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華建築系女碩士梅靜工作7年後,辭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自己的老家河北易縣,在清西陵附近的五道河村建立了一個“聽松書院”,這個書院功能包括公共圖書館、公共教室及活動室、繪畫創作空間、民宿等,同時進行一些教育活動及帶有清西陵和易縣元素的文化產品設計。“我只是把這些我熟悉的文化遺產傳播出去。” 對於她這種行為,你怎麼看?
5
回覆列表
  • 1 # 無聊哥VLOG

    民族文化不可或缺,我們要有更多人去宣傳名族文化。現在的中國強大了,民族是我們的根基,中國要有中國特色,實事貼近特色社會主義,這位女碩士帶好了頭,也相信更多的人們去傳揚中國名族文化。

  • 2 # 熊丙奇看教育

    這其實屬於每個人的個體選擇。社會日益多元,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也變得多元,只要其就業選擇合法,他人也就沒有權利干涉。

    就業集中和單一,是我國社會存在的問題,製造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而當大學畢業生的選擇變得多元時,社會輿論又接受不了,把不符合傳統就業觀念的就業稱為另類就業,還質疑這是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這隻能說明,雖然我國早已實行大學生自主擇業,透過人才市場來配置人才資源,以及我國社會早已從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甚至馬上要普及化,但我國社會的人才觀還停留在計劃思維和精英教育思維。

    近年來,在討論名校畢業生,包括碩士、博士就業選擇時,經常會有這樣的看法:國家花了那麼多錢,讀完博士卻去做XX,這純屬於浪費國家資源。這就是典型的計劃思維。以前,我國大學畢業(包括碩士和博士)都實行計劃就業,即包分配,大學生屬於國家幹部。計劃分配似乎讓人才到了大家認為的最能發揮作用的崗位,但卻沒有尊重個體的選擇,反而是低效配置。推進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就是發揮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的作用,每個人才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對個體來說,是資源最合理的配置,並不存在浪費一說。

    把身份與職業對應,判定是否浪費,這樣的浪費之說,從本質上,還是計劃思維,是代替他人做出職業選擇。這種觀念之所以在國家實行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24年之後還很大程度存在,是因為雖然我國已經實行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但人才培養還有很強的計劃色彩,計劃招生、計劃培養,尤其是北大清華等校獲得國家更多的投資,因此,名校大學畢業生總被稱為國家培養的人才。他們就業的選擇往往會被置於這樣的背景下審視。而其實,除非是委託培養、定向培養等簽有服務承諾的學生,不管從哪所大學畢業,大學畢業生都有自主擇業、自主選擇的權利。但要消除計劃思維,需要在實行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同時,推進招生、培養改革,計劃招生、計劃培養與市場化就業,不僅會影響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觀念,還會導致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我國2016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2.7%,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就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讓所有行業都有高素質的勞動者。隨著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未來我國所有行業的新增勞動力,都有可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再以傳統的就業觀,要求大學畢業生做某類工作,那不但會侷限大學生的選擇,也會令高等教育大眾化沒有起到推進社會各行業提高文明程度的應有作用。

    有人會說,我們關注的是名校畢業生,高等教育再怎麼大眾化,名校畢業生都是精英,他們應該應該有精英的作為。這是對精英的誤解。所謂社會精英,不是非官即富,擁有光鮮職業,更多社會資源和更高社會地位的人。恰恰相反,社會精英要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更深的平民情懷。對於人才,不能以畢業學校、學歷論,而要看他所從事的,是否是自己認為有意義,以及對社會有意義的。

    清華碩士畢業,放棄高薪回到家鄉,創辦書院值不值?對不對?這不能由他人判斷,而要尊重她自己的選擇。有輿論把這位碩士畢業回鄉創辦書院,解讀為做“守陵人”,這製造比較強烈的衝突,很博眼球,但這對分析問題無益。在筆者看來,她的選擇沒有什麼不好,在鄉村舉辦書院,這對發展鄉村教育和文化都有利無弊。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樂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更多元,也樂見名校大學畢業生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回到鄉村,去做鄉村教育、文化的踐行者。

  • 3 # 天太2

    前幾天說清華有個女博士要回鄉作守陵人的,現在又說有清華女碩士回鄉創立書院的,我想該是一個人吧?我感覺這女學生確實有理想,有擔當,有勇氣,有頭腦。清華學生,應該是天之驕子吧?假如留北京,應該沒問題,假如去其它城市,也應該是炙手可熱,很搶手的吧?女碩士選擇回家鄉。看看女碩士的家鄉吧一一河北易縣。就是前一段網上風傳一時,能隨心所欲造神的那個奶奶廟的地方。同時也是清西陵的所在地。一個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皇家園林古建築比比皆是的地方。正好女學生的專業是建築學,這不是偶然巧合吧?

    我知道解放初期有幾個學美朮的大學生離開了條件優越的大城市,來到了荒涼的大漠深處,在敦煌蹲了一輩子,臨摹壁畫,研究敦煌,貢獻了自己,也成為了稀有的敦煌研究大家。天涯何處無芳草,好兒女志在四方,從這位清華女同學身上,我看到這種傳統精神的迴歸。大城市也許少了一個平凡的建築師,易縣卻有可能出一個大家。女學生獨闢溪徑的做法,有可能帶來震憾,特別是對千千萬萬的求業者來說,她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生道路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據說女學生在北京己工作了七年,回故鄉,也是深思熟慮,計劃的是辦一個公共圖書館,公共教室,活動室,繪畫創作空間,民俗……取了個富有詩意的名子:“聽松書院”,看來己是胸有成竹。中國的古書院很多,據我所知的就有廬山的“白鹿書院”,長沙的“嶽麓山書院”,商丘的“應天書院”,無錫的“東林書院”,登封的“嵩陽書院……”。今後是不是又要加上一個名子了一一“聽松書院”?但願是這麼回事。

  • 4 # 聽松書院創始人苑小偉

    兩天時間,讓我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逐漸發生變化。這是今天上午的微博熱搜榜。大家覺得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樣混亂的娛樂熱度中有意義麼?

    聽松一直安靜平和的存在,沒有想要透過炒作的方式實現超速發展。但這兩天的事情打破了曾經的平衡。

    在我們團隊在分析觀眾對於類似事件的熱心原因時,我們覺得,和守陵人無關、和清華無關,觀眾對於傳統文化的渴求是類似事件能夠火爆的深度原因。我們從北京回到易縣,一開始就像不明事理的小鹿落入了泥濘的沼澤,我們和周邊事物很難發生特別有效而良好的互動。但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們越來越熱愛這片土地,也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個人對於這片土地存在的意義,根源於我們對於鄉土的文化自信。人的能量有高低,我們的能量不足以改變中國,不足以改變河北,不足以改變保定,那麼我們立志改變易縣清西陵這個小區域好不好?我覺得這是時代的訴求。

    生活在其他地域的青年會成為他所在地域文化的挖掘者和踐行者,所處環境不同,實現方法不同,但對於時代的貢獻是相同的。所謂回鄉創業,最根本的還在一個“鄉”字,鄉土的厚重和滋養,為實現創業提供了可能。

    其實回鄉兩年,我們不僅建設了聽松書院,還做了一系列對故鄉有意義的嘗試,還是因為我們的能量有限,如螢火之光,只能改變部分人的生活,而這種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不足以形成輿論上的傳播。

  • 5 # 我佛瑪麗

    有的人不折騰會死,體內就流淌著這種基因,它關乎金錢名譽聲望,很多人幹了一輩子無人知曉,也有人還沒開始就天下皆知,社會很多元,只要不危害社會,都鼓勵去玩,去折騰。初心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希望她自己能明白,活的豐富多彩點挺好,如果這一切都無關乎金錢的選擇,我希望她能過的開心,

  • 6 # 如穎隨行

    我想,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明白自己想做什麼。從適合自己,或者自己能做的事開始,遵從自己的內心,腳踏實地的做下去,這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清華女碩士回鄉創立書院,宣傳故鄉文化,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誰沒有故鄉情懷呢?每當我們說起故鄉,總是感到心中暖暖的。當自己有了能力回報故鄉時,為什麼不去做呢?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名詩寫出了殷殷思鄉之情。祝願清華女碩士就像一株故鄉的寒梅,不管天寒地凍,都能傲雪凌霜,綻放在故鄉的土地上!

  • 7 # 添添Ranger

    這個話題我想從兩方面回答,從個人的角度是應該給予鼓勵和稱讚的,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發展只有自己最清楚,沒必要被社會地位和身邊人的閒言碎語裹挾,其次,清華碩士回鄉和之前的新聞北大畢業賣豬肉都一樣是借用身份的角色轉換差異博得眼球的新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從社會的角度看國家頂尖學府的人才沒有在頂級機構從業而回鄉創業,這是不是人才的流失呢?是不是體制標準化的盲目教育導致的後果呢?不可否認她回鄉創業帶動地方發展同樣有巨大價值,雙創也是大的趨勢,但是好比說:耗費全身20%能量的腦細胞不就應該思考,肌肉細胞才應該出力嗎?

  • 8 # 鹹叔

    這個要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首先是成全人,然後是發展人。對於一個知識準備不夠的人來說,開書院支撐不夠,但是這個女生的知識結構、視野、積累,應該是勝任的。書院只是一種職業或者工作選擇,以及個人職業愛好。沒有什麼遺憾的。畢業後很多人做了自己非專業範圍職業,很好理解,回鄉怎麼就難以理解了呢?大學教育只是給你一個發展的知識基礎和文化視野,真的工作,還需要更多實踐。

  • 9 # 阿銀sama

    支援。

    為自己的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很值得欽佩的事情。尤其是在這個非北上廣不可的時代。越是優秀的人才越是會留在發達的地區,畢竟待遇比起自己的家鄉來說要好的多。

    她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值得支援!

  • 10 # 碧翰烽

    清華女碩士辭職回鄉創立書院,宣傳故鄉文化。你怎麼看?

    清華建築系女碩士梅靜工作7年後,辭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自己的老家河北易縣,在清西陵附近的五道河村建立了一個“聽松書院”,這個書院功能包括公共圖書館、公共教室及活動室、繪畫創作空間、民宿等,同時進行一些教育活動及帶有清西陵和易縣元素的文化產品設計。“我只是把這些我熟悉的文化遺產傳播出去。” 對於她這種行為,你怎麼看?

    首先,對於這種個人行為,我表示贊同,也非常欣賞。在今天物質精神比較盛行的情況下,有一個人突然如此推崇文化,實在令人感佩。

    其次,這樣的文化宣傳出於什麼目的,還是一個長久性,或者是短期性的,她有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或者是將來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能不能堅持下去。

    畢竟有兩個問題值得提出來:一是作這樣的文化宣傳,是出於個人的公益,還是有市場的運作。

    二是這樣高深的文化內涵,在一個縣城能不能發揚和光大,特別是還在一個村裡,還是值得懷疑的。畢竟今天的人們,市場經濟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第三,關於這位碩士的心境,能不能長期在農村呆下來,能不能受得住農村的孤獨,以及可能的落後文化、環境,如果不行的話,這個書院,又靠什麼生存,還有大量的人才都在往城市湧入,這個農村有希望嗎?恐怕都是值得考慮的。

  • 11 # 韓福東

    1、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了更多的職業選擇權。這是好事。這是多元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幸福的本源在參差多型。

    2、我們很難說一種職業比另一種職業更高尚,更值得去做。這不符合時代的政治正確。但變換著各種說法,我們其實一直在做類似的表態。這是時代的困境之一,公開和私下的表態與價值主張存在某種程度的分裂。

    3、我相信很多稱讚清華女碩士梅靜的人中,一旦有親友效仿辭職創辦書院,會激發他(她)的反對行為。也就是,別人這麼做是值得鼓勵的,但我的至親至愛的家人不能這麼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哪一種立場更能代表他(她)真實的想法,哪一種立場才是值得讚歎的?

    4、對梅靜表達反對立場,可能需要一些勇氣。這意味著我們要揹負過於功利主義的指摘。但我可能還是要說,如果梅靜是我的親友,我會對她這樣做充滿懷疑,所以在她於我是陌生人時,我內心真實的聲音仍然是:我覺得你這個選擇可能是錯的。

    5、當然如果有一些前提條件的話,我的判斷可能會改變。譬如說,易縣的文化資源豐富異常,不保護和傳播就有丟失的風險,梅靜也擁有這方面超常的天賦,她內心深處也確實以此為樂,惟此才能帶給她心靈的恬靜。同樣核心的一點是,她找尋到一條可持續的文化傳播路徑,透過運營滿足個人家庭物質需求,或者很好地爭取到了資源挹注。也許她不能稱為鄉村建設和文化保護的典範,但至少這條路讓她富足而又心安。

    6、不過坦白說,梅靜現在所做的事,都沒能跟上資訊時代的節拍。所以,我很擔心她的行為是否可持續?而她不是一時心血來潮?

  • 12 # 鮑金勇

    1、工作七年,轉換職業,這不算什麼,只是職業的一個改變。為什麼成為熱點,無非還是清華,還是高薪,還是回故鄉,等等。

    2、其實選擇從大城市回鄉發展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不理智之類的,畢竟職業選擇的標準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看重錢,有的人看重城市地點,有的人看重發展機會,有的人看重工作環境。隨著年齡的增長,職業價值觀也會變化,比如有的人從以前的喜歡變化會到現在的喜歡穩定,從以前的闖勁變化為現在的看重健康,等等。

    3、梅靜的這種選擇,並非完全是不靠譜和不理智的。她學的是建築設計專業,屬於設計類專業,從事的工作也是設計類的,而回鄉創業核心的商業產品是文化設計創意產品,這繼續發揮了她的專業優勢。所以,從這點上看她的選擇是隻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4、梅靜的這種變化,依舊利用了她的專業優勢,而真正讓她想改變的是其價值追求。工作七年後,成家立業,開始思考如何生活的更好。此時,她想到了家鄉,想到了家鄉易縣千年的傳統文化。同時想改變一下自己的家鄉,讓家鄉更加靠近更好的科學知識。於是她創立了書院——讓村裡的人可以看書,學知識。定期開展講座培訓,教授知識;同時還設計具有易縣傳統文化的產品,讓自己能賺些錢。

    5、做公益幫助家鄉教育,做設計賺到前同時弘揚家鄉的傳統文化。這個選擇,既安心又舒心(安心是因為幫助家鄉,舒心是因為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擅長還喜歡的。)。

    6、梅靜的此舉,是一次理智的選擇,是一次靠譜的職業轉換。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噹噹網首發。

    上了大學如何才能拜託平庸?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優秀?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結合了大學生典型的問題和疑惑,為任何專業的大學生指明瞭讀大學的方向——打好基礎,挖掘天賦。為什麼要讀大學?從大學裡帶走什麼?如何帶走?書中一一為你揭曉。

  • 13 # 兮兮說事兒

    清華女碩士回鄉宣傳故鄉文化當然是好事。不過好事也好,好人也罷,大家讚揚的是她敢於拋棄現有的大城市的優勢,願意會到不發達的家鄉,為自己的家鄉做一點事情,或許只有她自己直到,這個決定對她的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她又做出了多大的勇氣。

    我們現在都說中國富強了,經濟發達了。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中國土地太廣闊,從遙遠的新疆到廣袤的森林緯度極高的東北都屬於中國,地方大,資源的不平衡等等問題造成了中國地方之間的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很多人經常唸叨的北上廣深,城市建設上的確可以跟歐美髮達國家相媲美。但是,西北地區以及很多省份的二三城市,仍舊極度落後。歸根到底還在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因為經濟的落後,只能注重發展一些大城市,長時間下來,經濟、資源甚至人才全部都湧入了這些大城市,造成了地方發展的不平均。

    其實如果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所謂農村,所謂地方,其實並沒有像現在那樣的差距。想想唐朝人寫的田園詩歌,全部描寫的都是地方上美好的景色。那個時代,很多官員退休以後也非常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所謂落葉歸根。因為那個時候,遷徙不像現在那樣頻繁,很多人一輩子都只能待在自己的家鄉,他們也就只好為家鄉儘自己的力量。

    可是近代以來,尤其是近代西方人進來之後,強迫中國開發沿海地區,像廣州、廈門、上海等地率先現代化,再加上良好的城市建設,先進的科技,甚至先進的醫療裝置全部出現在這裡,很多人開始離開家鄉來到城市,由此,很多鄉村開始凋敝,再加上20世紀前期頻繁的戰亂和後來鄉村沒有被很好的扶植,導致地方和大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後,人口勞動力更是進入了很多城市的工廠,地方甚至出現了沒有壯年勞動力的情況。

    不過,清華女說是回到家鄉,說明我們逆城市化現象正在出現,人們認識到了家鄉需要建設,也原來越有人喜歡回去服務地方,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好現象。

    凋敝的鄉村

  • 14 # 飛快寫手工作室
    亦耕亦讀是一種傳統,迴歸鄉村贊贊贊。

    這兩天恰好在看《山歸筆記》,濱斌作品,圖文記載了沒有WIFI 的春種,夏花,秋收,冬藏,生活可以這樣平靜簡單,提示出自然強大的療愈作用。

    有書院,有民宅,有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又有清華學歷作背書,且有近日的轟動,相信梅靜團隊會成功。

    說起來,多少城中人,都有返鄉種菜的願望,卻缺乏同伴及相應的生存策略。亦見城效有復古式的院落,投資不菲。也見有本地老師,辭職從事野花野果的化妝品研發,胼手胝足,不辭辛苦,作出大家認可的產品,收入不菲。過是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生活即苦。回鄉無非苦其形體,如果解放了心質,代價不算大。

    高校生活背景,及大城市工作經歷,會為故鄉的創業提供種種可借鑑的思路。

  • 15 # 長安安安

    成功是什麼?大家在考慮清華女生回鄉創辦書院的時候其實都是在考慮這個女生算是不算成功,一個清華畢業的學生,想必在上學的時候就是天之驕子,畢業之後更是人中龍鳳,應該畫著精緻的妝容,在大都市的寫字樓裡面上著體面的班,這才應該一個清華學生應該有的面貌,一旦清華女生摒棄了這些回到鄉下,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衝擊,很惋惜,覺得一個人才被埋沒了。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還記得北大的哪位賣豬肉的屠夫狀元陸步軒嗎?堂堂一個北大畢業生回家賣豬肉,引發多少惋惜的聲音,就算最後陸步軒因為自己的才學,把自己的豬肉生意做的蒸蒸日上,他在回北大給學生做演講的時候,第一句話依然是:“我給北大丟臉了。”但是,這又有什麼可丟臉的,我們的老祖先都說365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貴賤之分,就算是北大清華這樣的百年名校的學生,也不應該設定一個成功模式,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就是為了將來的工作服務,在任何一個領域用自己的所學取得傲人的成績,都是學校的驕傲。

    更加何況在現在,成功的模式太多了,可以開拓的領域也很多,這位女生回家辦書院,她的學識會讓她所建立的學院很不一般,這不僅僅是對於家鄉文化的傳播很好,對於家長整體的發展都是有益處的,一個學子學成歸來回報家鄉,我們應該支援和鼓勵。

  • 16 # 是羅小帥啊

    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而已。

    不要把你自己的三觀強加於他人的身上看待他人的做法。

    我很欽佩以及羨慕這位女碩士,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奮鬥目標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們當代年輕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引起熱議,不過是因為是清華畢業的。

  • 17 # 環球風

    清華女碩士回鄉創立書院一度成為人們的觀注的焦點。在高等學術層次的看法,這是特殊的人物,正在開拓著特殊的天地。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中國必定又是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新星!她在不久的明天就象一條鮫龍掀起萬丈巨浪!為我們中華文化添上新篇章!

    但在學術較低的層次,往往有一些人特別是文化創造的意義畢竟認識不深,甚至,對一件事情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遂加什麼大材小用,什麼跟不上時代,……你們有沒有想到跟不上時代正是自己!

    真正聰明的人,會看到別人的優點。往往是無知的人卻總覺得別人比你愚蠢。

    確實,在某些人的眼裡,金錢就是上帝。最後,自己成為了金錢的奴隸。在他的靈魂裡刻記著就是鈔票,什麼是人生的價值根本不知道。母雞的最大願望就是一把糠,畢竟你對高等學術無法理解。

    萬丈高樓平地起,蒼天大樹源於一顆子。世界萬物創造都需一個過程,人人都知道想幹大事都不是一天就成。你有你的見解,他有他的思路。每一件事都是本人最清楚。只怪苑小偉梅靜設計的這一方案有點深奧,總是讓某一些高深之士看不清楚。

    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人生最大的意義是致力創造人類文明的建設。

    清華大學女碩士創辦書院,正是旨在推進社會文明建設,深入國家文明教育,增強我國青少年對古代文明歷史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深遠意義。

    其實,這位女碩士的選擇是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極有代表性價值和意義的先進的傑出創舉。

  • 18 # 老李有刀

    前段時間去江浙做活動,與當地的圖書會和書院同仁聊天,很多讀書會和書院都有很好很明確的理念。讀書會與書院古時即有,對於民間傳統優秀文化的培育與滋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年,讀書會與書院出現了衰微的樣勢。

    這條新聞最大的熱點在於是清華女碩士,從目前社會的評價體系來看,清華女碩士辭職回鄉創立書院是完全的另類,特別是鄉村社會對這種事情更是有很深的成見。性質不是完全一樣,就像前些年北大畢業生賣豬肉這種新聞也會得到很大的關注度,主要在於賣豬肉這個行當在這個社會評價體系中並不是一個好的職業,更像是一個“低階”的職業,而北大畢業生似乎又是天之驕子,在社會的評價中對於北大畢業生是要做那種很厲害的行業。清華女碩士辭職回鄉創立書院,也需要面對這種評價體系帶來的困擾。

    除了面對的社會成見外,能否真正宣傳故鄉文化,還需要處理一系列的困難,例如原鄉固有的一些習俗,會有多少人能夠參與到其中?能夠持續多久?開始的工作是否能夠對接得上當地這方面文化不夠好的問題癥結所在?等等問題都需要處理。但這些問題更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做,社會應該給與這種現象予以支援,只有這樣,才能鼓勵更多人來做這種有大功的事情。時間久了,自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對於這位清華女碩士來講,她能選擇這一條路,當然是值得尊重的,也希望她能夠推動一些故鄉文化的事情,比方書院能夠帶來一些啟發。

  • 19 # 師說

    清華女碩士梅靜辭職回鄉辦書院,宣傳家鄉文化,在當今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里,持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看法,永遠是不可能統一的。

    金錢至上的人,會認為梅靜很傻很天真。

    都21世紀了,還辦什麼書院,宣傳什麼家鄉文化。家鄉文化幹你何事,讀書讀傻了,書院能讓你發大財嗎?這種觀點,也不能說不對,追求金錢追求富裕,沒有什麼錯。但追求金錢時切記要始終能駕馭金錢,做金錢的主人,否則就會淪為金錢的奴隸,拜倒在金錢面前,即使是發了大財,也會窮的只剩下錢了。而做金錢的主人,是透過賺錢實現人生價值,用賺到的錢去服務社會,反哺社會。看上去這兩種人走的是一條道,但殊途不同歸,一種遭人唾棄,一種成就人生!

    權力至上的人,同樣會認為梅靜很傻很天真。

    顯然,創辦書院,傳播家鄉文化,肯定不能帶來高官厚祿,除了現在風口上,註定是默默無聞,清風明月伴詩書。想做官,走仕途,不對嗎?當然對。但同樣,仕途應該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路徑而不是目的。當擁有權力時,是用權力去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而不是去享受權力,更不是用權力去謀取私利。那樣,結局是好不到哪去的。

    才能至上的人,也可能會認為梅靜很傻很天真。

    頂著清華女碩士的頭銜,不是竭盡所學,發揮優長,去展露頭角,去揚名立萬,回鄉辦什麼書院,腦子被驢踢了吧?其實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的。梅靜辦書院,也許就是人盡其才,她所學的,不一定就是她所擅長的。追求出名也是沒錯的,但也是一條路徑而已,切不可為名所累,淪為追名逐利之輩。

    價值至上的人,才會認可梅靜的選擇。

    持有這種價值觀的人認為,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生價值,只要自己覺得值得覺得有意義,就義無反顧地去做。人生價值並非體現在權錢名上,自己喜歡的,才是價值。梅靜應該也是這種價值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貴竹怎麼養?