影響到王朝的壽命。
回覆列表
劉邦所謂殺害的“功臣”是什麼人呢?韓王信,劉邦十分信任他,結果他公開叛國投降匈奴;韓信,劉邦有難時擁兵逼封,封王之後聯絡英布、彭越,企圖分裂國家;彭越呢,自大無人, 部下和反叛的陽廈侯勾結也三心二意;英布,盜賊出身,項羽舊部,擊殺義帝,項羽封他為九江王,為謀實利反叛項羽封淮南王,他卻想反叛劉邦自立為王,在看到彭越下場後公開造反被殺……當時漢朝已經統一天下,民心思定,民意思安,這些異姓王卻要逆勢造反,道義上8老百姓不會支援他們;劉邦“白馬之盟”是當時新老貴族都認可的,其他異姓王沒有獲得這些大族的支援,何來政治上的支援呢?劉邦繼位後對軍制進行改革,漢軍主力部隊絕對服從支援劉邦;劉邦改革秦政,建立從下而上絕對服從皇權的官僚體制,雖然西漢政治格局多有波動,但是這套體制一直得到執行,直到王莽新政才把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